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讲座——传统文化与智慧人生.ppt

上传人:ga****84 文档编号:449245 上传时间:2018-10-08 格式:PPT 页数:164 大小:1.0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学讲座——传统文化与智慧人生.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64页
国学讲座——传统文化与智慧人生.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64页
国学讲座——传统文化与智慧人生.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64页
国学讲座——传统文化与智慧人生.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64页
国学讲座——传统文化与智慧人生.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国学讲座 传统文化与智慧人生,第二部分 传统思维与人生价值从中国哲学的角度,介绍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关系。,第三部分传统教育思想与古人治学精神介绍中国古代学校的发展演化、传统教育思想及古人读书与治学。,传统文化与智慧人生,第四部分道德修养与从政人格介绍传统道德对古代读书人的政治影响,阐述古人从读书到从政的人格变化及读书与仕途的关系。,绪 论 国学与“国学热” 一、国学的概念二、对“国学热”的思考三、怎样学习国学第一编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评价及其影响一、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及中国应有的奉献二、当今世界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概念及其再认识第二

2、章:文化的概念与中国文化的开端一、文化及其内涵二、中国文化的内涵与传统文化的学习三、炎黄时代与中国文化的开端第三章、古代史学与中国文化一、古代史学是中国文化的宝藏二、古代史学的特色与巨大成就三、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第四章、传统美德与中国伦理思想一、传统道德规范与传统美德的形成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三、传统美德与中国伦理思想的历史发展,第五章、古典文学中的人文精神一、古典文学的产生发展及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二、古典文学的辉煌成就三、古典文学的人文精神第六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一、中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二、四大发明中国古代技术的伟大成就三、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和近代落后的原因第七章、中国古代宗教与文化

3、一、古代宗教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二、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三、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佛教四、三教交融与儒学的宗教性第二编 传统文化的灵魂古代哲学与古人智慧第八章、中国哲学的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一、早期儒家思想二、早期道家思想 三、中国佛教哲学四、宋明理学(或称道学),第九章、中国传统哲学的内涵及其特色 一、天人之学二、变异之学三、会通之学第十章 中国哲学的宇宙观、人生境界与传统哲学的现实意义一、中国哲学的宇宙观与人生境界二、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三、中国传统哲学的现实意义第三编 传统文化的摇篮古代教育与古人治学第十一章、中国古代学校的源流与特点一、古代学校的产生与发展二、中国古代官学三、中国古代私学

4、四、中国古代书院第十二章、传统教育与传统文化一、传统教育概述二、传统教育思想的特色及影响三、传统教与学的经验和特点,第十三章、中国早期的教育思想与学人治学精神一、孔子的教育思想二、孟子的教育思想三、荀子的教育思想四、墨家、道家、法家的教育观五、学记中的教育思想六、两汉南北朝的教育思想第十四章、唐宋至明清的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一、韩愈的师道观二、北宋的教育思想三、朱熹的教育思想四、王守仁的教育思想五、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的教育观六、颜元的教育思想第四编 中国古人治国从政与人生理想第十五章 古代人治社会的特色与古人从政策略一、专制制度与古代社会政治结构二、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三、传统专制社会对中

5、国文化及文人的影响四、传统文化及古人从政人格的近代影响,绪 论: 国学与“国学热” 一、国学的概念1、国学概念的形成。“国学”作为汉字词汇,在历史上最早是指周代在国都建立的国家官学。 20世纪初我国学者提出近代意义上的“国学”的概念,总体上是作为“西学”的对照概念来使用的,其中的“国”是指“本国”,“学”是指学术文化。此后渐渐形成了三种国学的概念:第一种是指中国固有的学术文化,即西方文化在近代输入以前中国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所创造的学术体系,所谓学术文化意指学术形态的文化,而不包括非学术形态的文化,如民俗等。第二种是用来泛指中国传统文化,其范围大于学术文化,一切传统文化形式都包括在内。即 国学

6、就是中华各民族历史文化中产生的学术、学问。也就是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的,从乌龟壳到孙中山我们都应该认真研究和总结的学问。 第三种则是指近代以来我国学者采用古今结合的方法对传统学术与传统文化所作的研究体系,即国学研究。目前我们所说的“国学热”,其实是传统文化热,其国学概念是指第二种意义上使用的概念。,2、对国学概念的分析。具体地说,“国学”包含有三个层面: 第一、它是一种知识体系。作为一个中国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自然应该有一种最起码的亲近感与敬畏心,应自觉成为一名中国文化的传承者,如对唐诗宋词、四书、五经、史记、汉书等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应该有基本的了解。 第二、它是一种思维智慧,是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7、。不管中国人有没有正式地把国学当做学问来学习,都是在国学的氛围里成长的,受到其熏陶的。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因此,面对同样的事情,中国人和西方人可能会用不同的方式来处理。 第三、“国学”就是它的核心价值观,比如“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等。应该说,这些价值观层面的东西,才是国学最根本的内容。当然,在强调价值理念为“国学”核心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国学”综合性与整体性的特征,不能把“国学”收缩为单纯的精神、理论层面,而应该系统梳理“国学”演变的轨迹,区分“国学”的原生态与次生态,界定“国学”的“道”与“术”的关系。,现在,有很多人在呼吁重归传统、倡导弘扬国学,但却很少有人清楚我们究竟

8、要回归哪个传统,我们到底要弘扬哪种国学?是回到明清?还是唐宋?抑或秦汉?甚至先秦?是依隋书经籍志所最终确定的经史子集的四部之学,还是汉书艺文志所系统构建的六艺、诸子、诗赋等六略之学?是回归以经典传承为中心的“诗、书、礼、乐、易、春秋”的“六艺”呢,还是回归以全人培养为宗旨的“礼、乐、书、数、射、御”的“六艺”?倘若连这些都没有任何感觉,理不清头绪,“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却侈言国学,大谈传统,则不免是顾盼自雄,自娱自乐而已。二、对“国学热”的思考在经历了20世纪大半时间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否定,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确立,20世纪90年代中期迎来了第一波“国学热”。进入新世纪以来,全

9、方位的国学热兴起并持续升温,其中媒体的参与固然起了很大作用,而来自民间的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和需求成为主要的推动力量。新世纪国学热兴起和持续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现代化进程90年代以来快速和成功的发展,及其所引致的国民文化心理的改变。,上世纪初从“五四运动”批判孔家店开始,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巨大冲击,90年代中期以来的中国,与传统文化不同程度地隔绝了多年之后的人们,在文化信心得以恢复的同时,便急切地想要了解自己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促成了对国学资源的全面需求。从这一点来说,国学热的出现是中国现代化成功发展的文化表象,是有其必然性的。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五千年连续不断、有古有今的文明,为人类的文明发展做出

10、了巨大贡献。而近百余年来中国遭受了沉重的屈辱和曲折,因此民族文化自信的恢复对于民族生命的畅通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国学热使我们意识到,不能孤立地看待90年代以来的中国现代化过程,而必须从中华民族整体发展及其近代曲折的历史来认识,把它和中华民族的生命力与生命过程联系起来,视为民族奋斗史的新篇和文明史的新开展,看成中华民族精神发展历程的一部分。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成就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些伟大成就的取得归功于中国人民的勤劳与创造,归功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与价值。,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命根源之所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是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滋养、壮大起来的,因此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形态及其内涵是不

11、能离开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得以形成的主要土壤和环境,民族精神是一以贯之的。国学热表明,与中国在世界崛起相伴随,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态度已经或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正在经历从自在转变到自觉的过程,这正是弘扬民族精神的关键时期。国学热所体现的正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的开始。文化自觉就是认识自己文化的发生、成长、发展的历史;认识自己文化的独特性、存在价值及其普遍意义;把个人连接、融入到这一历史文化长河中建立文化认同。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升华,也是推进文化复兴的重要条件,文化自信促进了文化自觉,增强了民族生命力,振奋了民族精神。,国学热反映了人民群众在建设精神

12、家园方面对本土的传统资源的热切渴求。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与人关系的新的变化,也使得青年一代在寻找人际关系处理方法等方面把眼光转向古老文明的人学智慧。中国古代文化的宝库已经成了现代人待人、处世、律己的主要资源,与其他外来的文化、宗教相比,在稳定社会人心方面,传统文化提供的生活规范、德行价值及文化归属感,起着其他文化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周恩来曾说,中国人办事的一些哲学思想“来自我们的文化传统,不全是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周恩来外交文选第327-328页)。几千年以人为本的传统文化,在“心灵的滋养、情感的慰藉、精神的提升,以及增益人文教养”方面,为当代市场经济社会中的中国人提供了主要的精神资源,在心灵

13、稳定、精神向上、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国学热还有助于破除“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及其文化霸权对我们的影响。百余年来,我们大力学习西方文化,谋求现代化,这无疑是正确的,而且要继续学习,扩大开放。但在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也产生过全盘西化的思潮,对民族文化持虚无主义的态度,导致了民族文化的主体性意识彻底失落。这既不利于现代化,使现代化失去民族精神的支撑,又易导致食洋不化。,中国有五千年连续记载的历史,在世界文明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一切社会科学的原理必须通过历史的经验的检证,才能证明其真理性。国学热有助于人们对西方文化以特殊为普遍的立场进行反思,对引进或移植自西方的学术体系进行反思,通过中

14、国经验和中国智慧来建立中国文化的主体性,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平等交流。这种重视中国经验与智慧的努力,在实践领域尤为突出,如在西方管理思想之外,积极寻求基于中国文化的概括、提炼、引导的管理之道,已成为中国企业家最热门的追求。三、怎样学习国学学习国学就是要学习和研究前人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包括学习研究古代的器物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如断代史、地域史,思潮、流派、人物,但学者首先要有 “通观”的素养。而目前的学科限制,使我们培养的学生,离开古代学术传统渐行渐远,不利于深入研究。国学学科的设立是对现行文、史、哲、艺、政、教等分科式教育的一种必要的补充。设立国学学科绝不是要取代现行的文、史、哲、

15、艺、政、教等学科,而只是一种补充,完全可以并行不悖。现行西方大学的学科设置上,既有文、史、哲诸学科,又有古典学学科,不相妨碍,而恰好相互补充。我们拟设置的国学,类似于西方的古典学。,在传承、弘扬与学习“国学”方面,提倡“三纲九目”:第一,要强调“三个回归”,即回归文本,回归主流,回归核心。第二,要完成“三个沟通”,即沟通古今,沟通中外,沟通知行。第三,要实现“三个超越”,即超越文本,超越“四部”(即“经史子集”),超越国界。如西周时期的“六艺”,是培养“全人”人格的,德、智、体、美全方位发展的教育。“礼”、“乐”是道德、思想和精神的指导; “书”“数”是自然科学知识、文化技能的学问; “射”“

16、御”是军事技能、操作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孔子之后的“六艺” 却变成了纯粹的课本、书本知识: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在创立儒家学派的过程中,把官方的“大学”六艺,改变为儒学课本的“新六艺”即“六经”,后因乐失传变为五经。今天在学习“六艺”时不仅要回归对西周时期的“六艺”的认识,也要对五经认真研读。,中华文明对世界有过巨大的贡献,古代的许多重大科技发明发现闻名世界。直到十六世纪以前,中国的科技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直接推动了近代科学在欧洲的崛起。中国的先进文化更成为了欧洲启蒙运动批判神权和贵族的有力武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文化衰落是近代的事情。自秦汉至清代初叶,中国长期是以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先进

17、的大国雄立于世界。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是我国特有的博大精深、内容深邃的瑰丽宝库,我们要认真学习,积极汲取,大力弘扬。但传统国学中既有民主性的精华也有封建性的糟粕。不能认为传统国学全部都是体现文化精粹的所谓“国粹”。,我们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适应当代的世界潮流和新的形势,构建顺应历史发展方向的新的国学体系。曾子在大学中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曾子还接着说,要想修身,必先正心,要正心,必先诚意,要诚意,必先致知,要致知,必先格物。所谓格物就是认识、掌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只有掌握正确的理论并以此为指导,我们才能对风云变幻的历史迷雾有强烈的穿透力, 才不会迷失方向;我们才能掌控宏观、战略、全

18、局,高屋建瓴、势如破竹,不仅把握事物的现状,而且可能预测事物的发展和未来。目前的国学热还是处在大众教育和国学知识传播层面,相对于国学的学术研究来说还属于国学文化普及的层面,因此大学生首先要认真学习国学知识,其次可做一些相关研究。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国学素养。,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评价及其影响一、当今世界的文化影响2009.2.16中国青年报文章:文化影响力:反思与展望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竟争的重要因素。”中国现代化报告2009文化现代化研究依据2005年世界各国指标数据认为:中国文化影响力指数在全世界排名第七

19、,排在美、德、英、法、意、西班牙之后。中国倡导并致力于建立“和谐世界”这一理念拉近了世界与中国的距离推进了世界和平,赢得了各国尊重。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最大的优势和软实力,也是我们最大的特色 。美国的软实力很大程度上靠它的高校人才培养的能力、强大的信息传播能力和好莱坞等文化影响力。而我们中国要提高软实力则必须靠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说:“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在世界上一直具有相当的影响。” “中国文化在很多方面都具有吸引力。”,二、新世纪中国应给世界的奉献2009.8.24 人民日报海外版再谈中国拿什么奉献给世界 吴建民 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20、和坚持互利共赢的方针中华文化(长远的、主要的)1、西方文化的特点。 西方文化的哲学基础是二元对立论,即善与恶、美与丑、正统与异端、天堂与地狱,这些都是水火不相容的,一个一定要战胜另一个,甚至要消灭另外一个。,西方国家处理对外关系不合理。总以为自己肩负着文明的使命,要去改造人家,要人家跟着自己走、学自己的模式,不这样做就是大逆不道,所以要打击对方、制裁对方乃至消灭对方。美国前总统布什的“伊斯兰恐怖主义”的提法使全世界的穆斯林十分恼火,在他当政期间,美国政府提出了“大中东民主计划”,大概是想把中东诸国改造成为美国式的民主国家。 今天西方世界的媒体,在报道其他国家事情的时候,往往口气很大,颐指气使,

21、俨然是世界的裁判,可以随意指责人家这样不是、那也不是。,2010年9月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讲了一段话很有道理:他说现代人要有“全球视野,非常开放的心态。不要像美国的政治家一样,觉得美国是最好的。如果你不听我的话,我派个军队打掉你。不要忘了,这个世界存在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一套东西。这个世界如果只存在一种文化、一种价值观的话,就是世界末日。因为文化也像基因一样,需要杂交后产生新的文化,不能太狭隘”。 2、中华文化的特点中国人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和而不同的思想。文化上的多样性是没有办法消灭的,和而不同、接受不同、相互借鉴、和谐相处时最好的办法。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古

22、老文明。其根本原因是中华文化是与时俱进的,它愿意吸收世界各种文化的营养来丰富自己,它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是包容的而不是排他的。中华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一部分,随着亚洲的崛起,可能是到了东方文化、中华文化对世界做出更大贡献的时候了。在21世纪,我们中国对世界的最大贡献,可能不是中国制造,而是中国文化。,三、当今世界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北京大学汤一介教授认为: 1、经济全球化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将会产生重大影响,但美国等西方国家仍坚持“西方中心论”。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文化上的“西方中心论”正受到严重质疑。1993年美国哈佛大学享廷顿教授提出“文明的冲突”理论,仍然坚持西方中心论,

23、企图把他们的价值观强加给其他民族。这是以美国为中心的一种文化霸权主义的表现。1996年他出书: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改变,承认了世界政治的多极化和文化的多元,但他仍然希望美国成为世界的领导,坚持“西方中心论”的观点并没有改变。,2、关于新轴心时代的问题。“轴心时代”的概念是由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的。他认为公元前500年前后世界各地出现了一批伟大的思想家像老子、孔子、释迦摩尼、圣经中的旧约思想、苏格拉底、柏拉图等。这些文化经过2000年发展成了人类文化的主要财富。雅斯贝尔斯说:“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个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

24、火焰。”1998年到1999年世界各地哲学家、思想家提出,当今世界人类正在进入一个“新的轴心时代”。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就作了关于“新轴新时代”的演讲,欧洲和香港的多位学者都提出了“新轴新时代”的观念。1999年在费孝通教授主持的一次会议上,中国学者也研讨了这个问题。众多学者认为,当今世界多种文化的发展,正是对两千多年前“轴心时代”的一次新的飞跃。,3、二战后许多国家都从语言角度更加注重民族文化的独立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原来殖民地和受压迫民族的众多国家都要确认自己国家的独立身份,而民族的独特文化正是确认身份的重要支柱。像马来西亚、以色列等国就确定本土语言为官方语言。所以美国哈弗大学享廷顿教授说

25、:“任何文化和文明的主要因素都是语言和宗教。”一些东方国家的领导人和学者为了强调自身文化的特性,提出了以群体为中心的价值,以区别西方的以个体为中心的所谓世界价值。新加坡、韩国领导人李光耀与金泳三曾辩论,金认为西方价值就是世界价值;李光耀说不对,应该有个东方价值,东方价值是以群体和家族为中心的亚洲价值,西方价值则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享廷顿在他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也认识到了这一点。,4、未来经济可以全球化,科技可以一体化,但文化不可能单一化。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任何文化都会受到外来影响,只有发挥原有文化的内在精神,更好吸收外来文化才能滋养本土文化。费孝通说:“要吸收西方新的文化,而不失故我之

26、认同。”就是说吸收西方文化不能失掉对自身文化的认同。21世纪影响人类社会的文化发展,必将既是世界的又是民族的,这与2500年前不同。 有的专家学者认为,21世纪将可能由四种大的文化系统来主导 就是欧美文化、东亚文化、南亚文化、东北非文化(伊斯兰文化)。每种文化所影响的人口都在10亿以上。享廷顿说:“至少有十二种主要文明,其中七种文明已不复存在: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埃及文明、克里特文明、古典文明、拜占庭文明、中美洲文明、安第斯文明;五个仍然存在中国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人类社会如果希望走出当前的混乱纷争局面,就要批判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部落主义(即“原教旨主义”,如阿富汗

27、塔利班等),不断推动不同文化对话,使每一种文化都能自觉参与解决当前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5、中国传统文化要在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时发挥积极作用,就必须有文化上的自觉。费孝通教授早就提出了文化自觉的问题。所谓文化的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传统的人群对他自身文化的来历、形成过程以及它的特点和发展的趋势等等能做出认真的思考或者反省。要知道自己的文化起源、演变、优点、缺点和它将来发展的趋势。在充分理解民族文化内在精神的同时,与其他各种文化取长补短,吸取其他营养,充实和更新自身,适应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要求。当前影响世界安全的有两大问题:一是霸权主义为维持自身利益威胁世界和平(如伊、阿战争未经联合国授

28、权,美国集结一些国家开战);二是自然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如何解决人与人、人与自然、国与国、民族与民族、地区与地区等矛盾,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仁学和道家的自然无为的思想可以为今天的社会提供某些积极有价值的资源。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和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可以发挥其有用影响。,6、学习传统文化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我们必须给中国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以现代的诠释,使它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才能做到“古为今用”。 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说:“不能自圆其说的哲学绝不会完全正确,但是自圆其说的哲学满可以全盘错误。最富有结果的各派哲学向来包含着显眼的自相矛盾,但正是为了这个缘故才部分正

29、确。”所以任何哲学家、任何哲学体系都包含着哲学上的内在矛盾,不会是非常圆满的。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附录中讲了一段话:“黑格尔以后,体系说不可再有了。十分明显,世界构成一个统一的体系,即有联系的整体。但是对这个体系的认识是以对整个自然界和历史的认识为前提的,而这一点是人们永远也达不到的,因而,谁想要建立体系,谁就得用自己的虚构来填充无数的空白,即是说,进行不合理的幻想,而成为一个观念者。”观念者就是唯心论者。无论是儒家思想还是道家思想都包含着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内容,也存在着其内在自相矛盾的地方,我们要分析它,继承对今天有价值的部分,并给以现代的诠释。,儒家的“仁论”、道家的“道论”以及他们的“天人合

30、一”、“崇尚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思维模式,同样会对今天人类社会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在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且其哲学的思维方式也会对21世纪的哲学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但要“一分为二”辩证地对待传统文化。比如,如果夸大儒家思想的意义,它的人本主义将会走向泛道德主义,像一切以“修身为本”,所有的事情都靠修身是解决不了的,既靠德治也靠法制现代社会才能正常运转。再比如,如果夸大了道家崇尚自然、顺应自然的思想,自然主义将会泛滥,就会走向无所作为。我们不能无量开发自然、破坏自然,但也不能不利用自然,如果不利用自然社会怎么前进。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对当今

31、社会存在的某些社会问题起到作用,但它不可能解决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众多问题。我们要吸取传统文化和其他各种文化的先进因素,使我们的文化“日日新,又日新”,从而不断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在解决“和平与发展”这个世界主题中作出贡献,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概念及其再认识 中国艺术研究院刘梦溪教授认为:1、中国思想文化研究中有最重要的“三晚”时期:晚周东周末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百家争鸣”时期,孔、孟、荀、韩、墨、老、庄等中国最早的第一流思想家,就产生于那个时期。那是中国的思想文化的源头,是学术的经典时期。就世界史而言,那是世界历史的“轴心时代”。晚明明清鼎新,是一个文

32、化冲突非常剧烈的时期。以汉族为中心的华夏文化经历了一次次血与火的洗礼,“亡文化”就是“亡天下”,所以顾炎武有“亡国”和“亡天下”的说法。晚清是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点,是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撞击点和交汇点,是中国历史、文化与社会的大转变时期。,2、 “西方人”的思想文化走进中国有三个时期: (1)汉代佛教进入中国(西汉哀帝元寿年间,公元前2年)。佛教经历了漫长的中国化过程,特别是宋代的思想大合流,融佛入儒产生理学后,终于出现了最适应中国人心性的禅宗。然后是佛教民间化和世俗化,最终使佛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佛教进入中国的过程是中国文化吸纳、消融外来文化的显例。它的特点是:充实主

33、体、融化客体、思想再生、铸造新文明。 (2)明代天主教入华。西方的传教士如意大利人利玛窦,带来了天文、历法、数学、火炮制造等西方的科技,同时也把中国文化反馈回欧洲,对中西文化交流起到了早期的带领作用,增加了双方的初步了解。但对中国文化的主体丝毫未动摇。(3)晚清可以称作“西潮”冲击。西方人开着军舰、手持枪炮的大队人马来到国力日趋衰弱落后的中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经过1840年到1860年两次鸦片战争,通过南京条约、北京条约,“西方人”反客为主,中国文化的主体地位、国家的主权地位,遭到了根本动摇。,(附: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近现代历史上有过三次现代化的努力: 第一次是清政府迫于列强

34、的侵扰所做的初步现代化尝试,特别是洋务派三十年的辛勤积累,经过1894年至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被日本打断了; 第二次是民国政府的现代化努力,由于1937年日本军国主义的全面侵华战争,被再一次打断; 第三次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现在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过六十年已经取得举世瞩目成就,但现代化进程还未完成,还有更艰巨的任务有待完成。),3、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特质。晚清以前的中国文化可称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文化,也就是传统文化。文化应该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及其价值系统,这是广义的说法;狭义可指人类的精神生产及其成果的结晶,包括知识、信仰、艺术、宗教、哲学、法律、道德等等。因此,广义地说中

35、国传统文化就是指中国传统社会中,中华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品质如下:,(1)历史悠久。自夏商周算起四千多年,从“三皇五帝”算起已有五千多年了,所以称五千年的历史文明。(2)中国传统文化在不间断的同时,也是在较少变化的传统社会形态框架内生存的文化系统。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封建制度产生,从秦汉到明清,中国社会形态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但不同历史阶段文化有不同特色。如殷周时期有青铜器文化,秦汉有制度文化,唐有多元繁荣的文化,还有宋代的思想,明代的城市生活,清代的学术等等文化。(3)中国传统文化是多元文化形态。华夏文化为主体,同时包含众多民族的文化,就文化思想来说,儒、释、道三家主要

36、思想学说,呈多元互补之势。(4)中国文化是富有包容性文化,它的同化功能很强。中国文化精神的指向总是“和合”、“中和”,而不具攻击性和侵略性。,(5)中国传统社会主要是农耕社会,所以其文化精神的表现正面说有吃苦耐劳、生生不息的特点;负面说表现为自给自足的心理,缺少冒险精神,而且重农轻商,缺少商品意识和市场观念。(6)中国传统社会属于宗法社会的性质。 以家族为本位、家国一体。家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家的横向辐射是家族,纵向联系就是世系。传统社会常把家族和世系并称为家族世系。 中国传统社会很少使用“国家”这个概念,经常使用的是“家国”、“天下”的概念。“天下”包含“社稷”和“苍生”两部分内

37、容。社稷原意是对土神和谷神的祭祀,后来用来指国家政权。和社稷连用的是“江山”(江山指疆土、国土),社稷江山加起来,相当于国家。 “苍生”本意指长得很乱的草木,后专指老百姓。在中国传统社会社稷江山等于国家。社稷加苍生等于天下。所以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7)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三纲五伦”是传统文化核心的主要道德规范。“三纲”是对君臣、父子、夫妇关系的行为规范。“五伦”指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的关系。孟子称这“五伦”及其规范为“人伦”。汉代后又有“六纪”: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规范所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了。史学家陈寅恪认为

38、:“三纲六纪”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定义。他说:“吾中国文化之定义,具于白虎通三纲六纪之说,其意为抽象理想之最高之境。”君臣关系使用“忠”,父子关系使用“孝”,夫妇关系用“义”,朋友关系用“信”来规范。传统士人的最高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8)中国人的自然观、对自然的态度,主张“天人合一”,相信“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9)中国传统社会有完整的文官制度,在世界文明史上是仅有的。科举考试制度是中国独有的。,(10)总体看,中国人对宗教的态度比较马虎。孔子说:“祭神如神在”。佛教中国化之后演变为禅宗,宗教味道大为弱化。民间化、世俗化的佛教,随意的成分很强。道教是中国自生的自然宗教,操作

39、性强、信仰力度不坚实。中国人对待超自然的力量,信仰的成分不如崇拜的成分大。在中国人眼里,“天”是至高无上的,是最大的神。但对天是崇拜而不是信仰,因为天并不总是能满足人的愿望。对祖宗也是崇拜而不是信仰。(11)中国传统社会朝野、官府、民间界限分明。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儒家学说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道家和佛教的思想主要在民间。但儒、释、道三家思想又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不断互动互补,有较大活动空间。(12)中国传统社会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风格的艺术与文学。(13)中国传统社会还有一些特异的文化现象。如有阉官制度、有太监、施行一夫多妻制、女人裹小脚等是一些不健康的文化。,4、文化传统和传统的更新文化传统

40、是指传统文化背后的精神连接链。美国社会学家希尔斯认为:传统的含义应该指世代相传的东西,即从过去传衍至今的东西。文化传统更多的是指文化现象所隐含的规则、理念、秩序和所包含的信仰。儒家思想的内涵在先秦、西汉、宋代、清代都有所不同,都有新的成分添入。文化传统在传承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增添新的内容、新的典范,而且需要对异质文化的吸收和融合。传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一种综合。对不同质的文化传统的吸收和融合,可以使固有传统因注入新的血液而勃发生机,并变得更健康、更有免疫力。如唐代文化气象博大、心胸开阔、仪态轻松,就是与大胆吸收西域文化、融入异质成分有直接关系。到了晚清,国家处于被东西方列强瓜分的境地,有亡国

41、灭种的危险,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完全弱化,失去了与西方文化平等对话的条件。张之洞算是有心人,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但不过是应变的一种方式。随后则爆发了中国文化传统与西方异质文化的激烈冲突。,5、中国“近代”何以开始得那么晚。 宋朝和明朝,城市经济比较发达,手工业和商业相当繁荣,从明朝中期开始,已经有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两个因素使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缓慢难以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一是在中国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生产力比较低下的游牧民族占居中原并统治全国,典型的是元朝、清朝,两次都造成经济与社会的大破坏。二是农民起义造成改朝换代,一个又一个王朝原样重复。 中国文化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两部分。“中国文

42、化”这个概念是晚清知识分子自我反省检讨传统的用语,中国文化既包括传统社会的文化现象,又包括文化背后的精神连接链即文化传统。,国学课作业题(1)一、什么是“国学”?如何看待和认识“国学热”?二、如何看待新世纪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怎样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三、什么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三晚”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品质有哪些?,第二章:文化的概念与中国文化的开端,第二章:文化的概念与中国文化的开端一、文化及其内涵 1、文化是有思想的人创造的,文化的含义比较宽泛。汉语文化一词最早出现于刘向说苑指武篇:“圣人之治天下,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后来南齐玉融在三月三日曲水诗

43、序中写道:“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最早文化的概念是“文治和教化”的意思。 欧美对文化有160多种定义:拉丁文cultura原形为动词,含有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含意,英、法文表示栽培、种植之意,并引申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与中国的“文治教化”意思相近。19世纪以后先是用来指:心灵的某种状态或习惯。后来是指:一个社会整体中知识发展的一种状态。再后是表示:各类艺术的总体。到19世纪末,文化指:一种物质上,知识上和精神上的整体生活方式。这实际与中国语言中的“文明”一词更加切近。,唐代孔颖达疏解尚书舜典“睿智文明”时说:“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文明”是

44、从人类的物质创造(尤其是对火的利用)扩展到精神的光明普照大地,即文明兼容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双重意义,接近于今天人们通常理解的广义文化。这就是我们常说中国与埃及、巴比伦、印度共称四大“文明古国”而不称文化古国的原因。2、文化是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在文化的创造与发展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而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所以,文化是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同时也是改造“改造者”自身、即实践着的人的活动。人创造了文化,同样文化也创造了人。 恩格斯1876年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指出,文化作为意识形态借助于意识和语言而存在;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和符号系统;文

45、化就是人化,人的对象化或对象的人化,起源于人类劳动。,3、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由于文化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差异甚大,故有广义与狭义之分。(1)广义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作“大文化”。梁启超说:“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这个“共业”包括认识的语言、哲学、科学、教育;规范的道德、法律、信仰;艺术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器用的生产工具、日用器皿及其制造技术;社会的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众多领域。(2)关于文化结构,有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两分说;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说;物质、制度、

46、风俗习惯、思想价值四层次说;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六大子系统说,等等。我们这里简述“四层次说”:,物态文化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构成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它可以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衣、食、住、行为目标,直接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人类对自然界认识、把握、利用、改造的深入程度,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一种社会的活动,只有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进行。人类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又创造了属于他们自己、服务于他们自己、又约束自己的社会环境,创造出一系列的处理人与人相互关系的准则称为制度文化。制度文化包括经济制度

47、、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等。制度文化的特质、发育水平归根结底是由人与自然发生联系的一定方式所决定的。人们在相互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行为文化。它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汉书王吉传说:“是以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的行为文化是社会的、集体的,它们在时间上是传承的,在空间上是播布的。,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絪蕴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心态文化,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心态文化还可以区分为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态两个子层次。 社会心理指人们日常的精神状态和思想面貌,是尚未经过理论加工和艺术升华的流行的大众心态,如人们的要求、愿望、情绪等

48、等。它直接受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并与行为文化交融互摄,互为表里。 社会意识形态则是指经过系统加工的社会意识,它们往往是由文化专家对社会心理进行理论归纳、逻辑整理、艺术完善,并以物化形态通常是用著作、教课书、艺术作品等固定下来,播之四海,传于后代。 广义的“文化”从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上立论,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统统摄入“文化”的定义域。文化哲学、文化人类学方面的专家多持此类文化界说。(3)狭义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作“小文化”。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

49、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是狭义文化早期的经典界说。在汉语言系统中,“文化”本意是“以文教化”,亦属于“小文化”范围。,现代汉语词典对文化解释: 1)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2)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 3)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这是肯定“大文化”的概念,但基本上以“小文化”为视角范围,主要探讨涉及精神创造领域的文化现象。东西方文化有很大不同,普遍认为: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文化,西方文化是一种宗教文化。中国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流,道家、法家、佛学等为补充。西方文化的源头是希伯莱文化、希腊文化、罗马文化,体现为理性精神、人文精神、宗教精神的统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