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科技盛典 中央电视台 2017 年度科技创新人物” 公示资料 一 .个人信息 姓 名 王浩伟 出生年月 1966 年 4 月 专业技术 职 务 教授 专业领域 材料 加工 学 位 博士 毕业院校 系及专业 西北 工业大学 工作单位 上海 交通大学 推荐理由 其创新成果 解决 了 重大科学问题 其创新成果 突破 了 关键核心技术 其创新成果 产生 了 重大社会经济效益 、显著 改善了百姓生活 (请勾选) 二 .主要工作经历 起止年月 工作单位 职务 /职称 1992.8-1994.6 上海 交通大学 博士 后 1994.6-1996.04 上海交通大学 材料科学系 上海交通大学 研究生院培养
2、处 副处长 1996.05-1997.12 德国 STUTTGART 大学金属研究所 德国 MAX PLANCK 金属研究所 访问学者 博士后 1997.12-至今 上海 交通大学材料学院 副教授 /教授 三 .所获重要科技奖项情况 获奖时间 奖项名称 奖励等级 /排名 2006. 长江学者 特聘教授 - 2011.3 国务院 政府特殊津贴 - 2014.1 教育部 技术发明 一等奖 /1 主要创新事迹 本栏目是评价候选人的重 要依据,请如实填写。( 1000 字以内) 轻质高强是结构材料发展永恒的主题。国防装备的作战能力、民用领域的节能减排,都与构件重量密不可分。铝合金作为应用最广泛的轻质结
3、构材料,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其性能潜力已近极限。以陶瓷增强铝合金是实现其性能跨越的有效途径。以原位自生方法合成微纳级增强颗粒,可突破传统铝基复合材料塑性低、加工难等性能与应用瓶颈。 王浩伟教授研究团队经过 20 余年的理论探索、技术攻关和应用研究,在国际上率先在合成过程、组织调控与成形技术的机理、方法和工艺等方面取得突破,攻克了原位自生微纳陶瓷颗粒合成与 分布控制、复合材料熔体净化、颗粒对凝固和固态相变与形变的阻碍、大型复杂薄壁精密构件的铸造 /塑性成形等系列难题,发明了熔体控制原位自生铝基复合材料制备与成形技术,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规模化工程应用。 王浩伟教授团队把陶瓷特性引入铝合金,保持易成形加
4、工的同时,实现了材料综合性能的跨越。铸造的大型复杂构件 (540 2000 5mm)实体性能检测表明:与基体合金相比,提高屈服强度 50%以上、模量 20%以上、保持延伸率相当 ( 2.5%)、阻尼性能提高一个量级。塑性成形相比高强铝合金,强度提高 20%,模量提高 10%,保持良好的塑性( 7-11%),疲劳极限提高 30%。建立了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建成了年产 1000 吨的熔体反应控制自生铝基复合材料生产基地。 用于国家 X 专项装备,在不增加其重量的前提下,成倍提高其承压能力,支撑了其高航速、远航程和高度隐蔽,大幅提高其技战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用于天宫一号、天宫二号、墨子号量子实
5、验卫星,资源 卫星、照相卫星等光学系统大型复合材料复杂精密构件百余种,保证了其有效载荷的高精度和轻量化。应用于芯片焊接设备,保证了其在高速运动下的刚度与减振性能,相较原进口铝锂合金关键部件,焊接速度提高了一倍。 在航空发动机叶片、大型客机支撑梁、星箭连接环、 X 舱体 /弹翼、内燃机活塞和汽车转向节等,已通过的工程试验或工业应用。发明的新材料具备良好的热中子吸收效果,结合轻质高强,在核反应堆小型化、核装备和电子屏蔽领域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王浩伟教授团队发明的新材料技术,将对促进我国航空、航天、核、电子、汽车等工业领域的技术进步, 军民融合的协同发展提供重要的基础支撑。 2017 年 7 月 , 安徽省淮北市人民政府、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均瑶 (集团 )有限公司和安徽相邦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四方 签署 合作协议,共同 搭建 一个 旨在 推广具有 原创知识产权的 陶铝 新材料 市场化运作平台 , 创造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又一个优秀案例,同时也开启了一个新型政产学研合作研发机构的新模式。 主要创新事迹 简介【必填】 请简明扼要概括上一栏的“主要创新事迹”。 ( 50-100 字) 把 陶瓷特性引入铝合金,保持易成形加工的同时,实现了综合性能的跨越 , 突破了复合材料规模工程应用瓶颈。为国防 装备打破国外封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提供了关键支撑, 也是政产学研一体化 的优秀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