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松药的临床应用和肌松监测,肌松药的历史,1516年,Peter Martyr dAnghera 记载了箭毒。 1811年,Bancraft 等证明箭毒通过抑制呼吸使动物致死。 18571866年,Bernard证明箭毒作用于运动神经系统。 1937年,Dale教授证明箭毒抑制乙酰胆碱引起的肌肉收缩。,神经肌肉兴奋的传递,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 轴突分支的终末部以及其末端的接头前膜; 接头后膜即终板膜是肌纤维在改部位的增后部分; 介于其间的突触间隙。,肌松药的作用机制,非去极化肌松药: 竞争性阻滞 去极化肌松药: 终板膜的持续去极化; 临近终板膜的肌纤维膜上的钠通道由最初的开放转为失活; 其余肌纤维膜的钠通道关闭,处于静止状态。,肌松药的作用机制,受体脱敏感阻滞: 在持续应用激动剂(如去极化肌松药)的情况下,受体的敏感性逐渐下降,而使神经肌肉兴奋传递受到影响,其机制尚不清楚。 肌松药对突触前膜受体的作用: 抑制突触前受体的正反馈作用,肌松药的作用机制,II相阻滞: (原因) 受体脱敏感; 离子通道阻滞; 激动剂通过离子通道进入胞浆而损伤胞内结构; 离子通道反复开放而影响临近肌纤维膜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