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怀清明,追思传统镇江一中刘珺老师们、同学们上午好,今天我在国旗下讲话的内容是“感怀清明,追思传统”。说起清明,我们脑海里首先想到的是唐代大诗人杜牧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又叫踏青节,它处于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 天,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号。清明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它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清明节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 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们,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清明节变成了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 跟随他的臣子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大肆封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