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圆顿心要 释慧律 敬题 释玄妙和尚纂 释迦牟尼佛说:若不与我同心,修行无量劫亦无有是处,徒有劳苦,无有智慧。 吾之真性,如来湛然常住,本无生灭,无相之可见者之,若要见之,外不见山河大地,内 不有见闻觉知,方开正眼,既见本来面目。 圆顿心要序 菩萨藏会,佛告舍利子,菩萨摩诃萨,虽于一切假立诸法安住于念,而此正念无散无失, 乃至后际于一切法,随法观察修习念住,能以无量言说所说不平等境,平等趣入一切佛法, 能令一切众生心喜,能摧一切坚固魔军,因是证得自然大智,是名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 罗蜜多故,于一切法随法观察修习念住。玄妙法师严戒律,修般若,昔闭关于内湖圆觉寺, 读诵如来十二分教,如实见法,一心不
2、乱,集成圆顿心要一卷。大般若经谓,凡有言说, 名世俗谛。此非真实,若无世俗,即不可说有胜义谛。是诸菩萨通世俗谛,不违胜义谛。 文殊师利说习定,谓如善射,夫初学射业,注心粗的,方乃发箭,久习成就,能射毛端, 不复注心在彼粗的,随所欲射,发箭便中。法师阅藏,集成圆顿心要,其有会心乎,余于 法师出关后,曾与武英亭李逸尘居士同朝圆觉寺,并于其关房少憩,默然久之,觉环境清 幽,堪修静虑,山川无主,钟毓于圆觉寺,法师于此得圆顿心要,人之杰者,必由地之灵。 修智慧必具福德,法师二资具备矣,钱召如居士将圆顿心要来代丐序言,辄泚笔出之。 民国乙未冬 临海屈映光 圆顿心要引言 本书完全出自佛经祖语,乃余历年阅藏撮
3、要摘录汇集而成者。虽沧海自多遗珠,挂一难免 漏万。然要皆言言直指心性,句句悉契真宗,确是诸佛诸祖之秘要法藏。所冀今贤后哲, 见者闻者,皆成圆顿之种,速获一乘之法,共续大觉慧命,同报如来慈恩也。 中华民国四十一年岁次壬辰元月望日释玄妙书于台北内湖圆觉寺关房中。 例言 本书所集关于启悟修证方面者居多,但书末拾余页之文,自佛说如幻三昧经等节出,是示 无修无证,在明道后,保任温养之用,幸勿疏忽。 此册系从历年所集而成,故其次序,皆依集时之先后,以为章次,读者谅之。 圆顿心要目录 天目中峰和尚广录节出 大慧普觉禅师语要节出 初祖达摩大师安心法门 马祖道一禅师示众 六祖惠能大师示众 黄檗希运禅师示众 志公
4、禅师大乘赞颂 澄观国师心要法门 宗镜录节出 一念成佛法要节出 开示求向大乘经节出 禅宗正脉节出 续传灯录节出 大乘入楞伽经节出 佛说如幻三昧经节出 文殊菩萨问法身经节出 佛说如幻三摩地经节出 入法界体性经节出 佛说决定毗尼经节出 文殊师利所说不可思议佛境界经节出 大宝积经文殊授记会节出 大宝积经破二乘相品节出 文殊师利问菩提经节出 圆顿心要 台北内湖圆觉寺释玄妙纂 天目中峰和尚广录节出 学道须具足五种正信。 第一要信自己方寸心中,一个喜怒哀乐底主人翁觌(相见)体与三世诸佛不欠一毫发。 第二要信从无量劫来与声色爱憎,染习流注结成一种生死无常,于四大身中念念迁流新新 不住。 第三要信古人垂慈留下一
5、言半句,如倚天长剑,等闲拶(杂)透端的会断人命根。 第四要信日用工夫但恐不做,做之不已,念念精专决有透脱之期。 第五要信生死无常不是小事,若不奋决定志以期独脱,其三途苦趣曾无自免之方也。 又有三法为进道之捷径。 一智眼明,二理性通,三志坚固。 智眼明,则照破世间身心现量境界,一切是非、憎爱、取舍、得失、贫富、寿夭、苦乐等 法皆是梦缘了无实义,而不起分别; 理性通,则于从上佛祖所说语言名相,至于三教圣贤诸子百家差别法要,会归一源不生异 见; 志坚固,则从今日至未来际不问近远,若不彻证决定不休。 此三法具一而缺二三,只成个无事汉;具二而缺一三,只成个伶俐汉;具三而缺一二,只 成个担板汉。 当知此道
6、如涉千里之修途,若具一二而缺三,是由九百里而止者;具一三而缺二,终不免 其岐泣;具二三而缺一,吾知其触途成滞必矣。三法全具虽未动足,敢保其与已到家者不 相异也。岂待其重问迷津而再摇鞭影乎。 学者未有不言为生死事大者,逮叩其何为生死,例是茫然无所加对,或有谓以其不知 所以致问,即从容告之曰,尔既不知生死为何等事,今发心为生死得无妄乎,夫生死事大, 苟不知生死之理徒加参学。譬如辟谷之人遣其耕获,虽勉从命令将不旋踵而退惰矣,何则, 辟谷既忘饥馁,而禾黍亦何所用哉,犹学者既昧生死之端绪,则参学亦奚以为,或者强谓, 生不知来死不知去是谓生死,斯实狂言,纵使知来知去,即其所知宛是生死,以生死脱生 死无是理
7、也,须知生死元无体性,因迷自心妄逐轮回宛然成有,譬如积寒结水成冰,寒气 忽消,冰复成水,积迷于心妄结生死,所迷既悟心体湛然,欲觅生死如睡觉人求梦中事, 安有复得之理,当知生死本空,由悟方觉,涅槃本有,以迷罔知,或不能洞悟自心,而欲 决了生死,是犹不除薪火而欲鼎之不沸,理岂然哉。了生死莫亲于悟心,悟心莫先于立志, 忘寒暑废寝食空情妄,此一念子于动静处,如坚兵严城之不可犯,阅古人话之正志,如是 壁立万仞,则开悟可坐立而待。既悟已,不但死生之空寂,虽涅槃亦无地可寄,如其不尔, 奈何生死与迷妄交结,远从旷劫至未来际,其流转无丝发之间,谓生死事大,岂虚语哉。 心不迷不堕生死,业不系不受形质,爱不重不入娑
8、婆,念不起不生业累。盖因迷起妄, 由妄生执,顺其所执,则爱之之念纷然而兴;逆其所执,则憎之之习勃然而起,爱憎之情 作,则死生之迹动转迁流,新新不住,念念相续,以至一刹那间具八百生灭,岂待百年气 泯然后为生死者哉。原其所迷初无自性,亦无起处,只是自家远从旷劫以至今生,良由不 体道本,失却自心而致然也,今日要得此心不为迷妄所惑,别无方便,但单单提起个死了 烧了哪个是我性,十二时中如金刚利剑在手相似,最先向八识田中尽力一挥,如斩一握丝, 一斩一齐断,眼之所见既断,耳之所闻亦断,乃至鼻舌身意香味触法同时俱断,过去事已 断,现在事今断,未来事当断,遍搜胸中无可断者,和个断者亦断,断者既断,断亦不立, 断
9、既不立,则尽法界皆是自心,中无能断,无能断,无所断,能所既无,则见闻觉知无地 可寄,到这里,即是从上诸佛菩萨善知识放身舍命处,亦是大休歇大解脱大安乐之地,亦 是不离世间而成就出世间之三昧。此三昧入手,觅个爱底亦不可得,觅个憎底亦不可得, 于不可得处,回观世间诸有为相俨如昨梦。如教中谓,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 世间,犹如梦中事。如今人个个明知此事如梦,虽正说时和个说底亦在梦中,何况说久声 消情随境变,三界梦宅役役不停,苟不能奋起大精进勇猛志力,于此大梦宅中,极力一跳 跳出,向白日青天之下,披襟一笑以快平生,决定以梦入梦辗转攀缘,随逐妄尘堕入无间, 岂不辜负积劫以来,诸佛菩萨为你所下之般若
10、菩提种子乎!你若非具此深厚种子,安得今 生居富贵中处十善家,以至操心入道袈裟著身为佛后裔,今日到这里,家已出了,僧已为 了,善知识已见了,道已闻了,其所欠者,但只要力行一遍而亲到一回为谛当耳,况是年 齿未艾色力尚充,或不趁身强体健之际,做一气直走到家,眨眼便是无常,老病相催趱也, 到那时手忙脚乱咎将谁归,将个尽平生底所贪所爱所恚所痴,一齐点检总用不著,反为其 所障碍,系缚蒙蔽辗转流浪,辜负胜因,为无惭人,佛所呵斥,当知轮回三有出没四生, 孤露竛竮,受苦无间,于此复何所恋,而不超然独脱,岂有志者之所为哉。 大慧普觉禅师语要节出 师云:昔李文和都尉,在富贵丛中参得禅,大彻大悟。杨文公参得禅时,身居
11、翰苑。 张无尽参得禅时,作江西转运使。 只这三大老,便是个不坏世间相而谈实相底样子也。又何曾须要休官罢职,避喧求静, 然后入枯禅鬼窟里作妄想,方得悟道来。不见庞居士有言,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 围绕。铁牛不怕师子吼,恰似木人见花鸟,木人本体自无情,花鸟逢人亦不惊,心境如如 只这是,何虑菩提道不成。 在世俗尘劳中,能不忘生死事,虽未即打破漆桶,然亦种得般若种智之深,异世出头 来,亦省心力,不至流落恶道,大胜耽染尘劳,不求解脱。谓此事不可容易,且作归敬信 向处,似此见解者不可胜数。士大夫学道,与我出家儿大不同,出家儿父母不供甘旨,六 亲固已弃离,一瓶一钵,日用应缘处,无许多障道底冤家,一心一意
12、体究此事而已,士大 夫开眼合眼处,无非障道的冤魂,若是个有智慧者,只就里许做工夫,净名所谓尘劳之俦, 为如来种,怕人坏世间相而求实相,又设个喻云: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花,卑湿污泥, 乃生此花。若就里许如杨文公李文和张无尽三大老打得透,其力胜我出家儿几十倍,何以 故?我出家儿在外打入,士大夫在内打出,在外打入者其力弱,在内打出者其力强,强者 谓所乖处重而转处有力,弱者谓所乖处轻而转处少力,虽力有强弱,而所乖则一也。 师云:有妙道者问云门,此心此性,迷悟向背如何,乞省要处指示。云门良久不答。 妙道再问,云门笑曰,若论省要处,则不可指示于人,若可指示,则不省要矣,妙道曰, 岂无方便令学人趣向?云门曰
13、,若论方便,则心无迷悟,性无向背,但人立迷悟见,执向 背解。欲明此心见此性,而此心此性,即随人颠倒错乱,流入邪途,以故佛魔不辨,邪正 不分,盖不了此性此心之梦幻,妄立二种之名言,以向背迷悟为实,认此心此性为真,殊 不知若实若不实,若妄若非妄,世间出世间,但是假言说,故净名云:法不可见闻觉知, 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又古德云:若取自己自心为究竟,必有他物他 人为对治。又佛谓富楼那曰: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 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惟妙觉明,圆照法界。如来藏即此心此性也,而佛 权指色空相倾相夺为非,以妙明不灭不生为是,此两段是药语,治迷悟二
14、病,非佛定意也, 为破执迷悟心性向背为实法者之言耳。不见金刚藏菩萨曰。一切三世,惟是言说,一切诸 法,于言说中无有依处,一切言说,于诸法中亦无依处,苟迷悟见亡,向背解绝,则此心 洞明如皎日,此性宽廓等虚空,当人脚跟下,放光动地,照彻十方,睹斯光者,尽证无生 法忍,到恁么时,自然与此心此性默默相契,方知昔本无迷,今本无悟,悟即迷,迷即悟, 向即背,背即向,性即心,心即性,一道清净平等,无有平等不平等者,皆吾心之常分, 非假于他术,既得恁么,亦是不得已而言之,不可便以为实,若以为实,则又是不识方便, 认定死语,重增虚妄,辗转惑乱,无有了期,到这里无你用心处,不若知是般事,拨置一 边,却转头来看马大
15、师即心即佛非心非佛,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赵州庭前柏树子。 云门须弥山。大愚锯解称锤。汾州莫妄想。俱胝 竖指头。毕竟是何道理。此乃云门之方便 也,妙道思之。 初祖达摩大师安心法门 迷时人逐法,解时法逐人。解时识摄色,迷时色摄识。但有心分别计较自心现量者, 悉皆是梦。若识心寂灭无一动念处,是名正觉。问,云何自心现量。答,见一切法有,有 不自有,自心计作有;见一切法无,无不自无,自心计作无,乃至一切法亦如是,并是自 心计作有,自心计作无,又若人造一切罪,自见己之法王,即得解脱,若从事上得解者, 气力壮,从事中见法者,即处处不失念,从文字解者,气力弱,即事即法者深,从汝种种 运为跳跟颠蹶悉不出法界
16、,若以法界入法界,即是痴人。凡所有为,皆不出法界心。何以 故,心体是法界故。问,世间人,种种学问,云何不得道。答,由见己故,所以不得道。 已者,我也。至人逢苦不忧,遇乐不喜,由不见己故,所以不知苦乐,由忘己故,得至虚 无,己尚自亡,更有何物而不亡也。问,说法既空,阿谁修道。答,有阿谁须修道。若无 阿谁,即不须修道。阿谁者,亦我也。若无我者,逢物不生是非,是者我自是,而物非是 也,非者我自非,而物非非也。即心无心,是为通达佛道。即物不起见,是名达道。逢物 直达,知其本源,此人慧眼开,智者任物不任己,即无取舍违顺。愚人任己不任物,即有 取舍违顺。不见一物名为见道,不行一物,名为行道,即一切处无处,
17、即作处,无作处, 无作法,即见佛,若见相时,即一切处见鬼取相,故堕地狱。观法故得解脱,若见忆想分 别,即是镬汤炉炭等事,现见生死相,若见法界性,即涅槃性,无忆想分别,即是法界性, 心非色故非有,用而不废故非无,又用而常空故非有,空而常用故非无。 马祖道一禅师示众 僧问,如何修道。师曰,道不属修,若言修得,修成还坏,即同声闻。若言不修,即 同凡夫。曰,云何即得达道。师曰,自性本来具足,但于善恶事上不滞,唤作修道人,取 善舍恶,观空入定,即属造作,更若向外驰求,转疏转远,但尽三界心量,一念妄想,即 是三界生死根本,但无一念,即除生死根本,即得法王无上珍宝。 又云,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
18、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污染。若欲直会 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圣。故经云: 非凡夫行,非圣贤行,是菩萨行,即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道即是法界,乃 至河沙妙用,不出法界,若不然者,云何言心地法门,云何言无尽灯,一切法皆是心法, 一切名皆是心名,万法皆从心生,心为万法之根本。故经云:识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 又云,无量劫来,凡夫妄想,谄曲邪伪,我慢贡高,合为一体。故经云:但以众法, 合成此身,起时惟法起,灭时惟法灭,此法起时不言我起,灭时不言我灭,前念后念中念, 念念不相待,念念寂灭,唤作海印三昧,摄一切法,如百千异流,同归大海,都名海水, 住于一
19、味,即摄众味,住于大海,即混诸流,如人在大海中浴,即用一切水,所以声闻迷 悟,凡夫迷悟,声闻不知圣心本无地位因果阶级心量,妄想修因证果,住其空定八万劫二 万劫,虽即已悟却迷,诸菩萨观如地狱苦,沉空滞寂,不见佛性,若是上根众生,忽遇善 知识指示,言下领会,更不历于阶级地位,顿悟本性。故经云,凡夫有反覆心,而声闻无 也,对迷说悟,本既无迷,悟亦不立,一切众生从无量劫来,不出法性三昧,常在法性三 昧中著衣吃饭言谈只对,六根运用,一切施为,尽是法性,不解返源,随名逐相,迷情妄 起,造种种业。 六祖惠能大师示众 师示众云:善知识,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如净名经云, 直心是道场,直
20、心是净土,莫心行谄曲,口但说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 于一切法,勿有执著,迷人著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 三昧,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师示众云,善知识,道须通流,何以却滞, 心不住法,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若言坐不 动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却被维摩诘诃,善知识,又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 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如此者众,如是相教,故知大错。 师示众云,此门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是不动。若言著心,心原是妄,知 心如幻,故无所著也;若言著净,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
21、清净, 起心著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著者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功夫,作此见者, 障自本性,却被净缚。善知识,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 是自性不动。善知识,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若著心著 净,即障道也。 师示众云: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 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 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 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菩萨戒经云: 我本性元自清净
22、。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黄檗希运禅师示众 我此禅宗,从上相承以来,不曾教人求知求解,只云学道早是接引之词,然道亦不可 学,情存学解,却成迷道,道无方所,名大乘心。此心不在内外中间,实无方所,第一不 得作知解,只是说汝如今情量处,情量若尽,心无方所,此道天真,本无名字。 凡人多为境碍心,事碍理,常欲逃境以安心,屏事以存理,不知乃是心碍境,理碍事, 但令心空境自空,但令理寂事自寂,勿倒用心也。 却观历劫功用,总是梦中妄为。故如来云:我于阿耨菩提,实无所得。若有所得,然 灯佛则不与我授记。又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菩提。即此本源清净心与众生诸佛, 世界山河,有相无相
23、,遍十方界,一切平等,无彼我相。此本源清净心,常自圆明遍照。 世人不悟,只认见闻觉知为心,为见闻觉知所覆,所以不睹精明本体。但直下无心,本体 自现。如大日轮,升于虚空,遍照十方,更无障碍。故学到人唯认见闻觉知、施为动作, 空却见闻觉知,即心路绝无入处,但于见闻觉知处认本心。然本心不属见闻觉知,亦不离 见闻觉知。但莫于见闻觉知上起见解,亦莫于见闻觉知上动念,亦莫离见闻觉知觅心,亦 莫舍见闻觉知取法。不即、不离,不住、不著,纵横自在,无非道场。 此心是本源清净佛,人皆有之。蠢动含灵,与诸佛菩萨,一体不异。只为妄想分别, 造种种业果。本佛上实无一物,虚通寂静明妙安乐而已。深自悟入,直下便是。圆满具足
24、, 更无所欠。纵使三祇精进修行,历诸地位,及一念证时,只证元来自佛,向上更不添得一 物。 但离却有无诸法,心如日轮常在虚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不是省力的事,到此之时, 无栖泊处,即是行诸佛行,便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是你清净法身,名阿耨菩提。若不 会此意,纵你学得多知,勤苦修行,草衣木食,不识自心,尽名邪行,定作天魔眷属。如 此修行,当复何益。志公云:佛本是自心作,那得向文字中求。饶你学得三贤、四果、十 地满心,也只是在凡圣内坐。不见道。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势力尽,箭还堕,招得来生 不如意,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为你不是与么人,须向古人建化门广学知解。 志公云:不逢出世明师,枉服大乘
25、法要。你如今一切时中,行住坐卧,但学无心,久久须 实得。为你力量小,不能顿超。但得三年五年或十年,须得个入头处,自然会去。为你不 能如是,须要将心学禅学道,佛法有什么交涉。故云:如来所说皆为化人。如将黄叶为金, 止小儿啼,决定不实。若有实得非我宗门下客,且与你本体有甚交涉。故经云:实无少法 可得,名阿耨菩提。 问:佛度众生否。师云:实无众生如来度者。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佛与众生, 皆不可得。云:现有三十二相,及度众生,何得言无。师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 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佛与众生,尽是汝作妄见。只为不识本心,谩作见解。才做佛见, 便被佛障。作众生见,被众生障。作凡、作圣、作净、作秽
26、等见,尽成其障。障汝心故, 总成轮转。犹如猕猴,放一捉一,无有歇期。一等是学,直须无学。无凡、无圣、无净、 无垢,无大、无小,无漏、无为。如是一心中,方便勤庄严。听汝学得三乘十二分教,一 切见解,总须舍却。所以除去所有,唯置一床,寝疾而卧。只是不起诸见。无一法可得, 不被法障,透脱三界,凡圣境域,始得名为出世佛。所以云:稽首如空无所依,出过外道。 心既不异,法亦不异。心既无为,法亦无为。万法尽由心变,所以,我心空故诸法空,千 品万类悉皆同。尽十方空界,同一心体。心本不异,法亦不异。只为汝见解不同,所以差 别。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十方诸佛,实无少法可得,名为阿耨菩 提。只是一
27、心,实无异相,异无光彩,亦无胜负。无胜故无佛相;无负故无众生相。云: 心既无相,岂得全无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化度众生耶。师云:三十二相,属相。凡所有 相,皆是虚妄。八十种好,属色。若以色见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故祖师直指一 切众生,本心本体本来是佛,不假修成,不属渐次,不是明暗。不是明故无明;不是暗故 无暗。所以无无明,亦无无明尽。入我此宗门切须在意。如此见得,名之为法。见法故名 之为佛。佛法俱无,名之为僧,唤作无为僧,亦名一体三宝。夫求法者,不著佛求,不著 法求,不著众求,应无所求。不著佛求故无佛;不著法求故无法;不著众生求故无僧。 问:何者是佛。师云:汝心事是佛,佛即是心,心佛不异。
28、故云:即心即佛。若离于 心,别更无佛。云:若自心是佛,祖师西来,如何传授。师云:祖师西来,唯传心佛。直 指汝等心,本来是佛。心心不异,故名为祖。若直下见此意,即顿超三乘一切诸位。本来 是佛,不假修成。云:若如此,十方诸佛出世,说于何法。师云:十方诸佛出世,只共说 一心法。所以佛密付与摩诃大迦叶。此一心法体尽虚空,遍法界,名为诸佛,理论这个法, 岂是汝于言句上解得他。亦不是于一机、一境上见得他。此意唯是默契。得这一门,名为 无为法门。若欲会得,但知无心,忽悟即得。若用心拟学取,即转远去。若无歧路心、一 切取舍心,心如木石,始有学道分。云:如今现有种种妄念,何以言无。师云:妄本无体, 即是汝心所起
29、,汝若识心是佛,心本无妄,那得起心,更认于妄。汝若不生心、动念,自 然无妄。所以云: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云:今正妄念起时,佛在何处。师 云:汝今觉妄起时,觉正是佛。可中若无妄念,佛亦无。何故如此。为汝起心作佛见,便 谓有佛可成;作众生见,便谓有众生可度。起心动念,总是汝见处。若无一切见,佛有何 处所。如文殊才起佛见,便贬向二铁围山。云:今正悟时,佛在何处。师云:问从何来。 觉从何起。语默动静、一切声色,尽是佛事,何处觅佛。不可更头上安头,嘴上加嘴。但 莫生异见,山是山,水是水,僧是僧,俗是俗,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总不出汝心。三千 世界,都来是汝个自己。何处有许多般。心外无法,满目青
30、山虚空世界皎皎地,无丝发许 与汝作见解。所以一切声色是佛之慧目。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为物之故有其多智。终日 说,何曾说,终日闻,何曾闻。所以释迦四十九年说,未尝说著一字。云:若如此,何处 是菩提。师云:菩提无是处,佛亦不得菩提,众生亦不失菩提。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求。 一切众生即菩提相。云:如何发菩提心。师云:菩提无所得,你今但发无所得心,决定不 得一法,即菩提心。菩提无住处,是故无有得者。故云:我于燃灯佛所,无有少法可得, 佛即与我授记。明知一切众生本是菩提,不应更得菩提。你今闻发菩提心,将谓一个心学 取佛去,唯拟作佛,任你三祗劫修,亦只得个报化佛。与你本源真性佛,有何交涉。故云: 外求有相
31、佛,与你不相似。 即心是佛。上至诸佛,下至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同一心体。所以达摩从西天来,唯 传一心法,直指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不假修行。但如今识取自心,见自本性,更莫别求。 云何识自心,即如今言语者,正是汝心。若不言语又不作用,心体如虚空相似,无有相貌, 亦无方所。亦不一向是无,有而不可见。故祖师云:真性心地藏,无头亦无尾。应缘而化 物,方便呼为智。若不应缘之时,不可言其有,无正应之时,亦无踪迹。既知如此,如今 但向无中栖泊,即是行诸佛路。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切众生,轮回生死者,意缘 走作,心于六道不停,致使受种种苦。净名云:难化之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干种法,制 御其心,然后调伏。所以心
32、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故知一切诸法皆由心造。乃至人、 天、地狱、六道、修罗,尽由心造。如今但学无心,顿息诸缘,莫生妄想、分别。无人, 无我,无贪,无嗔,无憎爱,无胜负。但除却如许多种妄想,性自本来清净,即是修行菩 提法佛等。若不会此意,纵你广学,勤苦修行,木食草衣,不识自心,皆名邪行,尽作天 魔外道,水陆诸神。如此修行,当复何益。志公云:本体是自心作,那得文字中求。如今 但识自心,息却思惟,妄想尘劳,自然不生。净名云:唯置一床,寝疾而卧。心不起也。 如今卧疾攀缘都息。妄想歇灭,即是菩提。如今若心里纷纷不定,任你学到三乘、四果、 十地诸位,合杀只向凡圣中坐。诸行尽归无常,势力皆有尽期,犹如箭
33、射于空,力尽还堕, 却归生死轮回。如斯修行不解佛意,虚受辛苦,岂非大错。志公云:未逢出世明师,枉服 大乘法药。如今但一切时中,行住坐卧,但学无心,亦无分别,亦无依倚,亦无住著。终 日任运腾腾,如痴人相似,世人尽不识你,你亦不用教人识不识。心如顽石头,都无缝罅。 一切法透汝心不入,兀然无著。如此,始有少分相应。透得三界境过,名为佛出世。不漏 心相,名为无漏智。不作人天业,不作地狱业。不起一切心,诸缘尽不生。即此身心是自 由人。不是一向不生,只是随意而生。经云:菩萨有意生身是也。忽若未会无心著相而作 者,皆属魔业,乃至作净土佛事,并皆成业。乃名佛障,障你心故。被因果管束,去住无 自由分。所以菩提等
34、法,本不是有。如来所说,皆是化人。犹如黄叶为金,权止小儿啼。 故实无有法,名阿耨菩提。如今既会此意,何用区区。但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心里 明明,所以旧时见解,总须舍却。净名云:除去所有。法华云:二十年中,常令除粪。只 是除去心中作见解处。又云:蠲除戏论之粪。所以如来藏,本自空寂,并不停留一法。故 经云:诸佛国土,亦复皆空。若言佛道是修学而得,如此见解,全无交涉。或作一机、一 境,扬眉、动目,抵对相当,便道契会也,得证悟禅理也 。忽逢一人不解,便道都无所知 对他,若得道理,心中便欢喜;若被他折服不如他,便即心怀惆怅。如此心意学禅,有何 交涉,任你会得少许道理,只得个心所法,禅道总没交涉。所以
35、达摩面壁,都不令人有见 处。故云:忘机是佛道,分别是魔境。此性纵汝迷时亦不失;悟时亦不得。天真自性本无 迷悟。尽十方虚空界,元来是我一心体。纵汝动用造作,岂离虚空。虚空本来无大、无小, 无漏、无为,无迷、无悟。了了见,无一物。亦无人,亦无佛。绝纤毫的量是无依倚,无 粘缀,一道清流是自性,无生法忍。何有拟议。真佛无口,不解说法。真听无耳,其谁闻 乎,珍重! 志公禅师大乘赞颂 大道常在目前,虽在目前难睹。若欲悟道真体,莫除声色言语,言语即是大道,不假 断除烦恼,烦恼本来空寂,妄情递相缠绕,一切如影如响,不知何恶何好,有心取相为实, 定知见性不了,若欲作业求佛,佛是生死大兆,生死业常随身,黑暗狱中未
36、晓,悟理本来 无异,觉后谁晚谁早,法界量同太虚,众生智心自小,但能不启吾我,涅槃法食常饱。 妄身临境照影,影与妄身不殊,但欲去影留形,不知身本同虚,身本与影不异,不得 一有一无,若欲存一舍一,永与直理相殊,更若爱圣憎凡,生死海里沉浮,烦恼因心故有, 无心烦恼何居,不劳分别取相,自然得道须臾,梦时梦中造作,觉时觉境都无,翻思觉时 与梦,颠倒二见不殊,改迷取觉求利,何异贩卖商徒,动静两忘常寂,自然契合真如,若 言众生异佛,迢迢与佛常疏,佛与众生不二,自然究竟无余。 法性本来常寂,荡荡无有边畔,安心取舍之间,被他二境回换,敛容入定坐禅,摄境 安心觉观,机关木人修道,何时得到彼岸,诸法本空无著,境似浮
37、云会散,忽悟本性元空, 恰似热病得汗,无智人前莫说,打你色身星散。 大道不由行得,说行权为凡愚,得理返观于行,始知枉用工夫,未悟圆通大理,要须 言行相扶,不得执他知解,回光返本全无,有谁解会此说,教君向己推求,自见昔时罪过, 除却五欲疮疣,解脱逍遥自在,随方贱卖风流,谁是发心买者,亦得似我无忧。 声闻心心断惑,能断之心是贼,贼贼递相除遣,何时了本语默,口内诵经千卷,体上 问经不识,不解佛法圆通,徒劳寻行数墨,头陀阿练苦行,希望后身功德,希望即是隔圣, 大道何由可得,譬如梦里渡河,船师渡过河北,忽觉床上安眠,失却渡船轨则,船师及彼 渡人,两个本不相识,众生迷倒羁绊,往来三界疲极,觉悟生死如梦,一
38、切求心自息。 众生不解修道,便欲断除烦恼,烦恼本来空寂,将道更欲觅道,一念之心即是,何须 别处寻讨,大道只在目前,愚倒迷人不了,佛性天真自然,亦无因缘修造,不识三毒虚假, 妄执浮沉生老,昔时迷日为晚,今日始觉非早,我自身心快乐,翛然无善无恶,法身自在 无方,触目无非正觉,六尘本来空寂,凡夫妄生执著,涅槃生死本平,四海阿谁厚薄,无 为大道自然,不用将心画度,菩萨散诞灵通,所作常含妙觉,声闻执法坐禅,如蚕吐丝自 缚,法性本来圆明,病愈何须执药,了知诸法平等,翛然清虚快乐。 法性本无青黄,众生谩造文章,吾我说他止观,自意扰扰颠狂,不识圆通妙理,何时 得会真常,自疾不能治疗,却教他人药方,外看将为是善
39、,心内犹若豺狼,愚人畏其地狱, 智者不异天堂,对境心常不起,举足皆是道场,佛与众生不二,众生自作分张,若欲除却 三毒,迢迢不离灾殃,智者知心是佛,愚人乐往西方,世间诸法如幻,生死犹若雷电,法 身自在圆通,出入山河无间,颠倒妄想本空,般若无迷无乱,三毒本自解脱,何须摄念禅 观,只为愚人不了,从他戒律决断,不识寂灭真如,何时得登彼岸,智者无恶可断,运用 随心合散,法性本来空寂,不为生死所绊,若欲断除烦恼,此是无明痴汉,烦恼即是菩提, 何用别求禅观,实际无佛无魔,心体无形无段。 我今滔滔自在,不羡公王卿宰,四时犹若金刚,苦乐心常不改,法宝逾于须弥,智慧 广于江海,不为八风所牵,亦无精进懈怠,任性浮沉
40、若颠,散诞纵横自在,若遇刀剑临头, 我亦安然不睬。 清凉澄观国师心要法门 至道本乎一心,心法本乎无住,无住心体,灵知不昧,性相寂然,包含德用,该摄内 外,能广能深,非有非空,不生不灭,求之不得,弃之不离,迷现量则惑苦纷然,悟真性 则空明廓彻,虽即心即佛,唯证者方知。然有证有知,则慧日沉没于有地,若无照无悟, 则昏云掩蔽于空门。但一念不生,前后际断,照体独立,物我皆如,直造心源,无智无得, 不去不舍,无对无修。然迷悟更依真妄相待,若求真去妄,如避影以劳形,若体妄即真, 似处阴而影灭,若无心忘照,则万累都捐,若任运寂知,则众行圆起,放旷任其去住,静 鉴见其源流,语默不失玄微,动静岂离法界,言止则双
41、忘知寂,论观则双照寂知,语证不 可示人,说理非证不了,悟寂无寂,真知无知,以知寂不二之一心,契空有双融之中道, 无住无著,莫摄莫收,是非两忘,能所双绝,斯绝亦绝,般若现前,般若非心外新生,智 性乃本来具足,然本寂不能自见,实由般若之功,般若之与智性,翻覆相成,本智之与始 修,两体双绝,证入则妙觉圆明,悟本则因果交彻,心心作佛,无一心而非佛心,处处证 真,无一尘而非佛国,真妄物我,举一全收,心佛众生,炳然齐致,迷则人随于法,法法 万差,而人不同;悟则法随于人,人人一致,而融万境,言穷虑绝,何果何因,体本寂寥, 孰同孰异,唯忘怀虚朗,消息冲融,其犹透水月华,虚而可见,无心镜像,照而常空矣。 宗镜录
42、节出 先德云:未念之时,念则未生,未生则是不有,不有之法,亦无自相,现在之念,从 缘而生,念若自有,不应待缘,待缘生故,即无自体,故知心无自性,缘起即空,如欲断 其流,但塞其源,欲免其生,但断其根,不用多功,最为省要。故通心论云,夫缚从心缚, 解从心解,缚解从心,不关余处,出要之术,唯有观心,观心得悟,一切具了。是故智者, 先当观心,观心得净,反观自心欺诳不实,如幻如化,躁扰不住,犹如猿猴,腾跃奔掷, 又如野马,无始无明,历劫流浪,不知何由得出,若能如是观心过患,又推诸境,境无自 性,由见而有,不见即无;又推见处,见无自性,由心有动,不动即无;又推动心,动无 自性,独由不觉,觉则不动;又推不觉
43、,无有根本,直是无始虚习,念念自迷,无念真心, 一无所有。论云:如人迷故,谓东为西,方实不转,众生亦尔;无明迷故,谓心为动,心 实不动。若能观心,知心无起,即得随顺,入真如门,当知所有,皆是虚妄心念而生,心 有即有,心无即无,有无从心,弥须自觉,勿不自觉,为心自欺,既知心诳,更勿留心。 好恶是非,一时都放,则心无住处,心无住处,则无有心。既无有心,亦无无心。有无总 无,身心具尽。身心尽故,泯齐万境。万境无相,合本一冥。冥然默照,照无不寂。以寂 为体,体无不虚。虚寂无穷,通同法界。法界缘起,无不自然。来无所从,去无所至。 今引宗密禅师云,即今能言语动作贪瞋慈忍造善恶受苦乐等,即汝佛性。即此本来是
44、 佛。除此别无佛。了此天真自然。故不可起心修道。道即是心性。如虚空不增不减。但随 时随处。息业养神。自然神妙。此为真悟。又云,诸法如梦。诸圣同说,妄念本寂,尘境 本空,本空之心,灵知不昧,即此空寂之知,是汝真性。任迷任悟,心本自知,不籍缘生, 不因境起,知之一字,众妙之门,若顿悟此空寂之知,知且无念无行,谁为我相人相,觉 诸相空,心自无念,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修行妙门,唯在此也。 信心铭云:虚明自照,不劳心力。又云,若体自无取相之知,故言无知。不是前念起 知,至后念忘却知想,然后名无知,若然者,则成无记之心,何名般若无知耶。盖是无缘 之智,照无相之境,真境无相,真智无知,境智冥一,理无不尽,鉴
45、无不穷,可谓佛智见 性也。又夫有取相之知,则心有间碍,不能垢净同如,有无一旨,照空迷于辩有,知俗乖 乎了真,不能圆照万法。故云,有所不知也。永嘉集云,若以知知寂,此非无缘知,如手 执如意,非无如意手,若以自知知,亦非无缘知,如手自作拳,非无不拳手,亦不知知寂, 亦不自知知,不可为无知,自性了然故,不同于木石,手不执如意,亦不自作拳,不可为 无手,以手安然故,不同于兔角,乃至今言知者,不须知知,但知而已,则前不接灭,后 不引起,前后断续,中间自孤,当体不顾,应时消灭,知体既已灭,豁然如托空,寂尔少 时间,惟觉无所得,即觉无觉,无觉之觉,异乎木石。观和尚云,此上无缘之知,斯为禅 宗之妙,以彼但显无
46、缘真智,以为真道,若夺之者,但显本心,不随妄心,未有智慧照了 心原,故须能所平等,等不失照,为无知之知,此知,知于空寂无生如来藏性,方为妙耳。 今引楞严疏云:击钟以辩真妄者,即闻性而可真,举声尘而辩妄,若因声有闻,此闻 不离声,若离声有闻,此是真闻。汝今但执随声之闻,此闻不离于声,只合是声,不合是 闻,若真闻性如水,不灭声尘如风,鼓水成波,故有闻相,声尘不起,闻相即无,而闻性 不灭,以性不灭,声尘若来,还有闻相,入水不灭,若风动时,即有波相,如色真性,遍 十方界,随心感现,则有色相,此之闻性,亦复如是。故知不认自体恒常之闻性,却徇声 尘生灭之闻相,遂乃闻赞而生喜,闻毁而起瞋,以迷本闻。故随声流
47、转。故文殊云,众生 迷本闻,循声故流转,阿难纵强记,不免落邪思,岂非随所沦,旋流获无妄。又云:旋汝 倒闻机,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圆通实如是。如今以声为闻,背心循境,岂不是倒闻 之机,若能旋声尘之有流,复本闻之无妄,则是返闻自性,得本归原,内灭翳根,外消尘 境,能所既脱,本觉成道,寂照圆通,真实如是,所以佛告阿难,以诸众生,从无始来, 循诸色声,逐念流转,曾不开悟性净妙常,不循所常,逐诸生灭,由是生生,杂染流转, 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消落,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 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是以若了闻性,即成正觉,于是心境双融,动 静俱泯,如观音言,
48、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 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 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 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是以初从闻性入时,先亡动静声尘之境,次亡能闻所闻之心,既心境俱亡,又不住无心境, 及能觉所觉之智,则觉智俱空,此空亦空,方成圆觉。故云空觉极圆,空所空灭,始尽生 灭之原,到寂灭本妙觉心之地。如起信论云:一切诸法,皆由妄念而又差别,若无妄念, 则无境界差别之相,故知妄念空而根境谢,识想消而尘垢沉,则
49、法眼应时清明,常光了然 顿现,见闻本性既尔,诸根所现亦然。故经云:六自在王,常清静故。又首楞严经偈云: 一根既返原,六根成解脱,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华,闻复翳根除,尘消觉圆净,净极光 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但以未觉悟前,于染净中有一毫见闻取舍 之处,皆在三界无明长夜生死梦中,才得见性,便同觉后,自觉觉他,故名为佛。 祖教一门,最为省要,所为无心,何者?若有心则不安,无心则自乐。故先德偈云: 莫与心为伴,无心心自安,若将心作伴,动即被心谩。法华经云:破有法王,出现世间。 净名经云:除去所有,唯置一床,即是除妄心之有,外境本空,以心有法有,心空境空。 故起信论云:是故当知一切世
50、间境界之相,皆依众生无明妄念而得建立,如镜中像,无体 可得,唯从虚妄分别心转,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故,是以但得无心,境自不 现,既无对待,逆顺何生,以逆境故,生嗔恼疆贼干怀,以顺境故,牵爱情华箭入体,能 令心动,故称不安。今若无心,坦然无事,则万机顿赴而不挠其神,千难殊对而不干其虑。 所以阿难执有而无据,七处茫然,二祖体无而自安,言下成道,若不直了无心之旨,虽然 对治折伏其不安之相,常现在前,若了无心,触途无滞,绝一尘而作对,何劳遣荡之功, 无一念而生情,不假忘缘之力,又无心约教有二:一者澄湛令无。二者当体是无。澄湛令 无者,则是摄念安禅,蠲消觉观,虚襟静虑,渐至微细;当体是无者,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