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南再生稻栽培技术规程.DOC

上传人:国*** 文档编号:513239 上传时间:2018-10-1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豫南再生稻栽培技术规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豫南再生稻栽培技术规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豫南再生稻栽培技术规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豫南再生稻栽培技术规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豫南再生稻栽培技术规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豫南再生稻栽培技术规程河南省地方标准编制说明根据标准化工作导则第 1 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农业标准管理办法等要求,再生稻栽培技术规程标准起草小组,在对豫南稻区再生稻品种、播期、播量、育秧方式、移栽时期、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单项技术研究的基础上,集成熟化了豫南稻区再生稻栽培技术体系,初步形成了再生稻栽培技术规程。通过征集相关专家的建议,进一步总结完善了该栽培技术规程,经过近一年的准备,完成了本标准的编写编制。一、编制的目的和意义再生稻是利用头季水稻收割后稻桩上的休眠芽,在一定的光、热、水、气等自然环境下,通过特定的肥水管理技术促进再生芽萌发,进而再增加收获的一季水稻。1、再生稻栽培技术对豫

2、南稻区水稻生产的意义。再生稻“一种两收 ”,是豫南稻区最新的省工高效,生态环保的先进水稻种植技术,技术的实施对豫南水稻生产具有显著意义,主要表现在:一是创新了豫南稻区水稻增产增收新模式。是以延长水稻生育期,改一季中稻为“中稻+再生稻” ,一种两收,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手段来实现增产增收种植模式,产量及效益均明显高于其它水稻种植模式。克服了当前的一季中稻模式存在着“早春地 闲,晚秋地 废” ,资源利用不充分的 现象,通过“早播一个月,多收一季稻” ,依靠提高 资源利用率实现了粮食的增产。再生稻的头季一般较生产中的一季中稻略有增产(通常增产 510% ),而再生季一般可以取得 150250 公斤/亩

3、以上的产量,达到增产 4050%的效果。而投入成本仅增加 150 元左右,可亩增收 300500 元,对规模经营的种植大户具有显著效益;二是创新了“白茬田 ”问题解决新途径, 变对抗种植为适应种植。水旱轮作不利的制约因素较多、适耕期短,水稻的后茬作物产量低而不稳,效益偏低,加之当前种粮的比较效益偏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而造成冬季“白茬田” 逐年增多。再生稻依靠前茬的稻桩,不需再播种、整地与移栽,大大简化了劳动程序,比较效益高。再生稻技术在豫南稻区的推广应用,把我国再生稻适应区向北推移 23 个纬度,为其它地区发展再生稻增强信心,提供借鉴。 三是创新了豫南稻区早育早插秧新技术。豫南稻区充足的光

4、热条件可以使水稻的播种期相差两个月以上。水稻育秧期提前了以后,可以错开用工高峰,降低生产成本和劳动强度,在一定程度可以上缓解了农业劳动力紧张问题。四是为豫南稻区优质高端稻米生产提供了新途径。再生季水稻灌浆时昼夜温差加大,秋季光照充足,有利于优质稻米的形成。气温较低而相对湿度较小,不利于病害发生,整个再生季基本不用施药,所以再生稻普遍米质较优,有利于加工形成稻米品牌,提高种植效益。五是创新了环境保持新措施。种植再生稻能够有效解决秸秆焚烧问题,保护了大气环境,增加了人工湿地面积,对调解小气候非常有利。2、制定再生稻栽培技术规程的目的和意义。我省的再生稻栽培技术是针对河南一季中稻区水稻生产中的缺陷和

5、问题,为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和种植效益而研发的一项先进实用技术。鉴于我省的豫南稻区属我国再生稻适宜区的北限,不能直接套用其他再生稻区的技术规范,必须制定规范的技术标准,以促进我省的再生稻安全生产、农民增收、产业增效。本标准的出台,对全国稻区有效解决“ 冬闲田” 问题,都有比较现实的借鉴意义。一是有利于防止再生稻发展“多乱杂” 、一哄而上,因技术不规范而导致减产问题,进而影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二有利于豫南稻区冬季“白茬田” 被浪费 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变对抗性种植为适应性种植,为发展高效农业开拓一条新路;三是有利于增加粮食产量,确保粮食安全;提高种植效益,发展生态农业,改善生态环境。四是有利于发挥

6、地方优势,提升“河南稻米” 形象,延长产业链条,推动供给侧改革。2016 年 12 月,信阳市农科院向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制定豫南稻区再生稻栽培技术规程的立项申请,2017年 8 月,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以关于下达 2017 年第三批河南省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下达编制计划。二、任务来源及编制原则和依据1、任务来源该任务得到了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豫南稻区水稻再生性研究与应用”和“ 河南省水稻 产业技术 体系信阳综合试验站”等项目的资助支持。再生稻栽培技术规程编写编制项目,由信阳市农业科学院提出申请、信阳市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组织编写,经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查、审批,并下达编写编制任务,签订

7、编写编制合同。2017 年 9 月,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根据“关于下达 2017 年第三批河南省地方 标 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由信阳市农科院水稻所承担再生稻栽培技术规程的制定工作。2、标准的编制原则和依据(1)原则性按照 GB/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及农业标准管理办法的要求进行编写。遵循国家现有的农业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发展农业、增加产量、改善品质和保护环境为最终目标,使制定的标准符合豫南稻区的实际,达到技术规范,生产可行,实用性强,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2)科学性再生稻栽培技术规程标准的确定,以试验研究为基础,广泛调研、科学验证及大田生

8、产验证为依据,编制的技术措施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标准。(3)特殊性经搜索,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于 2013 年 12 月 2 日发布了杂交中稻蓄留再生稻栽培技术规程(DB51/T1655-2013),但由于四川与我省在积温、光照、降水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该技术规程不适于我省。因此,在标准制定过程中,充分了解了当前水稻生产的发展趋势,紧密结合当地水稻生产区的具体情况和经济技术条件,借鉴和吸收了国内其它再生稻区的部分先进做法,制定了适宜我省(主要指豫南稻区)的再生稻栽培技术规程。(4)可操作性在标准制定过程中,充分听取了相关领域专家、基层农技人员和广大群众的意见,紧密结合当地生产实际,使标准在应用过程

9、中操作性更强。3、编制单位再生稻栽培技术规程项目的编制由信阳市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独立完成。该课题组隶属于河南省科技厅“河南省水稻育种创新型科技团队” (团队编号: C20130020 )。该团队主要从事水稻新品种培育及水稻种质资源的收集、评价、保存、创新以及水稻高产栽培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现有专业技术人员 21 人,高级职称 10 人,专业技术二级岗位 1 人,省学科带头人 2 人,市学术技术带头人 4 人,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5 人。“十五”以来,先后主持承担了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4 项、省重大科技专项 2 项、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6 项、省科技攻关项目 10 项等,创造了一系列具有自

10、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培育出特糯 2072、特优 2035、珍珠糯、嘉糯优 721、F 两优 6876 等 12 个水稻品种通过审定,其中国审品种 2 个,糯稻品种 3 个,两系品种 2 个,申请水稻新品种权保护 10 个,授权 6 个。近年来,在豫南稻区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三、编制过程1、前期工作基础。信阳市农业科学院从 2009 年着手豫南稻区再生稻技术研究:通过豫南稻区再生稻气候适应性研究,对照施能浦主编的中国再生稻栽培,从 9 月平均温度、10 年 积温、8 月降水量、年降水量、 9 月日照时数等影响再生稻发展的主要因素入手,对豫南稻区(主要在淮河以南)198

11、0 年以来的气象指标进行了统计分析与比对,确定了豫南稻区可以列入再生稻发展适宜区;通过豫南稻区再生稻品种筛选研究,筛选出两优 6326、富两优 1 号(Y 两优 8901)、岳优 9113、天两优 616、新两优 223、丰两优香 1 号、特糯2072、郑稻 18、皖稻 199 等 9 个品种可以作为豫南稻区再生稻的主栽品种;通过 豫南稻区再生稻品种生育期研究,确定了再生稻安全播种期、安全移栽期以及再生稻最迟安全齐穗期。以“三上一中 ”(即 3 月上旬育苗,4 月上旬移栽,8 月上旬收获,9 月上中旬抽穗扬花)为最佳,“三中一上” (即 3 月中旬育苗,4 月中旬移栽,8 月上旬收获,9 月中

12、旬抽穗扬花)为次,“三下一中 ”(即 3 月下旬育苗,4 月下旬移栽, 8 月中旬收获,9 月下旬抽穗扬花)则风险较大;通过豫南稻区再生稻高产施肥技术研究,初步探明了豫南稻区再生稻肥水运筹的基本规律。自 2013 年示范推广以来,通过高产示范和辐射带动,再生稻技术在豫南稻区的商城、固始、光山、罗山等县区累计应用面积达 20 多万亩,已成为豫南稻区水稻生产新的栽培模式之一。 根据豫南稻区再生稻栽培技术特性,编写组通过对20092016 年在信阳市农科院试验园区、商城县、固始县等地开展的品种、播期、移栽期、氮肥和种植密度等各项试验研究及生产示范,进一步明确了豫南稻区再生稻栽培的关键技术,初步形成了

13、适宜豫南稻区的再生稻栽培技术规程。2、标准主要起草人及承担的工作标准起草小组由刘祥臣担任组长,主要起草人有丰大清、余贵龙、张强、赵海英等,参加起草人有胡敬东、吴成、刘明成等。刘祥臣:负责标准起草组织与协调,标准起草的总负责人;丰大清:负责标准草案的起草与编写,试验示范相关数据的整理分析;余贵龙:生产实地调查与省内种田大户、专业合作社等建议的征集;张强、赵海英:协助负责有关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工作。3、标准起草制定工作信阳市农业科学院成立再生稻栽培技术规程起草小组,根据试验、示范和调查研究的资料,并经过反复实践、分析研究后,起草的标准征求意见稿送达河南省农业厅、河南省农业大学、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河南

14、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等单位广泛征求意见,根据专家反馈的意见,多次修改形成报批稿。四、主要内容确定的理由和依据1、育秧技术的确定的理由和依据在豫南稻区水稻育秧技术种类繁多,本标准在育秧技术方面以机械化毯苗育秧为例,主要基于机械化、规模化是当前农业的主要发展方向,机械化毯苗育秧也是豫南稻区当前水稻机械育秧的应用范围最广的技术,并适宜于工厂化、规模化生产的需求。2、再生稻品种确定的理由和依据通过试验园区的品种筛选试验及商城、光山等地方的生产示范,根据田间长势长相、再生能力、抗性和生育期等相关指标,结合室内考种及产量结果,对不同的品种做再生稻种植进行综合评价,从中筛选出了适于豫南稻区种植的两季产量高、品质

15、优、综合抗性好的两优 6326、岳优 9113 等再生稻品种 9 个,作为豫南稻区再生稻种植的主栽品种。3、播种期、移栽期确定的理由和依据根据豫南稻区再生稻主栽品种特征特性,设置播期和移栽试验,结合试验结果最终确定豫南稻区再生稻播种期和移栽。播期试验结果表明,利用小拱棚旱育秧,两优 6326 等再生稻品种在豫南稻区的适宜播种期为 3 月 1 日3 月 10 日播种,在此之前播种可以用大棚或温室育秧,但可能会因为不适宜移栽而造成秧龄过长;而岳优 9113 等早熟品种,播种期不应迟于 3 月 20 日;随着播期的推迟,头季稻成熟期推迟,3 月下旬播种再生季有较大风险。基于上述考虑,在豫南稻区再生稻

16、的最佳播期为 3 月 1 日3 月 20 日,3 月下旬播种对头季稻影响不大,但再生季风险较大,部分年份或因抽穗期低温而不能结实。移栽时期和种植密度的确定。根据本地种植习惯、气候条件和水稻自身生长发育规律,其秧龄 30 d40 d 或叶龄45 片叶为最佳移栽时期。试验表明,人工栽插方式,每667 m2 插 1.51.7 万穴,行株距以 26.7 cm16.7 cm 或 23.3 cm16.7 cm 为最佳种植密度;机械化栽插,每 667 m2 插1.21.4 万穴,行株距以 30 cm16 cm 或 30 cm18 cm 为最佳种植密度。一方面是降低生产成本,保证大田基本苗;另一方面有利于个体

17、前期形成最佳生长态势,截获更多的光能,为中后期籽粒形成提供足够的“源” 。2、施肥与灌水的理由和依据施肥和灌水是影响水稻产量的重要栽培因子,根据水稻不同生长时期对养分和水分的吸收规律,进行养分和水分管理就显得尤为关键。目前农民传统施肥还是“一炮轰” 方式,而“ 氮肥后移” 不仅可以提高氮肥利用率,而且对控制植株旺长和防止早衰也发挥一定作用。通过对再生稻主栽品种两优6326 试验结果表明,每 667 m2 施纯氮 14 kg-15 kg,根据氮磷钾的比例关系:N P2O5K 2O10.5 1,以及氮肥施用比例(底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42:18:24:16)。再生季需施肥两次,分别为“ 尿素 20 kg +氯化钾 10 kg”和尿素 10 kg,时间为头季稻齐穗后 1520 天及收获后 3 天内。确保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对养分的需求。根据两优 6326 做再生稻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对水分的敏感程度,确定田间水层深浅。试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