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原文译文.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4288074 上传时间:2019-10-14 格式:DOC 页数:133 大小:5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了凡四训原文译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3页
了凡四训原文译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3页
了凡四训原文译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3页
了凡四训原文译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3页
了凡四训原文译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了凡四训讲记净空法师讲述前言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前言这本书虽然不是佛经,但是要把它当作佛经一样尊重。民国初年,净宗印光大师,一生中对这本书极力提倡。他的弘化社,印送这本书约在百万册以上。由此可知,印祖对这部书的重视。不仅如此,而且还不断提倡,教我们研究、实行、讲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诸佛的法印。佛法是讲原则,是讲道理的。所以,佛经有五种人说,除佛之外,其余弟子、天、仙、化人所说的,只要和佛说的宗旨一样,不违背佛的原则,佛都承认它是佛经。我们看看这本书的内容,都是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等于佛经。佛是讲理的,并不是只有佛自己说的,才称为佛经。这就是佛

2、教值得人尊敬,值得人赞叹的地方。因此凡是符合佛陀教育的原理、原则,我们都应该看成经典。尤其是这本书,经过祖师的证明,一再提倡,它是我们学佛的根基。不但是学佛的基础,也是一般人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根本。创造命运是有一套学问,它是有理论、有方法的。这些理论方法就在这本书中。本书的分量虽然不多,但对于这方面确实掌握住纲领。所以我们想要改造命运,创造命运。乃至学佛真正有所成就,都要依本书的道理方法为基础。可见本书对于我们学佛修行是何等的重要。了凡四训是这本书的名字。了凡是写这本书的人。了凡两个字的凡字,有两种说法。第一、是讲到人。如果不是佛菩萨罗汉这些圣人,就是一个平常的凡人。了是明白、也是完结的意思。

3、了凡就是明白做个平凡人是不够的,应该要做最上等的人。就是说凡是平常人所动那些不好的念头,要渐渐消除。所以称作了凡。第二、就是指作者袁了凡先生。他是明朝人,出生在江苏省苏州府的吴江县。他是进士出身,做过宝坻县知县。他喜欢做善事,并且是信仰佛教的。因为他是一个大善人,所以大家都尊重他,称他了凡先生。四训是四种教训,就是本书所说的四篇文章:第一是立命之学,第二是改过之法,第三是积善之方,第四是谦德之效。这是了凡先生把他读书所得到的心得,以及他一生奉行太上感应篇的经验,写了这本书来教导他的儿子。所以此书是他的家训。立命之学第一篇立命之学,这是世间每个人都想明了的课题。我们一般所见所闻,这个世界上的人,

4、有富贵、贫贱,长寿、短命,都认为是命里注定的。这种说法不能说他完全错。因为一个人若是前世做好人好事,这一世自然是一个富贵、长寿的人。若是前世做坏事,这一世自然是贫贱、短命。这是平常的道理。可是我们要晓得还有特别的,就是命运可以改变的道理。若一个人本来命里注定富贵长寿的,但他做了极大的恶事,等不到下一世去受报应,就在这一世变成了贫贱短命的人。也有一种人,本来命里注定贫贱短命的,因为他做了极大的善事,不必等到下一世来享福,就在这一世变成了富贵长寿的人了。这种事自古以来,中国外国历史上的事例很多。所以虽然说今世所受的都是前世所做,命里早就注定。但是也不一定会被命运束缚,还要看他自己现在去创造。这一篇

5、立命之学,就是了凡先生把他自己改造命运的经过,同他所看到的一些改造命运的人种种效验,告诉他儿子,要他儿子不被这个命字束缚住,要竭力去做种种的善事,不可以做坏事。立字是建立的意思。立命两个字,就是命不能束缚我,是我创造命运,命运掌握在我手里的意思。所以立命之学,就是论立命的学问,讲立命的道理。反过来说,我们念佛修行的人,若能够按照这个方法去做,念佛一定可以往生西方,得到一个快乐美满的人生。这一篇文字很长,现在依次讲解。余童年丧父。老母命弃举业学医。谓可以养生。可以济人。且习一艺以成名。尔父夙心也。这是第一小段。这四篇文章,都是袁了凡先生对他儿子所说的话。所以文章的语气,是勉励其子,自己一生命运是

6、如何改变的,希望他的子孙也能明了此理,依教奉行。所以叫做家庭四训。他自己叙述,从小父亲就过世,母亲叫他放弃举业举业就是读书求学从政,也就是放弃读书去学医。因为在中国过去旧社会里,读书求学目的是从政。放弃读书,就是放弃从政的行业。学医可以养生,自己有一技之长,将来可以凭行医谋生。所以这里的养生,生是生活。同时又可以救人,济就是救济别人。这是很好的行业。人生选择行业是很重要的。从前教书的先生,学生接受他的教学,没有规定学费是多少,而是随便供养的。家里富裕的人就多送些,贫穷的人就少送些。只要至诚恭敬的表达尊师重道的心,学费的多寡不是很重要的。医生也是如此,只要尽心尽力地为人治病,至于报酬就随各人的心

7、意,因为他是以救人为目的。所以古老的社会里,教师和医生普遍的受到人们的尊重,道理就在此。且习一艺以成名。这个艺字就是技艺。技艺如果专精,就可以成为一代名医。尔父夙心也。母亲告诉他,这是你父亲的愿望。当然,了凡先生就放下读书的念头来学医。从可以养生起四句话,都是了凡先生的母亲所说的。后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余敬礼之。语余曰。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进学。何不读书。余告以故。并叩老者姓氏里居。曰。吾姓孔。云南人也。得邵子皇极数正传。数该传汝。余引之归。告母。母曰。善待之。试其数。纤悉皆验。这一段是叙述他改变命运的机缘。内容描述在慈云寺遇到一位老人,这个老人修髯伟貌。髯是胡须。从面颊两

8、边垂下的叫髯;在下巴底下,嘴两边的叫须。这个人胡须很长,相貌庄严,个子高大,看起来不是一个凡人,所以叫飘飘若仙。仙风道骨,潇洒出众,没有一点俗气的样子。所以袁先生对这位老人非常敬重,因为他品貌不凡。老人就告诉他:你是将来要从政的人。子是对人的尊称,仕是做官。仕路就是官场,像现在的政治界一样的意思。明年即进学,因为老人会看相,就叫他赶快去进学。进学就是从前国家用人,都要经考试来选拔人才。如果考上了秀才就会派进到县立的学校读书,所以叫做进学。并且说:你是从政之人,为何不赶快读书呢?余告以故,了凡就把母亲告诉先父希望他学医的原因,向老人说明。并且请教老人姓名和住所。里居也包括籍贯和住处。老人就告诉了

9、凡先生,他姓孔,是云南人。得邵子皇极数正传。邵子就是宋朝的邵康节,这是个绝顶聪明的人。皇极数就是皇极经世书,这本书也有相当的份量,收在四库全书里,它的内容,完全是依照易经的理论来推算命运。它推算命运的范围非常广泛,整个世界国家转变都有论定。所以朝代的兴亡,个人的吉凶,完全从数理上推断,是一部非常高深的学问。这的确是有根据,相当科学的。所以每一个人,甚至每一桩事皆有定数。这就是佛法里讲的因缘果报,只要你起心动念,你就有定数。只要你没有心念,那你就超越数字、数量之外了。修行人往往能超越,为什么呢?因为他入定。入了定,他的心就不起作用,没有任何念头。没有念头,就不落在数量里。由此可知,只要你有念头,

10、就必定落在数量里。换句话说,遇到高明的人,他就能够把你的流年命运推断得清清楚楚。所以凡夫都有数。唯独超越三界,阿罗汉以上的圣者,就可以超越宿命了。即使是三界之内,色界、无色界的天人,像他们修成了四禅八定,能不能超过数量呢?的确他在定中,数对他是失去了作用。但是这个失掉作用只是暂时的,并不是永远的失掉。为什么呢?他的定力若消失,念头又起,就又掉到数里去了,想逃没法逃出,在那边缘上,心一动就掉下来。这就是他为什么永远不能够脱离六道轮回的原因了。如果定功再进一步达到九次第定,永远保持不会退转,他就超越数量了。这时他才能够脱离六道轮回,佛法里称为圣人、阿罗汉。我们懂得了这个原理,所以这个世界一切都是有

11、定数的。既然有定数,我们就要用平常心来看这个世界。好的顺境不必喜欢,看到不好的逆境也不要悲伤。为什么呢?一切都是注定的。孔先生是邵康节的传人。这也是代代相传,都是有师承,一代传一代,精通皇极经。他看到袁了凡,就把他看得很清楚,而且告诉他数该传汝。你跟我有缘份,我这一套学问,应该传给你。可以说孔先生找到了传人了。余引之归。了凡先生就请他到家里去坐坐。了凡很孝顺,告诉他的母亲。他母亲教他好好接待孔先生,而且告诉他,要算算命,试试看灵不灵。这是处世待人的良好态度,礼貌很周到。你所讲的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我们要经过试验才行,绝对不是冒冒然就接受。所以先试看看。这一试是真的,大小事情他推算都非常灵验。这

12、样他的信心就生了,对孔先生的建议也相信了。余遂起读书之念。进学念书这个念头就生起来了。谋之表兄沈称。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开馆。我送汝寄学甚便。余遂礼郁为师。生起读书进学的念头,往从政的道路作预备工夫。以前读书并不像现在有很多学校。清朝之前都是私塾教学,没有学校。国家只有大学,没有中学。必须私塾里念得很好,才有机会考入大学。那时称太学,明、清都叫国子监。相当于现代的大学,是国家办的。私塾,是私人办的小规模的学校。老师只有一个,学生通常只有二、三十人。正好他的表兄有一个朋友郁海谷,在沈友夫家里开馆。沈友夫大概是地方上相当富有的一户人家,因为家里很有钱,有几间空房子,用一间作教室,请老师教自己的

13、子弟,亲戚朋友的子弟也可以到这里来上学。郁海谷先生此时正好在沈友夫家里开馆教学。他就拜郁海谷作老师,进学读书。孔为余起数。孔先生给他算命。县考童生当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明年赴考。三处名数皆合。孔先生算他的流年命运,告诉他,你明年去考童生,就是我们一般讲的秀才,要经过好几次的考试。先要经过县考,了凡先生应考中第十四名。县上面有府,府上面有省,这是明、清两代的制度。一个府大概管七八个县,主管称为知府,是在县之上,省之下。民国就把府废除了,改成行政专员。府考考第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提学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省府教育厅,管一个省的教育的。所以地方上考试,考得取,考不取,考第几名,命里都

14、注定了。所以到第二年去参加考试,果然没有错,都符合。复为卜终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补廪。某年当贡。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归。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当终于正寝。惜无子。余备录而谨记之。我们看这段文,不是只看袁了凡先生,而是看自己。那一天、那一月、那一日、那一个时辰生死都已注定了,怎么死法也注定了,一生全都是命里注定的,你怎么胡思乱想都逃不过定命。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谁都没法子逃过。因为孔先生给他算得这么灵,所以就请他算终身的命运。终身休咎就是一生的吉凶。他的确把他流年排到死,什么时候死亡,都跟他排定了。历年的考试,能考取多少名,都给他注出来。某年当补廪。廪是廪生,贡

15、是贡生,补是补缺。相当于现代所讲的公费学生。虽然是学生,但是领国家的津贴,每个月生活费由公家补贴。每一个县都有一定的名额,必须有缺了,你才能够递补上去。某年当贡。贡是贡生。廪生、贡生都是明、清两代依学生的程度而设立的,不是学位,相当于我们现代的中学生、大学生。但是受到国家照顾,由国家发给他生活费用。从前生活费用是发米,而米多的、吃不完的可以卖钱,相当于实物配给。而现代则用货币来代替食物,是方便多了。至于秀才、举人、进士,相当于我们现代的学位,好比是学士、硕士、博士。进士相当于博士,是最高的学位。贡后某一年他去做官了。四川一大尹。大尹相当于现代的县长。还有二尹、三尹。二尹相当于现代的主任秘书,三

16、尹相当于现代所讲的科长。在任三年半。做三年半的县长,你就得要辞职。为什么呢?寿命到了。五十三岁,寿命也不很长。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你就寿终正寝,这还是得到一个好死。可惜你命里没有儿子,惜无子。了凡先生把这些事情恭恭敬敬的记下来,给自己作一个参考。自此以后。凡遇考校。其名数先后。皆不出孔公所悬定者。孔先生的确很高明,算得很灵。往后每次考试,完全跟孔先生算的名次都相符合,一点也没差错。独算余食廪米。这是廪生所得的俸米。九十一石五斗当出贡。一石是十斗。他说每个月领俸禄,你自己记住,等你领米领到九十一石五斗,你就出贡了,就升级了,你就从廪生升到贡生了。升到贡生,廪米就不给了,廪生的缺就让别人来补,

17、这有一定的名额。及食米七十余石。屠宗师即批准补贡。屠宗师就是当时的提学,相当于现代的教育厅长,他看袁先生的学问、品德还不错,建议要提拔他。出贡就是批准了补贡,从廪生就补贡生的缺了,也就是升级了。余窃疑之。他这下怀疑了,孔先生这一着没算对。后果为署印杨公所驳。直至丁卯年。殷秋溟宗师见余场中备卷叹曰。五策即五篇奏议也。岂可使博洽淹贯之儒。老于窗下乎。遂依县申文准贡。连前食米计之。实九十一石五斗也。俸禄领到七十多石的时候,屠先生就批准他补贡了。可能屠先生批准之后,也许就升官高迁,也许是调职了。署印是代理。教育厅长大概被调走了,现在有个代理教育厅长。这一位代理教育厅长不同意,把他驳回去,不准他补贡,他

18、还继续去当秀才、廪生。廪生、贡生都是秀才。一直到了丁卯年殷秋溟宗师当提学,他看到场中备卷。这些考卷就是落第的,没有考取的卷子还保存着。有些时候,主管的官员会把这些没有考取的卷子拿来,重新看一看,希望发现遗漏的人才。如果真正是人才,他们还是要提拔的,怕的是一时差错遗漏了。殷秋溟就看到袁了凡的考试卷。五篇就是五策,即是我们今天所讲的论文,五篇论文。殷先生看了非常满意,非常的赞叹。他说这五篇论文,就像是五篇奏议。奏议是臣子对皇帝的建议,国家施政应兴应革,他们都可以提出意见,贡献给朝廷,由朝廷来取舍。殷先生说这五篇确实就是奏议。可见袁先生见识很高,文章写得很好。而一般对国家兴革提出建议,都是属于大臣的

19、事情,不是小小的秀才做得到的。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政务委员,国策顾问,是他们提出的这些文章。而袁了凡的文章居然可与他们相提并论,可见他的确是有学问。岂可使博洽淹贯之儒,老于窗下乎。博是指他见识广博,洽是他的说理非常清晰通达,淹是透彻,贯是文章无论理路,无论是章法结构,都有条不紊。能得此四个字的评语,定是上乘的文章,无论是在思想理论,文字的结构,都属于上等的。所以不能叫他终老于窗下,一生只做个秀才,可惜了,应当要把他选出来替国家服务。遂依县申文准贡。就是交待当地的县政府,要把这个人提拔起来。连前食米计之,实九十一石五斗也。从此处来看,屠宗师是很了不起的人,看到袁先生的卷子马上就想提拔他。可是代理人

20、杨先生把他驳回去了,这就是两个人的看法不一样。袁了凡是有才干。可是从这里我们得到一个很大的启示,那就是有才还要有命,所以人的一生命运主宰了一切。命、时、因缘都有定数。这里面讲才、命、时。袁先生一定要遇到殷秋溟,他的因缘才成熟。这些我们都应当要明白的。余因此益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无求矣。从此以后,袁先生真的觉悟,真的明白了。一个人一生的际遇,吉凶祸福,贫富贵贱都有命,都有时节因缘,不能强求的。命里面没有,怎么动脑筋也求不到。命里面有的,什么念头不想,到时候自然来了。他明白了,从此以后无求、无得、无失,心地真正平静下来了。所以我读了凡四训,学佛以后,我们可以称袁了凡在这一阶段,是一个标准的凡

21、夫。我们一般的凡夫,都不够标准,为什么呢?心不清净,一天到晚还胡思乱想。他的妄念没有了,对于一生的休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古德云:君子乐得为君子,小人冤枉为小人。为什么呢?因为君子知命,知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小人很冤枉,拼命的追求,不知道这是命里有的。努力拼命求得的,还是命里有的。你说冤枉不冤枉呢?这是指定数,一般人都在定数里。这个时候袁了凡只知道有定数,不知道定数之外还有一个变量,命运是可以改变的。下一段以后就是讲变量,讲立命的理论方法。要按照真正的理论方法去求,就能够改变你的命运。你想求什么就能够得到什么,一切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佛家所讲的布施。你想得到财富就必须行财布施,想得聪明

22、智慧那就要行法布施,想长寿平安,那就要行无畏布施,这就是正确的创造命运的方法。按照正确的理论方法去求,都可以得到你所要得的,甚至连成佛也求得到,何况这些世间的小小福报。贡入燕都。留京一年。终日静坐。不阅文字。燕都就是现在的北京,也就是首都所在地。元、明、清三朝首都都在北京。留京一年,他出贡之后就到北京去了,在北京住了一年。终日静坐,不阅文字,每天静坐。从这个地方,可以看到他的心地多么清净。心清净了自然就生智慧。一般人智慧不能现前是心不清净。他之所以能够静得下来,就是他对于自己的命运完全知道,想也没用处,所以什么都不想了,心定下来了。己巳归游南雍。未入监。先访云谷会禅师。于栖霞山中。对坐一室。凡

23、三昼夜不瞑目。己巳这一年他回到南方来。游南雍,南雍是皇帝所办的大学,就是国子监。是国家办的两所大学,一个在北京,一个在南京,北京称为北雍,南京称为南雍。未入监就是未入学。在还没有入学之前,先去拜访云谷禅师。云谷会禅师,会是他的法名。云谷禅师的法名叫法会,这是一位很有名的大善知识。了凡先生到南京栖霞山,去参访,去拜见他。对坐一室,在禅堂里打坐。凡三昼夜不瞑目,没有倦容,为什么呢?因为没有妄想,没有杂念,故能精神饱满。云谷禅师看到他这么年轻,有这样好的功夫,很难得,不容易。云谷问曰。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只为妄念相缠耳。汝坐三日。不见起一妄念。何也。凡夫之所以不能够成为阿罗汉以上的圣人,原因在那里呢

24、?妄想太多了。华严上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病根就是在妄想,妄念相缠不得作圣。你坐在这里三天三夜,我没有看到你起一个妄念,这是为什么呢?余曰。吾为孔先生算定。荣辱生死。皆有定数。即要妄想。亦无可妄想。了凡先生是个老实人,老实最可贵,他说:因为我的命被孔先生算定,一生的吉凶祸福都注定了,还有什么好想呢?想也没有用处!所以干脆就不想了。知道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就要走了。所以生死是一定的,那一月、那一日、那一天、那一个时辰,人家都算定了,有什么话说?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所以他就不打妄想了。云谷笑曰。我待汝是豪杰。原来只是凡夫。一个人能够三天三夜不起一个念头,那是很了

25、不起的功夫。他不是功夫,他是命给人算定了。所以云谷禅师就笑着说:我还以为你是功夫不错的豪杰,原来你还是个凡夫。问其故。曰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了凡先生就向云谷禅师请教:这是什么原故?这就说明数的道理。人为什么会有命运?为什么会落在数量里?人如果到了无心,就超越数量了。袁了凡先生有没有到无心?没有。他只是什么都不想,因为想也没用。他还有一个妄念,就是我什么都不想了,有这么一个妄念。这个妄念还在,还是有心,并不是无心。所以他常常心里有个念头:我一生都算定了,一生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他并没有到真正的无心。既然没有到无心,决定为阴阳所缚,怎么会没有数?数就是数量。以数学的原理,推演

26、出来过去、现在、未来。甚深禅定不是一般世间人所有的。佛门里像黄檗祖师,他是在定中所见的境界。因为在禅定中,时空都突破了。时空突破了之后,过去、现在、未来自成一片,全部都看到。那是决定真实,一点都不会差错。为什么?他看到未来的事,不是他推算的,而是眼前亲见,这要相当功夫才行。所以靠数理来推论,我们世间凡夫做得到;现量境界现前,就不是世间凡夫所能做到的了。在佛门至少三果阿那含以上,他们有甚深的禅定,能够见到过去、未来,这是不会有错的。但惟有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汝二十年来。被他算定。不曾转动一毫。岂非是凡夫。你从遇到孔先生被他算命算定之后,距离现在二十年了,这二

27、十年来,你的命运一点都没有改变,完全照着他给你算定的走,这不是凡夫,是什么。你的命运里每一年、每一月没有加、减、乘、除,这是标准凡夫。所以一个大善之人,命有没有?有,但改变了。大恶之人呢?也改变了,不会照原定的样子。由此可知他二十年来没有行善也算没有作恶,他的命运完全照着孔先生所算定的,这叫做标准凡夫。余问曰。然则数可逃乎。了凡先生就问云谷禅师,难道命运可以改变?逃就是超越,那就是定数里面还有变量。孔先生给他算的是定数,变量则在自己手上掌握。这是孔先生不晓得的,不能推算的。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我教典中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夫妄语乃释迦大戒。诸佛菩萨

28、。岂诳语欺人。这是云谷禅师教导他改造命运,也就是跟他讲定数里有变量,这是袁了凡原本不知道的。云谷禅师承不承认有定数?承认。前面讲过:人未能无心,安得无数。世俗讲的命运,云谷禅师完全肯定,承认,确实有命运。但是命运自己可以改变,可以创造。所以佛家不是宿命论,佛家是创命论,自己创造美好的前途。但是立命要靠自己,任何一个人都帮不上忙,没有人能够代替我们改造命运,决定要靠自己觉醒,靠自己改造。他是个读书人,所以就先用诗书里面的道理来开导他。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这是儒家所讲的,诗经、书经中所说的。云谷禅师懂得,他说这是明明白白、的的确确的教训,这是事实。再看看佛所讲的,我教典中说,云谷禅师是佛门大德,我

29、教就是佛教经典中所讲的。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命里没有儿子,你要求,可以得儿子的。求长寿得长寿,因为他短命,寿命只有五十三岁。这就是告诉你,你求什么、得什么,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章嘉大师说过: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但是章嘉大师有解释。有些人在佛门当中求,求不得。是什么原因?那是不如理、不如法。懂理论、懂方法,如理如法的求,就有求必应。如理如法的求,还是得不到时,这是自己有业障,必须把业障消除,没有了障碍则得感应。这是章嘉大师说过的,没有求不到的。从根本的原理来讲,世出世间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我们一切的需求,就是求作佛也能成佛,都是根据万法唯心这个原理。华严上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30、所以我们求,基本的原理就是真如本性。方法最圆满,最恰当的就是佛陀的教诫。依据佛法的理论教训去求,我们求不老、求不病、求不死,能不能求得到?决定求得到,确实求得到,都在佛门之中。云谷传给了凡的只是极小的一部份。因为了凡的志向不大,只求世间的功名富贵。只是求这些,所以云谷禅师只教他这个部分。云谷禅师满他的愿望,他想求得功名富贵,就告诉他求得的方法。特别告诉他,妄语乃释迦大戒。戒律里有四根本戒,就是杀、盗、淫、妄,所以妄语是佛家的根本大戒。佛怎么会妄语,怎么会骗人?换句话说,告诉他求男女,得男女;求富贵,得富贵;求长寿,得长寿;这是事实,决定可以得到的。了凡依教修行,此三者果然如愿获得。余进曰。孟子

31、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如何求得。这是进一步向禅师请教,说: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孟子上有这么一句话。但是在他的想法,道德仁义,可以力求,那是我本身的事情。我希望成圣成贤,在道理上是讲得通的。功名富贵,如何求得?功名富贵,是身外之物,也能求得到。我没有功名,能求得功名;没有富贵,能求得富贵。这似乎是命里注定的。命里没有,那里能求得到?命里有的求得到,命里没有的到那里去求?这是一般宿命论,也就是命中的一个常数。常数是前生造作的因,这一生应得的果报。殊不知常数里有变量,加上变量就不一样,的确功名富贵也是我们可以求得到的。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了。

32、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孟老夫子的话没错,汝自错解了。你自己错会了意思,你并没有真正理解孟子所说的,你的解释只对了一半,另一半你不晓得。对的一半是德性上,除了德性之外,还有事相上,你也可以求得到的。你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这话出在坛经上。六祖坛经、金刚经、楞严经,这三部经典在中国,自古以来被大家公认的是第一等的作品。坛经是中国人写的,所以对中国人来说,有特别一份亲切感情在其中,也实在写得很好,是整个佛法的纲要。我们不能把它单单看成禅宗的经典,它是整个佛法的纲要,也可以说是六祖大师的修学心得报告。六祖讲:一切福田,不离方寸。方寸就是心地

33、。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要到那里求呢?从心地里面去求。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这段教训非常重要。内求外求都要从内心求,不要向外面求。向外面求就错了。所以佛法里讲,求什么得什么,都是从内心求,不是叫我们从外面求。外面求,决定得不到。为什么?外面是常数,外面不会变;心地是个变数,不是常数。了凡先生二十年来,心地算是清净,没有妄想。他的心是守定常数,不知变数。所以他这二十年中的命运跟孔先生算的完全一样,连那一年考几名,不会提前一名,不会落后一名。因为他不懂变量的原理。云谷禅师教他这个道理,求在我,在自己。道德仁义是内、德行的修养;功名富贵是外、生活上的享受。内

34、外都得,这个求才真正叫做有益于得。华严经里面所讲的事事无碍,理事无碍,那是究竟圆满的享受,内外皆得大圆满。那真是我们讲的事事如意,没有一样不称心,自在如意。如果没有这样殊胜的果报,就不会有人学佛了。学佛不是消极,是非常现实的。现在人讲现实,现实没有比学佛更现实,这是实在的,你看就晓得了。你们讲现实,未必能得到现实;佛法里讲现实,是真正能够得到。须知佛陀教育之好,实在讲,世间人对佛教误解了,错会了意思,不知道它的好处。能够真正体认了,才晓得佛陀的教训才是世出世间最圆满、最殊胜、最良好的教育,古今中外绝对找不到的。尤其是大乘佛法。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

35、益。这是指现代社会,大众所追求的,能不能求得到?求不到。纵然得到了,那是命里有的。命里没有而得到的,这才叫做求得。命里有的你求得,那不算求得,因为不求也得到。譬如今天有人说做股票很赚钱,一年赚了几千万,这是命里有的他得到了。命里没有的,你看多少人做股票赔钱,不是每个人都赚钱!若每个人都赚钱,股票谁赔钱?赌博赢来的钱还是命里有的,你说冤枉不冤枉?甚至于做小偷、做强盗得来的,还是命里有的。命里没有的,偷都偷不来。古人明白道理,才说:君子乐得为君子,小人冤枉为小人。为什么?没能逃过定命,没能逃过常数。所以人要是真正明白道理了,人都会安于本分。安于本分,自己日子过得好,社会也安定,天下也太平,大家都没

36、有争执了。所以佛法教我们求命里面没有的,常数里面没有的,我们能够求得到,这是属于变量。怎么求呢?要向内心里面求。我们看看今天的社会,就是这一段所说的。他不能够反躬内省,反省是向内心里面求觉悟,向内心里存养厚德。他不懂这个道理,而只向外面去求,每天动脑筋往外去求,这种求法,即使是求之有道。纵然你有方法,有手段,你有计谋,可是怎么样呢?得之有命。你命里没有还是得不到,你得到的都是你命里的常数,命里有的。你说冤枉不冤枉?袁了凡懂得常数,所以他不操心,不去用种种非法手段去求。他晓得有命,打什么样的妄想,用什么样的手段,命里没有,决定得不到。内外双失。内是什么呢?心不清净;外面所求得不到,怎能不生烦恼。

37、了凡居士这二十年,内他没有失,外面他失掉了。因为他不想了,什么也不求了。内,算是保持了心地的清净、平和,但是外面一切都是命运所安排的。一般人拼命向外驰求,见识比不上袁了凡。了凡先生得到一个心安理得,而一般人向外驰求的是心不安,得到的还是命里面注定的,这是内外双失。故无益,没有利益就是损失,结果必是有损无益。这一段开示的确把世出世间的现象完全道破了。我们明白了,应该有所选择。因问孔公算汝终身若何。余以实告。云谷禅师就再问他:孔先生给你算的终身流年休咎,算得怎么样?他就老老实实将孔先生所算的告诉他。云谷曰。汝自揣应得科第否。云谷禅师反问他一句,这就是教他反省,找出恶痛的根源。揣是揣量,就是自己认真

38、的去反省一下,应不应该得科第。应生子否。应不应该有儿子?你好好的反省反省,应不应该?当然云谷禅师跟他谈话不会只有这么两句,但是这两桩事在了凡来讲是最重要的,最关切的,所以提出两条大的,他最关心的事情。其余的就不必提了。余追省良久。曰,不应也。云谷禅师这一问,他想了很久。答复云谷禅师不应也。他真正知道自己的病根,老老实实回答不应该。因为他老实。老实乃进德之基。凡饰非掩过之人。前途有何希望。善知识遇到诚实人,他一定会爱护,才会指出他一条明路。要是自大傲慢不诚实,人家对你笑笑就完了,不会认真教诲的。下面是了凡先生反省自己的缺点,这是立命的基因。科第中人。类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积功累行。以基厚福。从

39、政的人要有福,如果没有福,老百姓就要遭难。一个人有福,确实全国的人民都有福了。今天讲民主自由,大家都认为这是真理,是时代的潮流,任何一个人都不能够抵挡的。这个潮流是好还是坏,必须再看下面的结果才能够论断。我们看看古时候的社会制度,读书明理的人没有争执,做皇帝的人有的非常开明。我们读唐太宗的贞观政要,太宗的心胸之开明,真叫人佩服。他给别人说:做皇帝有什么好处,负这么大的责任,你想要做,我让给你做。有这样大的心胸。他做皇帝并不是在那边享福,不是在那边作威作福,是替百姓做事,是替全国老百姓谋幸福,为国家选拔人才,这些人才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确实,从政的人都是有福相的。余福薄。他想想,说我福太薄,没福

40、。没福又不能修福。又不能积功累行,不肯修福。以基厚福。基就是培植。不肯培福,不肯修福,没福不像做官的样子,不足以领导百姓,造福百姓。前面是说一个纲领,底下再给我们仔细分析。前面是总说,后面是一桩一桩来分析。兼不耐烦剧。不能容人。这个毛病就更大了。性情急躁,就是薄福之相。确实没福,不耐烦,性情急躁。不能容人,心量太小,心量狭小不能容人。不能容人当然就不能用人,不能够服人,这是一定的道理。时或以才智盖人。直心直行。轻言妄谈。凡此皆薄福之相也。岂宜科第哉。直心直行是当任意、纵情解释,也就是我们常讲的使性子,他高兴怎么做就怎么做。这也是别人所不愿承受的。轻言妄谈。言论不谨慎,随便说话,不负责任。此皆薄

41、福之相也,这是薄福。真正有福的人莫不浑厚、老成,心胸广阔而能容人,言语动作缓慢。缓显得稳重。孔夫子说:不重则不威。其威德才能服人,才能够处世。了凡先生年轻时不够稳重,自己说出自己没福,不应该中科第。这一段反省是说明他不应该得科第之所以然。下一段则说他不应该有儿女。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俗话说。地下不干净会长东西,会生五谷杂粮。水要是太清了就没有鱼。为什么?鱼在清水里它也知道会被人家捕去,所以他不会在清水里游。也可以说地里头很干净没有秽物的话,它不会生长植物。余好洁。宜无子者一。袁了凡有洁癖。整齐清洁是件好事情,但是太过份的清洁也是个毛病。一点脏东西都不能忍受的,这也不行。这是不应有子

42、息的第一个原因。和气能育万物。余善怒。宜无子者二。和气能兴家,俗话常说和气生财。袁了凡没有财富,与这也有关系,他并不富有,家境清寒。他喜欢发怒,常常发脾气。看不惯的,看不顺眼的,他就要发作,不能容忍。这是没福,这是宜无子者第二个原因。爱为生生之本。忍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节。常不能舍己救人。宜无子者三。爱是仁爱,能够推己及人。这些道理他晓得,但是自己做不到。为什么?他是个很刻薄的人,忍就是刻薄。换句话说,他爱惜自己的名节,不愿意帮助别人,这也是无子的一个原因。多言耗气。宜无子者四。前面是讲存心,以下则从生理上说。他反省说了六条原因,前面三条是从心理上讲的,不应该有儿女。后面是从生理上说的,也不应

43、该有儿女。他喜欢说话,喜欢批评人,喜欢论是非,所以说言语上常常喜欢强出人头。这容易伤气,生理上受伤害。这是宜无子者第四个原因。喜饮铄精。宜无子者五。他不但喜欢高谈阔论,还喜欢喝酒,大概酒量也不错,饮酒过度会伤神。精是精神,伤精神,对于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妨碍。末后又说:好彻夜长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无子者六。他晚上不睡觉。一定是找朋友聊天,喝酒作乐,不知道保养。想必了凡先生的身体相当虚弱,他不知道保养身体。其余过恶尚多。不能悉数。想想一身的过失毛病,恶作太多了,数不尽。他的为人真正诚实,这叫忏悔,发露忏悔。自己身心毛病都能够对人说出来,坦诚的说出来,毫无隐瞒。佛门讲忏除业障,这样才能够真正把自己的

44、业障除掉。能够发现自己种种的弊病,这叫开悟。觉悟之后能够把这些毛病改正过来,这叫修行。一般人修行,自己有什么毛病都不知道,从那里修起呢?修是修正,行是错误的行为。把错误的思想、行为改过来,这叫修行。所以修正行为第一要紧的,就是要知道自己的错误行为,你才能改过自新。了凡先生很了不起!云谷禅师一追问,他认真的反省,就把自己心行的毛病一桩一桩的找出来,这是后来他能够改造命运的根本。他凭什么能改造命运?我们为什么不能改造?我们对于自己的毛病一无所知,从那里改起?人家一反省,明明白白的摆在面前,就一桩一桩的把它改掉。所以内里求德行,外面求富贵、求儿女,样样都得到了,他不从外面求的。我们看他并没有在送子观

45、音前面烧香拜拜,求菩萨送一个儿子;他不是这样求法。他求功名、富贵也不是在佛菩萨面前去祷告求的,不是这样求法的。今人拜神求神都是错的,那里能求得到!寺庙香火鼎盛,一天到晚不知道多少人去求富贵求男女,得来的全是命里有的,不求也会得来。还以为是神赐给他的,神对他特别有恩惠。实在是冤枉!所以学佛的人一定要明理,如理如法的去求,就是云谷禅师所讲的,内外双得,没有得不到的。云谷曰。岂惟科第哉。世间享千金之产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应饿死者。定是饿死人物。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

46、二世子孙保之。其斩焉无后者。德至薄也。云谷大师这些开示非常重要,绝对不能看做迷信。如果看做迷信,实在讲不是云谷迷信,是我们自己迷信,自己迷了。不相信圣人之言,不相信事实的真相,是自己迷惑颠倒。前面云谷禅师教袁了凡真实的反省检讨,才真正知道自己过失很多。知过能改,善莫大焉,世间最大的善行就是改过。我们在无量寿经里也读到,佛告诉我们,纵使供养无量无边的圣人,这是大善,还不如自己回头来认真修行。认真修行就是改过自新,我们古圣先贤所讲的改过是大善,中外的圣人都有共同的见解。云谷在此就讲道:岂惟科第哉,岂祇是功名。求取功名是要靠积德,是要靠过去生中的修积,才能够得到科第。世间享千金之产者,这是讲富贵。家财万贯,一定是富贵之人,他才能够享受富贵,富贵不是随便可以得来的。佛门里说,这一生中得大富是前生财布施修得多,这一生才能得大富。我们这一生贫困是前生没有大修财布施的果报。能不能勉强得到呢?不可能,得不到的。如果勉强去求,灾祸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