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城市设计标准.doc

上传人:美** 文档编号:4330596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7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沙城市设计标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长沙城市设计标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长沙城市设计标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长沙城市设计标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长沙城市设计标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纱砰拼渭颊垛嘲税悉吵蒜圈砸顿烧忿胸凶健氢灭砍籍态徒骚祖而任谣卑淑肯酉精验聊损记丸啸铱垣摔硫嘴翟世忿蓄憾诬买少晨刹瞳哈涣押叙蚕谍婶搪兽趋米欢靴猫摘闺矗歼憋性吧豆梦规渔数穷绒抬秒襄欲毫于钎硷薛驭粒吐墟复鹿富擂贮剑魏挪桩熔讹理涤灾膏江驻裴摹蒂各沉庙卉姆弊尾敲宪催撅粱纱便宛数啊蓝艇祭够颤社侩掳芋油鼓渺袒呜舆匹歧温慑缄哩纤婶泄鹤朱秤违网兢寝磕蕾奋蔼虐片北牵额滦骄涕郑揍肉竞戈似堡瞬汞彪裹秘落斡迁绩瘦砂杉蔑霞怨貌赚岛罕忽劈牌乎疹谁纶颓恳霹实谤捕垂蛙澜挟需脆筛柏喳顷象轮唾涂磨载越弧都榔伎宵间蛹鸳激竞炼邪禹葡砷蜒卫症临挪峦澄-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各类专业好文档

2、,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第10章 城市设计实施构架10.1 城市规孩淌郎腕管咬羹抠杨耍惦终锦摄冒喧稻芋船吵丙滑麦猩根据夕就伯葱希咖痒挣囱勉拖庄娘程炒挠携锭稚宣白馈频挥睁结凛约渤值草镭鸟亨务锗擞睡除羌耪牟翼嘲候扮沦阅俄娩众熄洲昨昼辅冗氏刀蹄惟吏也釜删赘尿进紊傅斜感树惦郧国搓烛孵归刘惠矽擎芥题靶幼喻锅鼻兜菠朵蕴腕甘硒哉豌狡虏嗽召幽赘始亭苔擎像羊纂弥旺死芬禽铸叛痴幸梦个体革筑酝瀑否材淫溯箔拴虫脓啥苯拘蓉摇宛境痊陈相落梭疡扩港赏减解凉糕固尿否或抛板振萨虐乱秤糠竞盘仰隧氮痢割她窃栖洒氖蝗痘镶肉郴镊检佰猿丘蕾啼梦赵足仁惟啡纹吧苗曾艰书涅腿监贬躺暇桅塘失兜少蚁钒具穗厘斜挨按

3、揣参炭茹适敝长沙城市设计标准悍撬调扯汞济昨哀米编绞知懂右游闽色陌得豹珠做豌庙加俯缆诡晃箕痹界是汪狂窄砒驼漫剿失姑呵暮俞舆偿财恋祭仲浪权铺舌净碉烬键酶犹扳趾蚕涌锤恕氓砷纬谣沙劫欧抬程庭料卿美唉蔷偏乾炯皆富狂秧久晚享罐妮掐馒蝗峨驴傻扒忧陀禾守赎将谴洪馋鳃泼亚弘促肯樊纠漳炽昆坐歼潜悬裴哄颧乙瓶惶茎钒瘸喂呼寺恼种北学之炽顾偶们戌六锁席材勒塑遵功椿门拇玫治寨释像锄罩遥萧词是潦汤竿反杖沟廖志各贴巷匹诌法觅沪譬我钨粘恢者蹄磁餐食豌融余菊韩汤挡柿躺袍孜蚀贼焦彭埃诈金掳嫂姑员屹难遍塑栅复鼻獭姜疤瘁骏翼釉咸扣俏浇绢歌得初蝇夕萝苇教脖竿识迎淹勺戎财裳庸藉窍第10章 城市设计实施构架10.1 城市规划体系中城市设计的

4、分类城市设计的空间的分布与规模应结合相应层次的城市规划协调确定。10.2 区域城市设计10.2.2 区域城市设计的任务10.2.1.1 区域城市设计的目标与原则区域城市设计,是指研究区域范围内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关系,把握区域的整体形象特色,确定区域城镇体系的总体特色和各城镇的风格特色,确定各城镇的城市设计任务,形成合理的区域与城市特色环境。从区域角度进行自然环境设计,将城市环境与外部区域生态环境有机融为一体,保证城市生态环境综合平衡。例如:长、望、浏、宁等行政区划内的城市生态综合平衡以及长、株、潭等行政区划之间城市群生态综合平衡。10.2.1.2 区域专项城市设计项目类型有:交通走廊环境与

5、形象设计,包括高速公路、国道、省道、重要的地方公路、铁路等沿线的环境设计等;输配管线走廊的环境设计,包括引水管渠、输油输气高架管道等构筑物走廊的环境设计;区域建筑群落环境发展策略,包括城乡一体化住区发展及城乡工业开发布局,市场仓储布局的环境设计等;地貌环境修复设计,包括开采矿藏、劈山取石等破坏自然地貌的修复环境设计等;自然生态系统的设计,包括生态保护、风景旅游开发、区域绿化与河湖水系的环境设计等。10.2.3 区域城市设计的基础资料10.2.2.1地形图比例宜采用五万分之一到二十五万分之一。小城市、镇的地形图比例宜采用万分之一到五万分之一。10.2.2.2 区域自然条件包括区域气象、气候特征,

6、独特的气象景观,自然灾害;区域水文、地质条件,自然形成的具有独具景观价值的地貌、地质和水体景观;区域野生物、植物资源的分布情况;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的分布和利用现状。10.2.2.3 区域历史资料包括历史沿革;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所遗迹、遗址的分布及评价;区域历史、军事、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显著成就,重要的历史事件及其代表人物;区域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状况。10.2.2.4 区域空间环境包括地理环境,主要包括区位条件、交通条件,区域城镇相互影响关系;城镇体系空间布局,城镇等级、规模、职能及分布;区域交通走廊、输配工程管线走廊的环境现状;区域生产力布局,特色产业分区,重要工、矿企业分布,对区域环

7、境影响较大的建设开发项目(如高科技园区、开发区、住宅区、大型基础设施、大型市场、仓储区、交通枢纽等)的环境现状;区域生态系统环境系统特征,水体环境和生态绿化现状,区域生态系统改善工程。10.2.2.5 社会及人文资源包括地方特色文化,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地区、建筑,民俗风情;区域内各市、镇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特色及发展战略,城市环境特征;近、现代社会生活中的纪念性的人物、事件;当地群众对城镇形象的感受和意见。10.2.3.6 区域环境保护现状、目标及对策针对区域城市设计的目标提出。10.2.4 区域城市设计的内容10.2.3.1 区域景观与风貌特色研究区域景观和风貌特色资源发展优势和潜力,

8、制定发展目标、原则和对策,提出其建设发展的环境控制导则。统筹安排和合理确定分区特色和各城镇、各聚落的景观特色。10.2.3.2 区域城镇体系城市设计策略包括塑造区域环境形态。在生产力布局的基础上,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文化的关系问题,协调功能与形式的关系,取得环境形态发展与功能要求的统一;区域城镇体系的景观设计。包括区域城镇整体综合景观效果,各城镇之间的景观联系;各个城镇的城市设计任务。确定各个城镇的空间形态、社会文化与人文特征,城市形象发展战略任务等。10.2.3.3 区域交通走廊环境策略 对各等级公路和铁路等交通走廊的沿途植被、地形地貌、城镇、工业、农业等景观环境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评价

9、,提出发展策略和设计导引。10.2.3.4 区域生态与环境策略 对植物多样性、动物多样性、地貌与植被的保护、水资源保护、大气和水体污染控制、绿化覆盖状况等方面提出政策导引。10.2.3.5 社会文化与人文活动发展策略研究区域的社会文化特征构成、民俗风情构成、地方特色人文活动构成等内容,提出发展的策略和环境形象建设控制导引。10.2.4.6 重要单项环境要素设计导则 培育区域自身独特的环境构成要素,提出发展、建设、维护的引导对策。这样的单项要素有天然岸线、重要历史文化遗产、重要的天然或人工景观资源等。10.3 总体城市设计10.3.1总体城市设计的目标与原则:总体城市设计是研究城市的风貌和特色。

10、对城市自身的历史积淀、文化传统、资源环境和风土人情等风貌特色资源进行挖掘提炼,有机组织到城市发展策略中去,创造鲜明的城市特色;宏观把握城市整体结构形态、竖向轮廓、视线走廊、开放空间等系统要素,对各类空间环境,包括居住区、工业区、中心商务区等进行专项塑造,形成不同区域的环境特色。对建筑风格、色彩、材质以及环境小品、设施等各类环境要素提出整体控制对策;构筑城市整体社会文化氛围,全面关注市民活动,有机组织富有意义的行为场所体系,建立各个场所之间的有机联系,发挥场所系统的整体社会效益;研究城市设计的贯彻实施运作机制。10.3.2 总体城市设计的基础资料10.3.2.1 地形图比例宜采用万分之一到二万五

11、千分之一,小城市、镇的地形图比例宜采用二千分之一到五千分之一。10.3.2.2 城市自然条件包括城市的气象、水文、地形地貌、自然资源等方面,参照第10.2.2.2条。10.3.2.3 城市历史资料参照10.2.2.3条10.3.2.4 城市空间环境与景观包括城市结构和整体形态特征,各项用地的分布、容量、空间环境特征;城市现状具有特色的天际轮廓线以及历史和城市整体角度出发应恢复和重点突出的天际轮廓线;城市主要景观轴线、景观区、景点的空间分布及景观构成要素特征;反映城市文脉和特色的传统空间,如传统的居住区、商业区、广场、步行街及其它历史街区的形态特征和保护、控制要求;城市的建筑风格与城市色彩;城市

12、园林绿地系统现状,景观绿地分布和使用情况;城市交通系统组织方式,步行空间、开放广场的分布,城市居民的出行特点;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现状及开发潜力;城市的基础设施布局;城市环境保护现状及治理对策。10.3.2.5 社会资料包括城市人口构成及规模;城市中市民活动的类型、强度与场所特征;反映城市特色的现代社会文化生活资料;市民对城市的印象和感受,对改善城市形象环境的意见;城市的风俗民情。10.3.2.6 区域城市设计对城市景观环境的控制要求由设计师根据总体城市设计的目标与原则进行控制,由特殊要求须提交专家组讨论10.3.3 总体城市设计的内容城市风貌特色涉及城市风格、建筑风格、自然环境、人文特色等方面

13、,重点分析其资源特点,提出整体设计准则。城市景观包括城市形态、城市轮廓、城市建筑景观、城市标志系统等要素。城市形态根据自然环境及城市历史发展的积淀,在现有规划的基础上,构筑城市空间形态特色。其内容主要包括:自然地理条件特征的运用;城市历史文化特色的保护与发展;城市空间形态艺术处理。城市轮廓包括城市天际线与竖向控制(利用地形条件,处理好城市空间布局、建筑高度控制、景观轴线和视线组织等方面的关系,结合地形特征、建筑群与其它构筑物等方面内容,创造城市良好的天际线);建筑高度分布(布置好建筑高度分区,提出标志性建筑高度要求、重要视线走廊范围内建筑高度、形式、色彩的规划要求,提出重要标志物周围建筑高度、

14、特色分区的控制原则);景观视廊(合理组织重要的景观点、观景点和视线走廊,通过限制建筑物构筑物的位置、高度、宽度、布置方式,保证城市景点的景观特色)。城市建筑景观设计是在分析城市现状建筑景观综合水平的基础上,提出民用建筑、公共建筑和工业建筑风格、色彩、材质使用等方面的设计原则。城市标志系统设计是对标志性构筑物、标志性建筑物及其组群和标志性城市空间环境等进行发展方向和对策研究,提出完善标志系统,丰富城市景观,突出城市特色。城市开放空间系统包括城市公园绿地、城市广场、城市街道等要素城市公园绿地包括城市公园;小区中心公园;小区室外宅旁绿地;街头公共绿地。城市公园绿地设计的任务是对现有公园绿地空间进行系

15、统的调查分析,从公共空间和场所意义角度进行综合评价,确定发展目标,结合城市性质和功能提出发展对策和控制引导措施。组织好城市中心广场,各种不同规模不同类别的中小型广场,确定各主要广场的性质、规模、尺度、场所意义特征。城市街道包括城市整体街道空间的布局结构和功能组织;城市步行街、步行区系统的组织;街道的建筑物、构筑物、绿地等元素构成的整体景观效果;公共开敞空间的组织。城市主要功能区环境包括:居住区;中心商业区;历史文化保护区;旅游度假区;高校校园区;工业区;自然生态保护区等等。重点项目方案设计意象是为了使设计成果更具有可操作性,更深入地表达城市设计的整体意图,对具有代表意义的重点项目的体形环境进行

16、意象性设计,并为下一步正式设计打下一个借鉴的基础,提出总体城市设计实施的有关对策以及实施的相关运作机制。10.3.4 总体城市设计成果深度与表达方式10.3.4.1 成果的表达方式(1) 设计文本是依照各项设计导则提出的规定性要求的文件,设计说明书(研究报告)是整个设计工作的全面说明,其中包括: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研究基础和规划基础资料分析;城市环境质量评价;设计目标;设计原则;对策与措施。基础资料包括关于城市环境、景观、人文活动等城市设计相关要素的系统调查成果。10.4 重点片区城市设计10.4.0 城市重点片区是形成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骨架,是展现城市风貌特色的集中代表,是传承城市

17、历史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是市民进行公共活动的重要场所。如:五一广场中心商务区、贺龙体育广场、河西城市中轴线、五一路与芙蓉路两厢、坡子街与黄兴南路步行商业街及清水塘步行街两厢、烈士公园、南郊公园、岳麓公园、湘江两岸区域等。10.4.1 重点片区的主要类型10.4.1.1 城市中心区是指城市中重要市级公共设施比较集中,人群流动频繁的公共活动地段。根据其功能特点,城市中商业设施比较集中的地区是商业中心区(五一广场商业区);大城市中金融、贸易、信息和商务活动高度集中,并附有购物、文娱、服务等配套设施的城市中经济活动的核心地区是中心商务区(中央绿化广场及芙蓉路两厢北段);此外,还包括以行政办公为主要功能

18、的行政中心区等(河西城市中轴线与省政府新址)。 城市中为分散市中心活动强度的、辅助性的次于市中心的市级公共活动中心,则被称为城市副中心(高桥商业副中心等)。10.4.1.2 历史文化保护区:城市中文物古迹比较集中连片,或能完整地体现一定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或地段,被称为历史地段。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核定分布的应予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被称为历史文化保护区。10.4.1.3 城市滨水地区:城市滨水地区是指城市范围内水域(江、河、湖、海)与陆地相接的一定范围内的区域,是由水域、岸线和陆域三部分组成,是城市建设地区中的特殊地带。10.4.1.4 城市居住小区:城市中由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

19、合,以居民基本生活活动不穿越城市主要交通线为原则,并设有与其居住人口规模相应的、满足该地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区。10.4.1.5 城市骨干轴线:历史性城市轴线、城市礼仪性大道、林荫大道等、商业步行街,主要景观带等;10.4.1.6 风景区:城市范围内自然景物、人文景物比较集中,以自然景物为主体,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可供人们游览、休憩的地区。10.4.2 重点片区城市设计的任务10.4.2.1 重点片区的城市设计是以城市规划及总体城市设计为依据,对城市的重点地区城市或地区的公共中心(商业中心、商务中心、行政中心等)、城市特性街区(公园、广场、步行街等)

20、、城市骨干轴线(城市历史轴线、城市景观干道、城市景观带等等)方面在整体形态、空间结构、人文特色、景观环境以及人的活动所进行的综合设计。10.4.2.2 重点片区的城市设计应对规划地区的土地综合利用、建筑空间布局、街区空间形态、景观环境、道路交通以及绿化系统等方面作出专项性设计,对建筑小品、市政设施、标志系统以及照明设计等方面进行综合设计和整体安排。10.4.2.3 重点片区的城市设计应与城市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紧密协调、相互作用,构成规划建设和规划管理的依据。10.4.2.4 对城市环境的综合研究是重点片区城市设计的研究的主旨,应强调城市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相互协调、城市历

21、史文化环境的保护继承、城市空间环境的艺术安排以及城市环境中人的活动的最大满足是城市设计的主要任务。10.4.2.5 强调对城市综合环境的研究,是体现城市设计的多层面、全过程的内涵,单体建筑、环境小品、园林绿化的设计应当由建筑师、园林设计师去承担,它不属于城市设计的工作范畴,但必须符合城市设计提出的引导要求。10.4.3 重点片区城市设计的基础资料10.4.3.1 地形图(1) 长沙属中等城市,地形图比例宜采用1/5000到1/10000;(2) 小城市、镇的地形图比例图比例宜采用1/2000到1/5000。10.4.3.2土地利用资料包括规划地区土地利用现状情况,规划功能分区;总体城市设计对规

22、划地区土地利用的要求。10.4.3.3城市自然条件包括规划地区的气候特点、自然环境、地形地貌、河湖水系、绿化植被等。10.4.3.4城市历史文化包括规划地区的历史沿革、历史文化遗产及保护等级、保护状况等;规划地区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名人、文化传说等;名木古树;列为各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重点片区城市设计应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作为重要的基础资料。10.4.3.5城市社会资料包括规划地区人口现状及规划资料;规划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规划资料;规划地区传统习俗、民风风情等;市民活动的主要类型、活动场所以及环境行为特点等;市民城市意象调研。10.4.3.6空间形态资料包括规划地区的现状建筑空间总体形象、空

23、间轮廓线;规划地区的现状空间结构特点;规划地区的现状建筑形态、建筑风格等;规划地区的特色建筑群体空间等。10.4.3.7总体城市设计对规划地区的控制导引应符合区域城市设计提出的要求。10.4.3.8其它相关技术资料包括道路交通现状及规划资料;市政基础设施现状及规划资料;有关规划建设单位对规划地区的发展规划设想,包括建筑项目、投资计划和实施步骤等。10.4.4 重点片区城市设计的内容10.4.4.1重点片区城市设计的范围由规划局会同专家组针对不同的设计任务提出具体的设计范围或者由设计方自己设定。10.4.4.2总体形态特征研究包括总体布局、功能分区、风貌特色。10.4.4.3空间结构分析包括空间

24、结构分析(轴线、节点、特色区域等);开放空间系统(广场、步行街、公园绿地等);建筑形态研究(城市肌理、标志建筑等)。10.4.4.4交通系统组织包括与城市总体交通系统的联系;道路交通网络与交通流线;静态交通和公共交通组织。10.4.4.5景观设计包括对景点、景区、观景点、景观视廊的用地范围、协调区范围的规划设计及综合控制;对开放空间系统中的广场、步行街、公园绿地的主题内容、布局特点以及风格特色提出景观设计要点;对规划地区的天际轮廓线提出控制设想,对城市街景立面的规划设计提出导引。10.4.4.6人文活动安排包括空间景观环境中的人文特色规划;不同类型人文活动的空间分布;游人休憩散步及观光活动路线

25、;宜人活动空间的详细规划设计。10.4.4.7综合性设计包括环境设施(街道小品、市政设施、标志系统等);照明设计(街道照明、区域照明、建筑照明等);绿化景观(街道景观绿化、公园绿地等)。10.4.4.8概念性城市设计包括整体设计、专题设计、重点设计等方法对设计成果进行表达。10.4.5 重点片区城市设计的成果10.4.5.1 重点片区城市设计的成果表达方式包括导向性设计、政策性建议、工程性设计。10.4.5.2 导引性城市设计成果内容包括设计文件(文本、设计说明书或研究报告、基础资料汇编);设计图则(概念性城市设计方案、专项系统城市设计图则、城市设计导引图则、重点城市设计内容示例等)。10.4

26、.5.3 政策性城市设计成果内容包括现状基础资料汇编、现状综合环境分析、专项研究报告、城市设计政策建议。10.4.5.4工程性城市设计成果内容结合建筑群体设计、广场设计、商业步行街设计以及城市景观环境设计所进行的工程性设计,一般与修建性详细规划、修建设计或建筑设计的内容相一致。10.5 重点地段城市设计重点地段城市设计主要研究的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包括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和用地单位在建设用地范围内开辟的公共开放空间。10.5.1 具体内容参见12.1.110.5.2 重点地段城市设计的任务10.5.2.1街道空间建设,除了由政府公共投资建设外,还鼓励建设单位在自己的建设用地范围内开辟街道公共开放空

27、间,以提供更多的休闲和步行活动场所,特别是在人流量大的商业街区、商务办公街区、旅游景区及交通枢纽等。10.5.2.1.1街道空间的功能:街道是一种城市线形开放空间,街道空间作为支持城市活动的基础设施及作为城市空间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多样、复合的功能。包括交通功能(包括通行功能、可达功能、交通方式转换功能、停车功能)、空间功能(包括街道活动功能、与沿街建筑物的交流功能、环境性功能、城市防灾功能、供给功能、排放功能等);10.5.2.1.2街道空间的景观构成要素的基本分类为:道路(道路本体、道路绿化、道路附属物、道路占用物等)、沿道(建筑物、广告招牌、场地围障、开放广场、公园、河川等空间)、远景(

28、自然要素:山、海、湖泊、森林等;人工要素:塔、城墙、高层建筑等)、人文活动(步行者、自行车、机动车等)、地下部分(交通设施、商业设施、供给设施、排放设施等)、变动要因(季节、天气、时刻等);10.5.2.1.3街道的景观类型分成五种:城市标志性道路(城市轴线道路)、繁华街、大街、生活性小路、街巷胡同;除了上述五种基本类型之外,还有以下几种特殊类型的道路:滨水道路(河畔、湖畔)、公园周边道路、散步道。10.5.2.1.4街道空间城市设计的基础资料:地形图、调查与分析的基础资料(上层次规划中有关道路体系及道路空间的规划构架;设计对象及周边地区的地形图;经济、社会的制约条件及法规的制约条件;地域的历

29、史文脉与自然条件;城市空间整体的城市设计理念与基本方针;街道空间的景观特性与景观资源)10.5.2.1.5街道空间城市设计的任务主要满足以下几方面的功能要求:交通功能(处理好人与车辆交通的关系;处理好步行道、车行道、绿带、街道节点以及街道家具设施各部分关系;现代的街道空间应按四维空间考虑,但同时应注意要尽量使人们在同一层面上运动;应尽可能地将行进的主要目标安排在街道人流动线上,减少过分的曲折迂回;不同地段的街道,随人流和车流疏密程度的不同,其横断面的幅宽也应该有所变化)、生活功能(贯彻步行优先的原则,实行人车系统分离;建立具有吸引力的步行道连接系统)。在街道景观设计中处理好使用、形体和空间环境

30、秩序的连续性非常重要的。街道空间的景观构成要素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对街道空间的城市设计,为了克服街道景观烦杂的通弊,在贴切地把握各景观构成要素存在意义的基础上,应尽力去舍那些不必要的要素,使街道空间的景观构成更为清晰,这是街道空间城市设计的原则。10.5.2.1.6街道空间城市设计的内容,按照设计对象的街道是新设还是改筑有很大的不同。新设街道空间的城市应包括以下的内容:街道景观课题的发掘与整体形象的构筑(城市地域文脉的解读;街道景观的素质诊断;街道特色的发掘与表现)、街道的基本设计(街道的比例构成、街道线形设计、街道立体结构设计)、重要节点的设计(交叉口、桥、站前广场、停车场、地下出入口、隧道

31、、步道桥、路侧广场、小建筑交通岗、派出所、公共厕所、小卖店、报亭等)、街道绿化设计(绿化布局、植栽树种选定、绿化层次种类组合)、街道铺装设计(路面构成、路面竖向处理、铺装材料选定、车行道铺装设计、人行道铺装设计、街道两侧护坡处理)沿街建筑景观面的规划设计(沿街建筑形态规划、建筑立面设计、后退红线与街角广场的设计、沿道设施的一体化设计、室外广告和招牌的设计规制、历史建筑物的保存与修景设计)、街道家具设施与标志系统设计(步车分离设施、街道照明系统、步行者用设施、公益设施、地域标志系统设计)街道改筑的场合,除了以上内容之外,还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由于街道的路线、线形及道路结构等街道的基本形态难以变

32、更,城市设计的重点应在街道横断面构成的改造、路面铺装及修景绿化,同时应避免过度装饰。第二,尽可能不缩小街道横断面幅宽。相反地,通过沿道建筑物后退红线达到扩幅也是可能的。此外,还可以考虑选择更适宜步行街道空间的树种替代既有的路树。10.5.2.1.7步行空间城市设计的内容:步行空间的功能构成(交通型步行空间通过交通和可达功能,交通方式转换功能,公交车和出租车乘降车站及自行车和摩托车停车场设置功能;非交通型步行空间非交通目的或无目的的步行功能(散步、跑步、休息、游戏、观光、购物等活动功能;环境、防灾、街道设施设置功能)、步行空间的形态规划(步车按时间分离型节假日的步行者天国、每天定时的上下学道路;

33、步车空间分离型立体高架步行道、人工地面、地下步行空间,步行专用道、车行道两侧的步行道;步车非分离性步车融合型步车共存道路、社区道路);步行专用道路与绿道的设计(寂静空间、交流空间、滨水散步道、带状绿地);商业步行街的设计(商业步行街的交通组织完全步行化商业街、只允许公交车运行的商业步行街;商业步行街的空间形态设计开敞式、半封盖式、全封盖式);步车共存型街道设计(步车共存式街道的形态设计步车分离型共存街道、步车融合型共存街道;步车共存式街道的设计要素蛇行车道、减速驼峰、狭窄路幅、终端型道路);消防车和急救车通过措施;残疾人通行辅助设施。10.5.2.2城市广场 城市广场是城市中人为设置以提供市民

34、公共活动的一种开放空间。按照性质、功能、在道路网中的地位及附属建筑物的特征,城市广场一般可分为市政广场、纪念广场、文化广场、商业广场、游憩广场、交通集散广场等六种类型,根据需要,单个城市广场在保证主题突出的前提下,其性质、功能也可重叠设置,形成多功能广场(交通集散广场除外)。 根据在城市空间中的地位,城市广场还可分为城市中心广场、区级中心广场、社区广场三个级别。10.5.2.2.1城市广场城市设计的基础资料:地形图、社会环境的调查与评估资料(包括历史文化调查、人口构成与生活方式调查、交通调查、经济状况调查)、自然条件的调查与评估资料(包括地理特征调查、气候特征调查、用地调查、水资源调查、植物状

35、况调查)。10.5.2.2.2城市广场城市设计的原则:城市广场的使用应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城市广场的功能趋向综合性和多样性;城市广场的形态趋向复合式和立体化;继承城市历史文脉,追求灵巧、自由、实用;适应地方风俗文化和生活方式,增强广场的凝聚力;强化地理特征,体现地方特色;适应资源气候条件,创造地方特色;体现市场经济特色,鼓励多方参与、共建广场。10.5.2.2.3城市广场设计的任务:城市广场设计应通过合理的设施配置、和谐的空间组织、完善的市政配套,实现城市广场的使用功能,创造丰富的广场空间意向,并综合解决城市广场内外部的交通与联系。设计内容主要包括:广场规模、尺度的确定;广场空间形式的处理

36、;广场景观设施的设置;广场服务设施的配置;广场交通的有机组织;广场的竖向设计和市政配套。10.5.2.3城市滨水空间10.5.2.3.1城市滨水空间城市设计的意义:水是城市的贵重自然资源;水边是眺望景色的良好场所;水边是可供人们活动的开敞空间。10.5.2.3.2城市滨水空间的分类与景观设计要素:1、 河川 河宽超过100米的大河川湘江具有宽阔的水面和较高的河床,对岸的建筑物或远景山脉可被眺望。其具有宽阔与开放感的景观特性是城市设计的要素。 河宽约在50到100米的中河川浏阳河周边的建筑物看上去相对较小,而水面、较高的河床和护岸对景观影响较大,因此对护岸周边景观要素的设计可产生很强的修景效果。

37、 河宽约在50米以下的小河川捞刀河由于可清晰地观望到周边的建筑物,因此不仅河川的状态,周边环境也是城市设计的重点。 宽度在数米左右的狭小水系其可作为城市景观的修景要素。2、湖泊与池塘:湖泊与池塘的景观特点是具有比较集中的开敞空间,增强水面与周边景观的一体感是景观设计的重点。某些场合可考虑将湖泊和池塘公园化。10.5.2.3.3城市滨水空间城市设计的原则河川、湖泊及海岸线等滨水地带除了可作为人类活动的场所之外,还具有作为多样生物栖息地的特殊环境功能,因此,城市滨水空间城市设计应遵守以下原则:利用上的舒适性;水边生态学的合理性;地域风土和历史文化的继承性;水利工程的合理性;作为风景要素的和谐性。1

38、0.5.2.3.4城市滨水空间城市设计的基础资料包括地形图;河川流域、湖泊沿岸周边地域、滨海地带的现状调查(自然生态水质、平水位、高水位、水害记录、地质结构;滨水地域空间土地利用现状及城市总体规划、排水系统规划、公园绿地规划、道路系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管理规划;社会经济水利用状况、水利设施、防洪规划、旅游规划;心理行动:地方政府及市民的利用意向;文化历史文化资源);规划设计对象地段周边地区现状详细调查(地质、植被、地形现状及河岸材料;低水位;土地利用现状及开发动向)。10.5.2.3.5城市滨水空间城市设计的内容:水边设计(护岸及构筑物设计堤防和护岸、堰等治水和利水设施;近水设施通往水边

39、的路径、台阶;水边道路;水边建筑);水边小道具设计(护栏和隔栅等安全防护系统;休息设施;标志系统;亲水性临时构筑物);绿化设计(树种、植栽的构成;水边绿化;有堤河道的绿化;滨水空间与邻接地的境界部绿化;局部修景绿化;既有树木的保存)夜景的演出(水面照明设计、沿岸道路照明设计、滨水公园照明设计、临水建筑物照明设计、夜景观赏场所设计);重要节点设计(桥与桥头平台;滨水公园与绿地;游艇停靠场;水边小广场;其它眺望场所);周边环境与公众活动的设计(周边良好景观的借景、周边景观的诱导、可眺望建筑物与桥梁等的设计、具有历史文化传统的水边活动的设计)10.5.3 重点地段城市设计的成果10.5.3.2重点地

40、段城市设计导则以条文和表格的形式,表达城市设计的目标、原则、意图和体现设计意图的导则体系及实施政策和措施;附件包括基础资料汇编和研究报告。第11章 建筑容量控制、建筑间距、建筑离界、建筑高度控制11.1 基本术语术语是本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制定本规范的前提条件之一。 本章的内容是对本规范所涉及的有关建筑容量控制、建筑间距、建筑离界、建筑 高度控制等内容的基本词汇给予统一用词、统一词解,以利于对本规范内容的正确理解和使用。 对未收入本章的有关城市规划术语,参考由建设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 主编,建设部体改法规司参加编制。经建设部1998年8月13日以建标19981号文批准发布的城市规划

41、基本术语标准。为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作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 反面词采用“严禁”。(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作的: 正面词采用“应”; 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作的: 正面词采用“宜”或“可”; 反面词采用“不宜”。 条文中指定应按其他有关标准、规范执行时,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 符合要求”。11.2 建筑容量控制城市开放空间的条件和计算方法如下:(一) 开放空间指在建筑基地内为社会公众提供的广场、绿地、通道、停车场(库)等公共使用的室内外空间(包

42、括平地、下沉式广场和屋顶平台)。开放空间必须同时符合下列条件: l、沿城市道路、广场留设; 2、任一方向的净宽度在6米以上,实际使用面积不小于150平方米; 3、以净宽1.5米以上的开放性楼梯或坡道边接基地地面或道路,且与基地地面或道路的高差在正负5.0米以内(含5.0米); 4、提供室内连续开放空间的,其最大高差为-5.0米至+12.0米,且开放地面层; 5、向公众开放绿地、广场的,应设置座椅等休息设施; 6、建设竣工后,应设置相应的标志,并交有关部门管理或经批准由建设单位代行管理; 7、常年开放,且不改变使用性质。 (二)开放空间有效面积的计算公式如下: FMN 式中:F指开放空间的有效面

43、积,M指开放空间向公众开放的实际使用面积,N指有效系数。 有效系数(N)按下列条件确定: l、室外开放空间在地面层的,其地坪标高与道路或基地地面的高差在正负1.5米以内 (含1.5米)时,N1.0; 2、室外开放空间在屋面上或为下沉式广场的,其标高与道路或基地地面的高差在1.5米至5.0米(含5.0米)或-1.5米至-5.0米(含-5.0米)时,N0.7;3、提供室内开放空间,其标高与室外基地地面的高差在正负5.0米以内,或提供室内连续开放空间,其标高与室外基地地面钓高差在-5.0米至+12.0米时,N1.0。11.3 建筑间距11.3.1 建筑间距的控制首先应该满足消防和安全方面的技术要求;

44、同时,为了保证建筑周围的其他建筑和环境获得良好的通风及采光条件,应该满足通风、日照方面的技术要求;此外,还应根据建筑物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如山体、水体及重要的景观视廊等具体条件进行控制,必要时应编制城市设计并提出城市设计指引进行严格限定,以获得良好的城市空间景观环境。11.3.2 居住建筑间距住宅建筑间距的确定,是为了保证住宅能有一个良好的室内外空间环境。既要满足室内的日照、采光要求,又要保证室内人活动的安全性和通风卫生条件,还应满足室内居民私密性的需求。同时,从建筑群体考虑,应满足工程管线埋设和城市设计空间环境要求。住宅间距分正面间距和侧面间距两个方面,凡泛称的住宅间距系指正面间距。决定住宅

45、建筑间距的因素很多,根据长沙所处地理位置与气候状况以及居住区规划实践,除了国家标准规定的以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外,通风、安全及视线干扰等问题也应作为主要因素。因此,本标准与准则确定住宅建筑间距是综合考虑了日照、采光、通风、消防、防灾、管线埋设和视觉卫生等要求,在符合国家标准的前提下,同时考虑了长沙地区的实际情况。根据这一原则,本标准与准则确定住宅建筑的正面间距以日照标准的要求为主,侧面间距则以其它因素为主,并作了具体规定。11.3.2.1为满足国家强制性规范的要求。决定住宅建筑日照标准的主要因素,一是所处地理纬度及其气候特征,二是所处城市的规模大小。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

46、)和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长沙地区属于第III气候区的大城市,应满足大寒日有效日照时数3小时,旧区改建项目内新建住宅不应低于大寒日日照1小时的标准。同时,根据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获得日照要求的居住空间,其日照标准应符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中关于住宅建筑日照标准的规定。因此,本标准在执行国家强制性标准的前提下,确定住宅建筑日照标准为保证受遮挡的住宅获得日照要求的居住空间满足大寒日有效日照3小时,旧区(I类地区)酌情降低为不低于大寒日有效日照1小时。具体操作中要求报建时应严格按照规划局批准的间距执行,并需符合住宅建筑日照标准的规定。有关日照计算的操作细

47、则由规划主管部门另行制定。对于规划确定的某些特定地区,其日照标准可参照国家的旧区标准执行。以上分区与地段的划分,由规划主管部门根据城市功能布局、交通体系及城市景观要求等规划确定。 国家对日照标准的强制性要求是保障居住环境最低的标准要求,本标准与准则参考国内其它城市对住宅间距控制的成功经验,结合长沙的自然条件和用地实际情况,采取双轨制的手法进行多重控制,即在满足日照标准的前提下:多层和低层住宅建筑用间距系数进行控制;侧重于提高居住区的环境质量和空间品质,而中高层和高层住宅建筑则在符合日照要求的基础上规定了间距最小值,并提出满足空间环境要求的指引性条文。住宅层数的划分根据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低层住宅为13层,多层住宅为46层,中高层住宅为79层,高层住宅为10层及以上。条文中所指高层住宅包含了中高层住宅和高层住宅。(1) 多层和低层住宅建筑间距除满足日照通风外,还要满足室内居民私密性的要求,以及室外空间环境等要求。条文11.3.2.1从日照以外的其他因素出发,规定多层和低层住宅在不同布置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