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岚 皋 巴 文 化 浅 析2013.10.28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大家上午好!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岚皋县的巴文化研究做一简要发言。略述管见,就教专家,恳请各位专家学者不吝赐教指出不妥之处,帮助岚皋巴文化研究再上新台阶。 巴是一个古老的部族,也是一个古国的名字,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五帝时代。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演进中,巴人及其部族逐步形成了一支重要的地域文化,即巴文化。巴文化同其它地域文化一样,在产生、形成与发展中,与其周边的民族文化长期发生冲突与交流,反映出自己的独特风韵,成为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巴文化在岚皋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留下了众多印记,它反应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
2、方面。下面,我就岚皋巴文化的探源、表现形态、现状与发展作一简要发言。 一 岚皋巴文化探源 岚皋位于陕西南沿、大巴山北麓,系北方地域、南方水系。县城东35公里与平利县毗邻,南42公里与重庆城口交界,西63公里与紫阳县接壤,北45公里与汉滨相连。全县总面积1956平方公里,辖15镇,人口17万。岚皋历史久远。1958年西北大学历史系师生下放岚皋劳动时,在县城肖家坝发现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存。1981年经考古发掘,采集陶片有夹砂褐陶和泥质红、灰陶。陶片纹饰有绳纹、划纹、弦纹、附加堆纹及白衣黑彩。可辨器型有鼎、罐、鬲、尖底瓶等。其纹饰、器型均与以大溪文化遗址为代表的早期巴文化陶器类同。遗址中还出土有经打制
3、和磨制的石斧、石铲、网坠、石核、砺石等。此外,遗址中还发现有汉代绳纹板瓦、简瓦,唐代手印砖、铜锤及元代兽面瓦当等。考古证明,从新石器时期开始就有先民在岚皋这片土地上就食巴山、饮水岚河、世代相承、繁衍生息。考古有证、又处巴地,那么,现今岚皋人的先民是否就是巴人?与巴文化又有着怎样的联系?(1) 岚皋地缘与巴文化的关系翻开中国地理图册,北纬29-33,东经100-110涵盖的武陵山、大巴山广袤区域曾为巴地。据专家考证,巴国及其族人活动的疆域,从夏商时代到春秋战国之际有很大的变迁。夏商时代,巴人主要活动在沔水中游,另有一支以巨蛇( 青龙)为图腾的支系活动在今洞庭湖一带。西周初年,巴立国于南土,与楚、
4、邓、濮为邻,其活动范围大致在今陕西东南部的汉水流域到今四川东北部大巴山地区。春秋战国时代,巴国入川后,向西、向北发展,其疆域“东至鱼复,西至棘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控制了以嘉陵江、长江、乌江流域为腹心,包括今川东、陕南、鄂西湘西北和黔北等地区。至巴为秦所灭,巴人及其族群仍在上述区域繁衍生息。中国最早的地里著作尚书禹贡,将全国分为九州,称“华阳黑水惟梁州”。唐代学者对此也有阐述,认为梁州既为今汉中、安康、商洛一带。“北接汉中”,说明巴人建国与活动的主要范围就含盖了安康地区。1986年安康市王家坝商周遗址出土的史密簋,可谓是巴人在安康的铁证。此外,中外专家学者已认可大巴山为巴人及部族建国和活
5、动的主要区域,而岚皋位于大巴山腹地。因此,地缘造就了岚皋先民与巴人、巴族及其巴文化割舍不断的血缘。(2) “遂听还巴”与岚皋巴文化的关系 华阳国志巴志记载:“汉高帝灭秦,为汉王,王巴、蜀。阆中人范目,有恩信方略,知帝必定天下说帝, 为募发賨民, 要与共定秦。秦地既定,封目为长安建章乡侯。帝将讨关东, 賨民皆思归;帝嘉其功而难伤其意, 遂听还巴”。从这一大段记载来看, 说明了巴人积极地参加了高祖灭秦的战争,特别是阆中巴人范目具有战略眼光, 说服高祖招募巴人灭秦。其次,刘邦平定三秦后,对巴人皆遣还巴中或遂听还巴,允许巴人回归故乡。当然,实际上也有相当部分巴人留在了陕南一带。由此认定,岚皋先民中就有
6、当年滞留陕南一带的巴人。二 岚皋巴文化的表现形态常言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造就一方文化,一方文化灿烂一方水土。岚皋的地域文化与巴文化有着解不开的渊源,但数千年的历史变迁,很难以一个规范的定义来考量岚皋地域文化与巴文化的关系。据史料记载,公元前316年巴国被秦所灭后,至唐宋,巴人后裔逐渐演变为今天的土家族。明清时期,陕南曾经历数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这其中包括有湖北、湖南、四川土家族居民迁至安康各县。既然巴人演化为今天的土家族人,那么,岚皋在接纳湖川土家族移民以及经历土家文化与岚皋土著文化交融后,我们审视岚皋的巴文化表现形态时,大可以巴人后裔土家族人文化为参照。(1) 口头传统和表述 1.
7、岚皋方言 岚皋方言虽有十里不同音,隔山不同调之称,但都属西南官话系统,其调值及音变规律甚至直接近似于今巴文化传承地域湖北话和四川话。如古泥、来母混读(既鼻音N与边音L不分),古匣母蟹摄开口二等字“街、鞋”等字读ai韵(上街读上该,鞋子读亥子),以及“陈、程”不分,“京、津”不分等等。还保留有西南官话特有词汇,如棒老二、背老二、靸片儿鞋、崽娃儿子、告洋入(种洋芋)、人客(客人)、鸡公鸡母(公鸡母鸡)等等。 2.口头传说 岚皋人世代口耳相传的传说具有传承历史和教化人伦孝悌的功能。 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具有史诗性质的传说。如洪水淹天、梯玛神歌等。二是具有幻想色彩的神鬼精怪故事。如灶神的来历、青蛙精、姑
8、嫂与豹子精等。三是劳动中产生的寓言和民间笑话。如薅草锣鼓、万事不求人、狠心的后娘、一毛不拔、米酒灌大肠等。上述岚皋人口耳相传的文学与土家族世代传袭口头文学有着极其相似的地方,如叙述家畜、家禽、粮食、火种来源的神话、趣事、笑话等等。最特别的是土家族口头传说代表作梯玛神歌与薅草锣鼓在岚皋流传久远。老一辈岚皋梯玛(即端公,下文介绍)大多不识字,但却能背诵通本家传或师传的梯玛神歌唱词。薅草锣鼓在岚皋民众中传播更是广泛,劳动时只要开了歌头、请了神,便会一人唱来众人和。 (二)表演艺术 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
9、也。”由此说明,巴人不仅骁勇善战、能歌善舞,晓音律,并擅长诗歌的口头创作。“能歌善舞”在土家族和岚皋得到传承,典型代表就是两地的民歌艺术。同土家族一样,岚皋民歌形式多、种类多且广泛存在于劳动、祭祀、风俗、社交中。 1.山歌。岚皋山歌歌词以爱情题材居多,以七言四句为主,修词多夸张,曲调以四句乐段为多。其次为二句和多句滚板式。一般是在劳动中唱,有独唱、齐唱、对唱等形式。男多用高腔演唱,高亢嘹亮,也有平腔演唱,豪放、雄壮,节奏自由,女皆以平腔演唱,拖腔缠绵,娓婉细腻。其歌有即兴创作的,也有世代传下来的,如:黄四姐、摇仙桃、撒花籽、太阳落土四山阴、郎在对门唱山歌、南山竹子节节高等。 2.小调。反映生活
10、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和生活情怀的民歌。歌词以五言四句和七言四句六句为多见,一般为多段叙可形式,音乐多为单乐段结构,五声徵调式或羽调式或徵、羽交替式较常见。有本有章的如大罗幺姐、十里亭、十想、哭嫁妆十恨、上茶山、姣娘歌等。歌唱地点一般在屋里、院落。夜间、下雨天或农闲,三五结伴唱个不休。 3.孝歌。送葬前夜事主请来孝歌师傅,灵堂唱孝歌,歌者一般二至四人以上,带打击乐伴奏。歌哭不断,彻夜不休。歌词大多是先辈传下来的歌本。从“歌头”起,到“迎亡灵安位”、“孝子奠酒”、“进朝纲”、“唱记本”、“送亡”等。亡者的晚辈(多为女)依棺以哭当歌,歌词则是现想现唱,唱亡者生前功苦,唱生者思哀。4.玩花灯。玩花灯是岚
11、皋人为欢庆新春佳节而广泛开展的一种文娱活动。从大年除夕晚上开始,一直要玩到正月的元宵节为止。主要曲目有观花灯,但大多为花鼓子形式随编现唱。 5.薅草锣鼓。薅草锣鼓是岚皋民众在劳动生产时进行的一种劳逸结合的音乐娱乐活动,颇有民族风味。岚皋人居住深山,每逢薅草季节,为抢天气火候,调节劳逸,提高工效,就由一人或数人在薅草人群前面打鼓踏歌,鼓劲加油。薅草锣鼓歌一般由歌头、请神、扬歌、送神四个部分组成,基本上是伴随着每日的劳动顺序依次进行的。歌头,是薅草锣鼓的开头部分;请神,是薅草锣鼓歌头之后所唱的歌,主要是祈求神灵护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和劳动者的人生安全;扬歌,是薅草锣鼓的主歌,其唱词既有固定的传统段
12、子,如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也有歌手们结合劳动过程或劳动者的具体表现现编现唱的;送神歌,是薅草锣鼓的结尾部分,在当日劳动接近尾声时所唱,唱了送神歌,薅草也就收工了。 上述五种表演形式并非囊括所有流传于岚皋的民间艺术表演,如土家族的“打家业”在岚皋也很常见。相比而言,这五种表演艺术与土家族经典表演艺术有较强的共通性,如山歌的选材、曲调、歌词、唱腔等。又如在薅草锣鼓程序都融入了祭祀礼神的内容等。最重要的是岚皋与土家族的表演艺术都生成、根植于人们的生成劳动和日常生活习俗中。(3) 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活动岚皋地域文化中较为注重礼仪,其风俗习惯表现形式和内容与巴人后裔土家族有着许多重合的地方,摘其要者如
13、下:土家族四大礼仪中的诞生礼、婚礼、寿礼、葬礼与岚皋诞婚寿葬四个礼仪一致。如土家族诞生礼包含“打三朝”和“满月酒”,岚皋称为“洗三朝”和“满月酒”。都是在婴儿生下3天后要进行全身沐浴,办满月酒时亲朋好友都要送经染色后的红鸡蛋。婚礼中相同的地方有“瞧样子”、“合八字”、“报期”、“定亲”、“拦轿”、“安床”、“回门”等。此外,还有兄亡弟收嫂,弟亡兄纳弟媳的收继婚。土家人寿礼中,对小孩子称为“长尾巴”,成年人叫“过生日”,岚皋乡村也这样称谓。土家族为老人祝寿要献长寿面,敬寿桃,岚皋亦是如此。土家族俗称葬礼为“白喜”或“白会”,而岚皋则合二为一称“白喜会”或“白喜事”。土家族葬俗与岚皋乡村葬俗都要设
14、灵堂和唱丧鼓歌或孝歌。土家族重要的节庆之一“月半节”,岚皋称为“七月半”,都是视阴间过年,后人在家中院坝用柴草灰画圈,然后在圈中烧纸钱、送寒衣,以对故人的哀思。(4) 饮食文化 如果将岚皋传统饮食菜单与土家族群众的菜单放在一起,一般人很难分辨其中的差别。魔芋、合渣、吊罐炖腊蹄子、粉蒸肉、粉蒸洋芋排骨、扣肉、渣辣子肉、酸辣洋芋片片、酸菜红豆汤、炕洋芋、洋芋粑粑、春芽子炒鸡蛋、腌则儿根(鱼腥草)等等,这些在土家族餐桌上的传统菜与岚皋民众平日里吃的菜肴没什么区别,名字一样、做法一样。因此,差异不大、共性明显是岚皋饮食文化与土家族饮食文化的特点。共性包括喜酸辣、好饮酒、喜饮茶、重山肴四点。 1.喜酸辣
15、。土家族现聚集区与岚皋先民居住的区域都属山区。据旧志记载:“丛岩幽谷中,水冷泉冽,岚瘴郁蒸,非辛辣不足于温胃健脾。”这句话意思大致为丛林山谷中寒湿重,需要以酸辣祛寒湿、暖脾胃,所以土家族和岚皋人饮食中都少不了酸辣。岚皋谚语“一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两天不吃辣嘴里少点啥。”与土家族谚语“筷子碗一端,少不得咸辣酸”同出一辙。2.好饮酒。岚皋人与土家族人自古有酿造米酒和包谷酒的传统。时至今日,土家族人与岚皋民众逢年过节都要自酿米酒和包谷酒以此招待“好人客(贵客)”。出生于今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的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有歌咏:“蜀南有醪兮,香溢四宇,促吾幽思兮,落笔成赋。”蓬安春秋系巴国地,秦属巴郡。据专家考
16、证,米酒是由南向北传播的,因此,米酒因地域不同而称谓也不同,南方称米酒,北方称醪糟。蓬安虽属巴地,但它位于中原入川的子午道线上,受北方文化影响较大故称米酒为醪糟,而岚皋与土家族则延续着南方叫法,即米酒。包谷酒的称谓、制作方法、酿造器具岚皋与土家族尽相同,特别是都以“甑子”为酿酒工具。或许是土家人与岚皋人继承了巴人骁勇的秉性,喝酒都以耿直豪爽为快,向来是“酒场上无父子”。3.喜饮茶。土家人喜罐罐茶。喝罐罐茶的习惯在岚皋也很常见。即用土罐(沿河与城周群众改用搪瓷罐)作为泡茶的器具,先将茶叶放在罐中用火烤焙,待香味溢鼻时用沸水冲泡,倒出供饮,其香无比,或加入姜片,成为姜茶,喝时清香鲜美,提神养气。4
17、.重山肴。“土家多山地”,岚皋也一样。因此,农作主要是包谷、洋芋、红苕等,间作黄豆、绿豆及其他杂粮。所以岚皋山区及土家人主食向以包谷、洋芋、红苕为主。(5) 服饰装饰明清至民国,安康地区处于迁徙移民落脚的中心之一,服饰装饰呈现汉化和多元化。岚皋处于相对闭塞之地,又与巴山“老扒”紧邻,因此,在服饰装饰上或多或少还留有巴文化的印记。较为明显的是穿“鸦鹊褂”和头戴黑帕和额子。岚皋县志民俗志记载:“高山女子兴包头帕,讲究的还要戴上额子,象两尾六、七寸长的鱼,多为黑色。”至80年代末,在岚皋县城还可见到“后山”穿“鸦鹊褂”、头戴黑丝帕的群众来卖山货。90年代后这种穿着打扮在县城已消失,但在横溪、官元、漳
18、河等靠近重庆城口一带上年纪的老人仍喜欢穿鸦鹊褂、戴头帕。岚皋人所穿的鸦鹊褂、头帕、额子都为黑色,可能与巴人后裔土家族服饰装饰有崇尚黑色的传统有关。宋元时期即有“土人尚玄”的说法。“玄”即“带赤的黑色”。鄂西土家族简史上有“土家族头巾一般为青色(即黑色),长2-3丈,打人字路”的记载。岚皋人制作鸦鹊褂和头帕使用的是土布,土布也称家机布,意为自家织的布。80年代前岚皋乡村大户人家都有织布机,“家机布”随处可见并有拿到集市上来销售的。湖北恩施与重庆酉阳一带土家族至今仍有自织自染的习俗,所产的土布也叫“家机布”。有趣的是恩施、酉阳与岚皋都盛产五倍子,而五倍子是“家机布”上等的黑色染料,三地均以五倍子浆
19、色。土家族有尚黑的传统,岚皋亦有。岚皋民众喜穿“鸦鹊褂”、喜戴黑帕子、黑额子此其一。其二,许多岚皋人的小名被长辈称为“黑娃子”。这些被称作“黑”的人,其实其肤色并不黑,但为什么总要以黑字称之?应是对黑色崇敬的一种文化遗传。此外,岚皋县志民俗志记载:“民间女子从小兴穿耳孔,以便日后好戴耳环。富户之家男孩也穿耳孔,但只穿左耳,脖子上戴项圈,手腕上戴镯子。” 女子打耳孔、戴配饰全国各族为常习,但男子打耳孔、戴配饰多见于西南各少数民族。据湖北方志记载:“土司时期服饰不分男女,皆为一式男女耳留垂环,大者如镯,以多为胜”,“喜着项圈、手圈、足圈以示富”。可见,岚皋民众穿鸦鹊褂、裹头帕、戴额子、男子打耳孔、
20、戴项圈手镯等这些服饰装饰与土家族现存风俗非常相似。(6) 传统工艺技能1. 吊脚楼岚皋先民的吊脚楼自明清时期川陕大移民后,受到外来建筑文化冲击而逐渐消失。但在官元、横溪、漳河等地古寨遗址中还可辨认踪影。经考证,其建筑形式与湘西土家族吊脚楼并无一二。如依山而建、依水而筑、讲究朝向、功能布局等。土家族分布的区域特点是山区,岚皋的地域特点亦是。在农耕时代,土地资源显得弥足珍贵,因此土家族和岚皋先民修建住所时大都依山而建、依水而居,尽量不占用耕地。如岚皋官元龙板营、花里桂花等古村落的住所建筑形式就是靠山而建,较为平坦山地辟为耕地水田。土家族信奉白虎,在修建吊脚楼时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
21、最佳屋场,这一点在岚皋群众建房选择朝向时得到保留和延续。土家族吊脚楼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这种功能布局与岚皋乡村民众现有住所是一样的,正屋称堂屋的叫法岚皋至今沿用。至今,土家族烤火塘、用吊罐习俗在岚皋深山也较为盛行。岚皋横溪、漳河、官元等一带,很群众家仍保的火塘,功能与土家族火塘一致,为取暖和做饭之用,且做饭时也喜欢用吊罐。虽然,岚皋的吊脚楼并没有像土家族那样保存完好,但修建吊脚的手艺存留下来。现在岚皋新建的吊脚楼已较为简化,失去人居住的功能,多为圈养牲畜。2. 编织工艺 岚皋的编制工艺主要体现在藤编和竹编上。岚皋藤编因工艺精细、造型美观、坚固耐用而久负盛名。竹编大多
22、为生产工具,如铺蓝、箩筐、笊篱子、花背蔸、竹席子等。岚皋方言中的背老二使用的就是花背蔸。岚皋藤编和竹编的器型、称谓与湖北恩施、重庆酉阳等土家族所产的藤编和竹编大体一致。岚皋传统编制工艺还有蒲编、棕编、草编等。器物有蒲扇、棕床、棕床垫、棕衣、棕袜子、边耳草鞋、满耳草鞋、草帘子等,这些器物均在西南各族均较为常见。(7) 巫术和悬棺葬1.巫术。岚皋现存的巫术形式为在农村流传的梯玛神歌。国人对梯玛神歌的认识和了解大都来源于土家族。在土家族梯玛神歌是一种古老的巫歌,“梯玛”则为职业巫术职业者,俗称“端公”。岚皋和陕南地区各县均用“端公”的称谓。土家人认为梯玛是人与神之间的沟通者。唱梯玛神歌,多为跳摆手舞
23、前祭祀土王所唱;或祈祷人寿年丰,唱腔优美舒展。梯玛手握八宝铜铃,伴以锣鼓,独唱独舞,摇铃伴打节奏,间隙夹吹牛角,烘托气氛。如是丧鼓歌,属于悼亡挽歌,则一人击鼓领唱,众跳相和,时而高亢跳跃、时而低回婉转,以此缅怀死者。目前,岚皋跳端公活动只局限在紧靠大巴山的官元、横溪、漳河、溢河一带。同时,溢河镇洋溪河跳端公的王画申等艺人还保留有“上刀山”等巫术表演。2.悬棺葬。在陕西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岚皋多地发现悬棺葬遗址。其中,规模较大悬棺葬群位于蔺河镇草鞋垭。经考证,这些均为巴人的悬棺葬。悬棺葬与早期巴人的经济生活大都与渔猎活动有关。因此,反映在丧葬风俗中就有了“船棺”。但巴人并不是将棺木掩埋在平地,而是
24、将棺木安置于江河两岸数十米甚至数百米高的绝壁悬崖上。随着巴人逐渐演变为土家族,悬棺葬的习俗也相应消失。另据史记张仪传记载:巴蜀有“舫”,“舫船载舟,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食。”史记索隐解释道:“舫,谓并两船也。”正音注解中“舫亦作枋。”在岚皋方言中把棺材称为“枋子”、“寿枋”,而“枋”即是“舫”,是船。这为巴人船棺葬俗在岚皋留下遗存从语言角度提供了佐证。综上所述,岚皋的地域文化特点与巴人后裔土家族文化有着相当多重合的地方,这就触及到一个问题:究竟是土家文化影响了岚皋?还是岚皋先民在历史演进中作为巴人的一个分支同土家族人一样在不断的进行演化,从而形成了自身的文化?从岚皋现有的史料中已无法考证,这有
25、待于我们对岚皋巴文化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探析。三 岚皋巴文化的保存现状与传承发展无论是土家文化影响岚皋亦或是岚皋本身就存在巴文化生态,追根溯源,两者同属一脉,都可囊括于巴地文化的范畴内。我们对岚皋巴文化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探析的同时,首先应做到对岚皋现存巴文化保存现状有所了解,继而做到传承与发展。1. 保存现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岚皋巴文化元素呈现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很多带有浓郁巴文化印记符号的东西失去了原有的生存土壤和环境。比如鸦鹊褂、黑帕子等岚皋先民服饰受现代服饰冲击下,已在岚皋城区群众的箱底难觅踪影,只少见于深山农民家中,90年代以后出生的年轻人更不知其为何物。又如吊脚楼,这本是山
26、区典型建筑方式,现岚皋新建住房全改为砖石楼房。当然,这既有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建筑文化的改变。再如,岚皋民歌中的薅草锣鼓,它本是集体出工时为了调解劳逸、提高工效的一种娱乐活动,但随着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和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实施,集体劳作现象少有出现,薅草锣鼓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其结果必将逐渐走向消亡。由此可见,岚皋巴文化的色彩正逐渐在隐退和消失。 2.传承发展。历史文化既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又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而传承一种历史文化在于它的发展。岚皋历史悠久,巴文化浓郁。新时期,如何传承巴文化、借力发展,关键在于找寻到传承岚皋巴文化与推动岚皋经济社会发展的切合点,换
27、句话说就是为巴文化在岚皋的传承寻找土壤和载体,使之为岚皋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崇力尚勇”和“淳朴憨直”是巴文化的核心,体现了一种阳刚之气与阴柔之美融合统一的人文精神。这与现今岚皋提炼出的“敢想敢闯敢干、创新创先创优”的岚皋精神和岚皋“五方杂处、兼蓄包容”的地域特点是相通相融的。因此,传承巴文化在岚皋并非没有土壤和载体,且大有可为。而首要任务就是把巴文化作为岚皋地域文化品牌进行打造和培育。四 打造岚皋巴文化品牌几点建议 岚皋是全省旅游大县、名县、强县。近年来,岚皋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提出来“旅游富民、生态强县”发展战略,顺应了时代潮流,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找到了新的助推器。旅游业虽位列岚皋支柱产
28、业之一,但始终未占主导,这与南宫山、千层河、神河源、岚河漂流等一批在陕西乃至西北地区均属优质旅游资源的地位并不相符。诸多参与岚皋旅游规划的专家学者曾认为:岚皋旅游要真正实现走向全国,迈向世界,深入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是一重要途径。一方面,岚皋旅游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但却缺乏深度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岚皋巴文化“养在深闺人未识”,更需要传承发扬的土壤,两者各有所需,却能按需互补,只要能把握住传承岚皋巴文化与推动岚皋经济社会发展的切合点,便能相得益彰。实现巴文化助推岚皋旅游业再放异彩,巴文化根植旅游借力扬帆得以传承,在于怎样打造岚皋巴文化形象品牌,并转化为旅游文化资本、旅游文化形象和旅游文化竞争力。建议
29、有以下几点: 1.提高对岚皋巴文化的认识。要在全社会宣传、普及岚皋巴文化表现形态,以此次研讨为契机,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到对岚皋巴文化进行研究和探析中,提升对岚皋巴文化认知。2. 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的长效工作机制,迅速组织人力、财力和课题,对岚皋巴文化进行确认、立档、研究、保存和保护。扶持建设岚皋巴民俗博物馆,对一些重要的民间实物进行收集、整理和陈列,供游客和群众参观。对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巴文化艺术且条件成熟的,开展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 3.突出“保护为主、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以巴文化为主线,建设岚皋巴文化旅游品牌。 (1)建设巴文化民俗旅游品牌。着力打造以横溪古镇、古村落为代表的
30、巴文化民俗旅游区,在其建筑风格、饮食文化、手工艺品、风俗习惯、乡土民情、服饰礼仪、民间文艺、节日习俗、语言称呼等方面进行充分挖掘和培育。并在民俗旅游区组建专业艺术团体,打造一台巴文化元素精品文艺节目,以此为载体推广岚皋巴文化。 (2)建设巴饮食文化品牌。着力打造以县城河街为代表的巴饮食文化街区,塑造城市特色名片。 (3)在溢河库区和四季林场建设巴渔猎文化品牌,增加来岚游客参与性旅游产品。 (4)建设巴文化广场品牌。在县城新文化广场建设时,融入巴文化雕塑、浮雕、吊脚楼等元素,凸显岚皋历史文化积淀。 (5)建设岚皋巴文化演艺品牌。通过一台巴文化元素精品文艺节目,推介岚皋、宣传岚皋。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不妥和遗漏之处,请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批评与斧正。谢谢大家。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