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130410131 赵梓希【摘要】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的产业发展实现了由少到多,由弱到较强的转变,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明显的改善,我国已经由一个传统的农业经济大国转变为工业经济大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促进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就业困境的改善,国际地位的提高等诸多方面均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后的一些历史重大事件都值得我们去分析其影响,以便于今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关键字】产业结构 三次产业 比重变化 重大历史事件一、我国产业结构变化建国以来,尤其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建设
2、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与此相伴随,我国产业结构也经历了重大的变革和调整。 1、总体变化建国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发生很大的调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高,第三产业较低回落后逐年持续上升,综合分析可以看出,第二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对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功不可没的作用。图1 19522014年我国三大产业在GDP中作占得比重(%) 2、三大产业结构的个体变化从总体上看,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从1952年的50.95%下降到2014年的9.17
3、%,可以看出我国已经不是一个以发展农业为主的国家了。图2 19522014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 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出现极增到下降再增,改革开放后先降后升的趋势,从1952年的20.88%上升到1960年的44.37%,随后下降到1968年的31.05%,后再次上升。改革开放后,从1978年的47.87%下降到1990年的41.34%,随后呈上升趋势,上升到2009年的47.45%。2010年来有小幅下降,截止14年达42.72%的水平。但总体来讲自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图3 19522014年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呈前期平稳后期逐步
4、上升趋势。从1952年的28.16%下降到1978年的23.94%,随后逐渐上升到2014年的48.11%。(其中在1984年,2013年前后超过第一,第二产业。)因此从其发展趋势可以看出,第三产业的比重仍会呈继续上升的趋势。图4 19522014年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二 、中国各时期产业结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时期选择:因为“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个五年计划和两个五年规划,十二五规划正在实施进行。)所以以下就每个“五年
5、计划”期间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做出分析。一五时期 产业结构:作为开端的53年,我国经济以第一产业主导,随后是第三产业、第二产业。而到57年时任是第一产业占比最大且高出二、 三产业10个百分点,但有明显的下滑。第二产业有明显的上升并与第三产业持平,第三产业这一时期相对平稳。 原因分析:我国启动“工业化”。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一五”计划时期,到1957年底胜利完 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成,使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595个大中型工程建成投产,初步铺开我国工业布局的骨架;工业
6、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6%,五年合计钢产量1656万吨,比1952年增长98%;第二产业比重得以上升。 但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跟不上工业生产的步伐。二五时期 产业结构:这一时期,我国经济以第二产业主导,其比重先升后骤降。第一产业与之对应现降后升。第三产业相对平稳。原因分析:国内,由于党左倾思想导致的“大跃进”运动,过度夸大人民生产力,大练钢铁,大办工厂,不顾自然事物的发展规律,大兴农业。使我国前期呈现出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一产业下降的态势。但后期,由于过度生产不顾自然规律引发了5961年的“3年自然灾害”,人民温饱问题严重,各产业生产力下降。其后几年产业增加值较前期下
7、降。(1958年第一产业450亿元、第二产业484亿元,第三产业375亿元;1960年第一产业445亿元、第二产业389亿元、第三产业387亿元)。 国外,这一时期由于中苏关系的破裂,苏联撤回对华援助人力资金物资。我国工业化进程受阻,其比重剧降,并长时低于第一产业。三五时期 产业结构:农业作为主导产业有着先增后降的走势,而工业则先下滑后快速回升。作为服务业的第三产业,任变化不大。原因分析:国内,初步设想确定的“三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按照农轻重的顺序进行安排的:(1)大力发展农业,按不同的标准基本上解决人民的吃穿用问题;(2)适当加强国防建设努力突破简短技术;(3)与支援农业和加强国防相适应,加
8、强基础工业,继续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品种,增加产量,使我国国民经济建设进一步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相应发展交通运输业、商业、文化、教育、科学研究事业,使国民经济有重点、按比例地发展。所以这一时期的农业比重如此之大。而68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得社会动荡不安,各产业基本处于一个停滞不前的状态。国外,由于中苏关系的持续恶化,中共中央同时提出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1965年9月初国家计委重新草拟了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安排情况的汇报提纲,明确提出:“三五”计划必须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积极备战,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第二产业在后期得以快速增长。而服务
9、业因为没有良好的社会环境一直没有较大变化。四五时期 产业结构:四五时期产业结构变动不大,第二产业占比超过40%,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其比重也缓慢上升,一、三产业较为平缓。原因分析:国内,因为“文化大革命”的波浪正逐渐平息,国家经济建设得以慢慢恢复,三大产业的继续发展,各产业总值上升。 国外,中美、中日关系的和解,前后的建交都为中国迎来了一个平和的国际环境,冲两国的设变引进也为我国的第二产业发展提供动力。五五时期 产业结构:五五时期正值我国改革开放元年,第二产业持续上升,第一产业以下滑接近30%,而这时的第三产业有小幅上升但大体没变。原因分析:国内,78年我国对内实行改革政策,把工作重心放到
10、经济建设上。重新调整经济发展结构,建立以深圳为代表的一部分经济实验区,各产业增加值明显较上一时期增幅较大,尤其第三产业突出。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为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培养环境,为以后的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夯实基础。国外,对外我国采取开放,放宽外资的引进条件,为外资提供良好的发展政策,加大外资、设备的引进。而这一时期又主要以港澳台地区的外资进入大陆发展制造业为主。同时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也使得我国的第二产业有明显上升态势。六五时期 产业结构:第一产业有所回升后下滑,大体不变。第二产业这一时期这有明显下滑。第三产业后期迅猛发展,并超过第一产业。原因分析:国内,79年中共中央
11、召开工作会议,重点讨论经济调整问题。会议同意中共中央提出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会议决定,从1979年起要用3年时间进行调整,坚决把各方面严重失调的比例关系基本上调整过来,继续整顿好现有企业,积极、稳妥地改革工业管理和经济管理体制,使整个国民经济真正纳入有计划、按比例健康发展的轨道。会议对“五五”计划指标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提出在以后2年要压缩基本建设投资,降低重工业增长速度,努力发展农业、轻工业,逐步开展多种经营形式和开辟多种流通渠道,大力安置城镇青年就业,改善人民生活。同时81年,开始实行家庭责任联产承包制,也为第一产业的回升提供动力。可见六五时期,产业结构之所以这样变化,是为
12、了让我国的产业结构趋于正常化,降低第二产业比重,提高第一、第三产业比重。不一味地以发展工业来带动经济增长,大力发展服务业,调整整体经济结构。国外,80年代出,国际态势基本向好,无重大事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外资,国外先进设备的引进。都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七五时期产业结构: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以往下滑态势,到七五时期时其比重以致最低。第二产业也有小幅下滑,但较六五时期,下滑速度减缓。第三产业比重快速增长。原因分析:国内,六五后期,从1984年第4季度开始,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消费基金增长过猛,货币发行过多,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经济过热。这些也成为七五开
13、局的基础条件。经济过热局面成为整个七五期间不得不认真对付的难题。所以七五期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从1986年到1988年9月,特点是经济发展持续过热,不稳定因素增加;后一阶段从1988年9月到1990年,为经济的治理整顿时期。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在控制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的前提下大力加强重点建设、技术改造和智力开发,在物质技术和人才方面为90年代经济和社会的继续发展准备必要的后续能力。由此不难看出第三产业比重呈唯一上行产业。国外,当时由于我国和美国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交好,国际市场平稳,有一段“韬光养晦时期”。八五时期产业结构:随着我国GDP的快速成长,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行,第二产业
14、这一时期有所回升。第三产业发展就相对平缓。原因分析:国内,八五计划设想建立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形成了总体开放的格局。这是关键所在。与此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好处不断显现,国外思潮的涌入,90年代初我国出现“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为了能使国内安心经济建设,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这都为南方地区的产业平稳增长提供信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定也为我国吸引了大批外资进入中国,而第二产业受益最多。(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国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这些对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社会安定,民心无疑是有所冲击的。但好在我国的社会的发展趋势是相好的,并较以往变化巨大,所以冲击很快
15、平息。从1991年至1995年是中国第八个五年计划时期。统计资料显示,在中国执行的8个五年计划中,“八五”计划是中国历次五年计划中增长最快、波动最小的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固定资产投资加快,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八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8900亿元,年均增长l7.9%。 九五时期产业结构: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滑且速度快于八五时期,第二产业比重小幅下滑,第三产业比重快速增长且增速历年最快。但GDP增速年年下降。原因分析:国内,产能过剩、有效需求不足又成为经济生活中的突出矛盾。到1998年上半年,市场上已经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事实上,在1997年,关于软着陆后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已经颇有争
16、议。这年年初,一个名叫刘慧勇的人曾上书朱镕基,建议应当注意通货紧缩。但这种观点在当时并未成为主流认识。到了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已相当明朗,并与一系列国内问题叠加,使经济受阻。2月,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时任副总理的李岚清发言表明,决策层不仅注意到了内需不足的存在,还下决心战而胜之。当年8月2日,朱镕基第一次明确提出扩大内需的构想。国务院随后增发1000亿元财政债券,重点用于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同时采取了降低存贷款利率、提高出口退税率等在内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与普通民众生活休戚相关的教育、医疗和住房三项,也从1998年开始了全面的市场化改革,和之后开始的黄金周等措施一起,发
17、挥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由于这一举措更多偏向于第三产业,所以其比重得以增加。而从1999年开始的声势浩大的高校扩招,则与1998年年底呈交给国务院领导的一封信紧密相关。这封由经济学者汤敏和他的夫人左小蕾共同撰写的信建议,在3年至4年内使中国高校的招生量扩大一倍。他们估算,扩大高校招生每年可增加1000亿元左右的消费需求,同时可使每年一至两百万新增的劳动力延迟进入市场,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这封信得到了高层领导的重视,并很快有了回应。次年,有关部门拟定计划,招生人数比前一年增加20%多,几个月后又增至47%。国外,1997年,始发于泰国的亚洲金融危机,使我国外贸出口增幅从前一年的20%猛跌
18、至0.5%,用外资额跌至20年来最低点,而这一点在外资集中的第二产业,体现无疑。经过“九五”时期的努力,我国在成功抵御东南亚金融危机冲击、积累反通涨和反通缩两方面经验、保持国民经济适度增长的同时,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十五时期产业结构:第一产业比重依旧持下降态势,第二产业平缓回升,第三产业大体持平,但较九五时期其占比首次超过40%。原因分析:国内,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十五计划进一步提出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不仅调整范围比九五计划要大得多,而且还把结构调整作为今后五年经济工作的主线。一是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当前特别要重视确保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和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19、。而这一时期的第一产业比重也有小幅的回升。二是加快工业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提高设计和制造水平,为各行业提供先进和成套技术设备。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高科技产业,形成工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压缩部分行业过剩的生产能力。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三是大力发展服务业,明显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和从业人员占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具体措施包括大力发展信息、金融、会计、谘询、法律服务等行业。可见第二、三产业任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国外,我国在01年加入WTO,对于三次产业来说。有利有弊,但最重要的一点是加快了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是我国的产业结构向着欧美国家合理的产业结
20、构日渐优化十一五时期产业结构:这一时期,第一产业大体不变,第二产业后期有所下降,第三产业稳步上升。但GDP较以往增速波动较大。原因分析:国内,前期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济快速发展,各产业比重变化不大,但内部结构正按照科学发展观主导的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转变。但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外资对华直接投资下降,第二产业明显受到影响下滑。同时近20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产业中房地产泡沫破裂,通货膨胀。这些问题都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十二五时期产业结构: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业增长比重大体平稳下滑,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呈下滑态势。第三产业比重快速上升并于12年大体与第二产业持平达44.60%,13年成为推动我国
21、经济发展的第一力量占比46.92%,而14年更达48.11%。而这一时期的GDP增速明显由高速增长变换成中高速增长。原因分析:国内,来到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成长速度放缓。产业结构调整更加着重与深化。从第一产业的角度看,农业品区域布局不合理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是制约我国第一产业的关键因素。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经过不断调整形成了较好的格局,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变现在:农产品总量供给无法满足工业化需求同时农业结构特别是品种、品质结构尚待优化,农产品优质率较低;农产品加工业尚处在初级阶段;农产品区域布局不合理,各地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地区比较优势,未能形成有鲜
22、明特色的农产品区域布局结构;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快速工业化并不能及时为农业提供足够的现代物质装备,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现代公共服务严重不足。从第二产业的角度看,高耗能,低效率仍是我国第二产业发展面临的最主要和最迫在眉睫的问题。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积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推动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并实行又好又快的经济发展目标,使我国第二产业的发展趋于合理,但改革后的产业结构变化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第二产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高耗能,低效率是我国第二产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难题。从第三产业的角度看,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相比发达国家差距很大,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劳动力
23、素质较低成为制约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虽然我国第三产业在GDP增长中的贡献率逐年上升,在吸纳就业人数,缓解就业压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进程中也面临很大困境,主要表现在;我国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13年以前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仅远未达到现代化标准(即45%以上),而且还低于世界低收入国家37%的平均水平,不过13年后超过45%,但任落后于西方发达国60%-80%的水平,发展还很不成熟;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得到了优化,但劳动力配置质量有待提高,从从业结构看,第三产业内部劳动力配置不合理,技术含量和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新兴部门吸收劳动力能
24、力较弱,传统部门如餐饮业、零售业沉淀太多低素质的劳动力,这两个行业的就业比重上升较快,仍是吸收劳动力的主要部门,而适应经济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要求的产业就业人数却不足,就业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发展落后于国民经济发展。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及世界相关国家相比,我国第三产业发展尚显不足,其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偏低,远远低于世界50%的平均水平。第三产业现状与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及所处的阶段很不相称,对GDP的贡献也远远低于其应有的贡献,其发展速度滞后于国民经济发展,导致其中不少行业的服务产品供不应求,服务价格上扬,从而又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服务需求。所以十二五时期国家制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工业结构升级步伐;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注重优化服务业结构;加快科技创新,促进战略产业发展 。国外,全球经济呈现回稳复苏态势,外资不断回归。但我国老龄化的到来,劳动力价格的上涨。促使一部分外资将产业转移至劳动力廉价的东南亚地区,第二产业也受到影响呈下滑。 19522014年我国GDP与三次产业(亿元)19782014年我国GDP增长率(%)第 12 页 (共 1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