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维果斯基与皮亚杰的比较文旅学院-学科教学(历史)-宁凯飞 维果斯基与皮亚杰都是20 世纪对教育学和心理学产生影响的两位巨人。但由于其理论建立的哲学背景不同、接受的文化教育不同及两人的研究方法不同, 因此形成了不同的学术道路和学术思想。 一、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维果斯基主要采用历史观点,在社会环境中考察儿童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这一观点强调了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社会文化的影响因素,尤其重视语言在这一思维内化过程中所起的突出作用。此外,维果斯基所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拓展了对学生能力的认识,指出教师和成人在儿童认知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这一观念对当前建构主义的教育
2、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认为,人是建构外部世界只是的能动主体,而非被动的接受者,因此人类智慧的源泉应是主体对客体的动作,也就是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从这个角度出发,皮亚杰创立的“发生认识论”,主要研究认识如何发生或起源乃至逐渐发展的问题。按照皮亚杰的观点,个体是凭借认识结构(或图示),通过适应(同化与顺应)和组织这两种机能,才逐渐认识外界事物、适应外界环境,实现认知的发展。而在认知发展阶段中,个体主要经历了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这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大致的对应一定的年龄范围,而且每个阶段都以行为的质变为特征。三、维果斯基与皮亚杰的相同点:
3、1.理论来源上的共同背景。皮亚杰与维果茨基除了哲学上的背景有较大的差异外,在心理学背景上则有许多共同性。他们都偏爱机能主义。皮亚杰毕生坚持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并认为科学思想也是生物适应的高级形式,这无疑体现出他的机能主义背景。维果茨基更是把他的理论的研究对象规定为“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过程”。正如布鲁纳所说的那样:“维果茨基的观点从表面上可以称作机能主义或工具主义,或者有点类似於意动心理学。看一下维果茨基在世界心理学中的地位,他实际上超越了杜威詹姆斯的机能主义。”另外,他们俩都共同偏爱格式塔心理学并寻找各自的超越途径。皮亚杰对格式塔心理学一向评价很高,誉之为“最引人注目的”、“很有启发性的”
4、等等。他曾多次表示,如果他早一点遇到格式塔心理学,他可能会成为他们阵营中的一员。维果茨基把格式塔心理学归於“描述心理学”的范畴,认为它是“现代心理学极重要的派别”,它强调整体的意义及其自身的特性。2.大视野的发展观。维果茨基与皮亚杰理论都以儿童为中心,这对心理学家来说是饶有趣味的。皮亚杰为了解决“传统认识论问题” 即只顾到高级水平的认识或认识的某些最後结果 而追溯认识本身的起源(认识在儿童心理学和生物学方面的开端)。所以他的认识论是一种“发展的”认识论。他们都试图探讨儿童心理机能的构造;都相信发展过程中认知的质的变化;都希望解释成熟的理性知识和科学思维的发展,都采纳发展的辩证法;发展是一个动力
5、学过程。3.“动作”概念的重要性。皮亚杰和维果茨基都把动作或活动作为儿童发展的出发点。根据皮亚杰的观点,为了认识客体,儿童必须对它们施加动作(如移动、连接、组合、拆散及再集拢它们),从而改变它们。皮亚杰还精细地分析了动作的构成。他把动作分为个别动作和协调动作两大类型,特别是揭示了协调的动作对於建构逻辑数学结构的意义。维果茨基以相似的方式揭示了儿童高级心理机能“由外部向内部的转化,由社会机能向个体机能的转化”过程。这样,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就从根本上颠倒了心理学中传统的“心灵主义”关於“思维优於动作”的假定。4.研究方法上的趋同性。皮亚杰的“临床法”贯穿著研究者与儿童之间的会谈或谈话,因而这种方法也
6、可以称之为“基於语言的测验”。它至少有三个特点:它是一种让儿童说话,注意儿童思想展开的方式的“观察法”;它是一种“提问”的艺术;它要求对收集的材料进行“精心的阐明”。而“最近发展区”,是维果茨基描述儿童从在成人帮助下能做一些事情到自己独立做事情的发展阶段,是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真实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与其他儿童合作情况下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 四、维果茨基与皮亚杰理论之间的差别或对立 1. 哲学背景的对比:康德“认识论”与狄尔太“人文科学”文化历史方法 维果茨基与皮亚杰在哲学背景上形成鲜明的对比。皮亚杰理论具有“康德主义”特徵,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不仅就其整个理论框架是
7、康德式的,而且它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康德意义上的概念或“范畴”的发生和发展。这样,皮亚杰更多地是关心对於知识的有效性是普通的过程 像客体、时间和空间、因果性、必然性等 的发展。此外,皮亚杰还受到实证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强调科学的“因果解释”,也强调心理学的自然科学性质。 维果茨基在哲学上除了受到斯宾诺莎的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和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影响之外,特别是在对心理学学科性质的理解上,还受到狄尔太以历史和文化为基础的“人文科学”观念的影响。他更多地致力於“心理社会历史”的发生及其解释,形成了他特有的关於心理的文化历史的、符号学的和意义论的研究取向。2.两种发展观的对立:“从外到内”
8、与“从内到外” 维果茨基确实经常说到儿童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由外部向内部的转化,由社会机能向个性机能的转化”。并认为“在这里心理学第一次提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关於外部与内部心理机能的相互关系问题”。 就皮亚杰来说,把他的发展观说成是“从内到外”建构。皮亚杰不是要否认环境对心理发生的影响,但他提出了对发展中环境的作用进行重新评价的问题。对皮亚杰来说,发展是一个像阶段在生物进化过程,是一个连续的“事件”。而对维果茨基来说,发展是人的富有意义的概括化。3.认知起源上的分野:“自发动作”与“中介动作” 维果茨基与皮亚杰都把动作或活动作为儿童发展的出发点。但是,他们对动作的性质的理解大为不同。对於皮亚杰
9、来说,动作似乎是发生在自然环境中的一种“自然事件”或自发性事件。维果茨基对动作性质的理解完全不同於皮亚杰。他的动作概念是由社会文化历史所构造的一种有意义的动作。他称之为“符号动作”,“中介性的社会活动”,或有时直接就称“中介活动”。维果茨基说,他的理论体系中有三个“基本概念”:“高级心理机能”、“行为的文化发展”和“掌握自身的行为过程”。4.研究方法的差异皮亚杰一是创建了实验法, 用丰富多彩的物理和化学小实验, 向被试示范或让被试实验操作以揭示其原理来研究儿童的思维或智力发展, 这些实验被称为“皮亚杰作业”,如“液体守恒”、“空间守恒”、“三座山”和“投影实验”等。二是采用谈话法, 皮亚杰使用
10、纯语言的如询问儿童看到了什么,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也使用半语言半实际的如给儿童举出河流、机器等的运动, 询问儿童运动是什么;还使用实验操作,用儿童而非成人的观点与语言探索问题背后的实质。三是采用观察法, 皮亚杰强调从整体上研究儿童,在自然状态下观察儿童的行为,开辟了自然主义观察的先河,成为后来者效仿的典范。四是引入数理逻辑分析法, 皮氏把数理逻辑引入心理学研究中, 并使之成为分析儿童智力水平的有效工具, 堪称具体研究技术的一大创举。 维果斯基一是采用了观察与实验法, 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其理论, 如“最近发展区”就是建立在大量实验基础之上得出的; 二是双重刺激法, 即意识行为是对外部刺激的应答
11、性反射和从属于这种变化了的环境的反射共同组成系统, 并依次提出了“有指导的情况下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运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即“最近发展区”。另外,维氏还创造性地提出了因果发生法研究儿童概念的发生与发展,得到学术界的认可。皮亚杰与维果斯基在研究方法上都有着局限性。皮亚杰的主要理论缺陷在于: 一是沿袭机能主义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把“适应”、“同化”、“顺化”、“平衡”生物学引入发生认识论,作为反映心理本质的基本概念; 二是哲学观点带有片面性, 皮亚杰重视辩证法但反对“反映论;维果斯基研究方法的局限性表现在:过分强调两种心理机能的区别, 将自然过程与文化历史
12、过程对立, 二是过分强调教学对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过分夸大了教学的作用, 轻视儿童发展的主动性与心理发展的内部规律性 。五、综合述评:总之, 皮亚杰属于认知观点,将学习者心理发展看成是受内部力量驱使的、由内在逻辑支配的过程, 强调发展更多地要依靠个人的选择和认知。维果斯基属于社会观点, 强调社会文化在学习者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皮亚杰与维果斯基的学术思想都如同博大精深的思想宝库,有待于后来者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与开掘,他们在心理学研究领域树立的丰碑, 都将在21世纪的心理学研究中指引着后来者继续前进。参考文献: 1 龚浩然 . 维果茨基及对现代心理学的贡献- 从纪念维果斯基诞辰 100 周年
13、国际会议说起 J .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7, ( 4). 2 宛容, 兰文杰 . 皮亚杰 、 埃里克森 、 西尔斯的心理发展理论探讨 J .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2000, ( 1). 3 张建卫, 刘玉新 . 皮亚杰发展心理研究方法体系之初探 J . 东北师大学报 ( 哲社版) , 1998, ( 5). 4 余震球, ( 译). 维果斯基教育论着选 M .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5 潘绍典 . 维果茨基论儿童言语的发生和发展, 心理学探新, 2000, ( 2). 6 瑞士 让 . 皮亚杰 . 儿童的语言和思维 M . 文化教育出版社, 1980. 7 陈英和 . 认知发展心理学 M .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7. 8 张建卫, 刘玉新 . 维果茨基发展心理研究方法体系之初探 J . 东北师大学报 ( 哲社版) , 1999,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