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的“读味”、“写味”、“品味”.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4299192 上传时间:2019-10-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课的“读味”、“写味”、“品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语文课的“读味”、“写味”、“品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语文课的“读味”、“写味”、“品味”.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语文课的“读味”、“写味”、“品味”.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语文课的“读味”、“写味”、“品味”.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语文课的“读味”、“写味”、“品味”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特级教师王崧舟在好课三味中这样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我觉得这个概括相当精要。一、“读味”“读”应该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以读为本”应该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书声琅琅”应该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特征。1、语文课要有朗朗读书声。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最直观表现莫过于一个人的语感如何,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是诵读。”我想,把学生引入那“有滋有味”的读书境地,该是我们教语文的课堂着力点之一。如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大海的歌第二节(海上的风)

2、表现的是风的神奇,运用的是排比句式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学生需要通过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并且能用相同的句式仿写一段话。海上的风是,他一来,就;海上的风是,他一来,就;海上的风是,他一来,就;海上的风是,他一来,就。2、语文课要有默读静思。语文教育专家史绍典先生曾说过,全班学生沉浸于作品中的静悄悄的默读场面同样是撼人心魄的,也是最利于学生体验的。教师在训练学生默读时,要求学生做到:心到、眼到、手到,引导学生边默读边思考,或者启发学生质疑等,从而让学生真正掌握默读的方法和技巧,达到默读是快乐的心灵之旅的效果。学习一篇课文,在学生预习时,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把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画下来

3、,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阅读中产生了哪些问题,在旁边提出来。如语文三年级下册我不能忘记祖国这一课要求学生了解并熟悉宋庆龄的时代背景和爱国事迹,所以老师要让学生反复默读,加深理解。总之,学生能做到的就让他们自己动手做一做,让他们在读书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3、语文课要诵读积累。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诵读是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是获取文章内容的主要途径,特别在诗歌教学中,诵读尤为重要,要注意声调的高低和节奏的快慢。如宋代叶绍翁的名作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4、。诗歌语言的形象、精炼,小说语言的个性化,散文的抒情性,议论文的逻辑性,记叙文的叙述性,这些都要求学生用心去读去背,久而久之,培养了语感,进而化为自己的东西,终身受益。朗读课文以至于成诵,文章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二、“写味”语文课上已不再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记这样单一流程。特别是小学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更应强调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走进文本,就要合理有效地开展批注式阅读。1、课前,预习批注。内容包括生字的音、形、义;词语的理解,尝试运用;文章主旨把握;预习疑点、资料整理等。课前批注学习有利于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搜集资料的

5、兴趣,巩固知识的积累和运用。课前作预习批注,能使学生有时间思考有价值的问题,而不是单纯为了提问题而提问题,流于形式。2、课中,重点批注。首先,教师要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如“请在课文的空白处,写下你的阅读感受、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问题。”类似于这样既开放,又明确的学习要求,学生乐此不疲,兴致盎然。动笔批注更易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是超脱文本,培养学生个性化解读和创新的良方,更是彰显才智和个性的广阔天地。当然批注学习处处离不开读,要注意“读议”结合。3、课尾,升华批注。文本意境的升华和课外的延伸集中体现在这一部分,此时的批注式学习,形式更加多样化。如段落仿照写、空白处想象写、结尾发散写、挑战文本

6、写、读后感丰富的批注总结,不仅可以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训练和提高,还可以利用课尾的教育资源对学生的反思意识进行培养,为课堂掀起又一次高潮。三、“品味”语文课必须实实在在地从语言文字入手,切不可去掉语言文字这个本体,忽视对文本语言的理解、揣摩、积累、运用,对于文本中该咀嚼的地方还是要慢品细嚼。要着眼于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开始构建或更新学生的语言世界。下面从三方面简要说说我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去“品”语文。1、“品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们的祖先在造字时独具匠心。一个字就是一幅画,一个字就是一首歌,一个字就是一段情,一个字更是一种文化。“孝”字在甲骨文中是这样写这个字的上面代表了一

7、个长胡子的老人,他行走不方便,下面这个小孩子用自己的头让老人代替拐杖。指导学生通过观察终于明白,“孝”字原来是这么造出来的,有这么深的道理。通过汉字的字理分析,让学生在认识汉字的同时,感受到汉字的美丽,蕴含的精神,这不也是一种“品字”的方式吗?2、“品词”所谓品味词语,就是师生一起对课文中的关键词语认真琢磨、反复体会、说出感受,领悟它们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及表达的思想情感,感受其在文章中所起的地位和作用。“中午,桌上就摆出香喷喷的槐花饭,清香、醇香、浓香这时候,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这一句话写出了槐花的香气,怎样让学生来品读呢?首先让学生找找这个句子中带“香”字

8、的词语,并来读读这些词儿。接着提问:你为什么把“清香、醇香、浓香”读得一个比一个重呢?这么多的香,难怪作者说“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里了。”设境引读:这清香,醇香,浓香,全弥漫在空中,让我们闭上眼,轻轻地闻一闻,呀,是淡淡的(清香),再走近嗅一嗅,那是醉人的(醇香)哪,睁开眼,让我们再深吸一口这就是(浓香)呀。最后指导学生把“浸”的感觉读出来。槐乡到处是花,到处弥漫着花香,让我们一起把这浓浓的花香飘满整个教室!在朗朗书声中,我们感受到了槐乡独特的风韵,使人感受到悠远的槐乡文化。3、“品句”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文本之中富有画面质感的句子,并带领学生在这

9、些美的句子中驻足、咀嚼、想象,以激活文字在学生头脑中的意象。“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王勃滕王阁序中千古传颂的名句。这一佳句令人拍案叫绝,是因为它对语言艺术的巧妙运用。这是一幅彩色的图画,背影是碧水连天,天水一样是纯净的深蓝,绚丽的晚霞映红了天幕,并映照在碧绿的江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江渚之上,一只或几只灰白色的野鸭时翔时集,不知是沉醉于秋江晚景不愿栖息,还是顾影伤怀,别有期待。 “落霞”,视角由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视野开阔;“秋水长天”写静景,“霞鹜齐飞,”写动景,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上句着重于目随景而动,下句着重于心因景而静。整个画面和谐,美不胜收。色彩的协调、动静的

10、搭配,完美的“暮江秋色图”如在眼前。 此句工稳的对仗堪称一绝。不仅上下句对仗严整,而且句内亦含对仗。“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都是偏正结构。除了句法的对偶,音韵上平仄相对,上句是“仄平仄平仄平平”,下句为“平仄平平平仄仄”,音律铿锵,抑扬顿挫,富于乐感,极具诗意。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秋水”、“长天”的背景,“落霞”“孤鹜”的意象引领学生细细品味,他们会融入诗人的情怀之中。句子有了这些注脚,学生就悟得明,情才能发于胸。在语文新课标的引领下,语文教师应积极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让我们的语文课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情意融融,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真正享受到中国数千年文化积淀的滋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