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贵州师范大学(函授专科)毕业论文题 目:浅谈华威先生人物形象的讽刺艺术及意义专 业:汉语言文学姓 名:朱 琴电 话:151215270982015年8月浅谈华威先生人物形象的讽刺艺术及意义朱琴摘要:张天翼是一名出色的现实主义讽刺作家,1938年发表的华威先生就是他出色的代表作。作品通过对华威先生匆匆忙忙以相同的方式,相同的发言,出席各种各样的会议,对各种组织进行所谓的“领导”的描写,讽刺了只对限制和控制抗日工作的“领导”感兴趣,而对加强和促进抗日的实际工作不感兴趣的国民党政客,以讽刺幽默的笔调,刻画了一个混在抗日文化阵营里的国民党官僚、党棍的典型形象。关键词:华威先生;官僚;虚伪张天翼是一位出
2、色的现实主义的讽刺作家。他的小说运用讽刺的手法,鞭挞了社会上各种类型小市民的卑鄙虚伪和庸俗,他用革命的现实主义的手法,对黑暗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对病态的人生做了辛辣的嘲讽,显示了巨大的战斗力量。他在现实生活中看到了庸俗可笑,可恶的现象,就忍不住要嘲笑、要暴露,他的最大才能在于用明快的笔调写人生的一个片段或一件小事,写的能使你笑,而笑过后又不得不皱起眉头,其语言简洁幽默,细节描写生动逼真。1938年发表的华威先生就是这样一篇讽刺小说。小说的主人公华威先生是一个混在抗日文化阵营里的国民党官僚、党棍的典型形象,他虚伪庸俗,极其浅薄,装腔作势,而又自命不凡。细读华威先生,我们会发现作者对主人公的
3、深刻讽刺,从不直接进行评论和指出,而是在似乎不经意中搭建起一个让其自我表演的舞台,通过“我”的观察并用平实的语言叙述出来,显得不温不火,诙谐幽默,含蓄深沉,发人深思。华威先生作为张天翼的代表作,体现了张氏讽刺的独特风格。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理解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文的讽刺艺术作肤浅分析,并对人物形象意义作简要阐述。一、制造矛盾,加强讽刺(一)“快与慢”的矛盾小说对华威先生的讽刺是辛辣的,毫不留情的。但是作者并不是破口大骂或是直白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而是给人物搭建平台,通过主人公的一系列行为动作让他自己作自我暴露。比如,文章写他坐的包车“叮当,叮当,叮当一下子就抢到了前面”,“黄包车立刻往左边躲开”
4、,“小推车马上打斜”,“担子很快让到路边”,“行人赶紧避到两旁的店铺里去”,“来不及看清楚就跑得老远老远”,“像闪电一样快”,“速度全城第一”,总让人觉得他有十分要紧的事情;他经常“掏出表来看一看”,“把表放在面前”,“一脸丰满的肌肉立刻紧张起来、眉毛皱着、嘴唇使劲撮着”,“立刻就走”,让人觉得他时间观念非常强;但他每到一个会场,“下车的时候总得顺便把踏铃踏它一下”,“态度很庄严,用种从容的步子”,“照例会场里的人全到齐了坐在那里等着他”,“有几位拉长了脸”,“有一位甚至抓着拳头瞪着眼”,对他敢怒不敢言,每次开会总是迟到早退;“他每天都这么忙着”,“要到刘主任那里去联络”,“要到各学校去演讲
5、”,“要到各团体去开会”,“这就戴起帽子去赴一个宴会”,“而且每天不是别人请他吃饭,就是他请人吃饭”, 也不停的叫喊着“忙”,表面看来,他确实很忙。他常常叫嚷:“我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觉的制度”。但实际上他什么具体的抗战工作都不干,他非但不干,还要千方百计的阻碍别人干。他忙着开会,每日里赶来赶去,蜻蜓点水式地参加每一个抗日团体的会议,发几句空洞干瘪的指示,余下时间则全部忙于“不是别人请他吃饭,就是他请人吃饭”。其实他的忙不过是一个幌子,而实际上华威先生参加那么多的会议,动机之一就是为了监视、控制和压制群众的抗日活动,他到处叫嚷:“要认定一个领导中心。”而他所谓的“领导中心”,明眼人一眼便知,是指以
6、国民党顽固派为“领导中心”,他到处插手,参加会议,险恶的用心便是侦查会议的内容,了解群众团体的动向,限制民主进步力量,限制人民群众的抗日爱国活动。通过描写,小说给我们呈现了一个虚伪和庸俗的国民党官僚的丑陋形象。(二)“优雅与失范”的矛盾如果说起华威先生身上的“仪表风度上优雅与失范的矛盾”,大凡读过作品的人都会想起:他“立刻戴上帽子”,“永远挟着公文皮包”,“永远带着那根老粗老粗黑油油的手杖”,同时还“戴着戒指”,十分注意仪表和形象。他经常“划洋火”、“抽雪茄”、“翘兰花指”、“拍几下手板”,显得很有领导风度,风雅高贵;当没能参加战时保婴会时,“他开始打听,调查 ”,“把下巴挂了下来”,“食指点
7、对方的胸脯”;当没能参加日本问题座谈会时,他“发脾气”、“吼着”、“猛地跳起来了”、“瞪着眼”、“咬着牙,嘴唇在颤抖着”、“没命地喝许多酒”、“嘴里嘶哑地骂着”、“打碎了一只茶杯”等等。原来他优雅的外表和风度只是故作姿态,吓唬人的,哪怕是一点点威胁到其领导地位的风吹草动,就令他丑态毕露、歇斯底里,毫无风度可言,甚至丧失了最起码的仪态和尊严。(三)“媚上与欺下”的矛盾小说着重写了华威先生参加的三个工作会议,三个会议级别不同,主人公的态度明显不同。第一个会议,他到会场时,别人都在等他,他“点点头”,“眼睛并不对着谁,只看着天花板”,旁若无人,态度傲慢;“他不大肯当主席”,“拿着雪茄烟打手势”,指定
8、“刘同志当主席 ”,限定“主席能够在两分钟之内报告完”,他在主席报告时“猛地站了起来”,“摆摆手”打断主席报告,然后抢先发言,发言后“挺着肚子走了出去”,又“把当主席的同志拽开”,“伸出个食指顶着主席的胸脯”,居高临下,颐指气使。第二个会议,他到会场时,会议已经开始,虽有几分不悦,但在抢先发言前,先“拍了三下手板”,请示了主席,申明了理由,然后才开始发言,态度比第一个会议要谦和些。第三个会议,他在入场时“脸上堆上了笑容,并且对每一个点头”,“伸了伸舌头,好像闯了祸怕挨骂似的”,抢先发言前先递个纸条请示主席,发言时“点点头站了起来”,并且分别向主席和各位参会人员“腰板微微地一弯”,显得卑躬屈膝。
9、三个会议,三种态度,勾画出华威先生骄妄、虚伪、庸俗的国民党忠实走狗的奴才嘴脸。 二、情节设置,强化讽刺在华威先生中,从情节设计上来看,没有一般小说常有的贯穿始终的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也没有详尽的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剖析,然而作品却能将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在整个故事中,作者只选取了主人公对参加的三个会议和两个没有参加的会议的不同态度,通过巧妙的情节安排,强化了小说的讽刺效果。 (一)详略安排,增强了讽刺的效果三个会议,作者首先详细地写了第一个会议,从会前赶路,到进入会场、其他参会人的反应、推选主席、要求发言,再到发言后离开会场、又返回安排了解问题等,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写出了一位抗战中“政界要人”
10、的“光辉”形象。第二个会议写得极为简略,仅用了三个自然段约二百字。同时详细地写了主人公参加的第三个会议,从进入会场、坐定闲话,到要求发言等都写得极为详尽,特别是对会前、会中的谦恭态度刻画得淋漓尽致,活画出一个可悲可笑的跳梁小丑。作者这样安排,恰恰突出了主人公参加各类会议的两个极端,从鲜明的对比中尽显讽刺效果,把华威先生这位“政界要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二)戏剧式的场景安排作者直接剪辑了最能体现主人公性格特点和讽刺效果的几个片断,构成小说的主要章节,分别展现了华威先生在路上、会场上、家中三个场景的艺术形象,宛如一部短篇戏剧,这样,就像让主人公直接到台前表演,更增强了讽刺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11、 三、语言幽默,饱含讽刺作者运用通俗的语言,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了主人公假抗日、真独裁的可憎面目。 (一)运用反复的语言加深讽刺效果如作者对华威先生戴上帽子,挟着公文皮包的形象描述,在小说中反复出现;对三个会议,主人公无一例外地在中途予以打断;关于“加紧工作”、“认清一个领导中心”这两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意见,更是三次以类似的句式和段落出现。这些语言和段落的运用,就像诗歌的反复咏叹,加深了读者对作品主人公的印象,让读者透过这种机械呆板的形象和语言,觉得主人公的可悲可笑。 (二)运用对待不同人物的不同语言加深讽刺效果在华威先生看来,不光他参加的会议级别不同并且区别对待,连他周围的人也可以分
12、为三、六、九等,对他们的语言明显不同:密司黄是太太,又是秘书,是最亲近的人,因而有事“可以去问密司黄”,她可以代为安排工作和具体日程;对叙事角度的“我”,主人公很谦恭,不让叫先生,让称“威弟”或“阿威”;对可以私谈悄悄话的“小胡子”、“硬要我参加意见”和多灌了我酒的刘主任、“又打了三个电报来”的王委员等,是官场上的同伙,语言平和;而对长头发青年、战时保婴会负责人、出席日本问题座谈会的两个学生等人,则是“冷冷地瞅”、“带着鼻音哼”、“把下巴挂了下来 ”,甚至大发雷霆。这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和语言,我们不难看出“变色龙”的影子。 (三)运用虚假和矛盾的语言加深讽刺效果。“我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觉的制度。我
13、还希望一天不止二十四小时。抗战工作实在太多了。”而事实上,我们的主人公到底做些什么呢?他到处赶场子开会,扯一些闲话,发表一些无关紧要的意见;每天喝酒,喝醉后“一回家就睡倒了”;到处抢战领导岗位,甚至不惜一切代价,打听、调查、训人,遭到顶撞又徒唤奈何、拼命喝酒、大骂青年,显得色厉内荏。 “今天刘主任起草了一个县长公余工作方案,硬叫我参加意见,叫我替他修改。三点钟又还有一个集会。”“王委员又打了三个电报来”等等,故意提升浮夸,好像自己真的有多么了不起的责任和能力一样。这些到底能算什么工作呢?由此,通过比较将主人公的灵魂和心态暴露无遗。四、华威先生的形象意义 华威先生是一个混在抗日文化阵营里的国民党
14、官僚、党棍的典型形象。他装腔作势,自命不凡,处处以领导自居,而且霸气十足。表面看来,他确实很忙。他常常叫嚷:“我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觉的制度。” 他忙着开会,每到一个会上就说:“我现在还要赴别的会,让我先发表一点意见。” 而当别人提出一些抗日救亡工作中的困难问题的时候,华威先生只是一推了是。事实证明,他从来不会做意见真正与抗战有利的事。华威先生参加那么多的会议,动机之一就是为了监视、控制和压制群众的抗日活动。他根本不相信广大群众会有真正的抗日要求,到处叫嚷“要认定一个领导中心”,明眼人一看便知,是指以国民党顽固派为“领导中心”。他到处插手,参加会议,险恶的用心便是侦察会议的内容,了解群众团体的动向
15、,限制民主进步力量,限制人民群众的抗日爱国活动。从小说所描写的华威先生的“忙”可以看出,华威先生在行为上矫饰做作,自命不凡;精神上贫乏空虚;思想上与抗战背道而驰。这一切构成了他的虚伪、专横、卑劣的性格特征。他在众人场合下既装腔作势,自命不凡;又矫揉造作,故作谦卑。这是为了让人尊敬他、推崇他、服从他。这样,他就可以控制各个文化团体的抗日救亡工作。小说还写了各个抗日救亡团体对华威先生的“忙”由厌恶到反抗,使这位到处兜售“一个领导中心”的官僚政客无可奈何。小说的结尾,描写了华威先生爆料如雷后的哀鸣,将一个口头上包办抗战而行动上却包而不办的文化官僚政客形象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总的来说,华威先生这一形
16、象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看:(一)从认识意义上说,华威先生这一典型形象,深刻地揭示出抗战初期国民党与抗日民主进步力量争夺领导权的斗争,尖锐揭露了国民党的官僚政客以一个党派的狭隘利益与个人私利来谋取抗战领导权这种卑劣的政治行径,使人们看到,在抗战热情的浪潮里却潜伏着政治危机,与此同时,通过华威先生的失败和哀鸣,表现了作者对于人民群众抗日要求和力量的称颂。(二)从文学创作上说,华威先生这一形象的出现,也给当时的作家们一个中重要的启示,在文学创作中不要只看到抗战时期轰轰烈烈的光明的一面,也应该看到那些影藏在抗日队伍内部,以各种各样的手段压制人民抗日要求的所谓“抗日就往分子”。五、结束语张天翼的小说常以
17、漫画式的夸张手法和轻快、谐谑的讽刺笔调,去揭示华美外衣下的愚妄和可笑,用笑声来戳破社会的虚伪和丑恶。华威先生作为张天翼小说创作的重要代表,为我们塑造了一位讽刺艺术画廊中的典型形象,体现了张氏讽刺艺术的独特风貌。全篇虽短短五千字,一个人物,几个速写镜头,几乎连矛盾冲突都没有,情节结构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了,但如此简短的篇幅,却容纳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并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惟妙惟肖的“党老爷”的典型形象,深刻揭示了这个反面人物的本质特征,我们不能不对作者概括生活的本领、巧妙奇特的艺术构思以及高超的讽刺才能表示敬佩。小说像一篇漫画式人物速写,他以漫画家的夸张手法,粗线条地勾勒出几幅富有讽刺意味的典型人物活动剪影,凸现人物的本质。小说语言干净、畅达、俏皮幽默,细节描写精微,尤其是漫画式夸张手法的运用,使这篇小说具有较高的艺术含量。且注意选择富有特征意义的细节,让人物在对比强烈、自相矛盾的言行中,作自我暴露,收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参考书籍:1、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钱谷融 吴宏聪(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2、文学教育 2007年第一期3、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刘进才 黄永成(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年7月)4、华威先生 张天翼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9)5、中国现代文学史吴宏聪 范伯群(武汉大学出版社)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