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定州中学2016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温*** 文档编号:432045 上传时间:2018-10-0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9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定州中学2016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河北定州中学2016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河北定州中学2016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河北定州中学2016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河北定州中学2016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河北定州中学 2016 届高三 语文 月考一 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 9 分,每小题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3 题。 当下中国文学原创力的匮乏是不争的事实。在越来越深地与世界文学的交流里,一种焦虑情绪与中国文学创作如影随形。在西方文学和中国传统文学成就的双重压力下,急于得到认同的心情比任何时代都迫切。急于求新成为一种心理定势,于是更多引进西方世界的文学经验,以最快速度与中国现实生活嫁接,不断调整文学叙事手段,不断提出各种花样翻新的概念和主张。但是,与此同时,对生活现场的观照越来越 粗放,自己的信心也不断被解构。在焦虑和希望交织的心理下,不仅轻视自身文化的

2、连续性和继承性,也漠视外来文化的异质性。文坛看起来热闹非凡,不过是新瓶旧酒,功利主义的文学态度成为原创的障碍。 文学要介入现场,观察真切的中国生活,要基于变化了的中国社会现实,这是文学原创力产生的基本条件。当然,所有中国生活背景下的创作,都可以看成是中国叙事,但是,不同的视角和立场,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创作结果。至为要紧的是,异质的发展经历和文化经验,可以作为价值参考,但不能作为价值标准,更不能替代中国经验,抹煞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文化 特殊性。 考察中国作家是否真正把握中国现实,要看一个作家能否深入生活,向生活学习,科学、理性地了解和掌握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的状况,建立一种宏观、整体、全面

3、的认识,并以此作为观察现实生活的知识背景,使自己的思想认识处于时代生活的核心和精神主流之中。当下,文学创作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概念化和图解政治、经济、文化的现象,一些作家明显表现出与社会生活的疏离,只是按照自己对现代化语境下现实生活的想象来讲述故事。一直在被讨论的文学边缘化倾向,其原因绝非当下人们关注物质享受、淡化精神生活那么简单,文学创作本身 远离生活实践而将自己边缘化,无疑是一个根本原因。如果做不到客观、理性地观察社会生活,文学体验和文学创作难免会沦为偏见,准确反映时代的可能性就不存在,中国现代化的文学叙事也不可能完成。 从感性层面上说,考察一个中国作家是否能够真正面对中国,要看他能否真正贴近

4、人民大众,是否对现代化进程中人民群众所创造的历史抱有敬畏之心。文学是人学,不了解人民群众的生活状态和他们的精神世界,就无法找到文学书写的入口,无法通过感情和命运的追索创造动人的作品。作家是有能力静观生活的他者,但不是生活的旁观者,更不能与时代生活虚与委蛇。 所谓同呼吸共命运,就是一个作家必须作为人民群众的一员而存在,他只是选择了文学写作的生活方式,并不意味着生来就具有任何意义上的优越感。任何一个作家都应该清楚,现实生活绝不是价值的真空地带,深嗅泥土的气息,谛听人民的心跳,只有在那里才能找到文学原创力的因子。提倡作家深入生活,就是希望中国文学能够融入现代化中国的人间烟火,认识中国,书写中国,让文

5、学写作真正成为作家的生活实践。 (选自 2013 年 11 月 08 日 人民日报 ,有删节) 1.下面关于“中国 文学创作 ”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中国 文学创作在越来越深地与世界文学的交流里表现一种焦虑情绪,急于得到认同的心情比任何时代都迫切。 B. 中国文学创作只能基于变化了的中国社会现实 来观察真切的中国生活 ,否则,就无法创作出受人欢迎的作品来。 C. 中国文学创作要科学、理性地了解和掌握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的状况,建立一种宏观、整体、全面的认识。 D. 中国文学创作提倡作家深入生活,真正贴近人民大众,对现代化进程中人民群众所创造的历史抱有敬畏之心。 1

6、.B【解析】 “ 只能观察真切的中国生活,基于变化了的中国社会现实 ”犯了缩小范围的错误。“ 观察真切 的中国生活,基于变化了的中国社会现实 ”只是基本条件。 2下面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当下中国文学原创力的匮乏,在焦虑和希望交织的心理下,既轻视自身文化的连续性和继承性,又漠视外来文化的异质性。 B中国生活背景下的创作对异质的发展经历和文化经验,只可作为价值参考,绝对不能作为价值标准,更不能替代中国经验。 C. 一些作家疏离社会生活,只是按照自己对现代化语境下现实生活的想象来讲述故事,是不可能完成中国现代化的文学叙事的。 D. 作家只要了解人民群众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

7、,就找到 了文学书写的入口并通过感情和命运 的追索创造出令人满意的 作品。 2.D 【解析】 说法太武断,原文只是说“ 不了解人民群众的生活状态和他们的精神世界,就无法找到文学书写的入口,无法通过感情和命运的追索创造动人的作品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前中国的文学创作中,作家 自己的信心 不断被解构 ,功利主义的文学态度 已 成为 原创 的障碍,使 文学原创力 出现 匮乏 的现象 。 B. 文学要介入现场,不同的视角和立场,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创作结果,中国经验是不能替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文化特殊性是不能抹 煞的。 C. 当下人们关注物质享受、淡化精神生活

8、,从而使文学创作本身远离生活实践而将自己边缘化,也使中国现代化的文学叙事难以完成。 D. 一个作家选择了文学写作的生活方式,就必须深入人民群众之中,融入现代化中国的人间烟火,才能让文学写作真正成为自己的生活实践。 3.C 【解析】 强加因果 , “ 人们关注物质享受、淡化精神生活”不是“使文学创作本身远离生活实践而将自己边缘化 ”的原因,也不是“ 中国现代化的文学叙事难以完成”的原因 。 二、古代诗文阅读 (36 分 ) (一 )文言文阅读 (19 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 7 题 。 马全节,字大雅,魏郡元城人也。父文操,本府军校,官至检校尚书左仆射。以全节之贵,累赠太师。全节少从

9、军旅,同光末,为捉生指挥使。赵在礼之据魏州也,为邺都马步军都指挥使。唐明宗即位,授检校司空,历博、单二州刺史。 天成三年,赐竭忠建策兴复功臣,移刺郢州。长兴初,就加检校司徒,在郡有政声,俄授河西节度使。 时明宗命高祖伐蜀师次岐山全节赴任及之具军容谒于辕门高祖以地理隔越乃奏还焉移沂州刺史。 清泰初,为金州防御使。会蜀军攻其城,州兵才千人, 兵马都监陈知隐惧,托以他事出城,领三百人顺流而逸,贼既盛,人情忧沮。 全节乃 悉家财以给士,复出奇拒战,以死继之。贼退,朝廷嘉其功,诏赴阙,将议赏典。时刘延朗为枢密副使,邀其厚贿,全节无以赂之,谓全节曰: “ 绛州阙人,请事行计。 ” 全节不乐,告其同辈,由是

10、众口喧然,以为不当,皇子重美为河南尹,闻而奏焉。清泰帝召全节谓曰: “ 沧州乏帅,欲命卿制置。 ” 翌日,授横海军两使留后。高祖即位,加检校太保,正授旌节。 天福五年,授检校太傅,移镇安州。时李金全据州叛,引淮军为援,因命全节将兵讨平之,以功加检校太尉。安重荣之叛也,授镇州行营副招讨兼排阵使,与重荣战于宋城,大败之。镇州平,加开府仪同三司,充义 武军节度、易定祁等州观察处置、北平军等使。八年秋,丁母忧,寻起复焉。 属契丹侵寇,加之蝗旱,国家有所征发,全节朝受命而夕行,治生余财,必充贡奉。 开运元年秋,授邺都留守、检校太师、兼侍中、广晋尹、幽州道行营马步军都虞候,寻加天雄军北面行营副招讨使,阳城

11、之战,甚有力焉。全节始拜邺都,以元城是桑梓之邑,具白襕 【注】 诣县庭谒拜,县令沈 构 逡巡避之,不敢当礼。全节曰: “ 父母之乡,自合致敬,勿让之也。 ” 州里荣之。二年,授顺国军节度使,未赴镇卒,年五十五。赠中书令。 (选自旧五代史 列传五) 【注】襕 (ln): 古代一种 上下衣相连的服装。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会 蜀军攻其城 会 : 恰逢 B. 朝廷 嘉 其功 嘉:嘉赏 C. 邀 其厚贿 邀:邀请 D. 勿 让 之也 让:推辞 4. C【解析】 邀:索取。 5.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 3 分) A 时明 宗

12、命高祖 /伐蜀师 /次岐山 /全节赴任及之 /具军容谒于辕门 /高祖以地理隔越 /乃奏还焉移沂州刺史 / B 时明宗命高祖伐蜀 /师次岐山 /全节赴任及之 /具军容谒于辕门 /高祖以地理隔越 /乃奏还焉 /移沂州刺史 / C 时明宗命高祖伐蜀 /师次岐山 /全节赴任 /及之具军容 /谒于辕门 /高祖以地理隔越 /乃奏还焉 /移沂州刺史 / D 时明宗命高祖伐蜀师 /次岐山 /全节赴任及之 /具军容 /谒于辕门 /高祖以地理隔越 /乃奏还焉 /移沂州刺史 / 5.B 【解析】 考生可先通读语句,疏通其大致文意,然后再断句。通读时,力求综合运用已学的文言知识,顾及前后文 ,把握片段的主要“信息”。

13、所给语段的意思是: 当时明宗命令高祖讨伐蜀国,军队到达岐山,全节赴任时赶上了高祖,身穿军服到辕门拜见,高祖因为地远阻隔,就上奏将他召回,改任沂州刺史。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 马全节因为父亲的缘故曾多次被授予太师的称号 ,后 在河西节度使任上遇上了高祖,高祖任命他做了沂州刺史。 B. 马全节在金州危难之时,拼死抗争保住了金州,但刘延朗趁皇上准备奖赏马全节的时候,准备狠狠地敲他的竹杠。 C. 马全节因先后平定了李金全 、安重荣的叛乱 而多次受封,在国家困难时期,他兢兢业业,不侵占国家的财产。 D. 马全节不摆架子,曾回到家乡拜见家乡长官,家

14、乡人把这当作荣耀,但可惜的是马全节在五十五时就去世了。 6. A 【解析】 说“ 后 在河西节度使任上遇上了高祖,高祖任命他做了沂州刺史 ” 属于曲解文意,原文是说 “ 全节赴任及之 ” ;另外,高祖只是上奏将他召回,是明宗任命他做沂州刺史。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0 分) ( 1) 兵马都监陈知隐惧,托以他事出城,领三百人顺流而逸,贼既盛,人情忧沮。 ( 5 分) ( 2) 属契丹侵寇,加之蝗旱,国家有所征发,全节朝受命而夕行,治生余财,必充贡奉 ( 6分) 。 7. ( 1) 兵马都监陈知隐很害怕,用有其他事情做借口出城去,带领 三 百人顺流而逃,敌贼又多, 人们

15、感到 畏惧 而情绪 沮丧。 (得分点:会、托、逸 ,倒装句式,句意通顺,各 1 分。) ( 2) 全正值契丹侵犯时,又加上旱灾蝗害,国家的所有征调钱粮,全节都是早晨接到命令晚上就将钱粮发出,经营所得的富余钱物,必定用来上交朝廷。 (得分点:属、征发、治生、贡奉,句意通顺,各 1 分。) 【解析】 文言文翻译考查范围是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所用材料多为所给文言文中的句子,考查的实质是理解文言文,重点是语句中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句式。翻译时首先要注意各句的采分点 ,力求翻译准确到位。 【参考译文】 马全节,字大雅,魏郡元城人。父亲文操,曾任本府军校,官做到检校尚书左仆射。因为 全节显贵, 多次赠

16、官到太师 。全节年少时就参军,同光末年,为捉生指挥使。赵在礼占据魏州时,他任邺都马步军都指挥使。后唐明宗登上皇位,授予他检校司空,历任博、单二州刺史。 天成三年,赐号竭忠建策兴复功臣,调任郢州刺使。长兴初年,加官检校司徒,在郢州有政绩声望,很快授予河西节度使。当时明宗命令高祖讨伐蜀国,军队到达岐山,全节赴任时赶上了高祖,身穿军服到辕门拜见,高祖因为地远阻隔,就上奏将他召回,改任沂州刺史。 清泰初年,全节担任金州防御使。正碰上蜀军攻打该城,州兵仅有一千人, 兵马都监陈知隐很害怕,用有其他事情做借口 出城去,带领二百人顺流而逃,敌贼又多,人情更加畏惧沮丧。 全节就拿出所有家财赏给士兵,又出奇兵阻击

17、敌人,拼死奋战。敌贼退走,朝廷嘉赏他的功劳,下诏让他到京城,准备予以奖励。当时刘延朗任枢密副使,向他索取很大一笔贿赂,全节拿不出财物,他就告诉全节说: “ 绛州缺人,请你准备前去。 ” 全节不高兴,将其事告诉了同辈,因此众人大声喧闹,认为不合理,皇子重美任河南尹,听到此事后奏了上去。清泰帝召见全节对他说: “ 沧州缺乏主帅,打算命你管辖此地。 ” 第二天,授予横海军两使留后。 高祖登上皇位,加官检校太保,正式授任全节为节度使。天 福五年,授予检校太傅,调任镇守安州。当时李金全占据州城作乱,招引淮军为增援,高祖于是任命全节率军讨伐平定了他,因功加官检校太尉。安重荣叛乱,授予全节镇州行营副招讨兼排

18、阵使,和重荣在宗城交战,大败重荣。平定镇州后,加官开府仪同三司,充义武军节度、易定祁等州观察处置、北平军等使。八年秋,遭逢母亲的丧事去职,很快又起复任职。 正值契丹侵犯时,又加上旱灾蝗害,国家的所有征调钱粮,全节都是早晨接到命令晚上就将钱粮发出,经营所得的富余钱物,必定用来上交朝廷。 开运元年秋,授予全节邺都留守、检校太师、兼侍中、广晋尹、幽州道行 营马步军都虞候,不久加官天雄军北面行营副招讨使,阳城战役中,他出了大力。全节刚刚拜任邺都时,因为元城是他的故乡所在县,就穿着白衫到县庭拜见,县令沈遘退避不前,不敢接受他的拜见礼。全节说: “ 父母之乡,自然该当表示敬意,不必推辞啊。 ” 故乡人为此

19、感到骄傲。二年,授予顺国军节度使,尚未到任就去世了,年龄五十五岁。追赠为中书令。 (二 )古代诗歌阅读 (11 分 )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8 9 题。 秋夜词 谢 翱 愁生山外山,恨杀树边树。隔断秋月 明,不使共一处。 秋 夜 刘得仁 秋气满堂孤烛冷,清宵无寐忆山归。窗前月过三更后,细竹吟风似雨微。 【注】 谢翱生在南宋末年,是一位坚贞不渝的爱国诗人。元兵破宋时,他率乡兵投奔文天祥。文天祥被元人拘禁后,谢翱隐姓埋名,漫游东南,不时抒发持志不屈、怀恋故国的思想感情。 8.这两首诗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赏析。 ( 5 分) 8. 【答案】 谢诗运用暗喻和对仗的修辞手法。 ( 1

20、分) 山外之“山”,树边之“树”暗喻被元军占领的一片混乱的江山,把作者的满腔愤恨含蓄地表达出来。 ( 2 分) “愁生山外山,恨杀树边树”又对仗工整。刘诗“细竹吟风似雨微”, 把月下微风吹细竹的声音比喻成下着细雨的声音,形象贴切的写出了 风吹细竹的曼妙声音 。 ( 2 分) 【解析】 本题题干问“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明确地告诉了考生答题 方向。但谢 诗 运用暗喻的手法考生不易看出,但结合注释仔细来揣摩,就会发现“ 山外山 ”“ 树边树 ”只是不遇的说法,实际上是指 被元军占领的一片 混乱的江山,巧妙地把情寓于景中;刘诗中的“ 细竹吟风似雨微 ”一句是明喻的手法,较容易理解。 9. 两首诗都写

21、了“月”,试简要分析两首诗通过“月”表达的不同感情。 ( 5 分) 9. 【答案】 谢诗中“隔断秋月明”只是诗人的设想,作者设想如果眼前的“山”和“树”能够隔断秋月之明,就可以使自己看不见外边的世界。诗人是以此表示与元廷不共戴天的气节。 ( 3 分) 刘诗中的“月”是渲染环境的意象,通过 “ 月过三更 ” 来说明夜已深而诗人却无眠,表达诗人的孤独、寂寞、思乡的感情。 ( 3 分) 【解析】 这两首诗同时写“月”,但由于写作目的不同,“月”的作用也不同,表达出的情感自然更不同。通 过分析比较考生可发现,谢 诗 是借“月”来表达愿望的,而刘 诗 是借“月”来渲染环境的。 (三 )名篇名句默写 (6

22、 分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 分 ) (1) 荀子在劝学中他从反面强调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 。 (2)韩愈在师说中认为“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的原因是“ , ”。 (3)李清照在声声慢的开头连用十四个叠字来表现自己愁苦无聊,寂寞哀伤的语句是 “寻寻觅觅, , ”。 10 (1)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3)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解析】 解答本题时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要注意不漏字,不写错字,如本题中的“ 跬 ”、“ 至 ” “ 凄 ”“ 戚 ”的写法。考生对文句中的虚词也要很好地把握,因为

23、这些虚词一般 易疏漏,考生平时阅读背诵时要留意 书写 的正确性 。 乙 选做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前必须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 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25 分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4)题。 (25 分 ) 隐 瞒 石磊 中午时分,忽然,一辆宝马名车停在我的铺门口,下来一位四十多岁的贵妇人。这人我认识,住在我的楼上,叫尚海英。海英一进来就对我说:“老王,我想为我妈镶一口牙,好的牙多少钱?差的又是多少?” “海英,好的牙有五千

24、多,也有六千多的,那差的一两百元。”我回答海英说。 “老王,你看这样行吗?我想给我 妈镶一两百元的,你当她的面说是五千多元的。”海英对我说。 我看了看海英,非常不解地问:“海英,你家有的是钱,干吗这样做?” “老王,你又不是不知道,我妈已六十多岁,镶那么好的牙干吗?说不定,镶上不几天她就” 海英后面的话没有说出来,但我知道她后面想说的是什么话。我用有点鄙视的眼光看了她一眼,很不情愿地说:“好好吧!” “老王,就这么说,咱们是好邻居,你可得替我隐瞒。下午,我带她来做牙模。”海英说完就走了。 海英走了不久,住在我楼下的夏玉莹骑着一辆单车来了。玉莹笑着问我说:“王医生,我想为我妈镶一口牙 。我妈这人

25、真是的,怎么叫她,她都不来。好的牙多少钱?最差的又多少钱?” 我看了看玉莹心想,你也和海英一样?但我转念一想,玉莹一家不容易,夫妻都是小学教师,两个儿子都在读大学。于是,我还是很和气地说:“林老师,好的有五千多元,差的有一百来元。” “王医生,妈为我们操劳了一辈子,每次看到她吃东西,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你帮我镶一口最好的牙给她吧,我妈很心疼钱,但你得跟她说是一百来元的,要不,她肯定不镶。”玉莹十分认真地对我说。 我听到玉莹这话,内心很是感动,但故意用海英的话对她说:“林老师,你妈不都七十多岁了吗, 镶那么好的干吗?说不定,镶上不几天她就” 玉莹用惊讶的目光看着我,不满地说:“王医生,你怎么说这

26、话?” 我知道我说错了,歉意地对她说:“夏老师,我是跟你开玩笑的。” 玉莹走时,又郑重对我说:“王医生,这事就拜托你了,千万别让我妈知道。她要是知道了,她是不会来的。” 真是无巧不成书。几天后,尚海英带着妈妈来了,夏玉莹也带着妈妈来了。尚海英的妈妈叫她尚妈妈,夏玉莹的妈妈叫她夏妈妈。因为是同一栋楼,彼此都认识。尚妈妈问夏妈妈:“大姐,你镶多少钱的牙?” “我我我本来不想镶牙,都七十多了,还镶什么牙 ,可玉莹就是不肯。”夏妈妈回答说。 “我是问你镶多少钱的?”尚妈妈又问了她一句。 “一一百多块的就行了,都这把年纪了。”夏妈妈有点不好意思地回答说,她不是钱少不好意思,是怕媳妇在他们的面前没有面子。

27、 “什么?一百多块的?一百多块的还不跟纸糊的一样,我的儿媳妇就给我镶五千多的!”尚妈妈颇为得意地说。 海英有点用质问的口气,对玉莹说:“夏老师,你怎么给夏妈妈镶这种牙,你要是没钱,跟我说一声。老王,你说是不是?” 海英的话,我装着没有听见。玉莹理了理刘海,有点尴尬地说:“将、将就一下吧。” 我自言自语说了一句 :“真作假时假作真。” 海英婆媳走了,夏妈妈却安慰儿媳说:“莹,她们的话,你别往心里去。她家有的是钱,咱们一百元要相当她们的五十万元。” 我想了很久,也不知道对她们婆媳说什么好。我精神十分集中,想把这口牙镶好,不然,我就对不起玉莹的那份孝心。 一个星期后的中午,天下着雨,我在房里休息。尚

28、妈妈和夏妈妈到我家来跟我的妈妈聊天。聊来聊去,她们聊起了牙。尚妈妈问夏妈妈说:“大姐,你的牙好使吗?” “哎呀,我的牙好得很,跟年轻时的牙齿一样。”夏妈妈喜形于色地说。 “这就怪了,你一百多块的牙那么好,我五千多元的牙却差 得很。会不会给小王搞错了?”尚妈妈有点怀疑地说。 “让我给你看一看就知道了。”妈妈对尚妈妈说。 妈妈一看到尚妈妈那口牙,就肯定地说:“错了,这牙是便宜的牙。”妈妈说完又对夏妈妈说:“你的牙,我也看一下吧。”妈妈一看到夏妈妈的牙又说:“你这口牙可是好牙,搞错了,搞错了。” 妈妈走进我的房里,把我叫了出来,当着她们的面质问我:“她们的牙是怎么回事,会不会搞错了?” 我本想为她们

29、继续隐瞒,现在看来,不说出实情不行了。于是,我只好把真相告诉她们。 三位老人听后,都十分吃惊 (选自 2014 年第 3 期北京文学) (1)下列对 小说 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 分 ) A 小说以朴实的语言 叙述了 两个儿媳妇各为自己的婆婆镶牙的故事 , 表现了儿媳妇对婆婆的孝心, 反映了 当前的 一些 社会 风尚 。 B 小说善于通过 人物语言 描写 来 表现人物性格 , 虽然 海英和玉莹的言语有 些地方是 相似 的 ,但表达的内心情感却完全不同 。 C 说“真作假时假作真”这句话, 是 因为 “我” 实在看不惯海英和玉莹的做法,包含着“我”对 海英 的强烈不满

30、和对玉莹的无限同情 , D 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印证了“真是无巧不成书”这句话, 文中的 几次巧合, 增加了 小说情节 的 真实 性,使故事情节 顺理成章 。 E “我”本想替 海英和玉莹 永久地保存秘密的,但妈妈 当着两位老人的面质问 “我”原因,“我”只好违背着自己的良心说出了真相 。 (2) 小说中的“我”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6 分 ) (3) 小说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找出并简要分析。 ( 6 分) (4) 本文标题为 “ 隐瞒 ” ,有人认为也能以 “ 真相大白 ” 为标题,你认可哪一个?请阐明 理由。 ( 8 分) 11.( 1) 答 B 给 3 分,答 D 给 2

31、分,答 A给 1 分;答 C、 E 不给分。 【解析】 C 项说“ 实在看不惯 海英和玉莹 的做法 ” “ 对 海英 的强烈不满和对 玉莹 的无限同情 ” 错, 从文中看, “我”对 玉 莹的 做法 不是看不惯 , 而是赞赏的; “我”对 玉莹也没有 无限 同情 。 E 项 说“ 我本想替 海英和玉莹 永久地保存秘密的”是无中生有 , 说“ 只好违背着自己的良心说出了真相 ”错, 从文章看, 说出真相并没有 “ 违背着自己的良心 ”。 A 项说法不准确,因为 海英的做法有一定的孝心,但她真实心理又是令人厌恶的 , 算不上一种社会风尚 。 ( 2) 小说中的 “ 我 ” 是小说的叙述者与情节的连

32、接者, 是小说的线索人物。 推动情节发展 。 小说 都是从 “我”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而展开的 。 有助于展示 人物 性格特点。 “我”的心理和语言 能揭示人物心理,揭开事情的真相 。 (每点 2 分 ) 【解析】 线索人物就是这个人贯穿整个故事始终,可以引出故事或者主要人物。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 分析 “我” 的作用,可以从情节入手,看看这一人物对 情节、 主人公的作用 。 ( 3) 海英和玉莹出场的对比 。 海英是开着宝马来的,玉莹是骑着单车来的 。 海英和玉莹做法的对比 。 海英有钱 而 给婆婆镶 便宜的牙, 玉莹 没钱却给婆婆镶贵的牙 。 海英和玉莹心灵的对比 。 海英让“我”帮忙

33、隐瞒真相是想骗婆婆高兴,是自私的表现;而玉莹让“我”帮忙隐瞒真相是想让婆婆愿意镶牙,是孝心的表现 。 (每点 2 分, 答 其他方面意思对也可 。) 【解析】小说 全篇都是围绕着 海英和玉莹 的言行 而 展开 对比 的 , 分析 时要抓住她 们 的动作、语言 、心理 等方面来分析,再进行概括。 ( 4) 观点一:以“ 隐瞒 ”为题好。小说主要 通过 海英和玉莹 的言行, 展示 二人对待老人的 不同 内心世界,借以表现 要真诚对待老人的主题。 设置 悬念, 能 吸引读者 去追问“隐瞒”什么 , 从而 引 起阅读的兴趣 。 “隐瞒” 是 贯穿小说的大部分情节 ,以“隐瞒”为标题, 可与内容更吻合

34、。 如果改为“真相大白”就显得太直白,也没有上述 优点了。 观点二:以“ 真相大白 ”为题好。“ 真相大白 ” 这个标题能 激起读者的兴趣,从而引起阅读的欲望 。 小说 的情节都是为“真相大白”做铺垫的,用“真相大白”做标题,更切题 。 “真相大白” 与文章的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 ,正是通过“我”的揭示,小说的疑团才得以揭开,小说的主题才得以彰显。 而用“隐瞒” 做标题 就没有上述优点了。 (观点明确 2 分,分析合理、充分 6 分) 【解析】 这是一道关于小说 标题 艺术 的探究题。 答案并不唯一,但要结合文本作具体分析,要做到有理有据。 一般的答题模式是: 这个题目的优点 (是否有助于突出

35、XX 形象、主题,是否是文章的线索 , 或概括主要内容 , 或制造悬念 , 或讽刺 , 或双关 等 ); 替代的题目有 XX 缺点 。 四、实用 类文本阅读 (25 分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4)题。 (25 分 ) 二胡演奏家闵惠芬 琴音一曲余韵长 曹玲娟 5 月 12 日上午 10 时 05 分,素有“二胡皇后”美誉的著名二胡演奏家闵惠芬因病在沪去世,享年 69 岁。这位“超天才的二胡演奏家”,最终挥手告别,留一曲琴音,缭绕人间。 年少结缘,终成一代“二胡皇后” 闵惠芬曾告诉二胡爱好者顾兆农,自己的第一把二胡是美术老师给做的,“用蛤蟆的皮做的,都不是蛇皮。” 从摸到二胡伊

36、始,闵惠芬就显露出与众不同的天赋。 8 岁,闵惠芬跟从 父亲闵季骞学习二胡, 13 岁考入上海音乐附中,师从王乙先生, 19 岁跳级入上海音乐学院本科民乐系,师从陆修堂先生。 1963 年,闵惠芬便在第四届“上海之春”全国二胡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可谓年少成名。 “她参加上海之春那年还不满 18 岁。”上海民族乐团团长、艺术总监王甫建说,闵惠芬曾告诉他,那届比赛二泉映月是必选曲目,她正是凭借自己超出年龄的理解和演奏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 闵惠芬出生在江苏,听惯江南丝竹吹打、民谣小调,跟阿炳也算同乡。对这首自己演奏的成名之作,闵惠芬生前似乎总还有点不够尽兴的感觉,“阿炳拉二泉 映月其实是可以一直拉下去

37、的,当时的录音技术只能录 6 分钟,所以人们现在听到这首曲子,在结尾时有点意犹未尽。” 随后的艺术生涯,闵惠芬获奖无数。她先后访问过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十几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所到之处,均获高度评价。 1973 年,美国费城交响乐团指挥大师奥曼迪称赞闵惠芬是一个“超天才的二胡演奏家”。波士顿交响乐团听了她的演奏后,首席评论员撰文称赞她为“伟大的弦乐演奏家”。 “我也算二胡发烧友。”顾兆农说,同样拉二胡曲赛马,“一听就知道是不是闵惠芬,她的演奏特别有激情。”二胡在闵惠芬手里,热情内涵 、动人而不媚,夸张而不狂,哀怨而不伤,情感气势与神韵合而为一。有人甚至如此评价,“听闵惠芬拉二胡,要跪着听。

38、” 与病魔抗争三十三载,二胡拉出了她第二条生命 在艺术的道路上,闵惠芬有足够的幸运与成功。但她的身体,一直长期与病魔抗争。 36岁时,闵惠芬就罹患皮肤癌, 6 次手术、 15 个疗程的化疗没能击垮她,这位坚强的艺术家康复后依然活跃于舞台,用她的音乐激励着观众。 “她很乐观,也很豁达。之前已经经历过一次生命的考验了,对人生有一种彻悟的感觉。对她来说,自己的事业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活着一切为 了二胡。”王甫建回忆。 闵惠芬曾这样说过,“我的生命依恋着许许多多的生命,是二胡拉出了我第二条生命。民乐、二胡已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我生来就属于它们。”她悉心研究“器乐演奏声腔化”课题,推出了大量耳熟能详、韵

39、味浓郁的二胡曲。她说,“二胡的声音,像中国人在说话。”也因此,由她演奏的洪湖主题随想曲川江号子等源于声乐素材的作品,无不体现出她声腔化演奏的特点。 闵惠芬常说,“民乐既要让外国人喜爱,也要让中国人喜爱,才算成功。”她的毕生精力,都用在二胡和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上。她曾提出“中西合璧”的观点。传承千 年的民族音乐借鉴西方的音乐技术,用新的语言和方式来传达,或许更加能够使现代的观众接受。 “她重要的一个代表作,就是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王甫建认为。 长城随想是作曲家刘文金与闵惠芬写就的经典之作,全曲纵横驰骋、延绵起伏,恰如长城龙行之势。王甫建说,每当乐队宏大的引子之后闵老师奏出第一个长音,那种气定神闲、大开大阖的演奏状态,很难让人相信这是个有着半个世纪演奏经历、曾身患重病的老演奏家。 “无论是在海内外的任何一个演出场所,她每一次开始演奏时,几乎都是一样的神情和姿态 自信、专注、端庄,闭目凝神,音 乐大气磅礴,挥洒自如。”这一影像,深深刻在王甫建与很多人的心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