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译文).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4346926 上传时间:2019-10-2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了凡四训(译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了凡四训(译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了凡四训(译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了凡四训(译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了凡四训(译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了凡四训袁了凡著改造命运的方法献给勇于改造命运的人“命中注定”,大家耳熟能详。但是真有一个操纵命的主宰吗?答案是肯定的就是您“自己”!人是命运的主人翁,却常被命运所戏弄!愿您读完此书后,能走出被命所运的阴霾,成为一个勇于改造命运的人!届时,求富贵得富贵,求升迁得升迁,求健康得健康, 求子女得子女 有求必应, 心想事成。您不是命运的奴隶,而是命运的主人真正掌握自己命运的勇者!袁了凡先生略传 袁了凡先生,原名黄,字坤仪,江南吴江人。博学多才,精通河图、洛书之理数、星命之学、勘舆之道、律吕音乐、数学算数、水利、兵备无不获有心得、并留有著作甚多。了凡四训即其戒子之文。明朝隆庆四年为举人,万历十四年中进

2、士。历任宝坻县长,兵部职方司主事、军前参赞、督兵等职。享年七十四岁。明熹宗追赠“尚宝司少卿”。 谨告读者诸君:自古以来,一般人都被命运所控制,而身不由已,只有明理之人,命运约束不了他,正所谓:“贤达之人能安命也。”了凡四训,世人几乎都晓得是改造命运的宝典。有福份的人,大都能于获得此书之后,细心阅读,进而立定志向,力行实践,以化疾病于无形,扫除穷困的威胁,消除生活的烦恼,达到化凡入圣的境界。了凡四训,作为修身之铭言,人人可以成圣成贤。用为处世之准则,举世得以消除灾难与业障。确实是自救救人的最佳捷径。改造命运的方法,内容通俗明朗,又不失原著了凡四训的主旨。读者诸君或者会因程度不一,观念不同,而有见

3、仁见智的观点,然其含有“修身律已安身立命”之道,以及“化凡入圣,超生了死”之理,是明明可鉴的。 因此,凡有先见之明的人,都不会放过读此书的机会,凡是有智慧、有志气、有作为的人,想了解宇宙人生真相,服务社会,造福人群的人,在读过此书之后,必能逢人介绍传颂才对,而这些收获,正是此书所以能够流传千古,历久不衰的原因。 了凡四训,是袁了凡先生,一生奉行太上感应篇的精华所得。开头所以先谈“立命之学”,是为了勉励世人奋发向上,不要自暴自弃,因为人生的气数,虽由前生造因而定,但命运的好坏,却随着此生心性之状态而改变,因此以立命之说开宗明义。第二篇接着讲“改过之法”,是因为一般人,都自认自己是无过失之人,而不

4、知改过行善,试想不知改过之人,就象漏了底的容器,行善也收不到效果。 为人若诸恶不改,众善奉行,则功过相抵,等于没作。若诸恶不改,只略行数善,则就只见祸不见福。因此说,改过是立命的下手工夫,所以第二篇奠上“改过之法。” 人若知过能改,但不晓得行善的道理,也是徒劳无益,因此第三篇接着谈“积善之方”,淋漓尽致的分析行善的道理与方法。 初学行善之人,难免会像穷小子忽然变成暴发户,会有傲慢天下,藐视一切的骄傲作风,因此末篇以“谦德之效”,叮咛“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人能谦虚为怀,则行善惟恐不足,才能使立命收到效果,而达致改造命运的目的。 总而言之,了凡四训,虽曰四训,其实是一气呵成的一篇“立命道理”,

5、确确实实是人生之“至理名言”。 了凡四训,是以文言文流传民间,内容虽然极适合大众的需要,非一般平凡的劝世文,及传教书籍所能望其项背,无奈世事变迁,要现代人以“科学的观念,普通的程度,加上忙碌的生活。”去阅读实在不容易,因此笔者不揣固陋,谨凭寸心,将了凡四训语解精编(现为改造命运的方法)详加白话解说,并增加“附录”两题,以扫除一般人日常生活所常碰到的疑难,帮助现代的年青人,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免彷徨无依,误入歧途。立命之学精解 一、一切都是命,半点不由人 我童年就失去了父亲。我母亲认为:学习医术可以养生活已,也能济世活人,而且学成一技在手,也可完成父亲的心愿。因此,我听从了母亲的意思,放弃了考试

6、作官的念头,而改学医术。 有一天,在慈云寺遇到了一位道貌岸然,酷若神仙的老人,他告诉我说:“你有作官的命,明年就是秀才,为什么不读书呢?” 我只好告诉他原因,并请教老人姓名与府居。 老人说:“姓孔。云南人。得有邵子皇极经世正传,命该传你。” 于是我就接引孔老人回到家里暂住,并将情形告诉了母亲。母亲要我好好的招待他老人家,并门次试验老人的命学理数,竟然不管巨细都非常灵验准确,因此我就相信孔老人的话,而开始读书,准备考秀才。孔老人就为我起数算命说:“县考童生必得第十四名,府考得第七十二名。提学考试得第九名。” 到了次年,三处考试真的都考取了,而录取的名次也确实都符合老人的预言。因此,我就再请其为我

7、卜占终身之吉凶祸福。 孔老人算定的结果:说我某年会考上第几名;某年补上廩生缺;某年当贡生;而后某年入选为四川知县;在任三年半即离职归乡,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寿终正寝而无子。 从此以后,凡碰到考试,名次的先后,都不出孔老人的预言所料。 孔老人还算定:我命中注定须领用九十一石五斗的廪生米,才能升为贡生。但当我领到七十斗之时,上司即为我呈文补贡,因此我就怀疑孔老预言的准确性,没想到结果还是被驳回补贡的呈文。直到丁卯年,上司发现考场里我出题的预备卷,作得很好,不忍埋没人才,就吩咐县官替我呈文,正式升补贡职,计算所领之廪生米粮,又确实是九十一石五斗。从此我更相信:“升官发财,迟速有时;富贵在天,死生

8、由命。”的命运理数!对人生从此心灰意冷,淡然无求了! 二、命由已作主,相由心生。 后来入燕京服务一年,终日静坐,也懒于读书求进。回南京后,有一天到栖霞山,拜访云谷禅师,二人对坐一室,有三日之久不曾睡觉。云谷就问我说:“凡人所以不能成圣成贤,都因为被杂念及欲望所缠,你静坐三天,不起杂念,不胡思乱想,必有原因?” 我说:“被孔老人算定了,荣辱生死,皆有定数,妄想也没有用!” 云谷说:“人若不能达到无心、明心之境,难免会被阴阳气运所控制,若被阴阳气运所控制,当然就有定数,但也只有凡夫俗子才有定数,极善之人命运约束不了他,极恶之人命运也约束不了他。二十年来,你被命运所控制,动弹不得,真是凡夫俗子一个,

9、我还以为你是圣贤豪杰呢!”云谷哈哈大笑! 我问他说:“一个人的命运,能逃得了吗?!” 云谷说:“命由已作,相由心生,祸福无门,惟人自召。佛教经典里头也说过: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都不是乱讲的。说谎是释迦的大戒,众神岂敢骗人。”我说:“孟子提过,求起来能够得到,必须自己作得到的事,道德仁义能够力行自求,功名富贵须待他人赏赐,如何求得到?” 云谷说:“孟子的话并没有错,是你未能深入去了解。六祖慧能禅师曾经说过: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人只要从内心自求,力行仁义道德,自然就能够赢得他人的敬重,而引来身外的功名富贵。为人若不知反躬内省,从心而求,而只好高骛远,祈求身

10、外的名利,则就算用尽心机,也是两头落空。” 三、天作孽犹可违 自作孽不可活 云谷又问:“孔老人到底算你终身命运如何?” 我从实详述了过往的经历。 云谷说:“你认为自己应该得功名?应该有儿子吗?” 我想了很久才说:“官场中的人都有福相,而我的相貌轻薄,又未能积德以造福,加以不耐烦重,度量狭窄,纵情任性,轻言妄谈,自尊自大这些都是无福之相,怎么当得了官!” “俗语说:地秽多生物,水清常无鱼。我好洁成癖,形同孤寡相,是无子一因。脾气暴躁,缺乏养育万物之和气,是无子二因。仁爱是化育之本,刻薄是不育之因,我一向洁身自好,不能舍己为人,同情别人,是无子的三因。其他还有多话耗气,好酒损精,好彻夜长坐不知养护

11、元气等,都是无子之因。” 云谷说:“照你这样讲,世间不应得到的事还多得很呢!岂仅功名与嗣子之事。世界上的人,是享千金财富,或享百金财富,或者应该饿死,是取决于各人心性所造成,天只不过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而已,并未加丝毫力量,就像人体的轻重,是决定在本身份量,而非磅秤厚此薄彼,是一样的道理。 传宗接代的事也一样,但凭各人积德之厚薄。有百世功德之人,必有百世子孙可传;十世功德者,必有十世子孙以护,那些绝嗣者,必是毫无功德之人。 只要能了解自我的因素,是造就人生吉凶祸福的关键,则将不发科甲与没有儿子的原因,尽量改掉。化吝啬为施舍;偏激为和平;虚伪成虔诚;浮躁改成沉着;骄傲改成谦虚;懒散改为勤奋;残忍化

12、为仁慈;刻薄改为宽容,尽量积德,尽量自爱,珍惜自己,别糟蹋自己,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这样必能去除身上的病根,重新获得仁义道德的新身体。 血肉物质之身,假若必受生灭气运的影响,则重生的道德精神之体,必能感动天地而获福。古有名言: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诗经也提过:人若能了悟业命之道,顺天之理,自然就能求得厚福。 孔老人算你当不了大官、没有儿子,是天作之孽还可避免;只要你扩充德行,广积阴德,多作善事,则自己所造的福,哪有不应验的道理?易经一书,专谈趋吉避凶的道理,若说命运不能改变,则吉又如何趋?凶又如何避?易经坤卦有言: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福及子孙,你相信吗?” 四、不会符

13、咒鬼神笑 从此我猛然顿悟,深信此言,即刻拜领受教,而将往日之过失,在佛前尽情表露忏悔,先求登科,誓作三千善事,以报答天地祖宗养育之恩德。谷禅师并指点我,每日所行的善事,记在功过簿上,如有过失,则须功过相抵。并教我持念“准提咒”,以期有所应验。他又说:“符录家说过:不会画符鬼神笑。画符跟念咒有异曲同工之妙,画符时,必须心不动意念,静下一尘不染,在此心如止水,如晴空之刻,开笔一点叫混沌开基,由此一气呵成,一挥而就,心无杂念则此符必灵。为人处世,祈祷天地,改造命运的道理也一样,须时刻处在此无思无虑的状态中,则人心即是天心,必能感动天地而得福。孟子立命之学也说过: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一般

14、人都认为夭与寿,是二种截然不同的遭遇,孟子为何说是一样呢?试想,人若能心处于不动欲念之境,随遇而安,善尽生之职责,命必然过得踏实,那么还有啥夭与寿之分别呢?进一步而言丰歉、贫富、穷通、贵贱也都只是在心存俗念之后才有分别,正因为世人心存妄念,不敢面对现实,不能以静心处理顺境,以善心安于逆境,因此生死就变成严重的二面,一切吉凶祸福、毁誉是非、穷通贵贱,也就困扰着世人,而弄得心神不定,永无宁日。 人若能修身养性,去恶向善,安于顺逆现实,时刻处于不动丝毫非非之念的明心似镜、似光、似无的境界,则离返本还原,归根复命的境界已不远,这样一切罪恶过失自然也就无踪无影,命运自然归于称心如意,全吉无凶之境,这才是

15、真正利人利已,有价值的行为。 还未达到此无心之境的人,只有时时刻刻持念准提咒,念到滚瓜烂熟,有持如无持,无持似有持,连持咒之念头自己都没有感觉,类似画符之时,空灵难言之境则道必可得,心灵而福至矣。” 从此我就把外号“学海”改为“了凡”,以纪念了悟立命之道理,而不落凡夫俗子之窠臼。 五、贤达之人能安命 至此以后,终日小心行事,便觉心安理得与前不同。从前放荡忧郁,六神无主的状态,到此变成了战战兢兢,小心谨慎的景象,即使处于暗室之中,也都以不获罪于天而时加警惕。碰到有人骂我,毁我,也都能淡然处之,不与计较。到了第二年参加考试,孔老人算定得第三名,却考取了第一名,孔老人的预言开始失灵了。到了秋期举人考

16、试,也出乎孔老人的意料之外,而考中了。 然而冷静检讨,还是感觉修养很勉强,譬如行善而不彻底;救人而心存疑虑;或身行善而口不择言;或平时操持守节,而醉后放荡不拘,将功抵过形同虚度,因此已巳年发愿,到了已卯年,历时十多年,才行毕三千善事,隔年回到故乡,即到佛堂还愿。并再发求子之愿,许下再行三千善事,以赎此生之过。至辛巳年(仅经过一年),就生了一个男孩。 我每行一善,就笔记于书,内人因为不识字,每行一善就在日历上划一圆圈,譬如施舍物品救济穷人、助人急难、放生等,有时一天里就作了十几件善事,这样继续行善积德,只有二年的时间,三千善事就完满达成,即刻再到佛堂还愿,并再求中进士之愿,并许下再行一万件善事之

17、愿。 经过了三年,我就考中了进士,当了宝坻知县,从此就备置笔记本于案上,名曰“治心篇”,交待门人,凡所行善事,务必登录,晚上则设香案于庭院,祷告天地。 内人见所行善事不多,经常耽心的说:“以前在家乡,互助行善,三千之数很快就完成,现居衙门中无善可行,何日才能达成一万善事之愿,完成功果呢?” 有一天夜里,就梦见了神灵前来指点说:“只要下令减收百姓租粮,一事即可抵万,功果可完。” 原来宝坻县的田租甚高,每亩须缴二分三厘七毫的租税,我即刻计划减低至一分四厘六毫。然而心里总是怀疑,是否可算是以一抵万的善行。 刚好有位禅师自五台山来,我就将梦里的事向他请教。他说:“只要真诚为善,切实力行,就是一善也可抵

18、万,何况全县减租,万民受福,当然一善足可抵万。” 于是我就捐献薪金,拜托禅师回山时,代办请一万僧人吃饭之事,以表诚心还愿回向。孔老人曾算我五十三岁必死,我并未为了此事祈祷,或发愿添寿之事,而那一年也平安无事的度过,至今我已六十九岁了。书经上说:“天难谌,命靡常。”又说:“惟命不于常。”是很有道理的。所谓天命之说,其实是不可信的,也非一成不变的,命运更不可能不变。从此我深知:“凡是说人生祸福惟天定者,必是凡夫俗子。若说祸福凭心定,贤达能安命者,必是圣贤豪杰。” 六、谦谦君子道可得 总之,人的命运虽然不可知,但只要运逢显达时,也以落魄的心境处世。逢到顺利的境遇,也当作拂逆一样的谨慎。碰到富足的时候

19、,也像贫穷一样的节俭。就是得到别人的拥护爱戴,也不可趾高气扬。如果家世望重,也不可自鸣得意。学问高深,也应礼贤下士,不耻下问。如此行持,克已复礼,则德可进,道必可得。时时维护祖宗之高德重望;日日弥补父母之罪愆过失。上思国家社会栽培之恩;下谋家庭子女之福祉。待人常抱救急之心;待已务必严格规律,务必日日反省,时时改过。有一日安于现状,自认自己没有过失缺点,自以为自己是十全十美之人,则不进就是退。 天下聪明人所在皆是,所以会有道德不修、事业不发达者,都是为了因循苟且贪图安逸,而耽误一生。云谷禅师所说的立命之论。确实是至理名言,为人应该经常诵读,并勤力恭行,才不会枉度一生,荒废时日。 改过之法 一、改

20、过三要素 春秋时代,有许多大夫,仅凭观察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就能推测其人的吉凶祸福,并且非常的准确,这种事在左传、国语诸书里,都有许多记载。一般来说,一个人的吉凶征兆,发源于人的内心,而表现于人之外表。凡是相貌仁慈忠厚,行事稳重之人,大都能获福。相呈刻薄,行为轻佻者,大都近祸。绝对没有所谓“吉凶未定,渺不可测”的道理。 一个人心性的善恶,必与天心相感应,福之将至,可从其人宁静的心境,安祥的态度判断出来。祸之将临,也能从其人乖戾的行为发现得到,人若想得福而避祸,可以先不论如何行善,只要力行改过,自然就能向善。 谈到改过,“知耻近勇”是第一要素。试想,古之圣贤跟我们同样是人,何以他们能流芳千古,而我

21、们却默默无闻,甚至于身败名裂呢?人若只贪恋声色名利,纵情恣意,背着别人作些见不得人的勾当,自以为他人见不到,而自鸣得意,则将渐渐变成衣冠禽兽而不自知!世界上再没有比这种行为更可耻、更羞愧了!孟子也说过,知耻给人的影响太大了。能作到知耻就是圣贤;不知羞耻为何物,必是禽兽无疑。改过的关键就是在此一念之间,人所以异于禽兽,也仅在那一念之差而已。 改过的第二要素是要有“敬畏心”。天地鬼神是欺骗不了的,人就是只犯了一点点过失,天地鬼神也知道得很清楚。犯的若是重大的过错,天必降给大灾难;犯的若是小过错,则会损及福祉之现报。人不可不怕天地鬼神,一个人就是生活在隐蔽的暗室里,天地鬼神也同样一目了然,就是掩盖得

22、很周密,作得很巧妙,也无法掩饰善恶心思所产生的意念,“意念”就仿佛像一道“波率”,而鬼神恰似无形的导体,这也是鬼神无所不在,人必须要有敬畏心的原因。人只要一息尚存,滔天的大罪大恶,都有悔改的机会,古时有人一生作恶,临终前懊悔觉悟,发一善愿而得善终者,正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可以洗百年罪恶,也就像千年幽谷涵洞,一灯来照,则尽去千年黑暗一般。 因此说:“过失不拘大小,以能改为要。”人生无常,肉体易逝,若等到呼吸停止了,就是灵魂想改过也不可能,有人从此遗臭万年,使得孝子贤孙想洗也洗不掉。有人从此沉沦地狱永受折磨,就是仙佛菩萨也引渡不了。超拔之事但凭自身已意,一旦无常身逝,何日重生为人?清夜沉思

23、怎能不怕? 改过的第三要素,是要有“勇气与决心”。人所以不能改过,只因为因循苟且误了大事,若能发愤图强,当机立断,碰到小过像竹刺伤肉一般,速与拔除;犯上了大过如毒蛇咬指一般速予断指,不犹豫、不等待,则如易经所言:“风雷增益”之象,风起雷动干脆利落,则改过迁善必可成功。 人若能具备上述“改过三要”,知过能改就像春日逢冰,必能消失瓦解。二、改过三阶段 一般人改过,有从事上改;有从理上改;有从心上改三个阶段,作法不同所行功效也不同。譬如:前日杀生,今日戒杀,前日暴怒,今日静心反省,这是从事上改的方法,这种只在行动上勉强压制的方法,很难达到改过之效。比较理想的改过方法,应该从理上改。譬如想改杀生之过,

24、就想“天有好生之德”,物物都珍惜生命,杀它养已怎能心安?再加以水深火热锅鼎之苦,必痛彻骨髓。健康之道,首在本身元气之运化,而不在物品之希罕珍贵,就算山珍海味,吃过了也不一定能供养身体,蔬菜素品尽可充饥果腹,何必把自己的肚子当成化尸场!折损自己的福份?再想血肉之类必有灵性,与人同体,未能修养大德,使之像亲近小孩那样的亲我敬我,已属惭愧,怎可再残害生灵,使之仇我、恨我呢?若能想到此理,则必见物怜惜,下不了手,而达到改掉杀生之习。 想改掉暴躁的坏脾气也一样,就想人不可能一模一样,各有其长,也各有其短,没有十全十美的,因此应该互相体谅迁就,就算不合我意,而互相干扰,对我们也没啥损伤,有何可怒可气的。再

25、说,天下也没有自以为是的豪杰,也没有怨天尤人之修养法,怎么可以只要求别人,而不要求自己呢?日常生活有不能称心如意,是自己德行未修,涵养不够,必须再求反省,如此一来毁谤也会如举火烧空、必将自消自灭。若听到毁谤就动怒,想尽办法加以辩论袒护,正是作茧自缚,自取其辱的作法。 总之,杀生、发怒都是有害无益的事,其他尚有种种过失,都可依此类推,细细思考,道理若能明白,过错就不会再产生。一般而言,人的过失虽然有好几百种,但归根究底,都是从心所起,若能心不动念,无私无欲,就不必逐样检讨名、利、色、货诸过失。只要一心向善,正气所钟,邪念自然一尘不染,就像太阳当空,鬼魅尽消一般,这就是所谓“本立道生”之理。也是最

26、正确的“心上改”之法。因为过从心生,也当从心上修改,如斩毒树先断其根,则必枝叶尽落,就不必枝枝去剪,叶叶去摘。心上改之法,即在“治心”,妄念一动即觉察,并加以克制,则过不生,是最好的方法。若作不到这种高深的境界,则只好明理以改过。再办不到,就只好随事而禁。能“治心”并“明理”兼“禁过”,是再好不过的事。若只懂禁过,不明道理,不知治心,是笨拙的改过方法。 因此发愿改过行善,最好能有亲朋提醒督促或请神鬼为鉴,一心忏悔,昼夜不得松弛,经过一段时日必有效验。到此境界,自然感到心旷神怡,智慧顿开,或处杂乱环境而不动心乱性,或见仇人而不怒反喜,或梦见吐出黑色的东西,或梦见圣贤提拔引接,或梦飞步太虚,以及种

27、种罕见之胜迹妙景,这就表示消过灭罪,行而有证之象。但不可就此心满意足,自鸣得意,不再求进步。 吾辈凡夫俗子,过失像刺猬身上之刺一般之多,若冷静思考。还看不到自己的过失,必是粗心大意,迷糊之人。凡是罪孽深重之人大都心神昏庸,失神健忘,无事烦恼,见到正人君子,则显出惭愧沮丧之状态,听到了真理大道则不高兴,有时施恩反招憎怨,或梦见一些颠颠倒倒的恶梦,甚至于经常发唠叨等上列种种都是自作孽之相。为人若有了上述情况,应该即刻发愤图强,改过向善以免自误。积善之方 一、积善之家有馀庆 古时有一妇人颜氏,把女儿许配给孔子的父亲,只打听其祖先是否积有大德,而不管孔家是否富有,她认为只要祖上积有大德,其子孙必然会出

28、人头地。孔子也称赞舜之大孝说:“舜必能流芳千古,子孙兴旺”。上述之论,确是言之有理。再证之以往事:福建公卿杨荣,其祖上世代以摆渡为生,每当暴雨成灾,冲毁民居时,总有人畜货物顺流而下,别的船只总是相争捞取货物,只有杨荣先祖以救人为要,货物一概不取,乡里的人都笑他愚笨,到了杨荣父亲出生时,杨家便渐渐富裕。有一天,一位道人到杨家说:“你祖积有阴德,子孙必当享受荣华富贵,某地龙穴可筑祖坟。”于是就依言作得今人所说“白兔坟”。后来生了杨荣,年幼就登科,位至三公,并得皇上加封祖父官号。至今子孙还是荣华不衰,尽多贤达之士。 二、恻隐之心人皆有 鄞县人杨自惩,起初当县吏,心地忠厚,为人公正。有一次县长处罚一犯

29、人,打得血流满面,而还不息怒。他就跪地为犯人求情,请县长息怒宽恕。县长说:“此人犯法违反常理,怎能叫人不怒”。他叩头说:“为政失道,百姓涣散已久,他们不懂得法律常情,只要能问出案情就好了,这种事破了案都不能高兴,怎么可以发怒呢?”县长因此才息怒。 自惩家境贫穷,又廉洁自持,从不收受别人财物。碰到了犯人缺粮时,也都尽力救济,即使自己挨饿也在所不惜,至诚持善从不间断。后来生有二子,长子名守陈,次子名守址,为南北吏部侍郞,长孙也作到刑部侍郞,次孙也作到四川廉宪,都是出了名的官职,其后裔也都兴旺不衰,官运亨通。 三、上天有好生之德 明朝英宗时期,福建猖乱,百姓从贼者很多,朝廷派布政司谢都事,搜杀东路贼

30、党,谢恐滥杀无辜,因此先设法取得贼党名册,凡没有参加匪党组织的人,即暗中给予白布及小旗,教他们在官兵进城时,插旗于门首,并警戒士兵不得滥杀无辜,因此救了万人的性命。后来谢之子孙有中状元、当宰相、中探花等满门得享富贵。 又厦门有林姓人士,母亲乐善好施,常作馒头供应穷人,凡索取者都照数施舍。有一道人,每次索取六七个,三年如一日,从未间断,他母亲也照给无误,而从未表现出不高兴的样子。道人知其诚心救人,就对她说:“我吃你的馒头三年,无以为报,特地前来告诉你,屋后有一好地可建造祖坟,子孙官爵有一升麻子数目。” 后依言点葬,初代即有九人登科,世代从此不断出贵,福建至今还有“无林不开榜”的譬喻。 还有冯琢庵

31、太史之父,冬天清明到学堂时,路上遇到了一个人,倒在雪地中已快冻僵,就即刻脱下自己的皮袍给他穿上,并扶其回家救治。当晚就在梦中得到神灵的指点说:“你救人一命,出于至诚,吾派宋朝名将韩琦作你的儿子。”而后生下了琢庵,就取外号为琦,以作纪念。 四、心地光明鬼神惊 台州应尚书,壮年时住在山中读书。夜间常听到有鬼怪作祟叫闹,但他都不害怕。有一天,他听到了鬼在谈话说:“某妇人因其夫外出,很久未见归来,她翁姑以为儿子死了,逼其改嫁,明天晚上会来自缢,我从此有人代替,可以转世投生了。”应尚书听到了此语,就即刻卖掉了田地,得银四两,并假造了一张其夫的书信,一并寄到了她家。她母亲发现了笔迹不同,有点怀疑,但继之一

32、想:“书信就算假,银子总没有平白送人的道理吧?我想孩子一定平安无事才对。”因此也就不再逼她媳妇改嫁。后来她的夫婿总算回来团圆。应尚书后来又听到了鬼说:“本来有人来代替,却被那位秀才破坏了此事。”另鬼说:“那你就找他算帐啊!”鬼说:“不行,天帝以此人心地善良,早已命他为将来阴间尚书,吾怎么能害得了他。”应公从此更加努力,日日行善,积德甚多,碰到了饥荒,必捐献粮食救灾。遇到了旁人有急难,都尽力给予协助。碰到了不如意,也只逆来顺受,反躬自省而不怨天尤人。至今其子孙为官享福者、比比皆是。还有常熟县人徐凤竹,其父颇为富有,凡是碰到了饥荒,总是献捐粮食以赈灾救贫。有一次就听到鬼唱歌说:“千不骗、万不骗,徐

33、家秀才作到了举人郞。”连续几天唱个不停。此年徐凤竹果断中了举人。他父亲因此也就更努力积德行善,从不弛怠,举凡修桥补路,照顾过路的旅客僧人,凡有益大众之事,无不尽心尽力。后来又听鬼神唱歌说:“千不骗,万不骗,徐家举人直作到都堂。”后来徐凤竹果然作到了两浙巡抚。 五、平冤减刑合天心 嘉兴屠康喜,初为刑部主事,常往狱中探查案情,遇有无辜冤狱之人,即签报案情给主审官,待开庭时,主审官依此案情审问,无辜之犯人都表心服,因而无罪释放者有十几人。一时百姓都说尚书廉明公正,而屠公却从不居功。屠公又再上书陈情曰:“辖治之下,四海之广,百姓众多,必有许多冤狱之民,应该每五年派一减刑官,详加调查以平冤狱。”皇上准其

34、所奏,屠公也被派为减刑官之一员。有一天晚上,屠公梦见了神灵指点说:“你命中本应无子,今减刑之事,正合天心,天帝特赐你三子,并都享高官厚禄。过了不久,夫人就怀孕,后来连续生了三个儿子,名叫应埙、应坤、应竣,都是当了大官。 六、敬神护法世代昌 嘉兴人包凭,他的父亲是池阳太守,生有七个儿子,包凭是最小的一个,入赘平湖袁氏为婿,虽然博学多才,却屡次考试都不上榜。 有一天到太湖附近游览,行至一村中,见一寺院破漏,观音菩萨像被雨尘淋湿沾污,即取出身上所有的十两银子,给主持人作为修筑庙宇之用,僧人说:“工事太大,所费必巨,恐怕难以完成你交待的心愿。” 于是他就再取出随身行旅,贵重值钱的衣物,交予僧人,虽然随

35、行仆人再三劝阻,他还是诚心乐意的捐出,并说:“只要佛像不被损坏,我没有衣物使用又有啥关系!” 僧人说:“施舍钱财衣物并非难事,但你虔诚心愿,确实难得。”寺院修好之后,有一天他又来游此寺,夜宿寺中,即梦见护法神前来道谢说:“你子当享世代俸禄。”后来他的子孙,汴与圣芳,都真的作了大官。 嘉善人支立的父亲,当刑房吏的时候,有无辜之重犯为了求生,告诉他的妻子说:“支先生待人很好,也很同情我的遭遇,愿意代为洗雪冤情,我们已没有什么可以报答,明天你请他到乡下,详述案子情节,并亲自奉侍他,他若恳接纳,则我就可能平反获释。他的妻子流着眼泪答应了。 隔天,支先生到她家里,她即亲切招呼,并告诉他丈夫的意思,愿意过

36、给他作女婢。支先生断然拒绝,只答应她转呈案情,尽力而为。后来案情大白,犯者无罪获释。登门道谢说:“先生大德,世所罕见,吾有小女,就送来当丫头。帮忙料理家务,此礼可通还、请笑纳。”支先生只好按规矩收纳。 后来他的儿子支立,廿岁就登科,官至翰林、孙支高以及子孙世代也都官运亨通。 在上各段所述,虽然情节、作法不同,但都是一心向善的实例。 七、为善不兴,为恶昌盛?积善之事详细来说,有真善、假善,有端正之善与歪曲之善;有阴善、阳善;有是善、非善;有偏善、正善;有半善、满善;有大小之善;难易之善等分别,必须作进一步的了解,不然为善而不明理,往往就会产生自认为行善,而其实是造孽的行为,而枉费苦心。 譬如一般

37、人常说:“某人行善而子孙不兴,某人为恶而家门却昌盛。”而误解俗语所说:“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是无稽之谈。 其实这都是一般人不明事理,颠倒是非善恶准则的错误观念所造成。不可认为善恶报应是骗人的说法。 八、因有真善与假善 就以真善与假善来说:打人骂人,贪财妄取,一般人都认为是恶。敬人礼人,廉洁有守,一般人都认为是善。其实这些行为,都不一定就是恶或者善。我们必须进一步,了解他行为的动机与目的,才能了解何者是善?何者是恶?正确来说:“有益于人群,则打人骂人皆算善。若为了自己私利,则尊敬别人、礼让别人也算恶。” 为人处世,利人之善才是真善;利已之善则是假善。发于内心的善行是真善;装给别人看的善行是假善

38、。 无所求而为之善是真善;有所谋而为之善是假善。 九、端正、歪曲有分别 那么什么是端正之善与歪曲之善呢?一般都认为谨慎、随和之好好先生是善人;但圣人却认为敢作敢当豪爽之狂狷之士,才是善人。因为谨慎软弱没有个性之人,虽然全乡人都说他好,而成好好先生,却是随波逐浪;没有志气;没有道德精神;没有道义勇气之人。依此类推衡量,则社会上荒谬颠倒的现象,还有很多。总之,天地神鬼对于善恶之观念,都与圣人的观念相同;而与世俗的眼光相反。因此说:若想积德行善,绝不可只为了顺乎世俗人情,讨好世人,掩人耳目,必须从内心深处潜移默化,一心只为济世,不媚俗世,纯为爱人助人,才是端正之善。若有一丝媚世之心,一点愤事玩世之心

39、,则就是虚伪歪曲之善。 十、阳善、阴德也不同 善又有阳善与阴德之分。为善而为人知是阳善;行善而不为人所知就是阴德。阳善只能享受博得名誉之福报。阴德天必赐以厚福。世人名誉超过了实际,必有奇祸。因为盛名是造物所忌,而有名望之人,大都只是浪得虚名,缺少实际功德,因此名望之家,横逆之事也特别多。因此古人劝人:“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赞。” 人若毫无过失,而被横加恶名,又能逆来顺受,必是有大道德修养之人,子孙往往能突然大发。因此俗眼所看“为恶昌盛”之说,值得探讨。总之,阳善与阴德,就只差别于明与暗之分罢了。 十一、是善、非善论影响 既然行善,何以又有是善、非善之说呢? 举例来讲:鲁国法律规定,若有人肯出钱

40、去赎回被邻国捉去作臣妾的百姓,政府都依例付给一笔赏金,作为奖励。孔子的学生子贡,赎人却不愿接受奖金,孔子知道了就骂他说:“你错了,君子作事可以移风易俗,行为将成为大众的规范,怎么可以只为了自己高兴,为了博得虚荣,就随意去作呢?现在鲁国富人少,大都是穷人,你这样创下了恶例,则大家认为赎人接受赏金是丢脸的事,则以后还有谁赎得起人,从此以后赎人回国的风气,将慢慢消失了!”还有一例:子路救起溺水之人,主人送了一头牛道谢,子路收了下来。孔子听到了说:“从此鲁人必乐于拯救溺水之人了。”因为一个肯救,一个肯谢,则酿成风气。 以上二例,以一般人的观念说,子贡不领赏金是廉洁的好事;子路接受赠牛是一大败笔,但孔子

41、的看法却与众不同。 因此说:凡人行善,不可只看行为,必须看它的流弊。不可只看现在,必须看事情的结果。不可只论个人的得失,需看对大众的影响。 若现行似善,而其结果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善。若现行虽然不善,而其结果有益于大众,则虽非善而实是善。举此一例可以旁通,例如:不应宽贷;过份称赞别人而迷人神智;为守小信而误大事;宠爱小孩而养大患等,都急待吾人冷静检讨改善。而这些正是一般凡眼俗见所言:“好心被雷亲”的原因。 十二、偏善、正善论结果 至于善有偏、正,又当何讲?举例说:从前吕文懿宰相辞职归乡,乡民依然尊敬他如北斗星,看重他如泰山,有一天,一个乡民醉后前去大骂他一顿,吕公不为所动,认为是醉人而不去计

42、较。过了年,此人愈变愈坏,终于犯上了死刑重罪,吕公才后悔说:“当初若稍微跟他计较,送官惩罚,小惩足以为戒,也许今日不会促成此种大恶,都是吾当初存心过于忠厚,怕被人误为仗势欺人,以致害了他!”这是一个善心而作了恶事的例子。 再举一恶心而行善事的例子:某地有次饥荒,暴民白天公然到处抢粮,有某富家告之于官府,官府却一概不理,于是暴民愈为放肆,变本加厉,逼不得已,只好私自惩治暴徒,乡里才为之平静,而免大乱。 因此说:人人皆知善是正,恶是偏。但若行善心而使事成恶,则是偏。若行恶心而使事成善,则是正。这是为人处世应有的认识。十三、半善、满善凭一心 还有半善、满善,又作何解? 易经提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

43、;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就像把东西存进容器一样,勤而积之则满,懈怠不积则不满。 譬如以前有一女人,到庙里烧香,想布施却又家境困难,找遍身上只得二文钱捐献,但庙里主持高僧还是亲自替她诵经忏悔祈福。后来此女贵为宫女,携带了数千金来庙布施,主持高僧却只派了徒弟代办而已,因此她就开口问道:“我以前只捐二文,你就亲自替我祈福,今天捐献千金,你为何不乐意服务?”高僧说:“以前布施虽小,心意真切,非老僧亲劳,不足于报答。今日布施虽多,心意却不如以前真诚,因此有人代劳即足也。” 以此为例:“千金是半善;二文是满善。” 还有以前神仙名钟离,传授吕洞宾点铁成金之术,及利行善济世,吕祖问说:“这种金会还原吗?”钟答

44、:“五百年后,终究还要复原为铁。”吕祖说:“这样不是害了五百年后的人吗?这种法术我不想学。”钟说:“修学仙道要先积满三千功德,就凭你这句话,三千功德已算圆满达成,可以学仙了。” 因此说:为善必须发乎真诚自然,事后不牢记在心里,则虽小善也能达成功果;若怀有企图行善,施恩望报,就是终生行持,还只半善。 譬如以钱财救济别人,若能作到付出金钱而心里没有感觉。付给其人,而像没有其人。付出了钱财,却像没有付出钱财的无欲无物,三轮皆空,一心清净之境,则一文钱足以消千劫之罪,斗米也能种无涯之福。 若施人而心不忘,施恩而望报,舍财物而心痛,则就是黄金万两,也只半善而已。 十四、大小难易看动机 再论善有大小,有难

45、易之理: 古时有位叫卫仲达的人,供职朝廷为官,有一次精神解离,被摄入阴间,阎王命人呈现善恶记录簿给仲达看,他发现恶录簿摊满庭院,而善录簿却只几张而已。阎王命人取秤来称,大叠之恶录簿,却比只几张的善录簿轻。 仲达好奇的问:“我才廿多岁,哪来如此多的恶录?“ 阎王答:“思念不正就已犯罪,不一定作了才算。” 又问:“善录何以会比恶录重呢?“ 阎王答:“朝廷常兴大工,修三山石桥时,你上书的奏章稿文。” 仲达说:“我虽上书,朝廷并未采纳,何以有此份量?” 阎王说:“朝廷虽未采纳,但你一念之善,普达万民之身,若被采纳,则善力更大。” 由此可知,志在天下,善达万民,则善虽小而功德大。若志在一身,善及一人,虽

46、多也小。至于难易之善,就像修身克已一样。必须从很难克服的地方先克服,则小的过失也就自然不会犯。譬如江西舒翁,以二年教书所得的薪水,代缴他人的罚款,使人夫妇团圆。河南张翁,以十年省吃俭用的储蓄,代别人偿还债务,而救活他人妻女。镇江靳翁,虽年老无子,也不忍娶幼女为妻。 上述倾囊相助,体谅别人,为别人着想之善举,都是作别人所不愿作,忍别人所不能忍,难能可贵之善,这种难为之善,才最可贵,而天降之福也必丰厚。 无钱无势之人,行善助人是比较困难,但若能尽力而为,在困难之中行善,其价值也更为可贵,获福也大。有钱有势之人,行善积德是太容易了,容易行善而不为,即为自暴自弃,正如俗语所言:“富而不仁如肥猪。” 十

47、五、行善妙方有十味 行善的道理跟原则,上面已经说得很详细。下面来谈随缘济众,行善积德的方法。与人为善。敬爱存心。成人之美。劝人为善。救人危急。兴建大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敬重尊长。爱惜物命。等十法。 何为与人为善?先帝舜年轻的时候,在山东看渔人捕鱼,看到鱼藏丰富的静水深潭,都被年轻力壮者争相占取,而老弱渔人,反被排斥于急流浅滩之处,而深感伤心。于是他也亲身下水捕鱼,凡是碰到了别人过来抢捕,他就故意让人而不抱怨,逢到有人把鱼让给他捕捉,就当面称赞并道谢。如此相处了一段时间,也就形成了礼让的风气。试想,以舜之才智,哪有不能用语言教人的道理?而他却不用言教,宁取身教,潜移默化转移人心风气,真是用心

48、良苦。 因此说:“为人应尽量不拿自己的长处,去彰显别人的弱点。不要故意表现自己的善心,去显示别人的恶意。 千成不要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捉弄别人,折腾别人。应该尽量谦虚处世,见人有过,尽量宽恕。见人小善,也要表扬,则可对恶人形成一种沉默的抗议,也不会撕破恶人的面子,使恶人不敢放纵,也有改过的机会。 总之,念念不忘为大众着想,维护真理原则,即是与人为善。 何谓敬爱存心?就一般人的行为来看,君子与小人实在有点混淆不清,但若能留意一个人的存心正邪,则善恶就像黑白一样的分明。因此说:“君子所以异于小人,仅在一念之差而已。”孟子也提到:“人所异于禽兽几希?” 俗语说:“一样米养百种人。”人虽有亲疏贵贱,智拙贤愚之分,但万品同体都是同胞,谁都应该互相敬重,敬爱众人也等于敬爱圣贤,能了解众人的立场,即合圣贤之道,因为“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人人若都能敬业乐群,安分守己,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