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中国传统综合思维.ppt

上传人:ga****84 文档编号:461585 上传时间:2018-10-09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7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中国传统综合思维.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中国传统综合思维.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中国传统综合思维.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中国传统综合思维.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中国传统综合思维.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中国传统综合思维,一、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总特征,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即唯物辩证法,联系和发展是它的总的特征。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当我们通过思维来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恩格斯发展:与联系始终交织在一起,因为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着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所以,变化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二、中国传统思维中的联系与发展,联系的客观性:五代时,道家出现了一部化书,“蛇化为龟,雀化为蛤。”(蛇雀)“老

2、枫化为羽人,朽麦化为蝴蝶,自无情而之有情也。贤女化为贞石,山蚯化为百合,自有情而之无情也。”(老枫)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指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断的。化书所提到的自然现象的联系与变化是都属于神话,是主观臆断性质的变化现象。然而,这些信息也并非一无是处,其实它告诉我们古人掌握的科学知识虽然有限,但仅凭这些有限的知识,他们也试图建立起一个普遍联系的世界图谱。,联系的普遍性: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

3、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者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按内经,人体如同一个庞大的组织结构,各个脏腑各司其职,有明确的分工,而它们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内经又强调:“肺合大肠”,“心合小肠”,“肝合胆”,“脾合胃”,“肾合膀胱”,脏腑之间只有互相搭配才能产生效用,若不合就会导致

4、疾病。这里反映了普遍性的两层内含,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以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联系的第三个含义,即整个世界是互相联系的统一整体,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都处在联系、交互之中。化书:“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化精,精化顾盼,顾盼化揖让,揖让化升降,升价化尊卑,尊卑化分别,分别化冠冕,冠冕化车辂,车辂化宫室,宫室化掖卫,掖卫化燕享,燕享化奢荡,奢荡化聚敛,聚敛化欺罔,欺罔化刑戮,刑戮化悖乱,悖乱化甲兵,甲兵化争夺,争夺化败亡。”(大化)这个描述当然是片面的,但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内心深处懂得从自然的物化到社会现象的变化是

5、有联系的,并且他勾勒的这个联系大体是有一定道理的。,联系具有多样性:外部联系与内在联系孟子与梁惠王谈论乐时,说道: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又说: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

6、”此无他,与民同乐也。孟子所讲两种对立现象的产生,都源于一个问题,即王是否能“与民同乐”。王的表现与百姓喜怒之间的联系,就属于一种内在联系,孟子牢牢地抓住了这一联系,因此他对梁惠王的教育就非常有说服力。,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孟子说:“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如智者亦行其所无事,则智亦大矣。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离娄下)大禹能顺势而为,所以能成功疏浚水道。只要按照历法推求,即使天高星远,千年后的日至也能推算出来。这里反映的就是本质联系。“老枫化为羽人,朽麦化为蝴蝶”,就是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孟子对梁惠王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7、。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能使百姓安居乐业,衣食无忧,德行高尚,那么统治者的执政地位就能稳固,这就是必然联系。史记孔子世家记载,阳虎曾经未打招呼,擅自带兵过匡人之境去郑,因而得罪了匡人。孔子周游列国至匡(即陈蔡)时,被匡人误为阳虎,于是被“拘焉五日”。后经人再三解释,孔子才“得去”。孔子被误认为是阳虎,这就是偶然联系。,中国传统思维中的发展观,因为相互联系,必然导致变化和发展,因此中国传统思维也特别重视变化发展。化书:“虚化神,神化

8、气,气化血,血化形,形化婴,婴化童,童化少,少化壮,壮化老,老化死。死复化为虚,虚复化为神,神复化为气,气复化为物。化化不间,由环之无穷。”(生死)自然演化是最基本的变化,是发展的基本趋势。尤其是这里所描述的循环往复,体现了发展的基本性质,即事物的永恒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从懂得道理,到实践道理(“亲民”),再到完善自己的德性,这就是关于学习的发展观。大学传引用商汤铭盘上的话解释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朱熹讲:“日日新之,又日新之,不可略有间断也。”学习就是一个不间断的发展的过程。又引诗

9、经文王说:“周虽旧邦,其命惟心。”周取代了商,古人认为这就是新取代了旧。因为旧的事物不再能适应变化的环境了,就必然要被新的事物取代,中国二千年里二十六个朝代的更迭是“发展”这个概念的最好注脚。然而,新事物与旧事物又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却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东西,比如汉承秦制,唐承隋制,清承明制,这都说明了新朝代在取代旧朝代的同时保留了原有的合理的东西。,三、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唯物辩证法是由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又称为矛盾分析

10、法,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基本内容,也是中国传统辩证思维的基本内容。,四、中国传统思维中的对立统一,最早关于矛盾斗争性的文献:国语周语上:西周幽王二年发生了一次大地震,伯阳父便用阴阳概念解释了这起自然现象,他说:“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夫水土演而民用也。水土无所演,民乏财用,不亡何待?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征也。川竭,山必崩。若国亡不过十年,数之纪也。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伯阳父用阴阳解释了地震,也解释西周的国运。阴阳感应本质上是一种天人感应的工

11、具,但他的贡献就在于,在复杂的现象背后找到了两种本质上的互相作用的对立范畴,并认为这对对立范畴在一定条件上保持了平衡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就是对立统一,用矛盾分析的方法解释自己对自然与社会的认识。,矛盾的统一性国语郑语:周代末年的太史伯首次提出“五行杂以成百物”的观点,概括出“和”、“同”两个范畴。他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和实生物”就是多样性的统一,因为矛盾会在相对稳定的条件下进行此消彼长的运动,新事物就会不断产生。而相同事物放在一到,则不会产生矛盾,那么什么新情况都不会发生。,老子的矛盾观,“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12、(老子四十二章)意即万物都含有阴阳二气,它们相互作用形成和气。又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二章)这就是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为对方存在、发展的条件。“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阿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善,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五十八章)这是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咎。”(九章)盈、锐、满、骄就是“极”,就是转化的条件。需要注意的是,老子的矛盾一定是向该事物反面转化的,最终回到的是原点。质言之,老子首次自觉认

13、识了对立统一规律,是先秦辩证思想的集大成者。,管子对矛盾的深刻认识,“恶者,美之充也。卑者,尊之充也。贱者,贵之充也。”(枢言)“充”即“统”,本始、基础意。就是说,恶、卑、贱是美、尊、贵的基础,它们都是相对而言的,不是孤立的概念。这就是矛盾的相互依存,即同一性。“天道之数,至则反,盛则衰。人心之变,有余则骄,骄则缓怠。此危亡之时也。”(重令)对立事物发展到一定限度就会走向对立面,这揭示的就是矛盾的斗争性。,易传的对立统一原理,“一阴一阳之谓道”(系辞上), 周易用阴阳二爻象征天地一切对立因素,具体展开为“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说卦)。阴阳双方是会转化的,“刚

14、柔相推而生变化”(系辞上),“刚柔想推,变在其中。”(系辞下)周易也认为,有些矛盾是不能相互转化的,比如“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系辞上)天尊地卑当然是不能转化的,然而周易以此象征专制社会的贵贱也是不能转化,这就是历史的局限性了。,韩非子的矛盾,不可调和的矛盾:“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难一)“以为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为名之不可两立也。”(难势)韩非强调的矛盾不是辩证法里的对立统一,而是不可两立的矛盾。又比如:“夫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时而至。”(显学)“智法之士与当涂之人,不可两存之仇也。”(孤愤)比起矛盾的转化,韩非更强调矛盾的对立。,董仲舒

15、:矛盾的对偶性,矛盾皆对偶:“凡物必有合,合必有上,必有下;必有左,必有右;必有前,必有后,必有表,必有里。有美必有恶,有顺必有逆,有喜必有怒,有寒必有暑,有昼必有夜,此皆其合也。”(基义)“合”就是对偶的意思。对偶是相互渗透的:“于浊之中,必知其清;于清之中,必知其浊。于曲之中,必见其直;于直之中,必见其曲。”(保位权)矛盾有主次:“阴者阳之合,妻者夫之合,子者父之合,臣者君之合。物莫无合,而合各有阴阳。”(基义)这里的矛盾不是对等关系,因此没有转化的可能,这种思维方式源出于专制政治的需要。,柳宗元:唯物论的矛盾观,宇宙生成的辩证法:“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自动自

16、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与我谋?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非国语三川震)这就是说,阴阳二气按照自己的规律互相斗争,运行、休止、凝结、流动等运动形成宇宙万物。矛盾处于共同体中:“合焉者三,一以统同;吁炎吹冷,交错而功。”(天对)这里指阴阳天三者统一于气,在气的范畴下,三个元素互相摩荡生成万物。,邵雍:象数的辩证法,一分为二法:“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八分为十六,十六分为三十二,三十二分为六十四。犹根之有干,干之有枝,枝之有叶。愈大则愈小,愈细则愈繁。合之斯为一,衍之斯为万。”(皇极经世观物外篇)这是说,太极这个统一体可以按倍数不断分割,愈分愈细,分化出多种多样、无穷无尽的对立面。

17、,张载:物无孤立之理,“物无孤立之理,非同异、屈伸、终始以发明之,则虽物非物也;事有始卒乃成,非同异、有无相感,则不见其成,则虽物非物,故一屈一伸相感而利生焉。”(动物篇)屈伸、同异就是事物互相感应的方式,体现的是矛盾的同一性。对立统一:参两篇还提出了“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两故化”(参两篇),即对立双方相互作用是变化的根本原因。斗争的新境界:“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参两篇)任何事物都包涵了对立两种因子,对立双方一定是会斗争的,且斗争双方又一定会达到一种新的平衡状态。,王安石:耦之中又有耦,“盖五行之为物,其时,其位,其材,其气,其性,其性,其

18、形,其事,其色,其声,其臭,其味,皆各有耦,推而散之,无所不通。一柔一刚,一晦一明,故有正有邪,有美有恶,有丑有好,有凶有吉,性命之理、道德之意皆在是矣。耦之中又有耦焉,而万物之变遂至于无穷。”(洪范传,临川先生文集卷六十五)五行构成的万事万物都各有对立面配合,而每个对立范畴又各有对立面配合,由是无穷无尽。,二程的矛盾观,无处不有矛盾:“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皆自然而然,非有安排也。”(遗书卷十一)矛盾的运动:“万物莫不有对,一阴一阳,一善一恶,阳长则阴消,善增则恶减。斯理也,推之其远乎!”(卷十一)此消彼长的过程性。当然,出于政治的需要,二程也非常强调有些对立范畴是固定不变的,如“阴阳尊

19、卑之义,男女长少之序,天地之大经也。男在女上,乃理之常。”(周易程氏传上下篇义),朱熹的矛盾观,矛盾的普遍性:“如天之生物,不能独阴必有阳,不能独阳必有阴,皆是对。”(朱子语类卷九十五)不仅事物间有对,事物内部也各有对,“一便对二,形而上便对形而下。然就一言之,一中又自有对。且如眼前一物,便有背有面,有上有下,有内有外。二又各自为对。虽说无独必有对,然独中又自有对。”(同上)和张载、二程一样,朱熹也认为统一体内部的矛盾、阴阳是此消彼长,但仍然有些对立范畴是不能消长的,这就是等级社会制度下的对立范畴,“君臣父子定位不移,事之常也。”(甲寅行宫便殿奏劄子),王夫之:古代辩证思维的最高峰,既对立又不

20、分离:“乾坤并建,以为大始,以为永成。”(周易外传系辞上)任何事物任何时候都有两重性:“乾坤并建于上,时无先后,权无主辅,犹呼吸也,犹雷电也,犹两目视、两耳听,见闻同觉也。”(周易外传系辞上)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无有阴而无阳,无有阳而无阴,两相倚而不离也。”(周易内传系辞上)相互渗透、包涵:“今与昨相续,彼与此相函。”(尚书引义多方一)“高者不遗卑也,大者不遗小也。”(诗广传商颂四)“兼乎寡者多,兼乎短者长。”(庄子通逍遥游),对董、程、朱的批评:“周易并建乾坤以为首”(同上)“然则独乾尚不足以始,而必并建以立其大宗,知能同功而成德业。”(同上)“乾坤并建”打破了 “阳尊阴卑”说,反

21、对矛盾的主从关系。这与他的政治主张分不开,他利用“天视听自我民视听”等命题,把“天”归结为“人之所同然者”,“民心之大同者”,赋予“天”以现实的客观内容。在肯定人民的“视听”、“聪明”、“好恶”、“德怨”“莫不有理”的前提下,为强调必须“畏民”、“重民”而提出了“即民以见天”、“举天而属之民”,意识到民心向背的巨大历史作用,并提出土地均平的思想。因此,反映在哲学上,便反对阳尊阴卑、阳主阴从的固化思想。,中国古代矛盾观分期,先秦时代的朴素辩证法初步形成阶段,伯阳父、史伯的矛盾思想的初步形成,老子、易传对矛盾的统一性和运动变化的原因认识深刻,将辩证法思想推向高潮。汉唐时代,以董仲舒为首的官方哲学为

22、论证专制统治的永恒性,大多有限地阐述了辩证法思想,着重宣传的是形而上学。宋元明清时代,社会矛盾日趋激烈,自然科学长足发展,种种原因导致了辩证法发展的多样性。邵雍的阴阳相分说,张载的一物两体说,程朱的无独必有对,到王夫之的分一为二与合二以一的思想,达到了辩证思维发展的最高峰。,五、中国传统思维中的质量互变规律,除了矛盾观,辩证法还包括质量互变规律。质变、量变是联系和发展的两种状态和形式。这在中国古代学者也早就发现了这一规律,成为中国古代辩证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事物都是量和质的统一,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数量的规定性。度则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

23、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老子:“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六十三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六十四章)易传:“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系辞下)“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坤文言传),荀子:“故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旦暮积谓之岁,至高谓之天,至下谓之地,宇中六指谓之极,涂之人百姓,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彼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人积耨耕而为农夫,积斲削而为工匠,积反货而为商贾,积礼义而为君子。”(儒效篇)各行各业都需要

24、积累能量,然后才能成就自身。,韩非子:“有形之类,大必其于小;行久之物,族必起于少。故曰: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小大、多少、难易、粗细,都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度的提出:“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韩非子喻老)“溺者多饮之即死,渴者适饮之即生”(韩非子解老)这强调的就是质量互变里的度。,吕氏春秋:“事多似倒而顺,多似顺而倒。有知顺之为倒,倒之为顺者,则可与言化矣。至长反短,至短反长,天之道也。”(似顺论)“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盈则必亏。”(博志),汉代董仲舒强调“度”的问题,“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

25、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春秋繁露度制)杨雄提出任何事物的反复变化都分为九段,“思心乎一,反复乎二,成意乎三,条畅乎四,著明乎五,极大乎六,败损乎七,剥落乎八,殄绝乎九。生神莫先乎一,中和莫盛乎五,侷剧莫困乎九”。(太玄玄图)这是一个不断质变的过程,但问题是,杨雄把这样一个过程固定化、机械化了。,张载说:“雷霆感动虽速,然其由来亦渐尔。”(正蒙参两)朱熹接着张载讲:“化是渐化,变是顿变。”(朱子语类卷七十一)“变化者进退之象,如此则变是自微而著,化是自盛而衰。变是自阴而阳,自静而动;化是自阳而阴,自动而静,渐渐化将去,不见其迹。”(语类卷七十四),王廷相说:“变有要乎?”曰:“渐。

26、春不见其生而日长,秋不见其杀而日枯,渐之义也至矣哉!”(慎言御民篇)“四时寒暑,其机由日之进退,气不得而专焉。日南至而寒甚,北至而暑甚,所积既深,不可骤变也。”(慎言乾运篇)王夫之批评了王廷相,他认为,“千里之堤”“决之者蚁穴也”(续春秋左氏传博议卷上)意思是,王廷相昧于渐变,而忽视了突变,主张由渐变而发生突变是普遍现象。,小结,1、质量互变规律和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重要内容,中国古代辩证思维有着丰富的内容,且达到了一定的理论高度。但可惜的是,中国古代辩证思维尚没有总结出否定之否定的规律,这是囿于历史的局限性,现代人应予以同情的理解。2、在朴素辩证思维的发展史上,辩证的矛盾观始终与形而上学的

27、矛盾观交织在一起。形而上的矛盾观也非常复杂,一是和同之辩,即主张同类事物是简单的、直接的等同,而异类事物则彼此隔绝、各自孤立;二是矛盾泯灭论,虽承认矛盾的存在,但同时夸大了相对性,认为矛盾双方并无区别;三是矛盾凝固论,脱离统一讲对立,认为矛盾是无法调和的,主次地位是永恒不变的。,3、在辩证思维的基础上,中国哲学还发展出了综合思维。马恩都指出过矛盾双方的融合,“两个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就是辩证运动的实质。”(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一切差异都在中间阶段融合,一切对立都经过中间环节而互相过渡。”(自然辩证法)中国哲学的综合思维称之为“参”、“合”,旨在将事物整体化、概括化

28、。这种思维形式最初在孙子兵法始计中体现,“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这是一种综合的角度考虑各种作战条件,而不是简单地把两军对阵看作交手的行为。同样的黄帝内经也是一部高度反映综合思维的著作。所谓辩证,既要讲究矛盾双方的区别,也要讲究矛盾双方的融合,中国传统思维就是这样的辩证思维。,讨论与思考: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在中国传统思维中是如何表现的?2、中国传统辩证思维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意义是怎样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