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第七册教学案例反思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519132 上传时间:2018-10-17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96.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语文第七册教学案例反思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苏教版语文第七册教学案例反思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苏教版语文第七册教学案例反思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苏教版语文第七册教学案例反思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苏教版语文第七册教学案例反思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苏教版语文第七册教学案例反思(2010-2011 学年第一学期)1.老师,您好!一导学找“答” ,把“读书做记号”这一教学内容和习惯培养落到实处因为“读书做记号”一课我没上,所以在今天的教学中就特别注重这方面的训练。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问了一个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老师的好好在哪?请孩子们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用波浪线划出有关的句子,也可以在不理解的字词上打上小问号。”学生读得很认真,巡视时看见他们记号也做得很认真。这样有效的读书,为后面的理解、交流做好了铺垫,所以后面的环节很顺畅。在教第二自然段时,我让学生把自己认为好的词用小圆圈圈出来,学生也很投入,而且在交流时理解很到位,有创新的思维

2、和表达,课堂比较灵动。二协作自“练” ,充分运用了教师的体态语在教完全文,让学生熟读成诵时,为了很好地控制朗读的节奏和韵律,我让学生看见我举左手男生读,举右手女生读,两手齐举一起读。学生读得很齐,感情而律动。注意力也高度集中,很是起劲。这让我体会到假期里学的理论用到课堂,是那么有用。真正是高屋建瓴。三学中有“创” ,有机结合教材,让学生写诗教完课文,我让学生找规律,说说现代诗的特点。接着又让学生学了两首赞美老师的诗,主要是为了初步感受诗的韵味和语言的优美。然后我让学生自己模仿着也写了一首赞美老师的诗,都还不错。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学生在举例说明“古今中外,哪一个人的成长不仅透着老师的心血!地北

3、天南,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劳!”时,说了不少中外名人伟人,但我就让他们到此为止,没有深入挖掘,好好开发。这是一大缺陷。2.但愿人长久文章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对于本文的教学,阐述三点体会。一、抓点悟情,以诱达“思”文章以苏轼的情感变化“思念埋怨宽慰”为点贯穿文章始终。在教学时,围绕这三处情感点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学生读完第二自然段很快就感受到他内心思念亲人的情感。我引导学生探究表达情感的词句。从“心绪不宁”“形影不离”等词句中可以感受到对弟弟的思念之情。由第二小节学生联想到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也恰恰

4、表达了苏轼当时的情感。在教学“形影不离”时,文中一句“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解释了这个词的意思,我又让学生进行了联想:“他们在一起还会干些什么呢?”学生浮想联翩,有的说:“在一起吃月饼、赏月”,有的说:“过年在一起包饺子,放鞭炮”等。学生的联想一方面加深了对词意的感悟,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苏轼于弟弟苏辙的手足情深。第四自然段教学时,苏轼的情感由思念变为埋怨,教学时主要抓住了文中的反问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读等多种形式体验他当时复杂的内心体验。同时我也引导学生抓住后面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进行了讨论,培养了学生的想

5、象力,也加深了对文本的体验。最后两小节,主要引导学生体会苏轼宽慰的内心体验。通过反复朗读,学生感受到了他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二、牵线品读,协作自“练”古往今来,很多文学家、诗人喜欢借月亮抒发内心的情感,所以我在教学时,以月亮为线索,引导品读感悟。教学开始以中秋节导入,说到中秋节,班上多数学生并不清楚,很多学生将他与重阳节混淆,我向学生介绍了一下中秋节,重点突出了它是合家团圆的象征,每逢中秋,人们常常望月思乡,怀念亲人,盼望亲人团聚。导入课题后我和学生共同欣赏了王菲的一曲但愿人长久,优美的旋律将学生的情感一下子调了上来。接下来,围绕月亮让学生背诵了一些经典诗句。第二自然段“这天夜晚,皓

6、月当空,万里无云。”一句,学生读到这儿自然想到这正是亲人团聚的时候,苏轼也正是由这明月激发起思念亲人的痛楚,触景生情。所以指导学生朗读时,读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脑海里仿佛浮现出与弟弟一起生活时的快乐情景。月光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此时的苏轼看着月光,不由得产生了怨月的心理。一阵感慨后转念又想到,人的悲欢离合如同月儿的阴晴圆缺,心里又宽慰了许多,教学时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苏轼热爱生活、奋发向上的宽大胸襟的表露。最后在一起吟诵文中的五行诗结束了文章的教学。三、合作探究,学中有“创”在本课教学中结合需要我多次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第四小节后面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我

7、让学生在小组中也进行了交流,为了提高交流效果,我让小组长作了简要记录。下课后我将小组交流的结果收了上来,有的个小组长记录很好,有的还不会记,后面我将进行指导。小组交流的目的主要是共享学习收获,有的小组也发现了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后来又进行了组际交流。苏轼的情感变化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难点,课上我们全班共同探究。先找出苏轼情感变化的词语“思念、埋怨、宽慰”等,再结合词句体会情感变化的原因,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3.望洞庭以诱达“思” ,以思促读片段:学生很喜欢读古诗,我激励数名学生朗读表演之后,同学们的朗读热情更是高涨, “我来读!我来读!”他们争先恐后地要求给大家朗读。我趁势继续叫

8、了一位学生朗读,只听他响亮的朗读声让本来喧闹的教室骤然安静下来。读毕,许多同学异口同声地赞扬他读得响亮,但我注意到有位学生不同意,他发言说:“这诗不是这样读的!”我因势利导,问道:“那你觉得该怎样读呢?”他认认真真地读了起来,整个教室又一次安静下来,而且似乎比刚才更加静。于是我问:“大家觉得他俩读得有什么不同?”有的学生说:“他读得很轻。 ”有的学生说:“他的声音听起来很平静。 ”有的学生说:“比刚才的更加有感情,刚才的太响亮了!”“那你们觉得谁读得更好?为什么?”教室沉寂了片刻后,同学们顿时讨论起来。学生普遍认为后面一位同学读得更加好,因为这首古诗描写的是洞庭湖宁静的景色。朗读,就一般意义上

9、讲,就是把书读熟,但读熟了还能怎么样?在朗读的训练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通过朗读来解决问题,在朗读中发现并有所收获,最终做到朗读之中的领悟,不经意之间使学生感悟到了诗句的意境。片断 2:(悟中读)师:还有哪些词你能体会到洞庭湖的宁静?生 1:“镜未磨”一词也让我体会到了洞庭湖的宁静。生 2:还有“白银盘”一词也说明洞庭湖很宁静。师:你能通过朗读来告诉大家这首诗给你的感受吗?生读品味、领悟词语的含义,是培养和训练学生语感精确性的有效手段。通过让学生主动寻找关键词句,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语言的内涵,进而使学生理解课文内涵,升华朗读的情感。教学感言:在小学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朗读无疑是教师

10、教学语文、学生学习语文的金钥匙。在整个小学阶段,朗读的训练也是最为关键,正如大纲中所言,“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在教学中,以诱达“思” ,再以思促读,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理解语言文字,并领悟到其中所蕴含的情感、道理,无疑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根本。4.秋天一年四季中,我最喜欢的是秋季,所以也就特别喜欢秋天这首诗歌。这首诗的作者以敏锐的眼光和独特的视角捕捉到秋天那令人心醉的动人景象,描摹出秋野溢彩流芳、生意盎然的美好意境。通篇诗歌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写,描写秋天迷人的景色和丰收的景象,语言优美生动,易于朗读和背诵。在作者的笔下苹果姐姐会

11、因为天气凉了,嚷着要披红袄;葡萄妹妹要披紫袍这首诗富有童真童趣,贴近学生情感,学生学起来自然兴趣盎然。导学找“答”:在本课的教学之前,导学找“答” ,我先布置学生请爸爸、妈妈带领自己去观察秋天,描绘秋天,歌唱秋天,这样,整合成全新的语文大课堂,变单纯文本的语文学习为综合性课文学习。以诱达“思”:在教学时,我将诗歌展开一幅幅画面,把图文对照起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并抓住抒情这条线,引导学生朗读、想象,去感知语言之美。这样,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了。学中有“创”:教学后,我让学生再次走进大自然,去寻找秋天。再搜集一下古人描写秋天的诗文,比较古今写秋的不

12、同,感悟不同时代的语言文字所表现的秋天之美。最后仿照本文的形式写上一两小节秋天的诗或写一篇赞美秋天的小练笔。充分让学生去表达自己对秋天的热爱、赞美的情怀。5.天安门广场天安门是个神圣的地方,是各族人民向往的地方,当然更是每个小朋友向往的地方。作为一个身在乡镇的小学生到现在为止,大多少没有机会亲身感受一下天安门广场的壮观与宽广,所以只能借助语言文字和图示来体验这全世界最大的城市广场了。导学找“答”:在学生充分朗读课文第 2、3 自然段的前提下,进行自主学习:(1)用“”划出建筑物的名称。(2)用“。 。 。 ”找出方位词。(3)同桌讨论并完成课后第四题。学生在低头思考的同时,我开始在学生座位间巡

13、视,发现学生在划建筑物的名称时,把“金水桥” 、 “汉白玉华表”也划了出来,不禁有些失望,怎么连这些建筑物都找不出来呢?难道没有预习课后第四题吗?于是我再次强调要找一些有代表性的建筑物,这回学生都是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连忙把“金水桥” 、 “汉白玉华表”都擦掉了。接着依次找出文中表示方位的词语,这个问题相对而言还是比较简单,学生都能找到。再完成课后第四题时,就又出现问题了,张恒毅在上黑板时把东西两个方位的建筑物弄错了。然后再请学生用方位词准确地描述一下广场上的建筑物,可以适当加上自己预习时所搜集的资料。可能是由于对天安门的感性认识太少,所以学生介绍时说得不太生动。学中有“创”:在认真阅读第 2

14、、3 自然段的基础上,告诉学生像这样从一种景物开始逐步承接转换的方法经常在介绍景物时使用,这是按方位顺序来介绍。课后的作业就是布置学生介绍我们的校园。虽然在课上已经提醒学生在介绍时不能面面俱到,要挑选有特点的景物进行介绍,比如我们学校的生态园、航模水池、乒乓球桌等,可是作业情况还是不太满意。作业中,方位词的使用不太到位,在介绍景物时不够具体或是过于面面俱到,课后还需花功夫再次辅导6. 徐悲鸿励志学画反思导学找“答” ,发现漏洞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立志勤奋学画,以优异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学习这样一篇课文,我和往常一样,布置了预习,也布置

15、学生去找找相关徐悲鸿的材料。课上由挂图骏马图引入徐悲鸿,请学生交流查到的相关资料,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好多手都举起来了。听着他们的介绍,我很欣慰,看来同学们的预习作业做的非常好。下一个环节,是检查预习生词的情况。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个环节已经不难了。读到“嫉妒”一词时却卡住了,大部分的声音把嫉读第四声,有几个微小的声音妒第二声。和谐的读书声嘎然而止,我的教鞭也停在了这个词上。心里顿时凉意四起。这就是预习的结果吗,连课文的生字词都没有解决。接着就是几个人的小型辩论会,大多数的人一头雾水。小玉:课文的朗读磁带我听过了,也读第二声。一部分人随即点头甜甜:应该是第四声,平时常常就这样说。刚点头的一部

16、分人又点了一次头。 。 。 。 。 。对于这个场景我无奈又好笑,我没有履行法官的角色对此作出“判决” ,我把这个“审判权”留给学生,没有一个人能拿出有力的证据对此有个“判决” 。我说:“我很遗憾,没有一个同学拿出有力的证据来证明这个词语的读音,说明你们的预习存在着很大的漏洞。电脑的漏洞多了会系统瘫痪,而我们学习中漏洞多了会.(同学们七嘴八舌接过话题)那么请在课后补上漏洞,希望你们在学习过程中不要再出现这样的漏洞。 反思:预习不是一样形式作业,要抓量的同时要把好质的关.预习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认为应该针对性的布置量力而行的作业.语文的学习要从基础抓起,特别是字词.是重中之重.虽然词语的书写对于

17、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已不是难事.然而,词语依然是根据.在预习中把课文读准,读通是最基础的事,也是最容易的事。分析课文理解课文都是从字词入手,然后才是句。7.虎门销烟课文介绍了 1839 年 6 月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经过,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讴歌了中国人民爱国御侮的斗争精神。全文语言精炼、结构严谨、层次清晰。1. 导学找“答” ,理清思路根据课文所在的单元主题,结合课文内容,确立“紧扣壮举,体悟壮情,荡涤爱国情感”的教学思路。课前组织学生收集并阅读虎门销烟的相关历史资料,让学生了解鸦片对中国人民的毒害和对民族危亡的影响,初步感知林则徐销烟的历史背景感受林则徐销烟的困难和决心。在课文教学中我

18、抓住一个“壮”字来统领全文。课堂伊始,为营造和谐课堂教学氛围,我采用做游戏的方式,组织学生为“壮”字扩词。板书词语:壮丽、壮观、壮举、强壮、豪壮、雄壮、悲壮、气壮山河等词语。词语本身不是孤立的,它们各自带有独立的意义和感情,接着指导学生朗读词语时,要求学生不仅读出对词语的理解,还要读出词语的意味。2. 以诱达“思” , 放飞想象出示下面的问题:读读课文 2-5 节,找一找能表现“壮”的语句,将这些地方画下来,放飞你的想象,用心读一读。引导学生读书中思考、读书中标记、读书中想象,让每个孩子凭借思维,触摸语言文字后面的风景。伴随着学生的交流,抓住文中“男男女女” 、 “老老少少” 、 “挤得水泄不

19、通” 、 “彩旗林立” 、 “身着朝服的文武官员” 、 “应邀的外国商人”等词句的理解,适时地引导学生想象“壮阔的碧海、壮丽的虎门寨、壮观的场面” ,在朗读中再现还原,一起走进“伟大壮举”的“现场” 。在下面的教学中我由扶到放,让学生运用“抓住关键词,在读中想象,体悟壮情” 。 叙事类课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还原” ,正如叶老所言:“要让学生在文章中走个来回。 ”由于本文所述的故事历史久远,学生对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了解相对较少,因此当学生充分的触摸语言文字之后,应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品读。3. 学中有“创” ,课文补白在全文阅读教学似乎结束以后,对课文进行补白:由于鸦片战争的失利,腐朽的清政

20、府将销烟的所有“罪责”都推到了林则徐身上,道光皇帝将他革职,罚他往伊犁垦荒屯田补充了这部分历史故事,给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关于“壮举”的另类思考。然后让学生写一写:我站在林则徐塑像前直抒胸臆,表达对英雄的敬仰之情8. 泉城教学反思以诱达“思” , 与泉水进行心灵的“对话”济南素有“泉城”之称,在三年级下学期,学生就已经接触了这个概念,只是当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对于济南究竟有哪些名泉以及它们的特点还是一无所知。今天所要学的课文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作者在细致观察地基础上,按“总分总”的顺序介绍了济南名泉的绮丽景色,生动的语言,学生读来饶有兴致。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语言的积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

21、文,在朗读中与泉水进行心灵的“对话” ,在朗读中品味泉水的神奇美妙。如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比较下列四句话,注意带点的字:泉水从地下往上涌,好像一串串珍珠。 五龙潭在旧城的西门外,由五处泉水汇注而成,所以人们称它为“五龙潭” 。泉口是用石头雕成的三个老虎头,泉水便从“老虎”的口里不断地喷吐出来。泉池正中有三股比吊桶还粗的清泉, “咕嘟咕嘟”地从泉底往上冒,如同三堆白雪。作者同样介绍泉水的流动,为什么用了不同的词呢?“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很快说出了自己的见解:珍珠泉的泉水是自水底翻涌而上,所以用“涌” ;五龙潭是由五处泉水构成,各处的水流比较小,所以用“汇注” ;黑虎泉的泉水威力很大,而且是从

22、老虎嘴里倾吐出来的,气势很大,所以用“喷吐” ;趵突泉的正中有三股比吊桶还粗的清泉,所以用“冒” 。学生在朗读中对作者使用文字语言的精准性也有所领悟,更能感受到各处泉水真的是各有特色,平分秋色。 9. 九寨沟反思教学借助多媒体,以诱达“思”醉风光常说“九寨归来不看水”可见九寨沟的水有多好.本文作者用生动的笔墨介绍了九寨沟的美丽风光异兽珍禽,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这节课我延续了泉城的教学模式,在第二课时我采用了多媒体课件。那一副副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文字的品读,我们师生共同沉醉于九寨沟的美丽风光。 “继续向纵深前进,四处林深叶茂,游人逐渐稀少”引读第四小节,画面出现了宁静的森林。随后,分别出现了金丝猴、羚羊、大熊猫、小熊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