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园地原创 严禁转载 第 1 页(共 8 页)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 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 注:本资料由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独家提供。试题精选 自 2014 年全国 各地 所有高考 历史 试题 , 按 人 民 版 各 课 顺序 分解而成, 试题 排版工整 合理 、 精美规范 ,欢迎各位历史同行交流使用,因时间有限,如有遗漏和错误,望广大同行指正、批评。同时园地真诚希望各位同行尊重园地解析和分解的成果,请不要把该资料 转载 到其它网站 、博客和 QQ 群交流 , 一经发现 封锁 其 IP, 谢谢合作!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高考真题 分 解栏目 必修 3 分 课 汇总( 人 民 版) 分
2、解 、 整理 :张秋鸿 专 题三 1 顺乎世界之潮流 1 ( 2014 北京文综 16) 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 ) 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 B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 C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 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考点】 “师夷长技” 思想 海国图志 【解析】 海国图志 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故 A项错误; “西业”、“里勃里先好司”、“勃列西领”等 词汇 体现出西方的代议制 度,海国图志中涉及这些外来词汇,反映出 它 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故 B 项
3、正确;早期维新派最早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海国图志 作者魏源属于地主阶级抵抗派, 故 C 项错误;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的是 康梁维新思想,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2 ( 2014 天津文综 6) 19 世纪八九十 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 64 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这说明当时的中国人 ( ) A 开始开眼看世界 B 坚持“中体西用” C 普遍接受西式教育 D 关注西方科技 【考点】 “师夷长技” 思想 【解析】 19 世纪 40 年代, 林则徐等 开始开眼看世界 , 不符合时间
4、限制, 故 A项错误 ;“中体西用”认为只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而不变革政治制度,材料没有体现“中体”,故 B项错误;从李鸿章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可见,他对 西方科技的关注,但无法推测整个社会对西式教育的态园地原创 严禁转载 第 2 页(共 8 页)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 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 度, 故 C 项错误, D 项正确。 【答案】 D 3 ( 2014 安徽文综 14) 博物、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课程从清末开始列入中学课程。 图 4 显示中学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演变情况。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 自然科学课程比重趋势图 (注: 1922 年始专指高级中学自然科学课程) 图
5、 4 A 1902 年自然科学课程的设置标志着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启动 B 1922 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体现了“五四”时期科学思潮兴起 C 1929 1936 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表明国民政府重视科学教育 D 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变化反映了清末民国时期轻视人文教育 【考点】 近代中国 思想解放的潮流 西学 东渐思潮(西式教育发展) 【解析】 1905 年清朝在全国废除科举制度 , 兴办学堂 , 标志着中国教育步入近代化,故 A项错误; 1922 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与以前相比并不算高,并不能体现“五四”时期科学思潮的兴起,故 B项错误; 1928 年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中国,国民政府在经济上重视民族资本主
6、义的发展,教育与之相配套重视科学教育,故 C 项正确;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变化反映了清末民国时期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并不能说明期间轻视人文教育,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4 ( 2014 全国新课标卷 文综 28) 1892 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 “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 ) A 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 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 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 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考点】 维新思想 ; 近代中国 物质生活的变化 服饰变革 园地原创 严禁转载 第 3 页(共 8 页) 中学历史教学园
7、地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 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 【解析】 结合史实可知 A项表述正确,但易服不是维新派的主要目的,故 A项 错误 ;“易西服”服饰的变化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思想的变化,有利于推行维新变法,故 B 项正确;当时中国需改变形象,但结合史实可知维新派目的是为推行 变法改制,故 C 项错误;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的表述没有体现出易服的意义,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5 ( 2014 海南单科 15) 1900 1901 年间 ,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 ) A 革命派尚未开展救亡运动 B 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 C 废除
8、帝制成为社会的共识 D 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潮 【考点】 维新思想 【解析】 革命派此时已经开始革命运动,故 A项错误;依据所学,上海是最早开放城市,该说法明显错 误,故 B 项错误;材料中“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说明对改革和革命的意见不一,故 C 项错误;“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说明当时革命思潮不占据主流,改良仍然是主流思潮,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6 ( 2014 江苏单科 22) ( 13 分) 1885 年早期维新志士王韬主掌上海格致书院,延请洋务大员,命题考士,士子们应时而对,颇多新见。从主考人员、考核内容和考核结果来看,王韬课士的整个过程体现出新旧杂糅的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
9、料: 材料一 上海格致书院课士题表 类别 命题者 试题 格致(自然 科学)类 龚照瑗 泰西格致之 学与近刻翻译诸书,详略得失,何者为最要论。 教育类 刘坤一 中国一乡一邑,皆有书院,大率工文章以求科举。而泰西艺学,亦各有书院,中西书院不同,其为育才一也。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第中西之载籍极繁,一人之材力有限,果何道而使兼综条贯,各尽所长欤?试互证而详论之。 治术类 周馥 中国近日讲求富强之术,富以何者为先论。 据王 尔敏王韬课士及其新思潮之启发相关表格简编 园地原创 严禁转载 第 4 页(共 8 页)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 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 材
10、料二 此编所命诸题,巨细精粗,无乎不贯。诸生所对,皆能荦荦举其大端,集思广益,萃众长 而备一得。咸有裨于国家大计。盖诸生讲求西学,揣摩时局,日就月将,进而益上。较之前时,已大相径庭矣。 王 韬格致书院课艺 请答题: ( 1)材料一中哪句表述典型地反映了洋务运动的什么指导思想?该表述内容的传统性体现在哪里?( 3 分) ( 2)与传统性相对应的是近代性。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王韬课士的近代性”为主题进行论证。( 10 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80 字左右) 【考点】 ( 1) “师夷长技”的主张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2)早期维新思想 王韬思想主张
11、 【 解析】 ( 1)先回答出第二小问即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然后结合这一思想回看材料一,能够体现这种思想的是“(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第三小问结合“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作答。 ( 2) 结合 19 世纪末中国社会转型的特点,把握住“课士”和“近代性”这两个要素,从考试选拔的形式、命题内容、考试结果和导向等角度将“王韬课士”与“古代课士”进行比较,进而论证出“王韬课士”所具有的中西并存和顺应时代及世界发展潮流的近代性特征。 【答案】 ( 1)表述:(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 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 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
12、用。 体现:坚持纲常政教。 ( 2)略 7 ( 2014 福建文综 38) ( 36 分)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 1300 多年,至 1905 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 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 、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 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三 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园地原创 严禁转载 第 5 页(共 8 页)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 版权所
13、有 翻录必究 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 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四 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 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梁启 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材料五 1905 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 400 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
14、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 徐辉 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 3)据材料四,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 10 分) ( 4)在近代,科举 制“西国莫不慕之”,而在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运。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 10 分) 【考点】 ( 3) 维新思想 梁启超思想主张 ( 4)西方采用 科举制; 1840 至 1900 年间列强侵 略 民族危机加深;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近代中国 思想解放的潮流 西学东渐思潮 【
15、解析】 ( 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四“ 邑聚千数 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可以归纳为科举制层层精选人才;“然内政外交 ,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可以归纳为所选人才缺乏实际治国能力;“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可以归纳为“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第二小问梁启超是维新派代表人物,从梁启超言论以及维新派挽救民族危机角度来思考。 ( 4)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可以从材料二看出,西方国家认为科举制用考试方式选才,体现公平择优。“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运”可以从明清时期八股
16、取士弊端来回答。 【答案】 ( 3)看法:科举制层层精选人才;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所选人才缺乏实际治国能力。 目的:改革科举制,培养实用人才;挽救民族 危机。 ( 4)西方:用考试方式选才,体现公平择优,符合西方平等观念。 中国:八股取士束缚思想;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近代工业发展和近代学堂创办。(答二园地原创 严禁转载 第 6 页(共 8 页)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 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 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科举考试难以适应近代实用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需要。 8 ( 2014 四川 文综 14) ( 30 分)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
1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图 4 近代中国出现的新事物(部分) 材料三 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 息整理成有条理的历史知识是历史解释的基本任务;探讨因果是历史解释的重要形式。 (据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 材料四 “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表 3 ( 2)根据材料三对历史解释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图 4 所示
18、近代中国新事物的出现。( 10事件 观点 戊戌变法 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不 仅没有减轻变法的压力,反而加速了变法的失败。 辛亥革命 如果不是武昌起义爆发,新政将按计划进行,中国最终将成为一个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国家。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情绪主义”的产物,导致了各种思想混乱。 园地原创 严禁转载 第 7 页(共 8 页)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 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 分) ( 3)概括材料四陈旭麓是如何评价“中体西用”的,指出这一评价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6 分)按照这一原则,任选表 3 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价( 4 分) 【考点】 ( 2)戊戌变法;辛亥
19、革命;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近代中国思想 解放的潮流 西学东渐思潮;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近代中国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 ( 3)史学理论 历史评价; “中体西用”思想 ; 戊戌 变法 ; 辛亥革命 ; 新文化运动 【解析】 ( 2) 结合材料三可知首先应该讲图四中的信息条理化,然后予以解释。第一步图四信息条理化,首先确定信息所属领域即社会生活领域,然后将各具体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可知图片所属包括物质生活习俗、交通通讯、传媒变迁等几类,故在总述后分别予以介绍即可完成对图片描述。第二部对图片的解释,首先可从史观的角度予以简要分析,其次可 联系阶段政治、经济、文
20、化特征及相关知识予以关联分析,即可对上述变迁出现的原因予以回应,同时也可兼及影响、评价等。也即在分析评价中要注意宏观、中观、微观分析相结合。 ( 3) 第一小问如何评价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评价方法,结合材料我们看到陈旭麓是将“中体西用”放在具体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分析,故方法可称之为历史的评价;“如何”评价含义二之的是对“中体西用”的看法、观点,梳理材料、提取关键词,概括归纳可知 陈旭麓对“中体西用”持较多的肯定态度,他认为当时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中体西用”为西学的传入创造了条件。第二 小问 这一评价遵循的原则,也即前述评价方法, 把评价对象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第三小问 按照这
21、一原则,任选表 3 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价,也即分析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表格中各种观点主张是否具有现实可行性。具体而言, 戊戌变法:该观点忽视了当时封建顽固势力强大,维新派实力相对弱小的特定历史条件。辛亥革命:该观点忽视了当时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的“新政”步入困境,民主革命势力迅速发展的历史现实。新文化运动:该观点忽视了当时的专制统治和复古逆流的社会现实,以及新文化运动知识精英试图把中国引入民族政治轨道的追求。 【答案】 ( 2) 整理:图 4 所示新事物具体表现在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变迁、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等几个方面,集中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因果:鸦片
22、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先进的西方工业文明对传统中华文明的冲击;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倡导向西方学习和社会变革运动的影响。这些新事物的出现,促进了人们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变化。( 10 分) ( 3) 评价:当时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中体西用”为西学的传 入 创造了条件。 园地原创 严禁转载 第 8 页(共 8 页)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 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 原则:历史评价应把评价对象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 戊戌变法: 该观点忽视了当时封建顽固势力强大,维新派实力相对弱小的特定历史条件。 辛亥革命:该观点忽视了当时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的“新政”步入
23、困境,民主革命势力迅速发展的历史现实。 新文化运动:该观点忽视了当时的专制统治和复古逆流的社会现实,以及新文化运动知识精英试图把中国引入民族政治轨道的追求。 ( 10 分) 9 ( 2014 北京文综 37) ( 36 分)区域的世界联系的世界多样的世界 ( 3)世界是联系的,也是多样的。结合“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个历史事件的具体史实,回答:中国的有识之 士是如何立足国情、学习外来文化的?中国取得了哪些具有自身特色的成果?( 14 分) 【考点】 ( 3)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洋务运动;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体用之争 ;辛亥革命; 孙中山与三民主义 ; 中华
24、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 毛泽东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解析】 ( 3) “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为指导,学习西方的“器物”而不变革政治制度,推动近代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领导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国,推动民主 政治的进程和民主 共和思想的传播;中国共产党把马列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取得新民 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 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答案】 ( 3) 学习 :从 19 世纪 60 年代开始,清政府 以“自强求富”为目标,掀起洋务运动,以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主,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辛亥革命时期,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建立同盟会,提出革命纲领,领导武装起义,推翻了封建帝制。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经过长期斗争,建立并巩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果: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为“中体西用”,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辛亥革命建立了亚洲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 入人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开始走向社会主义道路。 此资料来源于: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 www zxls com/) ,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此资料来源于: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 www zxls com/) ,未经允许, 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