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鹊华秋色图赏析一、 作者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作孟俯。汉族,宋太祖赵匡胤的第11世孙、秦王赵德芳的嫡派子孙。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代著名诗人、画家,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他也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二、 时代背景有一次,两人和几位好友喝酒作诗,大家谈笑风生,说起曾经游历过的名山大川,赵孟頫盛赞济南山水之胜。谈及鹊山和华不注山,一个浑圆敦厚,一个尖耸入
2、云,两座山峰形态迥异,穷尽山之峻美巍峨,使在场的人为之神往。听了赵孟頫的描述后,周密对济南更加产生向往之情,遂央求赵作幅画,以补其未曾涉足故土之憾。赵遂凭着记忆描画起济南华不注山和附近鹊山的秋天景色,他一边画,一边给周密介绍济南的山水、民俗风情,并题上“鹊华秋色”四个字 鹊华秋色图这一国宝级的书画就这样诞生了。画中长汀层叠,渔舟出没,林木村舍掩映,平原上两山突起,遥遥相对;林木红绿相间,枯润相杂,树姿高低直攲变化丰富,疏朗有致;房舍人畜、芦荻舟网均精描细点,诸多景物安排得错落有致,富有节奏感,匠心独具,毫无斧凿。如今,鹊华秋色图上仍有赵孟頫的一段题跋:“公谨父齐人也,余通守齐州,罢官归来,为公
3、谨说齐之山川,独华不注最知名,见于左传,而其状又峻峭特立,有足奇者,乃为作此图。其东则鹊山也。命之为鹊华秋色图。”这段题跋说的就是这幅“思乡之画”的来历,文中的公谨即指周密。三、 作画技巧赵孟頫在鹊华秋色图中用“平远”的透视方法,给人精神带来以平和、淡定,在平和中把人引向“远”和“淡”的境界。赵孟頫在朝为官,在元朝内部虽受到仁宗的礼遇却也遭到其他在朝大官的排挤,但赵孟頫一生都对隐而不仕的南宋遗臣表达出很大程度的理解和尊重。所以这幅画也是作者向那些对南宋忠心高隐而不仕的人传达自己的真实意图。他在罪出中写道:“在山为远志,出山为小草,古语已云然,见事苦不早。平生独往愿,丘壑寄怀抱。图书时自娱,野性
4、期自保。谁令堕尘网,宛转受缠绕。昔为水上鸥,今如笼中鸟。哀鸣谁复顾?毛羽日摧槁。向非亲友赠,蔬食常不饱。病妻抱弱子,远去万里道。骨肉生别离,丘垄缺拜扫。愁海无一语,目断南云沓。恸哭悲风来,如何诉苍昊。”这首诗的字里行间浸透了作者自悔悲伤的泪水。在他没有出仕的时候被视为“远志”,出仕后被视为“小草”、“笼中鸟”。这些简单的道理古来已有,可是自己就是见识的迟。他无奈的感叹:“人生何为遗适意,树木托根防失性”。4这些诗作中,赵孟頫已具备士大夫和文人的双重形象,以水墨丹青来承载自身的隐逸情怀,但是赵孟頫早期时代并不擅长山水,“仆自有小学书之余,时时戏弄小墨,然于山水,独不能工”5。山水画的主旨是“外师
5、造化,中的心源。”,这不仅要求作者以造化为师、胸中有丘壑,更重要的是必须将自身对自然的生命感悟沉淀于笔墨间,而赵孟頫在小时候家境好的时候并没有太多的人生阅历,所以当他辞官隐退之后,反而具备了文人山水画家所需要的隐逸情怀。也正是在这种心境之下,他创作出了流传百世的鹊华秋色图。在这幅作品中,种种意象若即若离,一派苍凉而又不失秀逸的秋景铺陈与纸上。先是以华不注山为主,由远至近地排列着三丛树木,山脚下密集排列的松树,使华不注山的坡度得以凸显。中景和近景以散布的几棵树叶凋零、奇形怪状的树木来平衡构图,以深绿和青蓝为主。再以近景的汀渚和树木为主,衬托着一望无际的地平线。耸立的树木和平行的地平线互相平衡,延
6、绵滋长的芦苇连着作品中的一、三段。左半边的赭色树木,与右边的深绿和青蓝形成了互补。最后的画面呈现了“之”字型,从近景的渔舟到若隐若现的树木间的房屋羊群,最后到达远景的鹊山。整幅画面设色明丽清淡,风格古雅俊秀,创造性地将水墨山水与青绿山水融为一体。 于干淡笔法、简率墨色中,营造出一种清润、秀美和朴拙的格调,极富笔墨趣味。古人赞誉此画是“一洗工气”,“风尚古俊, 脱这去凡近”。是完全凭记忆画完成的一幅巨作,也是赵孟頫由“造境”到“写心”的里程碑。四赵孟頫的笔墨传承与风格赵孟頫在绘画上取法唐及北宋,工笔、写意、重彩、水墨无所不能。赵孟頫的山水画,初师钱选而上追宋代二赵、唐代二李,继学五代宋初董源和李
7、成、郭熙,所以作品面貌多样。中国山水画产生于晋和南朝末,至唐末五代达到一个高峰。北宋的山水画基本上继承李成、范宽等北方派画风,南宋自始至终流行李、刘、马、夏水墨刚劲派画风。元赵孟頫托古改制,主张摒弃南宋,仿效北宋,远法晋唐。但赵的绘画全面,风格也多变,无固定面貌。但是总的来看,他的山水画主要是简化宋人的精勾密皴,参以唐人的高古意趣,并且强化书法用笔,因此变宋人的严谨刻划为松秀散逸,形成简率古拙,典雅蕴藉的画风。李成的山水画以“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毫锋颖脱,墨法精微”而自成一格。他的“惜墨如金”与“蟹爪”皴法为后世所瞩目。郭熙在临摹李成山水画中受到启发,不仅“毫锋颖脱,墨法精微”,并且有博大恢宏
8、的气势,“兼收并纳,广议博考”。而元明以后,水墨点染带有抒情意趣的山水画占据主流地位,赵孟頫受了很大的影响。鹊华秋色图从总体看,作者运用五代画家董源的某些画法,如水草的描绘与董源潇湘图中的画法相似;中间一段丛树坡地,又令人想起董源的寒林重汀图,此图表现江南水乡风景,画中下方以重墨擦染沙岸,细笔勾绘芦荻,中部坡陀上寒林丛中露出村舍板桥,远方溪水对岸亦绘山丘村舍,再远处溪岸重重,延伸至画外。整幅画面以湿墨擦染而出,予人以一望无尽之感,是典型的董氏水墨江南景。但是,赵孟頫不是完全重复董源的寒林重汀图艺术语言,由于作画材料从用绢变为用宣纸,而他能适应新的材料,主动地运用书法精湛的笔法,如写字般地在纸上
9、自由抒写,因此产生出略带干而毛的线条,完全改变了董源的严谨刻划的作风,显示出简率蕴藉的特殊意味,从而得天独厚地形成个人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影响着一代画家的成长和发展。赵孟頫笔法灵活,画风苍秀简逸,学董源而又有创新。 “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将笔与墨,皴与染自然的结合在一起,根据江南草木华滋、湖光山色的特点,使用披麻皴、点子皴的画法,表现江南山水的整体感觉。赵孟頫的绘画经过了勤奋认真的学习过程。他自叙“自少小爱画,得寸缣尺槠,未尝不命笔模写”6。赵孟頫所画山水,大致有仿古与创新两类,仿古的如吴兴清远图、鹊华秋色图等;创新的如重江叠嶂图、茅亭松籁图、双松平远图等。前者所写山水,大致以实景为
10、题材;后者所写山水大致以虚景为题材。在绘画风貌上,他的山水作品并无一贯的作风与格调,而是在追求广泛的古意,追求集大成的古意,汲取多方面的艺术养分,并融入自己的创新成分,同时力图以深秀、苍润、含蓄,来改变南宋刘、李、马、夏的挺拔刚健的画风。鹊华秋色图在画法上,表现华不注山正面运用“荷叶皴”,线条从上直落,交义处稍留空白,突出嶙峋之姿。侧峰用“解索皴”。整个山体两边皴擦少,均用墨染,边线模糊,但体积感较强。鹊山用披麻皴,皴法较密。汀岸、平原画得最精彩。画家虽然仍采用长披麻皴表现,但以笔力的轻重,线条的疏密,落墨的深浅干湿,描绘出平源河流水陆交接、汀岸转换、由近至远的景象,表现出大自然的节奏和生命。
11、画上树干不是用两条线勾廓外形,而是把边线与树皮的纹理结合在一起勾绘。用笔似乎旋转,线条往复重叠,显得非常灵动,而又能增添树干的质感。垂柳画法虽出自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但笔法与其它树木颇为协调。画上近景中景的树叶,点绘得比较疏朗,表现出秋天的特点。远树画得简洁,整体感较强。芦苇水草、人物渔舟用笔细劲,也增添了画面细秀婉约的。情调。另外,在中段树丛间画家描绘一株株的高梁,这是文人山水画中很少见到的植物,显然作者非常熟悉和热爱农家的生活。鹊华秋色图从多方面吸收了前人的成果,然后加以变通,力求典雅、蕴藉,克服了张扬外露。董其昌在鹊华秋色图上题跋:“吴兴此图兼北苑,右丞二家画法,有唐人之致去其纤,有北宋
12、之雄去其犷。”在此图中用到了荷叶皴和披麻皴。鹊华秋色图中无论是从构图用笔设色,还是画意画境画风,都超越了古人。明代董其昌在题此画卷时赞道:“有唐之致去其纤,有北宋之雄去其犷。”说明赵孟頫善于在山水画创作中,综约古人雅致雄壮优长而去其纤弱豪犷,变工气与刚猛激烈为潇洒幽淡,“清思可人”的文人画风,使山水画从“行家”习气转变为“士气”。其笔墨设色,以丹青隐墨墨隐水、淡彩渲染之法写秋高气爽景象,使全卷画意画境画风充满浓浓的写意,故称之为浅绛山水,开元代文人浅绛山水画风气之先导。赵孟頫的山水画体现了文人简中求繁的意趣和对清逸、空灵、悠远意境的追求。赵孟頫的山水画影响了众多的元代山水画家。他的学生黄公望,
13、对于自己的老师是非常的敬佩,曾有“当年曾见公挥洒,松雪斋中小学生”的诗句。倪云林又称黄公望为“大痴老师”。而赵孟頫的外孙王蒙受赵孟頫的影响就不用多说了。被明清画家尊为高士的倪瓒,对赵孟頫的评价也极高。赵孟頫是元代画风的开创者,他提倡“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在元代绘画发展的重要时期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和“古意”境界。“ 古意”二字,初看容易理解为复古,但认真考察赵孟頫的言论和艺术实践,就会发现,他提倡的古意,恰恰是一种创新的口号,古仅是招牌而已。总体来看,赵孟頫打出“复古”的旗号,用意就在于矫正“用笔纤细,傅色浓艳”的时弊,即去机巧,求朴素,去造做,求真率,“以经为法,
14、以理为本”。他的书画艺术在整个元代受到众口一词的赞扬。夏文彦图绘宝鉴称他是“荣际五朝,名满四海”。这与他所取的德艺术成就是分不开的,同时也与通知阶级的提倡有关。赵孟頫对“古意”的追寻,不仅扭转了元代画风,使艺术重新亲近自然,也使元代的绘画没有走向矫饰和放纵,体现出一股清新典雅的古风。五,构图 中国山水画多用不受空间和视线限制的“散点透视法”。“散点透视”又称“动点透视”。采用“散点透视”时,画家可以不固定在某一位置观察景物,视点可上下、左右、远近随时变化,所以山水画,特别是长卷立轴式山水画,可把仰视、俯视、平视、远观、近取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表现出“咫尺千里”的辽阔境界。我们可以欣赏一下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上图为作品局部)。此图画面辽阔,给人以“万千气象,尽现眼前”之感。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效果呢?答案当然主要是画家采用了“散点透视”来组织画面。六,色彩搭配 此幅向为画史上认定为文人画风式青绿设色山水。两座主峰以花青杂以石青,呈深蓝色。这与州渚的浅淡、树叶的各种深浅不一的青色,成同色调的变化;斜坡、近水边处,染赭,屋顶、树干、树叶又以红、黄、赭。这些暖色系的颜色,与花青正形成色彩学上补色作用法。运用得非常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