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文本形成的形式规律.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448625 上传时间:2018-10-07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2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子文本形成的形式规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老子文本形成的形式规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老子文本形成的形式规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老子文本形成的形式规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老子文本形成的形式规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老子文本形成的形式規律 -從認知圖式對簡本、帛本及傳世本進行的新觀察 丁 亮 摘要 竹簡老子出土引發了老子文本形成問題的探討。本文則嘗試回歸文本,從認知心理學認知圖式的角度詮釋簡本、帛 本及傳世本間 文句 異同 的現象, 思考文本形成的形式規律。而老子 正言若反 一語不但說明了文本在符號上的形成規律,而且暗示了心理上 正若反的認知圖式 ,故本文將由此出發,由句而句組而章而章組而篇,比較分析各版本間文本異同,依次確認 某非某與某若非某 的單句形成規律; 平行與迴環 的 句組 形成規 律;重複並置與連續推移的單章形成規律; 若有似無 的章 組 形成規律;若無似有的單篇及篇組形成規律。總的來說

2、,則是文本在字句章篇各層面均以各自的規律違背日常用語清晰明確的習慣,形成恍惚混沌的關聯,從而 瓦解人們有如石頭般執著的意念 ,達到反者,道之動的作用與道亙亡名的境界。如此,便 也闡釋了老子文本 自由離合、重略與增減的特性以及不同版本的形成原因與途徑。初步嘗試,尚祈 指正。 關鍵詞: 老子 文本 認知圖式 郭店 帛書 王弼 The Constructive Regularities of the Text of Lao Tzu Ting, Liang* Abstract This paper aims to uncover the formation of the text of Lao Tzu

3、 not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y and philosophy, but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language and cognitive psychology. We begin with a comparison of all extant texts of Lao Tzu, including the bamboo version, the silk version, and all the other versions that we can find nowadays. We then proceed t

4、o analyze the text from various levels, such as word, sentence, chapter and volume in Lao Tzu. Our analytical perspective is derived from two propositions of Lao Tzu itself, namely daoheng wuming (道亙亡名 ) and zhengyan ruofan (正言若反 ). We propose that there exists a “zhengruofan” (正若反 ) cognitive schem

5、a between dao (道 ) and yan (言 ). Our conclusion is that this cognitive *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2 schema determines the constructive regularities of the text of Lao Tzu on different levels, such as word, sentence, chapter and volume. With t

6、his study we wish to demonstrate a new approach combining linguistics and psychology to the study of classical Chinese texts. 關鍵詞:老子、文本、認知圖式、郭店、帛書、王弼 Keywords: Lao Tzu, cognitive schema, language, bamboo Lao Tzu, silk Lao Tzu, Wang Bi. 一、前言 本文 試從認知圖式( cognitive schema)觀 點 探索老子文本 形成 的形式規律 1也 就是暫時割捨老子

7、在歷史與思想上種種盤根錯節的複雜關聯,摒除作者抄者、祖本傳本及地域與學派等諸多問題,而將文本獨立出來,比對郭店簡本、馬王堆帛書甲乙本及傳世諸本的異同現象,再以認 知心理學認知圖式的觀點 於字句章篇的形式 進行觀察,以求 進 一步瞭解老子文本 形成 的問題。 而此嚐試實因郭店老子出土而起 蓋 出土散亂之簡冊據竹簡形制整理後結為三編,份量僅為今本五分之二,編中章序幾與今本全異,章中文字或僅今本之半 , 樣貌及內容與傳世諸本大不相同,簡上亦無老子二字,故於古史辨後老子文本形成問題再次成為討論焦點。眾多學者從不同角度 切入 研究 , 形成豐富多樣的論述,如陳鼓應從書籍編纂史及思想史的角度主張郭店老子乃

8、古本節抄本,可見老子尚仁守中思想,今見絕仁棄義等句則或出莊子胠篋;2如周鳳五從郭店文獻的整體思想屬性與版本發展的角度主張甲組老子實是儒家化或甚至子思學派化的結果。蓋絕聖棄智絕仁棄義二句在今日可見資料中均無異文,可見甲簡的異文當因配合墓中子思學派文獻而改; 3又如谷中信一則從思想與文獻編纂的角度主張老子實乃由簡本而帛本而今本逐漸變化而成,並嚐試在管子莊子等先秦典籍中尋找從郭店老子到帛書老子中所增添的數千字。 4當然,其它學者還有許多或相合或相 違 的主張 。 5而美國學者羅 浩從 傳世老子與郭店老子對文關係提出了輯選、來 源 與1 schema一語 源自拉丁文,英文作 scheme,中文 則 翻

9、成圖 式,或 基模, 或格局,本文採用前者 。 2 陳鼓應:從郭店簡本看老子尚仁及守中思想,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輯:郭店楚簡專號(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999 年),頁 64-80。 3 周鳳五:郭店楚簡的形成特徵及其分類意義, 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美國哈佛大學、武漢大學主辦,武漢, 1999 年 10月。 4 谷中信一:從郭店老子看今本老子的完成, 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 會 論文集(武漢:湖北人民, 2000 年),頁 436-444。 5 李若暉:郭店竹書老子論考(濟南:齊魯書社, 2004 年)第一章郭店老子研究述略對於諸多學者的研究有一概括的介紹,讀者可參。 3 並行等三種

10、模型 , 6提供了一個討論架構,並為李若暉用為各本老子形成的基本模型,以整理學者不同意見。 7約略同時,寧鎮疆老子早期傳本結構及其流變研究則從文獻學角度探討分章、章次、分篇以及篇次的問題。 8廖名春與陳錫勇更是集中精神於郭店老子,寫成專著。 9學者們的努力已累積了豐厚的討論資本,但整體看來,各種主張均是歷史與思想範疇下的產物。 然 於歷史思想 之外, 現今老子研究 還有 語言 一路。 相關研究則由哲學領域的辯證法開始,因為辯證法在古希臘本指談話術或辯論術,而最早研究老子辯證法的則是張岱年, 10張氏先秦哲學中的辯 證法以兩頁篇幅簡要說明了老子辯證法變化常反等三項要點。 11稍後,牟宗三則指出老

11、子語言是辯證的詭辭,因為道家重視玄理,就有一種辯證的思考( dialectical thinking)出現,而論述最好的方式就是正言若反這個方式,亦即辯證的詭辭, 12用辯證的詭辭表達道家玄理即是詭辭為用, 13老子的論說形式因而有了思維與哲學上的意義。王邦雄與袁保新承續並發揚了牟宗三的主張,袁氏 老子語言哲學試探 將正言若反的語言操作模式緊緊的與老子對道與名言的論述結合, 14而在語言哲學的角度 下,將此路研究更細緻的分為語言思想與語言運用兩個層面。此後又有伍至學討論了老子的語言思想,15蔡振豐討論了老子語言的操作意義, 16劉笑敢討論了老子版本變異中語言趨同與思想聚焦的現象。 17筆者亦從

12、中國的名實觀點綜合探討了老子的6 羅浩:郭店老子對文研究的方法論問題,刑文編譯郭店老子與太一生水(北京:學苑出版社, 2005 年),頁 47。此文早先以郭店老子對文中一些方法論問題為名發表於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輯:郭店楚簡專號,頁 198202。 7 如將王博、裘錫圭、張岱年、高晨陽、唐明邦、李全華、王中江、周鳳五 、黃釗、黃人二、程水金等歸入輯選模型;許抗生、池田知久等歸入來源模型;谷中信一歸入並行模型。讀者可參氏著郭店竹書老子論考(濟南:齊魯書社, 2004年),頁 8991。 8 寧鎮疆:老子早期傳本結構及其流變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 2006 年)。 9 廖名春:郭店楚簡

13、老子校釋(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2年)。陳錫勇:郭店楚簡老子論證(臺北:里仁書局, 2005年)。 10 劉笑敢:老子(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1997 年),頁 148。 11 張岱年:先秦哲學中的辯證法,張岱年文集 第一卷(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1989年),頁 120。 12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002年),頁 99、 140。 13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97 年),頁 175。 14 王邦雄:老子的哲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1983年);袁保新: 老子語言哲學試探 ,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 (臺北:文津出版, 1997 年)

14、。 15 伍至學:老子反名言論(臺北:唐山出版社, 2002 年)。 16 蔡振豐:語言與道:老子的語言策略與致虛工夫,法鼓人文學報第二期 2005 年12 月,頁 41-55。 17 劉笑敢:老子古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6年),頁 12-31。 4 語言思想和語言操作。 18此外尚有許多其它相關的論述, 19不過本文的引述暫止於此,因為此處引述目的乃在顯示當今老子研究具有語言一路,此路研究指出老子文本有其正言若反的 形式 規律,而此規律實乃紮根於老子思想,具有道的表現意義。 故而,語言研究實際上在歷史與思想之外為 老 子文本形成的問題提供了另 一個 有意義的研究面向 。 在這

15、個面向之下,作者讀者、 祖本傳本 或 編纂本 等歷史事實與 儒家、 道家 等思想學派 的問題都被隱藏起來, 導致文本變化的社會原因 與 文本編纂的歷史過程 亦被暫時擱置;在這個面向下,所被彰顯的是文本本身的形成規律,這個規律能夠解釋文本現象,深入操作,並且具有意義,一如牟宗三對正言若反詭辭為用的論述,從思想角度提供了一個語言操作與表現的整體理論,拙著老子文本中的認知圖式更嚐試以正言若反的論說規律涵蓋所有老子文句, 20而劉笑敢版本歧變與文本趨同甚至觸及了版本的變化, 21故此,語言面向的研究有機會澄清老子文本及版本形成的內在規律。而 由論衡 正說文字有意以立句,句有數以連章,章有體以成篇,篇則

16、章句之大者也及文心雕龍 章句 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積句而成章,積章而成篇所論述的各種文本組成單位來看, 這個規律的解釋效力得要深入老子 字 、 句 、 章 、 篇(即編) 等不同單元,也要擴及老子各個不同版本,因為這個規律如果真是 老子玄虛之道 的最佳表現,那麼,它自然該是字句章篇的形成規律,也應該是各種版本的形成規律,除非,各本老子所論之道不同。 依此而論,簡本出土的真正意義便應是它與各本 老子 在語言上的異與同,此一異同 有益 驗證 老子 文本的形成規律,解釋歷史中各個版本的面貌,這些版本或許不是原本或祖本,但卻是 老子流傳與作用於歷史時空 中的真實憑藉,甚至,更深一層的看,這種形成規

17、律可能就是老子 存在最根本的內涵,因為 是此一規律允許 字 、 句、章、篇 與時遷化,隨機應世,亦是此一規律自身不變,不因編纂、流傳、社會與思想學派等外在因素改變而改變。 然而探索一旦轉入語言,便進入心理學領域, 認知心理學中 認 知圖式 的觀點 亦將引入。 因為語言學,依據 著名的瑞士 語言學家索緒爾 ( Ferdinand de 18 丁亮:無名與正名(臺中:東海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 2003年),第三章:無名觀,頁 47-78。 19 如嚴靈峯:無求備齋學術新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7年),頁 10-13,即從邏輯的角度主張老子用反,正言若反:可以說是老子所特有的一種邏輯。其學

18、生鄭成海遵循師說,並引日本學者赤塚忠否定的邏輯與之呼應,參氏:老子學說研究(臺北:華正書局, 1992 年),頁 151-156;又如朱榮智:老子的修辭技巧,老子探微(臺北:師大書苑, 1992 年),頁 133-200,則從純美學角度指出老子文本對偶格與回文格等修辭現象,未及表現的思想意義;再如劉福增:老子哲學新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1999年)則從西方維根斯坦、奧斯丁等人的語言哲學角度,解析老子文句及思想。 20 丁亮:老子文本中的認知圖式,臺大中文學報第二十三期(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2005 年 12月),頁 13、 14。 21 同註 17,頁 1-42。 5 Saussu

19、re) 的觀點, 其實屬於 符號學與 心理學的領域。 22而當牟宗三提出辯證詭辭以體現主觀境界型態的老子之道時,亦將論述引入了認知心理學領域,因為主觀境界離不開人認知的心,而正言若反的言說它不給我們知識,它把我們引到一個智慧之境。 23此後,不論是持批判態度的劉福增,或自語言策略立論的蔡振豐,都認同語言的心理屬性。 24筆者亦在此研究趨向下引入認知心理學中 認知圖式 的概念, 因為 認知圖式 即 是人們認知 與操作事物 的心理機制, 也是人們運用語言與符號的心理機制, 具有主動操作的 行為 特質,而 清楚的顯示在英國心理學家巴特萊特( F. C. Bartlett)以語文符號為媒介所進行的記憶

20、實驗中, 25 著名的瑞士心理學者皮亞傑( Jean Piaget)則 承此 繼續發展 ,而強調了 圖式的 操作 概念, 以為圖式即是基模(即圖式)表現在各種行為上,舉凡動作、語言、思考、觀念,只要代表個人行為特徵的,都是他的基模。因此,個體的基模是隨學習而改變的, 26簡單的說 , 即是 能作用於物體的某種行動(物質的或心理的)的心理表徵 。 27也就是說,認知圖式 是人們操作語言的主動機制,這正與老子第五章 多 言數窮,不如守中 、老子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 老子第七十章 言 有宗,事有君 等強調語言操作的態度相合, 故此筆者用以觀察老子文本,完成老子文本中的認知圖式一文,以解

21、釋老子 的文本 如 何透過 人 們聽說讀寫等語言活動,不斷在人們大腦內重複正言若反的語言模式,而漸建立起正若反的 認知圖式 ,達致道亙亡名的玄虛之境,擁有反省世界與批判現實的深刻智慧。 28認知圖式在語言現象與道之境界間扮演了一個中介的橋樑,牟宗三所謂的智慧之境因而在認知心理學的領域得到全新的詮釋與說明。 22 (瑞士)費爾迪南德索緒爾: 索緒爾第三次普通語言學教程(臺中:廣陽譯學出版社, 2002 年),頁 13、 101。 23 同註 12,頁 130、 143。 24 劉氏老子哲學新論頁 33、 40 謂老子是毫無限制的使用對反思考來造句,來思考,幾乎到隨便的地步,老子的對反思想模式,是

22、他的一種思想的心理習慣模式;蔡氏語言與道:老子的語言策略與致虛工夫頁 49 謂老子中,反語與道言的使用,不僅是針對一種語言現象而發,而是進一步要從語言現象中討論人的精神狀態。當人將其語言習慣內化為一種思考方式時,則會有對內與對外的二類不必要的精神耗損 ,文中精神亦當就心理領域而言。 25 筆者按:讀者可參巴特萊特著,李維譯:記憶:一個實驗的與社會的心理學研究(台北:桂冠, 1998 年)第五章與第七章的內容。 26 張春興、林清山著:教育心理學(台北:臺灣東華書局, 1991 年),頁 78。 27 Robert L. Solso 著,黃希庭等譯 : 認知心理學 (台北: 五南出版, 1992

23、 年), 頁 338。 28 有關認知圖式的解釋與運用,筆者已於老子文本中的認知圖式前言中有詳細說明,此處不再贅述,讀者另可自行參考(英)巴特萊特( F. C. Bartlett)著、李維譯:記憶:一個實驗的與社會的心理學研究(臺北:桂冠出版, 1998 年)第五章與第七章的內容,及皮亞杰著、王憲鈿譯、胡世襄等校:發生認識論原理(北京:商務印書館, 1989 年),頁 16。至於正言若反一 語雖未見簡本,但已見帛書甲乙本, 故知 先秦老子 已有此言,且與文本密切契合,可知 即非老子 之 言 ,亦必 深知老子者所為, 而於此後兩千年間無人置疑此語不實,是以本文據以論述。 6 於 是 , 正若反的

24、認知圖式便成為探索老子文本形成規律的新思考點。因為在認知的範疇中,思考、創作、瞭解和傳抄理應都在同一圖式下作用,所以,如果 老子 文本真有正若反認知圖式,則其亦應貫穿字句章篇或不同版本,而足以解釋文本的形成規律。 舉例而言,簡本絕智棄 辯、絕巧棄利、絕偽棄詐三句在王本成為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便可從正若反的認知圖式得到解釋,因為這六句其實來自正言若反的表述原則,以絕某棄某的反面論述進行,句子模式相同,棄絕對象不同。這種變化究竟是如陳鼓應言由莊 子胠篋派形成,或如周鳳五言由儒家子思派促成,甚或誤寫誤抄,都不是本文所欲探討的問題,因為這些歷史思想的解釋皆為文本之外的因素。本文所欲關注的是文

25、本本身,文本的變化應在正若反的認知圖式和正言若反的表述 形式 下進行,要符合此二者所決定的文 本形式 規律,凡是不能符合的變動都難以發生,譬如,在 老子 書中出現儒家君君、臣臣等論述方式的語句。擴而言之,必是文本 形成 的形式 規律產生及允許了不同版本中的文本異同,這些異同才能存在,形成 的形式 規律若不產生或不允許字句章篇的變動,則字句章篇自無法變動,於是在語言層面 上不同版本 如何產生 及 如何可能 的問題便得到解釋,不管實際過程是在一人或數人或在相隔數百年的眾多老子愛好者手中完成;不管流傳方式是零碎箴言的口誦 29或單章單篇的節錄或成篇成書的寫定。 為了更切實的觀察文本變化,本文亦將在認

26、知圖式的觀點下採用 巴特萊特記憶 基模理論 與實驗成果 。 因為 記憶並非無數固定的、毫無生氣的和零星的痕跡的重新興奮,它不是在人們心中重複過去曾有的經驗,而是一種心像的重建或建構,將自己某一特定時空下的經驗,納入自己的心理圖式,重新詮釋與理解,此時認知圖式(即基模)在此發揮 決定作用, 忽略自己覺得不重要或不想要的部份,專注於自己覺得重要或吸引人的部份,並且增加自己覺得應該有而未曾有的部份,於是產生縮略 ( condensation) 、精心製作( elaboration)與創造( invention)等具體作用,以 對過去的反應或過去的經驗予以一種積極的組織 。 30故此,老子版本間的變異

27、極可能是文本隱涵的認知圖式進入讀者或傳抄者的大腦後,與其之前的認知經驗融合,而於記憶或抄寫時無意識形成的自動變化,對於意念中覺得多餘或不很重要的文字,自動縮略,如簡本有亡之相生也在王本縮成有 無相生;對於意念中覺得重要或特別注意的文字,則自動精心製作,如今本卅章為強調道之善好而從簡本、帛本到王本在其事好還、果而勿強與不道早已等眾多句間細緻的文字變化即是;對於意念中覺得應該存在的論述文字,則自動創造。如王本六十三章較簡本多出一段約五十字的論述。 31當然,本文也不否認這些變化有刻意為之的可能,但無論有意無意,亦均是從認知記憶中縮略、精心製作與創造等三種認知取向下,依循形成規律所成。 29 羅浩郭

28、店老子對文研究的方法論問題頁 52以為老子文本的獨立單元或以詩歌押韻的體式呈現,暗示這些單元表明早些時 候存在著一個口頭傳統,其思想的記憶與傳播通過詩歌的形式更方便地得以實現。這是從老子文本的形式特質推斷早期 老子文本在社會上流傳的普遍形式 ,極具可能。 30 同註 25,頁 311、 300。 31 上述三例之論析依次可參本文第 12 頁;第 20、 21頁;第 18、 19頁。 7 實際的探索,則將依 單 字、 單 句、句組、 單 章、章組 、 單 篇與篇組 的順序,比對簡本、帛本與 傳世 本的異同而進行。 傳世本以今日通行最廣的王弼本為代表進行比較,而王本則暫取明朝張之 象本代表,張本與

29、原王弼所注之本間的差誤若影響論述時,方予討論,否則,不一一修正。又若帛書甲乙本與簡本王本沒有明顯差異時,便省略,而只比對簡本與王本。至於其它通行本,則視討論所需予以援引,否則,亦將略過。至於比對的項目與程序,則在 字、句、章、篇 等古人普遍認知的文本構成單元之外,另考慮老子分章分篇不定的特殊現象,再於句與章間、章與篇間及篇與篇間細分出句組、章組與篇組的構成單元,而於第二節 討論字、單句與句組的形成規律,以正若反的認知圖式為基礎,在正言若反的總原則下,從單字出發,觀察單字如何組成單句及單句如何組成句組。基本上此節所涉及的是所有實質字句增刪切換的規律,唯因 字 形書寫異同並非研究重點,故先略去,而

30、 句 子現象複雜,故分單句與句組進行;第三節則更進一步討論單章、章組、單篇與篇組的形成規律,即句組如何組成單章,單章又如何組成章組,章組又如何組成單篇,單篇又如何組成篇組而成書。在實質字句的增改外,本節更多的涉及了編輯問題。而因資料限制,章篇異同只能概略進行。 本文乃 延續 筆者老子 文本中的認知圖式一文 所做的新 嚐試。 嚐試 中將引用現代老子研究中 語言 一路的角度來觀照老子文本形成問題,以彰顯 歷史與思想 角度未及注意的側面。特定 角度 的 有 限觀察只能形成片面認識,但或能為學界全面處理老子文本 形成問題時, 於 歷史思想等重大面向外,提供一點小小的 參考。筆者學淺,見識有限,為文 多

31、有 疏漏, 但望 方家 海涵 賜教。 二 、 單句與句組 句乃 積字而成,為 文本基本的表意單元 蓋中國文字無有詞頭詞尾與型態變化,乃獨立之方塊文字,而句則依文法由字堆積而成,這是中文句子一般的生成法則,故論衡謂 文 字有意以立句 ,文心雕龍謂 因字而生句 。 然經典 中 字與句的關係還有 更深一層的表現 。 如周易序卦蒙者蒙也、孟子滕文公徹者徹也及論語顏淵政者,正也等句即以某字字義為主,而在某,某也的形成規律下論述。此種儒家正名主義的筆法尚有多種變化,如論語顏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國語晉語好好而惡惡,樂樂而安安;春秋繁露楚莊王吾以其近近而遠遠,親親而疏疏也,亦知其貴貴而賤賤,重重而輕輕也

32、。有知其厚厚而薄薄,善善而惡惡也,有知其陽陽而陰陰,白白而黑黑也等等, 例子極多。至於道家表現則恰恰相反。 32 老子 之 句 則 在正言若反的總 原 則下形成了某非某 與某若非某 兩種規律 。 由此再 引 導 出平 行與迴環兩種反常的文句組成規律,而在單句與句組的層面,減弱 人們對概念和概念關聯的執著,並證明了32 詳細觀點儒家部份請參丁亮:無名與正名,頁 92、 93;道家部份則請參頁 57、 58。 8 正若反認知圖式的存在,開始邁入道亙亡名的境界。以下即由單句展開觀察。 (一) 單句 正言若反 總原則在 老子 文本最基層的表現應為某非某的單句形成規律。 即 以字為形成文本最最基本的單元

33、,定 字某 為 論述對象, 再 反向以非某 形成 的 論述, 不過,在老子 實際的論述上 則往往增加了一些修飾的詞語 以輔助說明 ,而非字所形成的反向論述亦可以不字 和無字完成, 如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1),其句子的基本骨架即是道非道,名非名,另外 增加了可道可名與二常字為飾。又如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 38)的句子基本骨架則是不德德,德無德, 而另以上下潤飾並稍加變化完成。其它另有 (天下)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 2)、 欲不欲 、 學不學 ( 64)、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 63)、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2)、 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

34、無難 矣 ( 63)、 無為而無不為 ( 48)、 知 者不言,言者不知 ( 56)、 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 34)、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 66)等等 , 33則是以種種變化型態出現 ,如學不學則是要以不學為學,學就成了不學之學,不學之學實則不學,於是成就了學非學,故知學不學實為學非學的變化型態。 至於嚴遵老子指歸上德不德篇伯非伯,而王非王,而帝非帝,而皇非皇,而有非有,而無非無句雖非老子原文,亦應是受老子影響,而在絲毫不加任何潤飾的狀況下直接呈現某非某的句型。 此種表現正與 儒家正名主義的 某某句型 相反,因為 某非某 的句子什麼也沒說,沒正面描述 某 ,也沒以語義界定 某

35、,而只說了 某 不是 某 ,於是意念進入一種虛的空白狀況。這是一種終極的論述,因為論述從 某 之自身出發,而以 某 之對反結束,過程不涉其它意義,故可謂為自然 獨立 ,使人們閱讀時從某的執著中解放出來,進入正若反的認知圖式,而由世俗通行之意念忽然飛躍的超越到與物反之玄德,回歸於無窮無限的無名之道。 此一規律尚可化為某若非某等形式。 以 若的肯定描述連繫相反的某與非某,以反省 人們對某在概念 上的執著。 比 如 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 ( 41)、 大成若缺 、 大盈若沖 、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 45)等句即是;另若加以變化

36、,則如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 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 64)、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 41)、 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 18)、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 19)、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 46)、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 揣而梲之,不可長保 ( 9)、 躁勝寒,靜勝熱 ( 45)、 物壯則老 ( 30)、 大小多少 、 多易必多難 ( 63)、 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 ( 56)等等亦是。 而上述單句乃各本老子

37、所 共有,故知從古到今所有老子單句皆如是 形 成。同樣的,句子變異亦由此生:一是句中字某的自由變換;一是新句33 本文所引老子文句句後括弧內數字即其章數,此下不再另行說明 。 9 的自由增生。 比較各本可知,變換句中非關規律之文字極為容易 。 如 簡本甲簡 1 與王本十九章前三句的變換即是: 絕智 棄辯 ,民利百倍。 絕巧棄利,盜賊 亡 有。 絕偽棄詐,民復孝慈。 34 【簡本】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絕仁棄義,民復孝慈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35 【王本】 兩段文字雷同,但絕棄對象的差異令人印象深刻:簡本絕棄的是智、辯、巧、利、偽、詐,王本絕棄的是聖、智、仁、義、巧、利,除巧、利二者外餘皆不同

38、,陳鼓應據以檢討道家思想與仁義的關係, 36但本文重點在省察形成規律,簡本 絕智棄辯 等三句形成了絕某棄某的規律,而為反省社會提供了一種表現方式,任何需要棄絕的虛偽觀點都可用此論述,亦即形成規律本身允許不同 的棄絕對象,可以不斷衍生新句,是故簡本 絕智棄辯 與 絕偽棄詐 可換成王本 絕聖棄智 與絕仁棄義。單句形成規律的變換彈性因而開放了文本內容,充實了正言若反的論述,反應了道家重視時變、與時遷移的特性。 然與思想無關之字眼變換更加彰顯了句子變異的彈性。 如甲簡 27、 28 與王本五十六章前半段的對照便是: 閉其兌,塞其門, 和其光,同其塵, 銼其銳,解其紛。 【簡本】 塞其兌,閉其門, 挫其

39、銳解其分、 和其光、同其塵。 【王本】 甲 簡 與 王本 之閉塞二字位置正相顛倒,再與下引乙簡 13 及王本五十二章中段比較,便更有趣: 閉其門,塞其兌, 終身不侮。 【簡本】 塞其兌,閉其門, 終身不勤。 【王本】 比較乙編與王本的差異則是第一句句序上的顛倒,但比較甲編閉其兌,塞其門與 乙編 閉其門,塞其兌 ,則成了兌門二字位置的變換。它若甲簡 36 厚藏必多亡 在王本四十四章成 多藏必厚亡 ;甲 簡 9屯乎其如樸、坉乎其如濁 在王本十五章成 敦兮其若樸 、 混兮其若濁 ;乙簡 8 故貴 以 身為天下,若可以託天下矣;愛以身為天下,若可以迲天下矣 在王本十三章成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

40、; 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 天下 等等皆然, 37因為形34 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8 年),老子甲,頁 111。此下徵引竹簡老子除需特別討論者外,皆據此本釋文,不另註明。 35 魏王弼著,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臺北:華正書局, 1992 年), 老子道德經注十九章 ,頁 45。 此下徵引王本老子除需特別討論者外,皆據此本,不另註明。 36 陳鼓應:先秦道家之禮觀,漢學研究第 18卷第 1 期( 2000年 6 月),頁 3、 4。 37 高明以為帛書甲乙本、王本原本與傅奕本均為上句作託,下句作寄,但從莊子在宥、讓王,淮南子道原等古籍引述老子此語,皆寄字在上,託

41、字在下,可見此 一訛誤來源久矣。然寄託二字互換基本上不影響句意,若不從對錯角度衡量,10 成規律提供了變異空間,所以變換字眼具有極大的自由。 句子模式既可變換字眼,自可增生 新句 或刪減舊句 , 此則為各本 老子單句的第二 種差異 。 如丙 簡 3 與王本十八章對照即有差異: 大道廢, 安 有仁義。 六親不和, 安 有孝慈。 邦家昏亂, 安 有貞臣。 【簡本】 大道廢,有仁義 慧智出,有大偽 六親不和,有孝慈 國家昏亂,有忠臣。 【王本】 王本多出 慧智出,有大偽 一句,此句 帛 書 甲乙 本已有,而其句子模式與 大道廢,有仁義 同,故知實自上句增生。相同狀況亦見它處,如王本三十章於 甲簡 4

42、果 而弗伐,果而弗驕,果而弗矜後增生 果而不得已 一句;如王本十五章在 甲簡 8、 9豫乎如冬涉川 至 沌乎其如濁 間增入 曠兮其若谷 一句;又如王本二章在相應 甲簡 17 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恃也,成而弗居 一段的 為而不恃 前增生形式相同的 生而不有 一句;再如王本四十一章在乙簡 10、 11、 12 明道如孛 至 天象無形 一段後新增 道隱無名一句 。而 甲簡 21 有狀混成,先天地生,敚穆,獨立不改,可以為天下母 一段本無模式相同的並列句,帛書甲乙本亦然,但王本二十五章則於 獨立不改 後多出模式相同的 周行而不殆 一 句。於是老子文本在句子形成規律運作下增生了新句,形成了差異。 事實

43、上,掌握了單句模式,任何人都可寫出有如老子 的句子 。 38如莊子齊物論 大道不稱,大辯不言,大仁 不仁 ,大廉不嗛,大勇不忮 與 至樂 至樂無樂,至譽無譽 等句便是;如嚴遵老子指歸上德不德篇伯非伯,而王非王,而帝非帝,而皇非皇,而有非有,而無非無;如 張湛列子天瑞注引 何晏道論 道之而無語,名之而無名,視之而無形,聽之而無聲與仲尼注引何晏無名論名無名、譽無譽 等 皆是 ,則老子文句在歷代傳承中增損,從而 形成各種相異版本亦無足為奇了。 (二) 句組 然 老子句組 尚有 平行 與迴環等特殊的形成規律。 這一方面可視為某非某與某若非某等單句形成規律所導致的結果;一方面可視為正言若反總原則在句組層面的直接表現 ,並且在句組的認知中,繼續呈現了正若反的認知圖式,反省且消 解了概念的聯結 。 平行規律 即 是 將相同模式的句子並置一處 。 這在老子文本 極為 常則只是句子模式所致。參氏著:帛書老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1998 年),頁 280、 281。 38 劉福增老子哲學新論頁 54-57曾指出此一事實,並據老子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半開玩笑半諷刺的造出馬桶有一洞,當其無,有桶之用的句子,以從語言哲學的觀點批判老子此一習慣性的心理模式。筆者則恰欲說明此一心理模式在認知上的重大意義,且舉歷史典籍為例,說明此一認知圖式為歷代賢者所接受,並在歷史上真實而充滿意義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