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本科毕业设计(20届)汉语言文学论叶丽隽诗歌的孤独意识2摘要叶丽隽的诗歌集中于对自然和个人生命的体验,她在诗歌中始终坚持人生意义的求索和精神价值的追求,使得她诗歌呈现出一种内心深切的孤独感。回归自然,回归童年,是叶丽隽诗歌中消解孤独的方式。关键词孤独意识;消解方式;回归叶丽隽,浙江丽水人,中国作协会员,先后在诗刊、人民文学等省级以上的刊物上发表了四百余首诗歌作品,凭借其独特的创作才情和突出的创作实绩跻身中国一线女诗人的行列。她的诗歌真实、纯粹、自然,充满了对人世的哲理性思考,饱含独特的女性智慧。叶丽隽的诗歌创作是一种私人化的写作,她以“自白”式的话语,“内化”的视角,来抒发生命最原始的内心体
2、验。其诗歌主要集中于对自然和个人生命的体验。她在与自然的感应中,通过与自然的对话,来探寻自我人生以及生命的真意。在诗歌中,她始终坚持抒发自己真实的内心感触,由心而发,而对精神价值的执守,更使她的诗歌有一种独到的品味和姿态。正是这种对人生意义的不断求索和精神价值的永恒追求,使她的诗歌呈现出一种深刻的孤独意识。孤独意识是人类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现象,它是人类对永恒精神家园的追寻,也是对人生哲学意义的探索和思考。“孤独感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一种特有的精神现象,作为一种深度的心理体验,其重要表征是主体与对象相疏离所导致的一种铭心刻骨的精神空落感,这种感受深化了人类对痛苦的理解。”1“孤独”是人类的普遍的
3、情绪和感觉,而诗人往往对内心体验进行深入挖掘,这种孤独感较一般人更为强烈、更为刻骨。诗人的这种孤独感不仅是因为内心与外界无法沟通而产生的,更是因为对生命真挚的热爱而引发的。叶丽隽诗歌中的孤独正是一种生命的孤独。这是对生命所怀的强烈的情感而激起的内在的孤独,作为生命意识存在,它不是由具体对象引起的,而是与生俱来的,这是潜在生命本性的孤独。正因为叶丽隽有着这种深刻的内在孤独,在她的诗歌中才会有如此深刻的表述以及深邃的孤独意识。如果诗歌是灵魂的一个出口,那叶丽隽就是通过诗歌的方式将那种内心无法言说的孤独释放的。回归自然,回归童年是叶丽隽消解孤独意识的两种主要方式。一、叶丽隽诗歌中的孤独意识(一)对自
4、然永恒和个体生命短暂的无奈面对永恒的大自然,个体的生命就如同沧海一粟,在无尽的时空中显得无比短暂渺小。对于这种生命的无奈,叶丽隽在随笔山中写到“这些无处不在的山啊,它们或山花烂漫,或林涛汹涌,到最后都归于宁静沉默、内敛,坦坦然横亘于天地间,映照出我的短暂、狭隘和自以为是”224自然的亘古永恒映照出人生的短暂有限,在这种无限和有限的对比之下,个人的孤独感油然而生。3这种孤独感是面对茫茫宇宙,个体生出的一种对自我的短暂渺小的内心体验,也就是一种宇宙孤独感,这是人类永恒的,最为深沉的孤独意识。对这种永恒孤独意识的探索引发诗人对宇宙、时空的思考,以及人类终将面临的最终结局死亡的思考。对于生命个体来说,
5、死亡是终将来临的,而我们只是在面对着这终将消逝的一生。面对这种必定来临的结局,漫漫人生旅程的矛盾,让诗人感到迷惘和苦涩。“尘世浩大,药丸微小,苦涩的滋味/从中心向外弥漫”(石头一片)在大自然面前,个人的生存价值甚至不比一草一木更有生存意义。“外面,树木和小兽们/漫过了月光下的栅栏,喧嚣着/蜂拥至我心的边缘可我/身无长物,不比任何一棵树木,拥有的更多/甚至,一棵草。”(坐等天明)对于广阔的宇宙自然来说,个人只是微渺的一颗沙砾,渺小、微弱,这种对比让叶丽隽感到虚无与寂寞,产生无限的孤独、悲凉之感。石梅湾不是海浪在拍打而是大半个地球在荡漾它巨大、沉缓的内心,何其汹涌,漫溢出时间的残骸空贝壳、珊瑚碎骨
6、、火山石、那一只只被搁浅正在死去的水母大半个地球在荡漾在石梅湾,咆哮的蓝色与白色呼唤着与之相应的灵魂不是我这样的沙砾只配在呛进几口咸涩的海水后退回到沙滩上,面对滔天蓝卷,既无力歌咏也羞于暗自哭泣376在诗中,叶丽隽将自己比作沙滩上的沙砾,“既无力歌咏,也羞于暗自哭泣”。此刻,生命在大自然面前显得如此卑微,面对浩荡宇宙,个人的存在感是多么的微弱。这种存在或许比自然界的一棵草更为微弱,比溅落在水泥砖道上的蜗牛更无助,比沙滩上的一颗沙砾更无力。当然叶丽隽这种对人生短暂、天地无穷的浩叹,是以对生命的热爱为前提的。一个对生命漠不关心的人,也不会如此关注生命,如此敏感。正是这强烈的生命冲动和情感体验,才会
7、激发诗人强烈的创作冲动。“只为了我心中/对这世界奔腾的爱意/只为了使这短促的一生得以稍稍延长”一个例行散步者的碎语4正因为诗人内心对生命至真至诚的热爱,才会感叹个人生命的短暂,才会感慨个人对于大自然微弱的存在感,才会生出无限的感伤痛惜之情。(二)对现实生存状态的感喟叶丽隽的诗歌植根于现实的生活,有很多是对自己过往的生活经历的感叹,而现实生活总是带给人们许多无法回避的痛苦与不堪,因此在她的诗歌中经常能看到一种对于生活的无奈、感喟。“叶丽隽的诗也是如此,总是触动人内心深处最玄妙细微之处,让人心里隐隐生痛。让人无法对生活嘻皮笑脸,插科打浑,不以为然。”44在叶丽隽的诗歌中,有着许多痛苦的成分,幼年记
8、忆中生活的艰难、卑微的现实处境以及人生道路的艰难抉择的艰难等等,这些因素的汇聚,加深了她生命中深深的孤独之感。“一种存在的艰难”这是德冯特内尔留下的遗言,也是叶丽隽面对人生的态度。她偏爱这种“干脆和清晰里蕴含着纷繁无穷和不确定”5的人生态度。生活带给她太多的艰难困苦,以至于她说“我知道命运/每天都从会生活里带走一部分东西/但是从不给予相应的补偿”(这城市的斜阳照在我身上)但她不曾消极的面对生活,她将人生比作一场较劲之旅,她的生活虽臣服于一种常性,内心却起伏翻涌对抗着命运。正如她说的,“我一直在等,等待一个温柔细致,却像山一样,坚如磐石的灵魂从汉语里,从诗歌中”224她选择隐忍的生活,而那颗心潜
9、于底下暗潮汹涌,现于表面波澜不惊。这些暗潮,这些对生存的感喟,也许可以被表情所掩盖,但是却无法在文字中销声匿迹,并且她也没有避开这种孤寂。这些生存中不得不面对的真实,不会随时光的流逝而消失,时刻困扰着诗人的内心。如这首细雪秋天了,我摸索到自己身体里面,有些冷了。在不知不觉的时候一场细密的雪,下在了我的灵魂上面现在,终于明白无所信仰并不意味着我无所畏惧为我亲历或目睹的贫穷、卑微、劳苦为远方,女儿的一个亲吻父母亲渐渐弯下的腰躯我无助地哭着一个被抛弃的婴孩一样,哭着6575秋天还是来了,在恍然中我被秋天的寒意所激醒,意识到自己的身体,自己的灵魂开始面临新的考验。雪,让“我”的身体感觉到了寒冷,也让灵
10、魂被细且密的压力所围困,搅乱了心灵原本的平静。但这真正的寒意是诗人在生活中亲历或目睹的贫穷、卑微和困苦,和身为子女,身为父母的各方面的压力。这些因多年的生活而产生的压力让她不得不畏惧,不得不战栗,让她感到凄冷、无助、痛苦。而诗人所能做的只是面对这样卑微的生活感伤,痛哭,然后选择独自承受。在叶丽隽的诗歌中“具有明显自怜式的弱势意念(不是性别意念)在她的许多诗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真实而又分明地聚焦了其生活的光和影,并且,已然形成了她诗中一道颇为招眼的风景,构成了她的诗意的楚楚动人。”7在诗歌中叶丽隽常以一个弱者的身份对抗着凄风楚雨的生活,呈现出人生的痛苦和生活的艰难。在诗歌水芹中,她写到了生活抉
11、择的艰难“我更适应哪一种生活呢/是在寂静、长满水芹的小镇上教书/还是在繁华的都市里奔波忙碌/我不知道,怎样的抉择,才是真正源于内心/最深邃的冲动/迄今,我所经历的/都是因为忘却,是与往事不经意的重逢”。在现实的生活中,每个人都要扮演许多不同的角色,而每一个角色都要背负不同的压力,要真正的做出从自己的内心出发的选择,其艰难在于往往要受制于许多客观事物的影响。加之未来的不可预见性,我们无法预知自己做出的选择是否正确。这些因素都增添了人们对人生道路抉择的困惑和焦虑,正因如此,诗人在寂静的乡村生活和繁华的城市生活之间感到迷惘和痛苦。叶丽隽的诗歌中真实直接的反映着人的脆弱、孤寂和她对人生的无奈、感喟。(
12、三)对内心自我超越的渴求叶丽隽认为诗歌是“不完整的生活中,使我们的内心趋于完整的那部分,是我们向内的拓展、挖掘和呼应”。8她把自己放在一个谦卑的姿态,为灵魂留出一个容器,“我只是在等着我自己,不断/不断地后退,替灵魂,流出一个/天空那么大的容器”。山间笔记)她认为自己的心灵还存在着巨大的缺失,在诗歌中她多次提到了“内心残缺的弧度”,以及“抱残守缺的灵魂”,这是因为她内心完整的自我还未实现。“在我心中/也一直缺少一条恒河。因为这灵魂的罹难部分/所谓余生/也就是一种漫长的,不断康复的过程吧”(入秋)。诗人的一生都是在完成对自己内心信念价值的一种建构。正如这首我植生命于简洁的瞬间她的灵魂一直在经历着
13、与宇宙的相遇,等待着心灵的完整。下弦月又升起林荫下我停住脚步再次听取一个声音在永无止境的躲藏中努力区分6原声与回响我知道眼前的一切都是真的只要这无尽的月色和林荫继续就让我相信时光迂回反复生命的每一个瞬间都经历着与宇宙的相遇这样,我的心碎就会到头就会成为完整的东西9叶丽隽一直期待着一种理性认识上的飞跃,期待着自我的重生。诗歌,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方式,是诗人灵魂的出口,也是填补诗人内心缺失的寄托,更是完成自我超越的一个途径。在诗歌的探索中,随着对于宇宙、自然的认识的加深,诗人对自我的认识也在逐步加深。叶丽隽是一个坚持自我精神价值执守的诗人,在她的诗歌中处处体现出她对现实人生以及宇宙的思考。在这些理
14、性思考下,叶丽隽站在更高的层次上感受人生和宇宙,努力实现自我精神准则的创造,进而完成对自我的超越。但是“人类理性深处有一种对永恒的对象的征服意识,一种根深蒂固的寻求终极人世的渴望,然而悲剧也正从这里开始“人类认识每前进一步,未知领域就扩大一步”13也就是说,对现实世界的认知、认识的加深,只会加重人类的孤独意识。诗人并不会随着对精神世界探求的深入而使内心的孤独意识减少,相反理性意识的深入会让诗人孤独的空间无穷的扩大。生命的每一个瞬间都在加深叶丽隽对于自我的认识,她在自己的回忆中修正自己,在诗歌中反思自己的内心。对她而言,这不仅冶炼了自身,让她的灵魂得到不断的自我洗礼,夜以继日的更新,使她的人格得
15、到自我的升华,也同时使她心灵中的内在孤独感逐步地加深、扩散。二、叶丽隽诗歌中消解孤独的方式“孤独”作为一种人类普遍的情绪和感觉,一直存在于人类的情感体验中。为了消解这种孤独,填补心灵上的缺失,人们把希望寄托于理想环境和精神家园的建构上。“家园的实质内涵,就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生存环境或者说文化氛围。通过它,个体生命即使遭遇种种现实的不如意,仍然可以实现苦难的解脱和求得个体生命的寄托。”1011叶丽隽诗歌中的精神家园,是“世外桃源”的生活,远离俗世的喧嚣,回归自然,回归童年,在宁静淳朴,林泉清音式的自然环境中,以真挚纯洁的童心与自然融为一体,消解孤独,排遣忧患。对于叶丽隽来说,她消解孤独的方式
16、就是回归自然,回归童年。(一)回归自然在沉静自然中获得心灵的共鸣7回归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是叶丽隽消解自己孤独意识的一种方式。自然是人类永恒的故乡。当人类企图逃离巨大的社会孤独时,总会选择复归自然。在恬静的大自然中,人类可以汲取来自自然、宇宙的力量,拭去心灵的尘埃,净化、涤荡内心的浮躁,在自然的景象中寻找生命的诗意,领悟大自然的真趣,感悟生命的真善美。“许多文人在消解自己孤独时,把希望寄托于理想环境。这种理想环境首先是宁静的大自然。用大自然来消解自己的孤独意识。”11叶丽隽透过大自然来消解自己的孤独意识,主要是一种移情的方式。在她的诗歌中通过与自然的感应,捕捉内心的瞬间的感觉,并把这种瞬间感
17、觉带来的情绪、思维投射到自然景物上,因此她笔下的自然景物也就成了她命运的折射。如在初晴里她写到,“路边草丛里,这么多/蓝的,黄的小花/我感到我自己/就是这些小小的/湿润绽放/俯下身,慢慢地贴近/慢慢地舒展没有人看见”。诗人将自己比作是路边草丛里的小花,小小的,没有人看见,在一个僻静的地方悄然寂静地生长。它的生存环境十分简陋,也许在成长的过程中面临过许多磨难。但即便这样也没有使她失掉对生命的热诚,她依然感恩生命,倔强固执的生活着。这小花就象征了诗人那颗孤愤的心。叶丽隽诗歌中的自然,常常以诗人内心的生命体验与自然环境的交流这样的方式呈现出来。邹建军在评价她的星夜的教育组诗时认为,叶丽隽的诗歌是“自
18、我抒情与自然山水统一”12。她在自然山水里来写人,将人放到特定的自然山水中加以表现,因此自然山水就这样成为了人的对象甚至是人的本体,达到了将自然风景与自我人生想象的高度统一。她把内心的复杂感受通过与自然的对话来抒发,大自然的纯洁、广博的胸怀,让她从中找到安宁和抚慰。诗人将自己置身于自然中,把自我渐渐融入自然之中,与自然融为一体,从自然中获取力量,与艰难的人世生活抗争,消解痛苦和孤独。“我匍匐于地/就要与岩石融为一体了/就要变得坚硬/将这悲哀进行到底”(我有所思在远道)。叶丽隽在描写自然的诗歌中,建立了属于她自己的独特的自然意象群落。群山,杉木林,湖泊,飞鸟,山间的风这些自然景物组成了一个只属于
19、叶丽隽的意象世界。“意象”是客观的物象经过创作主体赋予其独特的情感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形象。韦勒克沃伦说“意象不是一种图象式的重现,而是一种在瞬间呈现出的理智与感情的复杂经验,是一种各种不同的观念的联合。”诗人笔下的这些意象是带有诗人内心深处独特的情感的,是诗人主观情绪投射在客观物象上形成的,象征了诗人内心的主观情绪。所以叶丽隽笔下的这些意象是她内心世界的反映,带着她强烈的主体意识色彩。诗歌是一种精神寄托的方式。叶丽隽将自己内心的孤独焦虑寄托在纯粹、宁静的大自然中。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有些自然意象反复在她的诗中出现,比如“鸟”和“风”的意象。“鸟”是自然界中自由的精灵,在叶丽隽的诗歌中被经常运用到
20、。夜鸟,寒鸟,黑鸟,野鸽子,灰喜鹊,布谷,黄鹂,麻雀,鹤群叶丽隽笔下的“鸟”既是对自己内心压抑孤独的写照,也象征了她对自由、单纯的8生活的向往。黑鸟我这样小心是为了不让自己溢出来如果真的主要是水构成了我们的躯体而不是泥土、瓦砾、树枝或者铁之类的东西我把坍塌的五月关在电视里了我拉紧窗帘,敛翅屏息,蜷缩在幽暗的巢穴里头颅埋得深不见底那只黑鸟还是飞了出去它张开巨大的喙,衔回来泥土和碎石深深地橇开我,一口口地喂我使我充满,变得坚硬我大声叫着够了,够了可它依然不停地喂我甚至用一根根锈蚀的、带血的铁条它真是疯了388在这首黑鸟中,诗人将自己比作待哺的幼鸟,孱弱、无助,“敛翅屏息,蜷缩在幽暗的巢穴里”,但残
21、酷的生活回报给她的是“碎石和泥土”,甚至是“锈蚀、带血的铁条”,使她的心变得“充满”、“坚硬”,变得坚强。她无奈地承担着生活给予她的痛苦,咀嚼着“碎石和泥土”,而现实对诗人总是不依不饶,从不停止对诗人的逼迫,增加诗人的痛苦。诗人通过对“黑鸟”的声讨,揭示现实的无情,命运的悲哀。但以鸟作比,将自身的苦难转移到鸟的身上,将痛苦的主体转换,站在一个客观的立场上,淡化了诗人的自我意识,从而淡化了内心孤独的压抑和感伤。除了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鸟”的诗歌,在自然中单纯自由的鸟,却是愉悦诗人内心的精灵。“就这样低低地飞着,多好/无知、盲目,却快乐/像是黄昏时分的雀鸟。我那/自以为是的灵魂,现在也轻松了”(沉
22、醉时光)。林间雀鸟不被世俗生活所累,每天都能享受着快乐,这种单纯的快乐,感染了诗人,使她束缚的灵魂,得到了舒展、解脱。在鸟的叫声中,诗人重新寻找自我,重新构建自我,淡化自我意识,将自9己融入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升华了自己对人生命运的理解,即使生活的道路依然狭窄,她灵魂中渴望飞行的欲望还是一样的强烈。“风”是叶丽隽诗歌中常出现的意象。风无影无形,来去无踪,却极易触动和引发诗人的内心感触。在山风中呼啸而过,不仅释然了诗人生命的孤寂,也让她感受到了自己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的自在。叶丽隽笔下的风,抚慰了她那颗孤寂苦闷的心,让她暂时远离了喧嚣的尘世,得到了解脱。“会有丁香般的清风,吹拂着体内遥远的黎明,多年
23、的沉默不语。”(别处)这股带着丁香味道的清风,唤醒了她心中遥远沉睡着的黎明,驱赶了多年来黑暗带给她的沉痛,让她那颗汹涌澎湃的灵魂慢下来,回归宁静。这风也会让她暂时放下对于生活的不满和抱怨,与这个世界达成和解。“是的,我不曾心满意足/可也不再愤懑玉米叶子在边上/刷啦啦地飘动,像无数恣意的手臂,长长地/涌出了身体迎着风”(和解)。叶丽隽诗歌中“风”的意象也象征着她内心渴望融入自然,达到心灵自如的强烈愿望。“起风了,我们也渐渐变得透明/甚至比头顶上/摇摆的棕榈叶子还轻。”(起风)风不仅吹散了心头的阴霾,还让她的灵魂变得透明,变得轻盈,以一种凌空的姿势在风中自由舞动。“我喜欢这种/凌空的姿势,无形的翅
24、膀,划开/庞大的风和声音。”(过偶江大桥)在一阵越野的风声中,她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内心愤懑,孤苦。“我想我和风已互为一体。”(风继续吹)(二)回归童年以回归童年的方式回避现实的冲击浙西南丽水,群山起伏,林木葱郁,静谧清隽。叶丽隽的童年就是在这样一个山清水秀的山城中度过。这样的童年生活环境让她能够和大自然近距离接触,与自然进行交流。这段童年生活是诗人诗意生长的初始之地,童年的记忆是诗人缓解内心矛盾,摆脱孤独困惑,达成心灵宁静的乐土。诗人以诗歌的方式回归童年,其实是为了回避对现实冷漠孤独的冲击。在叶丽隽的诗歌中有两种回归童年的方式。一种是通过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华兹华斯认为“成人尽管已经远离童真,
25、失去了童年时代与大自然的亲和感,但余烬犹温,只要努力通过回忆、想像,仍然能把现在与过去、人与自然整合起来。”13叶丽隽以儿童的口吻入诗,通过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把自己的回忆、想象与现实的处境整合起来,用回归童年的方式,缓和内心的矛盾,达成心灵的宁静。在她的诗歌中,通过童年的院落、长满植物的后院、夏夜星空这些场景,缅怀自己单纯充满童趣的经历,虽然乍看之下是明艳欢快的景象,但是深入阅读之后,不难发现诗歌的字里行间传来的难以掩盖的哀伤和酸楚。比如这首初识,呈现了诗人幼年的生活环境。在浙南山区,我拥有过宁静的槐湖和槐湖边的黄泥小屋。湖面如锃亮的铜镜将荡漾着的朝阳,镶嵌到小屋的10窗台上、墙壁上、我伸出
26、的手掌上那时我年幼,每天清早起来穿梭并沉湎于眼前金灿灿、亮闪闪的光波里,以为这就是我的世界68诗人的童年是纯净的,自由的,拥有着“宁静的槐湖和槐湖边的黄泥小屋”,当时年幼的孩子觉得这就是生活的全部了。但是“以为”两个字把人拉回了现实。人不可能永远停留在童年。随着童年一天天的远去,成长带来的伤痛,生活带来的磨难,早已把诗人锻造的越来越坚韧。所以这样简单的生活只能是一种“以为”。但是这“金灿灿”,“亮光光”的童年,像带着梦幻的光环照耀着诗人,让她产生了仿佛回到过去的错觉,但童年终于还是一去不复返了,不免给这个欢欣的童年,留下一抹淡淡的哀伤。童年,是一个回不去的梦,而心灵的本能让我们有一种要找回遗失
27、的缺憾的强烈要求,因此人们总是试图回忆童年来寻找精神上的缺失。但是诗人叙述的童年只是自我主观意识中的童年。在岁月的长河中,童年的记忆早已被时光冲刷得零零落落了,剩下的只是一些支离破碎的画面。卡希尔曾说在人那里,我们不能把记忆说成是一个事件的简单再现,说成是以往印象的微弱映像或摹本。它与其说只是在重复,不如说是往事的新生,它含着一个创造性和构造性过程。1465离去的童年在回忆主体的记忆中重现总是会被现在的意识和认识所影响、所左右。“童年通过记忆的再现只能是一种经验重组以后的再现。而不可能是过去的不折不扣的形态还原。”15也就是说,人在回忆童年的时候不可避免的会体现出回忆主体当下的意识。所以在叶丽
28、隽描写童年的诗歌中也渗透了她对于当下生活中现实的冷漠和内心挣扎的痕迹。面对这些扑面而来的压力,诗人极力想以童年的一种单纯的心境来面对,来减轻心中的痛苦、回避现实的冷漠和消解内心无法言及的孤独。叶丽隽回归童年的另一种方式是通过女儿的视角回归童年。成人总是要带着很多世俗的面具,总是会被各种各样的困扰所缠绕,复杂的人际关系,生存处境的担忧,使诗人无法保持本性的自然。而当她回归到作为一个母亲,一个单纯而圣洁的形象时,才会放下自己伪装的面具,并且受到孩子的影响,感受到来自属于孩子的那份纯真、质朴。在面对单纯善良的女儿时,她总是“心生柔软”,感激上苍赋予她如花朵般的女儿,这种柔软加深了她内心柔韧的尺度,让
29、她暂时放下成人的姿态,放下内心沉重的担子,卸下内心的盔甲,以一颗童心看待世界。“等着我/等着我卸下/一直深入到内心的盔甲/从藏身之处爬出来,轻轻地说/是啊,真美啊。”(正月散步咏凉天)叶丽隽的诗歌不做作,不刻意追求文本构建,技巧的堆叠,正如诗人柏桦所评,她的诗歌“在做作(虚)与不做作(实)中达到最佳的平衡,从而达到诗最难能可贵的一点自然。”而叶11丽隽正是这样一位“在简单与复杂之间,在做作与不做作之间,在自觉与不自觉之间”18的自然的诗人。她的诗歌是内心情感体验的真实展现,那种生命个体的灵魂中的敏感和本真的孤独。在她的诗歌中有着对人性脆弱、生存烦恼而发出的哀叹,但她并没有沉溺于这种忧伤中不能自
30、拔,生活的狂风碎浪铸就了她坚毅的灵魂。她的诗歌直接来源于过往的生活和现实的生活,呈现出浓厚的地域特色。高耸的白云山,奔腾的瓯江,宁静的槐湖在她的诗歌中构成了一个寂静、安详的世界。而她的诗,也就像丽水这个被群山环抱的小山城一样,隐忍,安静,静谧。她的孤独亦是安详的,是一种隐而不发,哀而不伤。作为一个女性,她柔弱、敏感却坚强,独自承受着生活给予的孤独。正是通过诗歌,叶丽隽在纯净的自然和单纯的童心中实现心灵的洗礼,消解自己内心的孤独,并进而完成灵魂的升华。参考文献1王健人类孤独意识探源J社会科学家,1988,(5)152叶丽隽山J诗刊,2005,(17)243叶丽隽在黑夜里经过万家灯火M重庆重庆大学
31、出版社,20094李少君眺望序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46叶丽隽眺望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7吴玉垒我们能否拒绝毛虫和蚯蚓读叶丽隽秋天深了J诗探索,2006,(2)83848曹五木叶丽隽访谈天空那么大的容器J诗歌月刊,2006,(7)323310刘艳中国现代作家的孤独体验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1111龚伯禄文学的孤独和理想环境对孤独的消解J岱宗学刊,2001,(3)2912邹建军自然风景的平面与深度评叶丽隽的星夜的教育J文学教育,2010,(8)2113曾照莲,童长涛论华兹华斯的“童年主题”J学术交流,2004(12)17114(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6515张惠辛童年视角回归与放逐试析近年的“童年小说”现象J小说评论,1992,(4)1516柏桦在黑夜里经过万家灯火序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