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题目F市农地制度改革及其存在的问题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土地流转的各项试验,开始纷纷进入人们的视野,在浙江F市实施的“两分两换”引人注目,同时也为学术界研究中国土地制度指明了新的方向。全面回顾和系统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地制度改革的重要成果,科学总结已有成果存在的主要问题与缺陷,提出今后农地制度改革的建议,既是深化农地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更好地发展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根据产权理论,当前我国理论界对农地制度模式的认识有以下几种土地国有化,土地集体所有制,土地私有化。同时各地进行了大量的实践
2、和探索,而浙江省F市市试点实行的“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社会保障”和“以宅基地置换城镇住房”综合改革(简称“两分两换”)值得关注。以下通过对土地制度改革和“两分两换”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以便找到“两分两换”研究发展脉络,为其下一步奠定扎实的文献基础。一、土地制度(一)土地制度的内涵及变迁农地制度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在占有和利用土地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称(王艳平,2010)。土地制度是一种财产制度,表现为一种产权制度。它是最基本的社会经济制度(李永东,2007)。土地制度是一切社会形态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制度,它对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上层建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土地制度是一个时
3、代命题(高海燕,2007)。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土地制度改革在具体做法上并不相同。新中国的农村土地制度经历了四次重大变革。1土地改革(1949年10月1952年12月)。这个时期的土地改革,主要是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这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之一。土改完成后,三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得到了七亿多亩土地,他们成为小块土地的所有者,从而实现了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向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的过2渡。土地改革产生的深刻影响在随后几年的农业增长中得以充分体现。2互助合作运动中的土地制度变革(1953年1月1957年12月)。我国农村土地集体化的过程可分为初级合作社和高级合作社两个阶段。
4、前一阶段包括互助和初级社阶段,后一阶段是指高级社阶段。通常认为互助组和初级社没有改变土地所有的性质,高级社则将土地归合作社所有,建立了土地的集体所有制。3公社体制下集体所有、统一经营的土地制度(1958年1月1978年12月)。人民公社的基本特征是“一大二公三拉平”,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成为农业生产的组织和经营单位,后来经过调整,形成“三级所有、对为基础”的经营管理体制。1962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改变农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问题的指示,最终将土地、劳力、牲畜、农具“四固定”到生产队,分配核算也生产队为单位,形成分别以生产大队和生产队为基本单位的社区性全员共同所有、共同经营的农村经济管
5、理格局。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9年至今)。1979年末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安徽试行,后经逐渐推广,到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本上在全国得到普遍的推行。一般认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所有权归集体所有,土地使用权归农户所有,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制性质没有发生变化。后经发展,逐步形成土地集体所有、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格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上百万农民家庭的积极性,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农业的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ZHUKELIANG、ROYPROSTERMAN,2006)。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告诉我们,农业生产总是在一定的农地所有制下进行的。从历史的发展来看,特定的农地制度总是与特
6、定的农业生产力相适应而形成的农业生产方式,并由此获得相应的农业生产率。农地制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出于不断的变迁过程。(二)学术界的对农村土地制度的探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通过土地承包给个体农会能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刺激生产效率,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最初的几年,农业生产值和生产力能到大幅度的提高这是公认的。1978年至1984年间,作物的种植面积减少了超过6个百分点,但是产量大幅跃升30个百分点以上。生产率提高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当地政府对承包土地农民在剩余收益和其他的优惠政策。另外,农民可以对自己的劳动强度和劳动时间进行自由及合理的分配显示了在人民公社下低效率的劳动转变成为农村的发展、最终
7、的城市化和非农就业寻求更多的赚钱的机会3RYANLOHMAR,2006。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日益加快的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创造出了大量的非农就业机会,但是,农业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并没有相应地带来农地流转速度的加快(叶剑平等,2006;钱忠好,2008)。同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闲置浪费问题突出,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转移了18亿人,但农村住宅用地不减反增150万亩(莫晓辉等,2008)。由此产生了下属矛盾非农建设用地的越来越大,耕地保护和城市化用地的冲突也越来越严重。于此同时,根据相关法律,村民的宅基地只能自用,不能转让、抵押和出租,农民难以分享由城市化进程加速带来的土地增值收益。正对上述问题,
8、一些学者提出允许农村非农建设用地进入市场的主张(蒋省三、刘守英,2003),形成规范化的统一的城乡非农建设用地市场(钱忠好、马凯,2007)。另有学者提出,通过转让土地使用权将个作者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改善农民福利状况、促进土地流转、开发土地资源的潜能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应鼓励土地流转制度创新(姜长云,2002),形成“以土地换保障、以保障促就业、以就业促发展”的良性循环(张时飞、唐钧,2004;卢海元,2007郑雄飞,2009)。也有学者提出了自己的担忧“土地换社保”操作不好,很可能变成另一种以“城市化”命名、对农民进行进一步剥夺的方式(温铁军,2008)。(三)结论我认为,中国幅员辽阔
9、,人口众多,各地有各地的风土人情,地方特色,经济发展程度迥异,工业化、城市化进度差别很大,因此,在实施新的土地制度改革时,我们不能搞一刀切,要因地制宜,允许地方进行制度创新。如同在改革开放初期,进行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时,允许个别省份先行先试,允许地方政府试错的权力。如果地方搞得好,再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二、“两分两换”(一)“两分两换”的背景及内涵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城市化加快,土地浪费与土地需求短缺的现象同时存在。其中,最为关注的是,农村耕地和宅基地的取得带有福利性质,他们是解决农民“衣、食、住、行”最直接和实际的途径。现实情况是,一是宅基地而言,宅基地是农民主要的和基本的
10、生活资料(杨继瑞,2010)。在城市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并在转移过程中,变成城市人,通常城市住4房标准要比农村宅基地建筑统计率高,在此过程中,宅基地(或者说建筑用地)应该会被释放出来;而实际情况是农民进城买房同时又在其宅基地建房,或者在当前法律规定宅基地不能交易的情况下,不愿把宅基地还给农村集体组织,形成“两头占地”的局面,空心村比比皆是,造成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闲置浪费现象。二就农用地而言,我国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是集体所有农民承包经营的格局,并且是基于平均分配的基础,因而土地碎块严重(周应堂、王思明,2008),阻碍了农用地的规模经营,在农业的比较效益较低的情况下,由于农村土地承
11、担一定的社会保障功能,农民趋于对农业用地的粗放利用,按照土地报酬递增递减规律,农业用地的粗放利用与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相适应。基于以上情况,为了家少土地浪费及扩大土地供应的难题,实现土地利用的节约集约,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各地都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索,其中,基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禀赋、群众基础和管理能力的前提和基础(莫晓辉等,2008),浙江省F市市试点实行的“两分两换”综合改革尤其值得关注。浙江省F市市“两分两换”改革的基础是宅基地不能流转和承包地粗放利用、农村土地资本没有很好地激活。“两分”指的是宅基地与承包地分开、搬迁与土地流转分
12、开。“两换”是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换股换组保障,推进集约经营,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以宅基地换房换地方,推进集中居住,转变农民生活方式。从长远看,这一制度的推进,有利于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和高效生态现代农业建设;有利于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推进开拓广阔空间;有利于促进资金、劳动力等要素在城乡间的合理流动和有效分配;有利于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让农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从而为建设现代新农村、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打实基础(朱兴祥,2009)。(二)“两分两换”的约束条件在农民的方面,尽管“两分两换”后,农户可以减轻劳动强度、拥有社会保险、提
13、高生活质量,但是仍然有相当比例的农民不愿参与“两分两换”。原因很多种,有的农户舍不得居住多年的老屋和耕作多年的土地,不愿改变生活方式;有的农户前两年刚刚翻建新房,感觉补偿金额不划算;特别是原来从事种植、养殖业的农户因近些年承包经营收益好,大多不愿参加置换。如果他们选择暂不流转土地,势必影响整体农户安置进程和土5地集约经营规划(王明姬,2010)。在政府的方面,遇到投入资金需求量大的问题。据测算,如“两分两换”及“两新”工程在全市全面推开,所需资金量为460亿元/年。这无论是对市本级还是各区县的财政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娄永红,2010)。“两分两换”中无论是“宅基地置换住房”还是“承包地置换社会
14、保障”,其主体是农民,首先要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坚持自愿的原则,才能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拥护这一新方案,维护社会稳定,在和谐中取得改革的成功(宁爱凤,2010)。其次,为了筹集建设资金,建立以各县(区、市)甚至F市市为单位的“两分两换”资金运作体系,组建全市性的投资开发公司,参与“两分两换”试点工作。全市性的投资开发公司介入最为直接的好处是信用等级高,可以吸引大规模的长期信贷资金以及民间资金源源跟进,形成以政府财政资金为导向,国有资本、民间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元投资体系,同时还可以打破现有以镇为单位的利益格局,集中财力办大事,集中要素出效益,确保花费巨大代价所获得的土地等各项资源要素的效益最大化
15、(张建华,2010)。(三)结论“两分两换”的试点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其出发点是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和推进城乡一体化。但目前研究多从“两分两换”结果来分析,而把农户作为微观基础来研究这项改革的资料很少。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第一行为主体和最终实施主体应该是农民,当前形势下“两分两换”的健康发展应该以尊重农民的意愿为前提,以满足农民更高的生活水平的需要为根本目的,以农民的积极参与为根本手段。“两分两换”作为F市市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一项全新探索工作,牵涉到土地、农业、社保、城建等方面,涉及面广、利益关系复杂,政策把握难,再加上缺少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与矛盾
16、也在所难免。无论是在当前的试点工作及今后的全面推广过程中,都需要我们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思考,并根据推进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调整、完善思路与政策,才能使这项创新改革取得圆满成功。6参考文献1王艳平改革开放后我国农地制度变迁及绩效分析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792李永东解决“三农”问题需要农业土地制度第二次创新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5)61653高海燕20世纪中国土地制度百年变迁的历史考察J浙江大学学报,2007(5)1241334ZHUKELIANG、ROYPROSTERMANFROMLANDRIGHTSTOECONOMICBOOMJCHINABUSI
17、NESSREVIEW,20063344495RYANLOHMARFEELINGFORSTONESBUTNOTROSSINGTHERIVERCHINASRURALLANDTENUREAFTERTWENTYYEARSOFREFORMJCHINESEECONOMY,200639851026叶剑平等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调查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2006(4)48557钱忠好非农就业是否必然导致农地流转J中国农村经济,2008(10)13218莫晓辉,林依标,吴永高鼓励农民勇于放弃浙江省F市市“两分两换”试点调查J中国土地,2008(8)50529蒋省三,刘守英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图市场势在必行J决策咨询
18、,2003(10)181910钱忠好,马凯我国城乡非农建设用地市场垄断、分割与整合J管理世界,2007(6)384411姜长云论“以土地换保障”J学海,2000(3)959912张时飞、唐钧以土地换保障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可行之策J红旗文稿,2004(8)505213卢海元以被征地农民为突破口建立城乡统一的国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J中国劳动,2007(1)192114郑雄飞从“他物权”看“土地保障”J社会学研究,2009(3)16318615温铁军靠“土地私有化”解决农村问题是南辕北辙J学习月刊,2008(11)101116杨继瑞中国农村集体土地制度的创新J学术月刊,2010(2)6372717周应堂、王思明中国土地零碎化问题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8(11)6367转7118朱兴祥法律突破与利益均衡农村土地使用权“两分两换”制度路径探索J法治研究,2009(8)202619王明姬“两分两换”中的情况、问题和建议对F市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情况的调查J中国经贸导刊,2010(12)182020娄永红以“两分两换”及“两新”工程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分析与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0(16)27821张建华F市开展“两分两换”试点工作的实践与探索JF市学院报,2010(3)293522宁爱凤制度变迁理论与农户“两分两换”实证研究基于浙江F市的调查J开发研究,2010(3)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