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世界现代史大总结zxls.com.doc

上传人:温*** 文档编号:447368 上传时间:2018-10-0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4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部分    世界现代史大总结zxls.com.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一部分    世界现代史大总结zxls.com.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一部分    世界现代史大总结zxls.com.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一部分    世界现代史大总结zxls.com.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一部分    世界现代史大总结zxls.com.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通史板块综合 世界现代史大总结 一、苏俄 (联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1 1917 1927 年 : (1)主题 : 摆脱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 向社会主义过渡 。 (2)措施 : 19181921 年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1921 1927 年实行新经济政策 。 (3)特点 : 前者是使用行政和军事手段直接过渡 ; 后者是运用市场价值规律间接过渡 。 (4)结果 : 前者适应了战争需要 , 但引发政治经济危机 ; 后者恢复了经济 , 巩固了政权 , 找到了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 , 但随着形 势发展被逐步放弃 。 2 1928 1936 1953 年 : (1)主题 :

2、建立社会主义 , 实现工业化 。 (2)措施 : 确立了斯大林经济体制 。 (3)特点 : 单一公有制 , 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 排斥市场的计划经济 , 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 (4)结果 : 国家按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 、 物力 、 财力资源 , 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 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 , 但是后来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弊端 。 (5)苏联工业化的特点 : 第一 , 运用斯大林模式 : 单一的公有制 , 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 , 排斥市场 ,运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 第二 , 优先发展重工业 ; 第三 , 工业化资金主要来源于农 业 , 农民负担过重 。 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

3、(1)主题 : 改革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 提高综合国力 。 (2)措施 : 1956年赫鲁晓夫改革 , 1985 年戈尔巴乔夫改革 。 (3)特点 : 前者尽管取得一些成效 , 但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 , 仅是一些修补 ; 后者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了根本性改革 , 但失之偏激 , 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 最终失败 。 二、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 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到 20 世纪 50 年代末 (1)特征 : 形成美国独霸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 。 (2)表现 : 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实力占据绝对优势 , 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 、 “ 关贸总协定 ” 、马歇尔计划等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的

4、地位 。 2 20 世纪 70 年代 : (1)特征 : 世界经济格局向多极化方向转变 。 (2)表现 : 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美国经济增长缓慢 , 西欧 、 日本经济崛起 , 资本主义世界形成美 、 日 、 欧三足鼎立之势 ;发展中国家开始要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 , 各种原料输出国和生产国组织建立起来 , 一批新型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脱颖而出 。 3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 (1)特征 : 世界经济格局向多极化纵深发展 , 区域集团化步伐加快 。(2)表现 : 中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 苏联东欧改革失败 ; 美 、 日 、 欧争夺势力范围和经济 主导权的斗争直接推动了北美

5、 、 亚太 、 西欧三大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 在东南亚 、 中东 、拉美和非洲出现了一大批各种层次的区域集团化组织 。 4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1)特征 : 世界经济进入一个新阶段 。 (2)表现 : 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两种趋势都迅速增强 , 新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产生巨大影响 , 知识经济初现端倪 , 追求数量和速度的经济增长方式将让位于追求质量和效益的增长方式 。 三、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1 从战后雅尔塔体系确立到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 : 两极格局形成 , 世界形势由缓和转向 “ 冷战 ” 。 2 从 20 世纪 50 年代 中期至 60 年代末 : 世界

6、政治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出现动荡 、 分化和改组 。 (1)20 世纪 60 年代社会主义阵营解体 , 资本主义阵营也出现分化 , 战后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被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所代替 。 (2)第三世界崛起并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 。 3 从 20 世纪 70 年代初到 80 年代中期 : 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发展 , 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 、 日 、 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 美苏争霸激烈 。 4 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至 90 年代初 : 美苏矛盾缓和 , 东欧剧变 , 苏联解体 , “ 华约 ” 解散 , 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终结 。 5 自 20 世纪 90

7、 年代以来 : 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逐渐加强 。 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 1 它起源于 15 世纪 , 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 也就开始了经济的全球化 。 2 到 18 世纪中后期第一次工业革命时进入了经济活动的国际化初级阶段 。 当时大机器工业代替了手工业 ; 海洋交通运输的发展与运输成本的降低 , 原材料和产品行销地立足于海外 ,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努力开拓世界市场 。 3 19 世纪下半期第二次工业革命 , 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使经济全球化进入了新的阶段 。 随着大量商品和资本向国外输出 , 各国的经济活动更加密切 。 4 20 世纪中期以电子技术为代表的科

8、技革命以及巨型船舶 、 飞机与高速公路的发展 , 企业进一步走向集团化 、 规模化和自动化 , 使经济全球化进入了新的阶段 。 5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 随着冷战的结束及世界政治形势的缓和 , 信息技术和运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 各国之间的资本 、 技术 、 人员 、 商品贸易的流动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 进入了经济全球化的高速发展阶段 。 五、近现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发展、演变 工业革命以来 , 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模式经历了从自由资本主义到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再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三个阶段 。 1 从 18 世纪 60 年代开始的 工业革命 , 以机器为主体的工厂取代了以手工技术

9、为基础的手工工场 。 资本家占有所有生产资料 , 控制整个生产过程 , 工人被严格地组织在工厂里 , 成为依附于机器的雇佣劳动者 。 资产阶级要求实行自由经营 、 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 , 自由资本主义在西欧和北美发展起来 。 2 一个世纪以后 ,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 , 企业的组织形式逐渐向股份公司转变 , 激烈的竞争促进了企业的合并 , 私人垄断组织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的基础 。 3 面对 1929 1933 年的经济大危机 , 美国政府推行罗斯福新政 ,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 , 这是资本主义运行机制面对经济 危机进行自我调整的一个成功案例 。 二战以后 , 在资本主义发达国

10、家 , 各国政府纷纷大力干预经济 ,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长足发展 。 国营企业的产生和发展 、 社会福利政策的普遍实施 、 财政与金融政策的宏观调控等使当代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 。 六、 17 世纪以来世界文学艺术发展的四个阶段 1 17 世纪至 18 世纪中期 , 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西欧工商业的发展 , 经济上的进步导致技术的进步 ; 政治上大多数国家的资产阶级尚无力量推翻封建统治阶级 , 需要王权的庇护以发展自己 , 而国王要依靠资产阶级来削弱贵族势力 , 并推行重商主义扶持资产阶级 , 这种王权与资产阶级的妥协造成了文学艺术的封建色彩 。 欧洲文学艺术流行的是古典主义潮

11、流 ,它崇尚理性和创作的规律性 , 追求完美和谐的形式 。 2 18 世纪末至 19 世纪中期 , 该时期西方主要国家的工业革命正在加紧进行 , 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也壮大起来 ; 18 世纪末法国大革命时代的到来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确立后 , 人们对现实的不满 , 标志着古典主义时期的结束 。 与政治和社会领域的激进运动相对应的是文学艺术领域的浪漫主义运动发展起来 。 3 19 世纪下半期至 20 世纪初 , 工业革命完成后 , 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和弊病逐渐暴露 ,真实反映现实生 活 , 揭露批判社会黑暗的现实主义开始取代浪漫主义 , 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的主流 。 4 20 世纪以来 ,

12、 由于两次世界大战 , 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及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使人们对资本主义产生了普遍的危机感 , 推动了以反传统和反理性为特征 、 注重表现自我内在感受的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产生和发展 。 一、运用不同史观理解十月革命 文明史观 政治文明方面的制度创新,新型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在苏俄初步建立 现代史观 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 社会史观 土地法令 宣布立即无偿没收地主土地,把土地及生产工具给劳动者使用 革命史观 摆脱封建残余束缚和剥削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二、运用多种史观多角度认识罗斯福新政 1 从近代化史观看 , 罗斯福通过国家干预的手段 , 调整美国经济模式 , 应对和缓

13、和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 探索出了 20 世纪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 。 2 从社会史观看 , 罗斯福通过加强救济工作 、 强化社会保障 、 加强社会立法等措施有效解决了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 (失业 、 贫困 、 流浪等 ), 缓解了社会紧张局势 。 3 从生态史观看 , 罗斯福新政中减少农业耕作面积 、 修建田纳西河 流域水利工程等措施保护了美国的生态环境 , 保证了可持续发展 。 4 从整体史观看 , 一方面 , 罗斯福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 “ 自由放任 ” 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 , 迎来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 另一方面 , 罗斯福新政 、 新经济政策 、

14、 斯大林模式和中国改革开放是 20 世纪世界范围的生产关系调整 , 反映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相互借鉴 , 说明市场和计划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 。 三、 20 世纪以来国际格局的演变与中国的国际地位 1 近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基本特征 欧洲为中心 (一战前 ) 欧美为中心 (一战后 ) 美苏为中心 (二战后两极格 局 ) 多极化趋势(20 世纪 70 年代后 )。 2 国际格局的变动与中国的国际地位 (1)第一次 : 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 。 原因 : 一战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对比 ; 帝国主义战胜国为重新瓜分世界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 , 调整了他们在欧洲和亚洲及太平洋地区

15、的关系 , 形成了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 。 中国地位 : 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 中国作为战胜国未得到尊重 , 说明弱国无外交 ; 华盛顿会议上签署的九国公约 , 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 , 说明中国仍处在帝国主义列强的共同支配下 。 (2)第二次 : 二 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 。 原因 : 二战后 , 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欧洲在战争中受到严重削弱 , 美国的经济军事力量空前膨胀 , 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 ;苏联政治军事力量壮大 , 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 。 美苏在实力均势的基础上 , 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 , 重新划分世界版图

16、和势力范围 , 形成了雅尔塔体系 。 两极格局时的中国地位 : 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 , 推翻国民党政权 , 成立新中国 , 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 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席位 。 (3)第三次 :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瓦解 , 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 原 因 :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 , 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 , 两极格局随之结束 。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 ,根源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 。 在多极化方向发展过程中 , 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 综合国力增强 , 国家地位提高 , 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重要力量 。 四、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几大经济政策 1 重商主义

17、 : 盛行于 17 18 世纪 , 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 , 禁止金银输出 , 增加金银输入 ,展开对外贸易垄断 , 通过提高关税率及其他贸易限制来保护国内市场 , 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 。 2 自由主义 : 英国的经济学家 亚当 斯密在国富论中主张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 提倡自由经营 、 自由竞争 、 自由贸易 , 盛行于 19 世纪中后期 , 反映了工业革命后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 3 凯恩斯主义 :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主张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 反对自由放任 ; 又被称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 反映了垄断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 。 形成

18、于罗斯福新政中 ,二战后在资本主义世界大规模地推行 。 4 混合经济政策 : 20 世纪 70 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 “ 滞胀 ” 现象 , 各国立即调整了经济政策 , 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 逐步发展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混 合经济政策 。 五、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区域经济集团化、全球经济一体化三者关系 1 20 世纪 70 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 标志着世界经济进入多极化发展时代 , 西方经济关系逐步由美 、 欧 、 日的三极格局代替了美国的独霸局面 , 美 、 日 、 西欧在经济领域里展开了激烈竞争 , 为了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 它们都加强了与邻近区

19、域的经济合作 , 区域性经济集团应运而生 。 所以 , 世界经济多极化是出现区域性经济集团的基础 , 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多极化的特定表现形式 。 2 区域性经济集团不可避免地具有排他性 。 但从整体来看也促进着世界经济的相互依赖关系 。这是因为 : 一方面 , 每个经济集团都需要加强同其他经济集团的联系 , 以壮大自己的实力 ;另一方面 , 每一集团内部各国相互之间经济关系的加强 , 也增进了世界经济中的相互依赖性 , 这就为集团之间的合作打下了基础 。 区域集团化客观上推动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 。 从长远角度来看 ,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将是全球一体化的一个阶梯 , 但二者在相当长时期内将同时存

20、在且并行发展 。 策略四 用历史语言回答历史问题 在阅卷过程中看到考生在回答问题时经常会用到 “ 两半社会 ”“ 马哲 ” 等缩写,还有 “ 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 ” 等名词,还有的将三大改造写成 “ 三大改革 ” ,公有制写成 “ 共有制 ” 等。高考历史评分细则明确规定 “ 用词不准或词不达意者 ” ,均只给少量分数甚至不给分。由此可见准确使用专业术语在高考答题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历史学科有许多概念和专有名词必须准确表达,绝不能张冠李戴,也不能滥用文学性的修饰语,历史卷不能当成语文卷来答,回答历史问题更不可写成 “ 散文 ” 。 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语言,解答历史试题时,既不能自造历史名词

21、,也不能用口头语言、文学语言。要充分尊重历史学科语言的严肃性和科学性,采用教材中的标准概念,用正确的观点和恰当 的语言来阐述史实、分析史料、评价人物。运用课本语言来答题能够提高答题的准确性,避免语言漏洞。要正确使用历史术语,必须在平时多加记忆、多加练习和经常书写。 例题 20 世纪以来,苏俄、美国、中国在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中进行了各自的实践,开创了不同社会制度下社会改革、经济发展的模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 年列宁又说: “ 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 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 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

22、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 摘自苏联兴亡史 材料二 有人这样形容罗斯福新政前后企业与政府关系的变化:新政之前,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 “ 守夜人 ” ;新政以来,企业主是大老板,政府是 “ 守夜人 ” 兼二老板。 材料三 1933 年,政府成立了田纳西流域管理署,负责对田纳西河进行综合治理。这是样卷 当时美国兴办的最大的工程,包括开凿内陆水道、建立水电站提供廉价电力、生产化肥、植树造林以及控制洪水泛滥、防止水土流失等。它保护了 3 000 万英亩的农田,使整个流域居民的平均收入提高了 9 倍。 摘自岳麓版教材历史必修 材料四 “ 20 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三次重

23、要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 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在 30 年代西方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 70 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 走向 21 世纪的中国和世界 (1)材料一说明了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政策变化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回答美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田纳西水利工程兴建的积极意义。 (4)根 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俄、美、中三国改革背景的相似之处,并指出三国改革所坚持的前提条件有何不同? 点批 学习历史,回答历史问题也就是 “ 重新思考 ” 历史,因为我们所思考的历史,所回答的历史问题几乎都是

24、前人思考过的。历史学科有社会教育功能,一些历史要素、历史结论的表述是很严格的,用历史语言回答历史问题,可以使答案更加规范,表述更条理清晰 ,有助于得到高分。考生的答卷: (1)审题准确;设问层次理解清晰。 (2)答案形式规范:做到了书写提示化、序号化、段落化。 (3)内容详细:答案来源于材料,依托于所学,但又高于材料及所学,即有概括、归纳性。 (4)思路开阔全面,答案丰富,能保证得分要点。 (5)不足:个别处语言不规范,字体书写有待进一步提高。 答案 (1)变化: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经济、政治危机。影响:经济得到恢复,工农联盟政权得到巩固。 (2)由

25、提倡自由竞争、自由放任转变为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 (3)积极意义:扩大就业;为工农业发展提供动力和原材料;保护农田;控制洪水泛滥、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环境;提高当地居民收入。 (4)同:三国改革前都面临着经济发展的严重困境。不同的前提条件:新经济政策是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改革;罗斯福新政是在坚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改革;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改革。 世界现代史综合检测 一、选择题 (每小题 5 分 , 共 60 分 ) 1 “ 俄国十月革命不是马克思主义原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 , 即资本主义已经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而被社会主义取代的革命 , 而是在俄国以资本主

26、义方式进行的传导型现代化受到阻碍的背景下发生并取得成功的 。 ” 该材料反映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在于 ( ) A 是列宁主义的伟大胜利 B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C 开创了现代化的新模式 D 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独立运动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信息 “ 现代化 ” 等,注意理解现代化的模式:现 (近 )代化分为 “ 资本主义模式 ” 和 “ 社会主义模式 ” 。联系十月革命的有关史实判断,十月革命的胜利,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模式,即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故答案为 C 项。 2 某同学在关于苏联 (俄 )的历史研究性学习中收集了以下两段材料 ,

27、其中最合适的主题是 ( ) A 由余粮收集制到粮食税 B 由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C 由余粮收集制到农业集体化 D 由市场经济到计划经济 答案 A 解析 根据第一段材料中 “ 需要先进工人 到所有一切运输和分配粮食和燃料的地点去 ” 可知,说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从而排除 D 项;根据第二段材料中 “ 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 ” 可知,说的是新经济政策中的固定粮食税,从而排除 B、 C 两项,并再次否定 D 项。 3 斯大林曾经说 : “ 能不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把苏维埃政权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建立在两个不同的基础上 , 就是说 , 建立在最巨大最统一的社会主义工业

28、基础上和最分散最落后的农民小商品经济基础上呢 ? 不 , 不能 。 ” 为此苏联实行了 ( ) A 新经济政策 B 社会主义工业化 C 农业集体化 D 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 答案 C 解析 分析材料可知,斯大林反对 “ 最分散最落后的农民小商品经济基础 ” ,为此,苏联政府推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故选 C。 4 20 世纪 30 年代 , 西方一些报刊上出现了大量的 “ 计划 ” 一词 。 一时间 , “ 计划 ” 一词在西方成为时髦的名词 , 充斥着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报刊 。 此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 社会主义运动在西方重新兴起 B 罗斯福 “ 新政 ”

29、开始推行计划经济 C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被完全抛弃 D 经济大危机使西方日益关注苏联模式 答案 D 解析 20 世纪 30 年代正处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时期,与资本主义自由经济政策所导致的这场灾难相比,苏联的计划经济则取得了巨大成就,从而使西方开始关注苏联模式。 A、 B、 C 三项叙述都有错误,且不符合史实。 5 罗斯福说 : “ 我们到底有没有实质的进步 , 不在于富人更富 , 而在于贫穷的人也能有足够的生存来源 。 ” 为解决这一问题 , “ 新政 ” 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 A 降低物价 B 整顿银行 , 恢复银行信用 C 以工代赈 , 规定最低工资标准 D 调节农业生产 答案

30、C 解析 题干的核心内容是 “ 贫穷的人也能有足够的生存来源 ” ,即增加普通民众的收入。在新政的措施中, C 项与之符合。 B、 D 两项都是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但与题意不符; A项表述是错误的,排除。 6 “ 他推翻的先例比任何人都多 , 他砸烂的古老结构比任何人都多 , 他对美国整个面貌的改变比任何 人都要迅猛而激烈 。 ” 美国著名新闻记者杰拉尔德 约翰逊之所以这样高度评价罗斯福 , 从经济角度来看主要是因为 ( ) A 他带领美国人民消除了经济危机 , 使美国经济走出低谷 B 开创了新的经济模式 , 使美国经济先于其他国家恢复发展起来 C 使美国在经济危机期间大发横财 D 他带领美国人

31、民为其他国家提供援助 , 加强了对世界经济的垄断 答案 B 解析 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使社会经济较早地恢复和发展起来。 A项错在 “ 消除了经济危机 ” ; C、 D 两项不符合史实。 第一世界的真相 7 观察右图 : 图中握在一 起的手上分别写着 “ 缓 ” 与 “ 和 ” ; 刀身上 都写着 “ 优势 ” 两字 。 据此判断该漫画最有可能是讽喻 ( ) A 二战后的美欧关系 B 20 世纪 70 年代的中美关系 C 二战后美苏 “ 冷战 ” D 两极格局解体后的美俄关系 答案 C 解析 漫画中握在一起的手上写着 “ 缓 ”“ 和 ” 两字;而背后刀身上却写着 “ 优势 ”

32、 两字,这些寓意充分体现 “ 冷战 ” 中美苏一方面缓和,另一方面关系紧张的特点,答案为 C项。 8 对某一历史事件 , 学者有不同评价 。 肯定者认为它是欧洲经济的 “ 强心剂 ”“ 及时雨 ” ,是促进西欧走向联合的 “ 黏合剂 ” ; 否定者认 为它是导致欧洲分裂的 “ 加速器 ”“ 绝缘体 ” 。 依据你所学的历史知识 , 判断这一历史事件是 ( ) A 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 B 欧洲经济共同体启动 C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D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答案 A 解析 二战后,西欧经济普遍衰落,美国为了稳定资本主义秩序,实行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促进了西欧经济的恢复,是西欧的 “ 强心剂 ”“

33、及时雨 ” ;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又促使西欧走向联合,所以也是促进西欧走向联合的 “ 黏合剂 ” 。但是由于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对象是西欧资本主义国家,而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被排除在外,所以它是导致欧 洲分裂的“ 加速器 ”“ 绝缘体 ” 。 9 下图为 20 世纪 50 年代末苏联的一幅题为 “ 推广种植玉米 , 提高粮食产量 ” 的宣传画 。 当时的苏联 ( ) A 调整农业政策 , 促进农业市场化 B 调整农业政策 , 实现农业集体化 C 农业经济改革 , 增加粮食生产量 D 农业经济改革 , 支持工业化建设 答案 C 解析 据 “ 20 世纪 50 年代末 ” 及图片信息可知,图片反映了赫鲁晓夫推行的 “ 玉米运动 ” 。赫鲁晓夫推行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政策,以提高粮食产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