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强夯地基处理技术规程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Dynamic Consolidation to Ground Treatment强夯地基处理技术规程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Dynamic Consolidation to Ground TreatmentCECS :2010 主编单位:批准单位: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施行日期: 2010 年04月10日2010年 南宁目 次1 总则12 术语、符号22.1 术语22.2 符号33 基本规定44 设计64.1 一般规定64.2 强夯法74.3 强夯置换法84.4
2、特殊土地基强夯地基处理104.5 人工填土地基强夯地基处理 115 施工175.1 一般规定175.2 施工场地准备175.3 施工机具185.4 施工程序185.5 施工质量控制与检测215.6 环境保护226 质量检测236.1 强夯法地基处理质量检测236.2 强夯置换法地基处理质量检测23本规程用词说明26引用标准目录27条文说明28Contents1 General Provisions12 Terms and Symbols2 2.1 Terms2 2.2 Symbols33 Basic Requirement44 Design6 4.1 General Requirement6
3、4.2 Dynamic Compaction7 4.3 Dynamic Replacement8 4.4 Non Complete Dynamic Replacement10 4.5 Special Rock-soil Foundation Dynamic Consolidation11 4.6 Artipicial Refilling Foundation Dynamic Consolidation155 Construction17 5.1 General Requirement17 5.2 Preparation of Construction Site17 5.3 Constructi
4、on Machine18 5.4 Construction Procedure18 5.5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21 5.6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226 Quality Test23 6.1 Construction Quality Test23 6.2 Completion Acceptance Test23 6.3 Test Monitoring Points25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Code26Quoted Code27Provision Explain28Additional Exp
5、lanatory Note5031 总 则1.0.1 为了在强夯地基处理的设计、施工和质量检测中,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技术先进、安全适用、经济合理、确保质量、保护环境,制定本规程。1.0.2 本规程适用于天然地基、人工填土地基和特殊土地基的强夯地基处理的设计、施工和质量检测。1.0.3 强夯地基处理除应符合岩土工程勘察和设计要求外,尚应做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施工安全、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等。1.0.4 强夯地基处理工程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的有关标准的规定。2 术语、符号2.1 术 语2.1.1 强夯地基处理 dynamic consolidation 反复将夯锤提到高
6、处使其自由落下,给地基以冲击和振动能量,将地基土夯实的地基处理方法。2.1.2 强夯法2.1.3强夯置换法 dynamic replacement采用长鼓形夯锤,对地基土反复夯击的同时间断地向夯坑内回填砂石、钢渣等硬质骨料,除饱和粉土外,形成穿透整个软弱土层的密实墩体的地基处理方法。 2.1.4 2.1.5 有效加固深度 effective reinforcement depth从最初被加固地基土表面算起,经强夯地基处理后地基土满足了设计要求的加固深度。2.1.6 山区地基 foundation of mountainous area分布于山区的地基,一般具有地基不均匀和边坡稳定性差的问题。2
7、.1.7 大块石填土地基 filling foundation of big block stone填土材料为块石(粒径大于200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的50%以上,最大粒径不超过800mm)的地基。2.1.8 盐渍土地基 saline soil foundation含有较多易溶盐类(易溶盐含量大于0.3%)的地基。2.1.9 2.1.10固体体积率 solid volume ratio土中固体颗粒的体积占总体积的百分比。2.1.11 锤底接地静压力 the pressure of hammer静止状态下夯锤重量与锤底面积的比。2.2 符 号湿陷性黄土增湿时注水方格网边长;夯锤落距;强夯地基加
8、固深度;液性指数;塑性指数;饱和度;锤的质量;生石灰的降水率;含水量加权平均值; 最优含水量加权平均值;强夯加固深度的修正系数;加固深度范围内不同土层干密度加权平均值。3 基本规定3.0.1 强夯地基处理可根据加固原理、适用条件和施工工艺划分为强夯法和强夯置换法两种类型。3.0.2 确定强夯地基处理方案应具备下列条件:1 详细的岩土工程勘察资料,上部结构及基础设计资料;2 对于人工填土地基,应详细了解填土场地原地表的地形地貌、地表植被、地表水分布及填土前的地表处理、排水、清淤等情况;了解填土的岩土成分、土石比及颗粒级配等;3 根据工程的要求和地基存在的主要问题,确定强夯地基处理的目的,处理范围
9、和处理后要求达到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4 结合工程情况,了解当地强夯地基处理施工经验和施工情况,对于有特殊要求的工程,尚应了解其它地区相似场地上同类工程的处理经验和使用情况等;5 搜集临近建筑、地下工程和有关管线等情况;6 掌握工程场地周围的环境情况。3.0.3 在选择强夯地基处理方案时,应考虑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的相互作用,并经过技术经济比较,选用强夯地基处理地基或加强上部结构和强夯地基处理地基相结合的方案。3.0.4 对已确定的强夯地基处理方案,宜按工程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和场地复杂程度,在有代表性的场地上进行相应的现场试验或试验性施工,并进行必要的测试,以检验设计参数和处理效果,如达不到设计要
10、求时,应查明原因,修改设计参数或调整地基处理方案。3.0.5 强夯地基处理可与其它地基处理方法组合形成联合地基处理方案。3.0.6 经强夯地基处理后的地基,当按地基承载力确定基础底面积及埋深,而需对本规程确定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进行修正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基础宽度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应取零;2 基础埋深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应取1.0。经处理后的地基,当受力层范围内仍存在软弱下卧层时,尚应验算下卧层的地基承载力。3.0.7 按地基变形设计或应作变形验算且需进行地基处理的工程,应对处理后的地基进行变形验算。3.0.8 受较大水平荷载或位于斜坡上的工程,当建造在处理后的地基上时,应进行地基稳定性验
11、算。3.0.9 施工过程中应有专人或专门机构负责工程监理,施工结束后必须按本规程规定或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施工质量检验和验收。3.0.10 复合地基载荷试验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3.0.11 对需进行地基变形计算的工程,经强夯地基处理后应进行地基沉降观测,并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4 设 计4.1 一般规定4.1.1 强夯地基处理可用于机场、道路、港口、堆场、储罐、仓贮和工业与民用建筑等工程场地的地基处理。4.1.2 采用强夯法处理的地基,应进行强夯试验;采用强夯置换法处理的地基,必须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和处理效果,确定合适的强夯设计参数和施工参数。4.1.3 强夯试验应达到以下
12、要求:1 确定地基有效加固深度,确定处理后地基土的强度、承载力和变形指标;2 确定合适的夯击能、夯锤尺寸和落距等施工参数;3 校核强夯后场地的沉降量或抬升量,为确定起夯面标高提供依据;4 确定夯点间距、夯击次数、夯击遍数、最后两击夯沉量和间隔时间等设计参数;5 确定强夯施工停夯标准等施工质量控制指标;6 了解强夯施工振动、侧向挤压等对周边环境和工程的影响,确定与周边工程的安全施工最小距离。4.1.4 试验区数量应根据场地复杂程度、工程规模、工程类型及施工工艺等确定,强夯试验面积不应小于20m20m。根据初步确定的强夯参数,提出强夯试验方案,进行现场试夯。应根据不同土质,待强夯结束一至数周后,对
13、试夯场地进行检测,并与夯前测试数据进行对比,检验强夯效果,确定工程采用的各项强夯参数。4.1.5 强夯的能级可按以下标准划分:1 低能级:500kNm4000 kNm;2 中等能级:4000kNm6000 kNm;3 高能级: 6000 kNm8000 kNm; 4 超高能级:大于8000 kNm。4.1.6 强夯地基处理过程中应做到动态化设计和信息化施工。4.2 强夯法4.2.1 强夯法适用于处理碎石土、砂土、非饱和细粒土、湿陷性黄土、素填土和杂填土等地基的处理,对含有良好透水性夹层的饱和细粒土地基应通过试验后采用。对于采用桩基的湿陷性黄土地基、可液化地基、填土地基、欠固结地基,可先用强夯法
14、进行地基预处理,然后再进行桩基施工。4.2.2 强夯法的有效加固深度应根据现场试夯或当地经验确定;在初步设计时,可按公式4.2.2估算;在缺少试验资料或经验时,也可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和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有关规定预估。 (4.2.2)式中:有效加固深度,m;锤的质量,t;落距,m;有效加固深度修正系数,与土质、含水率、锤型、锤底面积、工艺和设计标准等多种因素有关。按经验取值时:1)可液化砂土地基取0.45(应给一个幅度);2)湿陷性黄土地基取值见表4.5.11;3)粘性土地基,当60%时,取0.4;4.2.3 强夯夯点布置形式可根据基础形式、地基土类型和
15、工程特点选用,宜为正方形、矩形、正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形式。4.2.4 夯点间距宜为锤径的1.22.5倍,低能级时取小值,高能级及考虑能级组合时取大值。4.2.5 强夯法施工工艺设计应根据处理要求、地基土类型、经济技术比较,可采用以下两种形式组合:1 按点夯、复夯、满夯的工艺组合。1)点夯可一遍完成,也可以隔行或隔行隔点分遍完成。2)当点夯夯坑深度过大时,应增加一遍复夯,复夯能级可取主夯能级的一半,或按夯坑深度确定。2 按不同能级组合时,采用高能级处理深层,中等能级处理中间层,低能级处理浅层,满夯处理表层的组合。4.2.6 夯点的夯击次数应按现场试夯确定的夯击次数和夯沉量关系确定,并应同时满足
16、下列条件:1 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不宜大于设计值;2 夯坑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过大的隆起;3 不因夯坑过深发生提锤困难。4.2.7 最后两击夯沉量平均值不宜大于下列数值:当单击夯击能小于4000kN.m时为50mm;当单击夯击能为4000kN.m6000kN.m时为100mm;当单击夯击能大于6000kN.m时为200mm。(放入条文说明)4.2.8 两遍夯击之间应有一定的时间间隔,间隔时间根据地基土的渗透性决定,对于渗透性好的地基可连续夯击。4.2.9 满夯能级应根据点夯后地表扰动层的厚度确定,满夯可一遍或隔行分两遍完成,夯击时点与点之间宜搭接1/4锤径。满夯的击数可根据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设计要求
17、确定,当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在150kPa250 kPa时,满夯击数不宜低于3击5击。4.2.10 满夯后的地表应加一遍机械碾压,以满足地基土的压实度要求。4.2.11 强夯地基处理范围应大于工程基础范围,每边超出外缘的宽度宜为基础下设计处理深度的1/2至2/3,并不宜小于3m。4.2.12 强夯法应预估地面的沉降量,并在试夯时予以校正。根据场地夯后的沉降值和夯后地面的整平设计标高确定场地起夯面标高。夯后的地面整平标高应根据场地的使用要求、基坑开挖时的土方平衡确定,宜高于基底设计标高0.5m以上,低于室外地坪设计标高0m0.8m。(增加条文说明,叙述预估沉降量的方法及量)4.2.13 强夯法地基承
18、载力特征值应通过现场载荷试验确定,初步设计时可根据试夯后原位测试和土工试验指标按现行国家标准有关规定确定。4.2.14 强夯地基变形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夯后有效加固深度内土层的压缩模量应通过原位测试或土工试验确定。4.3 强夯置换法4.3.1 强夯置换法适用于处理高饱和度的粉土与软塑状的淤泥、淤泥质土、粘性土等地基,用于对变形控制要求不严的工程中。4.3.2 强夯置换墩的深度由土层条件决定,除饱和粉土外,应穿透软土层到达硬质土层上,置换墩体深度不宜超过7m。4.3.3 强夯置换法的单击夯击能和置换深度应通过试验确定。4.3.4 强夯置换法的夯锤直径宜为1.0m1.5m,锤底接地静
19、压力可取100kPa200 kPa。4.3.5 墩体材料可用级配良好的块石、碎石、矿渣、建筑垃圾等坚硬粗颗粒材料,粒径大于300mm的颗粒含量不宜超过全重的30%。4.3.6 夯点的夯击次数应通过现场试夯确定,并应同时满足下列条件:1 墩体穿透软弱土层,且达到设计墩长;2 累计夯沉量为设计墩长的1.52.0倍;3 最后二击平均夯沉量不大于本规程第4.2.7条的规定。4.3.7 墩位布置宜采用等边三角形或正方形。对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可根据基础形状与宽度相应布置。4.3.8 墩间距应根据荷载大小和原土的承载力选定,当满堂布置时可取夯锤直径的23倍,对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可取夯锤直径的1.52.0倍。
20、墩的计算直径可取夯锤直径的1.11.2倍。4.3.9 当墩间净距较大时,应适当提高上部结构和基础的刚度。4.3.10 强夯置换处理范围应按本规程第4.2.11条的规定。4.3.11 墩顶应铺一层厚度不小于500mm的压实垫层,垫层材料可与墩体相同,粒径不大于100mm。4.3.12 强夯置换设计时,应预估地面抬高值,并在试夯时校正,起夯面标高和夯后整平标高可按4.2.12条确定。4.3.13 强夯置换法试验方案的确定,应符合本规程4.1.4条的规定4.3.14 确定饱和软土强夯置换处理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时,可只考虑墩体,不考虑墩间土的作用,其承载力应通过现场单墩载荷试验确定;对饱和粉土地基可
21、按复合地基考虑,其承载力可通过现场单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确定。4.3.15 强夯置换地基的变形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的有关规定。复合土层的压缩模量可按下式计算: (4.3.15)式中:复合土层压缩模量(MPa); 桩间土压缩模量(MPa),宜按当地经验取值,如无经验时,可取天然地基压缩模量; 面积置换率; 桩土应力比,在无实测资料时,对粘性土可取24,对粉土可取1.53,原土强度低取大值,原土强度高取小值。4.4 强夯半置换法4.4.1 强夯半置换法适用于处理厚度较大、饱和度较高的湿陷性黄土、红粘土和一般粘性土地基。4.4.2 强夯半置换的单击夯击能和置换
22、后的处理深度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4.4.3 强夯半置换宜采用普通夯锤,锤底直径2.02.5m,锤底接地静压力宜为40kPa100 kPa。4.4.4 强夯半置换墩体深度应达到饱和土层处理深度的1/22/3。4.4.5 墩体材料可采用级配良好的块石、碎石、矿渣和建筑垃圾等坚硬粗颗粒材料,填料中粒径大于300mm的颗粒含量不宜超过全重的30%。4.4.6 夯点的夯击次数应通过现场试夯确定,同时应满足下列条件:1 累计夯沉量应为设计墩长的1.52.0倍。2 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本规程4.2.7条的规定。4.4.7 墩位布置宜采用等边三角形或正方形。对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可根据基础形状与宽度相应布
23、置。4.4.8 墩间距应根据荷载大小和原土的承载力选定,当满堂布置时可取夯锤直径的22.5倍,对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可取夯锤直径的1.52.0倍。4.4.9 当墩间净距较大时,应适当提高上部结构和基础的刚度。4.4.10 强夯半置换处理范围应按本规程第4.2.11条执行。4.4.11 墩顶应铺一层厚度不小于500mm的压实垫层,垫层材料可与墩体相同,粒径不大于100mm。4.2.12 强夯半置换设计时,应预估地面抬高值,并在试夯时予以校正,起夯面标高和夯后整平标高可按4.2.12条确定。4.4.13 强夯半置换法试验方案的确定,应符合本规定4.1.4条的规定。4.4.14 强夯半置换地基承载力特
24、征值可按复合地基确定,墩体与墩间土的承载力应分别通过现场载荷试验确定。复合地基承载力可按下式计算: (4.4.14)式中:强夯半置换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地基载荷试验确定的墩体承载力特征值(kPa); 地基载荷试验确定的墩间土承载力特征值(kPa); 墩体面积置换率。4.4.15 强夯半置换地基的变形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的有关规定。变形指标压缩模量可按置换段和非置换段分别确定,置换段复合土层压缩模量的计算可按本规程4.3.15条计算;非置换段压缩模量应通过经强夯半置换处理后的原地基土土工试验和原位测试确定。4.5 特殊土地基强夯处理4.5.1 特
25、殊土地基包括软土地基、湿陷性黄土地基和山区地基等。4.5.2 软土地基处理可采用强夯置换法、降水联合低能级强夯法、竖向排水体联合强夯法和碎(砂)石桩联合强夯法等方法处理。4.5.3 软土地基采用强夯置换法时,应符合本规程4.3的规定。4.5.4 软土地基采用降水联合低能级强夯法时,适用于处理渗透系数在i10-3cm/si10-6cm/s的中细砂粉土地基。4.5.5 软土地基强夯宜采用低能级、少击数、多遍夯、先轻后重的原则进行施工,宜采用24遍进行夯击,单击夯击能可从400kN.m逐渐增大到2000 kN.m以上,具体工艺参数应通过试夯来确定。4.5.6 降水联合强夯地基处理应根据处理面积、处理
26、深度和降水设备容量划分成若干个各自独立的降水系统,小区外围3m4m处布置的封堵井点宜为12排,井点间距宜为1m2m。小区内按设计加固深度、土体渗透性确定井点密度和井管深度、降水时间、降水深度。井点布置成长方型或正方型网络。4.5.7 软土地基大面积强夯地基处理前,应结合勘察报告进行暗浜排查,并将沟浜塘换填。对于地质条件特殊,且无经验的场地应选择有代表性的区域进行试夯,通过夯沉量、地下水位、孔隙水压力监测以及夯前夯后加固效果的检测确定夯击能、夯击击数和间隔时间等设计参数。4.5.8 软土强夯地基变形计算包括有效加固深度范围内的沉降和加固区下卧层的沉降,有效加固深度内土层的压缩模量应通过原位测试或
27、土工试验确定。4.5.9 碎(砂)石桩联合强夯适用于下部为软土、冲填土地基,上部为碎石填土的地基。上部填土应在碎(砂)石桩施工完成后回填,然后进行强夯。4.5.10 竖向排水增强体联合强夯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 竖向排水增强体的深度应根据建筑物对地基的稳定、变形要求确定,并不宜大于8m。对以地基抗滑稳定性控制的工程,竖向排水增强体至少应超过最危险滑动面2m;2 地表铺设与竖向排水增强体材料相近的砂垫层,垫层厚度不应小于500mm;3 砂垫层所用砂料宜为中粗砂,粘粒含量不宜大于3%,砂料中可混有少量粒径大于50mm的砂石,其渗透系数宜大于1102cm/s;4 强夯能级不宜大于3000kN.m,强夯
28、形成的夯坑应采用和砂垫层相同的砂料回填。4.5.11 湿陷性黄土地基强夯的有效加固深度(消除湿陷深度)可按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确定,也可按公式4.2.2估算,式中修正系数按表4.5.11取值。表4.5.11 湿陷性黄土值粉土(10)粉质粘土(10)取值范围备注取值范围备注00.350.45小时取大值, 大时取小值00.200.30绝对值大时取小值,绝对值小时取大值 00.450.5小时取小值,大时取大值。00.250.360.45小时取小值,大时取大值。0.25IL0.50.454.5.12 强夯地基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单位面积夯击能,应根据施工设备、黄土地质年代、湿陷性黄土层
29、的厚度和要求消除湿陷性黄土层的有效深度等因素确定。宜取1000 kNm/ m24000kNm/ m2。4.5.13 采用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土的天然含水量宜低于塑限含水量1%3%。在拟夯实的土层内,当土的天然含水量低于10%时,宜对其增湿接近最优含水量;当土的天然含水量大于塑限含水量3%以上时,宜采用晾晒或其它降低含水量的措施。4.5.14 对于湿陷土层厚度超过14m、含水量偏低、土质坚硬的超厚湿陷性黄土地基,应采用以下施工措施:1 增湿法;2 大夯距、多批次、隔行隔点施工;3 以夯坑深度为夯击质量控制标准。第一、第二遍的夯坑深度宜大于5m,第三、第四遍的夯坑深度宜大于4.5m。4.5.
30、15 对于含水量低于最佳含水量的湿陷性黄土地基,强夯前按以下方法采取增湿措施:按一定间距的方格网点并在中心加一点的布孔方式钻孔(一般以洛阳铲成孔),孔中灌砂后,向孔中定量注水,将处理厚度内的含水量增至接近最优含水量,每孔注水量按下式计算。 (4.5.15)式中 每孔注水量(m3);、分别为润湿土体厚度内土层的天然含水率加权平均值和最优含水率加权平均值,以小数计;注水孔方格网边长(m),可取12m;加水增湿的土层厚度;增湿厚度内土层天然干密度加权平均值(g/cm3);水的密度,取=lg/cm3。4.5.16 对于饱和度较高的湿陷性黄土地基,强夯前可采取以下方法降低含水量:按一定间距的方格网点并在
31、中心加一点的布孔方式钻孔(一般以洛阳铲成孔),孔中填入生石灰块,将处理厚度内土体的含水量降至接近最优含水量,每孔填灰量按下式计算:1100 (4.5.16)式中 每孔填灰量(kg); 、分别为处理深度土体厚度内土层的天然含水率加权平均值和最优含水率加权平均值,以小数计;灌灰孔方格网(m)边长,可取1.52m;需降低含水量的土层厚度;降湿厚度内土层天然干密度加权平均值(g/cm3);水的密度,取=lg/cm3。 每kg生石灰的降水率,可取0.60.75。4.5.17 山区地基存在以下几种情况时,可采用强夯地基处理:(和条文说明交换)1 原地基存在软弱土层和软弱夹层;2 存在断层破碎带;3 分层回
32、填的填土地基;4 对石芽密布的岩溶地基,用回填料将石芽覆盖后,采用大能量强夯,破碎石芽,夯实石芽间红粘土与填土;5 处理岩溶漏斗、洼地,将漏斗、洼地用回填料回填后,采用强夯加固夯实;6 对顶板不厚的溶洞,可用强夯破坏顶板,回填石料后,夯实加固。4.6 人工填土地基强夯处理4.6.1 人工填土强夯地基的填料选择应满足以下要求:1 级配良好的粗粒料;2 性能稳定的工业废料、建筑垃圾;3 以粉质粘土、粉土作为填料时,其最优含水量可采用重型击实试验确定;4 潮湿多雨地区的填土地基不宜采用成份单一的粉质粘土、粉土作填料,应掺入不少于30%的粗骨料,即土石比不宜大于7:3;5 不得使用淤泥、耕土、冻土、强
33、膨胀岩土及有机质含量大于5%的土;6 大块石填土材料最大粒径不应大于800mm。1)泥岩、页岩、板岩等易软化、泥化岩石可作为地下水以上部位填土地基的材料。在气候湿润、雨量丰富的地区,适用于排水条件良好的高填土地带。2)砂岩、泥岩等易风化岩作为填土材料,应考虑地基发生渗透变形和渗透破坏的可能性,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标准和措施。4.6.2 人工填土地基原地基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1 人工填土地基填筑前应先清除或处理场地填土层底面以下的耕植和软弱土层。2 回填场地原地基软弱土层的处理可采用抛石挤淤、强夯置换、挖除换填、振冲桩等方法。可根据现场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进行经济技术比较,择优选用。3 当原
34、地基需要加固时,其天然坡度在1:51:2.5之间的,应将天然地面开挖成倒坡台阶形状,台阶宽度不应小于2m;其天然坡度陡于1:2.5的,应验算地基整体稳定性。4.6.3 块石、碎石填土地基除抛石填海和抛石挤淤地基外,碎石、块石填土地基均采用分层堆填,禁止抛填。分层堆填的厚度可取0.8 m 1.2m。4.6.4 当填土区有地下迳流、泉水、裂隙水出露时,应在填筑体中构筑排水盲沟网,排水盲沟网应设在两个强夯地基处理分层的中间,排水盲沟网可根据填土区的高度设一层或数层。4.6.5 回填地基地表应设置截水、排水设施。4.6.6 填土地基的填土厚度可按强夯有效加固深度确定,当填土厚度过大时,应将填土分层回填
35、分层强夯。填土分层厚度按表4.6.6确定。表4.6.6 填土地基的强夯有效加固深度单击夯击能级(kNm)控制填土厚度(m)3000440006600084.6.7 人工填土地基分层强夯应符合下列规定:1 易软化、泥化岩石填土地基宜采用强夯法。当填土地基遭受雨水、洪水较长时间浸泡,地基土高度饱和,岩块软化、泥化严重时可采用强夯置换处理;(放入条文说明)2 在气候湿润雨水丰富的地区,易软化、泥化岩块填土地基,应及时回填,及时强夯,不宜久置和长期受雨水浸泡,受水浸泡后的泥岩填土地基表层软化层在强夯时应予以去除。 5 施 工5.1 一般规定5.1.1 施工前应取得下列资料:1 强夯地基处理设计文件及图
36、纸会审记录;2 主要施工机具及其配套设备的技术性能资料;3 强夯试验的有关资料,当地有关强夯施工的经验资料。5.1.2 施工前应完成下列工作:1 强夯地基处理的施工组织设计;2 对粘性土地基、湿陷性黄土地基,必要时测定地基处理深度内的含水量;3 对填土地基详细了解填土的成分、构成、级配和土石比等;4 做必要的颗粒分析、固体体积率、击实试验,确定填土粗颗粒料的粒径控制和级配,以及细颗粒料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为填土的夯实提供质量控制依据;5 对山区地基应了解地下迳流、泉水和裂隙水的出露情况,并作好记录,标出坐标位置;6 设置测量控制网,建立现场坐标平面控制点和高程控制点。5.1.2 强夯施工
37、振动对周围建筑物和环境的影响评估和安全施工距离应通过现场试夯振动测试确定,也可按当地施工经验确定安全距离。强夯振动对工程影响的安全标准,可按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确定。5.1.3 强夯施工侧向挤压水平变形对人工边坡、海堤、挡墙等构筑物产生的影响应通过现场强夯试夯施工深层水平位移测试确定,安全施工距离可按照施工经验和现场变形监测确定。(放入基本规定3.0.3后)5.2 施工场地准备5.2.1 根据经验或强夯试验结果,预估场地夯后下沉量(或抬升量),根据建筑物基础埋深确定场地起夯面标高,挖填、平整场地至起夯面标高。施工场地应平整,并能承受强夯机械的重力;施工前,必须查明施工区周围及场地范围内需保护的建
38、筑物、地下构筑物、挡土墙和地下管线等的位置及标高等,并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5.2.2 清除场地耕植土,污染土及有机物质。5.2.3 强夯置换和强夯半置换在清理和平整场地后,当表土松软时,应铺设1.0m2.0m厚的硬质粗骨料垫层。5.2.4 高水位地基强夯时,地下水位以上必须保持厚度2.5m以上的覆盖层,当不满足这一条件时,应铺设硬质粗骨料垫层或采用降水措施。5.2.5 应用20m20m方格网测量夯前场地标高。5.2.6 施工场地可根据需要设置排水系统。5.3 施工机具5.3.1 根据设计要求的强夯能级,选用带有自动脱钩器装置、与夯锤质量相匹配的履带式起重机或其它专用设备。中、高能级强夯施工时,
39、起重机宜配门架或采取其它措施,防止落锤时机架倾覆。5.3.2 脱钩器的设计应保证强度和耐久性,结构形式应轻便灵活、易于操作。5.3.3 夯锤底面宜为圆形,重心应在中垂线上,且低于1/2夯锤高度,夯锤底面积宜按土的性质确定,锤底静接地压力值可取25kPa40kPa,高能级强夯,锤底接地压力值可增加至80kPa,强夯夯锤宜按底面积大小,均匀设置46个直径250mm500mm上下贯通的排气孔。强夯置换夯锤宜在周边设置排气槽。夯锤质量应有明显、永久的标志。5.4 施工程序5.4.1 强夯法施工可按下列步骤进行:1 清理并整平施工场地;2 标出第一遍夯点位置,测量场地高程;3 夯机就位,起吊吊钩至设计落
40、距高度,将吊钩牵引钢丝绳固定,锁定落距;4 将夯锤平稳提起置于夯点位置,测量夯前锤顶高程;5 起吊夯锤至预定高度,夯锤自动脱钩下落夯击夯点;6 测量锤顶高程,记录夯坑下沉量;7 重复步骤56,按设计的夯击数和控制标准,完成一个夯点的夯击;8 夯锤移位到下一个夯点,重复步骤25,完成第一遍全部夯点的夯击;9 用推土机将夯坑填平或推平,用方格网测量场地高程,计算本遍场地夯沉量;10 在规定的间歇时间后,按以上步骤完成全部夯击遍数;11 满足间歇时间后,进行满夯施工。 5.4.2 强夯置换法施工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 清理并平整施工场地,当表层土松软时,铺设一层厚度为1.0m2.0m的砂石类施工垫层;
41、2 标出第一遍夯点位置,用白灰洒出夯位轮廓线,并测量场地高程;3 夯机就位,起吊吊钩至设计落距高度,将吊钩牵引钢丝绳固定,锁定落距;4 将夯锤平稳提起置于夯点位置,测量夯前锤顶高程;5 起吊夯锤至预定高度,夯锤自动脱钩下落夯击夯点,并逐击记录夯坑深度。当夯坑过深发生提锤困难时停夯,向坑内填料至与坑顶齐平,记录填料数量。如此重复直至满足规定的夯击次数及控制标准,完成一个墩体的夯击。当夯点周围软土挤出,影响施工时,可随时清除,并在夯点周围铺垫碎石,继续施工;6 按由内而外、隔行跳打原则,完成本遍全部夯点的施工;7 用方格网测量场地高程,计算本遍场地抬升量。当抬升量超过场地设计标高时,应用推土机将超高的部分推除;8 在规定的间隔时间后,按上述步骤完成下遍夯点的夯击。5.4.3 满夯施工可按以下步骤进行:1 平整场地;2 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