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二-常德市教育局.ppt

上传人:ga****84 文档编号:456871 上传时间:2018-10-09 格式:PPT 页数:92 大小:86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二-常德市教育局.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二-常德市教育局.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二-常德市教育局.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二-常德市教育局.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二-常德市教育局.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复习提纲,一、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时代背景,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直接动力: 称霸天下的欲望. 目的: 富国强兵.,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产生(生产力),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法家学说成为改革变法的思想理论武器,阶级,新兴地主阶级日益壮大(生产关系),时代背景,比较管仲改革(春秋时期)与李悝变法(战国时期)异同,比较春秋改革和战国变法的不同,并分析其不同的根本原因.谈谈你对战国变法运动的认识.,同异:见上表.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不同.春秋时期,奴隶制开始瓦解;战国时,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已

2、经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阶级力量增强.认识: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从背景看:是在春秋后期地主阶级取得夺权斗争胜利基础上进行. 从内容看:对旧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进行了改造,使封建制度在各国得以确立.变法促进了社会发展,变法后,历史上出现了一个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时期.,战国初期,在经济、政治、文化上,秦国都落后于六国(“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广纳贤士,重用商鞅商鞅积极宣传变法的意义,为变法扫清思想障碍其它国家的改革变法为秦国提供了一定的经验教训,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一、变法的历史背景,一、变法的历史背景,二、变法的主要内容(前356年和前350年两次变法)具体内容见教

3、材,1、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建立什伍制2、经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3、政治:废分封制,建立县制,加强中央集权;4、法律:实行什伍连坐法;规定轻罪重罚5、文化:焚烧诗书,加强思想文化统治.,三、评价商鞅变法(课标:)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消极影响,积极作用,沉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地主经济,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壮大了军事力量;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变法,收富国强兵之效。它不仅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经济和政治基础,而且对后世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轻罪重刑, 轻视了教化;连

4、坐法加重了对人民的压迫。法律严苛,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重农抑商,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长期歧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材料:1、秦孝公时,曾有人当面批评商鞅“相秦不以百姓为事”,“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基本要领,是注定不会有好下场的,“君之危若朝露,尚将欲延年益寿乎”?2、西汉时,著名思想家贾谊总结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3、有些人认为,秦朝二世而亡的根子或许早在商鞅变法时就已经种下了。,这几段材料是从哪一角度来认识商鞅变法的?,【知识拓展】怎样看待商鞅变法的消极影响(或者称历史局限性),提示:商鞅变法历

5、史局限性表现在:但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方向,推进了秦国社会的发展,体现了那个时代的要求.商鞅变法虽有局限性,但这些并不能掩盖其变法的巨大进步性。其积极性是主流,其消极性居于次要地位。,商鞅变法获得成功原因有哪些?,顺应了历史潮流: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是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趋势。(根本原因)变法的内容已经深入人心。即便是商鞅遇害,“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商鞅的正确决策,推行新法的坚强决心。法家思想奠定了变法的思想理论基础.商鞅同守旧派贵族的论战, 扫除了变法的思想障碍;他取信于民,执法如山,不惧权贵。秦孝公有变法图强的决心,对商鞅支持、重用。,四、商君虽死,秦法未亡,一

6、、变法的历史背景,二、变法的主要内容,三、评价商鞅变法(课标:探讨商鞅变法历史作用),小结:商 鞅 变 法的特点,(1)商鞅变法的核心内容可概括为“农战”和“法治”(2)商鞍变法是实行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严重、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3)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增加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新型地主阶级的统治(4)商鞅变法的许多措施,不仅为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与政治基础,对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材料一 “有司言三铼钱轻,易奸诈,乃更请诸郡国铸五铼钱。”材料二 大农上盐铁丞孔仅、成阳言:“山海,天地之藏也,皆宜属少府,敢私铸铁

7、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材料三 元封元年,桑弘羊为治粟都尉,领大农,尽代仅管天下盐铁。弘羊以诸官各自市,相与争,物故腾跃,而天下赋输或不偿其僦费,乃请置大农部丞数十人,分部主郡国,各往往县置均输盐铁官,令远方各以其物贵时商贾所转贩者为赋,而相灌输。置平准于京师,都天下委输大农之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即卖之,贱则买之。如此,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踊。故抑天下物,名日“平准”。天予以为然,许之一岁之中,太仓、甘泉仓满,边余谷诸物均输帛五百万匹。民不盗赋而天下用饶。 以上材料均出自史记平准书请回答:(1)三则材料分别提出了什么主张?(6分)(2)根据材料分析这项主张的积极作

8、用。(9分),A(1)统一钱币为五铢钱;实行盐铁专卖政策;实施均输平准之法。(6分)(2)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利于平抑物价,稳定经济秩序,利于增加财政收入、打击地方豪强势力,有利于国家的统一。(9分),第6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标要求:北魏孝文帝改革(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一、北魏统一北方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鲜卑族拓跋部的崛起与强大(由游牧到定居农耕;建立政权定都平城)2、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结束了多年分裂混乱(439年)3、各民族相互融合的历史趋势出现4、鲜卑贵族早期统治激化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

9、盾(民族歧视政策;贵族的巧取豪夺)5、冯太后与孝文帝改变社会落后现状,学习先进汉文化的坚定态度,一、北魏统一北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北魏均田制,发展:均田制开始实行于北魏时期,隋唐时进一步发展,唐朝中后期逐渐瓦解。 核心内容:政府将国家控制的荒地授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徭役和兵役,主要土地只准使用不准买卖。 意义:均田制使农民拥有少量土地,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社会稳定,也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迁都洛阳,推动改革的深化,概况:迁都洛阳是孝文帝亲政后的第一件改革大事,之前的改革决策者是冯太后设巧计迁都洛阳为何迁都

10、洛阳会成为改革的一项内容?,迁都原因:政治上平城故地保守势力十分强大经济上地处偏僻经济比较落后军事上强敌柔然时常骚扰很不安全地理上难以有效控制中原地区,一、北魏统一北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1、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2、学习了汉族的先进制度与文化,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3、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四、改革成功的原因:,1改革顺应了历史潮流。,2孝文帝胆略和卓识。,第7课北宋王安石变法,课程标准:(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评价其历史作用。,一、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11、,1、积贫积弱导致北宋中期的三大社会危机财政危机、边疆危机和政治危机(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2、范仲淹“庆历新政”的失败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3、王安石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三不足”的大无畏精神的影响,政府低息贷款,设市易务稳定市场,以钱代役,鼓励兴修水利,按土地多少收税,二、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就近采购,节省货款和转运费等,精减军队,废诗赋取士旧制重经义策论考试,农户十家一保闲时练兵战时入军,官马由农户保养,由固定将官带军队,贯彻择优录用原则,二、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三、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及结局,1、历史作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政

12、府的财政收入增加;军队的战斗力有一定提高),2、最终结局:失败原因: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和富商的利益,遭到激烈反对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新法变质,徽宗时蔡京以新法之名行聚敛之实,(1)归纳北宋中期出现“三冗”二积”局面的原因。,答:“三冗”原因:北宋增设了大量官僚机构;北宋“恩荫”制度实行,受到“恩荫”的对象过滥。这是官员数量的增加,形成“冗官”的主要原因。为防御辽和西夏,大大扩充军队,同时还采取“荒年募兵”的办法,将大量流民招进军队。形成庞大的军事体系,造成“冗兵”问题。养兵、养官所需的巨额费用,加上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及高额赔款,都给宋政府带来沉重财政负担,形成“冗费”。“二积”

13、原因: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导致积贫局面的形成。北宋吸取藩镇割据的教训,大力削弱武将的兵权,带来的后果是指挥效率和军队的战斗力降低,导致宋军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连年战败,形成积弱的局面。,(2)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关键问题是什么?对此,王安石变法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什么?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答:关键问题:财政危机,国家财政人不敷出。指导思想;以“理财”为中心,增加财政收入,减少和节省开支。具体措施:通过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措施增加财政收入;通过精减军队,缩减编制等减少军费开支,保甲法、保马法也节省了国家的开支;改革科举制度,考经义策论.,(3)

14、王安石变法取得哪些成效?为什么最后失败了?,答:成效:推行的理财新法在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人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军事改革,节省了军费开支,改变了宋军原有的编制,使宋军的战斗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失败原因: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阻挠和破坏。在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两次重要的变法运动。比较两次变法的异同,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两次改革成败的认识。,同: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都得到了王权的支持;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变法都对生产关系

15、作出了调整。异 背景:商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根本目的:商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则是为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性质:商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结果:商鞅变法成功;王安石变法最终败。,(3)认识: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问题:北宋建国之初就有重大社会改革。结合史实说

16、明,北宋初期的社会改革和北宋中期的社会改革各针对什么问题?各自的目的是什么?两者之间存在什么内在联系?,北宋初期:背景:自唐朝至五代十国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目的: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强化中央集权。内容:加强中央集权. 北宋中期:背景:宋初以来形成的“三冗”问题和积贫积弱的社会危机。目的:富国强兵。内容:主要是政治和经济改革。 内在联系是,北宋中央集权的措施造就了“三冗”问题,并激化了社会矛盾。这迫使北宋中期的统治者不得不进行改革,以扭转积贫积弱引发的危机。,第10课欧洲宗教改革课标要求: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17、。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思考:16世纪初的欧洲为何会发生宗教改革运动?德国为何会成为宗教改革的发源地?,一、中世纪的天主教会宗教改革发生的原因:社会原因:罗马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严重阻碍了欧洲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经济根源:1415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和重商主义思想的流行,同教会的轻商思想产生冲突. (P74)政治因素: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及新贵族要求分享政治权利;民族国家的形成要求打破中世纪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 (P74)思想文化:文艺复兴运动和反天主教的“异端”思想为宗教改革奠定思想基础.德国因素:德国受罗马天主教会压榨最重导火索

18、(直接):兜售“赎罪券”最终成为导火索,解读课标要求: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直接原因:在思想文化和经济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教会贪婪腐败,其掠夺最终引发改革运动,1、天主教会在思想文化和经济政治上居统治地位思想文化:中世纪的西欧人人都是天主教徒,基督教教义的“原罪”与“救赎” 说,决定了天主教会的精神控制地位;教会还垄断教育经济上:占有各国土地的1/3,收取什一税政治上: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各国王权软弱2、天主教会的贪婪腐败最终引发改革运动表现:教阶森严、奢侈腐化、荒淫无度、迫害“异端”(宗教裁判所)、贪婪敲诈,二、马丁路德发动宗教改革改革的开端问题: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有

19、哪些?1、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及影响: 公布九十五条论纲:拉开改革序幕 重新解释基督教教义:主张“因信称义” 翻译德文版圣经, 圣经是人们惟一信仰的权威 简化天主教仪式, 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高于并支配教权 影响:形成新教路德宗,影响德国和北欧,二、马丁路德发动宗教改革1、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及影响:2、路德新教教义:“因信称义”:信仰上帝即可得救意义:全体信徒皆教士意义:信仰的唯一根据是圣经意义:,否定天主教会和教皇的作用,追求地位的平等,否定天主教会神学说教的垄断地位,、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及教义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惜时如金和建立“廉价教会”的经济观念及否定权威和追求地位平等的政治要求;2、实质:

20、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及思想改革运动,问题:完整归纳路德教教义的内容,结合路德宗教改革的其他主张并联系必修3的相关内容,分析和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是什么?(课标),三、加尔文与日内瓦的试验改革的深入问题: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主张有哪些?1、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主张及影响: 重新解释基督教教义:反对盲从,圣经权威至高无上; 主张信仰得救,即先定论 简化教会组织和宗教仪式,选举神职人员 制定严格的道德标准,过节俭生活 教会监督国家、社会和家庭 将日内瓦改造成政教合一的神权共和国 迫害异己,判处塞尔维特火刑(人教版) 影响:形成新教加尔文宗,影响法、英等国,提示:相同:强调圣经的地位主张信仰得救不同:加尔文

21、把信仰得救解释为先定论,即人的得救与否完全由上帝预定,人的意志无法改变;人在现世的成功与失败就是得救与否的标志。 这种主张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和罗马教皇的作用,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所以说该教义更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更为激进。正如恩格斯所言:“加尔文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问题:比较加尔文与路德两大新教教义的异同。为何说加尔文教义更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四、英国王权与天主教会的决裂 独具特色的英国宗教改革 问题:英国宗教改革的方式与前两次有何不同? 1、英国借助王权建立起附属于王权的民族教会: 原因: 英国较早形成为统一的民族国家 婚姻继承问题导致亨

22、利八世与教皇决裂,形成:亨利八世时通过至尊法案,英王为教会首脑,教皇无权干涉;保留天主教基本教义和仪式解散修道院,没收其土地财产,修士还俗伊丽莎白一世时重申至尊法案神职人员效忠英王信仰得救,圣经为惟一标准,四、英国王权与天主教会的决裂 独具特色的英国宗教改革问题:英国的宗教改革运动有何独特之处?1、英国借助王权建立起附属于王权的民族教会: 原因: 形成:亨利八世时和伊丽莎白一世时,2、英国宗教改革运动的特点: 改革方式:是依靠王权自上而下进行的 新教内容:保留了较多的天主教成份 英国新教:英国国教(会),五、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1、在宗教改革运动的打击下,罗马天主教会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称

23、教会改革(纯洁)运动,2、宗教迫害和宗教纷争的激化推动了宗教宽容政策的发展德国法国,3、核心积极作用:打击了欧洲封建统治的支柱天主教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为欧洲走向现代社会创造了条件,对欧洲宗教改革的认识,1.信仰问题是不能靠武力解决.2.实行彻底的宗教宽容,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小结:欧洲宗教改革:背景:过程: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改革的开端,加尔文与日内瓦的试验改革的深入,独具特色的英国宗教改革)历史作用:,第13课俄国农奴制改革课标要求: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3

24、)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一、农奴制改革背景,3、军事: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暴露了农奴制的落后,2、经济:农奴制阻碍了俄国农业和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4、思想:“十二月党人”起义和新“知识分子”群体变革思想的推动,5、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认识到惟有变革才能自救,1、政治:农民起义不断,社会矛盾尖锐,克里米亚战争(外),变革的呼声 (内),解放法令,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内容,背景,日俄战争 (外)1905年革命(内),斯托雷平土地改革,影响,背景,知识结构,第15课日本近代化的起航明治维新,课标要求:明治维新(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

25、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历史地位。,1、幕府统治出现危机(内),一、背景,(1)政治:19世纪以后,社会各阶层对幕府统治强烈不满,尤其下级武士,迫切希望改变现状,(2)经济:幕府采取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因素充分发展,(3)外交:闭关锁国政策使日本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2、外国势力入侵,民族危机加深(外),(1)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入侵,民族危机加深,(2)下级武士萌生强烈的民族意识,探寻救亡图存之路:吉田松阴,(3)幕府高压政策激化了社会的内部矛盾,有志之士通过幕府改革挽救民族危机的希望破灭.,3 、武装倒幕和明治政府的建立,改革条件

26、的成熟.,“尊王攘夷”,背景:民族危机加剧,幕府妥协退让恐怖镇压主要参加者:中下级武士活动:刺杀幕府当权者,袭击在日本的西方商人等结果:失败,倒幕运动兴起,原因:尊王攘夷运动失败;改革现状,实现富国强兵国内形势: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准备工作:增强经济军事力量;建立根据地;联络其它藩国;密切同英国关系;获得天皇支持结果:“大政奉还”,戊辰战争,原因:推翻幕府,真正取得国家领导权过程:1868年,京都政变,成立明治政府结果:幕府统治被推翻.,二 基本内容,加强中央集权,废除等级制度,改革政治体制(相对滞后),最先进行,为推行其它改革,实现富国强兵,奠定了坚实基础,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确立了日

27、本近代天皇制政治体制(君主立宪制),1、政治领域的改革措施及作用:核心词-立宪政体,土地改革,殖产兴业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掀起了工业革命的热潮,仅用30年时间,就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2、经济领域的改革措施及作用:核心词-殖产兴业,二 基本内容,提高农业生产力国内市场狭小,殖产兴业,教育改革,介绍西学,重视传播,社会习俗,打破等级制度取得显著成果,吸收西方思想文化和习俗,改变落后愚昧;东方伏尔泰福泽谕吉影响巨大,3、思想文化和社会习俗的改革:核心词-文明开化,二 基本内容,目的:巩固天皇新政权,建立近代化的独立国家,(一)政治上:从早期的废藩置县,取消等级身分制,加强中央集权,到后来确立起近代立

28、宪政体(二)经济上:殖产兴业,大力发展资本主义(三)文化上:大力推行“文明开化”政策(四)军事上:建立常备军,为扩张创造条件,小结: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三、历史作用和局限性,1、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日本走上近代化道路 .,2、是亚洲近代唯一走上独立发展的国家,很快成为亚洲强国.,3、明治维新为亚洲国家一些立志摆脱落后状况、实现民族振兴的人们提供了某些经验 .,作用:,经济: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了由落后农业国向先进工业国的转变政治:实现了由早期中央集权向后期立宪政体的过渡,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文化: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得到传播,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局限性:1经济: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消极性

29、不断显现,农民的贫困,影响市场扩大,制约工业发展2政治:宪法颁布后,藩阀依然长期垄断政权,议会形同虚设,人民没有民主权利3文化:愚民政策和天皇崇拜思想的根深蒂固4军事:利用民族主义,强化军国主义,对外进行扩张,给亚洲各国带来沉重灾难 .改革的局限导致日本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三、历史作用和局限性,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思考:日本的君主立宪制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相比,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形式上.,P122思考:归纳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英、法、美、俄、日、德、意等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不同途径。(课标: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归类:英国和法国:美国:俄国和日本:德意志和意大利:,方

30、式:资产阶级革命民族独立战争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民族统一运动,学术界一般认为,日本“明治维新”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但是,在最近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有些学者主张:“明治维新”应理解为一次“明治革命”;而另一些学者则提出“明治中兴”的解释。问题:(l)你认为其中哪一种观点更合理?为什么?(2)请说明另外两种观点的可以理解之处。(从背景经过和结果来看),(1)“改革”说,明治维新由天皇主持且自上而下完成;日本由此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革命”说:明治维新是在武装倒幕的前提下进行的,它确立了以天皇为首的地主和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 “中兴”说:维新前,日本遭受外来侵略,天皇被幕府架空.维

31、新后,天皇重掌朝政,促进了经济发展,维护了民族独立.,(2000)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法两国已形成一套较为健全的议会民主制度。请分别说出这时俄国和日本政治体制是怎样的,(2分)与英法的主要差异是什么?(2分)从这四个国家由封建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所走的道路,造成这种差异的历史原因。(9分)说明答题时要概括论述,不要罗列具体过程。,俄日体制:俄国为沙皇专制.日本为天皇制.主要差异:英法为民主政治体制;俄日为专制主义体制.历史原因:英法的过渡道路是资产阶级革命,对封建制度改造比较彻底.俄国过渡道路是1861年改革,日本过渡道路是明治维新,两者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对封建制度改造程度的不同是造成

32、差异的主要历史原因.,第16课 戊戌变法,课标要求:戊戌变法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一、变法背景,1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2 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3 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 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4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兴起.5公车上书揭开序幕. 6宣传维新强学会与时务报(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目的:救亡图存),早期维新思想代表:王

33、韬、郑观应(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来)主张:(经)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政)建立君主立宪制; (文)兴办学校认识:没有形成系统理论,没有付诸实践。,民族危机: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 甲午战争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2 民族工业(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出现和发展,时间: 19世纪6070年代原因: 外商企业和洋务工业的刺激表现: 上海、广东、天津 (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出现,时间:甲午战争后(1894年)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

34、历史舞台)原因: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帝国主义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提供客观条件中国人民收回利权运动,初步发展,进一步发展,时间:一战期间(1914年-1918年)原因: 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民族资产阶级大受鼓舞. “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成为当时的两大思潮. 爱国心的驱使和利润的刺激,使民资乐于投资新式工业.特点:短暂;不平衡性,同:都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观念,都主张维新变法,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在维新宣传中,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的政治主张各有侧重,试比较异同.,异:,二、变法过程,1、引发事件:1897年德强

35、占胶州湾2、施政纲领:应诏统筹全局折为什么?,3、开始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4、失败标志:戊戌政变; 戊戌六君子,三、变法内容,根本原因: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弱小 旧势力的力量强大(悬殊的力量对比是根本原因),重要原因: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的勇气 , 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 脱离群众,依靠的皇帝没有实权,四 变法失败的原因:,五、变法的评价:,2.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3.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4.运动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

36、不通.,1.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第二种答案:(1)戊戌变法是一次失败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2)康、梁在变法中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如果变法成功,中国将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所以,戊戌变法名为变法,实为改变社会性质的资产阶级革命。(3)但是变法没有发动群众,仅仅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因而是不彻底的。最后,戊戌变法被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镇压而失败。维新派通过光绪帝向全国颁布了一系列变法法令,是资产阶级暂时、部分地获得政权,是一次资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尝试。,1995年上海高考题: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也有人认为它是一次失败了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

37、革命。你同意哪一种观点?为什么?,同意第一种观点.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原因:领导变法的康有为梁起超等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变法提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变法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缺乏反帝反封的勇气,采取改良的办法,实行君主立宪制;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年)世纪末中国维新变法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与世纪法国启蒙思想相比,两者在促进社会变革的作用上有何不同?为什么?,基本内容:中国维新思想要求抵抗帝国主义侵略,摆脱民族危机;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作用:法国启蒙思想为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

38、命作了充分的舆论准备,成为强大的思想武器,革命摧毁了封建制度,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中国维新思想促成了戊戌变法,力图改变中国的现状,以实现独立进步和富强,但变法很快夭折.,原因:经济原因: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远不如18世纪的法国.阶级原因:,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队伍不如当时法国强大,没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性强,具有突出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思想原因:中国维新思想是在中国封建传统十分顽强和民族危机加深的条件下仓促形成,缺乏比较成熟的理论基础.法国启蒙思想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完整体系.历史条件:中国维新思想实施的历史条件是封建势力强大而民族危机加剧,没有法国启蒙思想条件成熟.群众

39、基础:中国维新思想没有充分动员人民群众,远不如法国对人民群众作充分的思想动员,一、古今中外重大改革的分类1、奴隶社会的改革 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管仲改革,3、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1)思想文化领域:欧洲的宗教改革(2)确立资本主义: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4、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中国的改革开放,2、封建性质的改革 (1)确立封建制度:魏文侯变法、商鞅变法 (2)挽救危机、自我完善:王安石变法、阿里改革 (3)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二、古今中外重大改革的背景归纳(目的) 1、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统治危机严重,2、旧

40、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改弦更张、移风易俗、解放思想,3、民族危机严重,救亡图存,缓和矛盾、挽救危机、维护统治,三、古今中外重大改革的成败原因归纳 1、成功的改革(课标),梭伦改革、管仲改革、魏文侯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欧洲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王安石变法、 阿里改革、戊戌变法,2、失败的改革(课标),3、成功改革的共同原因: (1)改革本身顺应时代潮流-根本原因 (2)改革领导者的杰出才干和灵活决策 (3)改革者的坚定意志和强硬手段4、失败改革的共同原因: (1)改革的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改革者本身的局限 (2)反对势力的强大,四、古今中外重大改革简要回顾: (课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