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发展规划(2008-2012)一、专业基本情况1.专业特点及国内发展现状物流管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中外实践证明,经济越发达,物流业就越发达。由于我国物流业起步较晚,在物流管理的理论研究、物流专业人才的教育培养等方面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具有中国特色的物流管理教育体系、知识结构也需要构建。随着我国物流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必然带来对物流管理人才需求的大量增加, 因此,物流管理专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了进一步建设好、发展好我院的物流管理专业,加强物流管理理论研究,培养具有现代物流观念和良好操作技能的现代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特制定本发展规划。2.专业建设基础“合肥学院是以工学、经济学、
2、管理学为主,文学、理学、教育学兼有的多学科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我院作为一所“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院校,与德国合作共建有23年的办学历史,在国际化办学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及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础和有利的条件。1986年以来, 管理系企业管理专业(含定向物资物流方向)作为我校与德国合作共建的5个专业之一,与德国奥斯纳布吕克(现与合肥建立友好城市)应用科技大学(其中物流专业是德国唯一通过欧盟认证)在师资培训进修、教学计划、课程建设、实践教学、互派学生和教学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全面和卓有成效的合作。相关专业开设了物流管理课程,引进了一批高素质和双师型专业教师,
3、建立了包括安徽省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合肥市物流协会和多个物流企业在内的实习基地,开展了多方面的学术和教学研究。1990-2005年,共培养企业管理专业(物流方向)毕业生200多人,他们现已成为物流及相关企业的骨干。2006年工商管理专业(物流方向)经教育部批准设立。为了适应安徽省社会经济发展对物流人才的需求,2007年我校申报的“物流管理专业”又经教育部批准,并于2008年开始正式招生。目前,我系在校物流管理专业(含工商管理专业物流方向)的学生达到160人。近年来,为了适应我国和安徽省对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化物流人才的急需,充分发挥我校与德国高校、物流界长期合作的优势,借鉴德国在国际物流管理的先
4、进模式和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的经验,2007年我校又与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技大学签订协议,合作共建“对外合作物流管理专业”。双方商定:联合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化物流人才;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并共同实施监督管理;德方承担不少于1/3的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学生有一个学期在德国实习考察;学生毕业有1/3可直接推荐到德国读硕士。这种合作模式得到了德国政府、高校、企业界(包括德国在华世界500强企业)的极大支持,这不仅有利于培养高水平物流专业人才,也有利于我校实现建设“物流特色专业”的目标。2008年11月,安徽省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受安徽省发改委和省政府委托,在合肥国际会展中心举办了安徽物流30周年巡
5、礼展及安徽省物流发展研讨会,我校作为主要协办单位,邀请了德国的物流协会主席、5名物流专业教授、5名物流企业CEO和20名物流专业学生参加。我校管理系负责“巡礼展”的“物流教育展台”,同时负责“安徽省物流发展研讨会”以及 “国际物流学术讲座”的组织工作。通过这些工作,进一步促进了我校物流特色专业建设,并推进了安徽省物流业的发展。二、专业建设目标1.专业定位、专业方向和专业特色坚持两个面向。根据安徽省“率先中部崛起”、“东向发展”的开放战略和把合肥建成全国交通枢纽背景下的物流中心的现实发展要求,合肥市以及安徽省的物流业已经呈现加快发展势头。为满足物流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必须坚持面
6、向“企业物流”与“物流企业”,本专业的学生必须系统学习现代物流管理理论与方法、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流通技术与方法、连锁经营与配送等专业基本知识,加强应用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建设两个基地。充分利用我校多年来建设工商管理专业“物流管理方向”的基础和经验,依托现有学科和物流专业平台,发挥我校长期与德国多所应用科技大学全方位合作的优势,以及双方商定合作共建“国际物流管理”专业的契机,整合资源,加大投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将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成为在安徽省有影响、在全国有知名度的物流人才“培养基地”和中外(特别是中德)合作培养现代物流人才的“示范基地”。并通过这两个基地的建设,推动物流管理
7、理论的学术研究、应用研究和教学研究,增强对社会的综合服务能力,尽快使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学科与专业建设和科学研究等方面达到省内一流、国内领先的水平。打造两个特色。按照合肥学院“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借鉴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培养“现场工程师”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通过与各级物流协会、国内外大企业的合作,着力培养在物流管理方面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能力型”特色人才。同时,利用我校与德国合作共建国际物流管理专业(双方已签订协议,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德方承担50%专业课教学,30%课程采用双语教学,双方共同管理发给本科文凭)以及与韩国、日本、美国的合作交流,培养“
8、高层次、国际化”特色人才。2.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在准确把握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化物流人才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要素的基础上,按照我校“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和管理系“能力型、创新型、创业型”的培养目标要求,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和良好综合素质,掌握现代物流企业和工商企业管理理论与方法以及较强运用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素质、知识和能力:基本素质: (1)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2)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素质;(3)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团队合作素质;(4)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职业道德和品质;
9、(5)具有系统的企业知识、工程意识、成本效益意识、技术创新及制度创新意识。基本知识:(1)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企业管理学等现代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较熟练掌握一到两门外语,具有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3)能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具有从事企业管理具体管理职能工作、解决企业具体问题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掌握物流管理或营销管理的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4)具有进行市场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数据收集和处理、统计分析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5)熟悉我国企业管理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国际企业管理惯例与规则;(6)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基本能力:(1)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
10、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科研和实际工作能力;(2)具有较强语言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以及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工作问题的基本能力,具有沟通能力、应变能力、组织能力、团队合作能力;(3)掌握企业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并应用计算机手段来处理实际经营管理问题的能力; (4)具有较强的知识获取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应该能在物流行业、一般企业物流部门或其他社会组织从事物流专业管理及综合管理工作。具体而言,他们能够胜任如下几方面工作:(1)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包括运输企业、仓储企业、货运代理企业、快递企业(保管养护员、配载、揽货、送货、报关、报检、运输协调、业务查询)的管理。(2)企
11、业物流管理部门的工作。如制造企业采购、仓储和销售部门;连锁零售企业物流部门(采购员、订单管理、拣选、配载、线路调度、保管员、物流加工管理)。3专业发展规模表1.专业发展规模规划表教学年度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学生人数50人(物流方向)50人(物流方向)60人80人100人100人100人4. 专业建设总体目标按照积极推进、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务求实效的原则,建立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目标体系。构建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化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人才培养方案、模块化课程体系、实习实践教学体系、应用能力模拟教学体系、现代化教育教学方法体系等。以“人
12、才培养方案”为中心,构建较为完善的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化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以及以教学大纲为指导的内容体系,并通过教材建设形成指导教师教学的教材体系。建成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安徽省内一流和富有特色的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化的物流管理专业。我们将在现有专业建设的良好基础上,利用特色专业建设的机遇和对德合作的有利条件,吸收兄弟院校物流专业教育教学经验,用5年左右的时间,将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建成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安徽省内一流和富有特色的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化的物流管理专业。通过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和中德合作共建“中外合作物流管理专业”的共同建设,努力将该物流管理专业建成中德合作培养现代物
13、流人才和引进、借鉴德国培养应用型经济管理类人才的示范基地。三、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物流管理专业“十一五”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培养社会主义“四有”大学生为己任,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支撑,以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能力培养为抓手;在专业建设上,借大类培养平台,扩大学生知识面,借强化实习实践环节,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基础扎实,适应面宽,应用能力强的高级应用性人才;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把管理系物流管理专业办成合肥市公共管理事业高级应用性人才培养基地,名列省内同类高校同类专业前列。1.把握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化物流专业教育的
14、未来趋势 (1)物流教育思想的现代化趋势。21世纪的我国物流教育必然与经济实践一起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我国的未来物流教育发展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也必然会缩小。物流教育的变化必然要求物流教育思想的转变。为了适应现代化社会对人才多方面能力的要求,将来的物流教育将侧重于对学生进行包括自学能力、为人处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2)物流专业教育内容的国际化趋势。未来的物流业竞争是全球性竞争,物流市场也必然是世界一体化。中国的物流业要想在全球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不仅要勇敢面对大量进入的外国物流企业的冲击,而且还必须走出去与国外的物流企业竞争,这
15、种国际化的竞争趋势就必然要求未来我国物流教育应该注重国际化的内容。(3)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综合化趋势。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整个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安排上将向综合化发展,整个课程体系要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避免相互割裂或重复讲授,课程内容将依据不同的培养要求而设置。在这种情况下,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体系必然趋向综合,教学内容整体性也必然得到加强。(4)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实用化趋势。未来物流人才必须要突出综合素质,具体体现就是要让学生掌握物流管理的实用性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未来的物流教育必须要改进教学模式,解决物流管理专业学习与人才实际需求脱
16、钩的矛盾,增加实践课,加强实验基地和实验室建设,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5)物流教育数量化分析的趋势。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在现代物流管理中,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使物流活动同数量化分析方法结合得十分密切,物流业务管理和综合评价都离不开数量分析。因此,未来的物流教育要强化定量分析,加强学生数理知识,尤其是统计学知识的教育。2.建设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化物流专业教育的模块化课程体系(1)明确课程体系的地位和作用。课程体系直接反映专业的教学思想,决定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规格和质量,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2)深化课程体系的改革。课程体系的设置既要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在要素的基本要求,更要
17、主动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因此,课程体系改革应当成为教学改革的主线。(3)服务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对国际化物流人才在素质、知识、能力的基本要求,国际化物流专业教育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体系模块、专业基础课程体系模块、专业方向课程体系模块。在三大课程体系模块中分别按照“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专业定位设置相关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3.运用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化物流专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把交互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利用通讯视频技术、网络技
18、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加速物流知识的传播和更新,使物流教育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提供给学生一个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1)“情境教学法”。以企业经营模拟实验室为平台,让学生担任企业中的虚拟角色,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企业运作的复杂和理论知识学习的必要。(2)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在典型案例或真实案件的“诊疗”过程中,提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辩论教学法。教师作为辩论的主持者、组织者和总结者,将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辩论。(4)主题发言教学法。教师提供主题发言题目及资料,随机抽查学生做主题发言。(5)“读书会”教学法。成立读书会,由教师指定书目,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段内进行阅读、交流并写出读
19、书笔记,最后由教师检查、评阅、记入学生成绩档案。4.加强与兄弟院校的交流与合作(1)加强与省内、国内有关高校联系,掌握全省和全国高校物流专业建设情况,加强交流、沟通信息、取长补短,学习和吸收兄弟院校的办学经验和研究成果。(2)加强与有关高校教学院系和同行专家的联系,在加强交流的基础上,在提高专业教学质量、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培养优秀特色人才等方面加强合作研究。(3)我们将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及时向上级有关管理部门汇报专业建设进展情况,积极争取他们的监督、指导和帮助。5.借助与德国合作建设的“中外合作物流专业”平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1)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利用中德合作建设的“中外合
20、作物流管理专业”的平台,使本专业在最大程度上与国际先进的办学模式接轨,体现专业的国际化。(2)积极探索“模块化” 教学改革,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建立主题式、多层次、系统性的教学模块,实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学生素质、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要求。四、专业课程及教材建设规划1. 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进一步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争取在教学改革成果上获得新突破,包括设立省级课题、获取省级奖励等,该项工作由王晓艳老师负责。严格期末考试制度,进一步加强学习过程的监控和考核。积极探索物流管理课程改革,探索新的课程考核方式、教学方法等。诸如“问答式”教学法
21、(即老师设问,老师回答;或学生设问,老师回答的方法),“倒位式”教学法(即先由学生讲述,老师进行评价和纠正的方法),“讨论式”教学法(即学生讨论分析,老师总结定论的方法)等,以便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和判断能力。强化物流管理案例教学和模拟学习,即根据实际材料,设计具有代表性、综合性的物流管理案例,让学生进行模拟,以便使他们加深理性认识,掌握操作技能,成为既懂理论又懂实务的合格人才。2教材教学设施建设目标至2012年,外文期刊订阅增加到10种,实现专业资料室的自动化管理;增加实习基地至20家。3教学管理目标以服务教学、提升教学质量为目标,规范教学管理,提升教学管理档次。表2. 课程
22、体系建设负责人及分工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供应链管理王晓艳现代物流学殷辉物流综合实验与专题研讨李德才物流系统规划张晓峰物流工程刘征第三方物流王晓艳物流运输管理李德才仓储与配送管理赵恒志物流成本管理曹中红表3.教学大纲建设程名称教学大纲负责人供应链管理王晓艳现代物流学殷辉物流综合实验与专题研讨李德才物流系统规划张晓峰物流工程刘征第三方物流王晓艳物流运输管理李德才仓储与配送管理赵恒志物流成本管理曹中红表4.专业课程教材使用计划课程名称课程类型(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方向等)现用教材(已开课程)拟用教材(未开课程)是否自编名称作者出版社及时间名称作者出版社及时间拟用时间供应链管理专业基础供应链管理马士
23、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现代物流学专业基础现代物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物流综合实验与专题研讨专业方向物流系统规划专业方向物流系统规划高等教育出版社物流工程专业方向物流工程伊俊敏电子工业社2008年第三方物流专业方向第三方物流骆温平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物流运输管理专业方向物流运输管理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仓储与配送管理专业方向仓储与配送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物流成本管理专业方向物流成本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物流管理是一个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为适应专业教学需要,突出教育特色,近年来,物流管理专业积极引进了一批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并有企业高管经历的“双师型”人
24、才;同时,对于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的年轻教师,安排他们到企业挂职锻炼;并计划派23专业教师到内地高校或德国应用科学大学进行专业深造、教学交流和开展科研合作;还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全国性的物流年会和教育部举办的高层次物流专业培训。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建设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化物流专业教育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的要求,努力既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又有一定的管理实践经验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师队伍,以保证物流专业教育的特色和质量。1. 专业师资队伍现状表5. 专业师资队伍现状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毕业时间、学校、专业学历现承担专业任务拟新承担专业任务殷辉男1970.03讲师2005.01研究生教研室副主任主干课教师刘征女1
25、978.09助教2006.06研究生主干课教师王晓艳女1970.02高级工程师2005.12研究生教研室主任主干课教师张晓锋男1978.2助教2007.01研究生主干课教师赵恒志男1980.06助教2007.07研究生主干课教师李德才男1963.04教授1988.6研究生主干课教师2. 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目标表6. 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师资队伍规模教师22人,实验技术人员2 人,共24人教师专业方向仓储方向 4人,运输方向4 人, 国际物流方向4人职称结构教授 3人,副教授 6人,讲师 13人学历结构博士 3 人,硕士 17人,学士2人学缘结构本校本专业 0 人,外校本专业 24 人年龄结构50
26、岁以上 2 人,40-50岁 5 人,30-40岁 10人 ,20-30人 7人3. 专业师资队伍引进、培养计划表7. 专业师资队伍引进、培养计划表序号姓名培养(引进)方向培训(引进)方式培训(引进)时间备注1殷辉物流管理读博2009年2刘征物流工程读博2010年4. 师资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1)人才建设目标。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学缘结构,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社会影响力,提高高层次人员的数量。至2012年,在教师队伍中,博士数量占30%,教授、副教授数量占40%,发挥梯队带动的整体效应。(2)人才培养。一是注重教师提升学历水平,继续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至201
27、2年,通过该种方式再增加博士3人,采取多种方式,为教师提供与名家接触的机会;为出外学习人员排忧解难;二是注重教师的能力培养,鼓励教师参加校内教学评比大赛,争取获得一等奖1人次,二等奖2人次;三是有效开展教研室活动,发挥梯队带动效应;四是做好听课检查制度,落实教研室主任负责制;五是建立个人网页,实现教学资源和其他信息共享。(3)人才引进。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作兼职教授、特聘教授或客座教授;引进1-2名专业领军人物,为申报硕士点作好人员准备。(4)人才利用。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稳定现有的师资队伍,动用社会闲散人力资源改善自身师资结构,争取与他校联合培养硕士。(5)科研工作目标:至2012年,申报成
28、功省级及以上课题4项,横向课题3项左右;在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12篇。六、实践教学建设规划重视和加强教学实践环节是保证应用型人才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计划在校内建设物流软件实验室,不久我们将拥有“仓储管理信息系统”、“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物流仿真系统”等。在加强校内专业实训室建设的同时,加强与企业联合,拟建立20个以上稳固的校外实践基地。根据物流管理专业实际,我们已经在安徽省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合肥市物流协会、合肥淮南商会、荣事达集团、拓佳集团、巢湖富煌集团等建立了实习实践基地。同时,我们还与德国大众(中国)公司、西伟德(中国)公司形成合作培养意向。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实施物流专业的面对企业的开放
29、性办学。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继续推进合肥学院提出的“N+2”教学改革(N即35次过程考核,基础课:阶段考试;专业课:小论文、综述报告或调研论文等,2即期末考试加课堂笔记),该项工作由李德才负责。物流管理专业拟从以下五个方面开展校内实践活动:第一、模拟演练。列举实践中发生的物流管理中的典型案例和实例,让学生结合学到的理论知识提出自己的方案,进行讨论,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第二、社会调查。物流管理专业指导教师在课堂上或通过网络布置社会调查题目,调查目的及要求,并借助小组讨论、Email 、电话、书信等实时及非实时联系方式,辅导学生运用学过的专业知识去了解并解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中某领域的实际问题,提
30、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第三、专题讲座。针对我国会计改革的理论与实际,适时安排一些专题讲座从多方面拓宽学生知识面,并力求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多思考,多联想,多动手,借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第四、举办知识、能力竞赛或等级考试。如物流管理知识大奖赛,参加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既拓展了学生锻炼实践能力的空间,又可促使学生个性化发展,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基础,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内容。第五、参观学习或经验介绍。可选择本地区一些在物流管理上有特色的单位进行参观学习,或与校外实践基地联系,到物流管理部门观摩学习,听取经验介绍,让学生增加对会计学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在活动过程中还可促进学生之间的协作
31、与交流,消除学生自主学习所带来的孤独感。在加强校内实习的同时,充分利用机关企事业的设备、环境乃至师资条件,给学生营造一个带有职业氛围的实习环境,进一步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确保实践的效果和质量。与校外多各物流管理单位签订教学实训基地协议书,建立运行良好的校外实训基地,使这些校外实训基地能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实习环境并为实习成绩突出的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七、教风、学风建设及保证、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1.教风、学风建设及保证教风学风建设的关键环节是进一步加强教学的过程的质量监控。坚持整体质量观,重视教学质量形成过程多因素分析和质量要素整合效益,对课堂教学、考试和实践教学等各个
32、环节进行全方位的过程监控。 在课堂教学方面,主要对教师选任、教材选用、规范教学文件、课堂讲授要求和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的教学制度进行细化。在教师选任上,贯彻学校“双选”制度,全面推行教师公开竞课;在教材选用上,新中求精,加大淘汰陈旧教材的力度;在规范教学文件上,抓住教学日历、讲稿、教案三个核心,力求规范规整;在课堂讲授上,要求围绕大纲,保障深度和广度,推广启发性教学;在开学和期中进行定期教学检查,期初检查的重点是各项教学工作是否到位、是否进入正常状态;期中检查主要是通过召开学生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检查各教学工作进展情况,是否规范、是否符合教学大纲要求,教学效果如何等;在教学质量评价上,每学期
33、按学院规定让学生对教师的授课进行网上量化评教,评教由班主任组织,学生必须人人参与,教务处对评教结果进行分类、排名,系将参考排名等情况与年终津贴挂钩;不定期地召开学生教学信息员会议、学生座谈会和同行老师座谈会,及时了解和掌握教学一线信息,并及时将有关信息进行通报。在考试管理方面,完善分类考试管理制度,将教师监考职责和阅卷职责制度化;规范试卷命题及试卷审批制度;严格进行考试管理,强化教师监考职责,对考试作弊的学生进行通报批评,对情节严重者给以处分。 在实践教学方面,按照学院的要求,每门课程都根据自己的特点,实行N+2的方式,突出实践环节。紧紧抓住实验、教学实习和毕业论文与毕业实习三个关键环节。对实
34、验教学中教材的选用、实验报告的收缴批阅和保存、实验成绩的提交以及教学实习中的大纲编写、实习计划的制定、实习的组织和安排、实习报告的收缴、实习成绩提交等环节实行规范化管理;在毕业论文与毕业实习上,实行应用选题“百分之百真题真做”,对不符合要求的不得进入答辩程序。对应各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环节,均明确责任机制,规定第一责任人,明确分管领导责任。哪个方面出了问题,先由第一责任人负责纠正,造成不良后果的,同时追究分管领导责任。在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及完善运行机制的基础上,落实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保障机制。成立教学督导组、考试工作巡视小组、毕业论文管理委员会、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等机构,监督指导各教学管理岗位认真
35、执行各自岗位职责,发现问题,及时向系办公会汇报,由系办公会分析确定责任,并将各岗位履行职责情况纳入量化考核体系。对严重失职的责任人,按照学校教学事故认定办法,追究其责任,并与年终津贴挂钩。2.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1)狠抓核心课程建设,夯实学生专业基础。在教师选派、教材选用、课堂教学、作业布置与批改等方面,采取切实措施,抓好核心课程的教学,夯实学生的专业课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2)提高选修课程开设的灵活性。增大选修课内容安排、教师安排和课时安排的灵活性,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教学服务。(3)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推进改革满堂灌式的传统教学方式,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继续推行“N+2”教学改革。(4)举办学术论坛,增强学术氛围。举办学术论坛,承接全省和全国性学术会议,扩大我院的社会影响。(5)改革导师制度。对本科生培养建立起双导师制度,采取措施严抓论文质量,对本科三年级以上学生实行专任教师班导师制,加强学生指导。(6)努力改善办公条件。在办公条件和办公设施等方面增加投入,解决和改善教研室办公场所、办公设备落后的问题。(管理系2008年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