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观察发现的模式对科学的概念基础的探究片断,美N. R. 汉森,第3章 观察渗透理论,3.1 维特根斯坦关于“看”和“看作”的观 点 3.2 语言、背景知识与“看”的交织 3.3 “看”的格式塔转换,3. 1 维特根斯坦关于“看”和“看 作”的观点,汉森基于格式塔心理学理论明确提出了这一章的中心论点:观察渗透理论(theory-laden of observation也译作“观察的理论负荷”)。汉森的这一论点使维特根斯坦关于“看”和“看作”观点的得到进一步扩展。,维特根斯坦:,“我真正看到的东西一定是由于对象的影响在我身上所产生的东西”那么在我身上所产生的东西则是一种复本,那是某种它自己可以被看
2、的东西,可以放在人们面前的东西,几乎是某种象物质化似的东西。这种物质化是空间性的东西并且必定能够纯粹以空间的术语来描述它。例如(如果它是一张脸)它能微笑;然而友好性一概念在对它的解释中却没有位置,它不适合于这样一种解释(即使它也许有助于这个解释)。1 1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李步楼译,陈维杭校,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304页。,“看作”不是知觉的一部分。1 “现在我把它看作一个”与“我试图把它看作一个”或者“我还不能把它看作一个”是同一类的。但我不可能把一尊传统的狮子图看作是一只狮子,就像我不可能把F看作是该字母一样。(尽管我很可以试图把它看作一个(比如说)绞刑架。)”21同上,第300页
3、。2 同上,第314页。,维特根斯坦的“看”与“看作”的区别:,“看”是一种知觉经验状态,是根据知觉经验把某个符号或图像识别为某东西;“看作”意味着把某图或某符号用作表示某东西 。 我把 看作 “现在这个三角形就是一个箭头!”,一方面,“看作”是以真实的物质对象作为基础,就这一点而言,“看作”像是一种知觉经验的表述。另一方面,游戏者不是在报告他们的视觉经验,而是在表达着他们思考的东西,就这一点而言,“看作”是一种思想的表达。 所以维特根斯坦说:“看作”既像“看”又不像“看”。 1 1 同上,300,302,304305,314。,根据维特根斯坦的观点:,“看”是一种知觉经验状态,是根据知觉经验
4、把某个符号或图像识别为某个东西。“看作”是解释,解释是视觉经验的描述,这种描述是能够使用纯粹空间术语的描述。“看作”像是一种知觉经验的表述。但另一方面,“看作”是一种思想的表达。所以,“看作”既像“看”又不像“看”。,翻译问题:,第一, p.22,4:(原译) “我的意思并非把看与看作等量齐观。” I do not mean to identify seeing with seeing as. (纠正) “ 我无意欲(不想)区分看与看作”。,第二,同上: (原译) “能够识别看的概念与把看作的用法。维特根斯坦不原意承认这一点,但其理由在我看来并不清楚。”Something of the con
5、cept of seeing can be discerned from tracing of seeing asWittgenstein is reluctant to concede this, but his reasons are not clear to me.(纠正) “看这个概念的某些含义能从把看作的描摹来识别,这一点是维特根斯坦不愿承认的,但他的理由在我看来是不清楚的。”,3.2 语言、背景知识与“看”的交织,汉森进一步强调了:感觉资料、知识和语言在看的过程中的密切联系不是混合物(composite),而是互相交织(threadinto)在一起。,观察与背景知识的交织:每个观察
6、者看的目的都是把观察与确定的知识背景结合在一起。,观察苹果落地的目的:植物学家说明有关苹果成熟的植物学规律。牛顿说明地球上的自由落 体与地球引力的关系。,观察脸面的目的:医生是为了从脸看到健康状况。小孩或其他人是为了识别熟人。,石立方体的绿宝石:宝石材料和装饰品的知识背景。木质积木:木质材料和玩具的知识背景。,观察与语言的交织:任何简单而枯燥的观察报告都是用公共语言记录的。,它在这种光中是绿色的;暗区标志阔端,指针在摆动,氘光灯抛物面附近有一条淡的条纹,闪耀出现在阴极示波器边缘上,仅剩下一弯月牙形状物,这时光已完全消失,天空呈现出近乎紫色的深蓝,大地则纯然一片绿色圆盘的周围闪烁着光辉,而明亮的
7、月牙形物又转到了左边,知识和语言与感觉资料在看的过程中是否是混合物呢?,感觉资料理论家、现象主义者和有些哲学家(传统经验论者)的共同点:1、“看”是可以还原为感觉资料的,感觉资料是不会出错的。如果观察有错,感觉资料家认为,错误之处在于感官;现象主义者认为,错误之处在于描述;传统经验论哲学家认为,观察的结果是不可改正的。,2、感觉资料、知识背景和语言在看的过程中是混合在一起的,所以“看”是这些要素的混合物(composite) 。而在看的过程中,感觉资料是基础,知识背景和语言是感觉资料的附属物。,汉森的观点:,“看”不是感觉资料与知识、语言的混合物,“看”是感觉资料、知识和语言交织(thread
8、into)到看的过程中。甚至解释也总是存在于看之中,在这个意义上,“解释就是看”。按照这种观点,“看”是不可以还原为感觉资料的。,观察包含三个必不可少的要素:,(1)感觉资料。感官接受的感觉图像由点、线条、形状和颜色组成。(2)根据观察者先前的经验/知识/理论把感觉图像按一定的样式组织起来。(3)在一定的语境中用语言呈现所观察到的东西。前一种是感觉要素,后两种是概念要素。在“看”的过程中这些要素是不可还原地交织在一起的。所以,汉森说“看是一件渗透理论的事情”。,3.3 “看”的格式塔转换,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格式塔心理学流派于1912年在德国诞生,主要领导
9、人是韦特海默、克勒和科夫卡。后来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是与原子心理学相对立所学派。 Gestalt的原意是:完全形态,完形。意指物理的结构或形态的构成因素、生物的结构或形态的构成因素、心理的结构或形态的构成因素或者象征的结构或形态的构成因素,不是各组成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完整的结构或形式。,格式塔心理学的哲学来源是胡塞尔的现象学:,认为心理学研究现象的经验,也就是中立的经验。现象的经验是整体的或完形的,所以在观察现象的经验时,要保持现象的本来面目,不能将它分析为感觉元素。,格式塔心理学的核心主张:,现象的经验的完整结构不是用主观方法把原本存在的碎片结合起来的内容之总和,或主观随意决定的结构
10、。也不仅仅是附加于已经存在的资料之上的形式的东西。相反,这里要研究的是整体,是具有特殊的内在规律的完整的历程,所考虑的是有具体的整体原则的结构。,“笔” “纸”,现象的经验是整体,是单元,不是感觉元素,格式塔心理学有一条基本原则组织原则:,重要的是图形和背景。在一个视野内,有些形象比较突出鲜明,构成了图形;有些形象对图形起了烘托作用,构成了背景。图形象云朵中的一轮明月,万绿丛中一朵红花一样,在背景的烘托下凸现出来。按照这个组织原则,来观察现象的经验之整体。,酒杯对视图 月亮破纸图,后格式塔学派的理论的实验基础是似动现象的实验。,A 发射时间相隔2000或200毫秒时, B 先见A后见B,不见运
11、动A 发射时间相隔30毫秒时, 见两条线同时出现 B A 发射时间相隔60秒时,见A线 B 向B线移动,见运动不见线,产 生了似动现象,以前的心理学家解释运动知觉的假说:,眼球运动说:似动现象是由两条直线投射的间隔时间引起眼球运动所致。 后象混合说:由于眼球移动后留下的影像与两条直线投射的间隔时间混合在一起,导致似动现象。 联想说:似动现象是观察者的联想所致。 共同点:以为先有某些感觉元素,然后这些元素综合起来,构成了运动知觉。,实验证明:,眼球运动至少需要130毫秒以上,60毫秒时间是不可能产生眼动的,故眼球运动说不能成立。后象混合说也难以成立,因为在产生似动现象时,眼球没有移动,如何能有后
12、象的混合呢?联想说也得不到支持,因为据似动现象观察者的报告,他们所看见的现象是一条线在移动着,或仅见运动而不见线。因此,运动知觉是一个格式塔,不能解释为感觉元素的综合。,第4章 图像与语言,汉森通过图像与语言的区别,阐明了“看”不能简单地视为感觉资料在视网膜上呈现的视觉图像。看是对整体形态的识别、判断,有意义的看是要在一定语境中用语言(陈述)呈现出来的。,图像与语言的区别:,1、图像和陈述的逻辑类型不同。图像仅仅标志一种光学特征;而陈述标志着概念特征。2、图像是精确的摹写,与描绘的原形同型。语言具有多种功能。3、图像无真假,陈述有真假。,结束语 观察渗透理论论点 的影响及争议,1 观察渗透理论
13、论点的影响 2 观察渗透理论论点的质疑 3 科学活动的理论渗透说4 我的辩护策略,1 观察渗透理论论点的影响,(1) 挑战了逻辑经验主义的两种语言模型观点。由于观察语言是不受理论影响的、绝对中立的,因而科学知识是建立在客观的、可靠的基础上。这是经验主义科学观的重要基石。然而,汉森“观察渗透理论”论点表明,所有观察/实验都渗透了理论,因而不存在不受理论污染、绝对中立的观察语言。,(2)导致“理论决定观察”观点 观察渗透理论论点的要点是,(1)观察/看包含感觉资料、观察者组织观察图像的先前的经验/知识/理论和呈现观察资料的语境三个必不可少的要素;(2)这三个要素在观察/看的过程中不可还原地交织在一
14、起的。在汉森的观点中,观察要素(感觉资料)和理论要素(背景知识和语境)的地位孰优孰劣似乎并不明显,但是,汉森在有些情况下把观察要素看作优先于理论要素的,三个不可还原要素的交织是以观察资料为基础。,历史主义学派的代表库恩,逐渐把理论的地位推向优位,系统和体系化的理论先于并影响着观察/实验。 历史主义极端派代表费耶阿本德更是把观察渗透理论的观点推向极端,以致于完全否定科学知识的客观型号实在性,把库恩的相对主义思想推向极端,视科学为完全非理性的活动,视科学进步为变动不居的自由选择。,由此看来,观察渗透理论论点是把双刃剑,不仅挑战了逻辑经验主义的两种语言模型,而且由于模糊观察和理论的界限而导致了相对主
15、义的滥觞。如果说汉森的观点是观察渗透理论论点的弱版本,那么,历史主义关于观察和理论的观点就是观察渗透理论的强版本。,2 观察渗透理论论点的质疑,反驳1:有的观察或实验先于理论。 “观察渗透理论”论点是全称命题,强版本的观点是对于所有观察/实验而言,系统和体系化的理论先于并影响着观察/实验。只要能找到一例观察或实验先于理论的例证,就反驳了强版本的观点。,哈金(I. Hacking):,在1827年,植物学家罗伯特布朗(Robert Brown)报告了悬浮于水中的花粉的无规则运动,这就是后来被称作“布朗运动”的现象。有人曾经在60年前就观察到这种现象,甚至想,这是花粉本身的生命运动。布朗做出这个艰
16、苦的观察,但是很长时间对它没什么说明。直到20世纪第一个10年,才由实验家佩兰(J. Perrin)和理论家爱因斯坦给予了说明:显示了花粉是被围绕它的分子弹来弹去而做无规则运动的。这个典型案例说明,布朗和布朗以前的人们只是对这种现象好奇而已。1 1 I. Hacking. Representing and Intervening: Introductory Topic in the Philosophy of Natural Scien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反驳2:并非所有实验报告都有理论负荷。 例证: 法拉第发明了电
17、动机,但在当时并未说明电动 机效应,后来电动力学创立以后,才给电动机 效应以重新阐释的。这说明这种发明并不需要详尽的理论知识。 以上反驳说明,“观察渗透理论”的强论点是不成立的,并未最后驳倒观察先于理论的观点。,反驳3:认知的模块假说。 1983年美国的哲学家和认知科学家福多(Jerry Fodor)提出了知觉的模块假说,认为人类的思维器官具有模块性(modularity)1。 1 Jerry Fodor: The Modularity of Mind: An Essay on Faculty Psychology, MIT Press, 1983.,他把思维器官的模块看作一种管理特定信息的微
18、型计算机。他说,这些模块可以在具体的神经解剖结构中找到,是在基因中被编码的。如果知觉是模块的,那么知觉就具有信息封装的特性,认知是不可进入的。这样,因为推理所要求的背景理论的进入必将受到严格的限制与确定。那么具有相同感知觉心理构成的人们,无论理论背景有多大的分歧,都会受到知觉模块的信息封装限制,结果是,不同的人对同一刺激拥有相同的知觉经验。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独立于理论的客观的观察。,福多根据知觉模块模型做出如下几点推论:(1)知觉模块的信息封装作用于人们的知觉世界的方式,一定程度上支持了观察的理论中立,换言之,不能进入模块的理论也就不能影响观察世界的结果;(2)知觉模块的封装决定了大部分背景理
19、论不能够同时进入知觉过程。,其他哲学家对它提出了如下质疑:(1)如何证实这种知觉模块的真实存在(2)信息封装从何时开始?(3)模块本身是否有容量限制?否则何以限制认知的进入?认知是否可进入知觉模块显然是一个经验命题,而当前的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都证明认知是可进入知觉的,这对福多的模块模型是不利的证据,而福多还未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反驳4:错觉实验。穆勒莱耶尔的视错觉实验;似动现象的描述说明,理论并没有影响我们对观察的描述,这样似乎间接证明了有客观中立的观察的存在。,3 科学活动的理论渗透说,美国伊利诺斯大学(University of Illinois)心理学系教授William F.
20、 Brewer和Bruce L. Lambert从认知心理学及科学史角度重新审视了“观察渗透理论”的观点。他们认为,过去对于“观察渗透理论”这一观点的争议在于都过于集中于“视觉观察”(visual perception),而没有对科学活动的过程做全面的考察。1 1 William F. Brewer, Bruce L. Lambert: “The theory-ladenness of observation and theory-ladenness of the rest of the science process”, Philosophy of Science, Vol.68, No.3
21、.,31 科学活动的认知过程,他们把感知(perception)、注意力(attention)、记忆(memory)、资料的生成(data production)、资料的解释(data interpretation)和科学交流(scientific communication)看作是科学活动的主要的要素,全面考察了这些要素的认知过程,说明理论对这些过程渗透的机理。,科学活动的感知过程的要素分为两种:,(1)The bottom-up sensory information: 进入感官的感知信息。即感觉的物理资料。 (2)The top-down beliefs/theories/knowled
22、ge information:与感知信息相关的长期记忆中的信念或理论或知识信息。即背景知识。在科学活动的这些认知过程中,理论或强或弱地渗透着各种要素中。,32 理论的弱渗透的条件,当视觉可以准确无误地反映被观察对象,并且观察者的理论背景比较薄弱的情况下,人们可能更愿意接受直接的感官认知结果,此时理论的指导作用并不明显或者并不存在。也就是说,如果知觉信息强,并且观察者的理论弱,则感知物将清楚地呈现为进入感官的信息。这是理论弱渗透的条件。,33 理论的强渗透的条件,当感知对象模糊,感官并不能准确直接地认知所观察的对象的时候,理论的影响作用就开始凸显,理论将对知觉经验产生强有力的冲击。也就是说,如果
23、感知信息弱或者模糊,并且观察者的理论强,则感知物或许就朝向观察者理论方向扭曲(distorted)。这就是理论强渗透的条件。,科学活动的理论渗透说的特点在于:,(1)不仅强调理论对观察的渗透,而且强调理论对科学活动过程的渗透。看似比汉森更极端,但却比汉森更合理,因为(2)不仅承认物理状态是感官感知的一部分,而且承认感知对象是不依赖于感官状态的,在各种精神或脑的状态下,感知仍然是相当稳定的。这体现于理论弱渗透的条件。即使是强渗透,也是以感知对象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作为前提的。(3)由于揭示了理论渗透感知过程的心理机理,因而说明了观察渗透理论并不导致相对主义。,4 我的辩护策略,41 观察的中立性问题
24、与两种语言 区分问题 42 两种语言的特征,41 观察的中立性问题与两种语言区分问题,哲学的认识论基础问题:哲学观点的认识论预设问题。如,主客二分论主客一元论(涉身论embodyment),还原论整体论,等等。哲学的技术性问题:为了做哲学研究而作出的一些概念或范畴区分的问题。往往具有人为性,或杜撰性,或虚构质。这些概念或范畴的区分常常根据某些哲学上的特征。比如,认识上有意义的陈述认识上无意义的陈述,科学陈述非科学陈述,等等。,观察的中立性问题是哲学认识论的基础问题,它不仅需要有哲学的论证,更重要的是需要有认知科学的实证。而经验上得到证实和经验上得到否证的问题不是界限分明的,需要有一个历史的检验
25、过程。两种语言区分问题是哲学的技术性问题,是为了说明科学理论的结构而人为作出的区分。当然,这种区分需要以还原论作为假设,还可能需要以观察的中立性作为假设。但是观察语言和理论语言的区分根据是某些科学理论结构上的特征,而不需要由这些认识论预设来识别。,两种语言区分的哲学目的:,科学理论的结构问题是科学哲学研究不可回避的问题,而研究理论的结构,就不能不涉及不同类型的陈述在理论中的功能;而且不同类型陈述的性质区分也是导致诸如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争论的根源之一。区分观察陈述与理论陈述的目的,就在于对理论结构的特征做哲学研究,是哲学研究的需要,而不是为了论证这种区分的认识论预设,也不是为了纯粹为了把所有陈
26、述按照一个严格的公认的标准做一个划分。,科学哲学家可以不赞成以上两种语言区分的认识论预设和区分的标准,但在谈论理论结构时,尤其是涉及到,要把抽象程度较高的理论假说转变称一些可操作的经验事实预测时,比如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是无法离开 “观察陈述”和“理论陈述”的概念。这说明,两种陈述的区分对于科学哲学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因而是具有重要哲学研究意义的。,42 两种语言的特征,(1)观察陈述中的每一个描述词项都与某些可操作程序相联系,当观察陈述的某些指定的条件被给出后,这些程序就可用以断定描述词项所具有的、可由观察鉴定出来的特征。理论陈述中许多描述词项的意义并不由这些可操作的程序指定,大多数理论词项
27、的有效意义要么仅由它们的理论公设隐含地定义,要么只能由理论推导出的观察陈述间接地给予定义。,(2)观察陈述是对观察资料中发现的性质和关系的直接概括,它既可得到直接资料的确认,又可得到间接证据的支持。尽管一个观察陈述常被纳入一个特定的理论框架给予说明,甚至同一观察陈述往往被纳入相互竞争的理论给予说明,尽管阐述该观察事实可能还要采用该理论特有的专门术语,但该观察陈述的意义不需考虑与那一理论相联系的意义也必定能独立地理解。所以,既使说明该观察陈述的理论最终衰亡了,该观察陈述仍然有生命力。,而理论陈述尤其是象广义相对论那样抽象程度很高的理论陈述中的概念离开隐含定义它们的特定理论,就不能理解它们必须满足理论公设限制的涵义,以及由公设决定的与其他词项的相互关系的结构。因此,改变一个理论的公设,其基本词项的意义就随之改变了,尽管修改后的理论仍采用原理论的词项或语言表达式。,(3)一个观察陈述常用一个单一的陈述表达,它是对特定的观察材料的描述,其对事实的说明范围十分狭窄。而一个理论陈述通常须由几个相关的陈述集来表达,它通常能说明范围更为宽广的各种观察陈述。由此可见,观察陈述具有独立于理论陈述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