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博物馆讲解词.docx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4367596 上传时间:2019-10-27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111.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赤峰市博物馆讲解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赤峰市博物馆讲解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赤峰市博物馆讲解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赤峰市博物馆讲解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赤峰市博物馆讲解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赤峰博物馆基本陈列讲解词观众朋友您好,欢迎您来到美丽的塞外城市赤峰,欢迎您参观赤峰博物馆。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南屏燕山,北依大兴安岭余脉,东临松辽平原,所辖七旗(克什克腾旗、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喀喇沁旗、翁牛特旗、敖汉旗),二县(林西县、宁城县),三个区(红山区、松山区、元宝山区),总面积90021平方公里,总人口470余万,全市共有30个民族,蒙古族人口80余万人,是一个以蒙古族为自治民族,以汉族为多数的多民族聚居地区,“赤峰”因红山区城东北有一座高746米赭红色花岗岩的山峰(蒙语为乌兰哈达,译为红色的山峰),由此而得名。赤峰市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沃土,在这片横亘内蒙古

2、高原的广袤大地上,被喻为祖母河的西拉沐沦河和老哈河纵横其间,赤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考古证明,早在距今一万年以前赤峰地区就有人类生存,勤劳智慧的赤峰先民们创造了具有时代特点和独具特色的辉煌璀灿的远古文化,多年来赤峰地区一系列惊人的考古发现及大量的北方文化研究成果,证明了赤峰地区的古代历史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最终定型,起着十分重要的特殊作用和深远的重大影响。著名的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对赤峰的历史文化进行长期大量的研究后曾得出如下结论“就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而言,赤峰地区是国内最早发生文明因素的地区之一”

3、。一万年以前,已开始了农业革命,即“自然经济向生产经济的过渡”,“如果说黄河是母亲河,那么西拉沐沦河就是祖母河”。著名的考古学家张忠培说:“就一个地区而言,赤峰是考古学文化发现和命名最多的地区”。赤峰市是历史上各时期文化遗存类别较全的文物大市之一,据1989年全市文物普查资料显示,全市已发现各类文化遗存6800余处,约占内蒙古自治区的47%以上,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6处,全市文物5万余件。赤峰市以独具特色的新时器时代“红山诸文化”、北方草原青铜文化、契丹辽文化、蒙元文化著称于世,吸引着众多中外学者和文物爱好者纷纷踏至而来,赤峰市已成为研究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的中心和基地。下面让我们了解

4、一下赤峰博物馆:赤峰博物馆位于赤峰市红山区新华路中段红旗广场北侧,始建于1987年,占地面积3400平方米,建筑面积6800平方米,高48米,博物馆的外形为仿古楼阁式建筑,主体分三层,塔楼四层,一楼大厅顶部为仿穹窿顶,塔楼四角攒尖,飞檐均饰黄色琉璃瓦,整个建筑具有浓郁的古典建筑特点和民族风格。赤峰博物馆一楼大厅为专题展厅,面积2400平方米,每年举办书法、篆刻、摄影等专题展览,是对广大人民群众和大、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是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家园。二、三楼为文物基本陈列展厅,共有四个基本陈列,展示了赤峰历史上的四大辉煌时期,第一展厅为文明之光赤峰地区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曙光红山文化系

5、列展,第二展厅为青铜文化夏家店上、下层文化战国时期,第三展厅为草原帝国契丹辽文化,第四展厅为黄金长河蒙元时期的历史。赤峰博物馆馆藏文物1万余件,展出文物600余件组。下面让我们走进第一展厅,了解赤峰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历史。文 明 之 光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的曙光红山文化系列展文明之光展示的是赤峰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和命名的6种文化,从距今9000年至5000年,有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富河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6种文化揭示了赤峰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深刻内涵,说明了赤峰地区近万年以来先民所创造的古代文明曾很长时期走在时代的前列,并且自成体系,时空框架已经形成,赤峰地区成为独具特

6、色的史前文化区,著名的红山文化已经闪烁出文明的曙光。以红山文化为代表的赤峰新石器时代文化分布范围是以西拉沐沦河和老哈河流域为中心,周围辐射20万平方公里,包括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辽宁、河北及北京地区。赤峰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具有以下特点:(一)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赤峰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系列的发现表明,西拉沐沦河和老哈河流域从上万年开始,连续不断的远古文化系列,其历史与黄河、长江流域发现的史前文化一样悠久或更早,是中华古文化的主根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北方文化的源头,是文明因素出现最早的地区之一,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二)聚落遗址发达。聚落的存在与发展,是人类社会由低级迈向高

7、级的必经之路,8000年前兴隆洼环壕聚落开始,逐渐孕育出灿烂的红山文化,红山文化坛、庙、冢的出现,标志着出现了超越原始氏族的社会组织,由古文化迈入古国文明时期,成为国家产生的最直接的基石,通过考古研究史前聚落形态,对探索该区史前社会组织结构变化,阐明辽西地区中国文明起源进程起到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三)中华龙文化的源头。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中华民族的形象和精神以龙为象征。以兴隆洼文化遗址中随葬猪开始,表明猪在当时人们心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农业的发展,驯化、饲养猪成为可能,猪给人们提供充足鲜活的肉食来源,当时人们不仅食猪,而且还把猪作为灵物来崇拜,到赵宝沟文化时,猪首蛇身灵物图案开始出现

8、。表明由实物崇拜向图案化变化,最终形成了红山文化的玉龙形象,并且猪龙的形象一经定型,便与玉文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三星塔拉发现的玉龙则已成为抽象的图案。这里龙的形成,经过最初的实物崇拜到抽象图案的出现,最终向抽象化发展,并初步完成和确定了史前龙形象的演变和定型,猪龙的形象不论写实还是变为抽象,其含义是已不再停留于自然猪本身上,而是被赋予了神圣意义,实际上,是创造出了一个新的形象作为一种文化和氏族的象征。赤峰地区的新石器时代诸考古学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出现关于龙的文化内容最早,龙文化一经产生,便出现强大的生命力,四处传播,并对后世产生极大的影响,最终成为整个民族的象征。(四)新石器时代北方玉文化中

9、心。我国新石器时代,存在着两个玉文化中心,一是南方的良诸文化,一个是北方的红山文化,红山文化玉器造型独特,工艺精湛,已成为我国古代北方地区独立的玉器系统。早在兴隆洼文化时期,便出现了软玉制作的玉器,这是中国迄今为止最早的磨制玉器,是红山文化玉器的源头,兴隆洼文化玉器的发现把中国真玉器的使用向前推进了2000多年。(五)原始农业出现最早的地区之一。西拉沐沦河流域是原始农业出现最早的地区之一,早在兴隆洼时期,农业便已出现大型松土工具石锄及粮食加工工具,石磨盘、磨棒的发现,证明了兴隆洼文化的农业已有一定规模,到了赵宝沟文化时期,大量石耜的出现,说明已经开始大面积的耜耕农业,所以赤峰地区原始农业最初出

10、现时间应当在兴隆洼文化之前,著名的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曾说过:“一万年前赤峰出现了一场革命,农业产生了”。正因为这里原始农业出现的早,因此这里的古文化才闪烁出灿烂的光芒。(六)原始祖先崇拜最早的地区之一。早在8000年前,西拉沐沦河上游的史前文化中便出现了以祖先崇拜为主的原始崇拜,当时的人们认为其氏族是源于一位女性的祖先,因而把女性怀孕的形象雕凿于石头之上进行崇拜,祈求氏族的繁衍和壮大,赤峰地区出土十几件石雕、陶塑女性像,说明这时的最初女性祖先崇拜发展成为女性天神崇拜,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原始宗教,说明赤峰是最早出现原始宗教的地区,对于研究古代原始宗教思想的产生及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赤峰市出土的

11、石雕像和陶塑像填补过去缺少早期雕塑人像作品的空白,是极其珍贵的史前的人像雕塑作品,在我国及世界雕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下面请看赤峰地区地形地貌图。一小河西文化 距今90008500年1987年发现于敖汉旗木头营子乡小河西村而得名,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小河西文化迄今仅发掘了3处遗址,有敖汉旗西梁、榆树山、翁牛特旗大新井遗址,出土文物300余件,有陶、骨、石器等。还发现了中国东北地区最早陶塑人面像,高5厘米左右,是祭祀或崇拜之用。小河西文化原始房址偏小,房屋为半地穴式。小河西文化的陶器制作比较粗糙,陶胎和底部都很厚,器表没有任何纹饰,称之为“素面陶”,小河西最典型的石器包括

12、中间有钻孔的大石器和中间有凹痕的小石器,造型奇特罕见,从石器来看小河西已经掌握石器的打磨技术。1998年文博工作者在文物普查中在喀喇沁旗牛营子镇马架子村发现了大型的小河西聚落遗址,小河西文化的发现为东北亚地区史前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线索,是继著名的红山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的重大考古发现,对完善中国东北地区史前年代谱系,细化并向前推进该地区史前年代谱系具有重要意义,马架子村遗址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兴隆洼文化 距今81507350年兴隆洼文化位于赤峰市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地处大凌河支流牤牛河上游右岸东西向低丘岗地上,总面积达6万平方米,1982年全市文物普查工作中发现,从1983

13、年开始至199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内蒙队队长杨虎先生主持发掘,对兴隆洼遗址进行了7个年度的发掘,共发掘面积3.5万平方米,170余座长方形半地穴式房址,30余座居窒墓,400多个窖穴、灰坑。一条直径1.601.83米的近椭圆形聚落围壕,整个聚落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这时至少出现了家庭、家族、氏族三级社会组织。兴隆洼遗址被评为199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八五”期间被评为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被评为二十世纪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1996年12月被国家文物局晋升为国家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目前挖掘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大型聚落遗址,被誉为“中华远古第一村”。请看兴隆洼遗址热气球航

14、拍图照片和根据考古发掘复原的房屋模型。1 房址:兴隆洼房址排列整齐有序,为长方形圆角半地穴式建筑,最大的两间房址位于聚落中心部位,面积达140余平方米,应是氏族集会的地方,一般房址为5080平方米,兴隆洼文化聚落是经过周密规划、布局,统一营建的,中国的建筑规划可上溯到8000年。2 居室墓:在史前考古学文化研究中,埋葬习俗占重要的地位,是探寻原始宗教思想的窗口,而居室墓这种特殊的埋葬习俗具有特殊意义,兴隆洼居室墓有30余座,就是把死者埋葬在住屋内,居室墓在房屋内位置比较有规律,墓坑紧依房址的一侧穴壁或与穴壁略有距离,但均大体和穴壁保持平行,葬式均为单人葬,多仰身直肢葬,居室墓内大多数有随葬品,

15、有陶、石、骨、玉、牙、蚌器等,如:M117出土一对玉玦分别佩戴在墓主人左右耳部。下面请看展橱里面的M118墓葬模型,M118位于F180北侧中段,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主人仰身直肢,人骨右侧有两具完整的猪骨架,占据墓底的一半位置,猪四腿均有被捆绑痕迹,经检定墓主人为男性,猪为野猪,一雌一雄,随葬品较为丰富有陶、石、骨、蚌、玉器等五大类,其中小石叶最多达715片,这种人猪同穴的埋藏习俗,既体现出对于祖先灵魂的祭祀,也是对猪灵魂的祭祀,是祭祖活动与祭祀猪活动相结合二为一的真实见证。中国文字是象形字,“家”上面宝盖代表房子,下面“豕” 即猪,殷墟甲骨文中“家”字表现的更直白,代表房子的围栏中,画有一头

16、猪。有房子有猪才称其为家,可见猪在古代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多么重要。兴隆洼居室墓和特殊的埋葬习俗应与当时人的祭祀活动有关,墓主人因生前地位或死后因特殊原因而被埋入室内,死的成为生者崇拜、祭祀的对象,生死不分离,以其获取多种超自然的力量,保佑人口兴旺与经济活动成功。在兴隆洼遗址居住面上发现有大量鹿、猪等动物的骨骼,可能是人们重要的食物来源,说明了狩猎经济在当时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祈求狩猎成功因而成为兴隆洼先民的宗教典礼的主要内容之一。3 陶器:兴隆洼文化陶器均为夹砂灰陶,颜色为灰褐或黄褐色,胎厚,质地疏松,烧制火候不高,器表颜色不均,器形单一,大口、斜腹或直腹以及束颈、弧腹占绝大多数,陶器均为

17、手制,多采用泥圈套接法,小型器物用手直接捏塑而成,器表多满施纹饰,以压印纹为主,呈横向分段排列。4 经济形态:从出土的生产工具来看,有非常典型掘土工具,还有磨盘、磨棒,兴隆沟遗址发现碳化粟和黍说明当时的经济形态是以采集狩猎为主兼有农业,兴隆沟窖穴发现的粟和黍,是已知北方最早人工栽培的农作物。5 环境气候:从出土的花粉孢子测定,当时植被覆盖率达到98%,当时雨水充沛,气候湿润属暖温带,年平均降水量达500毫米,最低温度为11到13,是当时非常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6 玉器:兴隆洼除石器、骨器外,还发现磨制玉器有玉玦、匕形器、管状器、斧、锛等,这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磨制玉器,是红山文化玉器的源头

18、。它把中国真玉器的使用向前推进了2000多年。7 兴隆洼文化分布范围:内蒙古的东南部、辽宁省西部、河北北部。8 兴隆洼典型遗址有:辽宁阜新查海遗址、林西白音长汗遗址、敖汉兴隆沟遗址、北城子遗址等。9 兴隆沟遗址:位于敖汉旗东部,距兴隆洼遗址西北13公里,地处大凌河支流上游右岸。兴隆沟分三个地点,分别属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总面积5万平方米,已实测房址151座,2001年200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一工作队对兴隆沟进行了三次发掘,该遗址相当于兴隆洼文化中期,已发掘房址37座,居室墓26座,灰坑50余座,出土器物有陶、石、骨、玉、蚌器和动物骨骼等,兴隆沟遗址在房屋

19、形制、聚落布局、居室墓、经济形态、原始宗教信仰、环境、考古等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对西辽河文明起源及早期社会发展进程研究,东北亚地区史前文化交流等均有推动作用。10 白音长汗遗址:白音长汗遗址位于林西县双井店乡,1988年至1989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2次清理发掘工作,面积2500平方米,房址27座,灰坑22座,墓葬7座,聚落围沟一条,出土遗物有陶、石、玉、骨、蚌器等,包括生产工具和装饰品300多件,其中细石器数量较多。分别属于兴隆洼、赵宝沟、红山、小河沿等几种不同类型考古学文化遗址,而以兴隆洼遗址最为丰富,分南北相邻两处聚落,都具有一定规模。遗址发现赵宝沟文化房址叠压在红山文化房

20、址之下,从地层学上证明了赵宝沟文化和红山文化的早晚关系。11 敖汉北城子遗址:北城子遗址总面积6万平方米。东西长150米,南北宽400米,房址为214座,并且有环壕,属兴隆洼文化早期阶段,是目前我国北方及东北地区所发现面积最大、房址最多的大型聚落中心,此遗址尚未正式发掘。12 石雕人像:在白音长汗F19中发现栽立屋中间的石雕人像,展橱中石雕人像发现于林西西山,相继在我市北部旗县发现十几件石、陶雕塑像,这些石雕、陶塑像均为女性,被雕成裸体、丰乳、膨腹的孕妇形象,并着力表现腹部以上,石像栽在一个固定的地点,进行祖先和生殖崇拜,以祈求部落的繁衍和氏族的壮大。早在史前氏族社会,人们便对氏族自身的产生开

21、始追寻,这实际上是在当时情况下对人类生命起源的一种简单的探索方式,而这一问题的解决与孕妇分不开,孕妇生产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在原始社会却有着重大意义,女性作为一个生命的个体,生产着男人和女人,实行着人口增长即再生产,这种不断的生殖,便使氏族延续不断壮大,尽管男人在人的生产上也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但由于父体作用不立刻凸显性,以及当时婚姻形式造成的父体的难以确认性,男性的作用也显得模糊,而女性的怀孕期则是漫长而明显的,到最后受到阵痛磨难生产出新的生命,生命的再生完全体现在孕妇身上,同时在史前人来看,孕妇生小孩是极其神秘的事情,孕妇被看作神灵,与鬼魂世界息息相通,并且有着保护氏族等超自然力量,所以史前

22、人对生殖现象十分敬畏、重视,对现实生活中生殖现象观察与认识对史前人探寻氏族起源之谜有启发,由此使史前人联想到氏族或更大范围内人们生存群体,也是由一个女性祖先繁衍而来的,也就是说史前人由生殖现象的观察思考而产生了对远古祖先概念上的认识,并开始对祖先进行尊崇,而在对女性祖先的确定及崇拜上,就在于她繁衍生产出一群人、一个氏族,甚至更大,因此祖先和生殖密不可分。赤峰地区发现距今8000年前的石雕陶塑人像系列,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最早,最集中的一批史前石雕陶塑人像作品,它填补了我国过去缺少早期史前石雕像的空白,同时以其纯朴的写实风格及造型特点,形成了特有的区域风格,使赤峰成为具有世界性的史前女性石雕像的重

23、要发祥地之一,在中国史前史及雕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赤峰地区发现的陶塑人像同凌河流域发现的红山文化晚期发达的陶(泥)塑女神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发展演变脉络,使西辽河流域成为中国史前文化中祖先崇拜出现最早并延续发展的地区,对于研究我国史前社会原始宗教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三赵宝沟文化 距今71506420年赵宝沟文化位于赤峰市敖汉旗高家窝铺乡赵宝沟村,1982年文物普查中发现,1984到198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对敖汉小山遗址进行发掘,一种新的文化类型被分辨出来,1986年中科院又对赵宝沟一号遗址进行发掘,将这一文化正式命名。赵宝沟文化总面积9万平方米,发掘2000平方米,房址17座,出土

24、了陶器、石器、蚌器、骨器等,陶器以筒形罐、椭圆底形罐、尊形器、钵和碗为多,陶质多夹砂褐陶,也有黄褐、红褐色,陶器均为手制,主要纹饰有拟象动物纹、抽象几何纹和“之”字纹,生产工具中石器以打制石器为主,兼有磨制和细石器,最典型的是耜和斧、石刀、磨盘、磨棒等,典型遗址有敖汉的小山、烧锅地、南台地等。1 房址:赵宝沟遗址特征表明,该聚落内两个不同的血亲集团,通过婚姻关系构成,房址平面呈方形或正方形,也有梯形,皆为半地穴式成排分布,面积有大、小之分。石耜、斧、石刀、磨棒大量使用,说明农业经济占有主要地位,赵宝沟生产工具比兴隆洼文化更先进。 2 尊形器:是赵宝沟的典型陶器之一,目前发掘和采集有数十件器物,

25、敛口或直口,长粗颈,扁圆腹,底部内凹,器表磨光后,在腹部多压印或刻划几何纹饰,有的尊形器腹部模印或刻划有繁缛的动物图案,特别是小山遗址中出土的猪龙、飞鹿、神鸟图案,对三种动物的头部处理采用写实与夸张相结合的手法,着重突出该动物最具特点的器官。这种巧妙的构思令人叹为观止,猪首蛇身尊形器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中华龙崇拜的实证之一。展橱展示的是一件鹿纹尊形器,腹部有两只鹿,也是首尾相衔,凌空翻飞,后部像鱼尾,尾上三角处有一半圆形图案,外围有一圈向心射线,有如一轮金光四射的太阳,在躯干和肢的部位,有精心刻划的细网格纹,两格之间仅一毫米,完全等距,十分精美让人叫绝,著名考古学家郭大顺说:“它不仅仅是刻划在

26、陶器上的纹饰和图案,它是中国最早的透视画”。3 陶凤杯:2004年于翁牛特旗解放营子蛤蟆山出土,遗址中陶凤杯上的凤冠、翅、尾的造型与中华传统的“凤”颇为相似,已将凤的特征完全显现,这在史前文物中还是首次发现,被誉为“中华第一凤”。相传华夏族的祖先黄帝统一了黄河流域,黄帝打算创造一个统一的图腾,开始黄帝身边的谋臣建议不再搞新的图腾,理由是黄帝功德无量,就沿用黄帝部落的图腾统一天下,但黄帝不愿独断专行,由原来各部落各派一个代表,共同商议制定新的图腾。黄帝最后决定参照各部落图腾的特点制定一个新的图腾,蛇身、马头、鱼鳞、狮鼻、虎眼、牛舌、象牙、羊须、鹰爪、狗尾。为照顾到各部落,取名为“龙”,并赋予它腾

27、云驾雾、翻江倒海等神奇的功能。黄帝的妻子嫘祖,把剩下的各部落的图腾经过精心挑选,组成了两只漂亮的大鸟取名为“凤凰”,凤为雄,凰为雌。这样龙凤就正式定了下来,作为统一后的部落联盟的新图腾,在封建社会龙凤成为皇帝和皇后的专利,皇帝称之为真龙天子,凤成为皇后的代名词,母仪天下。几千年来,龙凤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的象征物,象征着吉祥、美好,龙凤在华夏儿女中深深地扎下了根,成为精神支柱,陶凤杯是中国最早凤的雏形。四富河文化 距今6000年 富河文化位于赤峰市巴林左旗浩尔吐乡富河沟门,1960年中科院考古所进行调查,1962年发掘。富河文化主要分布在西拉沐沦河以北的乌尔吉沐沦河流域(古称狼河)。富河沟门遗址房

28、址有150多座,有方形或圆形,皆为半地穴式,出土有大型的石器,大多数为打制,砍砸器数量最多,有锄、锛、凿,还有大量的细石器。还有陶、石、骨器和动物的骨骼,骨器有锥、镞、刀柄、针、鱼钩、鱼鳔,有齿骨器。发现的动物骨骼有野猪、鹿、黄羊、狐、松鼠等,还发现有卜骨,是迄今我国发现年代最早的卜骨。富河文化的陶器有夹砂灰褐陶,黄褐陶居多,灰陶次之,陶器质地疏松,火候不高,纹饰有压印横“之”字纹或蓖点纹,陶器主要有大口筒形罐、钵、杯、斜口器等。经济形态:富河沟门遗址自然环境属于山地森林地区,有一定的原始定居的村落,有掘土工具,谷物加工工具,说明有一定的原始农业,但从出土的狩猎工具来看,渔猎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

29、要地位,在南杨家营子遗址中发现富河文化叠压在红山文化之下的地层关系,所以富河文化早于红山文化。典型遗址有:富河沟门、金龟山、南杨家营子。五红山文化 距今6600-4870年请看红山的遗址照片,红山位于赤峰市红山区东北英金河畔,红山文化因发现于赤峰红山后而得名.1 红山文化的发现过程:1906年1908年喀喇沁旗王府第十二代亲王贡桑诺尔布兴办西学,从日本请来一位家庭教师鸟居龙藏夫妇,名义上是家庭教师,实际在国内就进行过考古发掘,他们用三年时间走遍赤峰大地,甚至越过西拉沐沦河到外蒙进行考古调查,采集大量的文物标本,回国后写出了蒙古旅行、东蒙的原始居民等调查报告。1919年法国神父桑志华(自然科学家

30、)多次到热河省调查,1924年他与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到过红山文化遗址,在赤峰境内发现22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采集了石耜、陶片等,回国后发表了学术调查报告,引起国内学术界的重视。1930年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先生在完成黑龙江的工作后,转到当时的热河省进行考古调查,几乎穿越了全省全境,即由今天的内蒙古东南部的通辽、开鲁到赤峰的阿鲁科尔沁旗的天山、巴林右旗、林西、克什克腾,赤峰转河北省围场、承德返回北京,梁先生这次热河之行,本想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发掘,但因天气骤冷等原因改为调查。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军占领东三省,随即热河沦陷,赤峰也在日本统治者统治之下,1933年以德永重康为首的第一次满蒙学

31、术调查研究团到赤峰调查。2 红山文化的发掘与命名:1935年日本东亚考古学会的滨田耕作、水野清一、八幡一朗对赤峰红山后进行为期半个月的发掘,出土有陶器、青铜器、石器、骨器、玉器、蚌器,现藏于东京帝国大学博物馆内,1938年出版赤峰红山后一书,把红山文化称为“红山一期文化”,把夏家店上、下层文化及战国时期称为“红山二期文化”,这些发掘资料丰富,报告详细,是最早成为人们认识红山文化的重要资料,也打破长城以北是荒漠地带,没有什么文化的观点。解放后在梁思永的建议下,1954年,考古所所长著名考古学家尹达先生在中国新石器时代一书中正式命名为红山文化。解放后著名考古学家裴文中先生对红山文化做出明确的论述,

32、1956年吕遵谔率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学生在赤峰红山后进行实习发掘,这是红山后遗址首次由中国学者自己主持发掘工作。1963年中科院考古所对赤峰北郊蜘蛛山遗址进行发掘,1973年在敖汉小河沿三道湾遗址发现红山文化窖穴,四棱山遗址发现六座陶窑。3 红山文化坛、庙、冢的发现:进入80年代,红山文化异军突起,对红山文化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其主要是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在辽西建平县牛河梁和喀左县东山嘴坛、庙、冢和玉器群的出现,为研究红山文化提供了大批珍贵资料,是探索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文明源流的一次重大突破,因而提出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新课题。供奉泥塑的早期祭祀建筑和规模宏大、分布密集、遗物丰富的庙

33、、冢遗址在全国也属首次发现。积石冢结构严谨、规模宏大、气势辉宏,并且墓葬随葬玉礼器,墓外有排列整齐的彩陶筒形器,红山文化大批成组的玉器的出现,展示了古老民族传统的尚玉习俗。以东山嘴、牛河梁及玉器群为代表的红山文化考古新发现,迅速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其影响范围和程度不仅远远超出历史考古界,也超出了学术界,已波及到社会各界,关于中国文明起源问题,是在20世纪20年代仰韶文化发现之初就已提了出来,50年代以来受社会发展史的影响,将中国国家起源限定在距今4000年前的夏代,标志是由原始社会氏族公社的禅让制变成了世袭制。70年代以来,占统治地位的观点是要从考古上解决中国文明起源问题,应遵照西方文明起

34、源的“三要素”即:文字的产生、金属的发明和城市的出现,以此为标准衡量中国有关考古发现,只有二里头文化及其以后的商代,二里岗和安阳殷墟与之相符合。70年代末,考古学界提出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学说,并在这一理论学说的指导下开始寻找各地自身发展过程中的文明起源,开始了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新历程,辽西地区这一考古发现,就将文明起源的标志由西方的“三要素”扩大到礼制出现等更为重要的文化内涵方面,这显然是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著名的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提出了古文化、古城、古国的著名论断。古文化指的是原始文化,古城指的是“城乡最初分化意义的城和镇”,古国指的是“高于氏族部落,稳定与独立的政治实体”,又提出了中华民族

35、文明起源是满天星斗多元一体的论述。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正在充分证明,依据历史记载的五帝时代事迹而传承数千年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古国并非是一种传说,而是有真实的历史事件作为依据的,红山文化的研究也是围绕着五千年古城古国这一命题展开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著名的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又进一步提出了中国文明起源和国家形成的“三部曲”和文化发展的“三模式”,“三部曲”即:古国方国帝国,“三模式”即:原生型:(以五千年前的红山文化坛、庙、冢,四千年前夏家店下层文化连锁式城堡带和两千年前秦始皇碣石宫为标志)、次生型:(以夏、商、周三代为中心,包括以前的尧舜,其后的秦)、续生型:(以秦汉以来先后入主中原的

36、鲜卑、契丹、清朝为代表)。他在这里明确把红山文化作为古国阶段的典型印证和原生国家的代表,“就是在这样一个广阔而又在发生剧烈社会变革的历史背景下,红山文化在距今五千年以前率先跨入古国时期”,以祭坛、女神庙、积石冢群和成批成套的玉质礼器为标志,出现了早到五千年的反映原始公社氏族制的发展已达到产生基于公社,又凌驾于公社之上的高级组织形式由于80年代中国文明起源的大讨论,主要是因为红山文化祭坛、女神庙和积石冢群的考古新发现公布以后引发的,随着文明起源讨论的深入,对红山文化的认识自然也在不断加深。这里集中表现为以“古文化、古城、古国”为指导,对红山文化考古新发现的研究,根据近年来的发现和认识,认为牛河梁

37、坛、庙、冢遗址群是“古国”概念的一种模式,因为牛河梁遗址虽然还大量保留着原始氏族公社的成分,但已从中脱颖而出,具备了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这在红山文化积石冢、女神庙和遗址的布局上都反映了出来。4 房址与陶器:红山文化遗址规模有大、有小,可分出等级,小遗址一般在40005000平方米,大遗址达3万10万平方米,最大遗址可达2万6万平方公里.根据敖汉旗文物普查显示,红山文化共有遗址502处,房址皆为半地穴式。红山文化的陶器比较典型地反映着该文化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既承继当地文化的传统又接受周围文化先进因素的影响。陶器为夹砂灰陶和泥质红陶两大类,少量泥质黑陶和泥质灰陶,夹砂陶器特点是器形多,形制较为简

38、单,有筒形罐和斜口器。纹饰主要有压印“之”字纹、平行斜线纹和蓖点纹等。泥质红陶有粗泥质和细泥质两种,器形有钵、盆、瓮、罐等类,彩陶在泥质红陶中占一定数量,彩色以黑彩为主,也有红、紫色。图案有龙鳞纹、勾连花卉纹和几何形棋盘格纹、菱形网格纹、三角纹、蝌蚪纹等。红山文化细泥陶器陶胎细腻,内外磨光,器壁厚薄均匀,器形规整,请看陶窑模型。5 陶窑:1973年在敖汉旗四棱山遗址发现红山文化陶窑六座,分单室窑和连室窑二类,保存完好,有窑室、火塘、火道。其中单室窑又分长方形和马蹄形两种形制,马蹄形陶窑火塘为由下而上的斜坡式,窑室和窑柱以石块砌筑,窑柱前后两排,排列有序,窑室中间有十字形火道,这种结构既有利于分

39、火,使火力通畅,又便于器物直接与火接触,使氧化还原更为充分,双连窑室平面近方形,双火塘,也为由下而上的斜坡,火塘与窑室之间有隔梁,窑柱八个,对称排列,窑壁与窑柱都为土石结构,为一种结构较复杂,性能先进的陶窑形式。这六座陶窑分布在约300平方米范围内,以烧制夹砂陶为主,这说明红山文化的制陶业已有较细的专业分工。6 石器:红山文化有以大型石器为主体的石器群。有和农业有关的大型砍砸器和石耜等掘土工具、石刀等收割工具,还有薄刃锋利的打制石器和细石器、石镞等,典型的掘土工具是桂叶形石耜,禹贡记载:“冀州为白壤”,也就是说赤峰地区是一种沙质土壤,这种石耜特别适宜沙质土壤的开垦,说明农业在红山文化中占有重要

40、经济地位,但渔猎在生产经济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还发现有牛、猪、野生鹿、獐等动物的骨骼,遗址分布区正处于草原森林向平原过渡的中间地带。7 玉器群:红山文化出土了大量的玉器,共分十大类,其中最为典型的四类,有动物形玉器、筒形玉器、勾形玉器和玉璧,还可分出特形玉、棒椎形玉、玉兵器、玉工具、玉料等。动物形玉以龙形玉、鸟形玉、龟形玉、玉蚕和蝉为红山文化中的主要题材,其中以龙形玉居多,包括熊龙和猪龙,其次为鸟形玉,主要是鹰和鸮,玉龟龟形和龟壳形,有蚕和蝉形,其它动物有虎、鱼和草虫等,动物形玉多为平雕或浅浮雕,龙形玉使用圆雕技法,为环状体,突出首部,简化体躯,又可分为脊饰卷体龙和玦形龙两类,红山文化玉器出土

41、地点差异很大,但从造型和加工技法上看大体是一致的,说明这些玉器可能同出于一个加工作坊,因为这些玉器具有一定的规范性、等级性和非实用性,这和中国的礼制起源有着密切的关系,王国维解释甲骨文的“礼”字为盛有两串玉于豆器之上,为事神之事,也就是说二玉示神之器。表明玉与礼的特殊密切关系,从红山文化出土的玉器组合来看,“惟玉为葬”的这种埋葬习俗,具有通神的功能。这是红山人重要的思想观念,这种思想观念在红山文化玉器的制作特征上也有很强烈的表现形式。8 玉龙:1971年出土于翁牛特旗三星塔拉,高26cm,玉呈墨绿色,龙身呈C字型,细卷身素面磨光,头较小,长嘴吻部前伸,略向上翘,上下唇以一条阴刻线隔开,前面有两

42、个圆洞为鼻孔,双眼突出于额顶,用棱线形浅雕出眼角挑状的丹凤眼,额部及嘴下颚底细刻网格状方格纹,头顶至颈背有一条长鬃长21cm,长鬃呈飘逸扁平薄状片,上喙薄如刀刃,龙背有对穿的单孔,以绳系孔悬挂,龙的首尾恰好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可见孔的位置是事先经过周密计算的。这件红山文化时期的碧玉龙是目前国内发现最早,体积最大的龙形玉器,标志着6000多年前西辽河上游已经形成对龙的图腾崇拜,碧玉龙的艺术形象塑造可谓是鬼斧神工、形神兼备,其形体塑造取奔腾状态动感和力度感极强的C字造型,卷曲的龙身犹如弯弓意欲待发,升腾于宇宙空间,高昂的长鼻和呲目向前突出的双眼给人以猛虎雄姿之感,飘逸的刚鬃更增加了流动感,使人能感受

43、到一种龙穿行于空间,无所不能的神奇力量,使之更加具有威猛、神圣的灵性,是人类征服自然,憧憬美好生活的理想化身,表现了红山文化深邃、悠久的历史内涵。出土玉器的遗址有: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辽宁阜新胡头沟墓葬、辽宁喀左东山嘴遗址、凌源上官甸子墓葬等,陕西韩城西周墓出土红山文化时期的玉龙。9 草帽山遗址:位于敖汉旗四家子镇北1公里的草帽山后梁上,这里群山起伏,在南北走向约5华里的山梁上分布着红山文化积石冢3处。文物部门2001年对其中的第二地点进行清理挖掘,墓地面积达600平方米,石砌建筑十分规整,建筑形式前坛后冢,用琢成方形巨石砌筑的祭坛,层层叠起,有方有圆,匀称有序地筑成三层台阶,距今5500年左

44、右,被学术界认为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的地上建筑之一。所出土玉璧是红山文化玉器中迄今所知最明确的方形玉璧。陶器上的米字、十字等刻划符号在红山文化中也属首例,尤其是出土的石雕神像,雕法独特,特征鲜明,逼真而神化,是史前艺术宝库的珍品,被誉为中国第一石雕人像。草帽山遗址对于研究红山文化葬制、宗教祭祀、社会结构及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六小河沿文化 距今4870年 亦称后红山文化1974年辽宁省博物馆、赤峰文物工作站、敖汉文化馆,在敖汉旗小河沿乡白斯朗营子发掘而命名,2007年在元宝山哈拉海沟发现小河沿文化墓地,展橱展示的是1977年发掘的翁牛特旗大南沟石棚山墓地。大南沟新石器时代墓地位于翁牛特

45、旗解放营子乡二道杖房大南沟村,地处海拔800余米的石棚山顶部,1977年由辽宁省博物馆、赤峰文物工作站经过二次大规模发掘,揭露遗址面积6000多平方米,发掘墓葬77座,共出土陶、石、骨、蚌、玉器570余件。墓葬埋葬形式有两种,一是长方形土坑竖穴墓,二是土坑方形土洞穴式墓,还有火葬,埋葬习俗有男女混合,分别埋葬的也有,成年男女合葬,77座墓葬,单位葬69座,5座没有骨架,但有随葬品,凡有骨架者葬式均为仰身曲肢葬。68座墓葬中有随葬品,随葬有彩陶、生产工具、装饰品等,石环佩带在胸前为男性,石环佩带在手腕上为女性,一般一个一件,石镯一般在女性右腕上佩戴,少数男性随葬骨刀、骨匕佩带在男性的腰间,有石制

46、生产工具的多为男性,有陶、石、蚌纺轮多为女性,长方形穿孔蚌饰多为女性头饰,这些说明当时氏族成员有明确的社会分工。大南沟墓地彩陶较为丰富,也比较发达,陶器中数量较多的折腹器,少量的黑陶磨光,与夏家店下层文化中的陶器非常相似,陶器以泥质和夹砂灰陶为主,磨光泥质陶占有一定比例,夹砂素面磨光红陶具有一定特色。纹饰常见的是绳纹,还有刻划纹饰和附加堆纹,特别是以细绳纹交叉组成的近似菱形或“回”字形图案,彩陶以红、黑彩兼施,有相当数量施内彩,彩陶图案主要有两种,一种施于陶豆和钵上,以平行斜线兼对称三角纹或半圆形纹,一种为几何图案,多施在事先设计好的平行网格内,填以黑、红、赭等彩,组成三角、八角、“回”字、网

47、格、雷纹等复杂图案。M52灰陶直腹罐,有复杂和较多的刻划符号,这是文字的前身,这是中国最早的文字的雏形,这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并不多见,专家解释众多,关于刻划符号,是中国文字的雏形,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中国比较成熟的文字,在这之前,还应有很长的一段文字的发展过程,就是刻划符号。大南沟墓地是东北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面积较大,保存较好,出土文物较多的墓群,也是北方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少见的高山型墓地,亦称后红山文化。从大南沟出土的遗物来看,是以定居的农业为主,但随葬品中数量最多的是制作精致的骨刀、骨锥、骨针和蚌饰等,说明渔猎在当时的社会经济中占有一定地位。小河沿文化处于原始社会末期,从出土陶器、玉器、骨器、蚌

48、器来看和红山文化及夏家店下层文化有着密切关系。(撰稿人:于海燕)青 铜 时 代在人类社会发展史和科学技术发展史上铸造和使用青铜器的时代称之为青铜时代。青铜是铜和锡或铅的合金,青铜和纯铜(红铜)相比有三个特点:第一、熔点低,红铜的熔点一般是1083,如果加锡15%,熔点降低960。第二、硬度大,一般红铜的硬度是35度,加锡5%其硬度增至65度,如加锡10%,硬度增至165度。第三、青铜铸件不易出砂眼,青铜熔液不易吸收空气,浇铸时气泡少,能使熔液进入范的细部,容易铸出锐利的锋刃和细密的纹饰,中国商周时代的青铜器当时铸造出来时呈金黄色,称为“吉金”,刻或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之为“金文”或“钟鼎文”。中国的青铜时代形成于距今4000多年前,也就是中原的夏代,赤峰地区代表早期青铜时代的是夏家店下层文化和青铜器鼎盛时期的夏家店上层文化,早在1935年日本人滨田耕作在赤峰红山后发掘了这二种文化,当时称之为“赤峰二期文化”,两种独具特色的青铜文化,因1960年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在松山区王家店乡夏家店村发掘而命名,依据地层学原理,两种不同性质的文化叠压在一起,把堆积在下层的早期青铜文化命名为“夏家店下层文化”,而把堆积在上面的晚期青铜文化命名为“夏家店上层文化”。夏家店文化以精美的彩绘陶器、繁缛的纹饰、大型的青铜礼器、兵器、车马具以及独具特色的青铜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