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医药文化(儒家文化与传统医药).ppt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496554 上传时间:2018-10-15 格式:PPT 页数:79 大小:7.6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医药文化(儒家文化与传统医药).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中国传统医药文化(儒家文化与传统医药).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中国传统医药文化(儒家文化与传统医药).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中国传统医药文化(儒家文化与传统医药).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中国传统医药文化(儒家文化与传统医药).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陈XX 副主任医师,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第九章 儒家文化与传统医药,第一节 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一种礼乐文化。这种礼乐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在两千余年间,儒家文化弥漫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渗透到社会政治、伦理、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儒家文化规范制度和化民成俗的政治教化作用。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文化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国民性格所起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就儒家文化传统而言,它既已融入中国文化传统,其精神价值必然活在中国文化之中,成为中国文化再创造的生命之源。,一、儒学三期,第一阶段为先秦儒学: 春秋时期由孔子创立,但其实践意义并未受到时人的重视;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在其基础

2、上有所发展。第二阶段为两汉经学: 儒学新发展,儒家学说正统思想地位确立;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儒士,重构儒学体系,在汉武帝等统治者大力推崇下儒学逐渐取得独尊地位,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传统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第三阶段为宋明理学: 儒学走向强化,理学成为居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思想。在佛道的影响下,程朱等人吸收了佛道的本体论学说,不仅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原则提升到宇宙本原(即哲学)高度,而且还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通俗化、普及化,广泛传播于民间。,儒的来源“儒”的名称,早在商代就有,是对一种宗教职业人员的称呼。这种人员的主要职责是主持祭祀和接待宾客。与这两项职责相适应,需要掌握那些与迷信掺杂在一起的古代天文

3、知识和礼仪规则。在宗教和政治合一的时代,儒的宗教职责与政治职责是分不开的。春秋时代的儒,已经不再是与政治结合的教职人员,而成为以传授礼仪知识谋生的自由职业者。他们出仕于朝堂,能够为公卿尽其忠顺,居于家中,可对父兄尽其孝悌。,(一)先秦儒学,儒家,又称儒家学派,是孔子以及其思想的发展继承者所形成的一个派系。儒学,是儒家学派思想家和社会上的知识分子对儒家思想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先秦儒学:儒家思想形成和理论体系的奠定时期。,。,儒家文化创自孔子(名丘,字仲尼,春公元前551前479年)。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夏邑(今河南商丘夏邑)。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

4、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孔子具备春秋朝代儒的修养,也做过儒的事情,但他不是普通的儒,是一个有政治思想且学识渊博的儒。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去世后,儒分八家。其中对儒学思想在理论上贡献最突出的是以孟子为首的“孟氏之儒”和以荀子为首的“孙氏之儒”。,孟子,孟子,名轲,

5、邹国(今山东邹县)人。孟子的出生之时距孔子之死(公元前479年)大约百年左右。孟子的生平和孔子很相似,都是贵族的后裔,平民出身,幼年丧父,一生所走的道路都是求学、教书、周游列国。,孟子提出了“性善”理论。 “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矣” 。并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作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著名论断。还提出“与民同乐”的主张。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荀子(约公元前313前

6、238),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荀子思想的主要特色是综合百家、调和儒、法。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只有通过后天的努力,去恶从善,才能达到道德品质的高尚境界。荀子倡言礼法兼治、王霸并用,义利兼顾之说。和被奉为儒家正宗的孔孟之道亦格格不入;但荀子其人其学及其学生李斯、韩非均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的作用和影响。,荀子,经,在先秦泛指各家经典,在汉代则专指儒家经典。从西汉中到东汉中二百余年,是经学的全盛时代,“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汉代经学有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分 。 今文经,则指汉初由老儒背诵,口耳相传的经文与解释,由弟子用当时的隶书(今文)记录下来的经典。 古文经,指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

7、儒家经书,始皇焚书期间,民间儒生将一些古文经书埋藏起来,至汉代前期,相继发现。 今文经学反映着统治阶级当权部分的政治利益;和它相对立的古文经学,反映着不当权部分的政治要求。,(二)两汉经学,董仲舒(前170-104),汉广川郡(今河北景县广川镇大董古庄)人,西汉今文经学的创始人。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儒生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主张。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

8、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儒学经董仲舒的加工,摆脱了原始阶段,成为阴阳五行化的、完全适合统治阶级的西汉今文经学。某些汉儒把董仲舒当作孔子的继承者,因为他创造了今文经学。,(三)宋明理学,以“理”为宇宙的最高本体和哲学思辨的最高范畴,故名理学; 以孔儒为核心却又融合佛、道,又称“新儒学”; 以“明道”为目的,又称“道学” 。,周敦颐是宋明道学的开创者。在当时儒、佛、道合流的形势下,从对于老子的“无极”、易传的“太极”、中庸的“诚”以及五行阴阳学说等思想资料进行熔铸

9、改造,并为宋以后的道学家提供“无极”、“太极”等宇宙本体论的范畴和模式来说,周敦颐确有“发端之功”。,程颢和程颐,河南洛阳人,他们的学说也称为“洛学”,二人都曾就学于周敦颐,并同为宋明理学的奠基者,被世人称为“二程”,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二程的理学思想较为丰富,在他们的思想体系中的地位也至关重要,因此后世称为“身心之学”或“心性之学”。他们的最高哲学范畴是“理”,它作为绝对本体而衍生出宇宙万物;他们的最高心理范畴是“心”,它作为“理”的等同物而产生人的形体:“有是心,斯具是形以生。”二程的理学思想对后世有较大影响,南宋朱熹正是继承和发展了他们的学说。,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

10、晦,号晦庵,谥文,又称朱文公。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朱熹认为理,在逻辑上先于、高于、超越于万事万物,又是构成万事万物的本体存在。而人世间的伦理纲常又是理的具象化,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从而将“理”还原到现实世界和日常人伦。他以为人心有私欲,所以危殆;道心是天理,所以精微。因此朱熹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反对超过延续生存条件的物质欲望。,理学的历史作用,作为新的思想理论体系,理学一度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过好的作用。它在思辨哲学方面的发展,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进步

11、。但是,理学被统治者刻意篡改扭曲,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不断发展,愈益起着消极的作用。,宋明理学的缺陷就总体而言,不少人偏离了时代前进的方向,偏离了实事求是的学风。使中国的科学文化和民族心理受到严重扼杀和压抑。清初的儒生沉痛地总结了明亡的历史教训,认为理学和心学等理学家们的不正学风的泛滥是误国的重要原因,于是纷纷起来批判宋明理学谈心说性的空疏学风,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以期反清复明,振兴中华。,二、儒家思想概说,(一)儒家的人生哲学思想1仁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观念是仁。弟子问什么是仁?孔子答曰:“爱人”。孔子提倡“安百姓” ,主张“泛爱众” ,赞赏“博施济众”。可见,孔子仁爱的对象大大超出了家族和等级

12、的界限,这清楚地表明,仁是一种人类之爱。,有人认为,孔子的仁还不是,也不可能是无差别的人类之爱,这是孔子仁爱思想的局限。其实,孔子的这种所谓“有差等”的仁爱,不仅不是其局限,恰恰体现出孔子因机设教的智慧。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仁的另一个涵义与人的自我修养有关。孔子在回答颜渊问仁时曾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因此仁就是一种道德自觉,也是人的自觉。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修养方法。 孔子说:“仁者,人也。

13、”(中庸)孟子说:“仁也者,人也。”(孟子尽心下)正是指的这个意思。,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 认为“仁”就是“爱人”,尤其是爱自己的亲人为“仁”之本应从最亲近的血缘关系入手,首先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然后由近及远,推而广之; 推而广之便能恢复礼制,实现社会秩序的安定与人际关系的和谐;,以“义”作为判断所有事物的价值标准: 人们的言行举止符合“礼”的规范和“仁”的精神,就是“义”。 正人君子应重义轻利,仁爱思想的历史价值:一方面,仁政德治的儒家思想限制了封建统治者的贪心,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社会矛盾,尽可能地延长了社会稳定和繁荣的时间。另一方面,仁爱思想通过历代儒家学者的传播、施教,在民众

14、中也培养了尊老爱幼扶危济贫解难等人道主义的美德。,2礼 礼乐也是孔子思想体系中核心观念之一。礼乐文化以礼为主,以乐为辅,单提个礼字即可以代表礼乐。 所谓礼指的是周礼。周礼是周族从父系家长制时代以来逐步形成的典章、制度、仪节、习俗,包含了周人的习惯法和道德律。周礼不仅仅是周朝的礼仪,它代表西周以来传统的宗法等级制度。 孔子认为,礼在社会生活中具有无与伦比的重要意义,没有礼就不能辨君臣上下长幼的地位,不能区别父子兄弟婚姻等的亲疏远近。,礼与仁的关系: 礼代表外在的规范。仁代表内心的自觉。 孔子的礼和仁,既是社会政治概念,又是伦理道德概念,它们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只有仁礼结合,才是孔子的理想:建

15、立有等级但不过分对立,行仁爱但仍有差别的社会,形成从良心出发自觉行礼,以义务为准努力行仁的道德生活。,礼有两个重要原则:其一为尊尊等级秩序。在封建社会表现为等级制和君主制原则(忠君尊王)。 其二为亲亲亲族之爱。在封建社会表现为宗法制原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 “尊尊”与“亲亲”,如果去除其封建性的内涵,在维护社会秩序和基本伦理方面,在现代仍有其合理性,不应简单化地全盘否定。,所谓乐,不仅包括演奏、歌唱,还包括舞蹈,指古代周人的歌舞。 乐记说:“礼辨异,乐统同。” 礼辨异,是指区分亲疏尊卑的。乐统同,则是通过歌舞宣泄情感,达到不分等级的和谐。 从人的修养来说,礼是从外部对人的约束,乐则是从内心

16、诱导出的对社会约束的衷心认同。用礼来治身,就有庄严恭敬的外貌与行为。用乐来治心,平易,正直、慈爱、诚信的心情便油然而生。礼乐的配合,既保持人内心的平衡,也保持了社会秩序的稳定。,3中庸 仁与礼是孔子的原则,要把这些原则在政治和日常生活中加以实现,必须有正确的准则与方法。孔子认为这个准则与方法就是中庸。,中庸就是把中和与中正当作常道(普遍规律)加以运用。,从中正这层意思说,中庸要求处理任何事情都必须牢牢地把握那个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恰到好处的中正处。 从中和这层意思说,中庸要求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正确的行之有效的原则、思想、策略、方案等,妥善地加以调和,使它们相互融通,相互补充,相互制约,达到亦彼

17、亦此的中和状态。,中庸,中,中正,中和,庸,用、常,子路曾与孔子讨论什么是强的问题。孔子认为,真正的强是君子的道义之强,而不是强者的武力之强。道义归根结底在中庸,所以君子的强,强在中庸。他说:“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礼记中庸) 和而不流是坚持原则,不与错误意见合流,这是与和而不同相辅相成的一条原则。孔子认为,坚定不移地坚持非此非彼的中正与亦此亦彼的中和,亦即中庸,是君子的天职,是使道义立于不败之地的保证。,中庸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人们在行动的时候必须善于找到当时的中。孔子说:“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礼记中庸)时中是在行动的关键点上由各

18、种条件所形成的中庸。死搬教条,比照旧例,往往会造成过或不及、同或流;要把握当时的中庸必须把仁、礼的一般原则与当时条件结合起来。所以真正的中庸一定是时中。,中庸与折衷主义的根本区别:中庸是讲原则的,而折衷主义是不讲原则的。 中庸的原则是仁与礼。折衷主义则是无原则。孔子最鄙视的就是搞折衷主义的乡愿(大意类伪君子)。乡愿似乎也懂得仁义礼乐但在行动上决不坚持,反而与一切不正义不道德的东西同流合污。孔子说:“乡愿,德之贼也!”(孟子尽心下)所以中庸不但不是折衷主义,而且正是反对折衷主义的。以中庸为折衷主义,乃是一种历史的误会。,(二)儒家的伦理思想1.孔子伦理思想的主旨: 通过规定社会中各种成员之间一定

19、的以仁为核心的不同道德规范,在礼的约束下,用“中庸”的方法实现全社会的和谐,即实现所谓国泰民安的小康世界。,2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1)孝 悌 孝悌是父子、兄弟之间相处的道德准则。孝指尊敬父母,悌指尊重兄长。因为对于各种人的仁爱都是由孝悌这种父子兄弟之爱推衍出来的,孝悌是仁的根本,所以在孔子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中,孝悌居于首位。,在孝悌两者中间,孔子更重视孝。但是,怎样做才算是孝呢?首先是合礼。但是这里的礼决不是形式主义的虚应故事,要有与之相应的真情实感。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子夏问孝,孔子回答说:“色难。”(论语为政)这就是说

20、,赡养父母要抱着敬重的心情,要有愉悦而又谨慎的表情。没有这些,仅仅形式上做到了,也不能看作孝。,孔子不是把孝单纯地解释为服从礼的强制,他很重视亲子之间的情感因素,认为孝是由父母对子女的爱引起的子女对父母的爱。在这种爱的基础上产生的尊敬的心情、愉悦的颜色,乃至奉养的行动,必然是纯真无伪的情感的流露。 无论对于孔子“孝悌”思想的认识有多少不同,但大多数人在以下观点上还是达成共识的,:几千年来在中华民族的许多家庭里发扬了“孝悌”这种积极因素,做到了少有所长,老有所终,形成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父慈子孝的正常习俗和美好的道德风尚。,(2)忠 信忠对人竭心尽力、诚实负责的态度。 对普通人的忠具有平等的因素,人

21、们可以相互尽忠。对君的忠具有不平等因素。孔子虽主张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但“臣事君以忠”,是以“君使臣以礼”为前提的。而且孔子主张,君主有过错,臣应犯颜直谏,君主坚持错误,臣子可以抛弃他,另投明君。 信诚实无欺。 信不仅是普通人与人之间的交友之道,也是仕进和治国之道。但孔子不赞成无原则地守信用。合于义的言才是应该兑现的,而不合于义的言就不应该兑现。,(3)恭 敬 恭对己庄重严肃,对人谦虚和平。 孔子主张“居处恭”(论语子路),“貌思恭”(论语季氏),认为恭是做一个君子的必要条件。但他反对过分的做作的恭顺:“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所以要做到恭,也必须依礼

22、而行。,敬对事业严肃认真,对人真诚地以礼相待。 在工作上,孔子要求弟子们“执事敬”(论语子路),“事思敬”(论语季氏),这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职业道德理论。 在对人的方面,孔子主张敬父母,认为只养不敬即是不孝;敬上级,赞扬子产“事上也敬”(论语公冶长);敬朋友,赞扬晏子“善与人交,久而敬之”(论语公冶长)。,孔子主张的“恭敬”指出了人与人相互交往中必须遵守的彼此尊重、礼貌相待的原则,如果去除其封建等级制的色彩,把它建立在民主、平等的人与人关系的基础上,恭敬应当成为现代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4)智 勇 孔子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智即能知人,能知言

23、,因而可以通权达变。要成为仁人,只有仁没有智是不行的。 勇即果敢,主要指道德实践方面的勇气。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所以勇即见义勇为,包括勇于行仁、勇于改过等等。如果不在义的指导下发挥勇,那就不是美德,而是恶德了。孔子说“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论语阳货)因而必须“义以为上”(论语阳货),使勇受义统率。,孔子主张的道德规范还有:,宽待人厚道惠给人以照顾敏工作灵活勤勉让谦逊俭节俭直正直贞诚信温温和良善良,知耻有羞耻心好学刻苦学习周而不比讲团结而不搞小圈子。和而不同保持独立人格,而不无原则苟且顺从。三戒戒色、戒斗、戒得。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

24、思难,见得思义。,三、儒家思想的特点,1提倡仁爱精神 儒家处理各阶级、等级之间关系的原则不仅有礼(等级秩序);而且有和(和谐),这就是乐的精神与仁的精神。,2重视人的生命价值与人格尊严 在人性问题上,儒家一般持性善论观点。由于承认性善,所以儒家重视人的生命价值与人格尊严。人是一个生命体,人的生命是天赋的,所以人命关天,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权,这个权利应该得到所有人的承认,任何草菅人命的行为都应受到谴责和抵制。人也是一个道德主体,由于人本来具有善性,“人皆可以为尧舜”,或者说人本性就是圣人。 这种人格尊严的思想有利于培养人们的主人翁意识,也有利于转化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3重视群体意识

25、儒家的学者们很早以前就认识到家族与社会对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意义,认为这是群体生存的根本保证,重视并且积极维护群体的秩序与和谐。,儒家教导人们热爱群体,特别是要具有爱国主义思想,认为每个人对于社会都有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认为人如果不对社会尽职尽责,就是一个自私自利之徒。 为此提出“天下为公”,“公而忘私,国而忘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一系列光辉的道德原则,是我们的巨大思想财富。,4强烈的人文观念与道德理想主义观念儒家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的历史文化,在于人的道德观念与行为。人之所以为人,是由于人接受自古以来文化传统的教育与熏陶,在自己身上培养了人性和人

26、的文化品格。没有人文的化成,就没有文明的人类。儒家一向重视道德和文化教育,认为在人的文化中,道德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崇德尚义成为儒家伦理的核心内容。,5自强不息的精神 中国文化的“自强不息”是从效法天地精神而引发的一种建立在道德自觉基础上的进取精神,因此,中国文化中的“自强不息”不仅仅是追求建立在一己私欲基础上的个人奋斗、进取、事业成功、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以及为满足私欲对自然的掠夺与征服,而是君子效法天地之精神,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懈地提升内在精神境界的道德自觉行为,包含了君子“内圣外王”,造福天下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乃君子之所为,为儒、释、道三家之共通。,6思维方式上的整体性与综合性和观

27、察与处事的中庸原则 一是对于世界做整体的、综合性的思考。 儒家像道家和其他中国古代思想一样,他们关注的是整个世界的运动变化,是各个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是每一个事物的具体构成。在他们所绘制的世界图景之中,宇宙是一个系统,天地万物以及人类,都在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之网中,没有一件事物是孤立的;同时也没有一件事物是静止的,它们都在阴阳两种对立的势力推动之下,永无休止地、循环往复地运动变化。,二是观察与处事的中庸原则。 中庸是执两而用中,是和而不同,儒家依据这个原则观察与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避免各种各样的片面性。,7儒家思想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 儒家思想从荀子开始便吸收了道家、法家

28、的思想,“外儒内法”成为历代统治者的信条。汉代儒家与阴阳五行等思想结合,产生了以董仲舒为代表的经学思想。魏晋时代它与道家思想结合,产生了玄学思想。宋元以后儒家吸纳佛、道观念,成为新儒家理学。明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徐光启融合儒教与基督教,清初回族伊斯兰教著名学者刘智会通儒教与伊斯兰教,都得到成功。近现代以来,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们试图把它和西方近代思想结合起来,这个工作正在继续。 正因为儒学是开放的,所以它有很强的适应性。在古代,它不仅适应于中国的汉族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而且适应于朝鲜、越南和日本,推动了这些地区和国家的文明与文化的发展进步。,其他,儒教不主张通过暴力革命来进行社会地位和身份的改变,

29、并且把这看作社会动乱的根源,而主张通过学习文化知识、建功立业的方式,而政府也安排相应的“选贤与能”的制度。由于儒教是一种准唯物的宗教,只关心现世,将来世交给其他的宗教,因此对其他宗教有很大的宽容性,任何宗教,只要不试图干涉现世的政权,都可以在儒教的背景下存在,这在封建社会的世界是绝无仅有的。所以儒教发源地中国是历史上最早实行政教分离和宗教信仰自由的国家。在儒家文化圈内的历史上,从未发生过宗教战争,世界任何地区在宗教战争中失败的一方,都可以到中国继续传教、发展,儒家文化圈(包括中国、朝鲜半岛和越南)像一个黑洞,任何外来文化都会被吸收和消化,改造为本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儒家文化不像西方文化那样主动

30、扩张,而是使周围文化一层层塌陷进来,被同化,是一圈一圈地缓慢扩张,周围文化被同化的程度非常高。儒家思想影响下的社会,一般都具有一些显见的道德教条及行为教条(尤其在公共场合);但是在私人场合,儒家对其治下的个体只要求自我反省,与其他很多宗教相比,这种自我反省并不具有排他性。儒家的这种开放导致了儒家具有一些宗教所不具有的的包容性,这是儒家与一般宗教的一个重要区别。,四、儒家经典,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学十三经。儒家本有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 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 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尔雅,共十二经

31、; 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就传统观念而言: 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之传 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 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后来的四书指是指大学(礼记中一篇)、中庸(礼记中一篇)、 论语、孟子,五经则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第二节 儒家文化与医药养生,一、儒医,儒医,旧时指读书人出身的中医。广义乃指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素养的非道、非佛的医者。狭义乃指宗儒、习儒的医者和习医、业医的儒者。儒医始称于宋代。“伏观朝廷兴建医学,教养士类,使习儒术、通黄素、明诊疗而施于疾病,谓之儒医。”宋代以前人们以医为小道,在士、农、工、商中,医者属工

32、,处于社会末流。北宋时期曾经出现过一个非常奇特的学术现象, 那就是在新儒学的复兴过程中, 始终伴随着与传统医学的相互作用和相互渗透, 这是以往朝代所没有的。宋儒无不重医, 理学的先驱者与奠基人无不援医入儒, 并以此作为构造各自的学术思想体系的重要学术资料。应该看到, 在古代学术发展史上出现的任何重要历史现象都不是偶然的, 而是有着深远和深刻的思想根源的。宋儒的重医倾向也不例外。宋代以后医儒关系密切的原因,大致有:,首先,宋代帝王对医学情有独钟。宋太宗自己留心医药,搜集有效方剂,又令太医官广集天下良方,汇成太平圣惠方,北宋元丰年间至绍兴二十一年,多次修订而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北宋末年诏令编写圣济

33、总录,北宋校正医书局校正宋前医书,使它们得以流传至今。由于帝王对医药的兴趣。使医者的社会地位迅速抬升,由儒而医人数渐多。其次,儒者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古训成为达则治国,穷则医人,治病同治国一样成为儒者的份内之事。,“不为良相,愿为良医”,宋代名儒范仲淹,有一次到祠堂求签,问以后能否当宰相,签词表明不可以。他又求了一签,祈祷说:“如果不能当宰相,愿意当良医”,结果还是不行。于是他长叹说:“不能为百姓谋利造福,不是大丈夫一生该做的事。”后来,有人问他:“大丈夫立志当宰相,是理所当然的,您为什么又祈愿当良医呢?这是不是有一点太卑微了?”范仲淹回答说:“怎么会呢?古人说,常善用人,故无弃人,常

34、善用物,故无弃物。有才学的大丈夫,固然期望能辅佐明君治理国家,造福天下,哪怕有一个百姓未能受惠,也好像自己把他推入沟中一样。要普济万民,只有宰相能做到。现在签词说我当不了宰相,要实现利泽万民的心愿,莫过于当良医。如果真成为技艺高超的好医生,上可以疗君亲之疾,下可以救贫贱之厄,中能保身长全。身在民间而依旧能利泽苍生的,除了良医,再也没有别的了。”这就是后世相传“不为良相,愿为良医”的由来。那些胸怀大志的儒者,把从医作为仅次于致仕的人生选择,正是因为医药的社会功能与儒家的经世致用(即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比较接近。,再次,因为理学对知医为孝的发挥。宋代以前著名医家张仲景、皇甫谧、孙思邈等均论及知医为孝

35、。使这一思想深入人心的还是程颢、程颐兄弟,程颢首先将医道与孝道并提:“病卧于床,委之庸医,比于不慈不孝,事亲者,亦不可不知医。”程颐曰:“今人视父母疾,乃一任医者之手,岂不害事?必须识医药之道理,别病是如何,药当如何,故可任医者也。”理学提倡百行孝为先,经二程这种承前启后的鼓吹,使医儒关系更加密切,元代著名医家张子和甚至把他的医学理论著作冠名为儒门事亲,其问并无事亲内容。从医为小道转变为医为孝道,儒、医共同追求知儒知医。宋代以后医者言必引儒。理学自宋至清末七百余年,影响了无以计数的医家、医者,这种影响至今犹存。今天称与道教有关的著作、医家为道医,如道藏中收集的医学著作,葛洪、孙思邈等人,而将绝

36、大多数受理学影响的医家视为正统主流。医学与理学在孝上的合一,使理学对医学产生了深刻影响。,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世称之为大学的“八条目”,而“八条目”的中心环节是修身,儒家反复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儒士们也以修身、正己为品德表现。由于中国古代的许多医家或是弃儒从医、或是医儒兼修,在行医的过程中把儒家的“八条目”也带入医学领域,成为医生对自身的提高以及治疗救人的一个准则。,儒医的特点及其贡献,1 医德高尚,垂范后世2 孝亲尊师,儒家风范3 格物致知,承古拓今 儒医惯用儒理阐发医学秘,将格物致知、中庸之道等理论实践并解释中医孝,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如元代著名医家朱震亨,

37、里学造诣亦精深,被列入宋元学案之中。对于儒医而言,儒学造诣是其必备,盖以医家奥,非儒不能明,且和将来成就大小也甚有关系。4 博史通经,编校著书 儒医一般都具有丰富而深厚的经、史、子、集文化背景和极强的阅读、理解能力,他们深究原本,探求疾病之道,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讲究融会贯通,把握规律性。历代儒医多具有丰富的临证经验,他们擅长理性思维和写作,从而能够总结临证经验,使之不断上升成理论,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播。儒家素来重视历史文化遗产,儒医自然也继承了这一传统,现存的古代医药典籍大部分由儒医、儒臣所著就,如宋代曾设立校正医书局,选拔懂医的儒臣和医官一起,校勘了灵枢、素问、伤寒论等十几部医书。清代

38、乾嘉学派的不少著名学者,也都从事过医药文献的编撰校勘研究工作再有晋皇甫谧编著针灸甲乙经,唐王焘编外台秘要),金代经学家麻九卿帮助张子和润色整儒门事亲等,均属此类。从儒经到医经,在以的各个朝代一般都有医药书籍的整理和编撰,而多归功于儒臣和儒医的笔耕不辍。5 坚持真理,反对邪说,二、儒家思想与中医理论,阴阳是周易的主题、五行最早出自尚书洪范篇。,中庸与阴阳平衡,“中庸”之“庸”则是常的意思。常是与变相对的,是变中之不变者。“中庸”之意在于“以中为常”,即肯定“中”乃变中之常也。“中庸”的思想基础是在于肯定客观事物都是变化的,而又强调客观事物的变化具有相对性,即其变化中更有其不变的因素或方面。“中庸

39、”的首要意义乃是在于从变中去把握常。“中庸”的思想实质是在于把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归结为其内部矛盾的平衡关系,进而要求人们去努力掌握这个支配着客观现象和客观过程的本质和规律,以便利用这个本质和规律来驾驭客观现象和客观过程。“中庸”具有双重的方法论意义:其一,它是一种即变求常,从不平衡中去寻求平衡的思想方法和认识方法;其二,它又是一种以常御变,运用平衡原则来处理和协调现实生活中的不平衡关系的工作方法和实践方法。,中庸与阴阳平衡,“中庸”世界观的本质特征,就是把整个世界看作是一个由矛盾所构成的变化过程,并认为支配这个世界的根本法则是平衡法则。这与阴阳学说中的阴阳消长平衡理念相似。,董仲舒天人感应与

40、整体观念,天人关系说先秦时就有之,但董仲舒杂揉诸家,加以发展,吸收了阴阳五行学说和对自然现象的比附来详尽论证,将这个学说发展成为天人感应学说。董仲舒认为春秋一书记录了几百年的天象资料,所以后世灾异要以春秋为根据来解释。他通过援阴阳五行学说解春秋考察其中与天灾人事的联系, 从而建立起“天人感应”学说。“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是董仲舒天人关系的核心。天人感应也是中医整体观念中的一个重要学说。,三、儒家养生观,(一)强调精神调摄与道德修养论语雍也: 知者乐,仁者寿,孟子尽心下,养心莫善于寡欲。,论语季氏,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二)强

41、调道德修养养“浩然之气”,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问曰):“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我善于培养我拥有的浩然之气,所谓浩然之气

42、,就是刚正之气,就是人间正气,是大义大德造就一身正气。孟子认为,一个人有了浩气长存的精神力量,面对外界一切巨大的诱惑也好,威胁也好,都能处变不惊,镇定自若,达到“不动心”的境界。也就是孟子曾经说过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三)注重身体养护孔子家语: 寝处不适,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礼记缁衣,心以体全,亦以体伤。,(四)倡导饮食卫生孔子虽然说过“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之类的大话,但实际上,他却是一个十分讲究饮食的人。他的讲究涉及礼仪、卫生、口味等各个方面,论语乡党有一节文字可以视为孔子的饮食文化思想纲要:,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

43、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不撤姜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言,寝不语。虽蔬食菜羹,瓜祭,必齐斋如也。讲究之多,为常人所望尘莫及。,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粮食陈旧和变味了,鱼和肉腐烂了,都不吃。食物的颜色变了,不吃。气味变了,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不时鲜的东西,不吃。肉切得不方正,不吃。佐料放得不适当,不吃。席上的肉虽多,但吃的量不超过米面的量。只有酒没有限制,但不喝醉。从市上买来的肉干和酒,不吃。每餐必须有姜,但也不多吃。参加国君祭祀典礼时分到的肉,不能留到第二天。祭祀用过的肉不超过三天。超过三天,就不吃了。,(五)其他 儒家重人事、远鬼神,为医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正统思想强大势力,保证了中医学较少受到宗教神学的束缚。 中国古代医家积极从人身及人的社会和自然环境本身认识人的疾病生死等现象,而不是将疾病归之于鬼神作祟。 以人力从自然中或人体本身寻求治疗疾病和养生延年的方法,而不是靠祈求鬼神来消灾解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演示文稿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