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年上半年临床路径执行情况统计分析 我院自2012年6月起试行部分病种临床路径管理,通过临床路径工作的开展,我们进一步优化了医疗流程,规范了医护人员的医疗行为,提高了整体医疗质量,减少了不合理的检查、治疗、用药,降低了总体治疗费用,缩短了平均住院天数,病种同比总费用、住院天数均较未进入路径者减少,提高了工作效率。进一步增强了医患沟通,科室医务人员医患沟通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密切了医患关系,减少了医疗投诉和纠纷。现对2014年上半年临床路径运行数据进行收集、分析。一、2013年与2014年上半年临床路径病种效率分析评价 卫生部临床路径指南规定以上病种的标准住院日分别为:脑梗死,14天;急性S
2、T段抬高袭击梗死,10-14天;急性阑尾炎,7天,腹股沟疝,5-7天;下肢静脉曲张,7-10天;硬膜下血肿,9天。除急性ST段抬高性脑梗塞住院日超过标准住院日外,其他病种基本符合要求,且其平均住院日亦呈下降趋势。二、2014年临床路径病种治疗效果评价治愈好转率死亡率出院30天内再住院非预期再手术率并发症与综合症脑梗死73.26%0.00000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66.67%0.00000急性阑尾炎81.25%0.00000腹股沟斜79.37%0.00000下肢静脉曲张100%0.00000慢性硬膜下血肿90.91%0.00000股骨干骨折90%0.00000入径病种实行效果总体较好,治愈好转
3、率平均90%以上,无死亡病例,无并发症与综合症,无出院14天及30天再住院案例,无非预期再手术案例。三、2014年上半年临床路径病种实施过程评价神经内科临床路径病种脑梗塞入径人次数量大,占全院93%以上,脑梗塞临床路径入径排除条件之一为患病超过72小时者不纳入路径,而事实上临床医疗工作中这一部分病人占相当一大部分比例,使得临床路径入组率下降,从而影响全院路径入组率,仅为38%,不能达成入组率50%的标准,提示脑梗塞入径排除条件需要做出调整;入组完成率情况运行良好,全院平均入院完成率及各病种完成率均超过70%以上,符合临床路径入组完成率标准。四、2014年上半年临床路径病种经济学评价伴随着全国G
4、DP的增长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全面推广,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和就医率均得到了提高,住院比例也伴随着增长,2014年中国GDP增长率预计为7.5%,新农合县级定点医疗机构报销比例为65%,在社会环境的驱动下,我院临床路径病种的住院费用也得到了提高;而国家基本药物的推行,避免了住院药物费用的大幅度增长,从我院临床路径规范性推行中可以得到验证,除心梗、硬膜下血肿这两种疾病病情变化快、容易转危,基本药物有时不能满足治疗外,其他疾病平均药物费用均有不同幅度的下降。五、2014年上半年临床路径实施变异情况分析评价由图中看以看出仅自动出院或退出者就占近50%,提示我们对入径患者的沟通方法和沟通效果欠佳,未
5、能让患者理解临床路径对患者的优异性;其次合并其他严重疾病影响第一诊断居第二位,占23%,提示对入径患者的入院评估落实不到位。对临床路径的变异情况分析,是对临床路径适宜性评价的重中之重,通过临床路径的实施,对变异原因的汇总、总结,让临床路径更加的与临床医疗紧密的结合,以下为我院对临床路径的变异认识过程。对“变异”不理解医院培训了解变异并掌握判别方法寻求减少变异的方法改进治疗方案、消除产生变异原因难以消除的变异于联席会议讨论,必要时修改路径表单科内学习讨论医师对变异进行总结分析科内对疑难变异进行分析讨论减少、消除变异提高医疗质量六、临床路径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1、部分科室为了避免入径,用类似
6、疾病名称取代;或入径排除条件苛刻,从而入组率下降;2、临床路径设计不标准,资源不匹配,不能符合实际临床应用操作;3、医疗费用控制不理想,实施效果无法评价;4、病种少,普及面窄,部分病种并非常见病,使得入径病种例数减少;5、科室对临床路径重视度不够,未能认识临床路径的意义;6、对入径患者的沟通及评估不到位,影响路径实施过程。 七、整改措施1.深入宣传和推广临床路径工作。医院要继续加强临床路径工作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医务人员掌握更多的临床路径管理知识,使更多患者知道、了解临床路径工作,及时搞好分析、总结,为今后更深入执行临床路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2. 继续加强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对开展临床路径工作的病种从路径准入、病例文书、医患沟通、合理用药等方面加强质量监控,确保不出现相关医疗纠纷及事故,确保临床路径工作顺利开展实施。3.完善临床路径管理程序,避免部分科室走程序漏洞。4.逐步加大临床路径普及面,规范临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