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文题目:浅析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策略浅析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策略摘要: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目前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些影响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的问题,因此很有必要对过去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总结。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阐述,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以期有助于今后教育信息化工作能健康发展。 关健词:中小学 教育信息化 问题 对策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我国的重要建设工程,近几年得到迅猛的发展,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初具雏形。据教育部数据统计
2、,我国有近3万多中小学建立了校园网,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上元,同时,统计数据也表明90%的校园网络处于一种闲置、没有充分利用的状态。从这种现象可以看到,我国中小学存在着一些不利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问题,就此,笔者对一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现状进行了实地调查,走访了一些领导和老师,在看到他们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所取得成绩的同时,更多地与他们共同研究和分析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结合实际,探讨改进问题的策略。下面就当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策略谈谈我们的看法。问题一:旧观念,指导新工作。近几年,教育信息化工作为学校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教学改革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然而,目前教师对教
3、育信息化的认识普遍不高,重视不够,仍以传统教育观念指导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工作,以致制约了教师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积极性和水平,造成了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信息化环境下的教与学,将学生作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除“人灌”外,还要加“机落”和“网灌”,学生没有机会主动参与学习,更谈不上创新和实践,把先进的信息化教学设备当作普通黑板一样来用,效益欠佳,对推动教育信息化工作产生不小负面作用。对策一:树立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与学的新观念。 观念问题是制约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要树立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与学的新观念,以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
4、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推进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创新,逐步实现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学习和创新发展提供现代化的教育环境和学习工具。问题二:没有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 从调查情况来看,大部分学校没有将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中,只是有教育技术中心或信息中心制定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由于教育技术中心或信息中心的地位和职能的限制,所制定的规划,考虑得更多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制定规划的观念、定位可能会与学校发展规划有较大差别,且他们对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发展规划不甚了解,因此,他们在教育教学方面往
5、往考虑得不够周全,以致出现了校园网络建成后,在教育教学上的应用则难以按规划实施,造成校园网络只是一种摆设的浪费现象。对策二:提高认识,准确定位,明确发展目标,制定与学校整体发展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教育信息化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的方方面面,制定适合本校的切实可行的规划,才能使教育信息化工作井然有序地开展。因此,学校从发展全局需要出发,认真研究讨论,反复修改,制定既有前瞻性,又注重可行性,可操作性的,符合学校实际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问题三:投资比例失调,导致硬件、软件和潜件发展不平衡,效益欠佳。目前,教育信息化工作中普遍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应用;重配备、轻培训;重投
6、入,轻管理”等不良现象。往往存在硬件投资比例过大,软件投资明显不足,勿视潜件投资的不合理现象,导致硬件、软件和潜件发展不平衡,出现有先进的网络设施,缺少适用的应用软件和教育信息资源,缺乏懂信息技术的学科老师等不协调发展局面,结果造成先进的信息化设施无法有效利用,很多学校的网络设施仅局限于上网,或往往变成上级考评的对象及供领导参观的现代化摆设,应用成效与预期目标存在很大差距。对策三:改善投资结构,保障硬件、软件、潜件协调发展,提高教育信息化投资效益。根据发展目标,正确处理好硬件、软件、潜件的投资比例关系,坚持硬件、软件、潜件同步规划设计、同步配备、协调发展的原则,实现硬件、软件、潜件协调发展,发
7、挥资金整体效益。避免因只注重硬件投资,忽视配套软件、资源、培训、推广应用、管理维护等方面的隐性成本投资,而导致硬件设备到位后不能实现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应用。问题四:缺乏适合教学实际的应用软件和教育信息资源,严重制约了教育信息化工作深入开展。 从各地情况来看,普遍存在软件环境建设滞后,软件与硬件发展不同步,不配套,缺乏适合教学实际的应用软件和教育信息资源的问题。一是缺乏适用的教育信息管理与应用平台、网络教学软件等;二是缺乏符合新课程改革和符合课堂教学的教学资源库;三是没有建立完善的日常能正常更新维护的包括教师、学生等基本信息在内的教育管理信息资源库;四是各校已有的教学资源难以互相交流与共享,形成“
8、信息孤岛”,没有充分利用。由此造成已建成的校园网和多媒体设施难以在教学中发挥作用,严重制约了教育信息化工作深入开展。对策四: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软件的开发与应用,丰富教学信息资源。应用软件和教学信息资源的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问题,没有适合教学需要的应用软件和教学信息资源,教育信息化工作就是无米之炊,难以为继,因此,要采取以下有效措施,保证应用软件和教学信息资源建设顺利进行。一、软件和信息资源建设应与硬件建设同步规划设计,同步建设,不能偏废。二、建立由市(县)教育教育信息中心、教研室,学校、责任教师组成的软件和资源建设体系,负责本地区软件和资源建设及推广应用工作。三、通过政策引导,采取校企合作等
9、方式,教育专家、信息技术专家、一线教师共同研发应用软件和教学信息资源。四、以课题研究促进应用软件和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五、采取多种有效激励机制,建立学科群网站和专题网站,实现资源共建共享。问题五:缺少信息素养高和教学经验丰富的复合型教师。在调查过程中,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是信息素养高和教学经验丰富的复合型教师非常少。其原因是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往往是学习硬件和软件操作应用的知识与技能,而忽视了现代教育思想、理论、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培训,以致不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和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技能。而刚毕业的年轻教师虽然信息素养较好,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技能较强,但他们
10、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的水平则相对较低,有待在实践中提高。对策五:全面加强师资培训,培养一支具有较高信息素养和教学水平的复合型的教师队伍。将师资培训工作纳入教育信息化整体规划之中,积极做好以下工作:一、要建立和完善师资培训体系。实行学校、市(县)、省分层负责培训和滚动培训的机制。学校负责教师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全员培训,市(县)负责各校学科骨干教师信息技术的提高培训,省负责各地骨干教师信息技术的提高或专项培训,要求参加市(县)、省的教师必须承担学校教师全员培训的任务。二、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内容。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和不同的培训对象来科学合理安排培训内容,内容要以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和运用现代教
11、育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技能为中心,围绕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技术、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等模块进行培训,解决“有思想没技术”和“有技术没思想”的问题,且培训内容应当体现先进性、实用性、时效性、针对性。三、要采取形式多样的培训方式。由于教师各自的信息素养水平和学习需求不同,所以可采取脱产培训、短期进修、网络培训、教师自学等个性化培训方案。四、恰当运用考核评估机制,保证培训有良好的效果。要制定相关政策,把教师参加培训情况与教师晋升、职称评审等挂钩,提高教师学习的积极性,保证教师参加培训不是一种形式,而是真正学习和掌握培训内容,同时要运用有效的激励机制,指导教师把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问题六:信息
12、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存在不少困难。目前,信息技术虽然在各学科教学中得到应用,但主要是初级阶段的课堂演示型教学模式,而高级阶段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教学,则因存在缺少相应的教学评价标准,大部分师生的信息素养低,多媒体网络设施不完善等因素,导致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教学难以正常开展,即使有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学,整合程度和水平也不高,效果不够理想。对策六: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实践和研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会带来许多新课题,需要加强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围绕问题开展研究,用研究成果引导实践,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从目前的情况
13、来看,应采取如下措施来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开展。一、将课程整合与新课程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标准体系。二 、加强相关理论和技能的研究与学习,培养一批学科骨干教师,促使他们成为“领头羊”,带领全体老师开展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三、要发挥备课组的团队作用,开展教学协作研究,共同制定课程整合的教学方案。四、在现有条件下,挖掘潜力,除信息技术课外,向师生开放所有多媒体网络电脑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提供便利。问题七:大部分学生的信息素养偏低,影响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开展。目前,不少学生对开设信息技术课的认识普遍不高,重视不够,信息技术课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课时难以得到保证
14、,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以致教学效果不尽人意,不能很好地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也存在只重视学生软硬件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教与学,忽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对策七:规范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严格按照国家新课程标准,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和选修课,规范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在教学中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不仅要让学生真正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努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问题八:校园网络系统的信息安全问题较为突出。随着校园网络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安全问
15、题也越来越突出。一方面是网上的资源十分丰富,但也有极具吸引力的游戏、色情等不少有害信息。因没有有效的安全设施过滤有害信息,这对中小学上网极易产生负面影响,可能引起道德失范,行为越轨,甚至犯罪等行为。对此,家长和老师无不表示忧心,“谈网色变”,以致许多老师和家长,甚至学校都不敢放手让学生上网自主学习,严重妨碍了信息化教育的深入开展。另一方面是校园网因缺少安全防范措施而极易受黑客攻击、病毒感染等导致校园网络系统瘫焕、数据丢失或篡改,影响教育教学工作正常进行。 对策八:完善安全防范措施,加强网络道德伦理教育,保障网络信息的安全。完善安全防范措施,积极配备防火墙、数据备份设备(含软件)、网络防病毒软件
16、等安全设施,采取帐号权限、数据备份方案、网址过滤、内容分级过滤、虚拟因特网等安全策略,完善安全防范措施,保障网络信息的健康和数据安全,创造安全的教与学的信息化网络环境。同时,学校和社会都要积极探索网络道德伦理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学校可通过网络道德教育主题班会或专题活动来提高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识别能力、自律能力,要建立学生网站,丰富校园网内容,积极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世界的各种问题和现象,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此外,社会也要关心青少年的成长,积极配合政府开展整治网吧、网站的工作,极力净化网络大环境,营造健康的网络文化,让健康、文明的信息占领网络阵地,成为网络信息主旋律。
17、问题九:教育信息化管理机构的定位不准,管理体制欠完善。目前,各地教育部门中管理教育信息的机构主要是教育信息中心、电教仪器站、教研室,学校则是教育信息中心或信息技术科。在教育部门主管机构间、教育职能部门与学校职能部门间、学校教育技术中心或信息技术科与科组的工作关系不协调,职责范围不明确,缺乏相应的管理体制,人为造成多头管理和人为分割原来本可以紧密联系,相互沟通的业务,教育信息管理机构应有职能得不到发挥,由此造成教育信息化工作常处于自由发展状态,其发展得不到有关部门的指导与监督,结果很多工作得不到落实,深入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就变成一句空话。管理体制不完善的原因在于人们缺乏对教育信息管理机构的正确认
18、识。人们通常把教育信息管理机构定位为技术部门,其主要职责是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视为教育部门的“建筑安装公司”,人们普遍认为他们不懂教育教学工作,自然其推广教育信息化工作也得不到教研室、科组及学科教师的认可和支持,教育信息化工作绩效不好,极大地挫伤了其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积极性。如果教育信息管理机构与教研室、科组联合推广教育信息化工作,则可能因工作关系不协调,职责范围不明确而互相推卸责任,影响教育信息化工作正常开展。对策九:科学定位教育信息管理机构的职责和功能,完善相应的管理体制。要摒弃定位偏面,多头管理的传统观念和做法,完善科学的管理体制和定位合理的主管机构。随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深入开展
19、,本着合理调配教育资源,优化机构设置,统一管理的原则,通过改组、整合教育部门的教育信息中心、电教仪器站、教研室和学校的教育信息中心、信息科、科组的职责和功能,理顺他们间的关系,完善相应的管理体制,明确各自的职能。确立教育信息管理机构既是信息技术部门,又是教育教学管理部门,让技术柔合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使其成为名符其实的组织教师开展教育信息化的教学、教研、管理、协调的综合性单位,发挥其在教育决策和执行上的职责和功能,使其成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推动者和实施者,保证教育信息化工作始终与教育教学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发展。问题十: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师资力量薄弱,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足,状况令人担忧。目前,各
20、地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教育技术人员普遍不足,缺乏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大部分是“半路出家”或刚毕业的科班人员,他们普遍存在基础差、专业知识不扎实,经验不足,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同时,也因他们是非一线教学人员,认为他们的只是“安全、卫生、几把钥匙”的责任,这种偏见造成他们业务学习和进修机会较少或没有,而没能及时学习与掌握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以致教育信息化队伍的整体工作能力、工作积极性及人员配备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教育信息化工作需要,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能保障网络等设备基本运行已属不易,更何况要使应用上台阶就更难了。另一方面,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教育技术人员所做的大量技术工作在职称评
21、定和年度工作考核中得不到认可,他们职称评定、地位、待遇等实际问题得不到解决,相比之下,受其他行业的信息技术人员有高地位、高待遇等因素诱惑,会更加严重挫伤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技术支持不力乃至技术人才流失,严重影响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对策十:全面加强教育信息化的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其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教育信息化师资队伍是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深入开展的根本保证。因此,各地要从关系到教育信息化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抓好教育信息化师资队伍建设。面对存在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从职务、职称评定、地位、待遇、工作考核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和具体实施办法,把高学历、高素质、高水平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吸引
22、到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第一线,要采取有效措施,让在岗人员都有机会通过离岗进修、在职学习等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学习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教学理论等内容,逐步提高其教育教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努力构建一支由学科教师、教研人员、教学设计人员、教育技术人员等组成的人才结构合理,教育教学思想先进,教学经验丰富,教育技术水平高的教育信息化人才团队。同时要建立有效的考评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团队的积极性和开拓创新精神,不断推动教育信息化工作稳步向前发展。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全新的系统工程,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个方面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要敢于面对,正确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找出相应的对策,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创新,把教育信息化工作推向前进。参考文献:1、南国农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南国农电化教育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版。2、祝智庭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进展报告,中国电化教育,2003年9月。3、苗逢春我国未来5年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系统推进和实施关健,中国电化教育,200年9月。4、余胜泉,曹晓明,教育信息化2003回顾与展望、电化教育资讯,2004年4月。5、朝永奇、姚春玲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回顾、展望及应对策略,中小学电教,2003年8月。6、白梅关于网络教育中资源建设的思考,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12月。7、校园网建设进行时中小学校园网建设及应用状况问卷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