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碳金融的制约因素及路径选择[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44019 上传时间:2018-05-11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226.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碳金融的制约因素及路径选择[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我国碳金融的制约因素及路径选择[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我国碳金融的制约因素及路径选择[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我国碳金融的制约因素及路径选择[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我国碳金融的制约因素及路径选择[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届论文题目我国碳金融的制约因素及路径选择所在学院商学院专业班级金融学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职称完成日期年月日诚信声明我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我承诺,论文中的所有内容均真实、可信。论文作者签名签名日期年月日授权声明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原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学校必须严格按照授权对论文进行处理,不得超越授权对论文进行

2、任意处置。论文作者签名签名日期年月日I摘要作为人类走向生态经济文明的切入点,低碳经济已进入各国的发展战略,碳金融作为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备受瞩目。碳金融是环保项目投融资的代名词,是国际金融界的新课题,泛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发展碳金融能够促进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更能促进我国的金融创新。中国虽然是全球碳交易主要的供给方,但处于碳金融产业价值链的末端,同时我国低碳金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应以合并共赢、立足国内的发展策略,以统一的碳交易体系、多角度的金融创新、激励政策等来推动碳金融发展。本文简要地介绍了碳金融产生的背景及其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碳金融发展的制约因

3、素及国外成功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动我国碳金融发展的路径。关键词碳金融,制约因素,路径选择IIABSTRACTASTHEAPPROACHOFTHEHUMANBEINGSENTERINGINTOTHEECOLOGICALECONOMICCIVILIZATION,LOWCARBONECONOMYHASBEENLISTEDINTHEDEVELOPMENTSTRATEGYOFEACHCOUNTRYASTHEKEYTOTHEDEVELOPMENTOFLOWCARBONECONOMY,CARBONFINANCEHASATTRACTEDMUCHATTENTIONCARBONFINANCE,ASTHESY

4、NONYMOFINVESTMENTANDFINANCINGACTIVITYOFTHEENVIRONMENTALPROTECTIONPROJECTANDTHENEWRESEARCHTOPICOFFINANCIALCIRCLES,REFERSTOALLKINDSOFFINANCIALSYSTEMARRANGEMENTSANDFINANCIALTRANSACTIONSWHICHHELPSTOREDUCETHEDISCHARGEOFGREENHOUSEGASESTHEDEVELOPMENTOFCARBONFINANCEINCHINACANNOTONLYPROMOTENEWENERGYINDUSTRYI

5、NCHINABUTALSOPROMOTEOURFINANCIALINNOVATIONALTHOUGHCHINAISAMAINSUPPLYEROFGLOBALCARTONTRANSACTIONS,ITISATTHEBOTTOMOFTHEVALUECHAINOFCARBONFINANCEINDUSTRY,ANDOURCARBONFINANCEISSTILLINITSINITIALSTAGETHEREFOREWESHOULDPROMOTETHEDEVELOPMNETOFOURCARBONFINANCEONTHEBASISOFDOMESTICDEVELOPMENTSTRATEGY,AUNIFIEDCA

6、RBONTRADINGSYSTEM,MULTIPERSPECTIVEFINANCIALINNOVATIONANDINCENTIVEPOLICIESTHISTHESISGAVEABRIEFINTRODUCTIONABOUTTHEBACKGROUNDOFTHEORIGINOFCARBONFINANCEANDTHEPRESENTSITUATIONOFITSDEVELOPMENTINOURCOUNTRY,ANALYZEDTHERESTRICTIVEFACTORSOFOURCARBONFINANCEDEVELOPMENTANDFOREIGNSUCCESSFULEXPERIENCES,ANDPUTFORW

7、ARDTHEIMPROVINGAPPROACHTOTHEDEVELOPMNETOFOURCARBONFINANCEKEYWORDSCARBONFINANCE,RESTRICTIVEFACTORS,APPROACHSELECTION目录摘要IABSTRACTII引言1一、碳金融的文献回顾1(一)国外文献回顾1(二)国内文献回顾2二、碳金融发展概述2三、我国碳金融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4(一)重视程度不够和认识尚不到位4(二)碳金融业务巨大的风险问题5(三)我国中介市场的发育速度偏慢6(四)缺乏有效的碳金融交易体系及相关运营专业人才6四、国外碳金融发展的成功经验及我国碳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8(一)国外碳

8、金融发展的成功经验8(二)我国碳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9参考文献12致谢141引言碳金融,是指由京都议定书而兴起的低碳经济投融资活动,或称碳融资和碳物质的买卖。具体地说,低碳金融是指一切服务于低碳产业发展的相关金融产品、金融服务、金融业务、金融创新、金融机构等,那么可以称之为广义的“低碳金融”,包括我国过去已经实行的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保险、绿色投资、绿色贸易等,但国际上更多强调的是狭义的碳金融,包括碳排放权交易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以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碳金融的发展,能够加快构建与完善我国的碳金融制度,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及推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重大变革,最终还将

9、有助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同时也能够改善我国现代经济发展需求,保护我们共同的地球。我国目前还处于发展碳金融的初级阶段,主要的碳金融形式只在于清洁发展机制(CDM)和“绿色信贷”业务。发展的拓展面较为狭窄,同时认识程度不够透彻和其他一些政策性问题与人才的缺乏。所以在当今全球金融危机下,经济需要恢复平衡,预示了我们必须适时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即促使实体经济实现从“高碳”向符合气候改善要求的“低碳”转型,利用碳金融创新来改善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本文简要介绍碳金融发展的背景、意义及国内外碳金融发展现状,分析我国碳金融发展的制约因素,同时结合国外的成功经验,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碳金融发展的路径

10、。一、碳金融的文献回顾(一)国外文献回顾中村秀典HIDENORINAKAMURA日本的政策研究员,在全球环境研究所发布报告,指出低碳金融在东亚国家的发展状况。提出本文尝试解决很多的问题指出什么是碳金融状态,以及低碳国家发展计划。资金在东亚发展中国家的项目发展如何造福国家以及温室气体温室气体排放降低效应对低碳社区发展中国家项目怎么样产生效应。低碳经济发端于能源战略,目的在于应对气候变化,并成为一系列国际会议、国际组织研究报告的主题,也已成为国内外的热点议题和舆论焦点。2008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碳排放权交易按照京都议定书的规定,协议国家承诺在一定时期内实现一定的碳排放减排目标,各国再将自己的减排目

11、标分配给国内不同的企业。当某国不能按期实现减排目标时,可以从拥有超额配额或排放许可证的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购买一定数量的配额或排放许可证以完成自己的减排目标。绿色信贷“GREENCREDITPOLICY”,是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三部门为了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于2007年7月30日联合提出的一项全新的信贷政策。2是“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2009年,气候变化与金融危机并列为世界各国面临的两大挑战,而2009年年底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更使低碳经济成为国人耳熟能详的理念。罗伯特佐利克ROBERTBZOELLICK,也提到碳理财作为温室气体缓解项目,是一个重要的源源

12、不断的收入。但是存在最大的障碍是,潜在的碳金融投资不足,可预测性低碳在清洁发展机制(CLEANDEVELOPMENTMECHANISM,简称CDM)较低。(二)国内文献回顾吴玉宇(2009)研究表明碳金融是指服务于温室气体减排的金融活动,碳金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当前,碳金融已经成为全球金融机构竞争的新领域,加强碳金融市场机制的创新已是大势所趋。谢清河(2010)指出随着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应对气候变化、参与国际竞争的客观需要,更是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主攻方向和紧迫任务。本文在全球气候变化带来更多商业风险和商业机遇的大前提下,

13、论述了发展低碳经济与金融创新的互动效应,探讨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与金融创新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孙阿妞(2010)也提出尽管近年我国碳金融交易规模增长迅速,但目前碳金融的发展仍然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这给碳金融的未来发展带来了不确定性。该文主要分析了碳交易的定价权缺失;巨大的政策风险问题;交易成本高昂以及知识短缺成为碳金融发展的软约束等等都对碳金融的发展产生一定抑制作用。安国俊和王风和(2010)指出哥本哈根会议后,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各国政府的共识,而低碳经济也随之成为广泛认同的发展模式。低碳经济发展所导致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调整,以及消费方式、经济发展方式乃至生活方式的

14、转变,必然会引导国际金融业由传统金融迈向碳金融的结构性变革。在新形势下,我国如何争取主动权,建立和完善碳金融制度以及碳交易市场体系,是当前亟需深入探讨的问题,这同时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更是我国金融发展与金融市场稳定亟待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二、碳金融发展概述一国政府对低碳经济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了该国发展低碳金融的成败。碳金融的快速发展始于2005年2月京都协议书正式生效后,全球碳交易市场出现了爆炸式的增长。通过下表可以看出全球碳交易市场在几年内的爆炸式增长。3表120052009年全球碳交易市场概况览表年份总成交量(亿吨)总成交额(亿欧元)200579994200616220200727

15、4002008499202009781200数据来源POINTCARBONANNUALREPORTS于是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我国也紧跟国际步伐,进行碳金融经济活动。在2001年内蒙古龙源风能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开发的辉腾锡勒风电场项目投标荷兰政府的CERUPT减排购买计划,拉开了国内参与低碳经济的序幕,碳金融市场逐步形成。然而在新型融资渠道的巨大压力下,为服务于低碳金融,我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CDM)3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0年中国占世界总清洁发展机制项目(CDM)潜力的3545,相当于拉美、非洲和中东的潜力总和。在我国积极参与方主要是受排放约束的企业或国家、减排项目的开发者、咨询机构以及金融

16、机构等。那么在这些参与者中,其主要的参与方式是通过清洁发展机制项目(CDM)进入碳金融市场。不少发达国家以换取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权为目的,与中国合作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我国已经确定碳减排的规划,通过大力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努力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必将有大批项目可被开发为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图1中国获批的清洁发展机制(CDM)占全部注册数量之比截至2010年3月17日,中国已累计批准2443个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国内已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核心内容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行项目级的减排量抵消额的转让与获得,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温室气体减排项目。4数据来源UNFCCC官方网站其他303

17、2巴西754中国3969印度2245巴西印度中国其他4获得签发的减排量占全球的4835,减排量和项目数均居世界第一位。国际碳交易市场参与的国家日趋增多、市场结构向多层次深化,资本运作越来越复杂。据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预测,碳交易在20082012年间,规模每年可达600亿美元,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达1500亿美元。但是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碳金融尚属于起步阶段,同时,根据京都议定书我国在2012年以前不承担减排义务。当前,我国仅有少数几家银行探索性地涉足碳金融业务,主要集中在为低碳排放项目提供信贷融资上,形式也较为单一。有鉴于此,我国更要在这种状况下,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发展的碳金融道路。这对促进

18、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及推荐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重大转变都意义重大,最终还将有助于低碳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三、我国碳金融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哥本哈根会议上,我国政府在此前提出的减排4045“效率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公布了中国碳排放的峰值年份“2030年一2040年”。换句话说,就是随着GDP的增长,今后排放量还会增长。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碳金融的发展在观念转换和制度安排等关键性要素都需要一段较长的适应时间和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存在着许多关键性的制约因素。(一)重视程度不够和认识尚不到位我国未被纳入京都协议书的减排国家中,在法律意义上不承担减排义务,因此在发展碳金融市场方面尚未引起高度重

19、视。对碳金融业务的认识不足,大部分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对发展碳金融交易业务缺乏内在的驱动力,仍处于消极观望状态,不敢贸然介入其中。金融机构对碳金融的价值、操作模式、项目开发、交易规则等尚不熟悉,目前除少数几家金融机构试水外,投行、PE、交易所等金融实体鲜有涉足。我国政府及国内金融机构对碳金融的价值、战略意义、操作模式、项目开发、交易规则等尚不了解。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用市场化来解决环境问题。中国的许多金融实体,如投行、交易所等都还未参与到解决环境问题中来。其次,中国碳金融交易存在法律、监管和核查等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得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消耗型产业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20、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已刻不容缓。这是在2009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提出,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5(二)碳金融业务巨大的风险问题1开发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涉及风险因素复杂主要有政策风险、项目风险和清洁发展机制(CDM)特有风险等,政策风险来自于国际减排政策的变化,如2012年后我国是否承担温室气体减排义务,决定了2012年后合同的有效性;项目风险主要是工程建设风险,如项目是否按期建成投产,资源能否按预期产生等。在项目运行阶段,还存在监测或核实风险,项目收入因此存在不

21、确定性。另外,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涉及国内外多个市场主体之间的业务关系,存在法律适用、地域管辖等诸多复杂问题。2新兴产业存在的特定风险任何一种产业发展都面临一定的风险,产能过剩产业有风险。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着力点。在发展这一产业的过程中,碳金融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助推作用。而能否发挥这一助推器的最佳效益,是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的一个重要的决定性因素。现阶段一些新型和新能源产业还处在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在全球范围内来看不成熟的问题普遍存在,尤其是行业标准和技术问题,即使在当前采用最先进的工艺和装备,也可能会被市场迅速的

22、淘汰。持续和不间断的巨大投入等等这些要素对产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然而相对于有效的产出来说,这种持续的、巨大的投入将会产生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这些因素的存在不仅增加了银行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投放新增贷款的风险设定和信贷决策的难度,而且还给银行存量贷款的信用风险管理带来很大挑战。3巨大的政策风险问题在政策风险方面,根据京都议定书达成的协议,该框架下的三个关于减排的机制安排仅会持续到2012年,之后具体的制度安排,包括我国还未被直接纳入碳减排国家的行列中。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涉及国内外多个市场主体之间的金融经济关系,会衍生出相对复杂化的角色与法律关系,尤其是与国外金融机构、核证减排量等需

23、求方的法律关系,更关系到地域管辖、法律适用等其他复杂问题,金融业因而会面临较大的法律风险。正是因为碳金融发展的法律、政策环境风险较大,金融业参与碳金融的积极性相对受到抑制。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两方面首先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税收减免、风险补偿和担保等综合配套政策,在高碳向低碳转型的过程中,产业结构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2012年以前不需要强制性承担减排义务,未被纳入京都议定书的碳减排国家行列中。故在2012年以后是否被纳入减排国家中,不确定因素较大。6的调整往往导致转型企业本身的经营成本在大幅度的上升,而盈利能力却在走下坡路。在这样改变下,虽然产生了社会效益但不利于企业经济效应的产生,这会直接影响银

24、行信贷风险率增加,从而减弱了银行的支持力度。此除此之外,由于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行业,绿色信贷均可能参与到每个项目中去,在这种情况下单单依靠银行的力量很难定义其准确的环保风险、条件和环保环境的评级。二是法律条件尚不成熟。在低碳金融的法律规范及其实施细则尚不成熟的情况下,我国并没有形成强制性要求。由于我国并没有被纳入京都议定书的碳金融减排约束当中,现阶段中国在碳金融交易市场上只充当卖方,而哥本哈根协议也没有产生国际法律约束力,因此,在国内银行参与碳金融交易的法规不明确、标准未细化的情况下,其参与程度有待研究。(三)我国中介市场的发育速度偏慢在碳金融的流程中,涉及众多的中介服务机构、金融机构提供低

25、碳融资服务,如研发机构开发交易标准和方法学,法律机构为碳交易体系建设提供服务。而我国本土的中介机构尚处于起步阶段,难以开发或者消化大量的项目,并且存在“滞后”现象。那么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开发链条较繁琐、时间持续久、审批流程复杂,风险困扰因素较多,往往还伴随政策、项目和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本身的风险等等。与此同时,我国自有的中介机构还尚未成熟,可以说是刚刚起步,难以开发或者担当大批量的项目开发。同时在交易风险、评估、规避其项目和金融机构分析的情况下也缺乏专业的技术咨询体系来维护。如在项目谈判时缺乏专业的咨询机构,不能给予一定的指导,在项目评估时,也缺乏资深的评估机构参与。在项目融资

26、时担保机构介入少,合同订立时让法律机构没有给予足够的协助,从而无法有效的降低交易成本和项目风险,那么难以促进碳金融业务的健康开展。再者是商业银行没有加强与国内外碳金融服务中介的合作,无法获得关于清洁发展机制(CDM)等项目的风险评估等服务,更无法从合作中学习借鉴到先进经验。同时民间机构和金融机构作为资金中介和交易中介的参与较少,无法利用金融中介机构向项目业主提供融资租赁、财务顾问、资金账户管理、购买或参与联合开发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等服务。(四)缺乏有效的碳金融交易体系及相关运营专业人才1缺乏成熟的碳交易制度碳交易体系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

27、权的交易,即合同的一方通过支付另一方获得温室气体减排额,买方可以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减缓温室效应从而实现其减排的目标。7既然要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就必须解决市场需求方面的问题。而现在,需求难以看到。亚洲开发银行气候变化与碳市场顾问吕学都曾在接受采访时指出,目前在中国还不可能大规模开展碳交易,中国企业没有买的需求,因为没人要求他们买。事实上,有强制性排放约束指标,才能有清楚的市场需求和市场价格。也就是说,需要强制减排。只有强制减排,才会有大规模碳排放的买和卖,如果在自愿减排的情况下,企业出资20元、200元购买碳排放是可能的。那么但如果要出2亿,那就可能性不大了。即使出现需求状况,那么碳排放交易一

28、开始规模不会特别大,因为这是为今后大规模交易做铺垫,这主要与中国目前处于比较快的增长阶段有直接关系。关键性的问题在于推出碳排放交易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如何。笔者认为碳排放交易市场机制本身并不会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的是制定过高的减排目标。2碳交易定价权的缺失虽然我国是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主要供应国,但由于当前欧元、日元等充当着国际碳交易计价结算货币,人民币不是主要结算货币,不具备清洁发展机制的定价权,所以我国处于国际碳市场及碳金融价值链的低端位置,只能进行初级产品加工,获得加工费,而巨额利润则由欧盟等发达国家获得。在实际交易中,国际买家在我国收购初级核证减排量(CERTI

29、FIEDEMISSIONREDUCTION,CERS,最初价格只有45欧元/吨,而欧洲市场上的交易价值在810欧元/吨,拿到欧美交易所包装成2008年至2012年12月交货的CERS期货合约,价格则为1517欧元/吨。据世界银行统计反映,2008年我国在CER一级市场交易中的份额达到84,20022008年全球66的CER供给源于我国的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但由于碳交易议价能力弱,没有定价权,我国目前仍处于全球碳金融价值链的低端位置。目前国内的二氧化碳排放每吨交易价格在8欧元左右,而国际市场的交易价格一般在15欧元以上。当国际碳市场价格下滑时,中国企业在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建设周期

30、中还承担着违约风险。因此,中国在新的全球碳金融框架下争取定价权刻不容缓。3人才储备缺乏较传统业务而言,碳金融业务的开展对具备化工、金融、外语、法律等专业知识的综合性人才的依赖比较大,而我国目前相关综合性人才的储备尚不足。碳金融是一个金融创新领域,其历史较短。我国的商业银行,碳排放交易所等机构对碳金融业务的利润空间运作模式、风险管理、操作方法以及项目开发、审批等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经验,有关碳金融业务的组织机构和专业人才也非常缺乏。在这种情况下,金融机构对发展碳金融交易业务缺乏内在动力,这会抑制对碳金融的发展。8四、国外碳金融发展的成功经验及我国碳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一)国外碳金融发展的成功经验1直

31、接融资,筹集资金法国信托局气候金融部的数据指出,2007年全球碳基金共有58只,其资金规模达到了70亿欧元。世界银行在2000年发行了首只投资减排项目的碳原型基金。到目前为止,世界银行已设立8个碳基金,资金规模总额高达10亿美元。2004年以后,随着俄罗斯批准京都议定书,私人资本开始大举投资减排项目。截至2007年末,私募资本主导的基金数量超过政府机构或组织主导的基金,如挪威碳点公司、欧洲碳基金等。纽约泛欧交易所2008年推出低碳100欧洲指数,是确认有低碳排放记录的欧洲公司碳指数;标准普尔等指数部门也建立了自己的低碳环保指数;一些金融机构在这些指数基础上创建了ETF(EXCHANGETRAD

32、EDFUND)基金。截至2007年末,在美国上市的12家最大太阳能公司总市值为200亿美元,11家多晶硅和太阳能电池公司总市值为580亿美元。2001年,英国成立碳信托有限公司,目前已累计投入38亿英镑,主要用于促进研究开发、加速技术商业化和投资孵化器。通过基金、股市和信托等直接融资,为节能减排项目建设筹集大量资金,能够直接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2碳交易市场的指标化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或可再生能源组合标准目标已经被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等44个州或省政府制定,同时这44个州或省政府正在积极参与3个新兴的北美温室气体排放交易体系。2003年,针对该地区电力行业的减排市场,澳大利亚建立了新南威尔士温室气体

33、减排体系(NSWGGAS)。日本环境省也表示正在制定一个类似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的总量管制与配额交易制度。通过建立完善的碳交易市场,可以将碳排放权转化成可以直接交易的商品,而金融机构据此研发出来的金融衍生工具,可以有效地降低节能减排项目建设的不确定性带来的经营风险。其金融机构据此研发出来的金融衍生工具有碳排放掉期、期权期货、碳排放信用、碳排放证券等。此外,金融机构还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为碳交易提供技术咨询、信用评估等中介服务。如荷兰银行凭借其广泛的全球性客户基础,为碳交易各方牵线搭桥,为其提供代理服务,从中获取中间业务收入。随着代理交易业务的增长和交易经验的累积,荷兰银行获得的利润额大幅提高,最终实

34、现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双赢。碳基金设立主要是为了通过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购买的方式,缩小本国京都议定书的目标与国内潜在减排量之间的差距。同时这些碳基金还要帮助企业和公共部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提高能源效率和加强碳管理,并且投资低碳技术的研发。93银行贷款的优惠政策巴西国家经济社会开发银行以发展低碳经济为目标,提供了各式各样优惠的信贷业务服务。比如提供贷款给生物柴油企业;随着生物柴油的原料需求的增加,巴西中央银行为了鼓励农庄多种植向日葵、甘蔗、大豆和油棕榈等作物,设立了专项信贷资金。为了发展低碳经济,12月4日,亚洲开发银行表示将提供7亿美元资金给成员国。此前,亚洲开发银行为了帮助各国推

35、进低碳模式的发展已提供17亿美元的资金,亚洲开发银行希望截止至2013年每年能投资20亿美元。欧美的金融机构比如美国银行、渣打银行、汇丰银行通过发展“绿色信贷”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为发展低碳经济模式做有益的尝试。在地方政府帮助下,韩国光州银行“碳银行”计划正式推出,该计划的具体做法是将居民节约下来的能源折算成积分,居民日常消费可以使用积分兑换的形式,用这种方式提高全民参与的积极性。(二)我国碳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当全球变暖几乎成为全世界的共识、碳金融成为世界金融的一种潮流时,我们国家也正赶在这条路上。但从“气候门”事件爆发后,我们更需要谨慎地思考碳金融发展的源头的真实性、碳金融工具的可靠性以

36、及碳金融背后的政治博弈。坚定我们改善民生的根本方向、立足国情、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1推动我国排放权交易的一体化,建立国际化的交易平台尽早建立和健全经济、行政、法律、市场四位一体的新型节能减排机制,培育多层次碳交易市场体系,引进先进的排放权交易技术,组织各类排放权交易。目前,全球性四家“碳交易所”分布在美国、英国、欧盟、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渣打银行、汇丰银行、美国银行等是主要参与“碳金融”交易的跨国银行。我国在如何规划、制度的设计和平台建设等三方面要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对中国碳排放交易所进行合理的布局,可以相对集中发展有特色、分层级的区域性交易市场。目前,一些较大城市如北京

37、、上海、天津、广州、徐州等已经通过碳交易所、环境交易所、产权交易所、能源交易所或者其他形式开始碳排放项目交易和绿色金融项目服务。建议利用“世博会”的机遇,根据上海“两个中心”建设的国家战略,在浦东建立中国“碳金融”期货集中交易中心。准许相对条件成熟的一些中外资商业银行参与到“碳金融”衍生市场的交易中,促使我国排放权交易的一体化。另外,积极与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纽约泛欧证券交易集团交易所BLUENEXT、港交所等成熟机构合作,积极参加国际碳市场交易,促使我国在国际碳市场及其形成价值链中的位置能够提升,主动掌握国际碳交易,逐步发展成为碳金融交易的一个国际化的平台。102培育中介市场,创新碳金融业务新

38、模式开展清洁发展机制(CDM)机制的关键是中介市场,其不仅涉及环境领域,还包括经济学、法律、管理等复杂的知识,同时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因此应重视金融机构作为资金中介和交易中介的作用,鼓励民间机构和金融机构进入,允许金融中介购买或者与项目业主联合开发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中国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对于自身参与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的潜力及规模尤其需要认真研究。商业银行除了已经开展的以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现金流为主要还款来源的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融资,以及挂钩碳排放权的理财产品外,还应该探索更多的业务模式,特别是中介服务模式,用以满足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下的多样

39、性金融需求。商业银行应积极发展新的业务领域,通过利用商业银行下属的金融租赁中心或者与专业租赁公司合作,为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建设阶段提供设备融资租赁服务;同时凭借自身的信息优势,担任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的咨询顾问,从而协调项目发起人、国外投资者、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之间的业务关系;此外还可通过设立专门的资金账户,有效管理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下的资金流动,担当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的资金管理人。3控制碳金融交易风险,确保碳金融业务稳健开展目前,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贷款整体上呈现出一种供不应求的态势,意味着我国商业银行在项目融资中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因此,商业银行把那些外部

40、担保强的项目、经济强度好的放在首位选择,同时在把贷款提供给他人的同时,可以通过分期投入资金、银团贷款等手段来相应的降低贷款的信用风险;为了防范风险,商业银行有必要进行一定的套期保值行为来达到目标,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的未来本息主要通过外币偿还的形式。在政策风险方面,商业银行可以在合同条款等方面来进行创新与修改,已达到尽量以国外投资者来承担风险的情况下规避风险;在法律风险方面,合同的制定期间,可以向律师事务所进行咨询或寻找擅长国际法律的有关事务所,进行相关的法律适用和法律管辖来促进商业银行的发展。除此之外,商业保险等形式是商业银行可以探索和利用的,诸如责任保险等,在碳金融的业务中以达到转移

41、操作风险。4全方位战略谋划,争取碳交易定价权在市场运行的风险、成本效率及市场参与主体的各方权益中,定价机制一直是市场发展的关键问题所在。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国际碳市场出现价格下滑时,中国企业承担了巨大的买方违约风险,在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建设周期中。11以此可以说明,如果碳交易价格呈下降状态,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我国企业的积极性在发展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中,那么很有可能会影响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然而在金融危机爆发后的一年,欧盟配额价格又以上涨形势呈现,在一个层面上,交易价格上涨体现了市场信心恢复和经济复苏的信号。另一层面上,供求关系以及供求之间差

42、距的敏感度以碳配额价格波动的形式反映,会受到天气条件、经济增长率、减排目标、配额分配、减排水平、系统灵活性、燃料价格差异和抵消量的可得性及成本等因素的影响。所以,我国企业和金融机构参与国际碳金融交易的情况下,系统和完善的探讨波动及走势分析,国际碳市场交易价格的影响因素、并对国际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前景进行前瞻性预测等前端准备措施,能对防范市场风险和提高定价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2参考文献1傅达华低碳经济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发展之路D上海财经大学,20082吴玉宇我国碳金融发展及碳金融机制创新策略D上海金融,2009103韩琳慧我国碳金融市场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4周卫锋我国碳金融体

43、系构建研究D吉林大学,20105刘华,李亚欧盟碳交易机制的实践J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金融研究处,200796郑爽碳市场的经济分析J能源研究所,2007,2997初昌雄,周丕娟碳金融低碳经济时代的金融创新J金融与经济,201028李东卫我国“碳金融”发展的制约因素及路径选择J新会计,2010(4)58639孙阿妞我国发展碳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武汉金融,2010(6)10杨隽基于低碳经济的碳金融对策探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023511安国俊,王风和碳金融市场发展的国际比较及我国的路径选择J农村金融研究,2010912廖辉廷,罗忠福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碳金融发展路径选择J中国房地产金融,2

44、010713罗洪我国碳金融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J现代经济信息,2010814田磊我国碳金融的发展前景分析J时代金融,2010815谢清河发展低碳经济的金融创新问题研究J南方金融,2010(5)16杨涛碳交易为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和挑战J西北大学学报201017朱紫云碳金融萌动中外机构提前落子N中国经营报,2007120318包征宇碳金融市场广阔利润与风险并存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8070419碳金融四大功能与四大问题N上海证券报,2008071220陈柳钦低碳经济国外发展的动向及中国的选择N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9621HIDENORINAKAMURACARBONFINANCEFORLOW

45、CARBONCOMMUNITYDEVELOPMENTINEASTASIAMCASESOFTHEPHILIPPINES,INDONESIAANDCHINA,200922ROBERTBZOELLICK10YEARSOFEXPERIENCEINCARBONFINANCEMINSIGHTSFROMWORKINGWITHCARBONMARKETSFORDEVELOPMENT罗忠福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碳金融发展路径选择J中国房地产金融,2010718田磊我国碳金融的发展前景分析J时代金融,2010819CARBONFINANCEFORLOWCARBONCOMMUNITYDEVELOPMENTINEASTAS

46、IAMCASESOFTHEPHILIPPINES,INDONESIAANDCHINA,20092010YEARSOFEXPERIENCEINCARBONFINANCEMINSIGHTSFROMWORKINGWITHCARBONMARKETSFORDEVELOPMENTGLOBALGREENHOUSEGASMITIGATION,DECEMBER,200721ENERGYWHITEPAPEROURENERGYFUTURECREATINGALOWCARBONECONOMY,DTI2003CREATINGALOWCARBONECONOMY,SECONDANNUALREPORTONTHEIMPLEMENTATIONOFTHEENERGYWHITEPAPER,DTI20052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