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方古典音乐发展史西方古典音乐发展史第一阶段是古希腊的音乐文化,那个时期是指公元前12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这个时期,里拉琴是用牛肠弦张在海背上制成的,而最早的管乐器是用芦苇制成的。第二阶段是中世纪的音乐文化,这个阶段主要从公元5世纪到13世纪,这个时候出现了不少教堂,也可以说是基督教文化。当时主要是教学音乐,大合唱,乐器形制也越来越大,如管风琴都筑在建筑里。第三阶段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文化,这个时期主要是14、15、16三个世纪,在这300年的时间内,欧洲经过了文化的繁荣阶段,那个时期的主要乐器是管风琴、琉特琴、竖琴、维沃尔琴(有品,6弦,后被小提琴代替)。第四阶段是巴罗克时代,时间为1600年
2、至1750年,那个时候的乐器主要是羽管键琴和管风琴、吉他等。第五阶段是古典主义时期,时间指1750年到1827年贝多芬逝世止,这个时候的交响乐队、管弦乐队的编制开始逐步定形,以后到浪漫主义、印象主义时期,西洋乐器中已经形成了配套的弓弦乐器组、木管乐器组、铜管乐器组、打击乐器组、键盘乐器组及其它装饰乐器(竖琴、木琴、钢片琴、排钟),而到了电子时代,又出现了电子琴、合成器、电脑音乐发声器等。从此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西洋乐器配制。(1)希腊音乐的主要特征:单声部旋律,朴素大方,并有简单的乐器伴奏;大部分都是即兴表演,且形成了音乐、舞蹈与诗歌的“三位一体”;重世俗与现实性,大部分作品直接反映了古希腊人丰富
3、的社会生活与民族历史。尽管古希腊音乐篇章极少保留了下来,但它的意义不在具体的作品的流传,而在于激励了后世纪音乐的繁荣。 (2)音乐现象:神话音乐、荷马史诗、古希腊戏剧。2简述古希腊时期对音乐社会功能的认识 古希腊理论家认为,“音乐可以三种方式对意志产生明显影响”:它能激励行动;它能强健体魄和心灵,犹如它破坏头脑的平衡,最后它可以中断政党的意志力量,令人无法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因此,不仅在年轻人和普通公众的教育科目中应该建立有规律,受监督的音乐教育,而且在平时的音乐演出中应倡导秩序、尊严、果敢和生机。音乐的目的绝不仅是娱乐,而是应象柏拉图所言的“和谐的教养,灵魂的完善和激情的中和”。 古希腊
4、理论家比较强调音乐的理论价值取向,认为音乐直接影响人的品格。 随着音乐生活的繁荣发展,面对新情况,有人认为音乐应该推陈出新,不断向前进,而当时占主导思想的还是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哲学家们的“心灵净化论”,认为音乐不能太音乐不能太复杂和追求创新,应简朴,才能起到净化心灵作用。 可是,古希腊音乐观强调音乐的社会作用,对音乐的评价并非是纯粹审美体验,而是具有一定功利目的的。但是,他们认为音乐应该符合规则,提供均衡、庄重、简朴的音乐,这无疑给后世的西方音乐以重大影响。格里高利圣咏形成于8、9世纪,是以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命名的,成为罗马天主教圣咏礼仪的同意规范和最高权威。 基本特征:无伴奏的纯人声(男声)
5、歌唱的单声部音乐形式。以拉丁文为歌词。即兴式无明显节拍特征。建立在单纯的自然音阶基础上。歌词主要来自圣经和诗篇。旋律音调平缓,以级进和三度为主。音域狭窄。 经文歌的产生可追溯到第斯康特的复调写作手法。在一定程度,经文歌的歌词特点也成了它最重要的特征,并预示着它的发展方向,13世纪最经典的经文歌为3个声部,起初上方声部附加的歌词还是拉丁语,与宗教有关。后来,上方声部歌词开始方言化,出现了法文经文歌(上方两声部都用法文填词),形成了经文歌特有的 “复歌词”现象,不同声部演唱不同的歌词。两段法文歌词通常为舞蹈歌曲和爱情歌曲之类。由于歌词各具特色,经文歌的各个声部在节奏模式上保持了一定的独立,节奏的运
6、动在复调音乐具有了空前的紧张度,只有在各声部发出协和音程中还能感受到一定的统一性。经文歌的复调结构是高度理性化的。 经文歌体现了宗教音乐与世俗音乐之间的相互影响,歌词往往是宗教与世俗内容相混合甚至完全世俗化的。14世纪法国音乐的新风格,代表了一种在新世纪出现的音乐创作上的新趋势(1)新的记谱体系(2)等节奏技术的运用(3)变化音的终止式 马肖:(13001377),西方音乐史上第一位音乐作品得到完整保存的音乐家。他的创作几乎涉及14世纪所有重要的音乐体裁,包括经文歌、弥撒及大量世俗歌曲。共创作经文歌23首,主要为3声部;在弥撒仪式中,慈悲经、荣耀经、信经、圣哉经和羔羊经经常被视为一套乐曲组合在
7、一起,后来从礼拜中独立出来而形成。早期文艺复兴音乐特点:教少抽象理论的约束,与民间音乐保持着自然的联系,倾向大调性、主调风格,常自由运用三度、六度音程,以此产生出和谐丰满的音响。 代表人物:利奥纳尔*鲍罗、约翰*邓斯泰布尔、法伯顿。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在音乐上最重要的成果一路德众赞歌,新教教会的一种音乐形式。最初是单声部、分节歌形成。后逐渐增添了和声、对位,并扩大成四部合唱。 意义:对康塔塔、圣诞音乐、受难乐、清唱剧等的形成充实,使新教音乐逐步成熟、强大,并为巴洛克时期的大型声乐或器乐创作开辟了道路帕特斯特里纳(15291594):因出生在罗马附近的帕特斯特里纳小镇,人们习惯以他的出生地称谓他
8、。 他以毕生的经历献身于宗教音乐,他的音乐具有一定保守倾向,然而他能在反宗教改革精神观念的限制下,顺应文艺复兴音乐发展方向,对复调音乐做出了富有创造性的发展。他的创作主要是宗教音乐作品,有104部弥撒曲,250首经文歌。50多首宗教牧歌和100多首世俗牧歌。他的音乐风格是一种复调无伴奏合唱风格。巴洛克时期意大利歌剧发展的主要脉络。 (1)音乐史上的第一部歌剧:16世纪末,在意大利佛罗萨的巴尔第伯爵家经常聚着一皮文人研究古希腊文化,试图恢复古希腊戏剧音乐的本色,于是作曲家培利与诗人努契尔合作写出了第一部歌剧达夫尼,但乐谱失传已久,现仅留传下来的只是他们俩写的歌剧犹丽狄西。以古钢琴伴奏,配以简单的
9、和声。 (2)罗马的歌剧:在佛罗萨歌剧的影响下,罗马于17世纪前半叶产生了歌剧,多用宗教题材,常加进合唱,抒情性和朗诵性的段落分明,剧种时常插入喜剧性的仆人角色。 (3)威尼斯歌剧:17世纪前半叶第一座歌剧园圣卡西亚诺的出现迅速加强了威尼斯歌剧的发展。代表作曲家蒙泰威尔弟在歌剧奥菲尔中大量采用独唱的咏叹调和二重唱,合唱浑厚,第一个使用管弦乐队伴奏并首创颤音、拨弦等技法,增强了音乐的戏剧性。他的歌剧克服了旋律的枯燥性,运用了牧歌式、歌唱性较强的朗诵调。代表作还有阿里安娜等。 (4) 那不勒斯歌剧:18世纪初以A斯卡拉蒂为代表,注重发挥歌剧中的人声美,使声乐独唱水平得到空前提高,加强了咏叹调与宣叙
10、调的区别。他创作了100多部歌剧,并首创了“快慢快”三种速度的意大利式序曲,同时使弦乐四部成问管弦乐中心。再往后,巴赫、亨德尔就出来了,以后就是海顿和莫扎特了,再往后贝多芬、舒伯特,音乐史就进入了浪漫主义时代。西方古典音乐作曲家 帕格尼尼(Paganini Niccolo 1782-1840)是著名小提琴家、作曲家,音乐史上最杰出的演奏家之一。他出生于意大利热那亚的贫穷家庭中,五岁学习曼陀林,两年后改学小提琴。九岁首次登台演奏自已的作品,还会演奏吉他和中提琴。十三岁开始公开演出。他曾从师于努拉。洛卡泰里于1733年编著的小提琴艺术教材对帕格尼尼日后的创作影响极深。1828年他开始了维也纳、德国
11、、巴黎和英国等地的旅行演奏。1834年由于身体健康原因停止了演奏。他的小提琴演奏技艺精湛,令不少音乐家、作曲家与乐评家为之而疯狂。所作的二十四首随想曲是他演奏技艺的荟萃。他的作品还有六部小提琴协奏曲、室内乐及其他小提琴曲等。 巴赫(Bach Johnnsebastian 1685-1750)德国人。1685年生于埃森纳赫,自幼随父学小提琴。十岁时父母去世后,随兄一起生活,并开始学习键盘乐器和管风琴。1700年在吕内堡的圣密歇尔教堂唱诗班任歌手,并从师于伯姆拿。1703-1708年在阿恩斯塔德、廖尔豪逊任教堂管风琴师。1708年在魏玛,任宫廷管风琴师,1714年升为乐长。1723年到莱比锡,任圣
12、多马斯教堂管风琴师和宫廷乐长。1749年双盲失明,且身体明显衰退。1750年7月28日在莱比锡因中风去世。他的作品极为丰富,除歌剧未涉及外,有各种体裁的作品。他是巴洛克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是西洋音乐史上有着深远影响的人物。巴赫生前默默无闻,发表作品极少。去世五十多年后,经门德尔松竭力推崇,开始受后人重视。 肖邦(Chopin Frederic Francois 1810-1849)是波兰的作曲家、钢琴家。他的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波兰人。幼年受波兰民间音乐熏陶,七岁开始学习钢琴,并创作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十二岁学习和声对位并开始创作。1826年入华沙音乐学院,1829年离校成为知名的钢
13、琴家和作曲家。1830年赴奥、捷、德等国演出。波兰起义失败后定居巴黎,潜心创作。并与浪漫派音乐家李斯特、柏辽兹等等杰出音乐家有交往,常在贵族沙龙中演奏。肖邦的音乐创作植根于波兰民间音乐,富爱国主义精神,善于写作奔放的旋律与灵活多变的和声。作品以钢琴曲为主不用标题,常以圆舞曲、夜曲、波洛涅兹、玛祖卡等旧体裁抒发其富于诗意的音乐构思。 门德尔松(Felix Mendessohn 1809-1847)德国浪漫乐派最具代表性作曲家之一。1809出生于汉堡, 父亲是一位大银行家,母亲是有广博修养且具音乐才能的贤妻良母。 他十岁时就发表了许多作品。17岁时既完成了仲夏夜之梦序曲,21岁起研究和整理巴赫的作
14、品。他曾在1829年指挥了巴赫的圣马太受难曲,这次著名的音乐会令听者在巴赫死后第一次听到此曲。为此,这首尘封达百年之久的神剧杰作,终于能重新得到世人的重视,同时更激发了19世纪早期重新发掘巴赫音乐的热潮,为这位音乐之父的作品得以从见天日作出了最重要贡献。同年,他以钢琴演奏家兼指挥的身份,在欧洲各地展开旅行演奏,所到之处听众无不为之风靡。1831-1832年滞旅意大利,1833年任柏林歌唱协会指挥,同年在杜塞道夫举办低地莱茵音乐节,从此三年间以指挥身份游走与该市的教会、歌剧院及合唱团。1835年1847年,门德尔松拥有了众多的头衔: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首席指挥,普鲁士宫廷的“音乐总指挥”,莱比
15、锡“格万特豪森音乐厅”指挥,莱比锡大学哲学博士等。期间1843年与舒曼等人成立了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莱比锡音乐学院,并出任院长。由于积劳过度,于1847年因脑溢血病逝莱比锡,享年仅38岁。 以神童著称的门德尔松,在短暂忙碌的演奏生涯中创作了大量各种题材的音乐作品。作曲风格温柔舒适、优美恬静、完整严谨,极少矛盾冲突、富于诗意幻想,曲曲旋律优美,洋溢着浪漫唯美的气息。此外他还独创了“无词歌”的钢琴曲体裁,共八册48首,其形象生动多变,是最早标题音乐的代表。对19世纪德国音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 西方古典音乐作曲家 舒曼(Schumann 1810-1856) 德国著名的音乐家。1810年出生在茨维
16、考的一个有较高文学修养的家庭,自幼便开始展现音乐、诗歌、戏剧等多方面的才华。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舒曼幼年时对文学的喜爱并不亚于音乐,也因此培养出丰富的感情与过人的想象力,从6岁开始学习音乐,到9岁时已能写作歌剧及作曲。他孜孜不倦地学音乐,把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都耗费在音乐的学习和研究当中。 1830年当他欣赏过帕格尼尼在法兰克福的演奏会后受到启发。当年毕业后转功音乐,正式开始了音乐家生涯。舒曼本想做一个出色的钢琴家,但却因急于求成,训练方式错误导致手指受伤,后改学作曲并兼写音乐评论。1840年与著名钢琴家、恩师的爱女克拉拉相遇并结婚,他们的结合可称为19世纪乐坛最动人的爱情故事之一。随之舒曼的创
17、作也进入了鼎盛时期,如:蝴蝶、妇人之恋、狂欢节等等。1854年因患严重的精神衰竭而处于精神分裂边缘,并曾企图自杀,最后被送进了精神疗养院中休养,就此结束了作曲生涯。 舒曼是浪漫主义音乐成熟时期代表人物之一,生性热情敏感,富有民主主义思想。1834年创办的新音乐杂志在其主持下,成为德国最具权威的音乐杂志,对改变当时陈腐的音乐空气,促进浪漫艺术的发展,起到正面的意义与重要的作用。 舒伯特(Schudert Frant Peter1797-1828)奥地利人,1797年生于维也纳,在一个拮据的家庭中成长。父亲是一位小学校长,也是他的音乐启蒙老师。他幼年随兄长及父亲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后来在一个教会唱诗
18、班担任童高音,并开始正式学习学习。1808年十一岁时考入维也纳帝国及皇家学校,以后加入维也纳宫廷礼拜堂合唱团,并完成了第一交响曲。1812年与当时著名的意大利作曲家萨里埃利学习。1814年10月19日,舒伯特第一次为歌德的诗纺车旁的格丽卿谱曲,据说是这首歌曲导致德国艺术歌曲的诞生,此说虽不精确,却有一定道理。1818年被邀请到匈牙利担任艾斯特哈萨公爵府中(海顿曾与此担任宫廷乐长,直到1790年乐团解散为止)任其女儿的音乐老师,廉取固定收入。在1821年出版他的魔王一曲时,己经谱写了将近七百首乐曲。1823年,疾病开始折磨舒伯特,住院期间,他写了声乐套曲美丽的磨房姑娘中的一些歌曲。1828年舒伯
19、特溘然长逝,时年31岁。 海顿(Franz Joseph Haydn 1732-1809)著名的奥地利作曲家。1732年生于罗劳,家境贫寒,其父曾做过修车匠、教堂杂役、管风琴师和男高音歌手。海顿从小在很艰苦的条件下学习音乐。后入维也纳圣斯蒂芬教堂唱诗班,勤奋学习音乐并学习作曲。十六岁因倒嗓,被唱诗班革职,无处栖身,借友人一陋室教徒为生。后成为音乐教师波儿波拉的助手。1759年任摩尔辛伯爵的音乐领班。1761年长期在匈牙利王子埃斯特哈门下服役,在艰苦的环境下创作了大量作品。1781年与莫扎特相识,情义至深。他曾两次访问伦敦,并创作了著名的伦敦交响曲(此曲是他一生最优秀的作品)。1798年与180
20、1年又分别写成创世纪与四季。此后他的身体开始每况愈下。1809年5月13日在维也纳去世。 海顿的创作涉及面很广,其中以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最为杰出。他的音乐旋律丰富,经常流露出纯朴开朗的民间气息。他在乐曲的发展中常用“主题活用的原则”,这直接启示着贝多芬“动机发展”的灵感。海顿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柏辽兹(Hector Berlioz 1803-1869)法国杰出的作曲家。1803年出生于法国南部一个小镇的医生家庭里。自幼酷爱音乐,但家庭都希望他能成为一名医生,在经过短暂学医后,最终以与家庭脱离关系为代价选择了音乐道路。 1826年柏辽兹入读巴黎音乐院。他年轻时是个富于小资产阶级革命
21、精神的浪漫主义作家,曾写过希腊革命大合唱。法国七月革命时,也曾走上巴黎街头高唱马赛曲。后又把该曲改编为大型管弦乐队与二重合唱的乐曲。歌德、贝多芬和莎士比亚等人激发了他的想象力,使他在1830年创作的清唱剧沙丹纳普之死一举赢得罗马大奖。同年,自传式的幻想交响曲首演,令他成了当代最具革命性的作曲家。 3 西方古典音乐作曲家 柏辽兹是法国浪漫乐派重要代表人物,他除了以铜管乐器的扩充,为管弦乐的表现打开崭新的空间外,还以新颖、明澈的配器效果和戏剧化的处理来丰富交响乐的表现力,并以独创的固定乐思曲法,开创了标题音乐的作曲,李斯特的交响诗和瓦格纳的歌剧,无不深受其影响。尽管如此,柏辽兹生前在法国国内并未受
22、到重视,反而在国外,特别是德国备受尊荣。柏辽兹的名字同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大师雨果,浪漫派画家德拉克洛瓦相提并论,堪称法国浪漫主义三杰。1869年柏辽兹在巴黎去世。 莫扎特(Mozart Wolfgang Amadeus 1756-1791)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最有代表性的作曲家,与海顿、贝多芬并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三大作曲家。 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生于萨尔兹堡,他的父亲李奥普特是宫廷乐师。他3岁弹琴,5岁作曲,是一位在音乐上非常早熟的天才,并很小就显露出极高的音乐天赋。他在父亲的教导下学习音乐,他的即兴演奏和作曲都十分出色,五岁时即创作了一首小步舞曲。1762-1763年间他与姐姐就
23、在慕尼黑、维也纳、法兰克福、布鲁赛尔、巴黎和伦敦等地演出,并发表生平最初的作品集。1764年前往伦敦随同阿贝尔和J.C.巴赫学习作曲。68年在维也纳演出首部歌剧巴斯丁与巴丝蒂娜。莫扎特长时间的演出、旅行、创作所到之处都传出赞誉之声。在旅途中,莫扎特更结识了多个对他甚有影响的人物与重要音乐家。使他的创作更广泛,更完美。在他人生最后的也是最为贫困的9年中,他令人难以置信的创作出大量的杰作。如:歌剧唐璜、费加罗的婚礼、魔笛等等。 比才(Bizet Georges 1838-1875)法国作曲家。生于巴黎。十岁进巴黎音乐学院,师从阿列维等人学作曲。十九岁获罗马大奖后,在罗马学习三年,立志写作歌剧。18
24、63年发表歌剧采珠者,1872年为戏剧阿莱城姑娘配乐,演出未获成功,而其配乐则以交响曲形式流传后世。最后一部歌剧卡门正在巴黎上演之际,他却在不得志中抑郁而死。 比才的创作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富有表现力的描绘生活冲突的交响发展,以及法国喜歌剧传统的表现手法熔于一炉,创造了十九世纪法国歌剧的最高成就。 他是浪漫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 德国作曲家、钢琴家。1833年5月7日生于汉堡一个职业乐师的家庭里。早年曾师从戈赛尔、马克森学习钢琴。一生交友甚广,并特别得到舒曼夫妇及阿希姆赏识与支持。他是创作与演奏并重的作曲家。作品兼有古典手法和浪漫精
25、神,极少采用标题。他的交响乐作品既有模仿贝多芬的气势宏大,又有其笔法工细,情绪变化多端。他重视奥地利民歌,曾作有九十余首改编曲。形式繁多的重奏曲作品提高了室内乐的地位。此外还作有二百余首歌曲、一批钢琴小品与主题变奏曲、协奏曲。 1862年勃拉姆斯定居维也纳,潜心创作了多部巨作。1897年作为最后一位古典作曲大师的勃拉姆斯在维也纳去世。 勃拉姆斯的作品主要表现了日耳曼民族严肃质朴的气质和维也纳的甜蜜韵味。 德彪西(debussy1862-1918)杰出的法国作曲家。1862年生于圣热曼昂莱,自幼学钢琴,十岁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其后三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形成了一种被称为“印象主义”的音乐风格,他常运
26、用全音音阶、东方五声音阶及平行五度;自由使用不协和和弦;不作一般的主题发展;配器上突出个别乐器的音色。这些技法,曾遭多人反对,后被公认为继浪漫派之后的一大乐派。牧神午后是作者第一部有代表性的印象主义作品。1918年德彪西因患癌症在巴黎去世。 德彪西的作品对欧美各国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圣-桑(Camille Saint-Saens, 1835-1921),法国作曲家。五岁起开始作曲,十一岁即以钢琴家姿态登台演出,十三岁进巴黎音乐学院学管风琴和作曲,后在教堂任管风琴手,其中有四年在尼德梅耶尔音乐学校教钢琴。 4 西方古典音乐作曲家 1877年他辞去教堂的职务,埋头作曲。他是法国民族音乐协会的
27、创始人之一,积极从事音乐活动,又以钢琴家和指挥家身份到各国演出。其创作技巧纯熟,作品数量超过一百七十部,几乎涉及每个音乐领域。作品旋律流畅,和声典雅,结构工整,配器华丽,色彩丰富,通俗易懂。但某些作品过于追求表面的华彩效果,质量不匀。其代表作有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交响诗骷髅之舞、第一大提琴协奏曲和小提琴与乐队的引子与回旋随想曲等等。 亨德尔(Handel Georg Frderic 1685-1759)德国巴洛克时期作曲家。父为理发师兼外科医生,宫廷侍从。亨德尔七岁从师学习双簧管、古钢琴、管风琴和对位法。十二岁成为助理管风琴师,并写成双簧管奏鸣曲等。1702年入哈雷大学学法律,一年后离校去汉
28、堡,任凯塞歌剧院小提琴师,同时从事歌剧创作。1706年去意大利接触那不勒斯乐派歌剧及科莱里、斯卡拉蒂的器乐创作。1710年回国任汉诺威宫廷乐长。1712年去英国演出歌剧。取得英国宫廷作曲家的职位,随之定居英国,并领导歌剧院的工作。1727年加入英国籍。1741年转入清唱剧写作,创作了著名的弥赛亚、以色列人在埃及、扫罗等。这些作品都因其符合当时英国民族主义爱国思想,而受欢迎。 亨德尔由于勤奋地创作和操劳,晚年患眼病,1753年双目失明。1759年4月6日弥赛亚演出时,担任管风琴演奏。但八天后与世长辞。他一生有歌剧四十六部,清唱剧三十二部,康塔塔一百部,以及大量声乐曲、器乐曲等。 奥芬巴赫(Off
29、endach 1819-1880)法国作曲家,古典轻歌剧创始人之一。原籍德国,父为科隆犹太教堂乐师。幼时随家迁巴黎。1883年入巴黎音乐学院,同时在巴黎歌剧院任大提琴师。1849年任法兰西剧院指挥。1853年开始写作轻歌剧。1855-1861年任巴黎人滑稽剧院经理。1873-1875年经营快活剧院。一生共写歌剧九十六部。他的轻歌剧情节有趣,大胆采用当时各种歌曲、舞曲、小夜曲与进行曲形式,音乐通俗易懂,至今流传不衰。 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生于匈牙利雷定。在音乐上主张标题音乐,创造了交响诗的体裁,作品有塔索、匈牙利、前奏曲、玛捷帕、普罗
30、米修斯等十三部。受帕格尼尼的影响,作有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十二首高级练习曲,在钢琴上创造了管弦乐的效果,大大开拓了钢琴音乐表现力。1875年创建布达佩斯音乐学院,亲任院长。 马斯内(Massenet 1842-1912)法国作曲家。1842年5月12日生于卢瓦尔省经营制铁业的家庭。像所有伟大的音乐家一样,从小就显露音乐才赋。9岁时便被送进巴黎音乐学院。老师中有著名的作曲家托玛等人;在学期间,他多次获奖,1863年毕业时,以一首大合唱获得罗马大奖,从1873年起,马斯奈的戏剧音乐作品,如巴赞的唐恺撒和艾林尼、神剧抹大拉的马利亚和夏娃等,赢得了公众的承认。在70年代和80年代,他的创作达到了最辉煌
31、和最有成果的时期,写出了包括长期流行不衰的曼侬(1884年)和维特(1886年)在内的几十部歌剧。 他一生中的最后二十五年,不但没有扩大自己的艺术思想视野,在戏剧效果和表现手法方面也依然如旧,因此他的大部分歌剧虽然轰动一时,过后大都被遗忘。即使如此,他后期创作中的歌剧泰伊思(1894年) 、莎芙(1897年)和唐吉诃德(1910年),仍然有很大影响。 西贝柳斯(Sibelius,Jean 18681957)芬兰人,父为军医。九岁起学钢琴。十四岁学小提琴,并自学作曲。后参加业余室内乐团。1885年进赫尔辛基大学法律系,不久转入音乐学院。1889年上演所作弦乐四重奏,颇或好评。后又以公费赴柏林、维
32、也纳深造。 1892年回国,致力于创作,常以芬兰民间文艺为题材。1893年执教于赫尔辛基音乐学院。1900年所作芬兰颂上演,大大激起了芬兰人的爱国思想。1904年定居赫尔辛基附近的耶尔文佩。1914年访问美国,接受耶鲁大学音乐博士学位。回国后过着隐居生活,但仍从事创作。1929年起停止创作。他是十九世纪民族派浪漫主义音乐最后的代表人物,为芬兰音乐开拓了一个新的时代。 他的作品有戏剧配乐、交响曲、交响诗、合唱曲、歌曲等。 福莱(Faure 1845-1924)法国人,父为教育行政官。幼年被送到巴黎学音乐。1861年师事圣-桑。1866年任圣-桑韦尔教堂管风琴师。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他参加了
33、义勇军。1877年任马德伦教堂管风琴师,1896年任巴黎音乐学院作曲教授。其音乐教学成绩斐然,拉威尔、艾奈斯库等人皆出其门下。1905年继杜布瓦(Dubois,1837-1924)任巴黎音乐学院院长。 1920年因耳聋及健康不佳而辞职。所作钢琴曲、歌曲与室内乐甚多,是法国最有成就的作曲家之一。安魂曲是其代表作。 理查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1864-1949)德国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 他1864年出生在德国的慕尼黑,其父是著名的圆号手。4岁起学习钢琴,6岁开始作曲,8岁学小提琴。1875年他随迈尔学习作曲理论,毕业于慕尼黑大学。1880年创作了最早的第一交响曲(未发表)
34、,1882年为管乐而作的小夜曲引起彪罗注意,1885年继彪罗任迈宁根乐队指挥。1886年任慕尼黑宫廷剧院指挥。1889年任魏玛乐团指挥。1894年任柏林爱乐乐团指挥。1898年任柏林歌剧院总监。1919年任维野纳歌剧院总监。因一度任纳粹政府国家音乐局总监,第二次大战后曾受审于慕尼黑特别法庭。1949年,在到处隆重庆祝他85岁生日后不久,于加米勒-帕滕斯兴去世,享年85岁。 创作上初期受勃拉姆斯影响较深,后倾向李斯特与瓦格纳。其交响诗与歌剧对现代音乐影响较大。他的成名作是唐璜,较著名的作品有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英雄生涯等等。 5 回复:西方古典音乐作曲家 格里格(Edvard Grieg 184
35、3-1907)挪威 卑尔根人,自幼随他母亲学习钢琴.1858年就读于莱比锡音乐学院,在此期间他深受门德尔松、舒慢一派学风的熏陶。1863年去哥本哈根,得到丹麦作曲家加岱的鼓励。后与挪威青年作曲家诺德拉克组织“尤特皮社”,以发展斯堪的纳维亚民族音乐为宗旨。1867年创立挪威音乐学院。任奥斯陆交响乐团指挥。1870年在罗马与李斯特相识,作品得到李斯特赞赏。1874年格里格应易卜生的邀请为培尔金特戏剧配乐;1876年首演,格里格从此名扬全欧洲。晚年的他专事写作,其音乐创作富于民族特性,但并不直接引用民歌素材。作品以钢琴抒情小品最受欢迎。1907年,格里格在卑尔根去世,享年64岁。 勒克莱尔(Lecl
36、air,1697-1764)法国作曲家,小提琴家。勒克莱尔是18世纪将意大利风格小提琴奏法移入法国,奠定“法国小提琴乐派”的重要作曲家。1722年在都灵任舞蹈教师,同时向索米斯学小提琴。1729年起在巴黎任宫廷乐队小提琴手。所作的室内乐即展示其先进写作技巧,又表现他熟练掌握小提琴写作的表情工夫。67岁时在巴黎住宅附近被人刺杀。 马勒(Mahler 1860-1911)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1860年出生波希米亚卡利什特在6岁时起学习钢琴,1870年举行首次钢琴独奏会。1875年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师从爱博斯坦学钢琴、福克斯学和声、弗朗茨克伦学作曲,是布鲁克的追随者。音乐学院毕业后,开始指挥生
37、涯,1885年任维也纳歌剧院指挥,1888年任布达佩斯皇家歌剧院音乐总监。1897-1907年任维也纳宫廷歌剧院院长。1907年任纽约大都会剧院首席指挥,兼任纽约爱乐乐团指挥。曾经有评价说:“古斯塔夫马勒无疑是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交响乐作曲家之一。” 马勒出身贫寒,在童年时就因波希米亚和犹太人双重血统而被受欺凌幸而其父发现了他的音乐才华,送他走上了音乐的道路。 马勒是一个充满忧郁而又极端浪漫的作曲家,他是一个连接浪漫主义顶峰和现代主义的作曲家,马勒的音乐常常交织着一种浪漫温馨的抒情和无法挣脱的对人类生存痛苦的感叹,最终化为一种灵魂的呻吟。 马勒的创作的黄金期基本是从1896-1907年的10年间。
38、在这期间他创作了第三到第八交响曲和声乐套曲亡儿之歌。1911年5月8日他因心脏病去世,年仅51岁。去世后仍有三布作品为发表它们是:大地之歌、第九和第十交响曲。 曾有报道说,马勒的过早辞世与他的妻子阿尔玛有很大的关系。1910年阿尔玛与著名的“包豪斯”设计院的创建人沃尔特格罗皮乌斯相遇,两人一见钟情,这使马勒受到了重大打击,可以说直接促成了一年后这位伟大作曲家的辞世。 德沃夏克(Dvorak,1841-1904)捷克(波西米亚)作曲家。 德沃夏克16岁(1857年)进布拉格管风琴学校学习,毕业后在布拉格国民剧院乐队梅斯塔那手下任中提琴手。1873年始有作品问世引起音乐界的注意。后离开剧院,专业从
39、事创作与受徒。曾任布拉格音乐学院作曲教授。德沃夏克对各种音乐形式都有涉猎,但基本上还是一个民族乐派的作曲家,1885年到美国任纽约音乐学院的院长,在美国3年使他创作了代表最高艺术的水平的第九交响乐、大提琴协奏曲、第十二美国四重奏和10首圣经歌曲 威尔第(Verdi 1813-1901)意大利作曲家。客站老板之子,幼随乡村风琴师学习音乐。后受人资助投考米兰音乐学院,未被录取。后随拉维纳学作曲。1836年创作的第一部歌剧是罗彻斯特,后被斯卡拉歌剧院老板梅雷利赏识,于1839年在斯卡拉剧院上演。1842年以歌剧纳布特轰动乐坛。他是意大利杰出歌剧作家,有29部作品传世。大家熟知的麦克白、奥赛罗、茶花女
40、、阿依达等作品都出自他手。 拉威尔(Ravel,Maurice18751937)法国作曲家。父为机械师,祖籍瑞士;母为西班牙人。拉威尔七岁开始学习钢琴。十二岁学和声。1889年入巴黎音乐学院,师从贝里奥学钢琴、弗雷学作曲。1901年获罗马次奖。以后四次竞争首奖失败,酿成“评奖不公”事件(1905年),评委会主席巴黎音乐学院院长杜瓦尔引咎辞职,由福莱接任。一次世界大战后他在巴黎过半隐居生活,专事创作。其早期作品接近德彪西的印象主义,后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主要作品有芭蕾舞剧达菲尼与克罗埃,管弦乐曲西班牙狂想曲、圆舞曲、G大调钢琴协奏曲,钢琴曲水之游戏、鹅妈妈组曲、镜等。 格林卡(Glinka,18
41、04-1857)俄罗斯作曲家,被认为是俄罗斯民族音乐派的创始人和在俄国以外得到承认的第一位俄罗斯作曲家。格林卡的代表作品是两部歌剧献给沙皇和鲁斯兰与柳德米拉 罗西尼(Rossini 1792-1868)意大利作曲家。他自幼学习歌唱与钢琴,1806年入波洛尼亚学院,学习作曲理论与大提琴。在学生时期就创作了第一部歌剧德梅特里奥与波利比奥(作于1806年)。他的歌剧成名作是坦克雷迪(1813年作)与意大利姑娘在阿尔及利亚(1813年作)1824年罗西尼定居法国巴黎,1825年任国王查理十世的御前作曲家。但1830年法国大革命废黜了王位,这之后罗西尼在没做过歌剧,只创作了2部宗教作品圣母悼歌与小庄严弥
42、撒及老朽的罪孽钢琴小品及声乐小品。他是创作旋律的能手,后人常取其旋律改编为各种乐曲。 斯梅塔那(Smetana 1824-1884年)波希米亚作曲家,被认为是捷克音乐的奠基人。8岁创作第一首作品,1843年到布拉格任家庭教师并结识李斯特与他成为挚友,因此早期创作受李斯特影响较深。1856年赴瑞典,担任哥德堡交响乐团指挥。1861年回国,任布拉格合唱团指挥。1874年因病耳聋,并辞去剧院指挥职务,专事创作。其代表作是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作于1874-1879年)和被出卖的新娘(作于1864-1866年) 6 回复:西方古典音乐作曲家 克莱斯勒(Kreisler,1875-1962)奥地利出生的小
43、提琴家、作曲家,1943年加入美国国籍。克莱斯勒1882年进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1885年入巴黎音乐学院师从马萨尔学小提琴,德利布学作曲,1888年在美国开独奏音乐会而成名。后在奥地利参军,1899年才恢复演奏生涯,1938年成为法国公民,1940年重返美国。 苏萨(Sousa,1854-1932)美国作曲家,军乐队指挥。1880-1892年任美国海军陆战队乐队指挥,1892年起自组军乐团。因创作优秀的进行曲而成名,共有进行曲近百首,最著名的为星条旗永不落(也有翻译为永恒的星条旗)。 莱斯庇基(Respighi,1879-1936)意大利作曲家。原为小提琴演奏家,1900年赴俄罗斯,曾在圣彼得
44、堡歌剧院乐队任首席小提琴,后成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学生。1902年到柏林,又拜布鲁赫为师,1913年任罗马圣西西利亚音乐学院教授,1923年任院长。除教学之外,还从事创作与指挥,也常以钢琴家身份旅行演奏。其作品配器色彩绚丽,以抒情见长。三首罗马交响诗是其代表作。 阿尔比诺尼(ALBINONI,1671-1750年)意大利作曲家。他与维瓦尔弟、马尔切洛等人,被后人称为威尼斯乐派的先驱者。阿尔比诺尼的创作主要是歌剧,他一生有50部歌剧,这些歌剧虽然在初期的喜剧发展上颇有贡献,但后来全部被世人遗忘,一般人都以为他是器乐作曲家。阿尔比诺尼一生创作的器乐曲超过100部,但生前印行的只有9部。 阿尔比诺
45、尼作品的重要程度,其实不亚于维瓦尔弟。当年,巴赫也曾要求他的弟子认真研究阿尔比诺尼的作品,他的勃兰登堡协奏曲就含有阿尔比诺尼的协奏曲风格。目前在西欧,阿尔比诺尼的作品已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 柴可夫斯基(Tchaikovsky,1840-1893年)俄罗斯作曲家。1863-1865年在彼得堡音乐学院师从鲁宾斯坦,1866年任莫斯科音乐学院和声教授,并结识了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课余从事创作,兼写音乐评论。1874-1875年创作了第一钢琴协奏曲,此曲使他获得世界范围内的影响,真正走向世界。 柴科夫斯基的音乐以抒情性的美丽旋律与强烈的情感宣泄的结合而见长,他吸收意大利歌剧、法国芭蕾、德国交响曲的创作
46、特色,使其作品色彩异常丰富。柴科夫斯基最优秀的作品为第四、第五、和第六3首交响曲、3部芭蕾音乐、第一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弦乐小夜曲。 穆索尔斯基(Mussorgsky,1839-1881年)俄罗斯作曲家。自幼随母亲学习钢琴。十岁去彼得堡,向海尔克学习钢琴。1852年入帝国禁卫军士官学校。毕业后服役于禁卫军。1857年在彼得堡结识巴拉基列夫并拜其为师。后成为“强力集团”成员,作品不多,但其歌剧鲍里斯戈多诺夫却成为“强力集团”创作中最强者,成为俄罗斯乐派的代表性作品。 苏佩(SUPPE,1819-1895年)奥地利作曲家。就读于帕多瓦大学,后在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1841年起先后在维也纳约瑟夫斯塔特剧院、普雷斯堡和巴登剧场、维也纳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