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江碧透.ppt

上传人:ga****84 文档编号:461593 上传时间:2018-10-09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4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漫江碧透.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漫江碧透.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漫江碧透.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漫江碧透.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漫江碧透.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沁 园 春 长 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进入学习,平昌县得胜中学 苟 锐,2018/10/9,第2页,教 学 目 标,知识与能力:1、把握新诗与现代诗歌的概念,了解什么叫做意象,初步进行诗歌鉴赏。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背诵诗歌。过程与方法:1、研究传统文化与诗歌意象间的关系,进而解读诗歌。2、反复诵读诗歌,体味

2、诗人蕴涵于作品中的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返回主页,下一页,2018/10/9,第3页,新 课 导 入,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宛如一枝枝绽放的奇葩,装点着文学永恒的春天。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毛泽东不仅是全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哲人,笔挟风雷的诗人。他用古典诗词形式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或抒情或咏物或怀古,描写了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生活,记载了中国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他的诗词,既是他革命人生

3、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又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 我们学过沁园春雪,能不能背诵一遍? 从这首词作中,我们已经感受到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和磅礴气势。这堂课我们学习他用“沁园春”作词牌的另一首词“长沙”。 让我们通过诵读一起来品味这首词的语言,领会它的意境,同时感受感受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返回主页,下一页,上一页,2018/10/9,第4页,课 文 解 读,一、解 题 “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相传东汉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林,后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又名寿星明、洞庭春色等,双调一百四十字,上片四平韵,下片五平韵。 词

4、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如“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标题。,返回主页,下一页,上一页,2018/10/9,第5页,二、背 景: 现在,让我们重温历史的画面,来了解这首词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

5、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这时湖南省长赵恒惕再次通缉毛泽东,这首词大概是毛泽东离开长沙时所作。,课 文 解 读,上一页,下一页,返回主页,2018/10/9,第6页,三、诵 读 感 悟: 大家边看课文边想象画面,初步感受课文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诵读要求:1、听读,初步感受词的意境。2、朗读全诗,进一步熟悉全诗内容。3、朗读、领会,品评、鉴赏。四、阅读时注重感受下列意境: 第一、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般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 第二、染上色彩:把黑白变为彩屏,火红的枫林,湛蓝的天空,碧绿的江水让画面的

6、色彩更鲜艳,更丰富,更美丽。 第三、使画面动起来:金风送爽,满山的枫叶,像烈火熊熊燃烧,江水缓缓流淌,千百船只竞相踏浪穿波,雄鹰在蓝天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嬉戏 第四、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譬如船上被风鼓紧的白帆,游鱼闪闪的细鳞,水底的沙石,课 文 解 读,上一页,下一页,返 回,2018/10/9,第7页,沁园春长沙 读出形象立造像写意游人 独立深思 读出关注看借景抒情诗人 关怀天下怅 读出深思问直抒胸臆哲人 忆旧言志携 读出情志忆怀人忆事斗士 主宰沉浮记 诵读 关键词思路抒情方式 形象 情感,课 文 解 读,返回主页,上一页,下一页,2018/10/9,第8页,合

7、 作 探 究,一、词上阕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是怎样回答的呢?,返回主页,上一页,参考:“橘子洲”是青年毛泽东与同学、战友们常来游览的旧地,风物景观非常熟悉。旧地重游,很自然地回忆起往昔不寻常的岁月。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a.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b.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这首词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下一页,2018/10/9,第9页,三、词

8、的下阕中所回忆的往昔生活, 突出了什么人的活动?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合 作 探 究,突出了包括诗人在内的年轻革命者奋发向上、敢作敢为的精神,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气勃勃的“少年学子图”,间接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二、上阕主要写什么内容?与下阕有何关系?,写生机勃勃的深秋景物,为下阕抒情作铺垫。,返回主页,上一页,下一页,2018/10/9,第10页,四、认真研读词的上阙,思考下列问题:1、开头三句的正常语序是怎样的?2、一个“看”字管到哪里?3、景物描写的视角变化和写景顺序是怎样的?4、写景诗句中哪些动词用得好?为什么?5、写景诗句和“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问题的提出有什么联

9、系?,合 作 探 究,下一页,上一页,返回主页,2018/10/9,第11页,五、认真研读词的下阕:思考下列问题: 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这两句的正常语序是怎样的? 2、下阕中的哪个字是领字,一直管到哪里? 3、“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一句是在问谁?“击水”一词有何深意? 4、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怎样理解? 5、毛泽东是一介普通书生吗?该怎样理解他的抱负和胸襟呢?,合 作 探 究,返回主页,上一页,下一页,2018/10/9,第12页,作 业 反 馈,、背诵全文。、课内:意境描述再次默读上阙,将眼前再现的情景描述出来。、课外:将你的“意境描述”进一步完善、丰富

10、,写成一篇三百字左右的短文,课下相互交流。,返回首页,上一页,下一页,2018/10/9,第13页,课 堂 小 结,教师小结: 古往今来,凡志趣超群、报负高远之士,常常览物抒情,慷慨言志。特别是在登高放眼天地之间时,长时间积蕴的关于生活的艰辛、社会的忧患、天地之巨变等方面的感触,就找到了最佳的突破口,或诵于口头,或泻于笔端。如曹操之短歌行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陈子昂登上幽州台,万千感慨化作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名句;杜甫登高吟唱“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叹时运之不济、人生之短促。这类名篇佳作不胜枚举。 毛泽东创作的这首词,与古人的佳作相比,境界更为开

11、阔,气势梗为恢宏,哲理更为厚重,达到了美与力的最佳融合。词的上段,勾勒出无比壮美、充满生气的秋天图画。首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好似猛地推出的电影特写镜头:我站在橘子洲头,身躯被清寒凝重的氛围所笼罩,脚下是向北流去的湘江。既点明了时节、地点和环境,又为下文的描写作了非常自然的垫铺。 后面由“看”字领起,连贯直下,一气呵成。远望:万山红遍;近看:漫江碧透;仰视:鹰击长空;俯察:鱼翔浅底。远近高低,尽收眼底。,返回上页,下一页,返回首页,2018/10/9,第14页,这是一幅充满了强烈动感、强劲力度、浓烈色彩和个性特点的立体秋色图。一“争”一“击”一“翔”,充盈着剧变之动、拼搏之力。

12、眩目的秋色也化静为动,透视着顽强的生命动力。首先是程度之深,:山红是“红遍”,江碧是“碧透”;其次是数量之多:山以万计,林以层数,舸以百论;第三是情绪之烈:红绿两种颜色争辉,船只竞相前进,鹰与鹰较量,甚至连水里的鱼也要与雄鹰比试。当然,这是词人将自己的激情注入万物,使笔下的景物染上了作者的个性色彩。特别是“万类霜天竞自由”一句,化实为虚,兼类而及,将意境升华为深邃莫测却又生生不息的宇宙意识,闪射出哲理的光辉。走笔至此,词人的笔陡一转弯,化景物为情思;“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个问题你想过吗?他想过吗?其他的伟人想过吗?没有。但毛泽东想了,也问了,这是“天问”,是主宰历史命运的世纪之问,要知道,毛泽东当时仅32岁!,课 堂 小 结,返回首页,返回上页,下一页,2018/10/9,第15页,谢 谢 大 家 的 支持!,原创课件 随便转载,听听音乐 休息一下!,QQ 244611218 后会有期!,返回首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