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染病防治法培训一、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已于2004年12月1日起实施,那么制定和修定这部法律的背景和主要目的是什么?传染病防治工作是公共卫生事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对全体社会成员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建国以来,我国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在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改善城乡环境和卫生状况,实行妇女儿童保健,防治传染病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治疗轻预防的倾向。预防保健工作还不适应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2003年抗击“非典”斗争,也暴露出我国传染病预防控制体系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例
2、如:国家对传染病暴发流行的监测预警能力较弱,疫情信息报告、通报渠道不畅,医疗机构对传染病的救治能力、医院内交叉感染控制能力薄弱。传染病暴发流行时,采取紧急控制措施的制度不够完善,疾病预防控制的财政保障不足等。为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传染病防治的法律制度建设,我国对传染病防治法进行了修订,以着力加强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管理,有效整合卫生资源,增加政府对传染病防治事业的投入,加大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制定这一法律的根本目的有两个:一是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这是传染病防治工作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传染病的防治重在预防。预防指在传染病发生前采取有效的措施,以减少或者避免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新
3、的传染病防治法在传染病防治的报告、治疗、控制等各个环节始终贯穿“预防为主”这条主线,防止传染病疫情扩散蔓延。例如:设定了传染病监测制度,以提高预防传染病的监测预警能力。规定对早期发现的散发传染病病人的隔离治疗,防止传染病扩散,强化医疗机构在传染病疫情监测,防止医院内感染等方面的责任。控制、指在传染病发生后及时采取综合性防疫措施,消除各种传播因素,对病人进行隔离、治疗,保护易感人群,使疫情不再继续蔓延。消除则是指某种传染病在一定范围内经过一定时间的监测不再出现。虽然发生这种传染病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但可以认为,在这一范围内,该传染病已被消除。这是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所要达到的目的。制定传染病防治
4、法的第二个目的是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传染病的防治是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染病防治法是卫生法律指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保障公民的身体健康为根本目标的。它直接涉及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安全。人人享有健康的生活,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公共卫生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公共卫生的发展水平,又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二、2004年12月1日实施的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2法比起原来的传染病防治法有什么特点?与1989年制订的第一个传染病防治法相比,新法有以下几方面的变化。 一是非典、禽流感列入乙类,但按甲类传染病对待。我国现行传染病防治法将3种传
5、染病列为法定传染病,并分为甲、乙、丙三类。2003年我国发生了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近来,在我国部分地区和周边国家发生了禽流感,引起了社会对这两种新型传染病的关注。新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将非典、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列为乙类传染病,使列入法律的法定传染病达到37种,乙类传染病经国务院卫生部门及时报经国务院批准后,可以按甲类传染病采取预防控制措施。非典、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这三种传染病虽只被纳入乙类,但由于其传染性强、危害大,如果先要报批、公布才能实施,难免会贻误时机导致严重后果。因此,法律特别授权,这三种乙类传染病可以直接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二是艾滋病的管理虽然降了一级,
6、但仍受到重点关照。新的传染病防治法将原来艾滋病按照甲类传染病管理改为按照一般乙类传染病管理,但该法同时授权国务院制定具体办法,促使各级人民政府加强艾滋病的防治工作,采取预防、控制措施,防止艾滋病的传播。三是建立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制度,隐瞒、谎报、缓报者将受惩处。新法规定,即使是地方人民政府未依照本法的规定履行报告职责,或者隐瞒、谎报、缓报传染病疫情,也要由上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通报批评,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违反本法规定的,未依法履行传染病通报、报告或者公布职责,或者隐瞒、谎报、
7、缓报传染病疫情的,由本级人民政府、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四是强化实验室安全,严防病原体扩散。按照规定,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的实验室和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的单位,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条件和技术标准,建立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对传染病病原体样本按照规定的措施,实行严格监督管理,严防传染病病原体的实验室感染和病原微生物的扩散。对于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及其他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处分,并可以依法吊销有
8、关责任人员的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五是疫情控制更加具体,隔离患者有了法律依据。新法规定,对已经发生甲类传染病病例的场所或者该场所内的特定区域的人员,可以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实施隔离措施。在隔离期间,实施隔离措施的人民政府应当为被隔离人员提供生活保障。被隔离人员有工作单位的,所在单位不得停止支付隔离期间的工作报酬。针对禽流感发生时的需要,法律还增加授权,可以在传染病暴发流行时采取控制或者捕杀染疫野生动物、家禽家畜,以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六是明确规定,医院不得拒收传染病病人。新法规定,医疗机构应当对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提供医疗救护、现场救援和后接诊治疗。应当实行传染病预
9、检分诊制度。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当引导至相对隔离的分诊点进行初诊。医疗机构不具备相应救治能力的,应当将患者及其病历记录复印件一并转至具备相应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七是乙肝携带者等不再受歧视,法律给予平等地位。现实生活中,非典病人以及非典疑似病人,曾受到歧视,而乙肝病人在就业工作中,遭受到不公正待遇。在为社会观注的焦点。修订后的法律规定,国家和社会应当关心帮助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使其得到及时救治。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同时,法律也规定,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在治愈前或者在排除传染病嫌疑前,不得从事法律、行政法规
10、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禁止从事的易使该传染病扩散的工作。八是传染病病人权利受到保护,个人隐私受到尊重。承担义务也应保护其权益。修订后的法律以人为本,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必须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有关传染病的调查、检验、采集样本、隔离治疗等预防控制措施,如实提供有关情况。同时规定,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不得泄露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要求,传染病分为哪几类?事实上,传染病有许多种,但考虑到现实情况,新的传染病防治法将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三类共37种。其中甲类传染病2种、乙类传染病25种、丙类传染病10种
11、。目前,又增加了两种传染病,分别是手足口病和甲型H1N1流感,前者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后者于2009年4月30日被纳入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进行防控。所以,现在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传染病共有39种。四、为什么要进行疫情报告?如何报告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传染病的发生情况,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收集传染病疫情信息,尽快控制传染源,是做好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关键,作为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的收集、分析部门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应当对来自各方面的疫情信息,都应当予以充分的重视并及时确证。1、传染病报告病种要求:(1)法定传染病;(2)
12、卫生部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3)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和其他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4)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不明原因死亡病例等重点监测疾病。2、报告程序和方式:(1)传染病报告实行属地化管理;传染病报告卡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负责填(2)写;(3)传染病疫情信息实行网络直报,无网络直报的在规定时限按要求将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属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4)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收集和报告责任范围内的传染病信息;(5)军队医疗卫生机构向社会公众提供医疗服务时,发现传染病疫情,应当按照本规定向属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
13、告。3、报告时限要求:(1)甲类和乙类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于2小时内网络直报;无网络直报的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同时2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2)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24小时内网络直报;无网络直报的24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4、填报要求:(1)传染病疫情分为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病原携带者和阳性检测结果等五类。其中,需报告病原携带者的病种包括霍乱、脊髓灰质炎、艾滋病以及卫生部规定的其
14、他7传染病;阳性检测结果仅限采供血机构填写。(2)炭疽、病毒性肝炎、梅毒、疟疾、肺结核的疫情要进行分型报告:(3)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不明原因死亡病例的监测和报告按照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和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的规定执行。5、传染病报告卡的管理:(1)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的传染病报告卡为国家统一格式(2)传染病报告卡网络直报医疗机构:传由医院分类存放,染病报告卡及传染病报告记录保存3年;(3)无网络直报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卡由收卡单位保存,医疗机构分类保留登记备案,传染病报告记录保存3年。6、门诊及住院登记要求:(1)门诊日志1)普通门诊日志:主要在接诊
15、传染病有关的门诊使用,至少10个项目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址、病名(诊断)、发病日期、就诊日期、初诊或复诊,有接诊医生签名;2)肠道门诊日志:至少包括以下14个基本项目:姓名、性别、年龄、工作单位、职业、详细地址、就诊日期、发病日期、主要症状、体征、初诊印象、检验结果、治疗方法等;3)发热门诊日志有12个项目,发热门诊日志项目为普通门诊日8志项目流行病学史职业史。2)传染病登记本医院传染病登记本是医院履行报告传染病情况的资料留存,传染病登记本应专册登记。传染病登记本应当包括以下项目:病名、登记日期、患者姓名(14岁以下儿童填家长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居住地点、发病时间、诊断时间、
16、报告时间、订正时间、填卡类型、实验室检测结果、报卡医师等项目。(3)住院登记册医院住院登记册应专册登记,住院病人登记本项目至少要包括以下基本项目: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址、入院登记、入院诊断、出院日期、出院诊断等。发热门诊的设置要求:1.独立设区、有明显标识、通风良好;2.有10专要求:专业医护人员、诊室(包括备用诊室)、门诊日志、治疗室、隔离观察室、检验室、放射检查室、药房(或药柜)、卫生间、医疗设备物资(固定或移动式X线机、检验设备、抢救药品、消毒药械);3.室内配备必要的手消毒设备,手消毒设施、设备、物资符合要求;肠道门诊的设置要求:91.独立设区、有明显标识、通风良好;2.有9专要
17、求:专业医护人员、诊室、门诊日志、治疗室、隔离观察室、检验室、药房(或药柜)、卫生间、医疗设备物资(检验设备、抢救药品、消毒药械);3.室内配备必要的手消毒设备,手消毒设施、设备、物资符合要求;人员防护要求:1.感染性疾病科与传染病分诊点采取标准防护措施;2.配备防护服、口罩、眼镜、面罩、手套、鞋套等;3.为就诊呼吸道发热病人提供口罩。五、患了传染病能否得到医疗救助?为了体现国家对传染病病人的关怀,控制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传染病防治法对患者有特定传染病的困难人群实行医疗求助并减免医疗费用。减免医疗费用为传染病防治的重要保障措施之一。获得医疗救助应当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患有特定传染病,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各类传染病共37种,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政府还不可能对所有种类的传染病予以免费治疗。只能根据传染病发生、流行趋势和控制传染病传播的需要,对特定的传染病患者实行医疗救助;第二个条件是困难人群,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区间、城乡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部分边远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城镇贫困人 口10还存在缺医少药的问题,对这部分人员的传染病医疗,国家给予减免。目前,实行医疗救治、减免医疗费用的病种有结核病、艾滋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