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析生活中的文化入侵现象现象:这几天又到了圣诞节,我们身边总是可以看到这样的人,或三五成群,或踽踽独行,戴个圣诞老人的帽子,穿着牛仔裤,拿个苹果手机,喝着可口可乐,边走边哼着White Christmas ,站在圣诞树前许个愿,然后把圣诞装的自拍发到朋友圈,之后再去看个好莱坞大片,吃顿肯德基这样的人或事我们身边多多少少都会出现,因为最近圣诞节的原因,这样的现象出现的更多了。他们大多是90后,属于年轻的一代,他们更加能接受西方文化,他们喜欢看外国影视剧,大多具备一定量的英语能力,其中一部分人愿意去参加托福、雅思考试,去外国深造,或许是外国文化吸引力更强,或许是他们认为外国人民需要他们,要是签证不
2、过,他们会觉得外国人民只是暂时不需要他们,然后又开始新一轮的签证。这些人,我们或许都见过;这些事,或多或少也做过。全部说成崇洋媚外,有点言过其实、以偏概全了,我们对于这些现象也许已经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感觉司空见惯了,圣诞节、可口可乐、好莱坞、肯德基、苹果、宝洁我们或许觉得这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本来就应该如此,可这些社会现象却并不止表面所浮现的那样。理论: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认为:意识形态是具有独特逻辑和独特结构的表象( 形象、神话、观念或概念)体系,它在特定的社会中历史地存在,并作为历史而起作用。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 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第201页。没有不借助于主体并为了这些主体而存在
3、的意识形态,所有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功能就在于把具体的个人构成为主体。因此主体从来就是意识形态的产物,一切意识形态都是通过主体范畴的作用,把具体个人询唤或建构成具体主体的。意识形态对主体的建构是通过对个体的询唤而实现的。社会上的每个“个体”,即使在出生之初,就已经被赋予了各种意识形态的期望,各种外界的影响伴随每个“个体”的终生。这种“询唤”的过程并不是简单的“刺激接受”的过程,而是一种“教化”和“暗示”的过程。“询唤”不可能直接造就“主体”,必须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认同”,才能产生对自我形象的确认,进而形成一种想象性的关联,使每个社会个体同社会整体结成紧密的关系。随着生产关系的不断重复
4、和深化,由此产生的特定的观念意识又通过不同的表达渠道(如广播、电视等等)向广大的社会个体进行灌输,使得个体倾向于将意识形态机器的观念灌输当作是自我的自由选择,从而深刻地影响了社会个体的观念乃至价值取向。阿尔都塞与齐泽克意识形态理论辨析,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 11 期而意识形态是前科学也称为“迷思概念”或“另有概念”,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称为“自发概念”, 是指学生在学习科学之前由长期的日常经验形成的对事物、现象的看法和观念。按照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这种前概念的存在是必然的。,是一种虚构的虚假意识;但是它也不是简单的谬误,而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力量,是社会价值观的一种体现方式. 以美
5、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中国获取巨大的商业利益,积极培养中国人对西方社会的认同感的同时,还借助文化产品的输出,公开或隐蔽地推销其社会政治理念、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宣扬西方的社会制度并散布“西方文化中心论”,使一些中国人特别是很多年轻人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不断受到侵蚀,从而使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受到极大打击,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也极大的被削弱了。美国电影,是展现美国意识形态的重要武器。至今的美国电影,仍是国人所欣赏的外国“大片”。不少大制作,远如乱世佳人,近如泰坦尼克号,都令人津津乐道。至于电影的奥斯卡奖,更是国际电影界一年一度的盛事;美国饮食,是展现美国饮食文华的利器。最
6、早是“可口可乐”的饮料。改革开放以后,可乐几乎占领了中国软饮料的半壁江山。继而是麦当劳和肯德基等的快餐店,在神州大地遍地开花。现在连星巴克的咖啡店也开得大街小巷处处皆是。这种美式饮食文化,“俘虏”了中国亿万的青少年儿童;到美国留学,成为中国青年学生出国首选,到美国去“镀金”,既是青年人的梦想,也是达官贵人“进军”海外的第一步。每年有大量的中国学生考托福,去美国大学留学,现在甚至扩展到中学生;美式日常用品,也飞入中国的寻常百姓家。以人人常用的牙膏为例,美国的高露洁牙膏几乎垄断中国的牙膏市场。他们的广告铺天盖地,他们连中国的一些较为著名的牙膏厂也收购了,过去还有一些中国名牌,现在都已销声匿迹。日化
7、市场的宝洁几乎伴随着很多人的长期生活。别小瞧这些社会现象背后所反映出的东西,美国文化产品所代表的的美国意识形态,我们许多人已经习惯了美国的这些东西,习惯了他们的饮食,他们电影,他们的思维,他们的教育我们接受着美国附加在文化产品上的意识形态,慢慢的忘记了我们本来生活的样子,觉得这些就应该是这样,如今,中国城市中的青年人离不开可口可乐、微软、麦当劳、耐克,就像老一代人离不开米饭、土豆、大蒜一样。在美国文化产品的冲击下,大多年轻中国人的确是缺乏“护国” 一种下意识的爱国行为的抵制力,他们,一步一步的改变着自己本身,一个一个的影响着这个社会,忘记了本来的东西,习惯着外国的产品,接受着外国意识形态对自身
8、的改造,这种潜移默化式的转变,在整个社会中形成一种主流,而我们自身的价值观念就这样被外国的意识形态所改变,由个体到社会再到整个国家。美国的学者亨廷顿说过:“世界各地的文化分布反映出了权力的分布”。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8版,第129页那么我们可以想想美国的意识形态对中国年轻一代的冲击力有多么大!圣诞节的宗教意味颇为浓厚,它事关信仰,并且还是个舶来品。尽管如此,中国人对它的包容态度却很让人吃惊。圣诞节是一个顶峰,大街上、商店里、宾馆中的洋溢着浓浓的圣诞节气氛:身着小精灵服装的表演者们敲着传统的铙钹、塑料制的圣诞老人“站”在他的小屋外吹着萨克斯并且笑意盈盈。圣诞节在
9、中国虽然不是什么法定假日,但人们对它的热情和西方人有一拼。尽管人们不知道耶稣基督是谁,不知道圣诞节的起源,许多中国人仍紧跟“潮流”的步伐,他们根本不在乎这个节日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他们仍会来教堂唱颂歌,参加其他礼拜活动。何其悲也,这种很明显的借助宗教节日而传输的意识形态大多人都不曾想到,中国人庆祝圣诞节,实质上是干了西方传道士梦寐以求的事情,可能最初外国人都没想到他们的意识形态在中国竟是如此大道其行,披着宗教节日的外衣,西方人的生活习惯也随之传播开来,国人越来越热衷于过“洋节”,越来越习惯于西方式的思维,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大量融入国人的生活之中,不知不觉中改变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于我们的
10、思想,慢慢的整个社会都浮现出这种心态,外国的的意识形态也便就影响了我们整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价值取向,所以一些看似不经意的小事情,积累的多了也便成了大事情。传统价值观念曾一度对社会中个人的生活轨迹施加了巨大影响。举例来说,在传统社会里,一个木匠的儿子很有可能子承父业的做起木匠。传统上女子的生活圈总是围绕着家庭转,甚至她们的生活和认同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丈夫与父亲的生活和认同。传统的价值观认为,一个人能否得到社会的认同,主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他所生活地区的价值、道德规范等。然而,伴随着西方意识形态的进入我国并对我国青年人产生了一系列深远的影响,一种新的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开始形成,并在
11、不知不觉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人们开始积极的塑造自己,构造自己的认同。而不是依照从前的地方性社区标准做出选择和采取行动,原有传统价值的重要性正在减弱。现在,木匠的儿子可以依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出路,越来越多的妇女也开始走出家庭踏上工作岗位,并为争取男女的平等权利而付诸努力。西方文化的传入使人们以一种更为人性化、反思性的方式生活。现在,我们的一举一动,甚至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小决策都成为塑造自己、构造自我认同的一部分,这无疑更利于人性的发展与被尊重,但同时也对我们面对社会大环境的发展所做的反应与调整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木子美与芙蓉姐姐的臭名昭著使我们认识到,一旦一个人的选择与调整不符合大众的主流趋势
12、,即使她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彰显自己,但最终也得不到社会大多数人的认同。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传统观念对人们的影响虽然被削弱,但并没有被消亡,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对一个人的判断、选择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西方意识形态的传入对我国人民价值观念的影响与发展,还是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作用。社会上的每个“个体”,即使在出生之初,就已经被赋予了各种意识形态的期望,各种外界的影响伴随每个“个体”的终生。这种“询唤”的过程并不是简单的“刺激接受”的过程,而是一种“教化”和“暗示”的过程 潜移默化的“被”接受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便最终形成对自我形象的认同。那么来看看“个体”的一生:他一出生便被身边的进口奶粉
13、,国外童装,尿不湿,国外经典胎教音乐等等所围绕着,长大了也是生活在追求西方教育,欣赏西方艺术,热衷西方节日等等的价值追求的社会中,慢慢的年迈后,也信奉了上帝,步入了教堂,念起了圣经,开始了“救赎”,最后死去时以为进入了天堂。“个体”的一生或许不是这样,但在如今的中国社会中他人生的某一阶段或许就曾有些这样的契合或者更多,这样的“本体”有多少个呢,在中国有很多很多,西方的意识形态传入中国,影响着很多人,这些人大多一定程度上习惯了某些西方式的东西,这样的年轻群体在社会上是大多数的,他们生活方式、他们的价值追求在社会上形成了年轻人的主流意识,主流价值观。“教化”、“暗示”,他们自我认同,最终成为了自己,成为了被意识形态影响的自己。这样的人,或多或少你就见过;这样的事,或多或少你做过。(总字数)3993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文化研究作业题目: 浅析生活中的文化入侵现象 学生姓名: 韩佳亮 专业名称: 汉语言文学 年级班级: 2014级4班 学 号: 2014840141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