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题目F市“两分两换”中利益均衡问题的思考土地制度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制度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制度的本质是协调不同主体在追求自身经济利益过程中形成的利益关系的行为规则。当潜在利润大于新制度的交易成本时,新的制度安排就会出现。土地制度问题一直是中国传统社会历史演变的主题,制度变革对农民土地权益的实现和农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也是我国在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抓手。随着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进入工业化中后时期,土地资源日益紧张,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要求显得十分迫切。F市是浙江传统的产量区和农业大市,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土地资源紧张问题日益突出。为此,F市积极
2、探索农村土地制度改革,2008年8月启动“两分两换”试点工作,已经产生了积极的成果,在全国范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是F市市在实行“两分两换”时,有学者周维宽(2005)研究认为,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土地流转势在必行,但有的地方在土地流转中不注意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生民(2003)认为保障农民的土地流转权,是关系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以及农村稳定的大事。张春雨(2009)认为土地换社保,因征地导致土地发生转移,失地农民开始面临社保缺失导致生活无保障,因而需在征地同时,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保问题。本文主要从F市市“两分两换”实施的基本情况入手,来探讨“两分两换”对农民利益的影响问题,
3、重点是分析和论述农民利益变化的状况及由此形成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运用有关理论进行分析,探究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应如何解决一、关于土地制度变迁与农民利益问题(一)土地制度的概念陈红生(2002)认为,土地制度是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关系的总和,是关于土地这一基本生产资料的所有、使用、管理的原则、方式、手段和界限等的2法律规范与制度化体系,它反映着因利用土地而发生的人与人、人与地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雷利巴洛维(1989)在土地经济学一不动产经济学一文中写道,土地制度是一定社会经济制度下一个国家与社会因人们利用土地而产生的人地关系以及其中人与人关系的一种法定的结合形式,即由国家社会制定的人们共同遵守的
4、土地利用法制规范与政策。(二)制度变迁对农民利益的影响一是农户承包使用土地的预期不足,对预期净收益的顾虑不能形成有效的农业投入和积累机制,影响土地产出效率。二是土地承包权属不充分,无法实现土地流转,影响资源配置效率。农户耕作的土地具有分散化、细碎化的特点,不利于先进技术的推广和防范风险,不利于规模经济的实现。三是土地收益分配机制不规范。各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存在诸多不合理和不规范,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承担了过多的合理和不合理负担,降低了现有农地制度对农业生产的激励,不仅折射出现有土地制度的缺陷和弊端,也投射出进一步改革的紧迫性。何凌云,黄季焜(2001)认为,农村土地流转必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
5、原则,为了保障农村土地流转效率目标的真正实现,必须高度关注与科学界定农民的土地权益,使农户真正享有占有、使用、收益与处分四权统一的承包经营权。李竹转(2003)从土地经营制度分析,美国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历史基础是家庭私人农场。从美国农业生产发展的历程看,其经历了一个由小规模分散粗放型家庭经营,到家庭适度规模经营阶段,最后发展到现代化的专业化综合性的家庭大规模经营阶段,形成了美国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新格局,即农工联合企业或农工企业的诞生和普及,从而实现了产供销一体化和农业生产经营的企业化。在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确立与运行过程中,在农村土地等生产要素的组合与配置过程中,美国政府往往通过土地产权制度的有
6、效变革来推动农村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与优化配置。在农民家庭农场的建立与发展过程中,政府通过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借助于土地租佃等形式来扩大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在家庭经营过程中,政府把国有土地只保留法律意义上的所有权及其相应的收益分离权,其他一切收益均归家庭经营主体所有,以此来提高土地投入产出效率,为农村土地经营制度内在潜力的释放创造必要的契机与动力。林翊、林卿、巫极(2009)对匈牙利在推行土地私化过程中进行了分析,认3为其中原本要达成的“土地私有化”和建立私人农场“的任务目标,实际上只能做到前者。农民土地权益遭受损害而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至今难以解决。一是土地流失现象非常严重;二是国家资产和农
7、业基础设施遭受较大破坏;三是农业生产的动荡和持续衰退。二、关于“两分两换”的基本概念朱兴祥(2009)认为“两分两换”是指将农村宅基地与承包地分开、将农民住房拆迁与农村征地分开;农民以宅基地置换城镇房产、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社会保障,加快农村新社区建设。王彧、郭锦辉、张海生(2009)认为,所谓“两分两换”就是按照“土地节约集约有增量,农民安居乐业有保障”的要求,以“农业生产经营集约、农村人口要素集聚,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为目的,将宅基地与承包地分开,搬迁与土地流转分开;以承包地换股、换租、换保障,推进集约经营,转换生产方式。以宅基地换钱、换房、换地方,推进集中居住,转换生活方式。南方
8、日报(2009)中写到“两分”即原村民旧宅基地与建设新社区用地分开,村民住宅的拆迁与新社区建设分开;“两换”即村民以宅基地及住宅与新建社区住房对价置换,以新建集体物业换社会保障。具体来讲,就是村集体通过引入开发商,利用征地的“集体留用地”合作开发,建设成商务、商住一体化的现代化城市新社区,与村民的宅基地及住宅进行对价置换,集体商务物业经营收入,用于村民的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股份分红等。姚作汀、施方、叶科、钱哲(2009)认为,“两分两换”是指农民分别用宅基地的使用权和承包地的经营权,换取住房推进集中居住、换取社会保障推进集约经营。即以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农民自愿为原则,通过政府
9、主导、政策激励等手段,对农民原有住房和宅基地的节约使用进行合理补偿,换取新居住点的国有土地公寓房或集体土地联排房,促进人口向城镇和新社区集聚;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统一流转、统一收储、统一发包,换取土地流转收益和社会保障,踧踖土地向种养大户和经营能手集中,加速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结合“两分两换”试点实际,欧林、刘芦苇(2009)给“两分两换”得出了一个新的内涵,在“将宅基地与承包地分开,搬迁与土地流转分开”的“两分”基础上,适时把“两换”的内涵拓展为“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换股换租换保障,推4进土地集约经营,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以宅基地换钱换房换地方,推进农民集中居住,转变农民生活方式”。新内涵的注入,进
10、一步清晰和拓展了F市“两分两换”试点工作的思路,也让市民对该工作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深化。综述以上学者的论述,“两分两换”指的是将宅基地与承包地分开,搬迁与土地流转分开;以宅基地置换城镇房产,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社会保障。三、关于“两分两换”的实质与意义从长远看,朱兴祥(2009)研究认为这一制度的推进,有利于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和高效生态现代农业建设;有利于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推进开拓广阔空间;有利于促进资金、劳动力等要素在城乡间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有利于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让农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从而为建设现代新农村、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11、、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打实基础。沈俊(2009)认为“两分两换”作为土地制度改革的一种新规模式,主要特点就是拓展了农村宅基地整理的内涵,不再将宅基地整理局限在如何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到某一范围内,而是把建设征地、农房搬迁、宅基地整理、承包地流转、社会保障等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的诸多因素紧密联系起来、统筹考虑、对加快城乡统筹发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优化集聚资源配置、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推行“两分两换”试点工作,有利于农村集聚,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为城乡发展拓展了空间,有利于农业的规模经营,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二、三产业发展,有利于优化城乡土地、人口、产业布局,增强区域集聚社
12、会发展后劲,尤其是为农民创新、创业拓展空间,为吸纳农民在城镇有比较稳定的就业和定居创造条件,促进农村人口的梯度转移,加快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进程。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教授邵峰(2009)认为,“两分两换”是F市市以政府为主导,协调推进新型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是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有益实验。两年多的实践表明,它具有一石多鸟的效果。姚作汀、施方、叶科、钱哲(2009)认为,“两分两换”实现了村庄布局科学化、村民居住社区化、农房产权合法化、农业生产规模化、土地利用集约化,加速了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5四、关于维护土地流转中农民合法权益的分析周维宽(2005)研究认为,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13、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土地流转势在必行,但有的地方在土地流转中不注意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一是土地流转租金标准的确定不尽合理。没有从流转土地的地理位置、农民对已有土地的改造投入、农业税税率的逐年下降、国家对粮农的直接补贴以及农产品价格上涨带来的收益等因素综合考虑土地流转租金标准,而是以农民单一种粮所取得的收益进行比较。二是土地流转合同的签订不够规范。一些合同对土地出租人、承租人的责任权利规定得不够准确具体,存在一定的漏洞和歧义,由于农民文化水平和法律知识的局限性,产生合同纠纷后往往处于弱势地位。三是土地流转的租金不能及时到位。部分“失地”农民主要靠租金为生,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势必会影响农民的生产和
14、生活,影响农民对农业结构调整的理解和支持。四是截留、扣缴土地流转收益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村级组织向流转的承包户收取“管理服务费”,用于村干部在土地流转中付出的超额劳动补偿,有的截留一块用于兴办集体生产公益事业等。上述问题的存在,影响和挫伤广大农民对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妨碍土地流转工作的正常开展,甚至会引发社会矛盾。因此,周维宽(2005)认为,要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制度,各级党委、政府必须认真贯彻已有的农村承包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政策、法规和要求,防止土地使用权流转工作中的越权和侵权行为,相关职能部门要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同时,要加强对土地流转工作的监督管理,发现问题及时查处和纠正,确保农
15、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生民(2003)认为保障农民的土地流转权,是关系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以及农村稳定的大事。搞好、搞活农村土地流转,首先要依法保护农户的这些权利,不能以任何借口剥夺农户的流转决策权,更不容搞“暗箱操作”、“借地渔利”。其次,基层政府和村级组织要善于引导、做“好中介”和“好参谋”,不能与民争利。三是维护农户在土地流转中的应得利益。土地流转的全部所得,应不折不扣地返还农户。而要将这些措施真正落到实处,关键是地方政府真正树立起“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思想。沈俊(2009)研究认为开展“两分两换”试点工作,通过承包地流转和宅基地整理复垦,既保证了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减少,
16、又可以有效提高6土地集中连片的程度,突破农户传统分散生产方式,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增强粮食生产能力,以园区化、专业化基地为主要形式,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粮经比例优化,显著提高土地产出率,形成效益型经营体系,是发展高效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欧林、刘芦苇(2009)认为,对以租赁或入股形式长期10年以上全部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在其按相关文件规定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时,可选择按城镇居民缴费基数缴费,给予对应的财政补贴。今后如流转土地被征用或参加职工养老保险,按有关规定给予衔接计算。为确保这些人员的保障落实到位,县市、区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要于每个月的上旬将全部流转土地的农户信息登记造册,报送劳动保障
17、部门和社会保障经办机构。基于以上学者的论述,本人认为土地是一项重要的生产要素,农民的生存、就业、养老等保障问题是依靠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来解决,社会保障由社会来承担,农民的生产和社会保障是相互独立的。但在我国特殊国情和制度背景下,土地体现的不仅是生产功能,还充当着农民可长期赖以生存的保障功能,在农村土地是一种综合性保障载体,它包含最低生活保障功能、养老保障功能、医疗保障功能、失业保障功能等城市人口所具有的基本保障项目。农民失去土地就意味着失去一切。“两分两换”试点工作,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社会保障,从长远角度为农民考虑,切实保障农民生活。同时,在确定和保护产权的基础上,尊重群众的选择,通过经济杠杆
18、而不是行政命令引导农民进行宅基地使用权的置换和承包地经营权的流转,切实保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五、关于实施“两分两换”实现利益均衡的论述庄建飞(2010)在实施土地“两分两换”,提高城乡统筹水平一文中表述,F市市实施“两分两换”既保障土地承包面积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又集中整理出可以从事二三产业的宅基地搞建设,结合农村居住点和小城镇建设的新内容,整合了人力、物力、财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其实质就是发展新农业,建设新农村。“两分两换”试点可以说,政府有作为,农民得实惠,社会大发展。生晓崇在奋斗2005年第6期撰文指出,加快实现利益均衡特别是对重大利益关系做出必要调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19、高林远、黄善明(2010)认7为,高度重视和解决农民土地权益问题,加强农民土地权益的综合保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对的重要课题。(一)创设利益均衡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和谐社会决不是没有利益冲突的社会,社会利益关系越复杂,冲突与整合的问题就越显重要,制度机制转化与创新的需求就越发迫切。(二)权利资源的平等分配是实现利益均衡的重要前提。利益均衡的实现将在两个层面上获得实质性效果一是社会各个群体都会以某种形式对当前阶段新的利益制度予以确认和维护,以此形成社会和谐的基础性力量;二是国家权力不仅受到各个利益群体的有效制约,而且政府也从和谐的社会环境中获得了更大的执政合法
20、性。(三)社会的公共选择是实现利益均衡与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在制度创新中实施社会的公共选择,并不断形成新的利益均衡,不仅能激励所有利益群体的创新行为,进一步实现社会经济的有效增量产出,而且将更大幅度地提高社会的和谐程度。(四)建立容纳利益表达机制的制度安排。建立利益表达和利益均衡机制的过程是一个挑战。必须在利益表达和社会稳定之间取得平衡。可以这样说,底线是社会稳定,上限是利益的表达,两者之间就是形成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机制的空间。邵峰(2009)在“两分两换”禅城启航一文中认为,“两分两换”1、它是以较小用地代价优化农村人口布局的有效途径。“两分两换”能有效促进农村人口向中心镇集聚,使住宅建设用地
21、大大节约。2、它是以较小财政成本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的有效途径。“两分两换”能大大减少村庄和居住点的数量,使政府公共资源在城镇的配置效率大大提高,在乡村的配置数量大大减少,也使农民可以更加全面地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3、它是以较外部条件促进农民创业就业的有效途径。“两分两换”能大大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大大推动城镇创业平台建设,为农民在现代农业和二、三产业领域创业就业营造更加有利的外部条件。4、它是以较多制度创新推动城乡平等发展的有效途径。“两分两换”有效促进了农村金融体制、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农户家庭增收方式创新、金8融资源通过“新市镇投资开发公司”、“农户住房消费贷款”大量流入农村,农
22、民土地权益通过宅基地制度改革得到保障,农村集体和农户家庭通过发展社区物业经济增加财产性收入,农民民主权利通过实践民主决策、权力运行、工程监管、民利民权维护机制得到保障。六、结论本文从“两分两换”的概念出发,总结了一些学者在各个领域中对其实质与意义的论述,概括以上学者的论述,认为在推行“两分两换”试点工作中,有利于农村集聚,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为城乡发展拓展了空间,有利于农业的规模经营;还有学者研究认为,在实施“两分两换”过程中,应维护土地流转中农民合法权益,实现农民利益均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本人受以上学者论述的激发,认为开展“两分两换”,应实现统筹兼顾、全面协调的科学发展,促使各方面利益
23、的均衡和损害最小化。在利益发生矛盾之时,决定取舍必须以利益的均衡和公平对待为首要原则。包括城市化进程对农村土地的侵夺;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农民个人利益的冲突;长远发展利益与农民短期生活保障的矛盾等等。在涉及农民个人利益时,应当与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平等对待,并以对一方利益损害最小化为处理前提,最主要的手段就是提高对农民的社会保障。同时农民失地保险和养老保险应当建立高标准,保证农民以土地换保障的积极性。筹集资金仍以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出资为主要方式。在损害最小化问题上,应当以提高置换补偿标准为基本方式,并切实解决农民的再安置问题。参考文献91覃一冬20世纪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及创新路径M理论
24、月刊,201062曹敏洁土地制度变革对我国农村养老的影响M科技信息2010(12)3柳经纬我国土地权利制度的变迁与现状以土地资源的配置和土地财富的分配为视角J海峡法学,2010(1)4王景新现代化进程中的农地制度及其利益格局重构M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5张春雨基于公民权利理念的农民社会保障及“土地换社保”问题分析J兰州学刊J200956朱兴祥法律突破与利益均衡农村土地使用权“两分两换”制度路径探索J法治研究J,200987王彧、郭锦辉、张海生“两分两换”F市探索优化土地资源J中国经济时报,2009108邵锋“两分两换”禅城启航M南方日报数字报,200949姚作汀、施
25、方、叶科、钱哲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的一场革命F市“两分两换”推进农房改建的创新实践J政策瞭望ZHEJIANGJIANZHU,20091010莫晓辉、林依标、吴永高鼓励农民勇于放弃专题报告J中国土地,2008811沈俊优化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探索J浙江国土资源,2009812蒋胜强推动农村住房建设的根本性变革J今日浙江,2010613生民不能侵害农民的土地流转权M云南农业,2003(12)14生晓崇利益均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M奋斗,2005(6)15马黎利益均衡和谐社会的基础J创造,2005(4)16周维宽谨防土地流转中侵害农民合法权益J中国监察,2005117国家土地监察上海局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浙
26、江省F市市开展农村“两分两换”改革试点的调查J国土资源通讯,20091418欧林、刘芦苇借土地流转契机F市土地新政助推“两分两换”M浙江经济报2009(8)19庄建飞实施“两分两换”,提高城乡统筹水平J2010(4)20高林远、黄善明制度变迁中的农民土地权益问题研究J2010(5)21陆红生土地管理学总论J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1022雷利巴洛维土地经济学一不动产经济学J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8923李竹转美国农地制度对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的启示J生产力研究2003(2)24林翊、林卿、巫极农地制度变迁与农民土地权益保护J土地经济2009(9)25EDWARDLGLAESER,BRYCEAWARDTHECAUSESANDCONSEQUENCESOFLANDUSEREGULATIONEVIDENCEFROMGREATERBOSTONJNBERWORKINGPAPERNO126012006(10)26FNIKOIHAMMONDANALYZETOPROTECTIONOFLANDFORLANDLESSPEASANTSMJOURNALOFPROPERTYRESEARCH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