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长江江豚拯救行动计划(20162025)1目 录前 言 .2一、 物种现状及保护的必要性 .3(一)种群现状及其致危因素 .3(二)实施拯救行动的必要性 .3二、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5(一)指导思想 .5(二)基本原则 .5三、 计划目标 .6四、 自然栖息地及种群保护 .7(一)种群数量及栖息地环境监测 .7(二)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 .7(三)两湖及干流自然栖息地恢复和重建 .8(四)建立就地保护区 .9五、 迁地保护行动 .10(一)加强迁地保护区建设 .10(二)设立迁地保护区 .10六、 人工繁育保护 .12(一)建立人工繁育群体 .12(二)开展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12七、 遗传
2、资源保护 .14八、 支撑和保障 .15(一)加强制度建设 .15(二)提高豚类保护网络运行能力 .15(三)保护区系统化和标准化管理 .16(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16(五)加强公众宣传和科普教育 .17(六)资金保障 .17(七)后期计划 .18九、 结论 .19附:长江江豚生物学特征 .212前 言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是一种小型齿鲸,隶属于鼠海豚科江豚属,仅生活于长江中下游干流及与之相通的洞庭湖、鄱阳湖。长江江豚是江豚的唯一淡水亚种,也是江豚由海入江进化历程的唯一见证物种,同时又是全球重要的珍稀淡水鲸类物种
3、之一。作为长江水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长江江豚的种群状况是长江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示。目前,长江江豚已属极度濒危物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长江中下游干流及两大通江湖泊水生态系统已经处于高度脆弱状态。制定长江江豚拯救行动计划,加快实施长江江豚种群及其自然栖息地保护和恢复,既是保护和恢复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和物种资源的需要,也是推进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3一、 物种现状及保护的必要性(一)种群现状及其致危因素2012 年长江淡水豚考察结果表明,洞庭湖、鄱阳湖中长江江豚的数量分别约为 90 头和 450 头,长江干流长江江豚的数量仅约 500 头,长江干流长江江豚的年均下降速率
4、为 13.7%,且呈加速下降。目前,宜昌以上江段及汉江等大型支流已经没有长江江豚分布,洞庭湖及鄱阳湖支流长江江豚分布较少,长江中游的部分江段已经成为没有长江江豚分布的“空白区” ,多个小群体被迫长期隔离,生活在部分支汊水域。长江江豚种群数量持续、加速下降,以及自然分布区片段化使得该物种的濒危程度进一步加剧。人类活动剧增及其所产生的影响导致长江江豚生境恶化、饵料资源短缺。具体包括航运业快速发展、过度及有害渔业活动普遍存在、涉水工程大量兴建、江湖近岸带湿地大规模开发和利用、水体污染日益严重,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所致的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等。(二)实施拯救行动的必要性长江江豚的保护工作已经全面展开,取得了一
5、定的进展,包括在干流及两湖建立了 8 处原生地自然保护区(东洞庭湖、鄱阳湖、石首、新螺、安庆、铜陵、南京、镇江) 、在长江故道建立了 3 处自然迁地保护区(何王庙/集成垸、天鹅洲、西江)和 1 处半自然迁地保护区(铜陵夹江)、在人工环境中建立了 3 个繁育保护群体(武汉白鱀豚馆、天鹅洲网箱、西江网栏) ,以及在实验室条件下开展离体细胞培养和保藏等。但是,多4年努力所取得的保护成效并未从根本上扭转长江江豚种群数量持续下降的状况,并且可以预见随着长江干流及两湖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危害程度将进一步加剧,长江江豚的处境十分危急。如果不采取人为干预措施,预测在未来 10 余年内,长江江豚种群极可能下降到
6、野外灭绝的临界数量。因此,特制定本拯救行动计划,利用未来宝贵的 10 年,全方位推进和加强长江及两湖生态环境修复及物种资源恢复,迅速遏制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快速下降的趋势。5二、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根据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的各项要求,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落实中共中央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 、国务院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 、结合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的现实需要制定和实施本拯救行动计划。(二)基本原则(1)在各级地方政府和渔业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长江流域的生态修复。(2)以长江干流及两湖就地保护为核心,加快推进迁地保护,加
7、大人工繁育保护力度,着力做好遗传资源保存。(3)坚持立足全流域,干流、湖泊、水库并举,上游、中游、下游联动,水域及近岸陆域同步。坚持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并重。(4)以创新性的科学保护措施为先导,以专业性的水生生物资源保护机构为主体,以相关社会性保护为补充。6三、 计划目标(1)基本维持干流和两湖长江江豚自然种群相对稳定,自然种群的衰退速度明显下降。(2)扩大迁地保护种群规模,增加迁地保护场所。(3)推动人工繁育保护技术研究,开展长江江豚全基因组测序及干细胞研究,加强长江江豚遗传物质保存。(4)加强保护区能力建设,提升长江干流及两湖现有省、市级长江江豚自然保护区级别。(5)开展长江江豚常规跟踪监测
8、,定期评估江豚的生存状况和资源变动趋势。(6)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公众及社会各界参与长江江豚保护和长江水域生态环境修复行动。(7)建设长江江豚保护网络,建立长江江豚种群保护信息库。7四、 自然栖息地及种群保护(一)种群数量及栖息地环境监测2006 年和 2012 年农业部组织对长江江豚种群进行了两次较全面的调查,评估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和演变趋势。由于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持续变化,人类活动对长江江豚的影响仍未停止,开展长期跟踪监测和阶段性全面调查,及时掌握长江江豚的数量及栖息地变化情况十分必要。持续跟踪监测有助于及时了解长江江豚受胁迫状况,并在必要时采取及时有效的抢救性保护措施。每 2 年评估一次长江
9、江豚种群数量、分布及栖息地变动情况,对已有的相应保护对策及保护措施进行适应性调整建议;系统评价长江干流及两湖水域的洲滩、水质、鱼类、水下噪声状况,预测长江江豚种群变动趋势;对敏感水域开展常规性监测,掌握重点水域长江江豚种群变化状况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定期向社会发布长江江豚生存状况报告,扩大长江江豚保护工作的影响,提升全社会参与长江江豚保护的意识。(二)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鄱阳湖、洞庭湖是长江江豚的重要栖息地,鄱阳湖中长江江豚的密度高、群体大,但是由于人类活动和极端气候事件的干扰和影响,尤其是航运、采砂、渔业、涉水工程建设等活动的干扰,两湖中长江江豚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威胁。尽管鄱阳湖、洞庭湖中已分
10、别建有省、市级长江江豚自然保护区(江西省、岳阳市) ,但是现有保护区的级别偏低,在目8前的管理模式下,保护区难以担负起保护两湖长江江豚及其栖息地的重任。同样的问题在长江干流也很普遍。在保护区现有工作及技术条件的基础上,提升保护区的级别,建立专门的保护机构,加强保护区能力建设,提高保护区管理效率,努力减少各种人类活动对两湖长江江豚生存的威胁,使长江江豚意外死亡率显著降低。在鄱阳湖建立长江江豚监测、保护、科研和救护基地,提高长江江豚野外救护工作。有效监管、控制保护区范围内的航运、采砂、渔业、涉水工程建设等人类活动的范围和强度,遏制保护区范围内的各类非法活动,及时救护被困和受伤的长江江豚,减少长江江
11、豚受伤、死亡事件,确保流域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稳定,栖息地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三)两湖及干流自然栖息地恢复和重建受人类活动影响,长江干流,特别是洞庭湖、鄱阳湖中长江江豚的分布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在低水位季节,鄱阳湖长江江豚分布在采砂留下的大型沙坑水域,而这些水域人类活动频繁,长江江豚饵料资源遭受破坏。遇到水位快速下降时经常造成长江江豚搁浅受伤,甚至死亡。船舶航行对长江江豚的生存同样产生了直接影响。为了确保低水位季节长江江豚免受人类活动伤害,在两湖中选择部分重要的水域开展长江江豚自然栖息地恢复和重建。对于因人类活动剧烈影响的江豚自然分布水域,需要通过工程手段进行生境修复、鱼类资源增殖等措施,以逐步恢
12、复长江江豚自然栖息地的功能。9长江中下游逐步恢复江湖联系,扩大长江江豚分布范围,以利于长江江豚在湖泊和干流间自然迁移。会同长江航务局,与海事、航道等部门,制定江湖联通水域的船舶停泊和通航规定,限制在低水位季节该水域的船舶数量和航行速度。有针对性地制定预案,建立部门间的联动工作机制,在水位下降到一定程度,即启动针对性的江湖连通水域的紧急救护措施。在长江干流选择合适的汊江,实施禁航、限航和自然岸坡修复,改善水文条件,实施鱼类资源增殖,逐步将这些汊江恢复成长江江豚的自然栖息地。(四)建立就地保护区近年的调查表明,湖北鄂州至安徽安庆江段长江江豚分布相对较密集。但是在该范围内有部分江段尚没有长江江豚的自然保护区。为了有效保护长江江豚高密度分布区的自然环境及水生生物资源,立即着手开展资源调查,制定方案,逐步推进在上述水域新建江豚自然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