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场经济的能力.DOC

上传人:国*** 文档编号:475993 上传时间:2018-10-12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场经济的能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场经济的能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场经济的能力.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场经济的能力.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场经济的能力.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李乾德 (重庆市委党校涪陵分校 重庆 408000) 摘 要: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保证。 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就是要 “适应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我国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特点,自觉遵循客观规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经济的作用,不断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 当前, 基层 领导干部 在 在理论素养、知识结构、 思想观念、 工作 能力上 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 还显得不够适应。 不断提高基层领导干

2、部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一要 加强教育培训,扩大 “内存 ”,全面提高领导干部掌握发展市场经济的知识能力 。二要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领导干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能力 。三要 积极引导,注重实践,提高领导干部驾驭市场经济的实践能力 。 关键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驾驭能力;基本要求;存在问题;提高途径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强调指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要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必须“坚持 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 要务,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本文 着重阐述2 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的必要性、基本内涵和根本要求 ,以及提高基层领导干部驾驭社

3、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的制约因素和对策。 一、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必要性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不断提高党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于我们党长期执政、始终为人民执好政,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实践证明,市场经济是人类社会现阶段生产力借以发展的最有效形式。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们党肩负的 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是落实发展第一要务的中心内容。但同时也要看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任务仍十分艰巨。从经济体制转变带来的影响看,随着我国由传统计划经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经济关系发生了深

4、刻变化,而且社会关系面临重大调整。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调节起来难度很大,给经济发展增添了许多不确定因素,愈发需要提高我们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从我们自身的素质看,市场经济的知识明显不足,极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我们顺势跟进,弥补差距 ,迎头赶上,迅速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水平。 (二)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是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在本世纪头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5、。要完成这一光荣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我们还面临着许多困难、问题和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3 善于把握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运行特点,开拓创新,在不断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 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以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三)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保证 经济发展是执政党执政的坚实基础,也是执政党长期执政的重要保证。如果没有经济来支撑,不用发展作保证,执政的基础就会丧失,执政的地位就会动摇,就会达不到长期执政的目的。因此,我们党要确保长期执政,为人民执好政,就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提高驾驭

6、市场经济的能力,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新局面。 二、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 力的基本内涵及要求 所谓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是指执政党运用各种手段、方式与制度,在领导、指挥、调控经济、促进社会全面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和水平。 决定根据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提出了党对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的基本内涵和根本要求,这就是:“要适应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我国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特点,自觉遵循客观规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经济的作用,不断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 深化对社会

7、主义市场经济内在要求和运 行特点的认识,首先必须准确把握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当前有两大趋势:一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资本、商品、技术、信息劳动国际间流动加快,各国都在调整产业结构。发达国家加快将传统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向劳动力素质较好、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这有利于我国在世界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可以更多地从外部获得生产要素,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技术进步,发展开放型经济。二是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特别是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当代最先进、最活跃的生产力,4 其他高新技术领域都已经出现或正在酝酿着新的重大突破,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我国有可能发 挥后发优势,实现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我国已加入

8、世界贸易组织,经济更加开放,与国际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适应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潮流,加深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性的认识,把握市场经济运行特点,更好地发展和壮大自己。 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要求和运行特点的认识,还必须正确把握我国改革和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从我国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来看。 21 世纪头 20 年,我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必须经过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发 展开放型经济的关键阶段。我们发展生产力的主要任务,是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 2003

9、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 1000 美元,按既定的部署和现行的汇率计算,到 2020 年将达到 3000 美元。这个发展阶段,既有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潜力,又有诸多困难和风险。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1000 美元到 3000 美元的发展阶段,有可能出现两种前途和两种结果:一是搞得好,经济社会继续向前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现代化;二是搞得不好,往往出现贫富悬殊、失业人口 增多、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导致社会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因此,在这个关键时期,必须正确认识和自觉遵循客观规律,包括市场规律、经济规律、科学规律、自然规

10、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正确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才能用好战略机遇期,顺利实现既定目标。否则,现代化建设就难以顺利进行,甚至会走向弯路。 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要求和运行特点的认识,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认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体,作 为市场经济,它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运行规则上5 是相通的和近似的。它的根本要求,是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

11、较灵敏、及时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现代市场经济的共同特征和一般规律,是我国市场经济必须遵循的。包括生产要素市场化,财产权利明晰化,经济主体独立化,政府管理法制化等。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要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 求,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突出表现在它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能够处理好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能够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把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经济宏观调控结合起来,等等。总之,社会主义市场

12、经济既不同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也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同时,我们是在人口众多、生产力水平低、发展不平衡这些特殊国情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必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些都规定和决定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自身的内在要求和特点。概括地讲,就是通过深化改革,既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并且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统一。 决定在提出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的基本内涵和根本要求的同时,还提出了以下几点具体要求: (一)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扭住经济

13、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 放和发展生产力。离开发展,坚持党6 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提高驾驭市场经济能力,必须始终把推动发展作为党的中心任务。 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发展是硬道理,必须抓住一切机遇加快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我们之所以经受住了国际国内各种风浪的考验,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之所以不断提高,归根到底是由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很大进步,综 合国力显著增强。今后,我们仍然

14、要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统观全局,新世纪头 20 年我们面临着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加快发展有许多有利条件。我们必须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必须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社会生产不能满足这种需要之间的矛盾。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只有 发展生产力,才能为人民生活改善、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才能不断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

15、族凝聚力。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不能放松。同时,要更新发展观念,不断开拓发展思路,丰富发展内涵。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保持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这里讲的经济较快发展,是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基础上的发展,是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发展。因此,绝不能片面追求发展速度。有市场、有效益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健康的发展。多年来,我国实现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属 目的成就。但是,由于多种原因,我国经济长期走着7 粗放式发展道路,经济增长主要靠增加投入,扩大投资规模,生产要素利用率低,资源和环境的代价太大,经济整体素质不高,竞争力不强。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必须

16、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为此,一要坚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真正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二要坚持以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路子。三要坚持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和第三产业

17、,四要坚持把提高产品质量放在首位,着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走科学化、集约化、优质化的发展路子。 总结历史经验,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有利于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有利于社会财富稳步增 加,有利于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增强人们对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否则,如果经济大起大落,不仅会打乱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而且会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和损失。为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增强预见性,及时、全面、深入地分析经济形势,准确把握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适时提出和有效贯彻相应的方针和政策措施,加强和改善宏观经济调控,尽快消除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

18、因素,防止经济大起大落。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二)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 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8 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刻总结国内外经济建设经验教训,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突破发展难题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明确了我国要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这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牢固树立和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是提高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

19、,一要坚持以人为本, 切实把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作为一切工 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 体现在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政方针和各项部署中, 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满足人民各个方面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要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有效体制和机制。五个统筹的实质是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实现多方面的协调发展。只有协调发展,才能健康发展、持久发展。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必须在指导方针、政策措施上注重加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特别要重视三农问题、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 略,促进中

20、部地区崛起,支持老、少、边地区和其他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重视扩大就业、再就业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重视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重视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安全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三要 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 现有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主要是反映经济总量和速度增长,不仅缺乏反映全要素生产率、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标,也缺乏反映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指标。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研究设计一整套评价包括经济、社会、生态、和人的全面发 展的指标体系。以此来引导政府和企业的行为,科学考核政府和干部政绩。要积极推进统计、核算制度改

21、革,以利于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四要坚持把积极进取精神和科学求实态度结9 合起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推进,将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整个现代化事业进程之中。 (三)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始终站在时代前列领导和谋划改革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始终站在时代前列领导和谋划改革,是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的重要标志。 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还很不完善,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尚 未根本消除,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中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生产力发展还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突出表现在:城乡体制分割,产权制度不健全,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

22、任务还没有完成,资本等要素市场发育滞后,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矛盾加剧,市场经济秩序比较混乱,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薄弱,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发展领域的体制改革任务还很艰巨,等等。这些都说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仍处在攻坚阶段,改革的任务还很艰巨。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锲而不舍地推进改革。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场伟大的历史性变革,是千千万万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活动。要继续打好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战,必须锐意进取,知难而进,必须依靠群众,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围绕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鼓励大胆探索、勇于

23、实践,坚决破除一切防碍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 总结改革以来的经验,根据改革面临的问题和任务,决定提出需要切实解决好关系经济体制改革全局的重大问题,特别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六个重要关系。一是正确处理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关系。这 是深化改革中一个带根本性、全局性的问题。关键是做到两个始终“毫10 不动摇”: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民经济的主导作用,并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进一步增强公有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与此同时,要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使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

24、制经济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二是正确处理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注重社会公 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合理兼顾效率与公平,是坚持改革正确方向的重大问题,必须高度重视,恰当把握。三是正确处理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坚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和改善国家宏观调控,促进国民经济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健康运行。我国在这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还要根据新的情况加以正确运用和把

25、握,并在实践中继续探索。四是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经济社会 事务管理的权限和职责,做到权责一致,既维护中央的统一领导,又更好地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五是正确处理经济体制改革和微观经济改革相协调,经济领域改革和社会领域改革相协调,使各方面改革相互促进。六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握好改革措施出台的时机和节奏,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决定提出的六个“正确处理”,蕴涵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思想。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决定的精神,必须努力学会运用科 学思想方法,正确处理改革中的各种关系,避免片面性,以确保改革继续朝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向前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