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二集》与《西湖佳话》叙述方式的比较【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文初 文档编号:4402 上传时间:2018-03-3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湖二集》与《西湖佳话》叙述方式的比较【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西湖二集》与《西湖佳话》叙述方式的比较【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西湖二集》与《西湖佳话》叙述方式的比较【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西湖二集》与《西湖佳话》叙述方式的比较【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西湖二集》与《西湖佳话》叙述方式的比较【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本科毕业设计(20届)汉语言文学西湖二集与西湖佳话叙述方式的比较摘要在西湖二集与西湖佳话的研究中,以往的学者主要是从两部作品的讽刺艺术、地域色彩、文人化特征等方面来研究的,且一般都是分开研究的。本文主要是从西湖二集和西湖佳话中所描写的西湖故事出发,对这两部作品的叙述方式进行一个系统的比较,从而发现它们在叙述方式上各自的特点,并就这些特点产生的原因做一个简单的阐述。关键词西湖二集;西湖佳话;叙述方式;比较“西湖小说”一词最早为明清之际史学家谈迁提出。他在北游录纪邮上中说杭州人周清源“尝撰西湖小说。噫施耐庵岂足法哉”,其特指拟话本小说集西湖二集。此后,“西湖小说”这一概念罕有人论及。近年来,学术界

2、开始重提“西湖小说”;一般将其界定为“以西湖或杭州为主要的故事发生地,且出现西湖场景的小说”(论明末清初西湖小说人物形象的移民化倾向)。它包括“三言二拍”、西湖二集、西湖佳话等相关白话短篇小说,情史等相关文言小说,集咏楼等章回小说。它以鲜明浓郁的地域色彩在中国小说史上独树一帜。1而在众多的“西湖小说”中,西湖二集和西湖佳话是最具代表性的的两部作品。拟话本西湖二集为周清源所作,原刊于崇祯年间。根据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及西湖游览志余等书编成,叙述与西湖有关的传说故事。全书共有三十四卷,其中包括吴越王再世索江山、觉者黎一念错投胎、愚殿守玉殿生春等故事。西湖佳话全名西湖佳话古今遗迹,为古吴墨浪子所作,成

3、书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全书以西湖名胜为背景,叙述葛洪、白居易、苏轼、骆宾王、林逋、苏小小、岳飞、于谦、济颠、远公、文世高、钱镠、圆泽、冯小青、白娘子、莲池的故事,共十六篇。一、民间性与史实性西湖二集和西湖佳话虽同为明清时代的“西湖小说”,但两部作品中所展现的内容来源是非常不一样的。不同的材料,奠定了他们不同叙述方式的基础,两者虽拥有相似的说法,但整体上他们的叙述方式是不一样的,特别体现在对内容的加工,整理,安排上,尤其明显的是作者在叙述中带有明显不同的情感倾向,甚至有高雅和民俗的特征,这种叙事方式根本上是有内容的民间性与史实性所决定的。西湖二集是选择与西湖有关的“流风遗韵,古迹奇闻”

4、撰写成故事的,因而在取材上更倾向民间。在具体故事的叙事上,往往带有很明显的乡村都市的印记。很多故事内容都带有神话的色彩,甚至饱含着百姓的迷茫与幻想。例如救金鲤鱼龙王报德一文讲述了杨廉夫因救了一条金色鲤鱼(此鲤鱼为龙王之女),龙王为报恩将龙女嫁与杨廉夫,此后又请杨廉夫到龙宫,亲自谢恩。“龙宫”、“龙王”、“龙女”均为民间传说中的虚幻之物,所以整则故事让人感觉充满了神话意味,也体现了民间百姓的美好向往。又如邢君瑞五载幽期讲述了邢君瑞来杭游湖时遇到了仙女,他们相约五年后见;五年后,邢君瑞再次游湖追随仙女而去,两人过着悠闲的生活。这样的故事不仅反应了民间百姓的幻想,而且透露出他们无法摆脱现实生活的苦闷

5、。幻想与迷茫成为他们内心纠结的源泉,加上现实的无法改变,使他们只能改变或者麻痹自身,在精神上获得一种悠然自得。向往与幻想美好的生活,体现了百姓对未来的期望与奢求。可见,西湖二集的材料与内容都延续着民间性的特色。而西湖佳话的作者是“考之史传志集,徵诸老师宿儒,取其迹之最著、事之最佳者而纪之”(西湖佳话序)。可见,西湖佳话的故事来源主要出自于正史或野史,所以它的故事在叙述的过程中会更加注重事实的还原。例如白堤政迹讲述了白居易年少有才,为顾况所赏识,被召入翰林,后因谏言被驳被贬杭州,便在杭州建堤坝赏西湖美景之事。这一历史事件在新唐书白居易传中是有记载的,“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吴人

6、,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对制策乙等,调盩厔尉,为集贤校理,月中,召入翰林为学士。迁左拾遗居易虽进忠,不见听,乃丐外迁。为杭州刺史,始筑堤捍钱塘湖,钟泄其水,溉田千顷。复浚李泌六井,民赖其汲”2同样的,六桥才迹讲述了苏东坡年少有才,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两次被贬杭州,在杭州赏玩西湖、建苏堤造福百姓之事。这在宋史苏轼传中也是有记载的,“安石激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穷治无所得,轼遂请外,通判杭州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3吴越王是两

7、部作品中唯一重复的一个人物,但是在两部作品当中对它的叙事内容却表现出了完全不同的倾向。吴越王再世索江山一文带有明显的神话色彩和幻想情绪;而西湖佳话中的钱塘霸迹一文却带有明显的史实性。首先,从其出生来看,吴越王再世索江山一文是这样描写钱缪的出生的临产之时,父亲走到灶下取釜劈柴烧汤,见一条丈余长的大蜥蜴,似龙非龙之状,抢入室中,父亲老大吃惊,随步赶进,忽然蜥蜴蹿入床下,即时不见。随产个小儿下来,满室火光,惊天动地。邻家都来救火,及至走进钱家,又不见一点火光,人都以为怪。456从这一段话中,我们能够轻易地看出钱缪的出生带有明显的民间神话的色彩,他本是一条大蜥蜴,具有似龙非龙之状。这对其日后的帝王之路

8、有着强烈的暗示。这种奇异的出身与很多帝王诞生的预言如出一辙。作者模仿这种写法的良苦用心,一方面是出于对原材料的尊重,另一方面也透露出西湖二集当中的吴越王是来自民间的,此段文字也透露出了民间百姓的无知与敬畏。而钱塘霸迹一文对钱缪的出生仅仅用了一句“初生时有怪徵”轻轻带过。“怪徵”二字将钱缪出生时浓重的民间神话色彩抹去,具有强烈的史实意味。说明这里的吴越王已开始脱离民间传说中的形象。其次,从其发迹前来看,吴越王再世索江山一文是这样记录钱缪发迹前的形象的本分营生不做,花拳秀腿专工,枪棍呼喝骋英雄,说着些儿拈弄,贩卖私盐活计,贝戎不耻微从,骰盆六五叫声凶,破落行中真种。46这里的钱缪让人一看就觉得是一

9、个无赖。当时民间的百姓对于贩卖私盐和混迹赌场中的人都是以无赖看待,说明这里的吴越王是来自民间的。同时,在其发迹前也出现了民间传说中常见的一幕术士相人。术士对钱公说三年间将慢慢发迹,异日有半朝帝王之位。仅仅一句话就揭示了他未来的生活,具有强烈的预见性。这也是民间百姓相信命运的表现之一。而钱塘霸迹一文中的钱缪虽然也是从事贩卖私盐这一活计,但是我们已完全看不到他的无赖形象。文中“贩卖私盐,此小人无赖事也,岂大丈夫之所为”为其树立起了一个大丈夫的形象。这种转变就像是一位史官在记录一位成功的帝王时,将他以前不光彩的事抹去,为其树立一个正面的形象。这种记录彰显着一种正统性的言词和自豪般的狂妄,含有着强烈的

10、褒奖意味。再次,从其发迹的情况来看,吴越王再世索江山一文对于钱缪的发迹史描写的很简单,只有寥寥数语,简要地概括了一下他是如何灭黄巢,如何灭刘汉宏,如何灭董昌的。因为民间百姓无法详细地了解这一情况,只能根据百姓之间的口耳相传,零零散散地知道一些大概,所以无法对其”发迹”进行一个很系统地叙述。这更加说明了这个吴越王是来自民间的。而钱塘霸迹一文对钱缪的发迹记录的非常详细,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笔墨娓娓道来。钱缪投靠董昌后帮其灭了王郢;在董昌占据杭州后,钱缪又献计帮董昌正了名分;后因董昌妄自称帝,而灭了董昌;对于其灭刘汉宏一节,文章描写的尤其详细。不仅描写他利用大雾天气偷袭、奋勇杀敌,还描写他采用多种战术,

11、如长蛇阵等。从字里行间,我们都可以看到钱缪的勇敢、智慧,如同一位史官一笔一划地勾勒着一位帝王的丰功伟绩。很明显,这里的吴越王不再是民间的那一位了,他已经是历史上的那一位功绩卓著的帝王了。最后,从其死后的情况来看,吴越王再世索江山一文的结尾描述了宋徽宗的一个梦,梦中吴越王向宋徽宗所要江山。醒后,韦妃生子即异日的高宗,这便是吴越王投胎转世。投胎转世使吴越王死后充满了神话色彩。同时投胎转世也是取材于民间的最明显的烙印,不仅带有百姓的传统观念,而且与写史的叙事方式完全不同。这是民间百姓对于历史变更的自我理解,也告诉我们这里的吴越王是来自于民间的。而钱塘霸迹一文中清清楚楚地记录了钱缪病重,遵从众大臣的意

12、见,传位于儿子元瑾,然后病亡,享年81岁。这样的描写就像是一位史官在病床前清楚地记录着一切,连他们所说的任何一句话也不放过。同时在结尾也有一段评价“始知真正英雄,虽崛起一时,同于寇盗,能知上尊朝廷,下仁万民,保全土地,不遭涂炭,不妄思非分,而顺天应人,其功与帝王之功自一揆矣。”这是一段高度的评价,也是对一位帝王死后的总结,具有强烈的史实性。二、褒奖与愤言由于两部作品的取材来源不同,因而在具体的叙事中,作者所持的态度和立场是相异的。西湖佳话侧重“考之史传志集,徵诸老师宿儒”,或颂扬白居易、苏轼等人的文采风流,或褒奖岳飞、于谦的忠贞义烈,或赞美文世高、刘秀英的生死情缘。可见,整部书的主要创作态度是

13、褒奖。如西湖佳话中的三生石迹卷首云人生最难实践的是信。要求一终身不失信的,尚不可多得,何况再生所以世人称清薄的曰“泛交”,情厚的曰“石交”惟那石交的,自有一种不可磨灭的真情,从性灵中发出来,生生世世,断不能忘,有如石之不可转移一般。这方称的一个朋友。5206这段话充分肯定了李源与圆泽的石交之情。人生得一守信的朋友实属不易,更何况还是再生之约。圆泽生前与李源定下三生之约,而后圆寂投胎,李源信守承诺苦苦追寻,并一个人在三生石边等了十三年。等到相约之日,于溪边与圆泽投胎之人隔溪相望。文章高度赞扬了李源信守承诺的品质,也告诉了世人何为真正的朋友。这种真情,令人向往,是超越男女之爱,骨肉之亲的,它给世人

14、留下友情的可贵与真挚。石交不仅赞美两人,而且彰显了一种独特的爱,给西湖增添了异样的情愫。又如西冷韵迹中的苏小小,她本是一位妓家,犹如泥淖中的莲花,虽然深陷红尘之苦,但却含有一片冰心。世人愚昧糊涂,只图花容月貌,忽略了内在的准真。这好比是西湖,虽然婀娜多姿,将凡夫俗子迷恋其中,但是她真正的美,却被众人遗忘,甚至淡化。苏小小好比是西湖的另一个姿态或个性。众人奢求与垂涎的是最表面的,而她却有着超凡的见解和洒脱。苏小小和姨娘的对话过程中,姨娘劝她嫁到富贵人家做妾;而小小却说“最爱的是西湖山水;豪华非耐久之物,富贵无一定之情,入身易,出头难,到不如移金谷之名花,置之日中之市,嗅于鼻,谁不怜香”与其说,小

15、小恋西湖,还不如说西湖容小小。两者有着奇特的相似,相互彰显,相互依恋。苏小小,追求的生活是西湖所蕴含的另一种美,一种超脱尘世,超越自我的向往6。宁静与纯洁,只有与西湖相守终生的人才能提体会,苏小小的出现,极大肯定了西湖的超凡之美,留给世人一段纯净与美好的憧憬与回忆。足见,褒奖的是苏小小与西湖。西湖佳话中,作者这种褒奖态度不仅贯穿了人物特性的描绘,而且渗透于西湖景色的记录上,在此不便多议。而西湖二集却另有一种滋味,它更多的是“好颂帝德,垂教训,又多愤言”(中国小说史略)。7觉者黎一念错投胎正文那觉长老看了丞相府中的许多宝贝,不觉动了尘凡之念,只因其一念之差,使二十五年的功夫废尽,遂急忙别了丞相,

16、归于寺中,念两句道二十五年摸索,今朝一念差错。念罢,遂闭目而化去。史丞相见觉长老走得匆忙,心中疑惑,急忙差人去寺里探看,方知道适才已圆寂了。即日第十三夫人产下一子,史丞相明知是觉长老投胎,心中大喜,因此就取名为史觉,后来改名为弥远。4105这段文字讲述了觉长老转世投胎的经过,他因经不住诱惑,一时动了尘凡之念。圆寂后,转世投胎,化身史丞相之子,成为史弥远。本是一个得道高僧,受世人景仰;却因自己的一念之差,转世成为一代奸臣,遗臭万年。可见,善恶总在一念之间,这给人以强烈地警示和劝诫。在吴越王再世索江山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看官,你道这样一个文人才子,胸中有三千丈豪气,笔下有数百卷奇书,开口为今,阖口为

17、古叵耐造化小儿,苍天眼瞎,偏锻炼的他一贫如洗所以只得逢场作戏,没紧没要做部小说,胡乱将来传流于世一则要诫劝世上都做好人,省的留与后人唾骂;一则发抒生平之气,把胸中欲歌欲笑欲叫欲跳之意,尽数写将出来,满腹不平之气,郁郁无聊,借以消遣。423这段话虽然是在讲瞿佑才华出众,但却怀才不遇,作者似乎是在替他感到惋惜。其实这也是作者自身的写照。西湖二集的作者周清源本身也是一个才华洋溢的人,在湖海士为西湖二集写的序中,我们便可清楚的知道这一点。他称赞周楫为“旷世奇才”,谓其“为间气所钟,才情浩瀚,博物洽闻,举世无双”。但是同样的,他也遭受到了怀才不遇的情况,“司命之厄我过甚,而狐鼠之辱我无端”,故愤而“愿为

18、优伶,手琵琶以求知于世”。所以不难看出,周清源创作西湖二集的意图是要效仿徐文长“发愤”而作四声猿,借小说来警醒世人,痛快淋漓的来抒发自己的情怀。8所以在西湖二集中有许多作者的“愤言”。或痛斥帝王昏庸、朝政腐败,或批判宦官擅权、贿赂公行,或揭露内忧外患、民不聊生三、大量议论与客观介绍西湖二集与西湖佳话同为拟话本。虽说话本体例的作品会有较多的议论成分,但是比较两部作品,我们不难发现西湖二集的作者在叙事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议论;而阅读西湖佳话时却很少发现议论的成分,作者在叙事的过程中更多的是采用客观介绍这一手法。这种叙事手法的不同,主要是由两位作者不同的叙述目的造成的。西湖二集的作者写这部书主要是想借

19、小说警醒世人,抒发自己个人的不满情绪。他总是感叹自己时运不济,生不逢时;久而久之,他便把这种情绪带进了作品中,所以在叙述一个故事的同时,作者总会加入一段又一段的议论来抒发自己的情绪。例如愚殿守玉殿生春的引言说话的,你道从古至今,有得几个厨子做官;若是厨子要做官,却不似黄鼠狼躲在阴沟洞里思想天鹅肉吃,不要说日里不稳,就是夜里做梦也还不稳哩。据老书生这般说将起来,人生在世不要做别的事,但只要腰里插了两把厨刀,手里拿了蒸笼,终日立在人酒案子前,托盘弄盏,准准就有一顶乌纱帽戴哩。咦也要有他的命运。457这一段话是在朱元璋赐了一个厨子五品官以后所发的一段议论。作者自己有经天纬地之才,但却一直得不到重用,

20、没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才华。然而,一个只是在国子监端茶倒水的厨子,全然不懂之乎者也之人,却因一次小心的服侍而得到了官位,从此平步青云。作者的这段议论既有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也有对命运的感叹。“人生在世不要做别的事,但只要腰里插了两把厨刀,手里拿了蒸笼,终日立在人酒案子前,托盘弄盏,准准就有一顶乌纱帽戴哩。”这一句话将他对命运不公的感叹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也饱含了作者的讽刺与不满。又如吴越王再世索江山的正文看官,你道从来得天下正的无过我洪武爷,驱逐犬羊腥膻之气,扫除胡元浊乱之朝,乾坤重辟,日月再朗,这是三代以来第一朝皇帝了。其次则汉高祖,驱除暴秦,减焚书坑儒之过,这也是极畅快的事然虽如此,汉高祖怎比得

21、洪武爷。若论唐太宗,把宫人侍父而劫父以起兵,这也难算得天下之正了。若是宋太祖欺孤儿寡妇,因陈桥兵变,军中黄袍加身,就禅了周朝之位,这也一发难说得天下之正了。44这又是作者一段大篇幅的议论,从这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对朱元璋和汉高祖取得天下的认同;而对唐太宗和宋太祖取得帝位却表示怀疑。然一句“汉高祖怎比得洪武爷”又一次拔高了朱元璋的地位,其实作者对于朱元璋的肯定与亲睐,实质上也是对明代现任统治者的不满。从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作者对自己生不逢时的一种感叹,为什么自己没有生在一个统治清明的时代,而偏偏遇上了这样黑暗的社会。从作者大量的议论中,我们了解到了作者对当时黑暗腐朽的社会的不满,他的不满情绪必定

22、会在自己的文章中大肆渲染,但是作者毕竟是明朝人,明目张胆的批判必定会引来无数的争端,所以作者在叙述西湖二集中的西湖故事时,巧妙的借用历史故事来影射明朝黑暗的社会。作品开宗明义第一卷吴越王再世索江山,第二卷宋高宗偏安耽逸豫,作者通过南宋的历史事实及其不良现状来对比明代的现状。第二十卷巧妓佐夫成名也是借南宋秦桧当权,世间“昏天暗地”,来借喻当时社会的黑暗,从而又借此相当时的帝王提出警告,劝其勿忘祖先创业之难,振作精神,创立伟业。9而与之相对的,西湖佳话的作者也有着自己的创作意图。在西湖佳话的序中,我们便可窥见一二。嗟嗟西湖至今日,而佳丽几不可问矣。以淡妆浓抹之西子,竟成蓬首捧心之西子矣。然而人皆为

23、西子惜,余独为西子幸。幸古人之美迹犹存,品题尚在,则西子之面目自若也。但有其迹,而不知其迹之所从来,犹不足为西子写生今而后有慕西子湖而不得亲觑面者,庶几披图一览,即可当卧游云尔。5260261这一段话,作者明白宣称其为“西子写生”,目的在于使“今而后有慕西子湖而不得亲觑面者”,能够“庶几披图一览,即可当卧游云尔”。10所以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作者在写作西湖佳话,记述西湖故事的过程中必然会客观介绍西湖的景点。首先,作者采用直接叙述的方法来客观介绍。如卷之四灵隐诗迹开卷指出“西湖十景是苏堤春晓、曲院风荷、断桥残雪、两峰插云、三潭印月、雷峰夕照、南屏晚钟、柳浪闻莺、花港观鱼。”又云“其次,则有鸟门峰、

24、石笋峰、香炉峰、狮子峰、莲花峰、飞来峰。岩洞则有呼猿洞、玉女洞、龙泓洞、射旭洞。溪涧则有南涧、北涧、大涧。名泉则有月桂泉、伏犀泉、永清泉、倚锡泉。其最为赏鉴者,惟冷泉。寺之左右,多有静室。如韬光庵、白沙庵、石笋庵、松偃庵、更有胜阁如望海阁、超然阁、弥陀阁、云来阁,俱是天造地设的。”作者如数家珍,列出如此众多之名胜古迹,令读者目不暇接,宛如随同作者“卧游”。但此种文字毕竟与故事情节略嫌游离。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使西湖景致的介绍能够更紧密的联系作者所要讲述的西湖故事,在叙述方式上,作者采用了从故事人物之角度,借主角的眼光来描写西湖山水。如卷之一葛岭仙迹云因而遍游湖山,以择善地。南屏嫌其太露,灵隐怪其

25、偏枯,孤山厌其浅隘,石屋憎其深沉,皆不称意。一日,从赤霞山之西而行,忽见一岭蜿蜒而前,忽又回环后盼,岭左朝吞旭日,岭右夜納归蟾,岭下结茅,可以潜居,岭头设石,可以静坐,有泉可汲,有鼎可安。最妙是游人穰穰,而此地过而不留;尤妙在笙歌沸沸,而此中安然独静。51011又如卷之五孤山隐迹云六桥浅直而喧,两峰孤高而僻,天竺灵鹫,已为僧僚之数,石屋烟霞,皆藏道侣之真。逐一看来,环山叠翠,如书屏列于几案;一镜平湖,澄波千顷,能踞全湖之胜,而四眺爽然者,惟孤山。细察其山分水合,若近若远,路尽桥通,不浅不深,大可人意。562这两段文字作者是通过葛洪和林和靖的视角来写的。第一段文字作者借葛洪的眼光将葛岭与南屏、灵

26、隐、孤山、石屋景色进行比较;第二段文字作者借林和靖的眼光将孤山与六桥、两峰、天竺、石屋进行比较;虽然文字并不多,但如此写来,就充分体现了其客观性,突出了葛岭与孤山景致的独特之处,也有助于表现出主人公审美心境之特异及其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通过直接叙述和借主角眼光的描摹这两种叙述方式,真实而形象的突出了西湖之秀丽风光,人文历史,从而实现了“今而后有慕西子湖而不得亲觑面者,庶几披图一览,即可当卧游云尔”之主观意旨。10四、结语西湖佳话可从“佳”字入手,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集西湖之美谈,展西湖之花容,赏西湖之高贵,羡西湖之超脱。不管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还是对人物故事的叙述,都透着浓浓的赞美与自豪。这份

27、感情不但出于内心,而且源于客观。如果没有现实资料的记录,没有史册的印证,何来名垂千古的佳话。西湖佳话所包含的材料无不彰显着一种客观的赞美,即使没有作者的加工,它都是存在的。由此所产生的西湖佳话不仅延续了这种客观,而且浸染了后人的称颂与惊叹。西湖佳话作者仅仅了原有材料的叙事态度,因而他的叙事方式是客观材料的一种延续,叙事方式也局限在原来的史实性上。西湖二集的叙事材料更多的是来自村野俚语和坊间之谈,因而更多的含有百姓的心愿和情感,使得叙事态度上有着浓重的俗气。这种俗气演化成一种愤懑,贯穿于整个故事和人物。虽然,很多时候,叙事方式或者叙事态度由叙事者去把握,但是,西湖二集却保留着原有的叙事风格。因为

28、它的材料来源于民间,大多数的故事没有经过精细的加工,而是原汁原味的展现给读者,叙事者并没有过多的润色。由于所搜集的材料有着复杂和多变的情感因素,所以叙事者很容易产生评论的冲动,并且落于笔端,尽管他是站在评判者的角度上去记叙,但材料的民间性深深左右着他的叙事态度和叙事方式。民间性,也是一种客观,它来自于平民大众,代表着他们的想法和情感,是独立存在的。由此看来,西湖二集也延续着材料的客观性。从西湖佳话和西湖二集的叙事方式和态度中,我们可以找到材料的客观延续。不管是史实性的褒奖,还是民间性的愤言,都是离不开材料的“出身”。材料的“出身”是它的来源,代表了它具有的特性。叙事者对材料可以采取不同的加工方

29、式,无论是粗加工,还是细加工,都脱离不了材料的客观性。西湖佳话与西湖二集尽管在叙事态度和材料来源上相异,但是它们都离不开材料的来源,材料的客观。可见,材料的来源与特性对叙事态度,叙事方式,叙事者有着很深的影响。参考文献1胡海义论明末清初西湖小说人物形象的移民化倾向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722宋祁、欧阳修白居易传新唐书卷一一九M北京中华书局,20033脱脱苏轼传宋史第九十七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44周清源西湖二集M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5墨浪子西湖佳话M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6孙旭西湖小说与话本小说的文人化J明清小说研究,200327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文学

30、出版社,20058徐伟萍论西湖二集的文人化特征J延安大学学报,200449武显漳、于良骓西湖二集简论J玉溪师专学报,1988510陈美林,乔光辉墨浪子及其西湖佳话J东南大学学报,19992“SECONDSETOFWESTLAKE“AND“WESTLAKESTORY,“COMPARISONOFNARRATIONABSTRACTINTHE“SECONDSETOFTHEWESTLAKE“AND“WESTLAKESTORY,“THESTUDY,PREVIOUSSCHOLARS,MAINLYFROMTWOWORKSOFSATIRICALART,LOCALCOLOR,SCHOLARLYRESEARCHAN

31、DOTHERASPECTS,ANDAREUSUALLYSTUDIEDSEPARATELYTHISARTICLEISFROMTHE“SECONDSETOFTHEWESTLAKE“AND“WESTLAKESTORY,“WESTLAKE,THESTORYDEPICTEDINTHEPROCEEDINGDESCRIBEDINTHESETWOWORKSTHEWAYASYSTEMATICCOMPARISON,WHICHFOUNDTHEWAYTHEYDESCRIBETHEIRCHARACTERISTICS,ANDTHESEFEATURECAUSESASIMPLEELABORATIONKEYWORDS“WESTLAKESECONDSET“WESTLAKESTORY“NARRATIVECOMPARISO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