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中国财政支农支出的最优规模及其实现何振国内容提要:无论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农业自身的弱质性特点和农业外部环境等各方面因素来看,财政支农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 对于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财政支农支出规模的大小是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本文应用相关数学模型,对中国财政支农支出的边际产出给予了判断,估计出了中国财政支农支出的最优规模;进而考虑实际工作中财政支农支出规模的刚性约束,建立了最优取向的增长模型, 对今后 15 年财政支农支出总量进行了测算。关键词:财政支农 最优规模 刚性约束 增长模型判断财政支农支出规模是否具有效率、如何最有效率,核心要求就是要通过财政支农支出总量的大小,来分析和
2、判断财政支农支出总量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符合财政资源配置的外在合理的比例要求。原则上,财政支农支出规模与客观要求的财政资源配置水平越接近,支出效率越高,反之则越低。很显然,财政支农支出规模无论是大于还是小于客观要求的财政资源配置水平都是不可取的。理论界对中国财政支农支出规模大小存在着争议。大部分学者认为中国农业财政支农支出规模太小,不能保证农业的健康、快速、长期发展,国家财政需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也有学者认为中国财政支农支出已经具有相当规模,财政不需要再加大投入。本文利用数学模型分析,力图得到一个较为可信的财政支农支出的最优规模,并对如何达到这一最优规模的实现路径进行研究。一、对财政支农支
3、出最优规模的估计马拴友(2000)估计了中国政府(财政)最优规模。 i 本文利用其思想,结合 Barro(1990)的理论来分析中国财政支农支出的最优规模。假定农业的生产函数为 ,其中 是农业生产总GNKFY,Y值, 是期初农业的资本存量, 是农业就业水平, 是政府财政K支农支出, 是连续二次可微的,并是 、 、 的一阶齐次函数,F2, ( ) 。0iFi GNKi,对上述生产函数对时间求导,并在方程两边同时除以 可以得Y到方程。YMPY其中就业的产出弹性 ,农业资本存量的产出弹性NF,政府财政支出的边际生产率 , 、 、 是KF GFMPMPG待估参数,变量上面加点表示它是对时间的导数。根据
4、 Barro(1990)法则,政府财政支出 为最优时要求 。1其基本的经济含义是政府每提供一单位财政支出的边际成本为 1,按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最优的情况是财政支出的边际收益也应为 1,否则会出现财政支出不足( )或过度1MPG( )的情况。在财政支出不足的情况下,增加财政支出可以MPG提高产值增长速度,当财政支出过度时,减少财政支出才可以提高产值增长速度。因此,也证明了总产出是政府财政支出规模的凹函数,经济增长也不是政府规模的单调函数,它不随政府财政支出规模变化呈现单调增减变化,而是政府规模的凹函数。根据上面的论述,本文可以大致估计财政支农支出的最优规模。由财政支出的产出弹性 和财政
5、支出规模 可知,YGFYGs。当财政支出为最优规模时,也就是说当 时,sMPG 1MP。将 代入上式可以到方程:sKNY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模型估计的真实性,本文用农业 GDP 来代表 ,用乡村农业从业人数来代表 ,用农村固定资本形成总额N近似代表 ,用财政支农支出来代表 。对农业 GDP、农村固定资本G形成总额和财政支农支出都经过以 1985 年为基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平减处理。考虑到该模型主要是描述各变量弹性间的贡献关系,我们在实际回归分析时采用非线性模型中的双对数函数模型。另外,在估计生产函数时,一般还要考虑技术进步的作用,其中一般是用常数和时间 t 的线性函数来表示技术因素;技术也可能不
6、是线性的,我们这里采用非线性的技术,即在方程的右端加上常数和 t2项。利3用表 1 中的相关数据,经过数据的平稳性检验后,运用 OLS 方法处理得到如下模型(参见附表-1): =23.595-2.211 +0.719 +0.471 -0.004LnYLnNnKLnG2tt=(0.886) (-0.878)(4.116)(1.713)(-2.250)=0.987 =0.979 =2.163 =134.4392RA2WD.F分析上面的回归方程可以发现,方程的拟合效果较好,调整后的拟合系数达到 0.979,表明该方程中的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有较强的解释能力。农村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财政支农支出这两个解
7、释变量的回归系数都相当显著。解释变量整体显著性也较好。在估计的方程中:(1)乡村农业从业人数的产出弹性为-2.211;农村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产出弹性为 0.719;财政支农支出的产出弹性为 0.471。 (2)农村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产出弹性为0.719,说明资本对农业 GDP 产生促进作用,并且作用很大,这与我们的实践经验相吻合。 (3)乡村农业从业人数变动对农业 GDP 的影响为负,这看似与常识相悖,但恰恰反映了中国农业劳动力剩余的现状。在农业劳动力过剩的条件下,乡村农业从业人数的减少不但不会降低产出,反而可能因为部分劳动力的退出而增加了现有劳动力的人均耕种面积,提高单位产出效率。在中国乡村
8、劳动力存在着隐性的过量,使劳动力、资本和土地等各种生产要素之间存在着失衡,在这个基础上,再增加劳动力的数量只会对农业 GDP 的增加产生负向的影响。另外,该变量的相关系数非常不显著,根据上面的分析,也可以认为乡村农业从业人数的变动基本上对农业 GDP 没有影响。 (4)财政支农支出的产出弹性约为 0.471,表明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产出的提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即财政支农支出每增加1%,农业 GDP 平均增加 0.471%。表 1:中国农业基本情况年份 农业 GDP(亿 元)乡 村从 业 人数( 农业 )(万人)农 村固定 资本形成总额 (亿 元)财 政支 农 支出(亿 元)41990 5017
9、33336 1242.57 676.091991 5289 34186 1536.54 722.921992 5744 34037 2000.38 702.631993 6882 33258 2768.92 745.781994 9457 32690 3507.81 790.171995 11993 32335 4375.55 963.561996 13844 32260 5346.29 1148.791997 14465 32435 5746.8 1289.181998 14556 32626 5914.83 1601.721999 14457 32912 6122.72 1639.8820
10、00 14628 32798 6695.88 1854.082001 15412 32451 7212.28 2455.682002 16117 31991 8011.14 2466.36资料来源:1、农业 GDP、农业从业人口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农村经济主要数据(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年。2、农村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来源说明:1990-2000 年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司: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典(1950-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年。 2001-2002 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司: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年报(未公开出版发
11、行)。3、财政农业投入来源于财政部农业司有关资料。接下来对财政支农支出的影响作进一步分析。根据弹性的定义可知,财政支农支出的产出弹性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财政支出的边际产出和财政支出占农业产出的比重,用数学公式可以表示为, 表示弹性, 为财政支出的边际产出(MPG), 为财YGFGF GY政支农支出占农业 GDP 的比重。前面通过计量回归已经计算出财政支农支出的平均产出弹性,而每年的财政支农支出占农业 GDP 比重则可以利用每年统计数据计算出来,于是利用上式可以近似计算出每年的财政支农支出的边际产出 ,有关计算结果如表 2 所示:F5表 2:相关年份财政支农支出的边际产出年份农业财政投入(亿元)
12、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亿元) G/YMPG(财政支农支出边际产 出) 1990 676.1 5017.0 0.1348 3.4941991 722.9 5288.6 0.1366 3.4481992 702.6 5743.9 0.1223 3.8511993 745.8 6882.3 0.1084 4.3451994 790.2 9457.2 0.0836 5.6341995 963.6 11993.4 0.0803 5.8661996 1148.8 13844.0 0.0830 5.6751997 1289.2 14465.0 0.0879 5.3581998 1601.7 14555.7 0.
13、1100 4.2821999 1639.9 14457.2 0.1134 4.1532000 1854.1 14628.1 0.1267 3.7172001 2455.7 15411.9 0.1593 2.9572002 2466.4 16117.3 0.1530 3.0782003 2676.2 17341.7 0.1543 3.052资料来源:1、农业 GDP 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农 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农村经济主要数据(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年。2、财政农业投入来源于财政部农业司有关资料。3、第、列数据根据本文相关公式计算得出。从表 2 第列可以看出,自 1990 年以来
14、财政支农支出的边际产出均为大于 1 的正数,而且除 2001 年最低为 2.957 以外,其他年份都在 3.0 以上,最高的年份达 5.866。同时,1995 年以来总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但仍然远大于 1。根据 Barro(1990)法则,政府财政支出最优状况是 。只要边际产出大于 1,就说明财政支出整MPG体不足,继续增加财政支出在边际上是有效率的,会带来更多的净收益。对比表 2 中显示的情况,不仅说明中国财政支农支出是生产6性的,而且表明中国财政支农支出远远不足,还应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农投入。此外,如果假定财政支农支出的产出弹性维持在 0.471 的平均水平上,那么当财政支农支出达到最优状态
15、时(即 或者说1MPG) ,由 可知,财政农业投入占农业产出的比重 应为1GFsMP Y0.471。即如果政府要使财政支农支出保持自然效率条件,其支出的最优规模大约是占农业 GDP 的 47.1%。二、财政支农支出规模的刚性约束分析财政支农支出是一种政府性行为,因此不能仅从经济效率的角度来分析未来的财政支农支出规模,还应该考虑在实际工作中政府进行财政支农支出规模调整的可行性,也就是说要考虑到当年经济增长情况和往年财政支农支出等情况对财政支农支出的制约。本文将这种制约理解为是一种刚性约束的问题。为了方便讨论,本文用下式对财政支农支出规模的刚性约束进行分析:121tttXcYe其中 表示第 年的数
16、据, 表示第 年(即前一年)财政支1tXt农支出规模。 表示第 年 GDP,运用表 3 中 19902002 年的相关数tt据,经过数据的平稳性检验后,运用 OLS 分析方法处理得出如下模型(参见附表-2):=-55.665+ 0.762 + 0.007tX1tXtYt= (-0.479) (4.125) (1.994) =0.954 =0.944 D.W=2.508 F=94.5172RadR2表 3:财政支农支出与财政支出及 GDP 关系年份 财 政支 农 支出( 亿元) 财 政支出( 亿 元) GDP(亿 元)1990 676.1 3083.59 18547.91991 722.9 33
17、86.62 21617.81992 702.6 3742.2 26638.171993 745.8 4642.3 34634.41994 790.2 5792.62 46759.41995 963.6 6823.72 58478.11996 1148.8 7937.55 67884.61997 1289.2 9233.56 74462.61998 1601.7 10798.18 78345.21999 1639.9 13187.67 82067.52000 1854.1 15886.5 89468.12001 2455.7 18902.58 97314.82002 2466.4 22053.1
18、5 104790.6资料来源:1、财政农业投入来源于财政部农业司有关资料。2、GDP与财政支出来源于中国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相关各年。通过分析上述模型我们可以得出,中国在前一年的财政支农支出情况和当年 GDP 情况对中国当年的财政支农支出情况有较强的解释能力,调整后的拟合优度达到 0.944 的水平,并且回归方程的整体显著性较强。中国当年的 GDP 和前年的财政支农支出对当年的财政支农支出都起着不同程度的制约作用。在当年 GDP 与当年财政支农支出制约关系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其正相关度为 0.007,也就是说,当年 GDP 每提高 1 单位则财政支农支出平均增加
19、0.007 单位。前一年财政支农支出对当年财政支农支出也有显著的正制约关系,相关系数为 0.762。可以说,财政支农支出规模有相当强的惯性,这符合各国财政支出的历史一般性,并被许多学者所解释 ii。通过财政支农支出的刚性分析可以得出,政府在以最优规模为方向调整财政支农支出规模的时候,有必要考虑到当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和上年财政支农支出的情况,这样才能适应财政支出的刚性约束,使财政支农的工作得到顺利实施和协调发展。当然,这也从另一个层面反映了中国财政支农支出规模的优化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必将是一个渐进8的过程。三、财政支农支出的最优取向增长模型及测算(一)模型设计及假定前面作者已经估计出我国财政支农
20、支出的最优规模,即财政支农支出占农业 GDP 的比重为 47.1%时,财政支农支出的边际产出MPG=1,达到最优状态。因此我们的目标已经明确,即增加财政支农支出,使其达到最优。但由于财政支农支出存在刚性约束问题,财政支农支出的增长不可能马上达到最优状态,财政支农支出规模的优化必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以上两个重要判断是我们构建财政支农支出增长最优取向模型的理论基础。即模型的目标是向最优趋近,最终达到最优;另一方面由于刚性约束的存在,决定了模型设定增长路径的原则是循序渐进。根据 YGF表示弹性, 为财政支出的边际产出(MPG), 为财政支农GY支出占农业 GDP 的比重。我们可以得到: MPG假定:
21、未来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 GDP 的弹性不变。我们在前面运用数学模型和计量回归,已经得到 =0.471,我们假定其在预测期内不发生改变。农业增加值以 1990-2003 年均增长率保持增长不变。按照1990 年不变价格进行计算,1990-2003 年均增长率为 3.56%。即:假定今后预测期内农业 GDP 的增长保持 3.56%的速度不变。按照“规模报酬递减”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前提下,随着财政农业投入的不断增加,其边际产出会呈现不断的下降。为了追求尽快达到财政支农支出的最优规模,并且考虑到支出规模刚性的约束,可以设定一个边际产出 MPG 趋向于 1,即达到最优的速度。9基于本文表 2 计算出的
22、边际产出值:2003 年 MPG=3.052,假定 2005年 MPG=2.8。考虑到我国提出了要在 2020 年前全面达到小康社会,作者认为至少在 2020 年前财政支农支出的规模要达到最优的要求。并且由于今后 5 年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时期,财政支农支出应以较快速度增加,因此我们设计的边际产出的下降幅度也应较大,之后逐年下降幅度减少(2006-2010 年,作者设定每年下降0.2;2011-2015 年,作者设定每年下降 0.1;2016-2020 年,作者设定每年下降 0.05) 。2006-2020 年边际产出趋向于 1 的数值见表4。(二)未来(十五年)财政支农支出规模总量测
23、算结果将表 4 中农业 GDP 预测值和 MPG 设定值代入 ,可以YGMP得到表中最后一列数据。表 4:今后(十五年)财政支农支出总量测算年份 农业 GDP 预测值(亿元)MPG 值 财政支农支出预测值(亿元)2006 22247 2.60 4030.132007 23039 2.40 4521.412008 23859 2.20 5108.002009 24709 2.00 5818.972010 25588 1.80 6695.532011 26499 1.70 7341.792012 27443 1.60 8078.542013 28420 1.50 8923.882014 29432
24、 1. 40 9901.772015 30479 1.30 11042.782016 31564 1.20 12388.872017 32688 1.15 13387.87102018 33852 1.10 14494.812019 35057 1.05 15725.572020 36305 1.00 17099.66说明: 以 1990 年不变价计算,1990-2003 农业 GDP 年均增长率为 3.56%;2005-2020 年的农业 GDP 数值以 2004 年的不变价格、年均增长 3.56%进行测算。(三)关于模型及其测算结果的说明1、表 4 第四列数据是本文使用最优取向模型运算出的
25、 2006 年-2020 年财政支农支出的理想规模。这一结果充分考虑了我国财政支农支出的刚性约束及我国总体财力水平的限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较强的实现性。2、本模型的核心是通过调整财政支农支出的边际产出趋向于 1的速度,进行运算以得到各年的财政支农支出水平。边际产出趋向于 1 的速度可以根据经济发展不同时期的政策取向、不同阶段的财力水平以及政策制定者偏好进行不同于本文的调整和设定。不同的设定会得出不同的支出结果,但其最终目标一致,即实现财政资源的最优配置。3、本模型及其运算结果的根本依据是对财政支农支出最优规模的估计值。这一估计值的变化以及政策制定者主观确定的支出规模的变化对于本模型的测算产生根本影响。本文对于最优规模的估计是利用 19902002 年数据,通过模型得到 47.1%的结论,随着时间的推移,需要加入更新的数据进行新的估计。这也说明最优规模的估计和财政支农支出最优取向增长的测算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四、几点结论(一)我国财政支农支出的最优规模:当财政支农支出占农业GDP 的比重为 47.1%时,财政支农支出的规模为最优。即此时,财政支农支出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财政支农支出的边际产出为1,支出规模达到最合理的财政资源配置水平。当财政支农支出占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