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全册第11课元朝的统治【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的建立,元朝对西藏、台湾等边疆地区的管辖等基本史实。通过思考和概括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元朝统一全国,疆域幅员辽阔;行省制度对内地和边疆实行有效的管辖,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民族的融合;行省制度对明、清后来的政治制度有深远的影响。认识元朝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历史地位。【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行省制度”、元朝对西藏和琉球(今台湾)的管辖是本课的重点。教学难点“行省制度”。【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
2、和问题目标教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复习二、导入新课(提问)中国封建社会有几次结束大分裂之后的大统一局面?生回答:秦朝的统一、西晋的短暂统一、隋的统一、元朝的统一。师归纳:不错,总共4次,这些史实阐明了天下大势分久必合的道理,同时也说明了在我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统一一直是主旋律。提出问题:元朝在统一全国后,是怎样治理国家的呢?以此导人新课。三、讲授新课(一)元朝的疆域1.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2.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3.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
3、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提问P52“问题思考”元朝的疆域与汉朝唐朝比有哪些拓展?元朝的疆域空前广阔,承袭了大蒙古国主要的领土,名义上应包括“大汗之国”和西北各“宗藩之国”伊利汗国、察合台汗国、钦察汗国和窝阔台汗国的统治区。经过多次扩展后,于1311年元武宗时期达到最大,西到吐鲁番,西南包括西藏、云南及缅甸北部,北至都播南部与北海、鄂毕河东部,东到日本海,史书称“东尽辽左,西极流沙,北逾阴山,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时不及也”。(二)行省制度1.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在汉族知识分子的帮助下,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
4、,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元朝按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式来改革制度,目的是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2.元朝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其他地区,除了吐蕃、畏兀儿地区之外,设置了岭北、辽阳等10个行省。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置路、府、州、县。这一行政区划与管理制度,被称为“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大屏幕显示元朝疆域图,提出如下几个问题:(1)行省制度主要特点是什么?行省制度是元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京师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髙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
5、作为地方行政机构。特点在于行省长官由中央直接委派官员担任,目的是有效管辖空前辽阔的疆域,成为明清以后地方行政区划的典范。行省制是古代郡县制的发展,是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成功尝试,同时又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2)元政府为什么要建立行省制度?有什么影响?(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行省制的确立,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方面得到保证。这是中国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尤其是地方行政区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此,地方政治制度进入划省而治的阶段。(3)中书省位于何处?相当于现在的哪些省区?(中书省位置,学生指出包括今河北、山西、山东、内蒙古等)(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1.为了
6、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元朝的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2.在东南地区,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提问:元朝是如何管理台湾的?回顾历史上台湾与大陆的关系?学生回答:元政府设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师生共同总结:元朝时的琉球即今天的台湾,三国时称夷洲,当时台湾高山族就与东南沿海汉族有着密切往来,公元240年,吴国大将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这是大陆人民大规模到达台湾的第一次明确记录。隋朝时,台湾称琉球,大陆商人常到琉球贸易,
7、移居台湾的人日益增多,大陆和台湾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了。教师归纳:统一是历史的主流,台湾和西藏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今天任何妄图分割祖国领土的行为都是逆人心而动的,都终将被历史的车轮辗得粉碎。3.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将这一地区划为一个单独的行政区,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朝廷还在当地设置地方机构,征收赋税,屯驻军队,实行完整而有效的管理。从此,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提问:元政府对西藏采取了怎样的管理方法?汉、藏两族的关系如何?师生共同回顾汉藏两族的关系:唐朝时,藏族的前身吐蕃人的部落日益壮大起来,过着农耕和游牧的生活,
8、他们勇敢善战,统一西藏各部,建立起强大的吐蕃王朝。(放录像文成公主片断,了解唐朝时汉、藏两家的亲密关系)文成公主人藏,表明汉藏两家已合同为一家,这一历史的见证,迄今仍保留在拉萨市的布达拉宫和大昭寺里。到元朝时,西藏正式归属于中央。四、课堂小结元朝对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作出了哪些贡献:元朝的统一,结束了北宋以来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元朝的疆域,比以往任何朝代都辽阔。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并管理大都地区;其他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元政府设有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元朝在西藏委派官吏,驻扎军队,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元朝的统一
9、,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课后作业】完成对应课时练习。附: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与文化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大相国寺庙会与瓦子及勾栏的性质、杂剧表演场所、发展过程、当时有哪些节日。 2、知道词的特点、宋朝对词的贡献及杰出代表,元曲的类别特征,元朝的成就及代表人物。 3、培养学生阅读、分析、综合、表达能力培养及获取历史信息与证据的途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课文正文等生成出本课的基础知识。通过阅读宋代三位杰出词的作品以及比较的方法来体验他们的风格与了解他们对宋词的贡献。 2、通过问题设计、引导与抓知识的内在联系不断追问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归纳问题能力。生
10、成出获取历史信息与证据的途径。 3、通过文字、图片、老师语言技巧、感染力以及问题的设计感受都市丰富多彩的都市生活及本课的情感价值观。 情感与价值观: 感受都市的繁荣、认识出现的原因,理解宋词、元曲是宋与元主要文学形式成就,其成就与艺术家的努力分不开。认识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获取历史信息证据途径多,情感有多种方式表达。 培育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艺术,追求美、创造美的情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 都市生活的丰富性与特征,宋词的成就体验理解。 三、教学难点: 如何贴近学生心理,恰当的引入、点评,语言技巧运用,生成的搭建。学科特性的体现 四、教学方法: 读书指导法、探
11、究法、讲述法、归纳法、比较法 五、教学过程: (1) 、看图片设问激趣引入与解题: 这里是城市、还是农村呢?这是古城,还是现代城市?你想游览古城?你想了解诗词、戏曲吗?为此今天我们走进第12课。看题目。题目告诉我们什么信息、要讲哪些内容。第一站游览都市。 (2) 新课学习: A、游览都市 链接宋元大都市:问你们想游览大都市,还是小都市?宋元有哪些大都市? 开封大相国寺庙会游览探究 引入:我们先到北宋的都城开封最繁华场所逛庙会,庙会里在干什么? 走进书P54第二段 1、你来说庙会里在干什么? 什么类型活动?以什么活动为主?(兼职场所定期的大型商业活动兼表演) 最繁华场所在哪儿?规模多大? 2、大
12、相国寺详情了解 走进本页相关史事 然后以你讲解员的身份给大家介绍一下。 老师点评追问补充,播放图片 瓦子游览与探究 引入:宋朝有没有以娱乐为主兼营商业的固定场所? 有走进去游览。走进书P55页第一段文字吧! 1、你在里面看见了什么(也就是有哪些表演、有什么买卖)?能告诉我吗? 这场所叫什么啊? 瓦子有多大,瓦子里专供演出圈子又叫什么? 2、北宋的都城开封娱乐业如此发达,南宋都城临安如何呢?城外有吗? 3、那时真的有瓦子吗,可以找到证据吗? 老师点评追问补充,播放图片 4、你来想一想,以娱乐为主的瓦子是满足什么需求出现的? 为什么庙会与瓦子会在宋朝出现? 是由什么原因导致的? 提示:都市里从事什
13、么业人增多了 戏剧表演的查阅探究 引入:宋元有没有水平较高的综合艺术戏剧表演呢? 具体情况我们查阅P56第一段文字资料。再回答问题: 1、戏剧主要形式是什么?综合或者说包含哪些? 在哪里表演? 2、戏剧什么时候形成?什么时候兴盛? 在哪里兴盛起来? 什么时候传人南方?遍及城乡? 3、你还可以找出有戏剧表演的证据吗? 老师点评追问补充 B、感受领略文学 元曲元朝主要文学形式 引入:到了元朝戏剧表演兴盛,遍及城乡,有没有戏剧创作作家呢?阅读P57最后一段后,举手抢答问题: 1、多少个戏剧作家?剧目多少、现存多少? 2、最优秀的剧作家是谁?他的代表作是? 与关汉卿齐名的有哪些?在明朝后被称为“元曲四
14、大家”的是哪四位? 3、什么是元曲?就是元杂剧吗? 融合哪些? 老师点评追问补充总结得出:元曲元朝主要文学形式 宋词 引入:元朝的主要文学形式是曲,唐朝主要文学形式是?那宋朝的主要文学形式又是什么呢?看书P57第一段后,回答问题 1、什么是词?与诗歌有什么不同? 2、什么时候出现?到什么时候得到很大发展? 起初词的内容局限于什么?到了宋朝发生什么大变化? 3、阅读体验、生成、验证 (1)北宋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读体会他的词是委婉、还是豪迈?读体会是写景、还是抒情、议论?还是都有?、思考比较与原来有什么不一样?生成出苏轼的词的特点与对词的贡献 (2)、南宋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15、他的词是委婉、还是豪迈? 、追问他为什么要“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体现一种什么思想(提示:南宋遭到谁的侵略失去大片土地)?。、在苏轼的基础上有什么发展?生成内容扩展了(爱国)、豪放风格发扬壮大。 (3)、两宋之间词人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声声慢寻寻觅觅 引入:北宋、南宋两位词人的风格我体会了,介于两宋之间代表词人李清照的风格什么样的体会一下。 、读体会是委婉、还是豪迈?、追问她在北宋与南宋时词的内容有什么不一样?仅仅是个人的情感感吗?以前的内容是什么、进步在哪里? 总结生成出与验证结论:宋代词的内容广泛、风格多样,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做出了巨大贡献,是杰出的代表词人。 、了解习俗
16、节日 引入读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序,生成出出现中秋节。用“爆竹声声一岁除”引出全诗得出有春节。通过看书了解其他节日与习俗、当时春节名称。 学生局部总结获取历史途径: 1、本课告诉我们从哪些途径可以获取历史? 2、还可以从哪些途径获取?本课外,如原始社会。 (三)、学生总结全文 通过再想一想,说一说完成 1、今天的这样课题目叫什么? 2、这一课你看到了什么或者是感受到什么? 3、你能否总结出什么、得出什么结论? 如:文化与经济;情感的表达等 4、我们的这些认识都是建立本课知识与史事之上的。本课呢获得了哪些知识呢? 得出以上这些就是我们本课的教与学的目标 (四)、课后作业或课堂作业弹性内容 、
17、阅读知识拓展:司马光资治通鉴体例、范畴、书名含义、地位 、阅读相关史事 关汉卿窦娥冤 思考;()想一想表达作者什么的情感?()民众为什么喜欢戏剧的原因,你可以说出来吗? 教学反思: 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清楚地掌握宋元时期灿烂辉煌的科学技术成就的基本概况,包括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由此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了解宋元时期发达的中外交通及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在科学技术和文化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激发学生的爱国
18、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学习古代科学家勤于探索、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精神。【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教学难点充分认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的影响。让学生感知世界面貌的改变,建立其历史的纵横联系,会有助于对难点的理解。【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四大发明照片、元朝交通路线图等相关多媒体、图片【教学过程】一、复习二、导入新课以一组焰火燃放的声效和両面创设情境,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启发其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联想。三、讲授新课()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火药的应用
19、探究一:视频观史活字印刷术与学生一起回忆已学过的有关雕版印刷术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雕版印刷的缺陷是什么?需要对它进行改进吗?学生思考后得出认识:雕版印刷费时、费力、不经济。【提出问题】播放视频“活字印刷术”,设问“你能够从视频中捕捉到哪些历史信息?”学生活动预期效果:通过观看视频,培养学生捕捉历史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概括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设问“是谁改进了雕版印刷,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北宋平民毕昇),然后指导学生看书,想象活字細术酸作过程,并了解活字材料和印刷技术的改进与革新。(师生交谈)启发学生思考活字印刷与雕版印刷相比的创新与优点。学生可自然得出结论:既经济,又省时。通过学生搜
20、集有关材料,动手尝试,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探究二:探究指南针的应用【提出问题】课件展示:通过图片“你能够从中捕捉到哪些历史信息? ”远离尘世的喧嚣,回归大自然的怀抱,旅游已经成为当今的时尚。假如你要去原始森林旅游,为防止迷失方向,你应该携带哪些物品?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学生通过图片简单了解到战国时期的指南仪器“司南”,知道北宋时,制成指南针。介绍指南针制作的方法,以水浮法、缕悬法为例。教师归纳:知道北宋时,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通过史料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指南针在航海中的重要作用。探究三:探究火药的应用【提出问题】结合课前导人的焰火图片及回顾两宋民俗,过渡到火药的学
21、习。让学生从课本中寻找历史信息:火药是在怎样的契机下发明的?火药何时应用于军事?(唐末)何时开始在军事上广泛应用?(宋元时期)结合当时历史背景,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结合教材,明确火药的发明和应用。【提出问题】课件演示火药武器的演变历程。强调南宋的突火枪的构造原理及在火器史上的重要地位。【提出问题】比较图片思考:古今火箭的发射原理是否相同?以弄清火药武器的发射原理。并使学生认识到由古代火箭到今天航天探索所用的火箭是科技一脉相承,不断发展的结果。激发兴趣,学习火药的应用和传播。探究四:拓展延伸【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四大发明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允许学生
22、有自己的观点)同时让学生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学生根据问题回答,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教师归纳:课件出示四大发明的传播路线图,扼要介绍其传播途径,主要是经过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由阿拉伯人传播到西方。其中火药武器的传播是由成吉思汗的远征军带人欧洲的。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考,感悟自己的时代责任。教师归纳:通过史料,老师引导学生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最后,课件出示培根及马克思的精辟论述。使学生认识到“四大发明是中国的先民们以罕见的聪明才智为世界留下的一串光耀千古的足迹,是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的象征”。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
23、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二)发达的中外交通1.与前代相比,宋元时期的中外交通有了很大的发展。宋代由于航海技术的进步,南方的海上贸易频繁,海路交通发达,元朝建立以后,陆路和海路交通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开创了中外交通的新局面。2.古代著名的陆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已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宋代驿站比较发达,元朝统治区域辽阔,为加强同各地的联系,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元代的陆路向西通往波斯、阿拉伯及俄罗斯等欧洲国家,使东西方的使臣、商人往来非常方便。3.宋元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中国的航海家除了使用指南针外,也初步掌握了潮汛、信风、气象的规律。当时,海上交通发达
24、,海外贸易繁荣。宋代的海路形成了多条航线,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远至波斯湾及东非海岸。元朝时,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宋元时,中国与阿拉伯、波斯以及东非之间有大量的商船定期往返。宋代时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同家和地区有六十个,元代时达到140多个。4.陆路和海路交通的畅通,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中国的创造发明等输往西方。西方的药物、天文历法、数学等也传到中国。元朝在中央设置了回回司天监、回回药物院等机构,来自伊斯兰地区的天文历法、医药等方面的科技人才受到朝廷的重视。5.结合课本P63元朝交通路线图,概括宋元时期中外交通
25、发达的原因:国家统一、科技发达、贸易频繁。【课后作业】完成对应课时练习。附: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了解明朝经济的发展。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髙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教学难点本课
26、的难点是八股取士。八股取士无论从内容还是影响看都是很复杂的,加之学生对“八股文”缺乏感性认识,更不易理解。需要教师设计直观、通俗、有效并带趣味性的教学方法。【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明朝疆域图、“锦衣卫”印、反映明朝厂卫制度的资料等相关多媒体、图片【教学过程】一、复习二、导入新课教师以元末农民起义的背景故事,引出“明朝的建立”这一内容。三、讲授新课(一)明朝的建立1.元末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江淮地区,出现了多支反元队伍。其
27、中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先是消灭了东南各地群雄,然后向北进军。2.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江苏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3.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4.【提出问题】在我国历史上,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5.【提出问题】“一个新的封建王朝建立后,一般要采取哪些措施来巩固统治?”通过学生回忆,引出“朱元璋强化皇权”这一内容。(二)朱元璋强化皇权1.改革行政机构:取消地方的行中书省,设立“三司”,直属中央,还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
28、皇室。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使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还分散兵权,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1)在学习“设三司,废丞相”这一措施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提出问题:“明朝加强君权的政治措施有哪几方面的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在中央废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分散兵权。”并进一步探究:“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 ”或先引导学生回忆元朝行省的特点以及中国封建社会曾出现的相权威胁君权的史实,再总结得出“这些措施意在防止大权旁落(地方威胁中央、相权威胁君权)加强君主权力”的结论。(2)【
29、提出问题】明朝初年对地方和中央机构的改革有何利弊?学生活动预期效果:明朝政治制度的改革有利于皇帝权力的加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简化办事流程,提髙行政效率的作用,但是造成皇帝权力过大,一旦失误,无人敢问责的现象。2.设立由皇帝直接指挥的厂卫特务机构。明太祖设锦衣卫,明成祖设东厂,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一种表现。(1)多媒体展示:一次大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客没有,请的哪几位客人?吃的什么菜?”宋濂如实一一回答。朱元璋高兴地说:“说的全对,没有骗我。”说着拿出一张图,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宋濂见了吓出了一身冷汗。(2)【提出问题】结合材料,你们认为特务
30、机构锦衣卫对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学生活动预期效果: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有利于皇帝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加强了君权,对维护中央集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特务统治使得臣民们终日诚惶诚恐,唯命是从,凡事按部就班,不求进取;同时,这种做法也使法律受到严重破坏。司法机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三)科举考试的变化命题特点: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答题观点: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文体特点:只能分为八个部分。1.在学习“科举考试的变化”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必须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用尽量通俗的语言解释“四书” “五经”“八股文”等概念,例如可
31、摘录一篇典型的八股文请学生阅读,使其对“八股文”有相应的感性认识。对于“八股取士”造成的影响,教师可组织课堂讨论,并利用教材“动脑筋”思考题,力争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八股文的作用。2.【提出问题】实行“八股取士”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什么?这种做法有何危害?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八股取士”造成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四)经济的发展1.明朝从国外引进农作物新品种: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思考】为什么要引进这些作物品种?因为它们的成熟周期短、产量高。解决了粮食紧张的问题。2.
32、手工业的发展: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丝织业(苏州是明代丝织业的中心)、制瓷业(景德镇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3.商品经济活跃:北京、南京成为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另有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其中徽商、晋商最为著名。【课后作业】完成对应课时练习。教学反思: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郑和
33、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内容的学习和分析,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这位民族英雄,还可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教学难点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教师可将郑和下西洋路线等做成多媒体教学课件,将航行路线动态地显示出来,这样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活动,并把历史事件与时间、空间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形成准确的时空概念。【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
34、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提问:(利用鉴真和玄奘图)图中的历史人物是谁?他去了哪个国家?学生回答,教师导人新课:唐朝时期,采取开放的对外政策,使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髙的声望,中国人被称为“唐人”。那么,明朝时期,对外关系如何呢?二、讲授新课(一)郑和下西洋1.检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2.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点评,并进行归纳和讲解:时间:1405 - 1433年目的:提髙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冨强”,冋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次数:先后七次到达范围: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意义: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和地区
35、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评价: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3.自主探究面对诸多困难,郑和最终成功七下西洋的原因有哪些?(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相应的引导、点评和归纳)客观条件:包括当时经济发展,造船水平的髙超,航海技术的掌握,指南针的应用,天文、历史知识的积累等。主观方面,郑和本人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气概,同时他还具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另外郑和出生在回族家庭,又皈依佛教,熟悉伊斯兰教和佛教教义,西洋各国大都信仰佛教或者伊斯兰教,这也是远洋航行成功的重要条件。当然,船队中其他成员也是功不可没的。然而,最重要的是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二)戚继光抗倭1.元
36、末明初,日本的海盗经常侵袭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他们被称为倭寇;2.明朝派戚继光抗击倭寇的进攻,戚继光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3.“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1)这是戚继光的话,大意是:做官不是我的愿望,我的愿望是平定倭患。(2)戚继光的主要事迹:1561年率领“戚家军”在台州抗倭,九战九捷。后又到福建、广东一带与其他抗倭将领共同抗倭。(3)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斗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反抗外来侵略并取得胜利的斗争。那么,抗倭斗争取胜的原因是什么?反侵略的正义的战争;戚家军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先明确交代抗倭的历史背景,可结合戚家军抗倭形势图或投影、计算机课件等,首先阐明“倭寇”的概念,再让学生搞清
37、楚明朝中期倭患严重的原因,指导学生观看戚家军抗倭形势图,以对倭寇的骚扰范围之广、危害之深有一个形象的认识。教师还可以出示有关材料,启发学生思考:倭寇对我国东南沿海的骚扰造成了什么严重的后果?明确了以上几方面的问题,就为正确认识戚继光的抗倭斗争,以及更好地评价抗倭斗争的性质做好了铺垫。三、课堂小结1.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频繁,属于友好往来。明朝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然而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却日益尖锐,表现为冲突与战争。明代对外交往特点的演变,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
38、会末期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了。2. 通过刚才我们对郑和下西洋经过的学习了解,你觉得为什么户年后的今天,郑和仍值得我们纪念?(结合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到达美洲对照表思考)郑和(下“西洋”)哥伦布(到美洲)比较结果首航时间1405 年1492 年早半个多世纪次数7次4次次数多船数200多艘17艘船数多人数27 000多人1 0001 500 人人数多船只大小最大海船长44丈(151_8 米),宽 15 丈(61.6 米)旗舰长24. 5米,宽6米船只大到达范围亚非30多个国家美洲范围广【课后作业】完成对应课时练习。附: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
39、力目标要求学生了解北京紫禁城,明长城;掌握李时珍与本草纲目,宋应星与天工开物,知道徐光启与农政全书。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在我国明朝时期,小说戏曲等大众化的文学艺术形式有了突出的发展。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雄伟的北京城和明长城的学习了解,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无比的创造力,激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对三位科学家刻苦钻研、勤奋好学、不甘平庸、敢于进取精神的学习,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升华,使自己的努力付诸于行动。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的主要内容,得出这些作品大都具有反封建的积极内容,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了解它们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
40、占有重要的地位。【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雄伟的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本草纲目和天工开物;明朝时期古典小说文学成就和思想艺术特色。教学难点明朝文化成就反映的时代特色。【教学准备】音像资料:故宫、长城;图片:秦长城、明长城明朝北京城等【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讲授新课(一)科技名著 学生看书时,老师_空白表。(朝代)(著作)(作者)(评价)师:我们往往将学的知识列表归类,那么,表中要有哪些要素呢?请学生先自学这部分内容。请一个同学填表。师:让同学推荐一个代表上来介绍三部巨著。师:在学生介绍完后设计问题:这些科技成果哪些能反映明朝的时代特点?(也可以从书上去找答案)待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明
41、朝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宋应星天工开物就反映了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特点。因为明中期以后,手工工场的生产规模扩大了。生产技术也有很大提高,这对宋应星产生了较大的吸引力,也为他写书提供了基础。学生仔细观察书上插图讨论,作出猜测,老师提醒学生注意:是采煤时煤矿中用的。竹筒是空心的。师:这是我们明代矿工在井下采煤时已能排除瓦斯这种气体的技术,这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师:和宋应星同时代的徐光启是中国古代对于西方的科学技术接触较早较多的一位科学家,他已觉察到了欧洲的水利技术等比中国先进,能关注别人的长处,虚心接纳外国的科技成果,这在闭关自守的明清时代是难能可贵的。师:刚才我们
42、一起学习了明朝三位科学巨匠以及他们的著作,那么,在三位科学家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这一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学生一般能从书上的介绍中找到答案(如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不畏艰险、敢于创新、甘为人先的精神。)(二)明长城和北京城1.用多媒体技术将秦长城、明长城的图出现在同一屏上,上面用不同颜色分别标出秦长城与明长城的大致位置、走向,请比较一下,明长城与秦长城有何不同?(让学生发言)师:放长城音像资料。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巍峨起伏、绵延万里的长城,同学们看后有何感想?分组讨论,历朝修长城的目的、作用,我们如何来评价历代修长城这件事?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以上问题。师:(在学生讨论并充分发表意见后)所
43、以长城被称为建筑上的奇迹。有位外国友人说:“建造长城的民族,是没有任何困难不能克服的民族。”所以长城是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象征。2.音像资料:故宫建筑群介绍(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出现故宫建筑群及解说。)师:请问刚才看到的故宫,它是什么时候开始营建的?是哪两朝皇帝曾经居住的地方?结合同学们课前的了解你能否谈谈它的建筑风格(特点)?看后有什么感想?师:故宫是北京城的一部分,出示明朝的北京城图,(指图)北京城由宫城、皇城、京城三部分构成(介绍北京城:布局严整,城墙高大雄伟,街道宽广、笔直,故宫建筑群以及天坛等著名建筑是古代建筑的杰作。)(三)小说和戏剧明朝时候,文学艺术的发展与市民文化结合起来,小说、戏
44、曲等力众化的文学艺术形式有了突出的发展,尤其是产生了一批脍炙人口的小说,最著名的是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人称“明代三大奇书”)。(1)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是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最流行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者罗贯中。(2)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同时成书的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作者施耐庵在书中描写和歌颂了北宋晚期宋江领导的山东梁山泊农民起义。(3)西游记:成书于明朝中期,是一部浪漫主义的长篇神话小说。作者吴承恩在书中成功的塑造了孙悟空这个神通广大、敢于造反的英雄形象,反映了人民蔑视封建统治,勇于斗争的精神。【提出问题
45、】明清时期,古典小说为什么会共同出现反抗封建统治的时代特点呢?教师归纳: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末期,明清统治者为了维护没落的封建统治,进一步加强专制统治,压榨人民,这激起了人民对封建统治的痛恨与反抗;另一方面明清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而商品经济交换中最主要的原则就是平等、公平、等价买卖,这种经济思想慢慢转变成为一种大众共识,转变成为一种社会意识,这进一步激发了人民的反封建意识,因此在这一时期诞生了众多以反封建专制统治为主题的文学作品。(4)明朝时期,戏剧表演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不少剧作家创作出许多优秀作品。最负盛名的是戏剧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牡丹亭通过神奇的爱情故事
46、,鞭挞了吃人的封建礼教。三、课堂小结请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并谈谈在本课学习中的感想、收获或讲一个自己熟悉的四大名著里面的小故事。【课后作业】完成对应课时练习。附: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教学目标1、了解明朝末年黑暗的政治统治, 列举明朝中后期政治腐朽的表现,提髙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2、了解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李闯王推翻明朝的基本过程;3、了解后金的发展和清兵入关的基本史实,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的政策措施及其影响。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教学过程25一、导入新课情景导入法 二、新课讲授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1.明朝后期腐败的基本情况。(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腐败;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