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之表现手法.docx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4355596 上传时间:2019-10-2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5.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文阅读之表现手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现代文阅读之表现手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现代文阅读之表现手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现代文阅读之表现手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现代文阅读之表现手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现代文阅读之表现手法一、先积累与表现手法有关的术语(1)修辞类比喻:生动形象,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化繁冗为简洁。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章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排比:结构紧凑,文章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反复: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借代:生动活泼,使评议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说服

2、力。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2)技巧类A、叙述方式:顺叙、插叙、倒叙、补叙。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B、描写方式:景物描写(动静结合、以动写静、以静写动,点面结合,虚实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高低远近声色结合,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写景,对比)景物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渲染环境气氛,奠定感情基调,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或展开情节,或转换情节),烘托人物心理,烘托人物形象,象征或暗示社会环境,还可以跟下文形成对比等等。人物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

3、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以景写人、对比反衬)(对事物的描写,也可以有外貌特征、形状大小等的正面描写,还可以有侧面衬托、对比以及多种修辞。)C、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等。D、人称方式: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便于对话,便于抒情,加强感染力,有呼告的效果,用于外物有拟人化的效果)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E、艺术技巧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心理、烘托人物形象

4、、象征社会环境、烘托思想感情。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中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白描:用字简练,不加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细节描写:突出事物的主要特点,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便于表达感情。抑扬: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以小见大、侧面烘托、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等例1: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

5、。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嵚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节选自2000年全国卷长城)问:这篇散文中,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将长城拟人化:A. 便于与长城对话,B. 便于抒发感情。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二、注意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提问方式:1、文段运用了什么样

6、的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表达技巧)?2、作者是如何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3、“”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好处、妙处)?2、赏析某段画线文字。4、赏析某段文字的艺术手法或者表达效果。5、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三、掌握一定的答题模式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尽量要答全面,另外还要拓展)具体分析文章相关的内容效果作用(往往要与感情主旨联系起来)四、揣摩高考试题,不断加深印象,使答题趋于完美。1、2008湖北卷16题文章的第、自然段中着重写到了关于鲜花和动物的细节。从本文的主旨来看,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雾的哪些主要特点?从艺术表达效果来看,这些细节描写又有什么作用?(4分)雾的主要特点:

7、模糊性和遮蔽性;细节描写的艺术表达作用:为了突出雾的特点;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行文生动活泼,增强文章的情趣和可读性。2、北京卷碧云寺的秋色19题本文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这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5分)A、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发现与赞叹,并结合古人的创作,传达了作者对审美体验和社会生活关系的理解。描写色彩的词语的大量运用,凸显了文章主旨。B、在艺术效果上,则写出了秋叶的绚烂多彩,展现了秋色的丰富性;给人以一种视觉的享受,富于艺术感染力。3、天津卷敦煌20、赏析本文第五自然段画线的文字。(6分)当一个美丽的飞天曳着长长的衣带绕楼穿窗而过时,我们的灵魂也跟着飘飘悠悠

8、,仿佛鱼鳝从水中一滑而过,人怎么可以把一根带子舞成这样,像一条河,像一道绵长的波浪线,像沙丘上飞舞的风,一个民族用它的灵魂在这根带子上舞过千年。采用比喻、排比等手法,将静态画面赋予动态美,表现了对生命的张扬和自由的渴望。4、安徽卷我与地坛16题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1)运用拟人手法,通过“走下“”爬上“等词语将太阳人格化,生动形象。(2)运用对比的手法,使日出与日落情景形成鲜明的对照,给人以深刻印象。(3)运用前后对称的语言形式写景,给人以整齐的美感。5、福建卷吟风13题文章表现了怎样的感情?请

9、从作品的内容和写法两方面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的?(8分)文章表现了激越、豪迈的情感。内容上从小处写到大处,旁征博引,纵横捭阖。例:“它掠过丛林、村庄、田野、河流,阅尽了人间姿色保持生命之树不衰”,通过从小到大、从近到远的写景拓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使豪迈的激情得以淋漓尽致地阐发。写法上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等手法。例:“风是大自然的雕塑家。雕塑了雕塑了雕塑了”,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把风描绘得更加形象、生动,文章的情感也更加丰厚了。6、江西卷朦胧的敬意18题这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有关情况。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10、6分)衬托。用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人格衬托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用作者孩提时代对孙中山先生的敬慕衬托跛脚小孩对鲁迅先生的敬慕。7、辽宁卷雨韵17题怎样理解“雨韵”的内涵?文章依次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来呈现“雨韵”这一主旨的?(8分)第一问(4分)雨韵是人生四季的旋律雨韵是增强生命记忆的媒介雨韵是大自然美丽的乐章。第二问(4分)先议论,谈四季之雨与人生四季再叙事,讲老人与小男孩在雨中的故事最后抒情,表达作者对雨中的喜爱与赞美之情。8、四川卷我爱水15题文中描述了什刹海四季变化的景色,请加以简要概括,井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概括(2分)冬雪皎白,薄冰试步;春天温柔,生机盎然;夏天明媚,夕阳辉煌;秋意

11、渐深,秋荷摇曳。作用(4分)具体表现了什刹海景色之美,表达了作者对什刹海的喜爱之情。9、浙江卷乌米19题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5分)手法:衬托(以动写静,以景衬人);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作用: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突出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暗示人物的命运。20题(5分)请用一句概括乌米歌声的情感内涵。(不超过10个字)(2分)文中反复写她的歌声有何目的?(3分)忧怨中充满希望更充分地表现乌米复杂的内心世界,有利于揭示乌米的性格;唤起读者对她的深切同情;渲染气氛,使全篇笼罩在明亮与灰暗交织的基调中,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10、湖南卷谈静21题从说理技巧

12、的角度赏析谈静,写成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抓住话题关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全文由“感受”入手,引出“静趣”,再到静修的好处,后面的内容以前面的阐述为基础,说理层层递进。将抽象的理论融入生动具体的范例解说之中,而范例大多来自现实生活,以及人们熟悉的文学作品,使文章的观点更加容易理解。书信的形式和谈话的方式,以及亲切平和的语言,增加了文章的亲和力,使文章的观点更易为读者所接受。 高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汇总10年高考专项(一)【考纲陈述】: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观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阅读文学作品时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

13、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所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1.分析综合 C(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2.鉴赏评价 D(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对作品所体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3.探究 F(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2)探讨作品所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3)对作品进行人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散文的阅读】:1.明确概念作者运用生动活泼、形象具体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或自然景观,深入挖掘其中的真谛、哲理,真

14、挚表达对社会、人生、自然的感悟的一种文体。2.文体特征 : 形散而神不散(形散: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神不散:主题、意境集中)3.阅读要领散文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特点,语言优美洗练,有诗情画意般的意境。阅读时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理清脉络、层次,正确理解散文的思想内容。抓住脉络线索,就是抓住散文小段、小层的抒情性话语,把这些话语组织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思想内容,分析这些语句,大致就可分析出主题思想了。领会和分析散文的表现手法。一般说来散文作品的表现手法丰富多样,分析起来比较难,可以从这样三个方面分析思考:一是用了哪些写景抒情方法,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还是寓情于景,托

15、物言志。二是分析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弄清散的“形”和不散的“神”,通过联想把握“形”与“神”的结合点。三是分析散文的立意、寓意或象征意,散文的深层含义都是通过“物”表现出来的,必须看清作者赋予了“物”什么特点,什么品质或者什么思想。领会和分析散文的语言特点。散文的语言一般比较优美,许多句子含义比较丰富,把比较典型的词语、句子放入到具体的段落中去思考,体会语言的妙处。体会散文的意境,领会散文的主旨。在理解分析的基础上,一定要进行联想和拓展,一般的散文,总是描绘、创造一个美好的意境,通过“物”与“人”来表现这个意境,换句话说,就是散文表现的精神或品质特点。分三类:托物言志类,记叙抒怀类,议论明理类。

16、文意=形式(结构和手法)+内容(材料)+主旨(志向,情怀和哲理)【考场现代文阅读步骤】揣摩题干,有备而读研读题干,看看命题人问了哪些方面的问题,在大脑里要形成“问题锁链”。品读题目,缘文驰想文章题目往往最先告诉人们作品要歌颂什么,反对什么,宣扬什么,控诉什么。浏览首句,略知梗概把各段的首句抽调出来进行整合性联读,就会发现作者写作的思路。默读全文,圈点勾画有两点提示:一是思考问题要瞻前顾后;一是准确圈定答题区域。深思熟虑,精确表达在表达时,一要整合筛选重要信息;二要剔除可有可无的字句;三要用词雅致精确。【答题基本知识】1.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 :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散文和小说,新闻

17、和传记的文体特征概述见后)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2.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 暗示答题区域; 暗示答题思路; 暗示答题方法; 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 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如问:“为什么对作者来说这是一次短暂而愉快的旅行?” 则:题眼(答题重点)是: 短暂而愉快;要点(回答的内容)应

18、包括:“短暂”和“愉快”两点;设问的角度:以“这”作陈述对象,而不是“作者” ;句式应为: 两个句子,且构成并列关系。3.答题: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 。【题型分析】开头(结尾)有什么作用答题程式【真题回放】例1.(2008年四川卷第17题)文章主要写什刹海,却又从“我爱水”写起,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请简要分析。例2.(2007年辽宁卷第17题)第一自然段,作者写了“秋去冬来”的景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例3.(2008年全国卷第17题

19、)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例4.(2007年全国卷第17题)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解题思路】散文(小说)开头,形式不拘一格,作用也多种多样:或开门见山,点题明目;或宕笔引题,铺垫后文;或总括全文,点题明旨;或描写景物,渲染氛围。结尾是一篇文章的总收束,好的结尾能给人深刻的印象,或如“豹尾”“撞钟”,引人振奋;或如“临去秋波”,含蓄隽永,耐人回味。无论开头还是结尾,都可以从“内容”“形式”两方面分析其作用。【备选术语】开头语段的作用:开篇点题,统领全文;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结

20、尾语段的作用: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首尾圆润,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等等。【答题规范】这些仅是术语,答题时需根据文章从内容、结构、效果等方面作答。根据文本内容,可拟制答案如下:(四川卷)开始写“我爱水”既照应了标题,又与文章的结尾相呼应,同时可由眼前之水过渡到故都之水,使行文自然巧妙;(辽宁卷)起铺垫或引出下文的作用,写“秋去冬来”,自然引出下文“炉火”,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写出了作者的感伤情绪,为下文写“炉火”的深刻意蕴预设了空间。2008年全国卷的阳关古道苍凉美,作者主要采用回忆与实

21、景比照的方式赞美阳关,结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的作用为:回应开头的提问,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并强化了作者的观点。2007年全国卷的总想为你唱支歌,写“戈壁石”的作用是:以戈壁石的美丽,揭示出大西北的美丽;以戈壁石的诱人,强化对大西北的热爱之情;以戈壁石的呼唤,突出“到大西北去”的主旨。文中内容有什么作用答题程式【真题回放】例5(2007年江西卷第17题)“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例6(2008年山东卷第19题)“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它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解题思路】首先确认指定内容在文本中的位置,然后分析

22、它的语言表达方式是议论、叙述还是描写,使答案更有针对性,如属议论文体中举例论证,答题思路则可概括为“论点+作用”,具体事例一般有“丰富内容,突出中心,增强说服力的作用”。最后根据指定内容的位置,联系上下文,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思考作答。过渡语段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启下,做题时要具体回答怎样承上、如何启下。有时,对文章上下文内容的检索要认真仔细,弄清楚承上启下的具体内容。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一致,那么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或烘托、铺垫)。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备选术语】承上启下 过渡总领后文

23、照应前文 引出全文关键词 衬托 烘托 铺垫蓄势反衬详略结合充实内容 埋下伏笔【答题规范】例5中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对上文不同文人所写泰山的归结;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原因,进而转入对泰山封禅的叙写。例6的“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这句话,根据山东卷歌德之勺的具体内容,一句承接上文作者谈年轻时阅读歌德作品的情况,开启了下文作者对歌德故居的描述,尤其是对大炊勺的描述。修辞手法作用题答题程式【真题回放】例7(2004年重庆卷第20题)本文在描述十二月党人的年轻妻子义无反顾地选择追随丈夫,承受悲惨和苦难后,写道“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

24、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解题思路】首先要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常用的修辞手法包括排比、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反语、设问、反问(或反诘)、借代、层递、反复等。其次,结合语句分析其具体作用。一般来说,比喻的作用就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拟人的作用是赋予人的感情,便于抒发情感;对比有突出或反衬的作用;反复能起强调、突出重点,升华主题的作用等。【备选术语】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具体如下:比

25、喻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拟人使物具有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排比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化论证观点的作用。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淋漓尽致。夸张

26、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感情更强烈,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放大观点感情,强调爱憎是非,美丑更加鲜明。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设问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效果。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表达鲜明,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强化作用。反复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如1998年第29题即可答为: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强化了文章

27、的主旨。借代: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中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附: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一方面可使语言幽默,另一方面能适应某种特殊语境的需要,使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以增强文章表现力。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对比中有正比,就是平常说的衬托,术语有侧面烘托衬托(烘托);有反比,就是平常说的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答题规范】“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这句话照应了文章题目;作者以巍峨高大的山峦作喻,形象传神地写出这些年轻妻子突遭厄运时意

28、志像山峦一样坚忍,爱像山峦一样博大;同时,歌颂了她们甘愿为自由而受难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她们的热情赞扬和仰慕之情。表现手法作用题答题程式【真题回放】例8(2008年北京卷第19题)本文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这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解题思路】明确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表现手法有类比、象征、联想、想象、托物言志、铺垫、比兴、烘托、白描等。衬托的作用是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渲染的作用是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等。在此基础上明确所用表现手法并结合文句内容作答。解题步骤:手法+分析(举例)+作用,分析时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切合手法的特点,表述作用时要符合作者写作的动机及

29、主旨。【备选术语】白描象征反讽类比联想 想象 托物言志铺垫比兴象征: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鲜明,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抑扬: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对比:使形象鲜明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对比事物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使形象更鲜明,特点更显著,道理更深刻,矛盾更尖锐。和衬托相比,对比没有主次。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持点,强化思想感情。有主次之分。渲染:为行文设置铺

30、垫,营造氛围。类比:以浅寓深,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以小见大:表现人、事。反语(反讽):有2种作用: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感情和揭露批判。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举例或列举:具体实在,易于被读者接受,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答题规范】北京卷材料是碧云寺的秋色,文章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其作用是:写出了秋叶的绚烂多彩,展现了秋色的丰富性,给人以一种视觉的享受,富于艺术感染力,从而凸显了文章主旨对秋色之美的发现与赞叹。表达方式作用题答题

31、程式【真题回放】例9(2006年安徽卷第17题)文中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例10(2008年宁琼卷第12题)小说两次写到“一阵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解题思路】首先要确认指定语段所用的具体的表达方式。其次要明确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中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向。第三要结合文章具体分析。【备选术语】(描写)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3.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见,具体生动 。4.环境、场面描写

32、: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5.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6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7.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8.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9.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记叙)1.插叙丰富内容,深化主题,曲折有致。2.倒叙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3.叙后议

33、论画龙点晴,点明题旨。(议论)1.议论文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2.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作用:具体实在,读者易于接受,增强说明力)、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3.比喻论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抒情)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2.间接抒情寓情于景,物事含蓄。(说明)1.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注意)1.记叙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描写了何对象的什么缺点或者何对象怎么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议论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论证了什么观点或通过批驳,确立了什么观点。3.说明性语段

34、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说明(介绍)了什么对象的什么特征(特点)。【答题规范】例9可答为:以秀美的山河烘托两位爱国诗人的伟大形象,以宁静的环境衬托作者激荡的内心世界。例10可这样答:第一次写“一阵冷飕飕的风”的作用是:烘托了自然环境的凄冷,为故事结局预设感伤基调,同时烘托出警察吉米忠于职守、不徇私情的坚毅个性。第二次写“一阵冷飕飕的风”的作用为:渲染两人无话可说的沉寂氛围,暗示了警察吉米内心的凄苦、矛盾,同时也为下文便衣警察的出现起到了情节转换的作用。不同人称作用题答题程式【真题回放】例11(2008年浙江卷第21题)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

35、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例12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06年辽宁卷,原文杨柳)【解题思路】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如:第一人称则便于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感情真挚。第二人称既自由、灵活,又拉近距离,便于抒情,有真切感、亲切感。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结合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备选术语】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第二人称,是呼告修辞,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第三

36、人称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具有全知全能的特点,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答题规范】例11答:“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通过“我”对乌米的情感态度突出了乌米的形象,借“我”的感触揭示了全文主旨;例12答: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形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现代文阅读作用题还有诸如“插入史实某一事件的作用”, “引用诗文或格言的作用”,“以某一物象作标题的作用”,“写作上由实而虚的作用”等等,由于篇幅关系,就不详述了,可以参考上文例子,触类旁通。我在这里特别要提醒考生,一定

37、要结合文章内容答题,千万不要只答一个术语。这是考生普遍犯的一个错误,也因此丢掉了许多分,丢掉了许多关系到命运的分。这是确确实实要吸取的教训。形象物象分析型1.人物形象的分析:首先,可以从作者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入手,了解人物的语言、外貌、行动、心理等。每一神态、动作或语言的描写要与所表现出的优秀的品质一一对应,不能张冠李戴。其次,揣摩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描写中揭示的内涵,即个性特征及形象的意义。再次,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作者所揭示的作品主题和情感倾向中去分析人物。2.物象的分析:宜从文章结构形式到内容主旨再到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1)对文章结构具体的思考角度:

38、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2)内容上结合文章具体分析。思考角度:A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B对内容的充实作用;C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D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易水之滨,高渐离击筑,悲凉的旋律中,荆轲告别燕太子丹,踏上刺秦的不归路,他身后的芦花,一定在萧萧寒风中轻肠,乌江之畔,四面楚歌,西楚霸王柔肠寸断,在“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叹声中,虞姬挥动长剑,裙袂飘飘,作最后的生命之舞。在她倒下的地方,白雾茫茫,一片缟素,那是一岸的芦花在为这悲怆的诀别飘雪飞霜。汩罗江边,披发行吟的屈原,掩涕叹息,仰天长问。臣专权,楚王昏庸。居庙堂,不能为民解难;谪乡

39、野,不能为民解难。生命的大寂寞郁结于心,奔突于胸,使诗人纵身大江,荡起的涟漪是芦苇悲鸣的泪滴,在湿湿的夜色中流淌。青青的苇叶包裹起后人的崇敬和思念,投入历史的长河,成为端午节最深沉的纪念。(选自张驰心中的芦苇)“芦花”在该段中起到了哪些作用?(分条作答)答案为:(1)是串连事件的线索。(2)渲染了悲凉的气氛。(3)芦花见证、记录、蕴涵着历史的痛苦和沧桑。(4)表达了同情或崇敬的感情。词语理解型(1)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就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寻找它的本体;(2)理解词语的象征义,就要寻找词语的象征对象;理解词语的反语义、就要将褒贬互换;(3)理解词语的双关义就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4)理

40、解代词的词义就要在上句或下句寻找释义。(5)当然,理解词语的含义,还必须联系词语的具体语境,结合作者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找对应的阐释。(6)“六比较”:比较范围的大小、比较词义的轻重、比较搭配习惯、比较构成成分、比较词性功能、比较感情色彩与语体色彩。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A.语句的含义题: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B.语句的作用题:要回答该句子在文章结构与内容主题两个方面起的作用。整理文章思路并归纳文章的内容本题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和写了什么:文章各段说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相并,相

41、承,相属),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各段与中心的关系)。只要你把作者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看出来了,把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归旨段、结语段分辨清楚了,文章的脉络层次与主要内容就在你眼前了。叙述性文体的线索:看时间的变化,看空间的变化,看情感的变化,看故事情节的变化,看事物发展阶段的变化。论述性文体的结构: 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 总分式。说明性文体的顺序: 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筛选整合型常见的命题形式:(1)文中刻画的人、事、物或景象具有怎样的特点;(2)文章分几个方面、几个阶段来写的,其变化过程是怎样的,要求概括说明。答题方略:1.筛选整合是一个化繁

42、为简的过程。2.回答此类问题,要关注重要句子,如:主旨句、中心句、关键句、过渡句、感叹句、议论句等,尤其要关注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和段中的过渡句,这些句子往往是文章的关键所在。3.整合的题型一般不宜机械地摘录原文的句子。而应该紧扣题干要求,将提取的关键语句、中心词进行改造、组合、变换,使之成为全面、凝炼、流畅、符合要求的答案。4.另外,要总揽全局,总体把握,防止因答案要点不全而丢分。词语能否置换1.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描写出了2.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3.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

43、,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词序能否调换不能。因为: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题目的作用及好处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紧扣文章内容,简洁新颖。环境景物描写的作用环境景物描写的作用: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可结合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景中藏情此为散文中的描写,而在小说中的描写主要有衬托人物的心情,交代故事发生背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最后的景物描写一般都有象征意义,比如课文药之结尾。注意结合具体的题目。此外有渲染(烘托)气氛、衬托情感或主旨、表现人物品质、预示人物命运、揭示社会本质,揭示人物心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