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思想政治教育新居民子女家庭教育状况调查研究一、选题的意义新居民子女是指年龄在616岁之间随父母在城市或其郊区居住半年以上的儿童少年,他们一般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的法定接受义务教育的对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随父母进城的新居民子女在我国已超过2000万。他们的教育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是城市义务教育的难点和薄弱环节。新居民子女平等享受国家赋予的教育权是新居民权益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因此,关注新居民子女的教育问题与提高我国全民族素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必须引起全社会重视。浙江省嘉兴市是外来人员迁入较多的一个城市,新居民子女的教育问题表现
2、得更为典型。究其原因是教育管理体系不健全,没有明确的管理主体,缺乏系统、积极和有效的社会教育,社会生产力发展不平衡,户籍制度的局限性,管理体制滞后,教育政策法规执行难,家庭教育条件差等。在这诸多的原因中,家庭教育是关键,因为家庭是新居民子女最主要的活动场所,是他们城市化的初始环境,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对孩子社会化的完善程度有着极大的影响。基于此,我选择了新居民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作为我的研究课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首先,希望可以引起人们对弱势群体教育问题的关注,促进弱势群体的教育机会均等,目前学术界对此问题的研究尚不够深入,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其次,本课题的研究也有利于促进边缘群体与城市的融合,
3、维护城市的稳定,保证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二、研究的主要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阐述的主要观点)(一)研究的主要内容本课题以嘉兴市为例,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嘉兴市新居民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指出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比如过于溺爱、放任不管、缺少亲情沟通、缺乏民主等;从家庭和外部环境两方面入手剖析问题的成因,并尝试提出改善新居民子女家庭教育的对策。(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2从家庭、学校、社会几个角度入手,剖析导致新居民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存在的原因,并从这几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新居民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合理化建议。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希望可以帮助新居民子女平等享受国家赋予的教育权是新居民权益保障体系,提高
4、我国全民族素质,促进我国公民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三、研究步骤、方法及思路(一)研究的具体步骤1根据所选课题,查阅资料,调查研究,为论文的撰写打下基础。2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身边实例,形成观点,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和修改工作。3毕业论文的撰写做到观点明确,论据充实,条理清楚,文笔流畅,字迹工整。在时间上严格遵照学校的工作安排,做好本论文的撰写工作确定论文选题20109202010930完成开题报告和文献综述2010101220101030完成论文初稿20101112011320修改论文并定稿20113212011414上交材料20114152011420准备论文
5、答辩201051201056(二)研究方法对于本课题,我主要采取文献法、访谈法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研究。1文献法主要是通过查阅相关的专著、论文、期刊、报纸和网上资料等,经过认真筛选,把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先记录下来,做好笔记,以供写论文时参考。2访谈法对几位“新居民”子女及其家长进行访谈,了解孩子的心理想法,家长的想法、管理方式、家庭背景,为论文打好基础。3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课题,设计调查问卷,为全面了解嘉兴新居民子女家庭教育的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调研工作,更为深入的调查、分析高中生消费现状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3(三)研究思路本文共分为三部分。前言先阐述研究背景、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第一部分
6、,分析新居民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第二部分,根据调查数据,从教育学、社会学等角度,对影响新居民子女教育的因素加以分析,指出制度性原因是造成新居民子女教育困难的根本原因;第三部分,提出改善新居民子女家庭教育的对策,强调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要做到“三位一体”形成合力,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育的质量。四、毕业论文(设计)提纲一、新居民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一)家庭教育环境、条件差(二)家长文化素质偏低,家庭教育观念落后(三)家长忽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协调(四)社会对新居民子女家庭教育关注太少二、新居民子女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一)家庭因素1父母的文化素质2子女人数3父母的职业4父母
7、的教育观念5夫妻、亲子关系(二)外部环境因素1学校教育2家庭周边环境3大众传媒三、改善新居民子女家庭教育的对策(一)提升新居民自身素质是关键(二)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是根本(三)社会、政府关注是保障五、主要参考文献1胡英2000年中国农村流动人口新特征J中国国情国力,2001942刘剑斌,章国平论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J农业考古,2006,63雷万鹏“流动儿童”挑战城市义务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4964徐东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及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5,105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J社会学研究,2001,36刘成斌,吴新慧流动好留守好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比较J中
8、国青年研究,2007,77陈二,潘孝斌进城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调查与分析基于对浙江省七地民工家庭的实地调查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48庞翠明谁来照看孩子从“托教”中探析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困惑和需求J社会阅览,2004,49赵娟南京市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调查J上海教育科研,2003,810张锋福州市外来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探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7,811关颖青年流动人口如何对下一代负责天津市青年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状况调查J青年研究,2002,55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思想政治教育新居民子女家庭教育状况调查研究国外开展家庭教育比较早。美国自1897年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次母亲
9、会议以来,家庭教育以全新的面貌汇入社会大教育的洪流中。20世纪末1990年诞生了“家长教师协会PTA”,这是家长正式介入孩子教育的标志,也是家庭教育再次登上教育大舞台的开始。PTA在其建立之初就确定了两项宗旨家长教育和发挥家长在改进儿童受教育条件方面的作用。其后,从60年代中期起,美国广泛开展开端教育计划(THEHEADSTARTPROJECT。该计划强调家长对孩子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求幼儿园和学校必须积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水平,组织家长参与儿童教育过程,以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该计划把家长参与和家长教育作为计划重要内容与成功的保证。在目前的新居民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中,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10、、现状调查在浅谈新居民子女家庭教育中谈到了三个方面的现状第一,绝大多数家长文化修养欠缺,即使对子女的教育比较重视,但因其无教育能力而困惑;第二,自身并无过高期望,只是机械性的送孩子上学有的书读足矣,随其长大如若父母一样也可以生存;第三,有一些最基础的文化知识,也想通过自身的勤劳改变家庭经济面貌,拼命地工作,没时间关照子女,即使抽空过问子女的学习状况,也是简单无奈的。张妩的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分析从三个角度分析了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第一,在家庭背景方面,流动人口居住环境差,子女易沾染不良习气;父母整体文化水平偏低,限制了对子女的学业指导和帮助程度;父母职业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经济收入
11、普遍低下,难以承受生活需求的各项消费。第二,在家庭教育的特征方面,流动人口教育投入实用性强,教养方式缺乏民主,家庭精神生活贫乏。第三,在流动人口子女对家庭的认同感方面,子女有较强的家庭责任感,仍然在很大程度上认同父母的生活方式和家乡的生活习俗,还不能适应当地的社会习俗和生活规则。刘剑斌、章国平在论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中谈到目前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农民工与子女缺少亲情沟通,家庭教育严重缺失;祖辈对孙辈采取的是放6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脱节倾向;家庭教育投入实用性较强,教育方式缺乏民主等。陈儿、潘孝斌在进城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调查与分析基于对浙江省七地民工家
12、庭的实地调查中谈到民工子女家庭教育中的主要问题第一,由隔代教育带来的亲子关系不到位等问题使部分民工家庭结构呈现严重沟通障碍;第二,家庭沟通缺乏主动,互动内容亟待扩展和深入;第三,相对狭窄的家庭成长环境束缚了子女的发展,多数民工子女迫切希望扩大交际范围;第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与能力形成两级差,家庭教育方法简单,且通常具有严而无格、宽而无度的偏颇;第五家庭业余生活单调,“孤岛化”现象严重;第六,家庭沟通方式与主题单一,子女压力过大通常父母并不十分理解。二、原因探析熊皓丽在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问题浅谈一文中指出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成因有三生活条件的低下;家长文化素质的低下;家长教育水平的低下。
13、李伟梁的流动人口家庭教育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从三个方面剖析了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成因第一,家庭内部因素,家庭收入、父母的文化素质、父母的职业和劳动时间等客观因素以及父母的教育期望、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等主观因素都对家庭教育产生了影响;第二,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有学校教育、社区环境、同龄群体和大众传媒等四个方面;第三,社会制度因素,流动人口在子女家庭教育上出现的各种失调现象,其根源在于城乡社会的二元对立和两极分化,以及为维护和巩固这种城乡分割体系而设立的户籍制度。庞翠明在谁来照看孩子从“托教”中探析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困惑和需求中也概括地指出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困惑产生的原因比如,父母工作忙,
14、没有时间照管小孩;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子女学习;工作流动性强,不利于小孩稳定就学;子女进入一个陌生环境普遍要经历一个适应过程等。三、对策研究赵娟在南京市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调查中提出切实解决流动人口的家庭教育问题,应该建立“家庭学校社区”一体化模式,着重从以下三方面加以努力,即家长的示范、带动,学校的配合、帮助,社区的协助、指导,争取逐步取得成效。福建师范大学教科院的张锋在其福州市外来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探讨中谈到解决流动人口家庭教育问题关键在于提高父母的家庭教育水平,首先,父母要改变过去忽略精7心培育、重智轻德、期望过高等问题,需要更新教育观念;其次,针对外来工的教育方法简单,文化素
15、质较低的情况,急需开展外来工家庭教育培训,指导他们通过平等爱护的方式对于女进行教育;另外,家长还要注意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发展状况。关颖的青年流动人口如何对下一代负责天津市青年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状况调查也认为帮助流动人口转变观念、提高教育素质,是家庭教育社会支助系统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是解决青年流动人口子女生存、教育、与发展问题的重要前提。她建议将外来散居儿童的家长教育一律纳入社区家庭教育工作范围,由妇女组织和社区教育机构组织实施,并作为一项家庭教育工作考核指标切实抓好。对在校学生家长,除参加家长学校活动外,应给予特别的关注。尤其是流动人口子女较为集中的学校,要有
16、针对性地对家长实施教育,帮助他们解决子女教育中的困难和问题。余华英、卢克清、刘运红的农村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对通城县四庄乡外出务工人员对子女家庭教育状况的调查研究提出加强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帮助。一方面,有赖于流动人口家长全面提高素质,另一方面需要政府及社会对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环境。同时,还需要教育部门努力探索对流动人口子女提供教育的形式和途径。下面拟从这几个方面分别提出加强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对策。通过对以上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后发现,目前国内对新居民子女家庭教育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总体而言仍属刚刚起步,系统的理论体系和开展模式还不健全
17、,门针对新居民子女家庭教育方法的研究还比较少。笔者将以新居民人口较为集中的嘉兴市秀洲区王店镇建设常睦桥村为点,开展社会实践和调研活动,结合当地新居民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分析其成因并尝试提出解决的策略。笔者认为解决嘉兴新居民子女教育问题的措施分为以下五个方面。首先当地政府及相关教育机构应当从全面统筹规划实施,建立公平完善的农民工子女就学管理机制和家庭、学校、社会三者良性互动机制,让新居民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第二,依靠社区教育,提高新居民素质;第三,城市居民应抛开对新居民的偏见,主动与新居民交流,并为他们提供必要、及时的帮助;第四,要重视新居民子女就学。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要将新居民子女接受义务
18、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依法保障其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第五,由政府出面,可以与媒体或当地的大学联系,发动大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走访新居民家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8参考文献3刘剑斌,章国平论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J农业考古,2006,64陈儿,潘孝斌进城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调查与分析基于对浙江省七地民工家庭的实地调查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47庞翠明谁来照看孩子从“托教”中探析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困惑和需求J社会阅览,2004,48赵娟南京市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调查J上海教育科研,2003,89张锋福州市外来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探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7,810关颖青年流动
19、人口如何对下一代负责天津市青年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状况调查J青年研究,2002,511余华英,卢克清,刘运红农村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对通城县四庄乡外出务工人员对子女家庭教育状况的调查研究J湖北省儿童全面发展研究会第三届第二次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069(20_届)本科毕业设计思想政治教育新居民家庭子女家庭教育状况调查研究1011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居民群体不断扩大。家庭教育对子女的成长来说,是极为关键也是具有基础性意义的,是新居民子女城市化的初始环境,是子女进入城市后社会化的基础条件。本文主要论述嘉兴地区新居民子女家庭教育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只有通过提升新居民自身素质,
20、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同时政府也需加大关注力度。关键词新居民子女家庭教育对策截至07年底,嘉兴市外来人员达180万人,相当于户籍人口的537,成为浙江省外来人口比例最高的城市,其中,居住时间在半年以上的占882,一年以上的占696,许多人已在嘉兴安了家。1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5号)、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服务和管理的若干意见(浙委200610号)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0647号)精神,嘉兴市将务工、经商、创业的非本市户籍、有固定住所的人员统一称之为嘉兴新居民。由于新居民的涌入也引发
21、了一些社会问题,诸如新居民的生存权、发展权问题、新居民子女的教育问题等,其中新居民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逐渐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新居民子女是指年龄在616岁之间跟随这些职业和身份特殊的群体在城市或其郊区居住半年以上的儿童少年。笔者选取新居民人口较为集中的嘉兴市秀洲区王店镇常睦桥村作为调研点,深入新居民子女的家庭,结合自己参加龙源纺织公司开办的新居民子女的暑期班教学的经历,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了新居民子女的学习和生活现状,发现了一些新居民子女家庭教育的问题。一、新居民子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家庭教育应重于学校教育。家长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对孩子今后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2、,家庭教育在新居民子女教育中无疑最为关键和基础。忽视新居民子女的家庭教育这一初始环境,长此以往必将严重影响新居民子女健康成长。对于新居民来说,长期的打工、异乡的漂泊使他们冷暖自知,在主观上已经深刻意识到缺少教育对其发展的局限性。他们迫切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通过教育来改变他们的命运,将来能适应城市生活并融入城市主流社会中去。由于他们生存环境的影响,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工作性质的繁忙,导致他们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教育环境较差,学习条件缺乏12家庭经济收入的多少直接影响着整个家庭生活质量的高低。作为弱势群体的新居民群体,自身存在着与城市生活相互抵触的一些特征。新居民子女拥有的教育环
23、境由于家庭收入水平导致其并不乐观,与城市儿童相比,突出表现为家庭经济困难、文化教育设施不健全、儿童学习书籍少、周围人口复杂、环境脏乱差,根本不符合子女学习所应具备的文化气息与教育氛围。我国当前流动人口家庭中大多数属于低收入家庭,少数属于困难家庭,经济上消费结构单一,绝大部分收入用于生活消费。当因贫困难以维持子女正常学习开支和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条件时,子女在学校接受的教育无法在家庭得以进一步延伸,严重削弱了家庭施教育人的作用。(二)家教能力欠缺,家教时间极少新居民阶层虽然是流出地区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群体,但文化素质绝对值并不高。虽然不少新居民越来越重视跟子女的家庭教育,但是他们仍大多集中在一些
24、劳动密集、技术含量低的重体力行业,教育不得法、教育能力弱,没有形成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加之生活工作上的不如意,新居民动辄打骂,脾气暴躁,教育方法和手段单一,极易导致家庭教育失败的不良结果,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甚至造成严重心理问题。与子女相处的时间极少,几乎没有精力关心子女教育,并且在对待子女教育问题上往往有失科学和理性,加上生活上不容乐观的境遇,有的甚至不得已放弃教育子女的机会。根本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子女学习的新居民,即使偶尔有时间辅导孩子,往往也由于文化水平低下、不懂得尊重孩子的个性与身心发展规律,而心有余力不足,从客观上形成家庭教育的“真空带”。(三)家庭沟通缺少,教育观念滞后进城打拼的新居
25、民群体由于职业性质必须早起抹黑忙于生计根本没时间或者不善于跟其子女进行情感交流、思想沟通。他们缺少科学正确的家教方法和理念,对现代素质教育理解的不全面。由于个人经历、生活年代、成长环境、所受教育、思想观念、素养等方面差异,长期以来,家长们都信奉“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这句俗话,以为自己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了如指掌。他们习惯了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当成自己的某种精神寄托,期望子女按照自己给他们设计的轨道发展,多数新居民的教养方式还是以专制型、“棍棒教育”为主,教育观念相当滞后,基本上不予参考子女意愿。很多新居民家庭过于注重子女分数高低、升学概率,单纯着眼于智力开发,却忽视了非智力因素
26、如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生活能力等多方面的培养。(四)与学校联系少,家庭教育封闭一方面,由于职业上的不稳定性导致的强流动性,家庭处于漂泊动荡状态,随同父母一13起流动的适龄儿童少年的正常读书也受其影响,使之学习缺乏系统性和稳定性。家长也无暇与学校做好沟通、甚至无暇参加子女的家长会,影响他们接受完整的学校教育。另一方面,新居民子女所受的学前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不衔接行或相对滞后性,造成其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态度不正确、性格不开朗等众多问题。新居民家庭居住条件较差、居住空间狭窄,生活与交往范围的局限性,社会交往层面的相对封闭性,闲暇时间利用、与人交往的单一性等,都妨碍了新居民子女对城市文明的认同
27、,影响他们社会认知的形成。二、新居民子女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调查组在嘉兴市秀洲区王店镇进行调查,对新居民子女的家庭教育和当地居民子女的家庭教育作比较,发现新居民子女的家庭教育存在着不少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原因(一)家庭因素家庭因素主要表现为父母的文化素质、子女人数、父母的职业、父母的教育观念、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等。新居民在融入到一个新的居住地,总会被这样或那样的主客观因素所牵绊,既而直接影响子女的家庭教育。1父母的文化素质我国目前的外来民工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过程相伴随,外来民工的构成大多是农民。从我们的实地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目前嘉兴地区新居民的文化程度
28、大多数为初中文化程度。虽然本地居民的文化程度也不高,但相比之下,新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于当地居民(见图1)。小学文化程度的比较多,受过高层次教育的比较少,具有大专以上高学历者只占极小比例。新居民文化程度低,人生地不熟,也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而且工作不稳定,加上父母不知道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方式等等,所有这些的条件都影响了孩子的家庭教育。图1新居民与当地居民文化程度比较14(数据来源于实地调查)很多新居民父母因为自己的文化程度低而无法辅导孩子的功课。再次,出于经济的考虑或者是观念上没有家教的意识,新居民几乎不为孩子找家教。相比较,当地居民中有2955的家长为孩子请过家教(见图2)。图
29、2新居民与当地居民为孩子找家教情况比较902470459762955020406080100120新居民当地居民有没有(数据来源于实地调查)社会学和教育学的研究证明,父母文化水平的高低与家庭教育水平高度相关。一般来讲,文化水平高的父母往往在子女教育上更为科学、合理和有效。关于孩子的德智体三方面,新居民与当地居民都表示,孩子的学习成绩以及身体健康是他们最为关心的,而把品德修养放在最后。究其原因,除了应试教育等一些教育体制因素影响外,还有一个就是家长的教育引导方式。只顾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对孩子的品德和性1195795528575238952027275125010203040506070无小学
30、初中高中文化程度度新居民()当地居民()15格培养。多数家长表示,不知道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科学,按老规矩来,看别人怎么做就怎么做,甚至还有的说学校老师怎样教就怎样做。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打骂子女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秀洲区王店镇建设中心小学的李元兴校长表示,“学校与家长联系”这一块内容是向来比较重视的。但是,学校在与家长的沟通上,也存在着不少障碍,尤其是外来民工家长。召开家长会和老师家访时,老师曾多次强调,平时家长要多与老师联系,通过电话、来学校都可以。但是,家长主动询问的情况并不多。家长还没有深刻意识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这一点。同时还有因为生活工作群体的思维取向的原因,对孩子的教育选择上会
31、出现从众性。这些情况都说明了家长们在家庭教育上都存在着盲目性和随意性。2子女人数新居民大多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些地区重男轻女思想较为严重,计划生育政策执行不严格,超生现象较为严重,而且农民工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政府对他们的计划生育工作比较难落实,这就造成新居民非独生子女家庭非常普遍。子女过多不但加重了家庭经济负担,也影响他们接受教育。一方面,直接增加了子女教育支出的经济总量,家长无力承担过于繁重的入学费用。尽管新居民子弟学校收费低廉,但是如果每个家庭有23个需要就学的儿童,教育开支还是相当可观的,分摊到每个孩子身上的教育费用就减少了,这也是影响子女教育的重大因素。另外父母也不可能投入大量精力
32、关心他们的学习与生活,给他们的成长带来消极影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二章人口发展的规划与实施第十四条规定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由其户籍所在地和现居住地的人民政府共同负责管理,以现居住地为主。同时,嘉兴市在对待新居民子女教育收费方面有明确规定,凡符合新居民家庭相关要求的,比如在嘉兴居住满一年,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等前提的,其子女在受教育方面可享受与本地学生相同的权利,免除一切学杂费,享受免费的义务教育。3父母的职业嘉兴市秀洲区王店镇调查表明,调查对象大都在羊毛衫纺织行业打工,职业类型相对单一。在调查中发现,新居民的家庭收入与外出打工前相比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与当地居民相比,由于职业关系
33、,他们的收入仍相对偏低。家庭收入的多少直接影响着该家庭对子女教育支出的多少。很多新居民家长非常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但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制约,很多家长并没有能力把它付诸于实际。有家长反映,在给孩子买课外书方面也表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不过有些家长在经过自己的努力之后有了良好的经济基础,从而给16孩子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条件。被调查新居民的家庭收入还存在不稳定性。因为羊毛衫行业并不稳定,新居民家庭经济收入的多少依赖于羊毛衫的销售情况,这就注定了他们家庭经济收入的不稳定。其次是父母的劳动时间。由于新居民父母多从事的是一些低层次的职业,这些职业劳动时间上具有很大的弹性。很多新居民为了
34、多赚点钱,往往延长劳动时间,这对子女的家庭教育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劳动时间延长,在家照顾子女的时间就相对缩短了,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可能性也就减少了。另外,家长在疲劳的劳动之后,也没有更多精力去管孩子的教育问题了。在调查过程中有一户新居民家庭,他们在嘉兴已经生活了好几年了,两个孩子也都接到了这里,但是他们是在家里从事工作的,除了吃饭和最基本的休息时间外,其他时间都是在工作,家里的家务大多是两个女儿完成的。大女儿上小学,小女儿则由姐姐照顾。孩子不仅要管好自己的学习,还要照顾家庭,这样对学习势必产生影响。另外有的新居民家长忙着赚钱、生计,没有足够的时间对孩子进行教育。相反,他们还要求孩子能帮着赚钱。
35、在调查中,我们看到,一个还未上一年级的小不点,已经在为家里帮忙提水、洗碗;而在另一家庭中,16岁的哥哥已经辍学,帮忙干活赚钱,供妹妹上学。所以,父母劳动时间过长,对孩子就缺乏管教,影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最后由于职业的不稳定,新居民流动性较大,迫使孩子经常改变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并且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和时间去适应,这对于新居民子女在适应环境的能力方面来说,又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由图3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新居民子女转学的比例远远超过当地居民子女。图3新居民子女和当地居民子女转学情况比较17418695355814496020406080100120新居民当地居民百分比有没有(数据来源于实地调查)4父
36、母的教育观念新居民和当地居民的大部分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读上大学,这个比例约为8780和9773(见图4)。他们都表示,只要孩子有能力读,就一定供他上学。其中,新居民是出于对自身的文化水平、职业状况、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的不满意,希望孩子不要像他们一样。但是,也有约13的新居民只把希望放到中专或高中。一方面,他们意识到小孩子自身素质不够,另一方面,认为读中专等技术学校能学到更多的技能,小孩子能早点挣钱。总体上,新居民家长的教育期望与当地居民家长具有趋同性。家长对孩子期望较高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家长都希望孩子能接受更好、更高的教育,将来能有个比较稳定的职业,只是新居民的期望值相对偏低。图4新
37、居民与当地居民期望情况比较18007324888780022709773020406080100120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学百分比新居民当地居民(数据来源于实地调查)家长在教育孩子的实际行动中与自己的期望存在一定的出入。当地居民家长一般会主动为自己的孩子买课外书,而新居民家长则比较被动。据调查了解,新居民子女也很少主动向家长提出要买课外书。根据图5显示,新居民家长从未给自己的孩子买过书的比例比当地居民家长高出了10。由于多数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思想、文化素质较低,为其子女提供的条件多为物质生活方面的,如食品、衣物、文具、玩具等这些物品实用性强,缺乏文化性特征;而对于那些具有教育功能的图书、文化用品、
38、学习资料等却很少为子女购买。没有课外书,就会限制孩子的视野,不利于孩子的多方面发展。选择合适的课外书对培养孩子的兴趣,增加孩子的知识量,引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等都具有积极意义。家长在孩子学习过程中如能对孩子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帮助,则会对孩子的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图5新居民与当地居民为孩子买书情况比较1914295476309544462223333010203040506070没有买偶尔买经常买百分比新居民当地居民(数据来源于实地调查)在调查中还发现,新居民和当地居民家长都能够做到与孩子沟通,沟通的方式主要集中在管教式和谈心式两种方式。其中,新居民以管教式为主的教育方式所占的比例较大,占到了434
39、8(见图6)。图6新居民和当地居民与孩子的沟通方式情况比较130443484132171111288955564440102030405060很少沟通管教式谈心式其他百分比新居民当地居民(数据来源于实地调查)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方式有自身文化程度等因素制约,另外一个因素就是孩子。首先,孩子太顽皮,家长觉得谈心起到的作用不大,还不如管教来的有用;其次,一些新居民在对20子女进行教育时,除了用自身朴素的语言和勤劳的行为来影响孩子外,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来教育引导子女,不善于主动与自己的子女多进行思想沟通、感情交流,遇事极少与孩子商量,缺乏民主意识,“家长制”作风比较严重,更谈不上掌握孩子成长的心灵轨迹。
40、而当孩子回家对家长说学校发生的事情时,少数新居民家长还会采取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的态度,甚至很不耐烦,失去了与孩子交流的宝贵机会。而有的新居民惯用物质刺激或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甚至用简单、野蛮的方式剥夺子女的交友空间、玩乐时间,故意破坏子女心爱的东西,乃至以粗暴的方式损伤子女的自尊心,甚至全然不顾自己的行为给孩子带来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5夫妻、亲子关系外来劳动力流动到新的地方,人生地不熟,加上职业层次低,很容易受城市居民歧视。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居住条件差、工作时间长等,夫妻关系会出现裂痕,引发夫妻间的矛盾和冲突,导致夫妻间的关系恶化甚至破裂。夫妻关系不和谐,便会使孩子缺乏安全感、归属感。新居民
41、与子女缺少亲情沟通,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子女严重缺少父母的亲情和关爱。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由于新居民子女无法得到父母正常的呵护和关心,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正常需求无法及时得到满足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一定会有较大的负面影响。有约7620的新居民子女与家长居住在一起,但是通过了解发现,他们与家长的关系并不是非常好。因为家长工作繁忙,无暇照顾孩子或教育方式有问题,良好的亲子关系都不能很好地形成。在图7中我们可以发现有3810的新居民家长承认自己与孩子的关系一般,这是所有选项中占比例最多的。新居民孩子来到城市后,由于年纪小,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和新观念,能更快地融入到新生活和新环境中。相比之下,父母适应环境的
42、能力弱于孩子,加上平时劳动时间较长,对亲子互动造成了不的影响。这样一来,两代人之间的代沟比以往更为明显,良好的亲子关系就难以形成了。图7新居民和当地居民亲子关系比较21043483333285702889477334090102030405060很紧张一般很好非常好百分比新居民当地居民(数据来源于实地调查)(二)外部环境因素对新居民子女的家庭教育产生影响的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学校教育、家庭周边环境、大众传媒。外部环境因素虽不是新居民家庭教育的决定性因素,但也不能忽视这一因素。1学校教育孩子受教育除了家庭教育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学校教育。但是学校教育也是有差别的。比如新居民子女要
43、在城市上学,新居民就必须面临一系列的困难一是借读。新居民子女在城市读小学、初中被称为“借读”,因此要支付相对较高的借读费用,有时还会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歧视;二是择校。新居民子女上小学或中学,需要巨额的择校费或赞助费;三是高考设限。新居民子女高考必须得回到“原籍”参加考试,特别是在外省打工的新居民子女,在外省学习却要回到原籍参加高考,有时考试科目、考试内容不一致,使得这部分新居民子女难以适应,也极不公平。如此这样,新居民和新居民子女难以获得城市居民子女同等的国民待遇。2一般来说,公办学校条件设施较好,师资力量比较雄厚,而新居民子弟学校校舍、设施简陋,教学环境不是很好,师资力量也薄弱,教师更换频繁,
44、教学质量很难保证。尽管目前子弟学校的教师队伍由于竞争已有很大改善,但教育质量依然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学校教育质量的好坏是孩子能否接受良好教育的重要根基。嘉兴秀洲区新居民子女的就学情况并不乐观。根据图8显示,他们有4286都集中在新22居民子女学校读书,在当地公办学校就读的只有3333。图8新居民子女与当地居民子女就读学校情况比较(数据来源于实地调查)虽然新居民家庭的父母也非常希望孩子能在当地的学校接受正规、良好的教育,但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还是未能实现。由于新居民子女在入学子弟学校前来源于不同的省份、地区、县市,教学进度和内容千差万别,学生素质也参差不齐,省份之间的学籍管理不相协调,这使得民工子
45、弟学校的教学很难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新居民子女很难或者根本进不了当地的学校成了影响新居民子女家庭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大量外来人员的涌入,当地学校考虑到对当地学生教学质量下降的负面影响,加上政策影响,因此只招收部分新居民子女学生。据调查,建设中心小学上学的新居民子女有近30,与其他公办学校相比,接纳的新居民子女还算比较多。低质量的学校教育对于家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文化水平不高的新居民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2家庭周边环境由于新居民工作不稳定,收入不高,所以他们都居住在租来的比较简陋的民房中。嘉兴王店的新居民都聚集在当地居民建造的一排排小瓦房里,而每家相隔才30厘米,平均每一整
46、幢农民楼房里就有20多户新居民居住。新居民之间关系不错,相互走动的频率也比较大。2143333323842860911188900102030405060708090100乡村学校公办学校民办学校新居民子女学校百分比新居民当地居民23有时,新居民家长上班会让孩子呆在家里,与隔壁的孩子一起玩。这其中有利也有弊。孩子们可以相互学习、相互沟通交流,但也会容易养成不良的习惯。如果家庭周边出现一些行为不检点、语言粗俗下流、精神生活空虚甚至违法犯罪的人员,那就更加不利于新居民子女的家庭教育了。3大众传媒家庭教育作为具有分散性、灵活性、群众性特征的非正规教育,比学校教育更多地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大众传媒对新
47、居民子女家庭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众传媒本身对施教主体家长的影响。许多家长通过报刊、书籍、电视、互联网等接受现代家庭教育理念,获得了不少新的教育方式、教育观念和教育手段。大众传媒在家庭教育指导中有着其他教育载体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由于在家庭教育指导方面没有接受过专门学习和训练,栏目内容又没有专家把关,而是凭经验做节目、编刊物、出书,很容易有劲使不到点子上,于有意无意之中偏离了正确的方向,甚至形成对家长的家庭教育形成误导。二是大众传媒对新居民各方面的报道给新居民子女带来的影响。从书籍、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互联网等等传媒中,孩子拓展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值得一提的是,大众传媒也会
48、分散孩子精力,如果孩子长时间看电视或者沉迷网络,那么给孩子造成的不仅是视力下降,而且也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大众传媒起的是舆论导向作用,关注新居民,引导消除新居民与当地居民之间的隔阂,呼吁社区应平等对待新居民及其子女。通过这种方式,社会各界开始关注这些弱势群体。但是一些市民受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体负面影响,形成对新居民带有偏见的负面刻板印象,把新居民与偷窃、抢劫、扰乱社会治安等不良行为联系在一起,对新居民子女也是另相相待,更加加深了城市居民对他们盲目的蔑视和排斥。新居民子女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经常会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不同程度的歧视或不公平对待。孩子有意无意地被灌输这些信息而产生自卑等不利心理
49、。城乡居民身份的不平等,将使他们从小受到歧视,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将是非常严重的。三、新居民子女家庭教育对策“儿童的自下而上保护和发展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基础,是人类发展的先决条件。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命运。提高全民族素质,从儿童抓起。因此家长应不同程度地掌握保育、教育儿童的知识。”(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新居民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应受到社会的关注,针对调查现状,结合我国实施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战略和新居民的实际情况,本文认为解决新居民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24(一)提升新居民自身素质是关键亲子互动是很好的家庭教育方式,关键人物是父母。所以,提高新居民自身素质是家庭教育必不可少的。新居民要转变以往陈旧观念,树立信心,多学知识。新居民要积极参加当地组织的活动,保持开朗、乐观的良好心态,多与城市居民交流。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体,学习新的知识,尤其关注一些成功家教的事例,增长见识,开拓视野。放下家长的“威严”,平等与孩子沟通交流,和孩子成为朋友。多与孩子交流,一方面全面了解孩子思想、心理和生理动态,另一方面也能大大增强亲子关系。交流的时间不需要特别长,但不能没有,哪怕是吃饭的十分钟也是好的。发现了孩子的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若不知怎样解决,可向学校寻求帮助。新居民要能够与孩子共同学习。家长文化水平的高低不是问题,重要的要参与孩子的学习,给孩子学习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