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观法师-北美开示录.DOC

上传人:国*** 文档编号:506152 上传时间:2018-10-16 格式:DOC 页数:190 大小:70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观法师-北美开示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0页
成观法师-北美开示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0页
成观法师-北美开示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0页
成观法师-北美开示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0页
成观法师-北美开示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成观法师-北美开示录北美开示录(一)大卢寺遍照寺释成观法师 毗卢出版社目次自序十一、大乘信位菩萨的修行甲、序说:一、根器 信根:二、经云:末世众生根钝、福薄、障重三、修行的目的:四、信的重要性:五、修行次第 乙、释讲题:丙、大乘信位菩萨修行要目 修(信位十心)一、 初信位 信心二、二信位 念心三、 三信位 进心四、 四信位 慧心五、 五信位 定心六、六信位 不退心七、 七信位 回向心八、 八信位 护法心九、九信位 戒心十、十信位 愿心I 、 初信菩萨的修行 四信心甲、信佛 一、 信三世十方一切佛二、 信佛果功德( l )信佛为一切智人( 2 )信佛有三身四智( 3 )信佛十号具足( 4 )信佛

2、有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 5 )信诸佛功德平等乙、信法一、信(因果法)二、信(六法道)三、信(三乘法)四、信(三世十方一切之法)( a )信(权法)( b )信(实法)( c )信(无上法)( d )信(大乘法)丙、 信僧一、信(凡僧)二、信(圣僧)( a )信声闻、缘觉僧( b )信善萨僧丁、信真如一、信三真如1、信(自真如)2 、信(他真如)3 、信(真如平等)二、 三宝与真如的关系:1、佛以真如为宝2 、法以真如为宝3 、僧以真如为宝、消业、起信之法一 、礼佛、忏悔二、读诵经典二、三饭依要义甲、引言乙、三皈五戒总说丙、三皈依要义一、就路返家二、外家与内家三、家之九义 四、

3、为何要皈依 追求智觉1、由迷返悟2 、四种智觉3、无常慧4、 空慧与无我慧五、 皈依心要1、 性皈依与相皈依2 、 结缘皈依与真实皈依3 、究竟皈依4、皈依之层次:人、法、心、性5、三皈五戒心要偈三、五戒与在家律要一、 序言二、佛灭之后以戒为师三、戒与无漏四、别解脱1、杀生与不杀生的果报2、偷盗与不偷盗的果报3、邪淫与不邪淫的果报4、妄语与不妄语的果报5、饮酒与不饮酒的果报五、破戒六、持戒才算正式开始学佛七、尸罗 离恶、清凉八、戒学大要( 一)戒体(二)戒相1、开相(开缘)2 、遮相(遮止之相)3 、持相4、犯相(三)戒德与戒威九、菩萨戒十、戒学问答1、广义与狭义的不妄语2 、无心不成犯3、开

4、缘4、美丽的谎言5 、受戒的条件6、正式受戒与不受戒之差别7 、著作权与不与取 及因果不爽8 、受戒与荤辛9、受戒当天的准备四、六祖大师的公案甲、何谓公案?乙、禅宗的文字观丙、禅宗简介丁、六祖大师的公案1 、 公案八1、公案第一则(出自原经自序品第一 )2 、公案第一一则(出自原经自序品第一 )3、公案第三则(出自原经机绿品第七 ) 4、公案第四则(出自原经机绿品第七 )5、公案第五则(出自原经机绿品第七 )6 、公案第六则(出自原经机缘品第七 )7 、公案第七则(出自原经机缘品第七 )8 、公案第八则(出自原经机缘品第七 )二、 六祖大师法偈五、修福、惜福与擅波罗蜜一、修福与惜福二、自受用福

5、与他受用福三、积福四、布施与布施波罗蜜五、转檀那为檀波罗蜜之九法1、信施: 2、不轻心施3、不慢心施4、不吝施 5、不悔施:6、恭敬施:7、平等施:8、不望报施9、无所求施六、释燃身献佛义七、楞严偈义解作者小档案自序所言化痕也者,幻化之痕迹也,以一切法皆如幻如化,故过去之陈迹。实亦如是如幻如化。经云:众生如梦,菩萨如幻,诸佛如化。故名此篇为化痕。是故众生醉生梦死,长夜不觉,菩萨修习如幻三昧自觉觉他。诸佛如来千百亿化身,度化无量有情。又梦既是幻,幻即是化。故言曰梦幻、幻化。是故密教契经云:心佛众生,三平等也。宗门亦云:生佛平等即此义也。又大日经云:复次秘密主,八地自在菩萨三昧道,不得一切诸法,离

6、于有生,知一切幻化,是故世称观自在者。在此集子中,共收集了十七篇文稿。分为二集,上集计七篇,下集共收十篇。此中大部分为笔者多年来在美国对信众的专题开示或文稿。仅此(五戒与在家律)要一篇是用在台开示的稿子。此中讲稿,共有六篇是笔者出家前的作品,其中又以时间上来讲,最早的是浩然之气 (1981 ) ,那时我正在德州华商报任专栏作家,此文本欲登于该报,后因事未果。其次, 冥想三部曲 (1983 ) ,系为护持德州佛教会会讯而作。此外, 禅法述要( 1983 ) 、 三世心不可得 (1983 ) 、为在闭关前及关中的作品。而大乘四信心(1087 )及大乘信位菩萨的修行 (1987 . 7 )则是出关后

7、,分别于休斯顿佛光寺及纽约庄严寺所作的专题讲稿。本集的下册中,有几篇是从文化上的比较,来突显佛法的殊胜,如唯识学与西方心理学(弗洛依德心理学)之比较,儒、释、道三家之比较等。作者之意在于通过对主题的叙述,令读者能对西方的心理学及一般文化能有进一步的认识,且对中国固有的儒道二家思想,亦能有较深入之洞察;然后再经过与佛法之比较,则更能显示佛法之殊胜与稀有,从而建立对佛法无上之信心。又,在篇章的编排上,上册以大乘信位菩萨的修行为首篇,而以楞严偈义解为总结,表示修行以信为能入 、而入于楞严经的无上究竟正理之解行、修证。下册以三世心不可得为首篇,止于大乘四信心,此即暗示修行乃依于无住生心之本。 三世心不

8、可得之极理,以现代语言、词汇、思维模式,阐发此甚深般若之智,以期众生得闻此深理。 ,入于正解乃至胜解。此则修行得以真实般若为前导,最后乃终于大乘之四信心,信佛、信法、信僧、信真如,以此四信成就,得成就一切善根,得入无上菩提之行。兹为序。释成观识于美国遍照寺佛历二五四四年佛欢喜日(公元二 年,民国 89 年 8 月)一、大乘信位菩萨的修行诸位长老、法师、居士大德:多谢总干事刚才为我向各位作的介绍,以及赞许。同时也非常感谢副会长,令我有这个机会在这一袅以小小的心得作为供养,供养诸位以及十方诸佛菩萨。我今天所要讲的是大乘信位菩萨的修行 。我选这个题目的原因是总干事以及方丈老和尚曾经交代过我,希望向大

9、家讲些闭关的经验与心得,而这个题目可说是我在闭关期内最大的感触。佛经中经常提到末世众生根钝、 福薄、障重 。众生根钝的原因不一,然而目前我们的根器中最合钝的一环,却是最基本的信根 ;而修行却须从最根本处着手,因此,如何长养信根,这无疑是我们当前修学最重要的课题,所以我现在就与大家深入地来探讨这个信字。大乘菩萨从初发心到成佛,一般来讲有五十二个阶位,这是华严经上说的,其它的经内曾提到有五十四位或是五十六位;另外, 楞严经所说的则是五十五位修证。我想诸位大概都是修学大乘佛法的,既然是修大乘佛法,就表示所修的是菩萨道,因此这个课题与大家的修行攸关重要。菩萨道五十二阶位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

10、、等觉、妙觉 ,因此可知最初的十个阶位就是十信位 ,所以如果要修行菩萨道,就必须从信位开始修起。有好习禅的人或许会说:我是 不立阶位 的 ;当然,你若确实是上上根器人,那对你自己而言,或许可以不立阶位,可是要知道所谓上上根人 、大根利智之人,他们的顿悟并非未曾经过这些阶位 还是要经过的,只是大根人不作停留罢了。好比搭火车,有的人搭的是慢车,有的人搭的是快车或是光华号特快车。慢车是每一站都停,而且停的时问久;快车是停的站较少;光华号则是从起站到终站,只停一或一、处而己。若是想要更快,可搭乘飞机,中途根本一站也不停地直达目的地 虽然如此,可是毫无疑问地,飞机还是要飞经那些地点的上空;也就是说,还是

11、经过了那些地方,只不过是以极快的速度超掠那些境界而己。你若说我是大根器人,我一下子即可从初发心位而到十回向位 ;那也并非不可能,但如同上述,那也并不表示你都没有经过十信 十住、十行等这些阶位,而可直接跳过去。其实,你确实是经过的,只不过是毫不滞留,而且是快速通过其问。以根器高之故,所以能不须久作停留, 时即过彼境界,但并非毫未经历。好比天才儿童的学习速度相当快,甚至可以跳级但是并非他所跳过的课程,他都没有学过,而是他领悟力高,可以举一反三,那些所跳过而没正式上课修的课程,他早就私下自修,都学会了,所以表面上看来他不用再正式上课。因此,莫看到顿根、利智之人不立阶位 ,你就也要不知量力,不按步就班

12、,想偷懒,不扎扎实实地修行。殊不知即使是大根利智之人,他不是不用修,他反而是比常人更勤奋勇猛,故修得更快,成就也跟着迅速,如是而已。他今生能修证得快,也并不是没有来由的。事实上, 如是因,如是果 ,这是他过去生久修之故。你所看到的只是他今生成就得快,而前世累劫辛苦修行之时,你未曾当场见到,他今生私下心中的精勤,你也看不到,故只见其果 ,不见其因 。又好比看到有力气的人挑东西,好像一点都不费力的样子,等轮到自己挑时,才觉得怎么那么重,这是一样的道理。在还未讲到正题之前,我先来解释一下各位手上这份讲义大纲的由来。总干事原先希望我在演讲之前要准备一份大纲。起先,李居士为我订的时间是三个半小时,之后又

13、来电告知,由于节目增加了如拜山等活动之故,由三个半小时减为两个半小时。在那时,他也问了我有没有讲义大纲。我当时的回答是若是要有,也可以。 当我后来知道时问改为两个半小时的时候,我心里即想:还好没有给他讲义大纲,否则当初订的是三个半小时,大纲写的也是三个半小时的内容;而临到讲的时候,又只剩下两个半小时;若是讲不完,同学们一定会认为我偷工减料。所以我很庆幸那时没有写大纲。可是抵达此地时,有人告诉我:智海法师因为赶不上飞机,取消了行程;所以临时又将我的时间增加成为四个半小时 在座哄堂大笑 。当初,总干事要求我准备讲义大纲,据我的猜测,可能是因为由两个半小时突增为四个半小时,这个差距是很大的,怕我在台

14、上乱盖,所以有讲义大纲比较好。我明知其意而心照不宣,现在则是心照而宣 。当写完此讲义大纲时,我有种好像完成了一份博士论文大纲般的感觉。如此一,也不错。我就尽量讲甲、序说,若讲得不好,还请大家多多包涵。甲、序说一、根器: 信根首先讲序说 信根。要了解信根这个名相,必须先了解何谓根器 。我们学佛常常听到别人讲根器这个名词;我们也常常说学佛是勉强不来的,和根器很有关系。学佛与根器确实有相当大的关系。譬如无论学那一个法门,能够学多深,都是根器的关系。何谓根器呢?学佛的第一要件就是不能糊里胡涂,要善分别诸法相 。 善分别是意根之用,有智慧方能分别一切法。所以我们现在就来善分别一下信根及根器这两个名相。我

15、们一提到根器 ,通常想到的是大根器 、 小根器的根器,而且多半以为只是指慧根而言。然而,所谓根 ,依佛法来说,可分为五种:信根、 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这五种根又称为五善根 。为何名之为五善根呢?因为这五项是一切善法的根本 。若无此五种根本,则一切善法皆不得生起。又为何以根来定其名呢?因为此五善根就如同树木之根:树木因为有根,所以能够发芽、抽枝、成长、茁壮,乃至开花、结果。学佛亦复如是,因有信、进、念、定、慧此五善根,一切善法方得发芽、抽枝、成长、茁壮、开花、结果。所以此五善根实是修行的根本要件。根解释完了,现在来解释器 。 器是器皿,可以用之以盛物,表示此五善根就如同器皿一般,可以容纳善

16、法、领纳佛法。若无此五善根,则如无器;无器则无从容法 。且此器本身必须是完整的、 清净的。若其器破漏,或不净,则所容纳之法势将漏光、或变成不净。就如不干净的杯子,假使所装之物为甘露水,亦皆为其所染,而变成脏水。若是有毒的杯子,则其中所盛之甘露水亦皆变为毒汁,饮之能杀人致死。以此之故,当初六祖大师欲为道明法师说法之时,就叫他先自净其意 ;等他己把自己的心垢涤净之后,六祖大师才为他说法。有一则小故事提及一位很有学问的博士去参访日本一位禅师的经过。日本人爱好茶道,当博士来访时,禅师以上好的茶来招待他。禅师与这位博士对坐,一言不发地只是替他斟茶,斟到杯子满了,仍不停止,甚至溢到桌面上了,他还是继续倒。

17、博士见状,禁不住提醒禅师说:已经倒满了,都流出来了 。直到这时,禅师才暂时住手而开口说:你自己不先把杯子里的旧东西倒掉,我如何能为你装入新的东西呢?因为这位博士心里面自以为蛮有东西的,所以新的东西自然就装不进去了。由这个小故事我们学到:我们必须先把世间的知见一概放舍之后,才有空间装佛法。如果俗见不舍,依旧因袭贪恋以前的世俗知见,就会变成学法的障碍(烦恼障、 所知障)若不去陈见,即使勉强把佛法装进去了,也会被心中的俗见污染。所以要先自净其意、 自净其心器 ,才能真正好好地学佛。以上为解释器字。根器的根在此处作形容词用,形容器这个字,表示此根如器。在六祖坛经里,六祖大师曾说:譬如天龙下雨于阁浮提,

18、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草叶;若雨大海,不增不减。 这一段话是形容小根小器之人,若容纳得一点点法,就膨胀得不得了;小根器人,一天之中若念上三、五百声佛号就觉得很多了。大根利智之人念佛,则多多益善,不得少为足。菩萨发广大心时,等心修习一切法。当然心中订有一个主修,明白自己在作些什么,不会迷失方向。譬如读大学一定有个主修科目,如化学 计算机、物理等等。但是在大一、大二时也一定要修些共同科目,如国文、英文、现代史等。这些基础知识要先有。到大三、大四时才专修自己的主修范围的科目;学佛亦复如是。有些人说:我就只挑一个法门来修就够了。 这固然是很好,但只修一个法门,其它都一窍不通,是无法真正将此法门修好的,

19、必须涉及其它一些法门以为辅助;当然,辅助法门必须是相关的,不能离得太远。譬如:藕益大师到后来以修学净土为主,但是这并不表示他只修净土一门。乃至李炳南老居士早年也并非只修净土,这其中的缘由,是因为法由众生心生 。这些善知识有鉴于我们末世众生大多根器钝,无法容受广大之法,所以才慈悲告诉我们一个最容易行的方法,而且是保证有效的方法,否则跟着别人东闯西闯,到后来甚至走迷失了,走不回来了都还不知道。所以才说所谓的一门深入 。然而在一门深入之前,还是要先做好些准备工作,那就是:必须对整个佛教的基本知识要先有个了解,不能一无所知就只念佛、打坐、 或念一个咒就满足了。有些人口说他喜欢打坐、修禅定,然而却对佛学

20、最基础的概念都没有,那怎么成呢?那样,迟早要出问题的。现在回头讲。大根器人因发心广大、心器广大,所以可以容受无量法。因此无量众妙法门都可容受;其心就如大海一般,虽容纳无量上妙法门,仍是不增不减。如天下雨,雨水滴入海里,然而并不见海水有所增加;地面干旱,很久不下雨,也未见海水有所减少,大根器人亦复如是;若修行之后觉得有所增加,觉得自己越来越了不起了,这就是有增有减 ,如此则成所谓增上慢 ,以有所得故。大根智人了知不增不减 ,以觉实无所得故。若能如此,则能体会 心经脸中所言:菩提萨唾,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为何会没有恐怖?因为你如实知不增不减二、经云:末世众生根钝、福薄

21、、障重下而来解释这三种情况:【 A 】 根钝:这是指五根皆钝,并非单指没有慧根而已。没有慧根亦可称为慧根合钝,其实末法时期的众生不仅慧根合钝,甚至连最基础的信根也钝,可说是信根短浅,甚至信根不具。这是我个人在修地藏法门时所感受最深刻的一点。其实更进一步讲,我们末世众生不但信根钝,其实连念根 、 精进根也都钝,当然定根更是难得有的;而慧根上面已说过。所以总的说来,末法时期的众生,五善根中,几乎没有一根是行的。由于念根及精进根短浅,所以才不堪用功修行,一用功修行,就觉得很累,或毛病百出 若出去玩一玩,就什么事都没有了。如何称为念根钝呢?譬如现在念一下经,或念一下佛,觉得境界还不错,颇能摄心不乱,心

22、也清净,可是待会儿一看电视,刚才的念力、清净心就马上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这时想再念佛、念法,也念不起来了 念力很容易忘失,这便是念根短浅。若连信根、 进根、念根都没有了,更遑论定根, 因此末世众生,很多可说是无根 ,因为无根 ,所以到处飘荡,终日糊里胡涂, 波波度一生 。以上所提的是指一般人而言,在座诸位都是有修有学之人,大概不会像这样子。【 B 】 福薄:福是修来的,我们末法时期的众生,福报大都非常浅薄。以福薄故,在修行中就有如下的障碍:( 1 )无暇修行。现在大家都很忙,不管是上班或不上班的时候都忙。上班时忙公事,不上班时忙私事、家事,以及游玩的事。星期天还要整理院于、看顾小孩、带孩子出去玩

23、、吃吃餐馆,与同事、朋友、邻居社交等等,非常忙碌。除此之外,还得常利用时间侍候父母,与亲戚来往、联络感情。想要修行,就是找不出空档来。( 2 )缺乏善知识。当然在各寺院里是有很多的善知识,可是当我们一回到家,无形中就松散下来。( 3 )外惊多。外骛是旁骛之心的意思,指心往外跑、游离不定,最重要的就像某位法师所说,由于大众传播业蓬勃,传播工具太发达,大家的心思都黏在录像带或电视、电影上面,所以我们末世众生修行很难。【 c 】 障重:这里的障,指事障及理障 。事障即烦恼障 ,理障即所知障 。( 1 )事障(烦恼障):何谓烦恼呢?烦恼有根本烦恼与随烦恼两大类,广如唯识五位百法裹所说的,有贪、瞋、痴、

24、慢、疑、忿、覆、惶、嫉、 恼、害、恨、 谄、诳、侨、无惭、无愧、昏忱、 掉举、不信、散乱、不正知等等,这些都是烦恼。可是很奇怪,我们不但不会厌离自心的烦恼,反而会对自心烦恼心生贪爱!这是很奇妙的事。何以见得?举个例子,各位就会明白:当我们看电影时,越是刺激的,我们越是觉得棒。其实那些境界都是散乱境界,令心攀缘,令心不正念、不正知,乃至于令心生贪爱或瞋恨等等。如见到屏幕上的坏人,常会不自觉地也恨得牙痒痒的,乃至欲其速死。以修行人来讲,这些贪爱、瞋恨的境界都是杂染烦恼;可是以世俗人的观点来看,却是很好的艺术品 能够激起观众越强烈的爱、憎的,表示越是上乘的作品:所谓能引起观众共呜 ,乃至令人看了荡气

25、回肠 ,其实都是杂染烦恼境界,而世人以颠倒心,贪爱如是等境界,故称为烦恼障重 。经中佛常说:众生心颠倒,以苦为乐,以乐为苦。 就是这个意思。( 2 )理障(所知障):这是指我们所知有障碍。我们依据于心、意、意识,眼、 耳、鼻、舌、身去分别判断,也就是依我们五官的感受及六识去判断。如上一节课法师所说的:不能分辨现量、 比量、非量、 圣言量等,于其中间妄生分别,所以就起无明颠倒梦想。由于受制于诸如此类的种种障碍,所以修行很难。承上所言, 根钝、 福薄、障重这三种因素,是构成我们学佛最难突破的地方。 收藏 分享 评分 回复 引用 订阅 TOP szksjd178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szksjd17

26、8 当前离线 UID10 帖子 75 精华 3 积分 227 威望 227 1 金 金钱 525 1 金 阅读权限 10 在线时间 1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8-4 最后登录 2010-8-10 中级会员2# 发表于 2010-7-11 18:17 | 只看该作者 三、修行的目的我们修行,一般的目的是要令我们的善根增长、成熟。所谓的善根 ,如上所说,即是指五善根:信、进、 念、定、慧 。以后诸位凡看佛经或听闻佛法时,当提到善根二字,就要立刻知道是指这五种,不可笼统带过,耳里听得迷糊,心里面一团模糊。阿弥陀经内提到不可以少善根、 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此处的善根,还是指的信、进、 念、

27、定、 慧这五善根。这句经文的意义是说:要往生西方,所须具备的五善根、种种福德、以及因缘,并非只要一点点就够了,而是五善根、福德、因缘这些条件都相当充分,才能够得生阿弥陀佛国土。易而言之,这是往生西方的必备条件,不是什么条件都没有,就可往生西方的。四、信的重要性信的重要性如下所述:1、 信为道源功德母华严经上提到信为道源功德母 。 道源是道的根源。 道是指菩提道,也就是说:信是菩提的根源。 功德有如六祖所说的,和福德是不一样的, 福德是有漏善 ;功德是无漏善 。 信是修道的根源,一切修道以及功德皆由信之所生,故称之为功德之母。2 、 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唯智能度大智度论上讲:佛法大海,唯信能入、

28、 唯智能度 。只有信受佛法,才有可能入于佛法大海,继而于其中取得无量珍宝而为受用,这是指唯信能入 。但光只是信 ,就行了吗?这是不够的。譬如一个人信佛信得很虔诚, 他是否能因此而得度呢?这只能说是度的开始,当然不能算是已经度了:唯有智慧才能令人度脱 。然而信是五善根的开始:由具有信的善根而起修,由信而精进修行、而念念不忘;于念念中不忘不失正念,故得定 ;于定中修慧观,故得无漏慧。等到无漏慧积聚成就,即得慧根;慧根成熟,即是智慧成就;智慧成就便能断烦恼、得解脱、证菩提,所以说:唯智能度 。可知唯信能入,唯智能度这句话就包括了整个五善根的修行过程:从最初的信到最究竟的智 。如此,从起信到得智慧 ,

29、就是五善根成熟、成就的过程。大智度论的经题之梵文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多论 。 摩诃是大之义, 般若是智慧 , 波罗蜜多是度 ,这就是大智度论这部论的题目,也是全书的要旨。3、 信如根关于此点前面已讨论过,此处再稍微补充一下。因为修学有根 ,因此菩提道树得以发荣滋长,开花结果。4 、 信如手学佛就如入佛法的宝山一样,如果我们没有手,即使进入宝山里面,也不能取得其中的财宝而得受用,只是空入宝山而回。究竟是什么要件能令我们生出取宝之手呢?那就是信 。无信之人,即使读遍大藏五千部,却连一个字也都不得受用。为什么呢?以无信故。以无信故,故不能取得佛法的智慧之宝。有的人,佛学的知识很丰富,学问大得很,讲得头头

30、是道,可是却不肯起而行之;连拜个佛也不肯,念几声佛都觉得很辛苦,甚至认为没什么必要;而他却自以为是在学般若 。其实他只是对经中的文字上的研讨有兴趣而已,若论实修,则付之阙如。如此光说不练,故不得受用。如果是真正修行的人,必须踏踏实实努力去作。佛世尊教我们要念佛,我们就应念佛;教我们要拜佛,我们就应拜佛,不可偷懒,怕累着了身体;因为身怕累,所以不愿多拜佛;因为嘴怕累,所以也不肯念佛。可是奇怪得很,周末没事跟朋友聊天,聊一整天,却不会累;出外逛街、爬山也都不会累,即使累也不在乎;可是拜佛时,稍微累一点就受不了,就要喊停,这就是业障现前了。五、修行次第世间一切事情都有个本末先后,学佛亦然,也是有个先

31、后次第的。(a )信、解、行、证信、 解、行、证四者,可说是学佛自然且必然的程序,而且这顺序可以说是无法变动的:正信学佛,其次第一定是先有信而后才能得正解正信、正解之后才可能开始起正修行 。先说由信而解:在生起正信之后,下一步则是必须寻求正解佛法。如开经偈中所说: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意即:在见闻、信受佛法之后,应努力寻求正解佛法。又如六祖坛经内提到的法达法师,虽已诵法华经达三千部之多,以其犹不解佛意故,心生大我慢,成增上慢,故为六祖所喝:诵法华经,不解佛意,岂不是与义作骤家!被六祖如是斥责了一顿。这就是因为不解经义,才会生出如此过错。但也不能只求解

32、了即罢, 解并非最终目的, 解了之后还要去行 ;而且是要马上行,不能说等所有佛法都解完了再开始行!因为如来智慧无量,所说之法亦广大无量无边,任何人都不可能一时全部解了的,所以比较实际可行的是:解一些,行一些,解了即行,如此解 行并行方可,这便是解行并重 ,解行并重或解行并进 ,日后才能达到解行相应 。解行相应之后才能有所证悟。至于证、悟这两种境界,留到以后再说。现在且先踏实地从最前面开始起步,先作踏实的功夫,不要只是讲大不讲小 。刚才有位法师提到有人向他印证有无开悟的事情;现在这种情形很多,例如到处向人说他已得了神通,或说他前生是谁等等。这些情形依楞严经、占察善恶业报经等所说,大都是一种魔事。

33、各位要注意,当今邪知邪见特别多,你只要看看有一本叫做的书,即可略知一、二。英文中的翻译成主义 ,如,存在主义等等。当今不正知见,乃至邪知邪见到处充斥,尤其其中有一些是冒充佛教的,或攀缘佛教的,或变造佛教的,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要特别警觉。一旦被别人带偏了,很难再回过头而复得清净本心,所谓再回头已百年身 ,故学佛须如履薄冰,择法须步步为营。(b)五十二阶位修证五十二阶位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 。其中的修行次第有一定的先后顺序。倘若你说你是上上根人,不立阶位,可是即使你是超越而过,你还是须经过那些空问,如前面所说,好比你从台湾到美国,坐的是喷射机,飞机要飞越太平洋。你虽然没

34、有在太平徉的岛屿上停留,但你还是要经过夏威夷及各岛屿的上空。的确是经过的,只不过是未作停留,很快就过去了,如是而已。如果是钝根的人,不但要停下来,而且恐怕还要在那一畏游荡好几天才离去。这又好有一比,比如利根人之修行不着一切处,即使得到任何善境界,心亦不生贪恋,马上冉往上、往前迈进;有如坐直达车,中途不停车,直趋目的地。然而如果是钝根之人,则处处取着,有一点点善境界便贪恋不舍,不愿立刻往前走,一定要慢慢受用受用一下这个好不容易修得的境界,于是就变成像搭慢车一样,每站都停。综上而言, 信是修行的根本,也是菩萨道入道的初阶。又,关于修行的根本,广而言之有两种根本:l 自根本,2 他根本。1 自根本自

35、根本由三种心所构成 信心、菩提心、 悲心 。事实上,悲心应该是排在菩提心之前。但一般而言,我们常听到的却是:学佛人要发菩提心 。然而菩提心不是从空中掉下来的,而是有因缘而生的;此大悲心即是菩提心生起的亲因。故知须先有大悲心,而后才能发得出菩提心,因此悲心为菩提心之本。菩提心与大悲心发起之后,则能成就愿心 。有愿则能起行。然而,悲心及菩提心却又从何而来呢?此二心皆是依于信之根本而来。学佛修行若能具备此三根本 信心、悲心、 菩提心,自身的修行便有根本,故称此三心为自根本 。而此自根本中的根本 ,则是信心,所以修行首先要成就的是信心 ,亦即:长养、成就信根,即是修行的第一步。2 他根本他根本即是三宝!佛宝、法宝、 僧宝。 自根本三心为殊胜之因,称为胜因 ;他根本的三宝为殊胜之缘,称为胜缘 。 因与缘二者,我们常合在一起讲。此二字也往往混用,觉得好像没什么差别。但是如果要详细推究,则实在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