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年专题冲刺文化经典阅读专题参考答案.DOC

上传人:国*** 文档编号:515137 上传时间:2018-10-1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年专题冲刺文化经典阅读专题参考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三年专题冲刺文化经典阅读专题参考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三年专题冲刺文化经典阅读专题参考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三年专题冲刺文化经典阅读专题参考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三年专题冲刺文化经典阅读专题参考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高三年专题冲刺文化经典阅读专题( 一)参考答案1解析:第(1)题, 严格讲“大匠”“羿”是喻而不是例,在原文中,“大匠”“羿”的比喻都是孟子对公孙丑的回答,因此,只要清楚公孙丑问的是什么,就可以推断出孟子 这一比喻的目的是什么。由于公 孙丑的问题是:道高,不可及,希望使彼为可几及。所以孟子的观点就是:不能降低“道”的标准。第(2)题,本题的难点在于理解“中道而立”的含义,从第二则材料可知,“中道而立”强调的是“示范”而不是“代替”“降低”,联系第一则 材料的“中”,就可以推断出 “中”其实就是“中庸”。明确了“ 中”的含义后, 结合两个语段的教育方法,略加阐述即可。答案:(1)是要说明教学不能

2、降低“道”的标准。(2 分)(2)“中道而立”就是做事要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孔子主张因材施教,根据从学者才智水平的高低传授相应的知识,这种恰到好处的教育,正是中道的体现。孟子要求教育既要启发到位又不要包办代替,这种恰到好处的指导也是中道的体现。(每点 1 分,语言表达 1 分)参考译文: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 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公孙丑说:“道是很高很好啊, (但要学它,) 那就像登天那样,似乎不可能达到;何不让它变得有希望达到从而使人每天不懈地追求它呢?”孟子说:“高明的木匠不会因为笨拙的徒工而改变、废弃绳墨,羿不会因为笨拙的射手而

3、改变拉开弓的 标准。君子( 教导别人,正如教人射箭,)拉满了弓却不射出箭,只是跃跃欲试( 地做示范) 。君子站立在道的中间,有能力的人便会跟从他学。”2解析:第(1)题考查概括能力,可以由原文“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推理出“权”和“势”两个关键词。第(2)题考查概括分析能力。考生首先应筛选出“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在原文中的具体表现,然后用自己的 话概括其特征。答案:(1)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2 分,意到即可酌情给分 )(2)“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4分,意到即可酌情给分)参考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 吗?他们一 发怒, 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婆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做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 公孙衍、 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居住在天下最 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

5、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遵循仁义道德;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践履自己的主 张;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做大丈夫。 ”3解析:第(1)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分析能力。将“富贵”比作“浮云”的原因,当然是富贵与浮云具有相似点,根据文本信息,将孔子心目中“富贵”的特点,用自己的话进行转述,即可得出答案。第(2)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概括与分析,阅读材料中孔子的观点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意思是追求富贵不能不合道 义, 换言之,即孔子不反对追求富贵,但认为应取之有道。答案:(1)浮云聚散无常,喻富贵短暂,犹今之“过眼云烟 ”;浮云在天上,高不可及,

6、喻富贵与己无关;浮云至轻至淡,喻富贵无足轻重。(3 分,任意写出一点,意思符合即可)(2)一致。孔子认为富贵如果不合道义,那就应当视富贵如浮云,可见,他不反对正当地求利,但当义与利发生冲突时,就要以“道”和“义”为重,反对见利忘义。(3 分,分析正确,阐述合理即可,有欠缺酌扣)参考译文: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 实行圣人的) 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 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 样。 ”4答案:(1)(4 分)敬 忠 孝弟 孝慈(每处 1 分,不用原文词语不给

7、分)(2)(2 分 )为政以德(礼);正人先正己。(各 1 分,大意对即可)参考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 ,而喜好触犯上 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 父母、 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季康子问道:“要使老百姓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而努力干活,该怎样去做呢?”孔子说:“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老百姓,他 们就会尊敬你;你对 父母孝顺、 对子弟慈祥,百姓就会尽忠于你;你选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互相勉励,加倍努力了。”5(1)答案:一日暴之 十日寒之 寒之者( 每

8、格 1 分,不用原文回答不给分)(2)答案:为人处世贵在向善有恒,坚持不懈方有所成,半途而废必将远善失道。参考译文:孟子说:“对于君王的不聪明,不必奇怪。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东西,(如果) 晒它一天,冻它十天,没有能生长的。我见君王的次数也很少了,我一离开他,那些给他泼冷水的人马上又围上去了,( 这样,) 他虽有善良之心的萌芽,我对它又能有什么帮助呢?”孟子对高子说:“山坡上的小路,一段时间内经常去走才能成为路;只要有一个时候不去走它,茅草就会堵塞住它。现在,茅草堵塞住你的心了。”6解析:第(1)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孔子的“用”即“达”或“得志”,“舍”即“穷”或“不得志”,由于题 干

9、要求用一个连贯的句子来表达,因此只能答“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第(2)题考查概括内容的能力。“舍之则藏”即“穷则独善其身”,即颜回不当官时如何提高自己的表现,结合文本,其应当包括两方面内容,即道德修养和学识能力。据此,我们便可筛选出原文有关语句,而后 对这些语句进行综合转述即可。答案:(1)(2 分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下(2)(4 分 )身处困境而能安贫乐道,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好学乐学,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每点 2 分,大意对即可)参考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

10、 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 质是多么高尚啊!”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不重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孔子对颜渊说:“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 这样吧!”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掉义,得志 时不背离道。 穷困时不失掉 义,所以士人能保持自己的操守;得志时不背离道,所以不会使百姓失望。古代的人,得志时,施给人民恩泽;不得志时,修养品德立身在世。穷困 时,独自保持自己的善性,得志时还要使天下的人保持善性。7解析:第(1)题考查对阅读材料内容的概括。

11、“如何培养”是从正面设问,而原文则从反面进行论述。答题时,考生先要找出原文中的两处“馁 ”,并把原文表达的反面意思转化为正面论述。第(2)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分析。考生答题时要完成两个思维过程,一是判断孟子的两句话表现了什么精神,二是根据上一 题概括的“浩然正气 ”,判断 这两句话的精神是否符合“浩然正气”的特点。答案:(1)孟子认为,要靠正直来培养浩然之气,(1 分)即要与正义、正道相辅而行;(1分)孟子还认为,培养浩然之气要靠日积月累,而不能急于求成。(1 分)(2)第句话,孟子认为向权贵进言时,要敢于藐视权贵,不要因对方位高权重而有所畏惧。(1 分) 第 句话中的“舍我其谁”,充分显示

12、了孟子的自信和勇于担当。 (1 分)这两句话都说得理直气壮,正义凛然,体现了孟子的浩然之气。(1 分)( 答“两句都不能体现孟子的浩然之气”,不给分;答“其中一句不能体现孟子的浩然之气”,最多给 2 分)参考译文:公孙丑问:“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孟子说:“这很难说清楚啊。这种气极为浩大,极为刚强。用正直培养而不损害它,它就能够充满于天地之间 。这种气,必须与正义和正道相配合;没有这些,它就会软弱无力了。这种气是通过蓄养正 义而生成的,而不是偶然做一件合乎义的事就能得到的。如果行 为有一点愧歉之处, 这种气就 软弱无力了。所以我说,告子不懂得正义,因为他把正义看成心外的 东西。 (对浩然之气,

13、 )我们要培养它,但不要预期所达到的效果,心中不能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 。”8解析:第(1)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筛选能力,B 项“也在于别人的帮助”显然不符合原文“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的看法。第(2)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概括和比较分析,有一定思维难度。题干中“在仁和礼的关系上”既是一种提示,更是一种限制,考生筛选原文关键语句时,只能以“仁”和“礼”作为条件,其他无关 “仁”“礼”的观点不能掺杂进 来;同时,答 题时,考生还要抓住“不同”的要求,只比较孔孟的区 别,不能涉及相同点。孔子的“克己复礼为仁”意思是说:达到“仁”的方法途径是“复礼”;而孟子的“以礼存心”则把“礼

14、”作为“仁”的一部分。答案:(1)B (3 分)(2)孔子认为,“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仁” 是“礼”的基础,“礼”是“仁”的表现形式。(1 分)( 或仁比礼重要。 )孟子认为,“仁”和“礼”都是非常(同样) 重要的。只有把“仁”和“礼”存在心里,才能成为君子。(1 分)( 语言表达准确 1 分)参考译文: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 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 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 归于仁了。 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孟子说:君子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是因为他保存在心里的思想不同。君子把仁保存在心里,把礼保存在心里。仁人爱人,有礼的人尊

15、敬人。 爱 人的人,别人就一直爱他;尊敬人的人,别人就一直尊敬他。高三年专题冲刺文化经典阅读(二)参考答案1解析:第(1)题考查概括能力。齐宣王的话中“取”字反复出现,最能代表齐宣王的态度,结合下文中孟子的观点,即可推断出,“取”的意思应当是“占领国土”。由于题干要求回答的有“战争的目的与成败”两个点,考生可将 “取”的意思按这两条标准进行分解。第(2)题考查概括分析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明确“水火”这一比喻的本体是什么,然后再筛选出作者关于“水火”的观点。从全文看,“水火”应当是比喻“暴政”或“百姓的苦难”,作者关于“水火”的观 点主要包括两层,一是 “(百姓) 箪食壶浆以迎王师,避水火也”,

16、二是“如水益深,如火益热, (百姓)亦运而已矣”。将以上两层意思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即是本题答案。答案:(1)齐宣王认为:战争是为了占领,占领就是胜利。(2 分)(2)孟子以“水火”比喻暴政( 苦难生活),说明战争是为了救民远离暴政(苦难生活) ,统治者只有广施仁政,才会得到百姓的拥护;如果新的统治者再行暴政,百姓就会再次寻求推翻暴政的出路。(4 分)参考译文:齐国人攻打燕国,大获全胜。齐宣王问道:“有人劝我不要占 领燕国,有人又劝我占领它。我觉得,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 的大国去攻打一个同样拥有万 辆兵车的大国,只用了五十天就打下来了,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呀。如果我们不占领它,一定会遭到天灾吧。占

17、领它,怎么样?”孟子回答说:“占领它而使燕国的老百姓高兴,那就占 领 它。古人有 这样做的,周武王便是。占领它而使燕国的老百姓不高兴,那就不要占 领它。古人有这样做的,周文王便是。以 齐国这样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燕国这样一个同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燕国的老百姓却用饭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 浆来欢迎大王您的军队 ,难道有别的什么原因吗?不过是想摆脱他们那水深火热的日子罢了。如果您 让他们的水更深,火更热,那他们也就会转而去求其他的出路了。”2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概括材料观点。前一空格既考查了孟子文章的特色,也是对后一问的重要提示,可以引导 考生从寻找比喻本体的角度去 寻求答案。第(2

18、)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分析。由第(1)题答案和第(2)题题干,可以推知,孟子在材料中的主要观点是“民富则仁”,这一观点不可能与“以 义治国”矛盾,如果能理解 这一点,结合文本略加分析即可。答案:(1)比喻(1 分) 粮食充足,百姓就会仁慈(2 分)(2)不矛盾。(1 分)孟子认为治理天下,是要让百姓富裕,百姓富裕了,道德就会提高。(1 分)孟子强调以义治国,并不是不讲利,他反对的是唯利是图,争夺一己之私利。(1 分)参考译文:孟子说:“让百姓种好他们的地,减 轻他们的赋税,就可以使百姓富足。按一定 时节安排饮食,按礼的规定使用,财物就用不完了。百姓没有水和火就无法生活,晚上敲人门户求水讨火,

19、没有人不给的,因为家家水火都多极了。圣人治理天下,就要使百姓的粮食多得像水火。粮食多得像水火,那么老百姓哪还有不仁爱的呢?”3解析:第(1)题考查概括作者观点的能力。由第段找出“好勇”来概括子路是比较容易的,但“无谋”的概括就要懂得根据第 段的意思进 行反面推断才能得出。第(2)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分析,孔子称赞颜回是观点,而得出这一观点的依据显然是颜回的表现,以及孔子的评判标 准,根据 这一理解,从原文筛选信息,并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即可得出答案。答案:(1)好勇而无谋(有勇无谋 )。(2 分)(2)颜回积极入世,有任用就参与治国救民(1 分);更可贵的是,不被任用时,颜回能安守贫困,以积极的态

20、度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和道德修养(2 分) 。这些都符合儒家“仁”(贤人)的标准,因此孔子称赞他“贤哉”(1 分) 。参考译文:孔子说:“如果我的主张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能跟从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听到这话很高兴。孔子 说:“仲由啊,好勇超过了我,其他没有什么可取的才能。”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 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 质是多么高尚啊!”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不重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

21、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孔子对颜渊说:“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 这样吧!”子路问孔子说:“老师您如果统帅三军,那么您和 谁在一起共事呢? ”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死了都不会后悔的人,我是不会和他在一起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是遇事小心谨慎,善于谋划而能完成任务的人。”4解析:第(1)题考查对文章内容观点的概括。答题时, 应先找出原文的对应信息,然后用自己的话转述。第一问较简单 ,只要将 “知其不可而为 之”转述为自己的话即可;第二问要根据“辟世之士”的含义,推断出孔子被称 为“辟人之士 ”的原因是诸侯不采纳孔子的政见,孔子被迫

22、周游列国,最后再推导出桀溺对孔子的评价。第(2)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概括分析,考生答题时,首先要细读文本,找出比喻的相似点是“无得而逾”,“何伤 ”(不可能伤害),然后再结合文本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答案:(1)(4 分 )晨门认为,孔子明知处境艰难,仍然不屈不挠,积极入世;桀溺认为,孔子奔波游说各国,没有能力改变混乱的社会现状。( 每点 2 分)(2)(2 分 )日月比喻孔子,说明孔子崇高伟大,不可超越。用人们无法遮盖损害日月光辉的事实,说明了不自量力的人诋毁孔子,并无损于孔子崇高光明的形象。(每点 1 分)参考译文:子路夜里住在石门,看门的人 问:“从哪里来?”子路说 :“从孔子那里来。 ”看

23、门的人说:“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桀溺说:“像洪水一般的坏东西到处都是,你 们同谁去改 变它呢?而且你与其跟着躲避人的人,为什么不跟着我们这 些躲避社会的人呢?”说 完,仍旧不停地做田里的 农活。子路回来后把情况报告给孔子。孔子很失望地 说:“人是不能与 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 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叔孙武叔诽谤仲尼。子贡说 :“(这样做)是没有用的!仲尼是 毁谤不了的。别人的贤德好比丘陵,还可超越过去,仲尼的贤德好比太阳和月亮,是无法超越的。虽然有人要自绝于日月,对日月又有什么损害呢?只是表明他不自量力而已。”5解

24、析:第(1)题考查概括作者观点。题干的“以水为喻”是答题的重要提示,考生可以先筛选“水”的特点,再由 “水”的特点对应归纳“人性 ”的特点。由 “水无有不下”可对应出“人性本善”,由“水搏而 跃之,可使 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对应出“人性会因环境而不善”。第(2)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概括和分析。由上一题可知,孟子是强调客观环境的影响的,而孔子“我欲仁,斯仁至矣” 则显然强调主观能动性的重要。答题时,不但要答出结论,而且要根据文本“分析”,即答出 结论得出的过程或依据。答案:(1)人性本善,如果人性不善,则是环境导致的。(3 分,大意对即可)(2)孟子看到客观世界对人的制约,认为人性本善,如果

25、变得不善,那是外力所为。而孔子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他认为达到仁要靠道德的自觉和不懈的努力。(3 分)参考译文:告子说:“人性好比湍急的水,在 东边开个口就往东流,在西边开个口就往西流。人性本来就不分善与不善,就像水流本来不分向东向西一样。 ”孟子说:“水流确实不分向东向西的,但难道也不分向上向下 吗?人性的善,就好比水朝下流一样。人性没有不善的,水没有不向下流的。水,拍打一下叫它飞溅起来,也能使它高过人的额头;阻挡住它叫它倒流,可以使它流到山上。这难道是水的本性 吗?是形势导致这样 的。人可以使他 变得不善,他本性的改变也正像这样。”孔子说:“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仁就来了。”6

26、解析:第(1)题考查筛选原文信息的能力,孟子所说的“亲亲”,指的是前一句的“爱其亲”;“敬长”指的是前一句的“敬其兄”,而 这两者的解 释恰好也是“孝”“弟”的解释。第(2)题考查分析作者观点的能力。有子和孟子的观点都是重视“孝弟”,这一点,从两段文字各自的总结句可以看出,但有子主要从社会的角度解 说“孝弟”的重要性,而孟子的话则从个人的角度进行解说,因此,答题时可据此分为两个小点回答。答案:(1)孝 弟(各 1 分,不用原文词语回答不给分 )(2)“孝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一个人如果注重“ 孝弟”,就可以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最终达到“仁义”;“孝弟”不但可以促进家庭和睦,推之及人,还可促

27、进社会安定。(每点 2 分,大意对即可 )参考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 长,而喜好触犯上 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 顺父母、 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孟子说:“人不经学习就能做的,那是良能;不 经思考就能知道的,那是良知。年幼的孩子,没有不知道要爱他们父母的; 长大后,没有不知道要敬重他们兄长的。爱父母就是仁,敬兄长就是义,这没有别的原因,只因为(仁和义) 是通行于天下的。”7(1)反求诸己(2)“反求诸己”是自我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它要求人们严以律己,在事与愿违的

28、情况下,首先寻找自身的原因,不为自己找借口,不怨天尤人。但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如果自己已经做到仁、礼和忠了,却依然遭受对方的蛮横,就可以把他当作与禽兽无异的狂妄之人,不必过分与之计较以免自己受侮辱。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什么事都依靠自己,小人什么事都责求别人。”孟子说:“你爱护别人但人家不亲近你,就反省自己的仁 爱够 不够;你管理人民却管不好,就要反省自己才智够不够 ;待人以礼对方不报答,就要反省自己恭敬够不够。任何行为如果没有取得效果,都要反过来 检查一下自己,只要自己本身端正了,天下人民就会 归顺你了。”这里有一个人,他用蛮横无理的态度对待我,那么君子一定反躬自问、反省自己:我一定是

29、不仁的,一定是无礼的,不然的话这事怎么会到来呢(不然怎么会遇上 这种事呢)?君子反省自己自己是仁的,反省自己自己是有礼的,可那人的横暴不顺理还是老样子,那么君子一定反躬自问、反省自己:我一定是不忠的 (即没有尽心竭力、没有尽自己的仁尽自己的礼)。君子反省自己自己是忠的,可那人的横暴不顺理还是老样子,君子就说:“这人不过是个狂妄之徒罢了。像这样,那么他跟禽兽又怎么区别呢?我跟禽兽 又有什么值得计较的呢?”8解析:第(1)题 D 项“别人叫停就停,可见人云亦云是会害人的”不合原文,“止,吾止也”是一个判断句,两个 “止”的主语都应当是“吾 ”,大意是 说,我停止装土,是因为我自己想停止。第(2)题

30、考查对作者观点的概括。两段文字都运用了比喻手法,含意都比较丰富,由于题干要求回答的仅为“学习的道理”,因此,考生可由文中的比喻出发,逐一对应出它们在“学习道理”上的本体。第一段 “观水”的比喻对应学习 上的“讲究方法”, “盈科”的比喻对应“循序渐进”,“成章 ”的比喻对应“坚持不懈 ”。第二段 “为山”的比喻对应“持之以恒”的道理,“平地 ”的比喻对应“积极踏实” 的道理。答案:(1)D (3 分)(2)做学问要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厚积薄发;要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向前,要积极进取。(3 分,大意对即可)参考译文:孟子说:“孔子登上了东山,觉 得鲁国变小了,登上了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所以看过大海的人,就难以被别的水吸引了,在圣人门下学习的人,就难以被别的言论吸引了。观赏水有一定的方法,一定要观赏 它的波澜。日月都有光,细小的缝隙必定都照到。流水这东西,不流满洼坑就不再向前流;君子有志于道,不到相当程度就不可能通达。”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