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题目安吉竹产业集群发展的途径与对策一、前言部分发展县域经济受到政府、经济学家的广泛关注,产业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国内外实践表明,产业对于县域经济的增长至关重要。发展安吉竹产业是安吉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安吉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交通状况比较落后,没有大中型企业可依托,各种经济,科技、管理人才相对缺乏。安吉的经济发展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仍然以资源型经济发展为主。安吉的优势资源是竹子,无论山区竹农致富,还是财政增收、出口创汇方面,竹产业在安吉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我们对事物发展规律的逐步认识,竹产业的发展广度和深度上还有很大的蕴藏力。本文对产业集群理论从经济学角度、国内
2、外产业集群的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了梳理。二、主题部分(一)从经济学角度对产业集群理论进行的研究产业是指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具有相互作用的经济活动的集合或系统。在产业经济学中,产业组织理论是其核心内容之一,其研究的是国民经济中同一产业内部企业间的结构关系,即处于同一商品市场中的产业发展问题。随着经济技术的飞速发展,形成了同一产业领域内相互联系的众多企业因空间聚集而形成的一种新的产业组织形态产业集群。产业集群一直是经济学家研的热点,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产业集群进行了研究。1、古典经济学的产业集群理论【1】古典经济学主要是以分工为基础,研究与产业集群相关的比较优势,通常采用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的假
3、设前提,来推导区域间的比较优势和产生产业集群的原因强调“空间异质性”,即非流动性要素如矿产和某些生产要素的不均匀分布,独特的气候条件或存在运输枢纽如港口、码头或集市等。(1)超边际城市模型的产业集群。由于区位集中有利于减少运输成本,共享公共设施,减少信息失真和不确定性风险等好处,所以以个人、企业为基础的分工单位的自利决策行为有本能地聚集在一起的偏好,从而有利于分工的形成和发展;同时,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各个分工单位之间的依赖性加强,交易行为的种类和频率大大增加,从而有更强的节约交易费用的欲望,进而进一步加强了向同一区位的聚集。这种相互促进和正反馈机制使得区位集聚与分工深化相互推进,最终在土地、
4、水源和交通等资源的约束下达到分工和区位分布的最佳均衡状态。(2)创新空间理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创新空间理论以古典经济学的分工为核心,对产业集群的产生进行了理论解释。它首先假定纵向分工和产业组织的关系是相互的一方面在某一地区形成经济聚集的网络经济分工如硅谷;另一方面,这些区域生产系统促进了生产和劳动的进一步分工。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可促进这一过程,新技术的出现特别是柔性生产技术进一步促进了企业与当地的劳动力市场和制度间的交流。该理论认为,技术创新常局限于特定地区,知识以专业化技术进步为基础,通常表现为高度的空间聚集。空间聚集网络在创新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创新所需的知识易于传播。由于存在
5、这些非标准化和动态交换的关系,创新生产者趋于聚集。这一理论正是通过结合国际化的结构变化与地区变化来说明产业集聚的形成原因的。2、新古典经济学的产业集群理论新古典经济理论在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和生产函数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下研究微观经济活动和宏观经济增长,把要素流动看成是瞬间的、无成本的,认为市场力量会使经济趋于均衡。因为当经济运行偏离原有的均衡状态时,市场经济体系具有一种自我恢复均衡的力量。新古典产业集群理论注重地理邻近性导致的知识外溢,以及静态和动态的空间外部性,典型的传导介质是促使集群地域内劳动力的交流。(1)新古典经济学对古典产业集群理论的修正。新古典经济学派MILLS1992指出了引起产业集
6、群的两个因素第一,投入产出聚集。无论有无规模性,当企业A使用企业B的产品时,则两个企业距离的接近能够减少运输成本,所以企业A和B在同一地区或城镇生产经营是很自然的。第二,信息聚集。通过产业集群,涉及同类信息的企业可以减少成本或最大限度地得到所需的信息。当信息有公共属性,或是和供求渠道关系紧密的产品,这种趋势更加明显。此外,产业集群还有利于获取产品数量和质量的信息,并判断有关信息的精确程度。(2)对静态外部性的批判。产业集群的外部性理论信奉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的教条,认为产业集群的基本动力是企业间、居民间以及企业与居民间非市场的相互联系,如知识外溢等。因此,许多批评都是针对静态外部性信息流能否
7、测试这个问题第一,“不可见的问题”。许多实证文献宣称,新古典静态外部性是产业集群的来源之一,这些证据通常会从规模收益递增的角度来进行解释。对此,克鲁格曼认为,知识流动是看不见的,没有纸质痕迹那样能衡量和追踪,无法阻止理论家假定其喜欢的那类知识。第二,企业不一定依靠面对面的交流来维持效率或创新。事实上,大量证据表明,影响企业效率的信息知识网络能够并且已经在地理上广泛地传播和扩散信息。汉森认为,在给定的产业集群区里,竞争性企业常常试图保守秘密,而信息通过网络传播的方式,能扩散到其远方的伙伴或盟友那里。3、新贸易经济学中的产业集群理论以不完全竞争和报酬递增理念为基础的新方法,特别是在DIXIT和ST
8、IGLITZ将张伯伦垄断竞争形式化之后催生了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所揭示的专业化和贸易机制与传统经济地理研究中的聚集现象有很大的相似性,涉及产业集群的理论主要有克鲁格曼基于规模报酬递增的中心一一边缘模型【2】。1991年,克鲁格曼在总结HARRIS1954的“市场潜力“理论与BRED1966以市场规模与区域产业范围间循环关系为基础的进口替代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采用DIXITSTIGLITZ的垄断竞争假设,提出了中心一一边缘模型有两个区域,两个部门,两种要素其中,传统产业部门使用非熟练劳动要素,生产同质产品,完全竞争,免费贸易现代产业部门使用熟练劳动要素,生产异质产品,不完全竞争,有交易费
9、用。熟练劳动力的迁入对本地企业利润产生的正需求效应比企业数量增加所产生的负竞争效应更大。结果表明,一个经济规模较大的区域,由于前向和后向关联,会出现一种自我持续的制造业集中现象,经济规模越大,产业集中越明显,“中心一一边缘”结构的形成取决于规模经济、运输成本和区域国民收入中的制造业份额。新贸易理论发展了产业区位选择的集群理论。WALTZ1996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会导致规模收益递增的生产和创新产品的区域性集中,区域经济增长源于产业部门的地理集中及由此导致的生产率持续提高。MARTINE1999则研究了聚集经济条件下的区位竞争问题。他通过模型分析得出结论,在最初的区位竞争中获胜的区域对其他企业具
10、有较大的吸引力,参与最初区位竞争的第一个企业虽然可以获得较大的激励经济,但随后的其他企业却能够从该区域的产业集群形成的外部经济中获益。另外,VENABLES1996【3】以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为基础,发展了跨区域贸易的产业集群理论。他认为,假定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如果中间商品受到规模经济和运费的影响,生产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区际经济不平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拥有大量制造业门类的区域能为中间商品提供比较广阔的市场,使这些区域趋向于地域一体化集中,从而使下游生产具有成本优势并强化这种优势而循环往复。4、新增长经济学中的产业集群理论新增长经济理论认为,内生技术进步的经济增长在地域空间上表现为区域经济增长的
11、不平衡性,聚集产生的技术外部性和货币外部性使要素边际收益递增,从而引起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这样,规模经济就不再是一个外生的经济变量,而作为内生经济变量被纳入区域经济增长模型。规模经济内生化的结果是区域经济增长差距越来越大。新经济增长论强调主导企业的技术创新对产业集群的关键作用。FREEMAN1982和LUNDVALL1992认为,地理集中通过信息交易、知识外溢等方式来支持创新发展。由于地理毗邻,因此通过区域内部的交易能获取信息、交流观念和分担成本,从而发挥单独定位所不具备的“集体”优势。同时,各个企业又能保持原有的灵活性和自主性。产业聚集的经济性能引起区域的技术质变。AMITI1998【4】认
12、为第一,根据一个两区域模型,上游产业呈现寡头竞争型,下游产业呈现完全竞争型,上下游产业的垂直关联导致一个区域产生产业集群,另一个区域则“边缘化”,并且会产生区域间的工资差异。第二,如果不同的技术不相容,那么,考虑采用新技术的企业将无法享受依旧使用现存技术的企业所享有的聚集经济性。第三,如果企业在选择区域时存在区域间的工资差异,那么,在核心区域产业集中度高采用新技术的成本比边缘区域产业集中度低要高。第四,最终的均衡结果可能是边缘区域首先采用新技术实现赶超,也可能是采用新技术的企业均匀分布于两个区域。产业集群面临“技术锁定”的高风险。VENABLES1996【5】认为首先,企业对过时的生产工艺墨守
13、成规,不愿采用生产效率更高的新技术其次,企业可能不愿放弃与现存技术连为一体的聚集经济利益最后,存在产业区此消彼长的现象,在产业集中度低的边缘区域,由于与现存技术关联的聚集外部性并不占优势,则更有可能采用核心区域产业集群大的区域不愿采用的高新技术。当边缘区域的企业纷纷采用这种新技术时,则边缘区域的聚集经济性逐渐上升,从而最终赶超原来的核心区域。所以,核心区域不仅可能延迟新技术的应用过程,而且其集群优势很可能被边缘区域取代。5、竞争经济学中的产业集群理论波特(1998)【6】从竞争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了产业集群,他认为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集群动力的函数,而集群动力是集群“钻石”四大元素需求客户、
14、相关和辅助产业、要素察赋和企业结构竞争之间互动的函数,也就是说,这种竞争优势的获得是通过竞争者、生产者和消费者互动的高度本地化过程7。在竞争优势理论中,波特强调各个要素发挥作用时,是一个系统性机制的变化。国内竞争压力和地理集中使得整个“钻石”构架成为一个系统。国内市场竞争的压力可以提高国内其他竞争者的创新能力而地理集中将使四个基本因素整合为一个整体,从而更容易相互作用和协调提高。波特在其竞争优势理论中指出,国家竞争优势的获得,关键在于产业的竞争,而产业的发展往往是在国内几个区域内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形成产业集群的区域往往从三个方面影响竞争首先是提高该区域企业的生产率其次是指明创新方向和提高
15、创新速率第三是促进新企业的建立,从而扩大和加强集群本身。(二)国外产业集群的研究当前,国外集群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集群的机理、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社会资本以及经济增长与产业集群的关系研究、基于产业集群的产业政策和实证研究等方面【7】LYNNMYTEIKA和FULVIAFARINELLI2000【8】把产业集群分为非正式群、有组织群和创新群,探讨如何在传统产业中培育创新群,建立创新系统,从而使传统产业保持可持续的竞争优势。JVERNONHENDERSON、ZMARAKSHALIZI和ANTHONYJVENABLES2000【9】从经济发展和地理的角度探讨产业为什么会群集、新集群是如何形成的、脱离集
16、群的后果等问题。为了解释以上问题,他们对国际和国内经济的地理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SUMASATHREYR2001【10】通过对剑桥高科技群增长和变迁的实证研究,探讨了剑桥高科技群是如何增长和变迁的、哪些微观经济要素可以解释这些现象、为什么剑桥高科技群没有达到硅谷的水平等问题。其研究的理论基础是经济组织和集群的关系。NICHOLSCRAFT和ANTHONYJVENABLES2001【11】利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探讨地理集聚对经济绩效、规模和区位的重要作用,从地理角度回顾了欧洲的衰落和美国的兴起以及未来亚洲的复兴。认为尽管缺乏高质量制度是落后的重要原因,但是不能忽视地理集聚在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17、。CATHERINEBEAUDRY和PETERSWARN2001【12】对产业集群的强度影响产业集群内企业绩效的途径进行了研究。他们用雇员数量作为衡量产业集群强度的指标,对英国几十个产业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在不同产业存在着产业集群正效应和负效应的结论。MACHIELVANDIJK和ORDERNOMALOR2000【13】从需求角度解释了产业动力学。在假定消费者偏好多样性和相关技术兼容性不同的前提下,探讨新技术应用的时间和频率是如何影响产业动力的,验证了新技术应用模式和产业中企业数量的关系。MARKLORENZON1998【14】通过实证分析,研究了产业集群内企业的信息成本特点,解释了不同的信任
18、在不同产业集群的存在原因和地理接近与信息成本的关系。OECD【15】对不同国家的产业集群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待深化的问题如何使产业集群更有竞争力重要知识问题的确定产业升级优化战略的设计如何从传统竞争走向战略协作和差异化竞争。(三)国内产业集群的研究我国对产业集群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研究主要从聚集经济,专业化分工,后福特制生产方式,知识溢出等角度,分析产业集群及创新体系的形成机制、形成过程及集群的经济性。王辑慈2001【16】系统地概括了产业集聚理论与新产业区理论,指出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企业集群,营造区域竞争环境,强化区域竞争优势是增强国力的关键。刘军国2001【17】在
19、产业集群形成机制方面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产业集聚是报酬递增的加速器,集聚降低了交易费用,促进了企业协作,形成了报酬递增和分工不断深化的机制,因而使集群具有不断自我完善的机制。杨洗1996认为,聚集经济是创新集群形成的内在依据,他阐述了聚集经济和外部性对创新集群形成的作用,并把创新集群划分为三种类型,基于技术轨道的顺轨性创新集群、基于技术平台的衍生性创新集群以及向技术关联域发展的渗透性创新集群【18】。许仁祥1998【19】也是从聚集经济角度分析产业集群的,他认为产业聚集是城市聚集经济的重要表现形式,并从成本、需求和环境等因素分析了城市经济环境对产业聚集和产业发展的影响。仇保兴1998【20】对集
20、群的形成过程、制约因素及其创新意义和集群的规模、演化趋势进行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的分析。叶建亮2001【21】是从知识溢出角度分析聚集现象的。他认为知识溢出是导致集群的重要原因,它不仅决定了集群的规模,也影响集群组织内企业的生产函数。宁钟2001【22】的集群研究也属于这类研究,他认为企业集群存在进入、退出、劳动力市场、技术溢出以及需求的动态变化。魏守华等2002【23】是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角度研究产业集群的,他们认为产业集群理论是继梯度推移、增长极和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之后的新型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在实证研究方面,刘军国2001的清河羊绒市场研究、陈建军2000的江浙模式研究以及孟庆民2001珠江
21、三角洲产业聚集研究都具有代表意义。【18】三、总结部分对产业集群的研究主要从聚集经济,专业化分工,生产方式,知识溢出等角度,分析产业集群及创新体系的形成机制、形成过程及集群的经济性,实证分析也大多是采用定性分析,没有对某个产业集群进行过定量分析。四、参考文献1王步芳世界各大主流经济学派产业集群理论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112162KRUGNUM,P1991,INCREASINGRETURNSANDECONOMICGEOGRAPHY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994834993HENRYGOVERMAN,STEPHENREDDING,ANDANTHONYJVENAB
22、LESTHEECONOMICGEOGRAPHYOFTRADEPRODUCTIONANDINCOMEASURVEYOFEMPIRICSRNBER,WORKINGPAPER,20014AMITI,MARYREGIONALSPECIALIZATIONANDTECHNOLOGICALLEAPFROGGINGRTROBEUNIVERSITYDISCUSSIONPAPER,19985ANTHONYJVENABLESCITIESANDTRADEEXTERNALTRADEANDINTERNALGEOGRAPHYINDEVELOPINGECONOMIESJNBER,WORKINGPAPER,20006MICHA
23、ELEPORTERCLUSTERANDTHENEWECONOMICSOFCOMPETITIONM,HARVARDBUSINESSREVIEW,NOVEMBERDECEMBER1998P77一90。7吴向鹏产业集群理论及其进展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32518MYTELKAL,FARINELLIFLOCALCLUSTERS,INNOVATIONSYSTEMSANDSUSTAINEDCOMPETITIVENESSJBYRIODEJANEIRO,BRAZIL2000,SEPTEMBER489JVERNONHENDERSON,ZMARAKSHALIZI,ANDANTHONYJVENABLESGEOGR
24、APHYANDDEVELOPMENTRNBER,WORKINGPAPER,200110SUMASATHREYEAGGLOMERATIONANDGROWTHASTUDYOFTHECAMBRIDGEHITECHCLUSTERJSIEPRDISCUSSIONPAPERNO0042JUNE200111NICHOLASC,ANTHONYAJGLOBALIZATIONINHISTORYAGEOGRAPHICALPERSPECTIVECCEPRDISCUSSIONPAPERS3079,200112CATHERINEBEAUDRYANDPETERSWARNGROWTHININDUSTRIALCLUSTERAB
25、IRDSEYEVIEWOFTHEUNITEDKINGDOMRSIEPRDISCUSSIONPAPER2001NO003813MACHIELVANDIJK,ONDORNOMALORTECHNOLOGICALREGIMESANDINDUSTRIALDYNAMICSTHEEVIDENCEFROMDUTCHMANUFACTURINGJINDUSTRIALANDCORPORATECHANGE2000,9217319414LORENZENMINFORMATIONCOST,LEARNING,ANDTRUSTLESSONSFROMCOOPERATIONANDHIGHERORDERCAPABILITIESAMO
26、NGSTGEOGRAPHICALLYPROXIMATEFIRMSCDRUIDWORKINGPAPERS,199815OECDINNOVATIVENETWORKSCOOPERATIONINNATIONALINNOVATIONSYSTEMSR2001,PARIS16王辑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7刘军国基于报酬递增理论的产业集聚机制研究D北方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18安虎森,朱妍产业集群理论及其进展J南开经济研究20033313619许仁祥集聚经济与都市产业发展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820仇保兴小企业集群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821叶建亮知识溢出与企业集群J经济科学2001322宁钟创新、企业集群与经济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23魏守华,赵雅沁企业群的概念、意义与理论解释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