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析唐诗五首的课程开发 2017统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将古诗文集中为两单元,其中首次以“唐诗”为分类,选取了初唐至中唐五首唐人律诗,集合为一课,五律七律兼而有之。“旨在更有针对性地使学生获得三个方面的素养提升:其一,了解诗歌的章法结构。其二,借助诗歌的品析,增强学生的语感。其三,从美好的情境,美好的情感获得审美鉴赏力的提升和情感的熏陶。” 八年级的学生对唐诗有一定的积累,背诵能力增强,其语言、思维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感悟型”日趋稳定,“思辨型”初露端倪。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一方面要抓住诗歌教学之“本”,通过涵咏诵读,知人论世等方式,重在体悟,以加深其“感悟”发展。另一方面,要通过总结规律、对比分析
2、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批判性思维,最终达到提升唐诗鉴赏能力的目的。 一、明章法格律 在授课过程中,可以以这五首诗歌中渡荆门送别为例,讲清诗歌章法。明确其为五言律诗,限字限韵。“颔联”“颈联”句式相同,词性相同,平仄相对。“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山”对“江”,“平野”对“大荒”都是名词,再细致一些分析“平”对“大”是形容词,“随”对“入”是动词。这两句平仄上基本相对。 讲清诗歌章法。押“ou“韵,韵脚分别为“游”“流”“楼”“舟”,都出现在偶句句末,一韵到底,中间不换韵。首句可押韵可不押,这首诗的首句没有押韵。钱塘湖出行的首句“西”就押“i”?。 在以此诗为例的基础上,举一反三,由学
3、生对其他各诗进行格律分析。需要特别讲明的有两点:一是诗词中遵循的都是中古音,入声字是去声中的一种。笔者所在厦门是方言区,课上可以请几位会讲闽南方言的同学读“一得阁墨汁”体会这几个字都是入声。也可以通过闽南方言的朗读这五首诗,通过闽南方言判断平仄,体会诗歌中抑扬顿挫的音韵美,二是这五首诗歌集中在初唐中唐,律诗尚在发展,平仄不够规范。例如使至塞上第二句和第三句,黄鹤楼中都出现了失粘现象。但随着诗歌的发展,格律逐渐规范,这一点在末篇钱塘湖春行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二、赏环肥燕瘦 课文中这五首诗歌按创作时间顺序编排的,是从唐诗尚不完善的初唐到风格日趋成熟的中唐诗歌的代表作,有着各自不同的历史地位,体现了
4、这几首唐诗的不同风采,从而了解唐诗的发展脉络,对唐诗的发展特征有基本认识。 1.野望之朴素美 王绩的野望作为本课开篇,要抓住其两大美点:一是其朴素之中包含大义,历来为人传诵;二是其为现存唐诗中最早、最完整的五言律诗,为唐诗开创先河。 “自古逢秋悲寂寥”,诗人描绘出举目四望,“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的余晖中萧瑟秋景,融入”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的田园牧歌生活,而自身却“徙倚”“无相识”的落寞无依,唯有追怀古时隐士,聊以自慰。 诗歌中既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壮阔的场景,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寻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登东皋以舒啸”的宁静求不得的的淡淡哀伤,“近而不浅,质而不俗,殊有魏晋高风。”又
5、一改魏晋南朝诗歌的华靡艳丽,在周氏涉笔中被称颂为“真开迹唐诗也。” 2.黄鹤楼之自如美 黄鹤楼一诗虽为律诗,实则变体,不合体律。尤其是前四句,用古歌行入律,前三句“黄鹤”再三出现,二四句“空”字重复,似信口吟出,不着斧工,三四句本为颔联应对仗合律,却悖于平仄。颈联色彩醒目,尾联跌宕一笔,总有格局不高之嫌。 大拙成巧,全诗反因不受格律束缚,散发出一种洒脱自如之美。无论是述异记荀瑰在黄鹤楼中仙人乘鹤的传说,还是辛氏老板乐善好施得到老道相助的美德都让诗歌增添了不少奇幻色彩。在诗歌中,首联斯人已去的、物是人非的带来的时光流逝怅惘感,颔联白云悠悠反衬出的空间辽远感,颈联一代名士为萋萋芳草所湮没的归去之叹
6、,尾联引发的自身一生漂泊的悲绪。由浅入深,浑然天成,自然无痕地引发读者心绪,将“意得象先,神行语外”做到极致。难怪深受后世激赏,据说李白等黄鹤楼之时,本欲歌咏,见此诗而搁笔。宋代严羽沧浪诗话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预黄鹤楼为第一。 3.使至塞上之雄浑美 王维人称“诗佛”,唐代宗誉之为“天下文宗”,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相提并论。其诗歌在思想内涵上无法企及李杜,但在诗画艺术意境上却让人无法企及,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的独特意境,其中的千古一绝就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因此,在唐诗主题课文中入选此诗,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感受此句的雄浑美。 宋代画家郭熙所著林泉高致?山川训云:“
7、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在常人视角中,三远只能取其一。但王维在颈联所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高远、平远、深远兼具,集中表现诗人在画面构造上的非凡才能。 一望无际的“大漠”与无限延伸“长河”赋予了画面平远开阔感,画面平旷得萧瑟苍茫单调。而一缕笔直孤烟,使人讲注意力集中到画面在纵向上的伸展,多了一份高远张力。落日“圆”字极俗,不在取象上寻求新颖别致,但却显得红日又大又近,这一深远视角与上句的开阔感视角完全不同,却在诗画中和谐统一,温暖恢宏的落日,平旷大漠,只顾奔腾的长河,孤傲烽烟,“彼此相得益彰寂静之幽深者,每以得声音衬托而
8、愈觉其深;虚空之辽广者,每以有失误点缀而愈见其广景色有埃飞烟而愈形旷荡荒凉。”在视觉中给人以极大冲击力,让读者过目难忘。这般雄浑画面也展现出诗人在仕途坎坷中谱写的慨以当慷的风歌。 4.渡荆门送别之青春美 作为唐诗中的代表人物,诗仙李白的作品占五首唐诗之一让人毫不意外。25岁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全诗洋溢着即将在人生舞台上演绎一番精彩的青春美。 荆门一过,蜀地的崇山峻岭抛在脑后,平野之广,大江之远给李白以新鲜感,这份新鲜与兴奋,是青春;在此实景之下,“天镜”从天而降,在月下熠熠生辉,云中盖起海市蜃楼,充满奇幻色彩,这份瑰丽的想象与夸张,极富诗人特点,这份浪漫情怀,是青春;不说自己思乡,反
9、言故乡之水饱含深情,万里迢迢随船相送,这份多情缠绵,是青春。“少读李白”,李白对青少年有一份天然的吸引力,青春之美让人读后面中带笑,唇齿生香。 5.钱塘湖春行之生机美 艺概诗概中有云“诗能于易处见工,便觉亲切有味。”唐诗发展到中唐,出现了以平易通俗著称的伟大诗人白居易。这首诗从小学到高中,各个年级的学生都能够把握其对西湖春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初中教授本诗,要落脚于诗句,知人论世,着力于感受诗中的生机美。 “初平”的“水面”,“低”“云脚”,“渐欲迷人眼”的“乱花”,刚刚“没马蹄”的浅草,“几处”“早莺”不知何时冒出争向“暖树”,“谁家”“新燕”正衔泥筑巢,充分抓住“早春”的特点,通过诗人对早春
10、万物萌生的敏锐观察,对写实的追求,告诉人们,春天来了,给人们带来一处又一处惊喜,大有“行不足”的流连之感。作者当时年已半百,在上书论河北军事不被采纳的情况下,请求到赴外任职,但不见颓丧之气。生命的生机犹如赵翼在佳句所述“平生得意处,却自自然来“。事实上,诗人在任期间,修筑西湖堤防,疏浚六井,造福一方百姓,济世情怀也一如春景蓬勃,让人钦佩。 三、于比较中生花 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思维的基础。”通?这五首诗的比较阅读,立足本课五首,拓展课外资源,深化唐诗教学。 1.同诗探疑,品味诗言 由于年代久远,表达含蓄,这五首唐诗留下不少让人探疑之处,引人反复咂味诗言。例如野望中“秋色”一词另作“春色”。是
11、秋色更好还是春色更佳?在传统意象中,秋色寂寥春光盎然,上下句中“徙倚”中无枝可依的彷徨,“无相识”的孤寂,“怀采薇”的无奈,似乎都与秋色更相吻合。 再如钱塘湖春行中,“几处”“谁家”是否该为“处处”“家家”更能表现春之活力?事实上,尚是早春,飞鸟不多,真实地表现出早春场景,如果已是百鸟齐鸣、百花齐放时节,也许作者反失去了探春的欣喜。 又如使至塞上“属国过居延”,“居延“是否实指?苏教版教参“课文简析”中解读为“行进在居延地区”。在历史上王维出塞是因慰问战胜吐蕃河西节度使。河西节度使所在凉州与”居延地区“相距尚有近500公里。因此居延与下文燕然更可能均为虚写,理解为代指前线更为合适。 2.同类探
12、究,赏味诗景 李白的凤凰台是模仿黄鹤楼写成,同样为借景抒情的诗歌,因此常被用作比较。 登金陵凤凰台诗: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在诗歌格律上,黄鹤楼前四句为古风句,并无格律,而凤凰台为正规格律,平仄之间朗朗上口,更加富有气势,是七律走向成熟的标志。在诗歌景象上,李白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更多一分凭吊之意,选用古迹表现出诗人对封建权贵的嘲讽,更具几分黄鹤楼诗中所没有的反叛精神。在抒情议论上,黄鹤楼的个人忧思与凤凰台的忧国忧民相比少了几分格局。 但在“意得象先”方面,黄鹤
13、楼占得先机,而且其自然舒卷后人难以企及。李白恐怕也是因此感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3.主题相较,体味诗情 在同主题探究上,五首诗之间相互比较,能够更好地体察不同诗歌的不同特点。 同是出游主题,野望与钱塘湖春行相较可以发现。一“秋”一“春”,在传统意象上的“衰败”和“新生”,给人的第一感觉就大相径庭。在地点上,王绩立于“东皋”,白居易从“孤山寺北”“贾亭西”一路行至“湖东”。在景色上,王绩所望见的是“薄暮”“落晖”的萧瑟,白居易所见“争暖树”“啄春泥”的生机。在结果上“牧人”“猎马”“返”“归”,王绩却仍在“徙倚”,白居易则是在春景中“行不足”。两者相较,迥然不同的情感一目了然。
14、 同是思乡主题,渡荆门送别使至塞上黄鹤楼相较可以发现。李白思乡的表现是感觉故乡水一路相随,如同恋人之间,万里相送不忍分别,有一种小别的甜蜜。使至塞上中通过无根“征蓬”“雁”“归”人不归表现出“单车”出行的落寞,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恢宏中,仍可看王维的一番豪气。黄鹤楼空空此楼,悠悠白云,直抒发愁意,就更多了一些个人感伤。这不同的情感与诗人本身的风格、经历关系最大,也与眼前之景引发的诗情关系密切。李白是往东南远游,场景日渐开阔,心情也会随之开朗。王维向西北前行,场景日渐荒凉,心情也因此低沉。崔颢所见更多是夕阳空楼,芳草依旧,家远万里,产生了化不开的思乡情愫。 通过以上三方面的课程开发,教学内容丰富而不散乱,既能教授出诗歌的共同之法,又能够突出每首诗歌的美点,通过各诗之间的比较,加深理解,从而促进初中生批判与发现的思维发展,提升欣赏与评价的审美鉴赏能力,培养选择和继承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最终达到增强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 作者通联:福建厦门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