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DOC

上传人:国*** 文档编号:505545 上传时间:2018-10-1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5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2018 年 2 月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 回答第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3. 回答第卷时,用 0.5mm 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第卷 (选择题 共 48 分)一、选择题(本题共 32 个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尚书中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 论语尧曰中也指出 “

2、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这反映了A民本传统悠久 B迷信思想盛行 C专制思想浓厚 D民族意识兴起解析:从材料中提取关键词“民” ,可以得到重民、爱民的信息,再结合尚书 论语得出 A 选项,而迷信、专制、民族意识等信息与材料不符(讲评时建议对相关概念进行解释)2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一主张出自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道家解析:此句出自道德经 ,也可从“不争”等关键词推知为道家思想,故选 A3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体现了先秦儒学A倡导平等 B重视道德教化 C关注德政 D主张等级秩序 解析:材料中“孝”

3、“悌” “信” “仁”等信息,可推知先秦儒学重视道德修养,故选 B;A 选项平等与儒家思想不符,CD 选项虽为儒家主张,但材料中没有体现政治主张、等级方面的信息 4 “三纲五常”被董仲舒论证为“天意”安排的永恒不变的信条;朱熹则说其是“不可易”的天理。据此推知,两人思想都A宣扬“天人感应” B完全抛弃先秦儒学 C强调以民为本 D适应统治者的需要解析:董仲舒借助神秘化的“天”来论证儒家思想的合理性,朱熹借助“天理”论证儒家思想的合理性,都是为了适应统治者的需要,故选 D;A 选项并非两者共有;两者都是对儒学的继承与发展,故 B 选项错误;C 选项民本强调重民、爱民,从材料中看不出这层意思;5 “

4、唐有天下,如贞观、开元间,虽号治平,然亦有夷狄之风。三纲不正,无父子、君臣、夫妇,其原始于太宗也。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乱。 ”由此可知程颐A认为儒学思想不适应现实的需要 B指出唐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C主张借助儒家伦理稳固统治秩序 D批评唐统治者抛弃儒家思想解析:程颐认为唐代出现子夺父权,藩镇割据(臣叛君)的原因在于“三纲不正” ,因此,程颐意在宣扬儒家纲常伦理对于封建统治的重要性,故选 C,同时排除 A;B 选项“根本原因”错误;D 选项“抛弃”错误;6顾炎武强调学问不仅要修诸身心,更要达于政事,开清代学术之新风。这表明顾炎武A主张经世致用 B批判君主专制 C重视道

5、德修养 D主张个性解放解析:不仅要“修诸身心”更要“达于政事” ,顾炎武此话强调学问要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故选 A7下图共同反映了书法艺术的唐 颜真卿 宋 黄庭坚A规范性 B时代性 C个性化 D世俗化解析:一定时期的书法作品是一定时代政治、经济的反映;唐代大一统强调规范、法度,宋代伴随理学兴起、商品经济发展,一方面追求意境表达,另一方面追求个性、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故选B。ACD 非共性 8清人认为:元杂剧“其句则采街谈巷议,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 。这表明元代杂剧A实现了诗书的平民化 B是雅俗文化的分水岭 C创作主体为市民阶层 D体现

6、艺术作品生活化解析:材料主旨体现的是元杂剧在创作时语言上符合大众口味,故选 D;此句话讨论的主体并非诗书,故A 选项错误;雅俗文化在元代以前便已经产生,排除 B;元杂剧的受众多为市民工商阶层,但不能说创作主体为市民阶层,排除 C;9下图为明“三言” 、 “二拍”人物形象及人数统计,这反映出艺术形象 财主及子女 商人及子女 官宦及子女 农家、船家及子女皇帝、皇后、太子出现人数 21 142 52 42 25A传统经济开始解体 B君主专制统治强化 C.商品经济的繁荣 D理学统治地位动摇解析:“三言” “二拍”中出现的商人人数最多,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下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故选C;小农经济在鸦片战

7、争后才开始解体,排除 A;君主专制统治强化,无法解释商人人数最多,与材料无关;理学为明清时期官方哲学,统治地位动摇有误,排除 D;10.造纸术的改进与推广是在宫廷官员的领导下取得,标志航海技术水平的郑和远航是由朝廷组织,观测研究天文的机构由高级官吏太史令直接领导。这说明A.科技发展取决于政府行为 B.政府行为影响科技发展C.中国古代官员科研水平高 D.科技发展推动政策调整解析:材料主旨告诉我们在政府或官员推动下科技取得的成就,故选 B;A 选项“取决于”过于绝对;材料只是说官员支持,并未说官员科技水平高,排除 C;D 选项因果倒置;11 海国图志中向人们提供了近百幅全新的世界各国地图,还详细地

8、介绍了美国的民主政治,涉及到美国的联邦制度、选举制度、议会制度等。这说明魏源A主张学习西方民主制度 B具有开放的世界眼光 C顺应民族资产阶级要求 D否定君主专制制度解析:结合魏源的时代和身份,其思想层次尚未达到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否定君主专制的高度,排除 AD;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 70 年代才产生,排除 C;魏源此时在书中提到西方政治制度,仅仅是具有开眼看世界的眼光,故选 B;12下表为 1904 年京师大学堂专业设置简表,这反映了科目 专业 备注经学科 周易、论语、春秋、理学等商 科 银行及保险、关税等各科预科阶段均须开设的课程:政法科 政治、法律格致科 算学、化学、物理等工 科 机器、造

9、船、电气等医 科 医学、药学经学大义、人伦道德、中国文学A维新思想成为统治思想 B清政府废除旧式私塾 C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 D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解析:从科目的设置上既有传统,又有西学,备注中明确指出,无论哪一科,预科阶段都要开设“经学大义、人伦道德”等课程,体现出中体西用;此时说维新思想成为统治思想有违史实,排除 A;BC 选项结论的得出证据不足;13有人认为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梁漱溟先生却认为“其实这新运动只是西洋化在中国的兴起,怎能算得中国的文艺复兴?若真中国的文艺复兴,应当是中国自己人生态度的复兴” 。这表明梁漱溟A反对新文化运动 B主张立足传统建设新文化C抵制西方新思想 D

10、延续了“中体西用”思想解析:“若真中国的文艺复兴,应当是中国自己人生态度的复兴”故选 B;材料中只是认为新文化运动并非中国的文艺复兴,要得出 AC 选项结论证据不足;梁漱溟主张复兴传统文化未能体现“中体西用”的延续,排除 D;14李泽厚先生说,三民主义“既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和要求,同时又是弥漫在当时整个革命派阵营中的社会主义主观空想的代表和表现” 。其评价的是三民主义中的A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C推翻帝制,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解析:从材料中提取“经济” “社会主义空想”等关键词,得出考查民生主义;15毛泽东认为,这一时期,中国革命应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

11、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三者密切结合” 。该理论A纠正了党内存在的右倾错误 B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C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发展成熟 D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解析: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农村革命根据地这些关键词可得出此题说的是毛泽东思想中的“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为土地革命时期的成果,故选 B;16 2012 年 12 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抵达深圳开启视察之旅。由于行程与 20 年前的南巡相似,媒体称之为“新南巡” 。在渔民村,习近平发表了讲话,其中提得最多的两个词是“创新”和“发展”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南巡开始酝酿市场经济的发展思路 B

12、两次南巡都有利于思想的解放C “新南巡”消除了国内深化改革的分歧 D两次南巡的国情有着本质区别解析:A 选项错在开始;C 选项“消除了”表述太绝对;D 选项国情并没有本质区别;1992 年南巡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深刻阐明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思想;新南巡强调创新与发展,也利于解放思想;17费孝通曾经讲了一句 16 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 这是对“君子和而不同”的极好的阐释。下列能够体现这一理念的是A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D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解析: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不同的“美”可以并存,

13、这样才是美好的社会,故选 C;A 体现文化专制,排除;B“中体西用”强调的不是平等的共存,而是主次问题,排除;D 选项强调的是道德要求,排除;18.1958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强调了阶级斗争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这一指示A.标志扫盲教育完成 B.造成高等院校停止招生C.导致“教育大革命” D.促成专科院校大量建立解析:2001 年基本完成扫盲任务,排除 A ;高校停止招生是文革时期排除 B;大量专科院校的设立与1952 年院系大调整有关,排除 D;19.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渊源中指出,中

14、国共产党在思想理论上有两个“老祖宗” ,一个是马克思主义,一个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突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具有A.传承性 B. 实践性 C.指导性 D.稳定性解析:关键词为“老祖宗” ,强调既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也要继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20苏格拉底主张通过一系列的引导和启发,把先天地存在于心灵中关于“善”的理念发掘出来,就像助产婆把胎儿从母腹中接生出来一样。这反映了苏格拉底A重视德育方法 B强调人是万物主体 C重视逻辑推理 D强调知识的重要性解析:精神助产术强调的是进行善的教育的方法,故选 A;21当教皇建议给裸体雕塑穿上衣服时,米开朗琪罗直言不讳地答道:“陛下,请您照料人们的

15、灵魂,让我照料人们的肉体吧!”这表明米开朗琪罗要与教皇决裂 教皇反对艺术创新米开朗琪罗主张回归人性 教皇丧失世俗权力解析:米开朗琪罗反对教皇艺术创作的干预,并非与教皇决裂,排除 A ;教皇建议给裸体穿上衣服的目的并非反对艺术创新,而是处于宗教上禁欲的考虑,而米开朗琪罗的做法反映了他主张人性解放的思想,故 B 错误,C 正确;D 选项违背史实;22欧洲宗教改革后,德语版圣经迅速传播,在欧洲出现了用民族语翻译圣经的高潮,这些民族语的圣经被称为“人民的圣经” 。这反映了A理性主义兴起 B信仰自由得到实现 C人文主义兴起 D教皇权威受到挑战解析:此举利于普通民众阅读圣经 , 圣经不再为教皇和教会垄断,

16、故选 D;理性主义强调的是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原则,材料没体现,排除 A;信仰自由指可以自由信仰任何宗教如基督教、佛教等,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B;人文主义兴起指的应是文艺复兴,故排除 C;23康德说:“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可以推翻个人专制,但却绝不能实现思想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 ”由此可以看出康德A反对推翻君主专制统治 B反对任何形式的社会变革C强调思想启蒙的重要性 D认为革命不利于思想解放解析:康德反对暴力革命,并非反对推翻君主专制,也并非反对任何形式的变革,排斥 AB;材料强调的是革命起不到真正的思想启蒙的作用,而非说革命不利于或阻碍

17、思想解放,故选择 C;24美国独立宣言中说:“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这主要体现了A.人民主权 B.人非工具 C.天赋人权 D.社会契约解析: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指的是人的权利是与生俱来的,故选 C25启蒙运动的核心是理性主义,但卢梭却认为“人类一旦成为理性的奴隶,和受神权摆布同样可悲” ,大卫休谟也说:“理性是激情的奴隶。 ”这反映出他们A.二人都反对理性主义 B.对理性主义进行深刻反思C.认为激情比理性重要 D.认为思想解放需摆脱理性解析:

18、两人并非反对理性主义或摆脱理性,而是反对过分迷信理性主义,人应该保留自己的判断和情感,故选 B 26爱因斯坦说过,近代科学之所以能在欧洲产生,决定于两个重要因素:一是从古希腊数学建立起逻辑推理体系;一是近代科学的实验方法产生。这说明了A.数学对物理发展起到决定作用 B.传承与创新对科学的重要性C.近代实验方法在古希腊已产生 D.古希腊已产生近代科学体系 解析:从古希腊数学建立起逻辑推理体系体现传承,近代科学的实验方法产生体现创新,故选 B;ACD 说法有误,也不符合材料意思; 27.1861 年以来, 盘趣 、 有趣 、 哈珀周刊等幽默讽刺类期刊随时跟踪达尔文专著的出版进展。著作一经出版,他们

19、对于书中内容的主题也会立刻在画中得到体现(如右图) 。以下推论正确的是A. 该行为客观推动进化论传播 B. 期刊主动宣传进化论思想C. 进化论被逐步引入娱乐领域 D. 人们普遍反对进化论思想解析:这些期刊画漫画并非为了宣传进化论而是要讽刺进化论,排除B;C 选项说法错误,进化论对娱乐圈并没有指导意义;仅从材料信息难以得出“普遍”的结论,排除 D;这些期刊的讽刺漫画本是为了诋毁进化论,迎合民众喜好,这种跟踪式的做法,也从客观的促进进化论思想的传播,故选 A;28 20 世纪初人类认识世界的思维发生重大发展变化。这主要是由于A. 经典物理学的影响 B. 生物进化论的提出C. 相对论理论的提出 D.

20、 发电机的发明应用解析:抓住关键时间“20 世纪” ,还有“影响人的思维” 可以推断出选 C;29 “不依据可靠的知识,以瞬间的印象做画。抓住一个具有特点的侧面去做画,把颜色直接涂在画布上,多考虑画的总体效果,较少的顾及枝节细部。 ”下列哪一作品与其描述最为接近A 自由引导人民 B 日出印象 C 呐喊 D 蒙娜丽莎解析:抓关键词“瞬间印象”考虑色彩的整体效果,带有明显印象派的特色30 “人们感受到畸形发达的物质文明的压迫;两次世界大战,经济恐慌,冷战及核恐怖,给人们造成严重的精神创伤” 。此背景影响下创作的作品A用夸张怪诞的手法警醒世人 B抒发对理想世界的强烈追求C强调对自然真实客观的刻画 D

21、着重于描绘自然的刹那景象解析:通过世界大战,经济恐慌等关键词判断说的是现代主义兴起的背景,故选 A;312017 年 12 月,大型文博探索电视节目国家宝藏播出后,九大博物馆迎来参观热潮。 “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生中华家”等正能量的视频弹幕,让人们看到年轻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思考。据此可知A传统文化比流行文化更吸引年轻人 B传统文化的弘扬依赖于电视C雅俗共赏才能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D电视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媒介解析:该题考查电视传播优秀文化的功能,A 选项理解错误,并非在比较传统文化和流行文化;B 依赖于过于绝对;C 雅俗共赏并非材料的意思;32钱穆在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中说:“余又因锡予

22、(汤用彤)获交于陈寅恪。锡予、寅恪乃出国留学前清华同学。 ”事实是,清华大学校史馆中仅有陈寅恪执教的记录。这说明A.回忆录的史料价值高于历史档案 B.寻求历史的真实需要从多方考证C.历史档案完全反映了历史的真相 D.历史人物的回忆录没有历史价值解析:一般来讲,回忆录的史料价值不如历史档案,但并非没有历史价值,排除 AD;历史档案的记录也存在一定的主观因素,所以完全反应历史真相过于绝对,排除 C;由于回忆录、口述史等可能存在记忆方面的误差,因此需要有更确切的史料加以佐证,选 B;第卷 (非选择题 共 52 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有 6 小题,共计 52 分。3335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

23、都必须作答。第3638 题为选考题,请考生从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33 ( 12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朱熹多年研究先秦儒家经典,52 岁时,才将大学章句 中庸章句 论语集注 孟子集注四书合刊成四书集注 ,并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四书,从而形成了一个集穷理思辩、修身立学、格物致知为一体的完整理学思想体系。他编撰童蒙须知等启蒙著作,对儿童的衣着、饮食等日常行为都作了道德规定,从而使理学深入百姓家庭。摘编自南宋理学家朱熹材料二 伏尔泰喜欢中国文化,他发现中国文化存在伦理道德势力,这正符合他对理性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追求,他深信理性、道德力量可以战胜当时欧洲一

24、切邪恶,而其必须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让群众接受。1755 年 61 岁的伏尔泰根据传教士传到欧洲的元杂剧赵氏孤儿改编成中国孤儿 ,将原剧时间移到了元代。伏尔泰把成吉思汗写成了一位有爱心且善良的开明君主,他保护了为救他人孩子而牺牲自己孩子的一位母亲。-伏尔泰与(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熹是如何发展先秦儒学的,并简析朱熹儒学的现实意义。 (6 分)解析:第一问结合材料中标记出的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可以归纳出答案;第二问结合朱熹复兴儒学做法的现实借鉴意义和复兴传统优秀文化的时代背景作答(1)发展:传承儒家经典;吸收佛道思想;形成以理为核心的完整哲学体系(将儒学思辨化) ;将儒家伦理准则世俗化

25、(生活化) 。 (4 分)现实意义:益于社会道德教化;重视文化学习,传承优秀文化;善于吸收优秀文化成果;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2 分,任答两点,言之成理即可)(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比较朱熹与伏尔泰思想内容的异同。 (6 分)相同点:注重伦理道德;重视思想的世俗教化;(2 分)不同:伏尔泰主张民主、自由、天赋人权等,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2 分)伏尔泰宣扬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反对君主专制;朱熹宣扬纲常伦理,维护君主专制。 (2 分)34 ( 15 分)文学作品、报刊杂志见证着人类思想发展历程与社会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明清时期,通俗小说从社会的五脏六腑中孕育出来,又

26、形象地记录着社会的一切。明代的四大奇书各具特色,人物形象鲜明突出,尤其西游记中敢于斗争的孙悟空深入人心。明中后期以金瓶梅为代表的世情小说反映了社会风尚的变迁,其赞赏手工业者者间的真诚互助,宣扬平等自由的婚姻观,有的歌颂商人追求金钱和海外冒险的理想。清代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则代表了一批批判现实的力作。通俗文学的发展轨迹,呈现出与思想界相呼应的内在趋势。摘编自明清通俗小说的变迁与禁毁材料二 近代以来,伴随着西学东渐,中国文化表现出新现象,新思潮不断兴起。下表是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文化界报纸刊物迅猛发展情况。刊物 时间 主旨摘编自五四运动史(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通俗小说反映的社会价值观

27、,并分析其形成因素。 (7 分)解析:结合材料一中标记出的关键词归纳社会价值观,并结合明清时期的时代背景分析(1)价值观:个性解放;重视工商业;追求平等;崇尚金钱。 (4 分)因素: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封建制度的衰弱(或封建统治的危机) ,社会矛盾尖锐;进步思潮的兴起。 (3 分)(2 )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 20 世纪初中国进步思潮的主要内容,并对其简要评价。 (8 分)解析:通过刊物的主旨推出进步思潮的主要内容,结合新文化运动的评价(2)思潮:爱国救亡;追求民主科学(或新思想) ;反对旧礼教,提倡新道德;提倡新文学。 (4 分)评价:宣传新思想,冲击旧观念,推动思想解放;

28、促进科学教育发展,推动青年知识分子觉醒;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思想基础;对传统文化完全否定,对西方文化过分肯定。(4 分)35 ( 10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不同时代和不同历史发展阶段都会产生自己所需要的思想理论。人类历史从根本上看是由社会主要矛盾不同,历史任务不同,使历史呈现出阶段性和时代性。因此,思想必然带有时代的印记,历史也在思想的指引下向前发展。 摘编自恩格斯反杜林论依据材料并结合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思想与时代”提炼一论题,并进行阐述。 (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解析:抓住关键词:“近现代史” “思想与时代” ,运用唯物史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29、的辩证关系原理组织答案;阐述时要有典型、多元的史实。示例一论题:思想是时代的产物。阐述: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时代呼唤革命的理论。鸦片战争以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不断加深,特别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而辛亥革命前,先进的中国人提出的救国方案相继失败。与此同时,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受欧美主要国家通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走上资本主义迅速发展道路的成功启示,孙中山放弃改良思想,走上革命道路,逐步提出三民主义的思想。综上,时代的发展推动新的思想的产生。示例二论题:思想推动时代发展。阐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包括民族革命、政

30、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三民主义指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请王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新青年 1915 年 9 月 倡导新文化每周评论 1918 年 12 月 关注国内外大事晨报 1918 年 12 月 新知识、新思想新潮 1919 年 1 月 伦理革命、文学革命科学与教育 1919 年 2 月 宣传科学,发展教育新妇女 1919 年 5 月 妇女解放劳工 1919

31、年 5 月 工人觉悟综上,先进的思想推动了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示例三论题:思想与时代相互作用。阐述:综合示例一、二。第 3638 题为选考题,请考生从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36 ( 15 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为振兴工商业,清政府于 1903 年设立商部。1906 年,将工部并入改为农工商部,设农务司、工务司、商务司等,设劝业道为地方管理机构,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实业管理体制。自 1903 年起,清政府先后颁布商人通例 、 公司注册试办章程等商律,从 19041908 年,总计有 270 家企业向公司注册局作了登记。1907 年,颁布农会简明章程 、 华商办理

32、实业爵赏章程 ,对实业突出者奖励品衔、爵位。成立劝工陈列所、工艺局、农事试验场等, “为各省劝业之倡导” 。同时,在各省设矿政调查局,鼓励华商办矿,各地开矿风气渐开。在收回矿权的运动中,清政府从外国公司手中赎回了山西省和安徽省铜官山的采矿权。摘编自沈祖炜清末商部、农工商部活动述评(1 )根据材料,指出清政府工商业改革的特点。 (8 分)(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政府工商业改革的意义。 (7 分)解析:结合标记的关键词(划横线)概括改革的特点,围绕近代化与反侵略的时代特征分析意义(1)设置专业化机构和系统的管理体制;政府主导;法律、制度保障;涉及领域广泛;鼓励手段多样。(8 分,任答

33、四点)(2)推动近代工商业发展;推动政府管理体制的近代化;利于改变重农抑商的传统风气;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经济侵略。 (7 分,任答三点)37 ( 15 分)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1941 年 12 月中英签署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 。由于英军轻视中国军队,过于高估自己,又不愿中国军队深入自己殖民地,一再拖延阻挠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致使中国远征军丧失作战良机。面对日军进攻,英军在缅甸一路溃败,由于坚持先保欧洲再保亚洲的战略,英军大规模从缅撤退。中国远征军作战变成了掩护英军撤退的作战。远征军在消极防御的基础上,没有采取灵活多变的机动作战,战局日益被动,被迫撤入印度。1944 年中国第二次组

34、织入缅作战,驻印中国远征军也进行反攻。重新打通了国际交通线-滇缅公路,国际援华物资源源不断运入中国。两次入缅作战,中国远征军投入兵力近 40万,伤亡近 20 万,歼灭日军 6 万多,取得同古保卫战、仁安羌解围战等胜利,在抗战史上写下悲壮一笔。战后英国政府授予中国远征军将领孙立人、戴安澜将军功勋章。摘编自中国远征军(1)依据材料,指出中国远征军初期入缅作战不利的因素。 (7 分)(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意义。 (8 分)解析:据材料中划横线部分概括初期入缅作战不利的因素;结合抗日战争的伟大意义分析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意义;(1)因素:英军轻视、阻挠,导致战机丧失;英军的

35、溃败与先欧后亚的战略;中方指挥失误,消极防御。(7 分)(2)意义:有利支援了英军;为国内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8 分)38 ( 15 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张謇是教育救国、实业救国论者。他在大力提倡并亲自创办新式学校的同时,对家庭教育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认为“体育、德育、智育之本基于蒙养” 。他专门设立家塾培养儿子,开设修身、国文、算术、音乐、图画、体操等课程,并提出了“和、孝、勤、慎”的标准。他在给儿子的家书中说:“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 。他认为“今之学生,前者人人有做官思想,故学法政者多,后则稍知趋实业,而又但以实业为名

36、,仍以博官。 ”“此辈人多,世安得治?” “人非有农工商正业,必不能自立于世。 ”“今以所观察,尤愿儿注意农业” , “儿须知无子弟不可为家,无人才不可为国。努力学问,厚养志气,以待为国雪耻。 ” 摘编自沙银芬、张廷栖张謇的家庭教育思想与实践(1 )根据材料,概括张謇家庭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8 分)(2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謇家庭教育思想形成的原因。 (7 分)解析:结合材料中划线部分概括张謇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时代特征分析原因(1)重视启蒙教育;传统教育和西方教育相结合;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主张学以致用;注重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的培养。 (8 分,任答四点)(2)儒家思想影响(经世致用思想影响) ;西学的传播;救亡图存的需要。 (7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