1、磐安县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009-2015)磐安县发展和改革局金华市经济建设规划院二九年九月59磐安县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009-2015)目 录第一章 总 则11.1 规划背景11.2 规划意义21.3 规划依据、范围和期限5第二章 循环经济发展基础72.1 自然地理状况72.2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82.3 有利条件及制约因素分析11第三章 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163.1 指导思想163.2 基本原则163.3 发展目标17第四章 总体布局214.1基本框架214.2功能分区21第五章 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285.1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285.2 工业循环经济发展305.3 服务业循环经济发展36
2、5.4 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385.5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41第六章 近期建设内容和重点项目456.1 近期主要建设内容456.2 重点建设项目47第七章 支撑体系和保障措施537.1建立组织机构537.2 完善政策引导537.3 强化考核机制557.4 规范市场秩序557.5 强化技术支撑567.6 加强宣传教育57第一章 总 则1.1 规划背景随着人类社会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危机已对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构成了巨大威胁。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政府已经开始重视对工矿企业废物的回收和再利用,提出末端治理的思想,以达到节约资源、治理污
3、染的目的。90年代后,又提出了源头治理的思想,1993年,在上海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业污染防治会议上首次提出循环经济理论。2002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颁布,并于2003年1月1日开始实施。2003年6月,根据国务院领导的指示,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开始启动。规划内容涉及20个相关重点领域和专题。其中,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等科技问题被列为第十个专题。进入2004年,发展循环经济正式成为我国的一项国策,社会各界对此给予了空前的关注,不仅大量涌现出理论性研究成果,各级政府也陆续出台了许多可实际操作的政策。2005年“循环经济”的理念被贯穿到“十一五”规划中,无论是规划纲要
4、,还是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都把发展循环经济理论放在了突出的位置。2005年,浙江省发布了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纲要,提出到2020年循环型社会建设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基本建成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万元GDP能耗、水耗,社会用水重复利用率,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土地投资强度,废物回收处理,生态工业园和生态小区建设均能达到经济发展要求的总体目标。并于2006年启动实施“991行动计划”,作为全省循环经济的载体,力图通过政府、企业与公众的共同努力,走出具有浙江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磐安最显著的特色和优势。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磐安经济持
5、续发展的唯一前提,是磐安肩负的光荣使命和应该履行的社会责任。磐安县“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推行有利于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产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最适宜居住、创业的生态县。”并将循环经济发展作为生态建设的有效途径。为更好地实现磐安县社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保证循环经济的深入推进,特制定本发展规划。1.2 规划意义1.2.1循环经济的基本涵义 循环经济是一种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核心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它是指在资源投入、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
6、弃的全过程中,把依赖资源大量消耗的线性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依靠生态型的资源循环使用来发展经济,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式经济体系。循环经济可以为优化人类经济系统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关系提供整体性的思路,为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战略性宏观导向,有效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1.2.2 规划意义 (1)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居兴县”战略的迫切需要磐安县属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比较滞后,与全省平均水平比差距较大,由于受交通、资金、人才、科技等多种生产要素的制约,建设小康社会任务十分艰巨。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不仅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济
7、增长和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而且有利于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拉长产业链,统筹城乡发展,推动环保产业和其它新型产业的发展,形成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持续协调发展。另外,作为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选择,而且对浙江省乃至我国其他地区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和示范作用。(2)缓解资源瓶颈、提高区域竞争力的迫切需要磐安山多地少,能直接用于工业化、城市化建设的土地尤为紧缺,发展空间严重不足。磐安人均耕地仅0.50亩,低于联合国确定的人均0.8亩警戒线,而耕地中水田只占60
8、.9%,且大多是山垄田和梯田,耕地质量总体上较差。水资源虽然相对充裕,但时空分布不均,且源短流急,蓄供水能力不强,可利用率低,全县工程蓄水量只有7043万立方米,水电装机容量为5.04万KW,占可开发总量的66.7%。山地面积较大,要占全县面积的91.48%,但林木蓄积量只有257.4万立方米,按有林地面积计每亩只有2.04立方米。从资源供给来看,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所需战略性资源和生产原料大多需由外部输入,发展经济依赖性较大,只有提高在生产和消费环节的资源利用效率,才能有效突破磐安资源供给瓶颈,也是今后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与此同时,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步伐不断加快,区域分工和合作不断深化,
9、竞争不断加剧,资源环境因素作用日益突出。发展循环经济,推行绿色制造和绿色标准,已成为磐安县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扩大产品市场份额、增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3)加快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迫切需要磐安县现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产出为特征的传统工业发展模式,日益受到资源和环境的严重制约。目前,全县资源回收率比较低,综合利用率不高,其中能源利用率仅3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仅34.3,矿产资源总回收利用率仅30%,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 4个百分点、高5个百分点、0个百分点,许多可以利用或再利用的资源变成了废弃物,资源浪费大,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
10、展。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利于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从而加快推进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4)确保下游地区乃至浙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磐安县是钱塘江、瓯江、灵江三大水系的主要发源地和浙江省重要的水源保护区。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将有效地改善县域内流域水质和出境水质,可为周边六县市200多万人民提供优质的饮用水源,也是充分体现“留浙中一片净土,送下游四江清水”的理念,也为今后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和运转创造条件。对下游甚至全省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和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3 规划依据、范围和
11、期限1.3.1规划依据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2、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21号)3、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纲要(浙政办发200539号)4、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意见(浙政办发200570号)5、浙江省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6、浙江省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7、金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金政发200692号)8磐安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9、磐安县“十一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10、磐安生态县建设规划11、磐安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2、磐安县水资源综合规划13、磐安县“十
12、一五”环境保护专项规划1.3.2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磐安县行政辖区,包括9镇10乡,区域面积1199平方公里,人口 20.84万人。1.3.3规划期限规划基准年为2008年,规划期限为20092015年。第二章 循环经济发展基础2.1 自然地理状况2.1.1 地理位置磐安县位于浙江省中部,东邻天台,南接仙居、缙云,西连东阳、永康,北与新昌接壤,是台州、丽水、金华、绍兴四地市的交接地带,东径1201712047,北纬28492919。县域东西宽47公里,南北长54公里,总面积1199平方公里。2.1.2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磐安县属浙中东部的山区县,素有“群山之祖,诸水之源”之称,受天台山、会稽山、
13、括苍山、仙霞岭余脉的影响,地质地貌以断裂构造为主,大盘山为山脉中心地段。山脉以海拔1245米的大盘山主峰和海拔1314米的清明尖为主轴,向东北和西南延伸,形成整个地势中南部高、西部低的独特大盘山脉,成为灵江、钱塘江和瓯江三大水系的天然分水岭。整个县山峦重重叠叠,地形极为复杂,大体可划分为中南部低中山区、东北台地区和西南低山丘陵区三个地形区。县境内主要出露地层中新生代,上侏罗统火山岩系最发育,次为白垩系陆相碎屑岩,再为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少量为第三系玄武岩。地质构造以断裂构造为主,褶皱构造不发育。全区断裂纵横交错,以新华夏系构造、绍关构造、华夏式构造、东西向构造为主,构成一幅颇为复杂的构造图像。磐
14、安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由于地形有中山、低山、台地和丘陵等复杂因素,县内不同层段和坡向的气温、降水和日照差别很大。年平均温度为1518,最热月(78月)温度25.6 28.4,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24.2,全年大于10的年积温48595306,无霜期200243天。全年日照时数为14412031小时。平均降水148天,多年平均降雨量1550mm,多年平均径流深930mm,年内降水分布不均,三、四月份出现春雨,常年雨量250400mm,占全年雨量的1724%;五至六月进入梅雨季节,常年雨量350700mm,约占年雨量的2140%;七、八、九月份,主要受副热带风暴影响,常年雨量在
15、304mm左右,占年雨量的20%。磐安县是浙江省灵江、瓯江和钱塘江三大水系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大盘山主峰为其天然分水岭。境内主要的溪流有:好溪、始丰溪、溪炉港、夹溪、西溪、文溪等,特定的地形地貌形成了河流呈外辐射状分布,河流水量受降水的影响大,属山区性河流,河床比降大,水位暴涨暴落,枯水季节水量少,河床易干涸,洪枯明显。磐安县共有土地总面积179.4万亩,人均8.8亩,土地地貌类型以低中山为主,山地占总面积的91.48;耕地占总面积的5.79,河滩和水面占总面积的2.47,谓“九山半水半分田”。磐安县旅游资源丰富,有特色的景点达百余个,特别是生态旅游特色鲜明,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加之众
16、多的名特优产品,丰富的旅游商品,优越的区位条件,磐安已逐步发展成为“经济发达地区的后花园”和“浙中东部天然公园”。2.2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经济社会取得了较快发展,为磐安县循环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2.1 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08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37.93亿元,三年年均增长16.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 17.42亿元,三年年均增长 1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1.44亿元,三年年均增长15.9%;县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9395万元,三年年均增长17.1%。2.2.2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从产业结构来看,三次产业的比
17、重由2005年的17.2:53.3:29.5调整到2008年的15: 55.6 : 29.4 ,一产比重下降了2.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了2.3 个百分点,三产比重基本不变。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 1.53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同期增长1.04%;万元工业产值综合能源消费量0.038吨标准煤,同比下降12.73%。全年用电总量20004万千瓦时,增长10.97%,其中:工业用电量12732万千瓦时,增长12.65%。2.2.3 支柱产业逐步形成第一产业初步形成了以中药材、香菇、茶叶等为代表的农业产业化支柱产业。2008年末,全县建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8.05万亩,23家企业29个
18、农产品获得国内外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其中有机农产品13个,面积达1.2万亩,全县建立无公害商品蔬菜基地3.5万亩,中药材标准化基地2.67万亩;森林食品基地3万亩;无公害茶园面积5.1万亩。第二产业形成了以竹木工艺品、塑料制品、五金机械、针织服装、圣诞礼品和食品工业为代表的特色支柱产业。2008年末,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6家,完成工业总产值40.75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 39.45,同时,工业要素进一步集聚,形成了以工业园区和工业功能区为主的工业发展格局。花溪、夹溪生态旅游开发成效明显,农家乐等多种生态旅游开始起步,旅游业已成为经济增长新亮点。2.2.4 发展条件不断改善2008年
19、末,全县通车里程达到1124公里,其中一级公路16.94公里,二级公路29.18公里,三级公路97.03公里,四级公路750.28公里,诸永高速磐安段已基本建成,并部分已通车。现已形成了以东仙线、磐缙线、磐新线、大科线“三纵一横”为骨架的公路交通运输网,实现了乡乡通油路和行政村通水泥路的目标。能源电网设施较为完善,现建成了以110KV线路为主干,35KV线路为支流,10KV线路覆盖乡村的全县供电网络,城乡居民同网同价。邮电通讯事业发展迅速,现有固定电话用户数7.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9.11万户,国际互联网用户数8980户,行政村通宽带率达90%。全县所有行政村基本实现村村通自来水、通简易公路
20、、通电话的目标。 2.2.5 居民收入不断增加2008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90元,比2005年末增加1501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5240元,比2005年末增加5238元。2.2.6 环境保护卓有成效县域对16家重点排污单位实行排污总量控制和奖惩制度。对全县重点污染企业实行分类治理,近三年关停污染较重企业3家,限期治理4家。同时严格实行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制度。开展了环保专项行动,对2003年以来审批的建设项目进行了环保专项执法检查。全县空气环境质量优于国家2级标准,噪声符合功能区要求,95%水域达到2级标准,污水处理厂建成并投入运行,城乡垃圾基本实现集中收集处理,生态公益林建设平稳
21、推进,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6.4 %,获得“省绿化模范县”和“省公益林建设示范县”称号。全县9个乡镇通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预验收,7个乡镇被命名为省、市级生态乡镇,已通过省级生态县验收。2008年,全县各出界断面水质达标率94.9%(除台口断面达标率为69.4%外,其余各断面达标率均为100%);全县环境质量指数名列全省第1位。2.3 有利条件及制约因素分析2.3.1 有利条件1、不断改善的交通区位优势随着高速公路及高等级公路的建设,磐安与上海、杭州、义乌等城市的联系得到明显改善,目前与周边城市的联系已十分便捷,具有接受大中城市、外贸沿海口岸、大型商品市场、周边经济发达地区辐射的有利区位条件。根
22、据浙江省交通规划,将有五条高速公路与县域主干道衔接,特别是贯穿磐安南北的诸永高速公路的建成,大大地缩短了与外界距离和行驶时间,为生态县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制约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已有效突破。2、相对丰富的矿产资源优势磐安矿产资源以非金属矿产为主,蕴含较大的经济价值,已探明的矿产有25种,主要有莹石、饰面花岗石、石英岩、高岭土、蒙脱石粘土、膨润土、粘土矿、锰矿、矿泉水等。其中花岗石储量6亿立方米,主要分布在大盘、方前、仁川等乡镇,已开发“一品红”、“紫檀香”、“紫雪豹”、“木纹黄”、“金华黑”等十多个品种。莹石保守储量达338万吨以上,品位较好。膨润土探明储量1093万吨,远景资源量2000万
23、吨以上。石英矿资源丰富,探明储量为5亿吨。现尚处在零星开采、原料销售阶段,其它矿产资源还没开发。3、特色鲜明的绿色资源优势磐安是久负盛名的“中国药材之乡”、“中国香菇之乡”、“中国生态龙井茶之乡”。磐安的药材生产历史悠久,是“浙八味”中的白术、元胡、贝母、玄参、白芍的主要产区,天麻种植的规模和产量列全国前茅。磐安香菇具有个体均匀、肉质圆厚、香味浓郁的特点,是我国最大的鲜菇出口基地。近年来,全县中药材、茶园和商品蔬菜种植面积分别为6.2万亩、6.9万亩和3.9万亩,种植食用菌3200万袋。磐安建成了3000多公顷名优茶生产基地,发展有机茶200多公顷,磐安龙井还被列入龙井茶原产地域保护。另外,高
24、山蔬菜、猕猴桃、香榧、小京生、土鸡养殖等都有相当规模和知名度。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1个、省级生态乡镇11个、市级生态乡镇13个、市级生态村11个、县级文明生态乡镇11个、县级文明生态村102个。生态经济方面,2家企业通过省清洁生产审核,4家企业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认证。全县建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8.05万亩,累计31家企业38个农产品获得国内外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认证,其中有机农产品13个,绿色农产品2个,全县建立无公害商品蔬菜基地3.5万亩,中药材标准化基地2.67万亩;森林食品基地3万亩;无公害茶园面积5.1万亩,已被省政府认定为中药材、食用菌产业强县和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综合强县。
25、4、具有优良的生态环境优势磐安是一座绿色宝库,全县林业用地面积9.4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8.45%。有林地面积8.1万公顷,其中用材林6.9万公顷,经济林5000公顷,竹林6400公顷,防护林467公顷,特种用材林24公顷,薪炭林1147公顷,毛竹1161万株,林木蓄积量达280万立方米,其中森林蓄积量20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9.89%。全县已知陆生脊椎动物24目65科209种,其中鸟类11目28科107种,兽类8目20科61种,两栖类2目8科15种和爬行类3目9科26种。陆生脊椎动物中,被列入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的有白颈长尾雉、云豹、金钱豹和黑麂等4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动物有大鲵
26、、鸳鸯和鬣羚等32种,另外还有省级重点保护动物24种。维管植物共计1629种,隶属193科、827属,分别占浙江省植物科的81%,属的57.1%,种的39.2%。区内分布着大量的珍稀、濒危植物,其中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南方红豆杉等2种;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香果树、七子花等17种。由于特殊的气候和环境条件,磐安还是药用植物繁殖生长的理想场所,有野生药用植物1219种,其中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有258种,约占药典收载药用植物总数的一半。磐安属纯山区县,境内山峦起伏,峡谷、瀑布、深潭奇特,人文景观众多,有大盘山自然保护区、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和 国家森林公园,十分适宜发展生态旅游、避暑休闲
27、、旅游观光和特色购物旅游,生态旅游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5、十分难得的政策机遇优势从近期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不难看出,国家将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这为县域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新的机遇,只要我们认真做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扎实抓好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县域的循环经济项目就一定能得到国家、省投资上的支持,这将极大地推动县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2.3.2 制约因素1、经济基础相对脆弱2008年末,全县人均GDP仅 18160元,相当于全国、全省水平的 80%、43%。人均财政收入2366元,相当于全国、全省水平的63 %、51%。农民人均纯收入 5090元,相当于全国、全省水平的 107
28、%、5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40元,相当于全国、全省水平的97%、67%。和全国比,有的差距不大,但从全省来看差距很大,有的不到全省的一半,有的只有一半多点,从主要反映经济基础的人均GDP、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这几项指标来看,还有拉大与全省人均水平差距的可能。 2、现有产业关联度差目前,磐安虽然形成了工艺品、塑料制品、五金工具、农副产品加工等众多产业,但各个主要产业之间不关联和企业之间的关联度较小,有的产业只有上游的原材料加工,有的产业只有下游的生产,没有形成有效的产业链,更没有形成产业平台,产业之间彼此独立,经济运行系统中缺少物质循环链,制约了磐安循环
29、经济的发展。3、专业人才十分匮乏经济要发展,关键在科技和人才。而县域现有人才总量偏低,人才资源拥有量每万人仅480人;从学历结构上看,本科以上只占12.8%,大专占38.7%,而中专以下占48.5%,从职称结构上看,具有高级职称人才只有150余人。主要表现人才总量偏少,人才结构不尽合理,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严重缺乏;人才生活工作环境不够理想,吸纳人才容量不大,同时人才浪费,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还比较突出,由于以上原因,造成科技成果推广难,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工业企业仍以粗放经营和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产品科技含量低,无高新企业和技术产品,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4、建设资金严重
30、不足磐安属欠发达地区,自身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地方财力严重不足,人均财政收入只占全省年均水平的一半,财政保工资、保运转都相当困难,缺乏对产业发展的扶持,对发展循环经济投入乏力。加之金融体制改革,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门槛提高,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贷款难。同时,受区位和资源要素制约影响,招商引资难度大,加上地方工业经济发展较弱,民间资金不充裕,资金基本上依赖上级政府部门的项目投入和商业银行贷款,由于缺乏资金来源,不利于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第三章 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3.1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大力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居
31、兴县”三大战略,突出以发展生态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绿色农产品基地”为重点,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突出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和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建设“特色制造业基地”为重点,加快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突出以发展生态旅游业、建设“生态旅游休闲养生胜地”为重点,加快发展服务业循环经济;突出以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建设“活力秀美和谐山城”为重点,加快循环型社会建设,构建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逐步将磐安建成全省发展循环经济先进示范县。3.2 基本原则3.2.1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积极开展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等工作,建立和完善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体系,努力减少资源消耗和废
32、弃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通过提升产业生态水平、积极培育再生资源产业,构筑产业循环生产体系。通过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和大力推广绿色产品,转变消费观念,构筑“绿色消费体系”。 3.2.2 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统一原则要紧紧围绕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注重经济发展速度的同时,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发展中解决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问题,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换取最大的经济价值,以最低的环境代价谋求最好的发展质量。根据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安排经济发展速度,根据土地供给、能源保障、运输能力等安排资源开发规模。3.2.3 政策引导和市场主导相结合原则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和调节作用,对公益性循环经济项目主
33、要通过政府投资确保如期建成和正常运转,对竞争性循环经济产业化项目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以企业投入为主,政府补助为辅,在政策上给予倾斜,使社会投资主体能从中获得应有收益。3.2.4 统筹规划、渐进式推进原则发展循环经济是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环节的系统性工程,是一个持久的追求经济进步的行动。在建设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应体现不同层次和不同阶段的要求,统筹规划、渐进式的循环经济推进战略。一方面,根据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不同层次的要求,以企业为重点,以产业为主线,以园区为层面,力求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另一方面,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要求,确定渐进式的循环经济战略发展目标。3.3 发展目标3.3.1 总体目标到
34、2015年,基本确立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拥有较为完善的组织体系、法规政策、统计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在农业、工业、服务业中,形成一批“低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高废物利用”的典型企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为全面构筑循环型农业、循环型工业和循环型服务业奠定扎实基础;初步建成基础设施齐全、产业布局合理,污染排放和资源消耗较低、废物利用率较高的生态型工业园区;基本构建较为完善的城乡废旧物质回收利用体系,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3.3.2 规划指标体系到2015年,县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形成科技含量高、经
35、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循环经济体系,成为浙江省发展循环经济先进示范县。资源利用效率稳步提高。到2015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小于0.5 吨标准煤;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到60%;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小于130吨,规模工业企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5%,散装水泥使用率达到80%,城镇新型墙体材料使用比例达到65%。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秸杆综合利用率达到100%。规模化畜禽养殖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100%。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到2015年,万元GDP化学需氧量(COD)低于1.3千克,万元GDP二氧化硫排放量低于0.4千克。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农村生活垃
36、圾收集率90%以上,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60%以上。循环经济示范区和生态县建设进展顺利。到2015年,重点建设1个生态化改造工业园区,建设5个农业示范基地,实施一批生活污水净化和沼气工程,改善农村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环境保护各项指标达到并优于生态县考核验收标准,社会进步的大部分指标基本达标,通过国家级生态县验收,100%乡镇达到省级生态乡镇建设标准,建成生态村150个以上。生态环境质量始终领先全省先进水平。加强封山育林,适宜绿化土地全部植树种草,建成公益林2.8万公顷,林种结构明显优化,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增强,森林覆盖率80%以上,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8
37、0%以上,大气、水体、声环境质量保持领先水平,生态环境更加安全。循环经济发展机制基本形成。 基本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法规体系,初步形成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标准体系,建成资源节约利用的监督管理体系,建立科技支撑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培育本县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循环经济试点企业。表3.1 磐安县循环经济发展主要指标体系序号指标名称单位2008年2015年1资源消耗指标单位GDP能耗吨标准煤/万元0.4760.52规模工业增加值电耗万千瓦时/万元0.0910.103单位GDP水耗立方米/万元1211304农业节水灌溉面积万亩2.633.05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指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2956工业用水循
38、环利用率34.3507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51008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90909新型墙体材料建筑应用比例656510农业秸杆综合利用率9210011规模化畜禽养殖粪便利用率9210012农用地膜回收利用率729013生态环保指标万元国民生产总值COD排放量千克/万元1.291.314万元国民生产总值SO2排放量千克/万元0.390.4第四章 总体布局4.1基本框架磐安县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框架可以概括为:从三个层面推进、落实四项任务、抓好五大领域、实施“1151”工程”。4.1.1 从三个层面推进1、企业层面。以“节约、降耗、减污、增效”为核心,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削减和预防污染物的产
39、生,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物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2、行业层面。大力推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优化和升级,提升重点行业整体技术水平,淘汰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生产能力,形成产业集聚、布局集中、发展集约的增长模式。3、社会层面。积极倡导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着力构建节约型消费模式。政府优先采购经过节能节水认证的产品、环境标志产品和再生产品;鼓励宾馆、酒店、餐饮业减少一次性用品的消费;遏制过度包装、奢侈消费等行为。建立和完善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体系,重点抓好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废旧金属、废橡胶、废旧农膜和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实行垃圾分类回收。4.1.2 落实四项任务1、全社
40、会推进节能工作。在生产、建设、流通和消费各领域,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和资源节约工作,并将工业节能、建筑节能和交通运输节能放在重要位置。2、大力推进资源节约。抓好工业、农业和城镇生活节水工作,重视材料节约,推广散装水泥,采用“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技术与装备,为资源高效利用、循环利用和减少废物排放提供技术保障。3、系统推行清洁生产。以“节约、降耗、减污、增效”为核心,从源头削减和预防污染物的产生,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物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4、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在重点行业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开展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提升单位资源能源投入的经济产出水平,从扩大经济产出和资源能源节约两个方面实现
41、循环经济的目标。4.1.3 抓好五大领域以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现代服务业、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等五大领域为重点,推进县域循环经济全面发展。4.1.4 实施“1151”工程抓好10家重点耗能企业、推广10项节能新技术、谋划建设50个循环经济项目、建成1个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形成有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4.2功能分区4.2.1 大盘山源头生态保护区1、范围大盘山源头生态保护区由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周围保护带组成,位于县域的中部,包括大盘山主峰及周边地区,范围集中连片,总面积10558公顷,涉及安文、大盘、盘峰、墨林、深泽、双峰等6个乡镇18个行政村。人口4269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0人,经
42、济相对贫困。保护区是钱塘江、瓯江、灵江水系发源地,属浙闽山丘甜槠木荷林区,区内树种繁多,生物资源异常丰富,保护区森林覆盖率为91.3%。区内分布着大量的珍稀、濒危植物,其中尤以拥有大量的珍稀濒危药用植物和道地中药材种质资源而最具特点。区内山青水秀,旅游资源丰富,特定的地貌特征与地质活动形成了火山湖、平板溪二大奇特的地质遗迹。2、发展方向和重点一是充分利用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块牌子,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积极开辟观光旅游业,注重林特产品基地、药用植物园等生态项目建设。积极保护珍稀濒危的药用植物资源,对一般药用植物也要控制采摘量,发展珍稀种群,因地制宜地开展科研监测和多种经营等活动,多方筹措建设资
43、金,努力把保护区建设成集自然保护、科学研究、科普教育、科技示范和生态旅游于一体,多功能、多效益的自然保护区。二是坚持以林为主,治山治水相结合,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重点对源头流域实施综合治理,大力实施封山育林,限制天然林采伐,杜绝毁林开荒现象,提高森林植被涵养水源、调节径流的能力。三是充分利用该区独有的森林生态资源,开发生态旅游,逐步建成科研考察、避暑度假、高山野营、休闲疗养的胜地。四是结合特殊功能区保护,鼓励村民向城镇迁移,抓好下山脱贫工程。4.2.2 磐中南低中山生态恢复区1、范围本区位于磐安的中南部,是县域林业的主要产区,包括九和、窈川、墨林、大盘、方前、双峰、盘峰、维新和高二九个乡
44、镇。土地面积40064.22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33.41%。人口4.44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10人。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170元。本区山峦起伏,相对高差大,沟谷狭而深,地广人稀,交通相对不便。本区是水系发源地的周围地区,自然条件较差,生产水平不高,经济基础薄弱。近几年用材林和毛竹林发展较快,野外土鸡放养有较大的数量,高山蔬菜、野生蔬菜开发利用已有良好的开端,为磐安“云峰茶”的主产区。2、发展方向和重点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原则,积极发展生态高效农业,适度发展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和充分利用本区林特资源型的生态型工业,建设特色和精品城镇。一是坚持以林为主,治山治水相
45、结合,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重点对源头流域实施综合治理,大力实施封山育林,限制天然林采伐,坚决杜绝毁林开荒现象,对超过25度以上的坡地实行退耕还林,提高森林植被涵养水源、调节径流的能力。二是引导和调整区域内的产业结构,适度发展清洁工业,坚决制止污染工业。做好香榧、油茶等经济林开发和无公害高山蔬菜生产;发展以白术、玄参、玉竹等道地药材和有机茶生产;发展以羊、兔等食草动物和土鸡野外放养为主的畜牧业生产;发展以竹木加工为主的个私工业;加快水资源的科学合理开发利用。三是加强集镇建设,依托诸永高速公路,加快地方公路建设,提高交通运输能力。4.2.3 磐东北台地生态经济区1、范围本区位于县域东北部,由
46、胡宅、尖山、玉山、万苍和尚湖五个乡镇组成。土地面积27924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3.3%。全区人口为6.74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41人。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528元。本区是一个典型的高山台地,海拔大部分在400-600米之间,相对高差一般不超过150米,坡度平缓,畈田较多。本区是曹娥江的发源地,水力资源较丰富,区内林业用地面积18469公顷。本区农业生产以茶叶为优势产业,茭白、菜豆、椒类为主的商品蔬菜是新兴农业产业。“浙中大峡谷”已经开发,浙江磐安工业园区分布该区,现园区建设初具规模,以塑料软管、光伏电子、汽摩配和来料加工为主的个私工业发展迅速,是县域工业经济重点发展区。2、
47、发展方向和重点一是大力发展塑料制品业、高新技术产业、旅居产业和来料加工产业,成为磐安重要的特色制造业基地。二是以浙中大峡谷为中心,整合茶场庙、谷将山、龙虎大旗等旅游资源,成为著名的生态文化旅游度假胜地。三是充分利用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形成生态茶、小京生、无公害蔬菜等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尖山区块要重点抓好以塑料制品、汽摩配、光伏电子等为主的生态工业和浙中大峡谷、皇城湖开发等旅居产业;尚湖以威邦高新科技产业区为龙头,逐步建成高新科技产业区。玉山西坑畈区块产业布局以来料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业为主;万苍区块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构建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浙江磐安工业园区。磐安工业园区是东北台地产业带开发的龙头和重要平台,必须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坚持“强化生态,力推循环;发展优势,体现特色”。稳步推进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和谐共处及可持续发展4.2.4 磐西南丘陵生态经济区1、范围本区位于县城西南部,包括安文、深泽、新渥、冷水、仁川、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